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合集下载

徐经世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徐经世教授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少, 便燥 , 胃镜检 查提示 : 烂性 胃 糜
胃或 由肝 所 及 , 脾 失 健 运 , 邪 来 门诊求 于中医治疗 , 其脉 来 虚 或 湿 诊
窦炎 伴 H P感 染 。视 其 面 容 黯 黑 阻滞 等 所 致 。治 宜 理 气 和 络 , 和 而 微 弦 , 淡红 苔 薄 , 其 脉 证 考 舌 按 有泽 , 红苔黄 , 舌 脉现 细弦 , 综合 脉 胃调 中 , 但要 理气 而 不 破 气 , 湿 之 乃 系 脾 胃虚 寒 、 燥 肝气 横 逆 之 象 , 症乃 属 木 贼 土 虚 , 胃失 和降 、 久 而 不伤 阴 , 血 而不 动气 , 经而 拟 予 健 脾 温 中 、 逆 和 胃法 为 治 : 痛 活 调 降 络伤之证 。治 以扶 土抑木 、 降逆和 不 伤络 , 出 “ 衡 升 降 ” “ 向 炒 潞党 参 1 提 平 、双 2克 , 白术 l , 焦 5克 云
Tr d t n lCh n s e cneJ u n l 51 a ii a i e e M dii o r a o
传承方法研究 ” 课题资助( oO o 1 19 N :74 32 )
・作者单位 1 安徽省 中医院( 3o 1 ;. . 2 o 3 ) 2 安徽省涡阳县人 民医院( 36 0 236)
中医药通报
20 0 8年 1 2月
l 胃脘 痛
适 , 活如常 。 生 按
童 某 , , 2岁 。初 诊 : 0 7 女 7 2 0
邵 新甫 所 谓 : 阳 明乃 十 年 8月 1 日。年 逾 七 旬 , 体 虚 “ 3 形
戴 某 , , 4岁 。初 诊 : O 7 二经 脉 之长 , 作 痛 之 因甚 多 , 男 3 2 0 其 盖 弱 , 食 少 进 , 绪 不 遂 , 郁 多 饮 情 抑 年 2月 1 日。体 力 劳 动 , 避 寒 胃者 囊 也 , 冲 繁 要 道 , 患 最 虑 , 不 乃 为 遇寒则 胃脘不适 , 大便 偏干 , 小 暑, 饮食 冷热不均 , 日久脾 胃受 损 , 多 , … ” 生 析 之 机 因 , 初 在 溲 时 黄 , 1年 以来 , 后 往 往 泛 … 先 病 近 食 气机失调 , 胃脘痛 胀 , 嗳气 吞酸 , 食 气 , 进而 则 出现 气 滞 血 瘀 , 虽 在 出 , 病 曾作 检查 胃无 病 理 性 变化 , 今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_张卫星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_张卫星

