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工程-陈友媛

合集下载

微生物电化学自发性海水铀浓缩去除体系研究

微生物电化学自发性海水铀浓缩去除体系研究

微生物电化学自发性海水铀浓缩去除体系研究
刘馨悦
【期刊名称】《清洗世界》
【年(卷),期】2024(40)4
【摘要】针对传统核废水处理方法存在的能耗局限问题,我们利用生物电化学技术,围绕电化学活性功能菌海水铀自发性浓缩去除机制开展研究。

建立了电子内循环的低能耗自发性微生物金属浓缩去除电化学体系(Microbial electrochemical system for spontaneous metal recovery)MES-SMR,改变以往反应器内阴阳极连接方式将两个反应器串联于一个闭合回路,利用阳极电化学活性微生物的产电功能推动反应器电子内循环,使硝酸铀酰在反应室2进行自发还原反应实现海水中铀浓缩去除。

在成功构建反应器的基础上,对反应体系内影响铀还原的关键因素——电化学活性细菌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进行调控优化,选择最适宜的阳极电势、电极表面修饰方法、功能菌群优化方式,提高体系的产电性能与阴极室还原率。

实现对于海水铀的浓缩,为电化学海水除铀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刘馨悦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91
【相关文献】
1.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去除水体中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2.海水小球藻-芽孢杆菌复合体系去除海水养殖中氮磷污染的研究
3.海水微生物菌群去除铵氮和亚硝酸氮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表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表
环境科学与 硕士生导师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硕士生导师 工程学院
讲师
国家海洋局 北海环境监 硕士生导师 测中心
青岛市环境 硕士生导师 监测中心站
青岛市环保 硕士生导师 局
国家海洋局 北海环境监 硕士生导师 测中心
类别
工作单位(请 具体到学院
或部门)
中国海洋大 学环境科学 硕士生导师 与工程学院
行政职务
中国海洋大 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 硕士生导师 环工系
环境科学与 中国海洋大 工程学院环 学测试中心 硕士生导师 境工程系 主任
4
白洁
环境科学与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5
单红仙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6
娄安刚
工程学院
9
鹿守本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0
李凤岐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1
王震宇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2
刘明君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3
王宗灵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4
侯文峰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5
丁德文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6
崔作林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7
孙英兰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8
刘光兴
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
19
环境科学与 硕士生导师 工程学院
中国海洋大 环境保护研 学环境科学 究中心副主 硕士生导师 与工程学院 任
中国海洋大 学环境科学 硕士生导师 与工程学院

一种稀土催化体系获得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一种稀土催化体系获得苯乙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构 以调节催 化剂 的活性 , 调控共聚 物的组成 和序列分布 。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C 0 1 10 , 0 — 9 4 /N 12 80 5 2 1 0 —1 1
rL rL r● L
r}
rj
[ ] Je o n h Mo nY u gS i,J n h o g e a S - 3 a o m, o o n h H U n i g i n , t1 e a Z d .
一 一 ]J 一 一 1I ]J
l c i e Ox d to f H2 o Elm e t lS lu v rCh o u e tv i a i n o S t e n a u f r o e r mi m
20 . ( ) 4 0 6 7 2 : 5—4 . 9
刘存海 , 王廷平.制革含硫废水处理技术 的研究 [ ] J .中国 皮革 , 0 6 3 ( 5 : 8 5 . 20 ,5 1) 4 — 0 杨世迎 , 鑫 , 杨 王萍 , 等.过硫酸盐高级氧 化技 术的活化方
法研究进展 [] J .现代化工 , 0 9 2 ( : 3—1. 2 0 , 9 4) 1 9
傅剑锋 , 阎怀国 , 王三反.制革工业高浓度含硫废水处理的 加 试验研究 [ ] 中 国皮革 , 04 3 ( 9 : — . J. 20 ,3 1) 6 8
1J 1J 11
]j
O ie aayt[ ] A p aa , 1 9 ,2( ) 2 3—3 3 xd tlssJ . p l tlB, 9 9 2 4 : 9 C C 0.
[ ] Z a gJneg T n hq a .td nC tlt t iain 6 h n fn , o g iun Su yo aa iWe dt u Z yc Ox o

