口服定位定时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口服给药定位控制释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定义:
是一类能延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一般大于4h),从而延长药物 在整个胃肠道的转运,增加药物吸收,提高临床疗效的新型制剂
开发意义:
增加药物的吸收量,进一步提高生物利用度 减少药物剂量及给药次数,降低毒副作用 降低成本
特 点
•胃内滞留型制剂在胃内的停留 时间较一般制剂长(通常>4 h), •通过制剂中聚合物的作用缓慢 释放药物, •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小肠:消化管最长的部分,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三部分组成, 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开口于十二指肠 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有小肠绒毛、微绒毛
大肠:由盲肠、结肠(升、横、降结肠)和直肠等三部分组成。 主要功能是回收水分, 排除体内过剩的钙盐和铁盐.
1.2 药物透过生物膜的能力
(一) 转运机制:同吸收机制,多数为被动转运方式 透过生物膜。
为顺浓度扩散、不耗能、需载体、具饱和性、选择性 和竞争性作用
氨基酸、单糖、某些高极性药物易被吸收
1.3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胃
胃液:2L / 天,胃蛋白酶、盐酸, pH 低( 1~3 ), 面积小, 药物崩解、分散、溶解、少量吸收
1.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小肠
二、实现缓释的方法
3. 利用溶蚀作用(Erosion)
溶蚀是溶出限速和扩散限速相结合的过程,其释放特性 用数学方法描述可能是很复杂的,一般用可溶蚀的厚块 (slabs)、圆筒和球形的模型来描述其释放机制。
式中n对球形为3,对圆筒形为2,对厚块形为1,α是球形 或圆筒形的半径或厚块形的半高。Mt是t时的释放量,M0 是开始的释放量,C0为骨架中单位体积的量。这个系统 是骨架材料与药物二者溶解与扩散相结合的结果。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郎美琦黄佳盛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ralcolon—specificdrugdeliverysystem。

OCDDS)是通过口服给药.在结肠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类制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结肠输送药物缓慢.缺少运动刺激性,造成一个有利于稳定和增强局部吸收的环境,如果制成结肠靶向制剂后,使其在结肠部位释放。

就可避免药物破坏,增加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OCDDS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卜消化道不释放,到达人体回肓肠部后,开始崩解或溶出.利用结肠给药系统可直接将药物送到病变部位,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加疗效;减小药物剂量,避免首过效应;而且结肠定位给药使药物释放时间与患者发病时间相符,减少了患者服药的麻烦和痛苦,提高其顺应性。

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1结肠的特殊生理特点结肠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

一般结肠上段,尤其是升结肠部分,是口服给药主要吸收的部位。

结肠内有大量的酶系,主要有多糖酶、糖苷酶、偶氮还原酶等。

结肠处物质转运速度缓慢,转运时间比小肠要长,一般通过结肠的总转运时间为22—36h。

通常生理条件下,结肠处的的平均pH较小肠高,小肠部位平均为6.5~6.8,结肠部位为7.0,如果患有结肠炎炎症疾病更会使pH值下降到l一5。

2I=lJlt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作用机制及特点2.1pH依赖给药系统:一般在消化道内胃的pH为0.9—1.5,小肠为6.0—6.8。

在结肠为6.5~7.5。

采用相应PH条件下溶解的肠溶材料,使制剂在结肠pH范围内释放药物。

丙烯酸树脂(eudragit(R)S)是一类无毒、价廉及pH敏感的聚合物,作为OCDDS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有学者对壳聚糖进行人工改造,半合成琥珀酸一壳聚糖及邻苯二甲酸一壳聚糖,体外实验表明两种材料均可阻止药物在胃的酸性环境中释放。

改善药物在碱性环境中的释放。

可作为OCDDS的材料【“。

另外,还可以用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作为包农材料。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