果不显 著, 故 辨 为 肝 郁 脾 虚。 有 腹 中 痛, 泄 利 下 重, 实为四逆散证。《金匮要略》: “妇人怀娠, 腹中 (绞) 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 人 腹 中 诸 疾 病, 当 归 芍 药 散主之”。因此, 当 归 芍 药 散 的 适 应 证 是 很 广 的。 作 者对该方的认识是:湿性趋下,而血性类水,当归芍 药散是一个活血利水之方,凡下腹部疾病,大多有血 瘀水停的病理因素,每于辨证基础上配用该方,疗效 显著。且该方药性平和,活血而又养血,利水且不伤 正。又胡希恕认 为,龙 骨、牡 蛎 这 二 药,仲 景 用 治 烦、惊、悸,现代 常 用 于 治 疗 精 神 失 常、神 经 官 能 症。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故加之常可提高临床疗效。 3 调 胃 承 气 汤 治 呃 逆
收 稿 日 期 2014-04-24
羸状,临证之时,总以辨证 施 治 为 原 则, 当 “随 证 治 之”。中医以为, “六 腑 以 通 为 用 ”, 盖 腑 气 得 通, 则 胃气方能肃降。调胃承气汤,方中有甘草缓急,故为 缓下之剂,符合 罗 止 园 所 要 求 的 “缓 下 之 品 ”。 此 患 者,前医只降胃气,未注重通腑,或虚虚实实,补其 有余,均未得法,故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
按: 《伤 寒 论》277 条: “自 利 不 渴 者, 属 太 阴, 以其脏 有 寒 故 也, 当 温 之, 宜 服 四 逆 辈。” 作 者 的 理 解四逆辈是指四逆汤类方,四逆汤方由附子、干姜、 甘草三味药组成。中医有 “燠 火 暖 土” 之 说, 脾 胃 虚 寒,当温补肾阳,仲景太阴病用四逆辈正合此理。被
自拟 中 药 方: 野 菊 花 30g, 荆 芥、 防 风、 艾 叶、 川 椒 、 明 矾 各 10g, 每 日 1 剂 加 水 浓 煎 成 200ml药 液 , 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制备,使 用 时 取 100ml药 液 倒 入 一 次性杯 内, 浸 洗 患 处 20~30min, 每 日 早 晚 各 1 次, 洗后皮损处涂抹达克宁霜 (西 安 杨 森 制 药 有 限 公 司 生 产 ), 并 轻 揉 片 刻 , 每 日 2 次 。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刘某,男,24 岁。 2009 年 11 月 27 日初诊。 患者 3 个月前因车祸致颈椎骨折,胸椎以下截 瘫,在外科住院治疗,现大便自行排出困难。 刻下: 四肢活动不能,少气懒言,排尿失禁,大便艰难,舌 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辨证: 气血损伤,推动无力。 治法:温补元阳。 方用四逆加 人参汤,处方: 制 附 子 (久 煎 )50g,干 姜 30g,炙 甘 草 10g,红 参 30g。 3 剂,日 1 剂,每剂以水 600mL 煎至 300mL,分 2 次温服。 二诊(2009 年 11 月 30 日):患者诉服药后排便 稍畅,日 1 次,余症如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守 上方再进 20 剂。 三诊(2009 年 12 月 20 日 ):患 者 排 便 通 畅 ,尿 能控制,四肢活动不利未见明显改善。 按:本案所患系外伤损伤人之气血,尤其是元 阳之气大伤。 患者排便艰难与五脏气机功能失司关 系密切,元气一虚诸脏功能均受影响,而见便难,肾 阳亏虚,关门不利则见小便失禁。 是时当务之急先 应抓住“元气”这一关键,治以温补元阳之气,方选 四逆加人参汤。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峻补 元阳,益火之源,温中止痛,归经少阴,性善走窜,壮 肾阳而祛寒邪,回元阳而救厥逆,为主药;干姜辛 热,温中散寒,守而不走,温振脾阳,与附子合用相 得益彰,一走一守,气味雄厚,温肾回阳之力大增,
再以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滋阴生 津,同为辅药;佐使以炙甘草,一者能制附、姜辛热 之性,避免重劫阴液,二取其甘温益气补脾之功,可 加强干姜温健脾阳作用, 又不致有阳气暴脱之虞, 且用其甘缓之性,能使姜、附之性持续发挥作用。 诸 药合用,回阳救逆,同建脾肾之阳,温补共用,更寓 有护阴之旨。 故药后阳气复,元气足,则大便可畅, 尿液能控而病愈。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

·120·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Dec.2019 Vol.26 No.12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刘子丹1,张雅明1,陆为民21.利辛县人民医院,安徽利辛 236700;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本文通过小建中汤治疗腹痛案、乌梅丸治疗腹泻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呕吐案介绍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使用经方首先抓主证,据“有是证,用是方”,先抓主证而后立方,根据病情,灵活加减化裁,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主证中图分类号:R2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9)12-0120-03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12.02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xamples of Medical Cases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Treatment of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LIU Zidan1, ZHANG Yaming1, LU Weimin21.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xin County, Lixin 236700, China;2. Jiangs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through stomach pains treated by Xiaojianzhong Decoction, diarrhea by Wumei Pills, and vomiting by Chaihu Jia Longgu Muli Decoction. It argued that clinical use of prescriptions was first to grasp the main symptoms, first grasped the main symptoms and then decided the prescription according to “there is a symptom, there is a prescription”, an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ere used flexibly, with significant efficacy.Keyword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s; main symptom古今医家多推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称为“经方”,称其书为“活人之书”,言其方为“群方之祖”,观其用药,其法度谨严,变化灵活,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疗效确切。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1. 引言1.1 概述脾胃病是中医常见病之一,主要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经方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优势在于药性温和,副作用小,对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有良好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经方治疗脾胃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结合四例临床病例,分析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等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探讨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脾胃病是指脾胃气血失调或功能紊乱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在中医药理论中,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不合理,脾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药中,经方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方是指根据古代医圣的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的一套药方。