2011年厦大海洋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2011年厦大海洋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 海洋生物技术 洋生物技术 海洋生物技术 海洋生物技术 海洋物理 海洋物理 海洋物理 海洋物理 海洋物理 海洋物理 海洋物理 海洋物理 海洋物理 海岸带综合管理 海岸带综合管理 海岸带综合管理 海岸带综合管理 海岸带综合管理 海岸带综合管理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推免生 推免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推免生 推免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推免生 推免生 推免生 推免生 推免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统考生
103841103840768 103841103840769 103841211210041 103841211210044 103841211210045 103841211210112 103841211210108 103841211210103 103841211210104 103841211230001 103841211230002 103841211230007 103841211230008 103841103840785 103841103840786 103841211230010 103841211230011 103841211230013 103841211230014 103841211230015 103841211230016 103841211230017 103841211210117 103841211210118 103841211210119 103841211210120 103841211210122 103841211210123 103841103860781 103841103840776 103841105320783 103841103840777 103841103840778 103841211220001 103841211220007 103841211220012 103841211220020 103841211220022 103841211220023 103841211220024 103841211220025 103841211220027 103841211220029 103841211220031 103841211220039 103841211220040 103841211220042 103841211220044 103841211220045 103841211220051 103841211220061 103841211220062 103841211220064 103841211220067

青岛海洋环境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低合金钢电偶腐蚀研究

青岛海洋环境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低合金钢电偶腐蚀研究

第21卷第2期装备环境工程2024年2月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97·青岛海洋环境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低合金钢电偶腐蚀研究丁康康*,白雪寒,彭文山,李显超,范林,任海滔,侯健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海洋腐蚀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237)摘要:目的探究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舰船应用时与金属材料的电偶腐蚀问题。

方法针对一种典型舰船用碳纤维增强乙烯基树脂复合材料,在青岛海洋大气环境下开展0.5、1、1.5、2 a期的自然曝晒试验,进而采用电化学分析手段考察其与低合金钢的电偶腐蚀效应,结合老化机制探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老化行为对其与钢电偶腐蚀的影响。

结果及结论在青岛大气环境曝晒不同周期的复合材料试样,开路电位与低合金钢相差较大,存在较高的电偶腐蚀倾向。

随曝晒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表面微裂纹不断产生、扩展,导致电化学反应活性点增多,两者电偶电流密度随之增大。

在青岛海洋大气环境下暴露2 a后,碳纤维增强乙烯基树脂复合材料与低合金钢的电偶电流为0.356 9 μA/cm2,两者的电偶腐蚀敏感性达到B级。

关键词:舰船;海洋大气;碳纤维复合材料;低合金钢;腐蚀老化;电偶电流;腐蚀敏感性中图分类号:TG1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242(2024)02-0097-07DOI:10.7643/ issn.1672-9242.2024.02.013Galvanic Corrosion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andLow Alloy Steel in Marine Environment of QingdaoDING Kangkang*, BAI Xuehan, PENG Wenshan, LI Xianchao, F AN Lin, REN Haitao, HOU Jian(National Key Laboratory for Marine Corrosion and Protection, Luoyang Ship MaterialResearch Institute, Shandong Qingdao 266237, China)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galvanic corrosion problem faced by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with metal materials in the shipbuilding industry. A kind of typical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vinyl resin composite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natural exposure tes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mari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f Qingdao for 0.5 a, 1 a, 1.5 a and 2 a. Then, the galvanic corrosion effect of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and low alloy steel was studied by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aging behavior of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on their galvanic corrosion to steel was investigated based on aging mechanism analysis. The open circuit potentials of the composite samples exposed for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f Qingdao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ow alloy steel, indicating a high tendency for galvanic corrosion.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exposure time, micro-crack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mposite samples continued to收稿日期:2023-11-17;修订日期:2023-12-26Received:2023-11-17;Revised:2023-12-26引文格式:丁康康, 白雪寒, 彭文山, 等. 青岛海洋环境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低合金钢电偶腐蚀研究[J]. 装备环境工程, 2024, 21(2): 97-103.DING Kangkang, BAI Xuehan, PENG Wenshan, et al. Galvanic Corrosion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and Low Alloy Steel in Ma-rine Environment of Qingdao[J]. 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4, 21(2): 97-103.*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98·装备环境工程 2024年2月generate and expand,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the active points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As a result, the galvanic current increased accordingly. After exposure for 2 a in the marin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of Qingdao, the galvanic current between th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and low alloy steel is 0.356 9 μA/cm2, reaching Class B for the galvanic corrosion sensitivity.KEY WORDS: ship; marine atmosphere;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low alloy steel; corrosion aging; galvanic current; corrosion sensitivity复合材料由于具有质轻、无磁、力学性能优良、耐蚀性好及材料的可设计性强等一系列优良特性,对于降低船舶装备质量,增加有效载荷,提高船舶稳定性、航速及运载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追求更大有效载荷、更低全寿期费用船舶装备的极佳材料选择之一[1-2]。

