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网络学习共同体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模式与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模式与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模式与路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模式与路径。

引言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三个方面展开。

正文包括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模式探讨、构建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路径探索、实践案例分析以及影响因素和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展望,提出政策建议并探讨未来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路径探索、实践案例、影响因素、挑战、政策建议、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推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他们形成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校英语教师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乎个体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探讨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机制模式与路径,对于提高高校英语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探讨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模式和路径探索,总结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影响因素和挑战,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新形势下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模式与路径,旨在深入了解当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探讨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机制模式,探索如何构建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及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对影响因素和挑战的研究,为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习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帮助提升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推动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能力提升,为构建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网络学习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 生 中 存在 的影 响 学 习 的 消极 因 素 ,并 及 时 给 予纠 正 。
【 3 】 房超平. 教 师 专 业 成 长 的 突破 口: 教 学技 能 的 自我 建 构
U ] . 课程 ・ 教材・ 教 法, 2 0 0 7 ( 1 0 ) : 7 1 — 7 6 .
当教师与学生在没有威胁的情境下 自由的交流 ,发表意
师 生 之间 的有 效 互动 不仅 有 利于 学 生发 展 ,而且 有 助于
【 8 】 林冬娥 . 课 堂提 问要 关注有效性 教 育导刊, 2 0 1 0 ( 7 ) :
9 3 -9 5.
[ 9 】 叶澜. 重 建课 堂教 学 价值 观 u J . 教育, O t - g, . 2 0 0 2 ( 5 ) : 3 — 9 . [ 1 0 】 【 美J 埃斯奎斯著. 卞 娜 娜 译 5 6号教 室 的奇 迹 【 M】 . 北 京: 中 国城 市 出版 社 , 2 0 0 8 。 8 . [ 1 1 】 赵祥麟 , 王承绪. 杜 威 教 育论 著 选 【 M】 . 上海 :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8 1 . 3 2 .
三 、总结
习 ,有 助 于实 现 教师 的专 业化 发 展 。
参 考文 献 :
【 1 】 施 良方. 学 习论 【 M】 北 京: A J f ] 教 育 出版 社 , 2 0 0 3 : 1 8 4 .
【 2 ] L a l l y , V & B a r r e t t , e . . B u i l d i n g a L e a r n i n g C o mm u n i t y On — l i n e : t o w a r d s S o c i o — a c a d e mi c I n t e r a c t i o n [ J ] . Re s e a r c h P a p — e r s i n E d u c a t i o n , 1 9 9 9 , 1 4 ( 2 ) : 1 4 7 — 1 6 3 .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引言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是一种新的教师发展模式,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概念、目标、原则以及实施方法。

二、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概念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指教师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合作网络,通过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分享资源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目标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共同学习、研讨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

2. 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能够打破教师之间的孤立状态,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难题。

3. 共享教育资源:教师发展共同体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丰富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

4. 提升教育质量:通过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从而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四、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原则1. 平等互助原则:教师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 开放共享原则:教师应该开放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资源,与他人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3. 学习共同体原则:教师发展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不断学习、反思、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4. 长期稳定原则: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五、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方法1. 建立学习共同体: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小组,定期进行研讨、交流,共同学习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 提供专业培训机会: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培训课程,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 搭建在线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在线平台,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分享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4. 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观摩课堂,互相借鉴和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小学教师作为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优秀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使命和责任。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习,则是保障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水平的关键。

构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围绕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展开讨论。

一、理念引领,共同价值观构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的首要任务是树立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观。

在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与意义,坚守教育的初心。

只有明确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师才能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与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保持其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动力。

我们要引导小学教师牢固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教育的理念,坚持以学生成长为导向,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坚持以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为动力,建立起共同的价值观。

二、共同学习,专业技能提升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中,要推动教师们展开共同学习,不仅是为了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更重要的是通过分享学习资源,相互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构建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要建立起共同的学习平台,共同的学习资源和共同的学习机制。