经方治疗以草药为主要药物,通过草药的配伍与服用方法,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

通过研究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可以更好地认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总结经方治疗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四例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并探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及对患者的启示。

2. 正文2.1 病例一: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痛患者王女士,年龄45岁,主述近期常感胃痛,伴有反酸、嗳气症状,食欲不佳,精神疲乏。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根据中医辨证,判断为肝气郁结,痰浊上逆所致的胃痛。

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后,患者胃痛逐渐减轻,反酸嗳气症状有所缓解,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连续服药一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经方治疗胃肠病方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肠胃病方一、半夏泻心汤经方:半夏半升黄芩3两干姜3两人参3两甘草3两黄连1两大枣12枚黄煌:半夏6~12g 黄芩6~12g 干姜6~12g 党参6~12g 炙甘草3~6g 黄连2~6g大枣15~30g1. 本方为胃病专方,治疗痞证、心下痞、满而不痛(上腹不适)上消化道之炎症、溃疡(例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瀰漫性胃炎、反瘤性胃炎、12指肠溃疡….)抗幽门螺旋杆菌,参与免疫调节,保护黏膜,通降,止血为古时“苦辛法”代表方,治疗中虚热痞(心烦、口苦、口干、腹泻)苦辛法—苦泻辛开苦~清热(黄连、黄芩) ;辛~开湿、理气(理中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朮)(此方病人服后不觉苦因为方组加入甘枣, 以及病人本身口苦)2. 伴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心下痞、腹泻)之神经症:失眠、心律不齐、醉酒(黄连除烦)3. 本方方证多见于体质较好之中青年男子,其红唇,舌红(苔黄腻),伴有睡眠障碍(少眠失眠、易醒),大便易拉面有菜色者较无效舌苔黄腻:消化道有热且较脏唇与消化道黏膜特性相关脉:无特别脉象因为饮食及体质等种种原因,此方亚洲人使用机会较高(欧美人舌苔较干净)4. 服本方有效后,需小剂量守方长服(约3个月),慢性病犹然;停药后~日常则服用姜枣汤保养5. 原方为佳,不必加减,免失疗效6. 常用加味法则:(1) 加肉桂3~10g (交泰丸):治疗胃病久治不愈,面色晦暗,舌淡红(2) 加山栀子6~12g、连翘15~30g:治疗咽喉痛(咽喉通红)、胸闷(肺胃有热)(3) 加制大黄3~10g: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然严重、出血、瀰漫性胃炎二、黄芩汤经方: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黄煌:黄芩10~20g 白芍10~20g 生甘草3~10g 大枣15~30g(黄芩→出血性疾病;芍药、甘草→痛、痉)1. 本方多用于下消化道疾病,如:急性肠胃炎、菌痢(拉白冻、红冻→土方马齿苋、车前草)肛裂(会有灼热感)、痔疮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拉黏液)、便血2. 【患者唇色多深红如朱、舌质多暗红、脉多滑数(内有伏热)】→黄芩体质3. 加减:(1) 重用黄芩可至30g:出血粘稠、量多、有血块(子宫、月经出血→可单用黄芩:子芩丸)(2) 重用芍药可至30g:腹痛严重者(3) 加大黄3~10g:腹痛拒按(4) 加黄连3~10g:腹泻、烦热(5) 加阿胶(止血)10~20g:出血多(6) 加半夏、生姜各6~12g:呕吐三、葛根芩连汤(味苦)经方:葛根半升甘草2两黄芩3两黄连3两黄煌:葛根20~60g 生甘草3~6g 黄芩6~12g 黄连6~12g1. 本方适用急性肠炎、热痢、细菌性痢疾(黄连→腹泻)(比土霉素佳,小儿恐因味苦不食黄连可减至6g)2. 亦可治糖尿病、酒后腹泻或醉酒(醉酒综合症),黄连大约使用6~12g,若量少不行。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