树脂基复合材料模拟海洋环境长期老化及失效行为

树脂基复合材料模拟海洋环境长期老化及失效行为

装备环境工程第20卷第6期·64·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23年6月树脂基复合材料模拟海洋环境长期老化及失效行为王登霞1,谢可勇1,刘俊聪1,安琪1,王新波1,钟勇2,丁康康3(1.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济南 250031;2.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重庆 400039;3.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237)摘要:目的实现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环境适应性评价和使用寿命预测。

方法选取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GF/197S)与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脂(GF/905-2)2种树脂基轻质复合材料,开展模拟海洋环境实验室盐雾、湿热和盐水浸泡环境9 600 h的加速老化试验。

基于4种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及层间剪切强度)开展材料老化行为规律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对树脂基体在3种加速老化环境中的分子链段与官能团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基体树脂的老化机理。

利用外观、超声扫描成像、SEM分析树脂纤维界面的变化情况,明确树脂/纤维界面的失效模式。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与热重分析(TG)分析3种加速老化方式对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GFR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与热质量损失的影响。

结果3种老化方式对树脂基体的老化影响顺序依次为70 ℃/95%RH 湿热、35 ℃盐雾、常温盐水浸泡。

结论得到了先进轻质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模拟海洋环境老化行为、失效模式以及树脂基体的老化机理,为实现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环境适应性评价和使用寿命预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模拟老化;力学性能;腐蚀行为;失效模式;不饱和聚酯;乙烯基脂中图分类号:TQ3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42(2023)06-0064-011DOI:10.7643/ issn.1672-9242.2023.06.009Long Term Aging and Failure Behaviors of Polymer Composites inSimulated Marine EnvironmentsWANG Deng-xia1, XIE Ke-yong1, LIU Jun-cong1, AN Qi1, WANG Xin-bo1, ZHONG Yong2, DING Kang-kang3(1. Shandong Institut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 Jinan 250031, China; 2. Southwes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Chongqing 400039, China; 3. 725th Institute of China Shipbuilding Industry Corporation, Shandong Qingdao 266237, China)ABSTRACT: Two kinds of resin based lightweight composites: glass fiber reinforced unsaturated polyester (GF/197S) and glass fiber reinforced vinyl ester (GF/905-2) were selected to carry out accelerated tests in simulated marine environment of salt spray aging, hydrothermal aging and salt water immersion for 9 600 h in laboratory.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aging environments收稿日期:2022–09–07;修订日期:2022–11–04Received:2022-09-07;Revised:2022-11-04基金项目:国防技术基础科研项目(JSHS2019209C001,JSHS2019207B001,JSHS2020209B007)Fund: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JSHS2019209C001, JSHS2019207B001, JSHS2020209B007)作者简介:王登霞(1981—),女,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非金属材料环境试验与寿命预测。

海大科研博士后

海大科研博士后
地球动力学或相关专业 计算机专业毕业
地学或信息科学相关专业 海洋声学
海洋信息探测
物理学
光学工程
大气科学 大气科学 气象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学
海洋生命学院
唐功友 丁香乾 陈戈 魏志强 郭忠文 张浩 唐瑞春 徐建良 王宁 彭临慧 顾永健 郑荣儿 王晶 张士璀 张志峰 包振民 张全启 杨官品 茅云翔 隋正红 刘晨光 陈西广 池振明 张晓华
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或化学等相关专业博士,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有生态环境科学相关研究背景,科研能力和合作精神强,在国内外高水平刊 物上发表论文2篇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海洋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科研工作基础,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 SCI论文1篇以上,获国外博士学位者优先考虑 相关专业博士,年龄35岁以下,在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交叉研究领域有一定的科研工作基础 海洋化学、有机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良好的英语水平,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 力和合作精神,有一定的海上工作经验 具有海洋、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合作精神,作为第一或主要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杂志 上发表SCI论文1篇以上优先 年龄35岁以下,博士期间从事过相关研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写作精 神,作为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以上
于志刚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 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海洋科学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
赵美训 刘素美 王旭晨 王修林 包木太 张平 柳伟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物理海洋学 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识别新技术_地质微生物技术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识别新技术_地质微生物技术