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中,可以倡导同行评课,相互观摩课堂教学,开展教学案例、经验分享,共同参与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共同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教学活动,加深交流合作,使教师们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合作研究,专业发展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共同体中,要鼓励教师们展开合作研究,共同谋求专业发展。

通过合作研究,能够有效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借鉴和吸收他人的长处,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还能够减少教师们在专业发展中的孤立感,保持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评价等各种合作活动,还可以建立起师生互动的互联网平台,构建教师的专业发展共享资源库,共同分享各项优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教师因共同的教育理念、价值观和目标而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成长和反思教学实践的社群。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教育改革和现代技术的发展,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

在中国,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单打独斗的局限性,希望能够通过与其他教师共同学习、交流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因此,教师学习共同体逐渐兴起并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鼓励。

教师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因此,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2 研究意义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和路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师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通过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在不同环境下的构建和运作机制,可以为促进全球教育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借鉴和启示。

深入探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案例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助于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和策略,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促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教师学习共同体是指一群教师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下形成的一个团体,他们通过分享资源、合作研讨、互相提供反馈等方式来共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成长,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协作,从而达到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目标。

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几个基本要素: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开放的学习环境、互动性的学习方式、持续性的学习活动。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及其构建

【 键 词 】 I学习共 同体 特征 构建
教 师 专 业 学 习共 同 体 及 其 对 教 师 发 展 的 意 义 关 系 中 , 每 一 个 教 师不 仅关 注 “ ” 我
的 教 学 。 同 时 还 与 他人一起构筑 “ 我 们 ”的教学 。


S ak 和 H r prs i h就 教 师 发 展 范 式 转 移 曾 提 出 两 个 关 键 s 点 :一 是 从 通 过 培 训 去 转 变 教 师 转 移 到 让 教 师 成 为 主 动 的 学 习者 .让 教 师 通 过 反 思 性 参 与 到 专 业 发 展 专 案 和 教 学 实 践 来 规 划 个 人 专 业 成 长 ;二 是 从 关 注 提 供 单 一 化 补 足 式 教 师 发 展 活 动 , 转 移 到 为 教 师 创 设 发 展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发 展 的 条 件 和 资 源 ,培 育 利 于 教 师 发 展 的 土 壤 。i 正 l l 是 在 这 样 的 教 师 发 展 范 式 转 移 的 背 景 下 ,教 师 专 业 学 习
【 摘
要 】教师 的专业成 长要 求教 师是一 个学 习者—— 一 个众 多外援 支持下 的
学 习 者 , 学 习 共 同体 就 是 一 种 重要 的 外 援 形 式 。教 师 专 业 学 习共 同 体 的 构 建 包括 :
以发展 性评 价促 教 师 学 习和 发展 ;以共 同 学习 的理念 促使 教 师成 为 终 身学 习者 ; 以健 全 的学 习机 制确保 共 同学 习的实效性 :以共 同愿景 导 引教 师 个体 生命 力与集 体 生命 力 的共 融 :以培 育文化 土壤 打造教 师 自主学 习的 生命 共 同体 。
1以发展 性评价 促教师学 习和发展 。学校 的变革 与发 . 展必 须从 “ 习 ”开 始 ,离开 了 学 习 ,学 校就 失 去 了其 学

教师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

教师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

教师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在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教师作为教育质量的主体,其专业发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教师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源于人本主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成员间的协作和知识共享。

在这一共同体中,教师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学习伙伴。

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方便地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分享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和讨论,从而推动个人和集体的专业发展。

在探讨教师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时,需要关注几个关键方面:共同体的构建、运作模式、使用的数字工具、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对于共同体的构建,首先要明确其目标和使命。

这一共同体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还应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 pedagogical practices 的改进。

通过确立共同的愿景,参成员能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同时,建立一个清晰的组织结构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确保共同体的规范和有效运作。