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桂枝汤治脾胃病案例引言: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如果脾胃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消化。

因此,保护脾胃健康非常重要。

而桂枝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治疗脾胃病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有脾虚湿困证的患者,在服用桂枝汤后的疗效和治疗过程。

一、患者基本情况姓名:王女士性别:女年龄:45岁主诉:食欲不振、腹泻、口干舌燥、头晕乏力。

二、辨证分析根据王女士的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分析,她属于脾虚湿困证。

具体表现为:1. 腹泻: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大便稀溏。

2. 食欲不振: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食物,导致食欲不振。

3. 口干舌燥:由于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导致口干舌燥。

4. 头晕乏力:由于脾气虚弱,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养分,导致头晕乏力。

三、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析结果,王女士的治疗方案为补脾益气、祛湿化痰。

具体使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

桂枝汤加减方:桂枝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生姜6片、大枣5枚、陈皮6克、甘草3克。

四、治疗过程1. 初诊初诊时,王女士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和腹泻。

根据辨证分析结果,医生开出了桂枝汤加减方,并告诉王女士需要坚持服用一个月。

同时建议她注意饮食卫生和规律作息。

2. 服药期间王女士按时服用了医生开出的桂枝汤加减方,并且注意了饮食卫生和规律作息。

在服药期间,她的腹泻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便变得更加正常。

同时,她的食欲也有所提高,感觉比之前更有精神。

3. 复诊一个月后,王女士再次前来复诊。

医生观察到她的脸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

经询问得知,她的腹泻已经完全消失了,食欲也恢复正常。

此外,她还反映口干舌燥、头晕乏力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四、总结通过以上治疗过程可以看出,在治疗脾虚湿困证方面,桂枝汤具有显著的效果。

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腹泻和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以改善其整体身体状态。

当然,在使用桂枝汤治疗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并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作者:屈杰杨景锋谭颖颖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文章通过4个案例病机、治法分析,阐述经方治疗脾胃病的辨证要点,认为经方治疗脾胃病辨证要点在少阳、太阴,治疗关键是调节气机,恢复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功能。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伤寒论》【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0072-02《伤寒论》是中医之魂,《金匮要略》为方书之祖,医圣张仲景所创立的经方医学代表了中国医术之正宗。

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

两部经典所载之方剂,习称为“经方”。

经方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等特点[1],笔者从事《伤寒论》《金匮要略》教学、临床工作多年,深刻认识到经方在临床中特别是在脾胃病治疗中收效十分显著。

现在举例如下,供同道参考。

1 痞满(少阳不和,太阴壅滞)高某,女,60岁,退休工人,2012年10月8日就诊。

主诉胃脘痞闷不舒2周。

2周前患者因亲友去世忧伤后,出现胃脘痞满,伴纳差,口苦,腹胀,某医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服用“健胃消食片”、“莫沙必利”等药,无明显缓解。

后在中医专家门诊服用“三仁汤”、“楂曲平胃散”,效果不显著,求诊于本人。

刻下症状同前,望诊:面色稍晦暗,眼圈发黑,舌质淡红,苔微滑舌面有瘀点。

切诊:脉象弦缓。

腹诊:心下按之轻度胀满,自诉痞闷不舒。

胁下按之轻度胀满,腹部按之轻度胀满。

中医辨证:少阳气机不利,太阴壅滞。

治疗宜和解少阳,健运太阴。

方选平胃散合小柴胡汤加减:苍术10g,厚朴15g,陈皮15g,生姜6g,黄芩12g,姜半夏12g,党参12g,茯苓12g,枳壳12g,青蒿8g,竹茹10g,佛手15g,木香10g,苏梗15g,白芍15g,大腹皮15g。

3剂水煎服。

二诊(2012年10月12日)服上药后,上腹胀满,纳差明显缓解,偶呃逆,咽喉干痒不舒,咽喉壁充血,脉弦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非独为外感而设,其治疗内伤杂病亦有良效,临床体会运用经方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并介绍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标签:经方;脾胃病;经验
经方配伍严禁,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

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笔者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满意,兹择数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
李某,女,58岁。

反复近剑突下隐痛8年余。

初起剑突下疼痛作胀,反酸嗳气频频,心电图正常,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3+、肠化2+、异型增生+、HP3+,行HP根治治疗后反酸稍轻,余症不减,转投中医。