第24卷 第3期2010年6月现 代 地 质GE OS C I E NCEVol 124 No 13Jun 12010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识别新技术:地质微生物技术苏 新1,陈 芳2,张 勇1,王媛媛1,焦 露1,蒋宏忱1,董海良1,3(11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2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广州 510760;31迈阿密大学地质系,俄亥俄州牛津 45056) 收稿日期:2010202226;改回日期:2010205230;责任编辑:潘令枝。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219502);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11014-02);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项目(GZH200200203-02-01)。

作者简介:苏 新,女,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出生,微体古生物和海洋地质专业,主要从事微体古生物、海洋地质和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研究。

Email:xsu@cugb 1edu 1cn 。

摘要:当前国内外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和评价发展趋势要求有更多具有精细探测和评价功能的技术,这给地质微生物水合物探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出了需求和挑战。

简要介绍了当前水合物成藏或沉积环境研究中所涉及的主要微生物类别及其主要关系,它们绝大多数是适应海底深部低温高压环境的厌氧极端生物。

其中重要类群是为天然气提供气源的产甲烷古生菌、参与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甲烷氧化古生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

介绍了国内外几个地质微生物探测技术的实例,包括历史悠久的“微生物油气勘探”技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微生物计数法、群落结构和标志类别法;另外,对新露头角的微生物生物标志物法等其他方法也给予简要介绍。

关键词:地质微生物;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甲烷;水合物识别技术中图分类号:P73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10)03-0409-15Geom i crob i ology a s a Ne w Tool for Explora ti on of M ar i n e Ga s Hydra tesS U Xin 1,CHE N Fang 2,ZHANG Yong 1,WANG Yuan 2yuan 1,J IAO Lu 1,J IANG Hong 2cheng 1,DONG Hai 2liang1,3(11School of M arine Sciences,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 eijing 100083,China;21Guangzhou M 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Guangdong 510760,China;31D epart m ent of Geology,M iam i U niversity,O xford,O hio 45056,USA )Abstract:For exp l orati on of marine gas hydrates,three maj or techniques were commonly used f or marine geo 2l ogical survey and f or indicati on of existence of gas hydrates:geophysical techniques,geoche m ical techniques,and geol ogical techniques .It is the trend t o e mp l oy advanced and multi 2p r oxy or techniques t o deter m ine and identify the existence and distributi on of marine gas hydrates .This trend p r ovides both of chance and challenge for using geo m icr obi ol ogical techniques in this field .Marine gas hydrates were f or med in deep sea sedi m ents un 2der high p ressure and l o w te mperatures .Abundant and a variety of m icr obes are living in the gas 2hydrate 2bear 2ing sedi m ents and several gr oup s of m icr obes p lay significant r oles in for mati on and decompositi on of gas hy 2drates .For exa mp le,methanogens p r oduce methane as a metabolic by p r oduct under anoxic conditi ons in deep sedi m ents,p r oviding bi ogenic methane s ources f or f or mati on of gas hydrate;on the other hand,methanotr ophic m icr obes rely on methane as their s ole carbon and energy s ources,consum ing methane released fr om gas hy 2drates thr ough comp lex p r ocesses of anaer obic methane oxidati on,thus showing very sensitive res ponse t o varia 2ti on of methane flux in sedi m ents .This paper intr oduced several cases for geom icr obi ol ogical techniques used in exp l orati on of gas and gas hydrates:(1)m icr obial oil survey technique (MOST );(1)Analysis of abundance of m icr obial cells (m icr obial counts )in correlati on t o concentrati on of methane in gas 2hydrate 2bearing sedi m ents;(3)studies on m icr obial communities (m icr 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in correlati on t o distributi on of gas hy 2drates in sedi m ents .It is seen that MOST and M icr obial counts can be used as p r os pecting techniques during marine geol ogical survey f or gas hydrates,while techniques of m icr obial community analysis and bi ogeoche m icalanalysis are of i m portance f or identificati on of existence of gas hydrates in sedi m ents and the s ources of methane in gas hydrates.Key words:geo m icr obi ol ogy;m icr obial abundance;m icr obial co mmunity;methane;identificati on of marine gas hydrate0 引 言2007年我国在南海神狐地区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1-2],这是我国近十年实施海上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一个重要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必修课。