运作模式方面,网络学习共同体通常采用自组织的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自发加入某个具体的学习小组或主题讨论,这种灵活性能够大大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组内的交流可以通过在线论坛、社交媒体、视频会议等多种方式进行,这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互动体验。

同时,针对特定主题或问题的项目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运作模式,能够鼓励教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行深度合作。

在数字工具的使用方面,教师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利用多种在线平台和资源。

例如,教育博客、网络研讨会、数字化资源库、以及社交媒体群组等,都是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和分享的重要工具。

这些工具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即时的反馈和支持,还能够促进跨地域的合作,实现知识的广泛传播。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学教 师 的专 业 发展 。 关 键 词 : 习 共 同体 小 学科 学教 师 专业 发展 学 中图分类号 : 5 1 G6 .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7 -9 9 ( o ) 7 c一0 8 I 1 3 7 2 i o () I ~0 6 5 o 7
2 1丰 富教师 的专 业知 识 心和 决 心 , 树立 起 正 确 积 极 的 专业 态度 。 小 学 科 学 课 程 要 达 成 的 总 目标 是 : 通 2 培 养教 师的合 作精神 4 过 科 学 课 程 的 学 习提 高 小 学 生 的 科 学 素 长 期 以 来 , 日常教 学 活动 中 , 师 的 在 教 养 , 者 说 把 他 们 培 养 成 具 有 科 学 素 养 的 工 作 方 式 一直 处 于 孤 立 、 闭 的 状 态 。 小 或 封 对 人 。 达 成 这 一 目标 , 学 教 师要 具 备 丰 富 学 科 学 课 教 师 学 习 共 同体 的 建 立 , 但 会 要 科 不 的 、 元 化 的知 识 。 对 科学 课 在 知 识 方 面 形 成 一 种 教 师 之 间 互 惠 互 利 、 势 互 补 的 多 针 优 的要 求 , 建 小 学 科 学 课 教 师 的 学 习共 同 多赢 格 局 , 同 体成 员通 过 积极 参与 , 够 构 共 能 体 不 仅 可 以促 进每 一 位 教 师 将 自己 在独 特 迅 速 提 高 自己 的科 学 专 业 知 识 和 能 力 , 改 的 学 习 经 历和 教 学 经 验 中形 成 的个 人化 的 善 自己 的 教 师 实 践 , 有 利 于 营造 宽 松 的 并 1 学习共 同体的 内涵 知 识 结构 、 念 体 系和 思 维 方 式 进 行 交流 , 环 境 和 开 放 的 氛 围 , 强 科 学 课教 师 之 间 信 加 学 习共 同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袁博琦(1978-),女,湖南邵阳人,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

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及语言教学。

一、定义和理论基础
1.理论背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1]学习者的学习不是单纯被动地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而是要经过自身的主动建构,使自身知识逐步走向完善。

因而,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化需要教师自己的主体建构。

而这种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通过网络阅读他人的教学成果,提出自己的教学困惑,与同行专家讨论交流,而后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网络平台,提炼并发布启发更多同行或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

在整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2.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学习共同体又称在线学习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学习目的的人们组成的学习团体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

他们利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通过相互的交流、讨论,协作、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从而促进知识建构和个体智慧的发展,达到学习的目的,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发展。

教师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借用信息技术的多种途径组建的网上动态开放虚拟的网上学习交流系统,形成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

此网络学习共同体借用的网络工具具体包括社会书签、RSS阅读、标签(Tag)、网志(Blog)、共创(WiKi)、博客(Podcast)、微博、社会化网络(SNS)、BBS(论坛)、QQ群等。

Lally&Barrett(1999)的研究
[2]
归纳出网络学习社区的四个特点:社区交流中学习内
容的社会情感性,学习中的合作互助性、民主性和成员的平等性。

二、具体过程(比如网志Blog 、共创WiKi 、QQ 群论坛、社会化网络(SNS )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中,教育叙事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叙事是指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生活。