来诊时剑突下隐痛,时觉胃胀,嗳气频频,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粘腻,小便如常,剑突下压之疼痛转剧,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

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不降。

治以化湿清热,斡旋气机,方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12 g,制半夏12 g,全瓜蒌30 g,炒枳壳12 g,柴胡9 g,煅瓦楞(先)30 g,太子参9 g,炙甘草3 g 7剂。

二诊,剑突下隐痛基本消失,食后稍觉胃胀,口干口苦略减,上方加苏梗12 g 以增强降胃功效,再进7剂。

如此加减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

半年后复查胃镜:慢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1+、肠化-、异型增生-、HP-。

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功能除痰热,开气结。

余以该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总结其临床适应症必须具备:①病位必须以剑突下为主;②剑突下有压痛,压痛阴性者不可用之;③必须兼有湿热征象。

正如《成方便读》云”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

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

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2小建中汤合黄土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案
周某,女,82岁。

因”纳差伴胃脘隐痛3年余”来诊。

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纳不振,胃脘隐痛。

行胃镜检查示胃角胃窦多发溃疡,病理未见恶性病变。

长期服用制酸剂,后两次复查胃镜均见溃疡灶未完全愈合。

证见纳谷不馨,进食少量半流质,胃脘隐痛绵绵、畏寒喜暖,乏力明显,口干不欲饮,夜寐欠佳,大便努挣难出,小便尚调。

舌暗,苔少,脉沉细。

证属中焦虚寒、气血两亏。

治以温中健脾。

方选小建中汤合黄土汤:太子参15 g,炒白芍15 g,桂枝12 g,饴糖20 g,灶心土(包)30 g,黄芩12 g,熟地黄12 g,炒白术15 g,炮附片6 g,阿胶(烊)12 g,炙甘草6 g 14剂。

1剂/次,早晚各1次口服。

服后胃脘畏寒稍减,
仍有乏力,加生黄芪15 g,续进14剂。

调治6个月,复查胃镜溃疡已愈合。

按:《伤寒论》”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匱要略》”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黄土汤温中养血。

二者相合温中健脾、阴阳并补,对气血阴阳俱虚者效佳。

《伤寒明理论》谓”脾者,土也,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液。

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之焉;…健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金匮要略论注》”(黄土汤)以附子温肾之阳,又恐过燥,阿胶、地黄壮阴为佐;白术健脾土之气,土得水气则生物,故以黄芩、甘草清热;而以经火之黄土与脾为类者引之入脾,使脾得暖气,如冬时地中之阳气而为发生之本”。

3大柴胡汤治疗胆道结石案
陈某,男,32岁。

主诉”反复胁肋部胀痛3个月”。

查B超示胆囊泥沙样结石。

症见胁肋部胀痛不适,口干口苦,胃脘胀满,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证属肝胆气滞、腑气不通。

以疏肝利胆通腑为法。

方选大柴胡汤,柴胡12 g,黄芩15 g,川楝子9 g,龙胆草3 g,栀子9 g,浙贝母12 g,瓜蒌仁15 g,枳实12 g,生大黄6 g,厚朴12 g,制半夏10 g 7剂。

二诊胁肋部胀痛明显减轻,胃胀稍作,仍有口干口苦,加用虎杖15 g,金钱草30 g续进7剂。

调治1月余,诸证消失。

复查B超正常。

按:《伤寒论》”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大柴胡汤为少阳阳明合病热实证而设,临床运用必须以少阳证与阳明证并见方可,少阳证见或往来寒热,或胁肋疼痛,或口干口苦;阳明证必须具备大便干或不通,大便正常者用之多无效。

《医宗金鉴》明言”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之法。

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解其外以和其内也。

去参、草者,以里不虚也;少加大黄,所以泻结热也;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

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4体会
经方多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

《伤寒杂病论》为医家必修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其确立了辨证施治原
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喻嘉言赞其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虽历经上千年,经方至今仍焕发强大生命力。

《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中诸多方证均明确提出治疗主证,此即为经方应用之纲目。

”读经典、做临床”,勤于和善于从经典中汲取精髓,准确把握经方的病机及适应症,才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