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

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

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

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所有负荷剂量药物释放完为止,同时亲水胶体在逐
渐蚀解至完全溶蚀。
胃内膨胀给药系统
胃中的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小肠,如果改变 药物剂型的大小,使之无法通过幽门,则可 延长制剂在胃中的滞留时间。
胃内膨胀-控释组合给药
该给药系统是由膨胀室和控释体系组成,膨胀 室中含一种液体在体温下产气使室在胃内膨胀 漂浮。 组合系统的制法是将膨胀室与控释体系连在一 起装入胶囊内,控释体系为 ①含饱和药物的聚 合物基质即控制蚀解(骨架)体系和 ②渗透压 控释体系。
结肠的生理与药物的吸收
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可分为
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临床上极为
重视,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部位。
结肠不能主动吸收糖、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等物质。
但其内容物在结肠内滞留的时间较长,可发挥其
吸收功能,一些药物也可通过被动扩散而吸收。 在结肠大量的消化酶均已失活,结肠丰富的淋巴 组织为口服大分子药物特别是多肽蛋白类药物的 吸收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目的一类新型释药系统,其特点是能将
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胃肠道的某一特定
的部位,以速释或缓释的形式释放药物。
其优点为:
① 改善口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避免某些药
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失活; ② 提高生物利用度; ③ 改善个体差异/胃肠运动造成的药物吸收不 完全现象。
胃内滞留制剂
胃肠道是多数药物的有效吸收部位,故而延长 制剂的胃肠内滞留时间,可以达到增加药物的 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胃内滞留给药系统是一种可以延长药物在胃内 滞留时间的给药系统,包括胃漂浮系统、胃内
合物在结肠内降解较慢,一般 6h 以上,所以药物
能否全部释放还有待研究。