而Blog正好将教研两者完美的结合。

教师在Blog上自由地记录生活感悟、教学日志、发布更新教学设计等,这样教师可以历时记录个人的成长,充分展示自我,可以反思教学生活点滴,进行科研活动。

教师还可以通过Blog阅读其他教育专家的教学成果,就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与专家交流,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学生也可以阅读教师的Blog,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外,从而促进教学的进步。

BBS有着互动、开放的作用,适合在讨论区设定一些具体的教研重点、难点作为主题。

论坛参与者可以围绕主题就教学重点、课程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各种问题或修改建议;也可就最新的教学理论进行探讨,如何将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等主题讨论结束后,版主可以发布整理后有关此主题讨论的精华贴,以便其他教师以后进入论坛了解。

这样既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相关教研的难点和重点,也能普及最新的教学理论知识,促进教师深入地思考相关科研问题,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

在Wiki站点,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开放、协作、平等、共创、共享是Wiki的精髓。

正是基于wiki的这些特点,使得它成为激发教师科研火花的工具,有助于教师在科研方(下转38页)
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网络学习共同体
袁博琦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1
(上接84页)面的深入发展。

在Wiki这个学习共同体中,问题都会作为一个“条目”形式出现,任何对条目感兴趣的教师都能记录修订。

虽然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条目”所提出的问题,但集思广益,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别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提出的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

三、总结
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纵向来看,教师在不断地反思和批判中积累知识和技能;横向来看,教师通过与其他同行或专家交流合作达到深化理解,共同发展。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来拓展教师的横向和纵向发展,必将成为未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

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优势,如下所示:首先,基于网络协作的教研活动,通过主题研讨,有利于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次,基于网络协作的教研活动,通过共建共享文本和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实践。

第三,基于网络协作的教研活动,通过教师网络的多维交往,使教师展示了自我,强化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激发了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第四,基于网络协作的教研活动,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使教师能够自主学习,有助于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3:184.
[2]Lally,V&Barrett,e..BuildingaLearningCommunityOn-line:towardsSocio-academicInteraction[J].ResearchPap-ersinEducation,1999,14(2):147-163.
[3]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l0).
[5]李蓉.Blog与Wiki信息交流模式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7(10).
[6]王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11.
[7]吴一安.外语教师研究:成果与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32-39.
[8]张丹,戴心来.基于Web2.0的学习特性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6(6).
[9]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位、宽领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课后注重交流
师生的有效互动并不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课堂外的师生互动。

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有时会受学校行为规范和教师的影响而有所保留。

但是课堂外,在一个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中,学生会倾向于表现出自己的本真。

教师要适当地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并及时给予纠正。

当教师与学生在没有威胁的情境下自由的交流,发表意见和看法,互相指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作为教师,就要随时抓住机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其实,教师在课堂外与学生的适当互动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总结
目前,有关如何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理论研究还没有系统化,大多都是以理论的阐述为主,很少结合现实的教学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

因此,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研究必须要深入实际的教学环境之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发展,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由此可以说,课堂中是生生(教师也是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不仅由教师成全着,同时学生也在成全自我,并且成全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使师生双方在“我—你”的相遇中建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成为可能。

[12]
注释:
[1]章中兰.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8.
[2]马云鹏.教师专业知识的测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2010(12):70-76.
[3]房超平.教师专业成长的突破口:教学技能的自我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71-76.
[4]陶西平.教师的专业情意[J].中小学管理,2007(7):54.
[5]杨守国.课堂师生互动的本质、条件与实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27):123-124.
[6]鲁武霞.主体间性视阈下课堂师生互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100-101.
[7]闫自成.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条件[J].语文教学通讯,2005(30):20.
[8]林冬娥.课堂提问要关注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93-95.
[9]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9.
[10][美]埃斯奎斯著.卞娜娜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8.
[1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2.
[12]赵翠兰.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误区及其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7(21):26-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