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但海洋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却方兴未艾,目前国内外缺乏海洋环境工程类教材。

通过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海洋污染的种类、来源和污染控制对策,增强海洋环境保护的使命感,熟练掌握海洋污染控制技术与方法,满足社会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

This course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major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in the concerned.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xtbooks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ypes and sources of marine pollutions and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and enhance the miss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is course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marine 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and satisfy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in this field.
2.设计思路
为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分两部分实施。

首先,从三个方面学习海洋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

①海洋环境工程基础。

介绍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环境,分析目前海洋污染的种类与分布,明确海洋环境工程学科的范畴及其发展趋势。

②典型海洋环境工程问题及防治。

根据离岸远近及重要性设多个专题,分别剖析海洋环境存在的问题、对策措施和工程案例,包括:海水养殖、围填海和港口工程、船舶、海洋溢油、海水代用、污水排海、海洋倾废、海底资源开采等过程中的污染及防控措施;近岸富营养
化、滨海生态退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的过程机制及防治。

③海洋环境工程管理。

海洋污染的调查和监测方法,梳理国内外海洋环境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管理策略。

学完课程后,从13个专题中选择感兴趣的方向,查阅文献,进行课程汇报和撰写课程论文。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环境海洋学。

环境海洋学侧重海洋环境科学,海洋环境工程侧重海洋污染的控制技术和工程实施过程。

后修课程:海洋环境调查实习、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海水淡化技术与工程实验。

这些课程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环境工程专业的海洋特色课程。

二、课程目标
《海洋环境工程》是在海洋科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交叉学科,是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海洋环境问题,研究运用工程技术的手段、对策和措施,以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为主要目的,防治各类海洋环境污染,从而改善海洋环境质量的一门新兴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
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海洋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针对复杂的海洋环境工程中呈现的污染问题现象、规律,运用海洋环境工程相关理论知识,识别和判断产生复杂海洋环境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1.3)。

课程目标2:了解海洋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标准体系、技术规范、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海洋环境工程活动的影响,能够明确复杂海洋环境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6.1)。

课程目标3:能够理解复杂海洋环境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海洋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熟练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释海洋环境工程问题(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7.1)。

课程目标4:理解并掌握海洋环境工程管理原理,并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能够对海洋环境污染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理解海洋环境工程及海洋环境污染涉及的工
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11.1)。

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如下表:
三、学习要求
本专业具有典型的海洋特色。

虽然目前海洋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尚不成熟,但海洋污染问题的加剧使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海洋污染控制技术知识。

同学们在获得了水和废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等传统的陆地环境工程知识,能否利用和发展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目前存在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因此,要求学生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外,必须检索和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四、教学进度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自编讲义。

2、主要参考书
李凤歧, 高会旺主编. 海洋海洋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D :A.闭卷考试B.开卷考试C.论文D.考查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1.课后测试评分标准
课后测试占总成绩30%,利用雨课堂设计一些简答题和多选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讨论而获得。

2.专题演讲评分标准
占总成绩20%。

全体同学分成10~15个兴趣小组,每个小组3~4位同学。

每个小组领取1个主题,每位同学在该专题下,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海洋环境工程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查阅文献资料,予以总结分析,提出观点,撰写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题目限定在该专题内,但题目不得重复,可以是该专题的一个方向,要求主题新颖、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格式规范,参考《海洋环境科学》期刊的投稿要求,字数不超过5000字。

根据同学们的课程论文撰写情况,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作,制作PPT进行演讲,演讲时间为10~15分钟,要求准备充分、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仪态大方。

专题讲演的评分标准见下表。

占总成绩20%。

评分标准如下: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

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