口服脉冲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口服脉冲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1 释 药 机理
13 栓塞控释 . 利用外层膜或膜 内崩解物质在特定条件 下溶解
该控释系统一般 由以下几个 部分组成 : 水不溶 性
11 衣层控释 .
胶囊壳体 、 药物贮库 、 定时塞 、 水溶性胶囊帽。简易示意图如图 1 。
或溶蚀的特性控制水进入膜 和使崩解 物质崩解 而胀破 膜 的时间
性 剂等组成 , 释药 时滞 由衣层厚 度控 制 , 与 p 而 H无关 , 巴西棕榈
药物 配 方
水 凝胶塞
图 1
舒芬太尼 ( u nai 为代 表 的阿 片类镇痛 性药物联 合使用 的方 Sf t l e n)
法 , 以硬膜外病人 自控镇痛法 ( a et ot U deiua aag— 并 P t n cnr e p rl nl i o d e
口服 脉 冲 释 药 系统 研 究进 展
崔 军 镇 江市第一人 民 医院药剂科 ( 苏 镇 江 2 20 ) 江 10 0
【 中图分类号 】 92 R 5
进展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1 72 (08 3 — 05 0 17 — 8 120 )1 0 1 — 2
【 摘要 】 口服脉冲释药 系统是定 时定量释 药的新剂 型 , 文主要 介 绍该 系统的释 药机 理、 药影响 因素、 本 释 质量评 价等 方面 的研 究
时辰药理学 ( hoohr clg) C rnp a ooy 的研 究表 明许多疾 病的发 ma 作也存在 明显 的周期性节律 变化 , : 如 溃疡病 人 胃酸分 泌在 夜 间
增多 ; 凌晨 睡醒时血压 和心率 急剧升 高 , 最易 出现 心脏病 。因此 如果根据人体的这些生物节 律和疾病 发作 的时间规 律 以及 药物 的特性来设计药物 , 则可 以降低药 物的毒 副作用 , 达到最 佳疗 效 。脉冲给药 ( usdr es) 剂就是 按照 时辰药 理学 原理 设 P l e ae 制 e l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脂质体(liposome)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
成的薄膜中间所制成的超微型球状药物载体制剂。
亲水性药物可被包裹在脂质体内部的亲水相,疏水性药物 可以被包裹在其脂质层中。
由于其结构类似生物膜,可包封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具 有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毒性、减轻变态反应和免疫反应、 延缓释放、降低体内消除速度、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并能靶向性释药等优点而得到广泛注意。
半包衣双层脉冲片结构为片芯和水不透性 半包围外膜。片芯从外到里分别为:第一剂药物 层、膨胀高分子材料层、第二剂药物层。其中 只有第一剂药物层裸露在外。
该方法是将含药丸芯层进行亲水凝胶膨胀层包 衣,外层再进行惰性高分子材料包衣,当胃肠液通过 控释膜进入溶胀层时,亲水凝胶逐渐水合溶胀直至 控释层破裂达到脉冲释药。
① 利用p H 敏感型聚合物包衣,包衣层在胃与小肠不溶解,在结肠高 p H 值环境中溶解而释药;
② 多重包衣能够更精确定位,系统到达末端回肠时,外层肠溶衣溶解 破裂,内层的亲水或疏水性包衣层能够将药物带至结肠部位。
③ 利用可在结肠定位降解的聚合物作包衣或载体材料,常用的是偶 氮类聚合物和多糖类,值得注意的是,多糖类聚合物易溶于水,须通过 交联或成盐等方法将其制成水不溶性材料之后再应用。如何使载体
2 .γ- 闪烁扫描法: 利用γ- 闪烁扫描法对药物在胃 肠道中的释药情况进行监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 方法, 即用放射性元素标记制剂, 在保证对人体 没有损害的前提下, 通过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 描( ECT)机显示药物在胃肠道内作用时间、作 用部位及转运过程等情况。
总结和展望
结肠定位给药可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
位置与用量有关,如要延长时间,可将水凝胶泵更 推向胶囊内部,或者增大水凝胶泵的体积。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骨架片 新型骨架片
1.多层骨架片 Streubel等研制了茶碱扑热息痛双相释药四层片。
速释层(茶碱、扑热息痛和 MCC)
屏障层 (HPMCAS MF) 片芯层(茶碱、扑热息痛和羟 丙基甲基纤维素醋酸琥珀酸酯 (HPMCAS MF)
“S”型释放
hu.xiong.wei@
杂多糖黄原胶(xanthan gum) 半乳甘露聚糖槐豆胶(locust bean gum)
适合于难溶性或水溶性药物,低 剂量或高剂量药物,半衰期短或治疗 窗窄的药物。对于改进药物释放有显 著的效果。
hu.xiong.wei@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骨架片 混合材料骨架片 TIMERx®专利技术骨架片
hu.xiong.wei@
前言 口服缓控释制剂市场概况
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用药市场份额
其它 10%
拜耳公司 -拜新同 20%
青岛黄海伲福达 70%
hu.xiong.wei@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
渗透泵
定速释放 骨架片
多单元给药 系统
hu.xiong.wei@
片芯: 药物和渗透促进剂(如:蔗
糖,NaCI,KCI等)
半透膜: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
素、聚碳酸酯、聚氯乙 烯、乙烯丙烯聚合物。
打孔技术:机械打孔、激光打孔、膜致孔法。
hu.xiong.wei@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渗透泵
单室渗透泵
hu.xiong.wei@
定速释放给药系统—骨架片 新型骨架片
1.多层骨架片 Streubel等研制了茶碱扑热息痛双相释药四层片。
T0 速释层
T1:释放初始 剂量药物
屏障层
T2:缓慢释放
片芯层
T2:速释第二 剂量药物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

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设计(一)作者:刘林,段芳,梁国成,陈求芳,廖华卫,周毅生【关键词】结肠定位释药;时滞效应;压力依赖;自调式;脉冲式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是指通过适宜的药物制剂手段和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避免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前端释放药物,转运至回盲肠或结肠部位,以速释(脉冲)、缓释或控释方式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是一种利用靶向定位技术治疗结肠等部位疾病的有效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等结肠疾病,传统的治疗方法通常为口服片剂、胶囊或灌肠治疗。

普通口服制剂在胃或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在结肠靶部位的血药浓度低,且全身副作用大,效果不甚理想;而灌肠法给药的缺点在于用药不便,且药物只能到达直肠和乙状结肠,不能到达横结肠和升结肠。

应用结肠定位给药技术,可将药物直接送至结肠开始释药,使药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是治疗结肠疾病的理想给药剂型。

将一些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成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可使其在结肠内释药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避免了胃与小肠中的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此法比注射更方便。

此外,利用药物在结肠释放的时滞效应,可以准确有效地治疗哮喘、心绞痛、高血压、偏头痛等昼夜规律性疾病,开发24h缓控释制剂,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1结肠的生理特点及吸收机制结肠是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行程和部位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4个部分〔1〕。

临床上认为,升结肠的吸收作用最好,是口服结肠给药最好的吸收部位,而乙状结肠是多种疾病的易发区,一般也是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的靶向部位。

结肠的主要生理特点有:①吸收水分、电解质,使肠内容物固化为粪便;②结肠含有大量的有益菌群,菌丛产生的酶可催化多种药物代谢反应;③结肠处药物转运速度缓慢、转运时间长;④药物通过结肠的时间与药物制剂的体积成反比,可通过减小体积来增加其在结肠的滞留时间,延长其疗效;⑤结肠内微生物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使微生物在饮食或病理情况下的改变迅速地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定位定时释药系统研究进展目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0级和1级释药系统向定位、定时释药系统转变,以达到高效、低毒和降低副作用之目的。

口服定位定时释药系统是根据疾病发作时间的规律及时辰药理学特性设计的,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胃肠道pH值、胃肠道酶及制剂在胃肠道运转机制等在胃肠道中定位定时释放药物。

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胃内滞留型和结肠定位型两类。

胃内滞留型释药系统
胃内漂浮型服药后在胃内体积膨胀,导致表面密度低于胃内容物而漂浮于胃内,从而达到延长在胃内滞留时间的目的。

胃内漂浮型一般用亲水凝胶聚合物和蜡质等为材料,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羟甲基纤维素钠(CMC-Na)、聚乙烯吡啶烷酮(PVP)和聚乙烯醇(PVA)等。

为提高漂浮力,还可加入适量附加剂,如具有疏水性和相对密度较小的辅料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其次加入发泡剂如碳酸盐类,遇胃酸产生CO2气体,包被于药物表面,以达到减少制剂密度的目的。

胃内膨胀型在胃内迅速膨胀,无法通过幽门进入肠道,从而滞留于胃内。

用明胶和同型半胱氨酸、PVP等材料制成片心,外层为具弹性可渗透性聚合物,可在胃内膨胀2~4倍,同时释放药物,药物释完后药片崩解排入肠内,每日1次,可在胃内滞留24小时。

结肠定位型释药系统
结肠由于pH条件温和,代谢酶较少,因此可减少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改善局部病变,适用于胃肠上段易降解的蛋白质和肽类药物。

时控型药物经口服到胃至小肠所需的时间约为6小时,使用控释技术在到达结肠前6小时不释放药物,利用疏水性聚合物包衣,内填物溶胀层为HPMC,服用后随着体液的渗入,渗透压加大,最后破裂释放药物。

通过调节包衣的厚度,可控制药物滞留时间为6小时。

pH敏感型一般情况下,胃液中pH为0.9~1.5,小肠为6~
6.8,结肠为
6.5~
7.5,利用pH较低才能溶解的聚合物如聚丙烯胶、树脂等包衣,达到在结肠释放药物、实现定位给药的目的。

由于小肠与结肠的pH差异较小,且在细胞作用下,可能出现结肠pH比小肠低的情况,所以依靠pH差异给药尚不能达到定位给药之目的。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的原理将药片片心用疏水性聚合物包衣后,外包肠溶膜形成多核系统,以控制药物在结肠释放。

酶解型利用某些聚合物只有在结肠特有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下才能降解的特点,可实现定位给药。

胃和小肠缺乏这种酶而不降解,从而保证药物可通过胃和小肠。

这类制剂专属性强,常用偶氮聚合物和果胶。

在结肠菌丛产生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双键断裂,聚合物降解。

果胶是一种酸性多糖,结肠菌群产生的葡糖苷酶可降解果胶。

以果胶包衣,在体外pH为1.1的人工胃液内浸泡2小时不释
药,在pH为7.4的人工肠液中2小时释药30%。

泼尼松以α-环糊精聚合物包裹在胃内不降解,至结肠才降解释药,从而降低了泼尼松的全身不良反应。

但由于其在结肠降解缓慢,生物利用度有所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