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单位:某县某煤矿编制时间:2014年2月20日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某安办【2013】37号)、毕节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毕安办【2013】22号)、某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纳安监管煤字【2013】67号)等主管部门文件精神要求,我矿由矿长牵头,组织了总工程师、地测、通防、安全、技术等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以上文件要求对全矿进行了隐蔽致灾因素自检自查,并将自查情况编制成《某县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报告内容如下:一、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目的我矿自2014年2月开工以来,矿领导对安全生产重视,加大了矿井安全管理力度、安全资金投入,使我矿安全形势持续健康发展。

但地面、井下依然存在隐蔽致灾的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导致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

为了加强我矿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做到隐蔽致灾因素清晰明确,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特开展此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二、成立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协调指挥各部室普查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因素调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

成员主要根据各专业结合矿井实际,切实认真的进行本专业的隐蔽致灾因素调查,收集现场资料并分析可能存在的隐患,真正做到消除隐患,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三、矿井基本情况某煤矿位于某县崇岭镇大河路口,矿界面积 1.205km2,共有7个拐点坐标圈定,采矿标高:﹢1935~﹢1790m。

矿井煤层为缓倾斜,可采煤层四层(28M、31M、32M),截止2013年底,保有煤炭资源总量(332+333+334)518.7万吨,可采储量322.7万吨,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属于“六证”齐全的生产矿井。

开拓方式为斜井开拓,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工作面为炮采工艺,掘进工作面为炮掘。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调研报告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调研报告

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研究报告国家煤矿安监局科技装备司按照总局、煤监局的工作部署,认真领会栋梁局长提出的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指示精神,我司会同中国煤科集团成立工作组,深入部分地区、企业开展调研和研讨,分析了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现状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措施,形成了研究报告。

一、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及灾害特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几大灾害事故,多数情况下都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紧密相关,近年来隐蔽致灾因素已经成为引发煤矿水害、煤与瓦斯突出和顶板等重大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据不完全统计,在煤矿重大事故中,与地质条件有关的各类重大事故占80%。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是指隐伏在煤层及其围岩内、在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灾害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及其在采动应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灾变地质体。

主要包括:老窑采空区、各种水体、断层、陷落柱、瓦斯和应力异常区、发火点等。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具有隐蔽性、时变性、突发性的特点,探测和预防难度大。

随着煤矿开采活动演变成灾,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隐蔽致灾因素和灾害形式,例如断层滞后导水、采动离层水等水害事故、瓦斯延期突出、浅埋深冲击地压、近距离煤层群火灾等。

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是体现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治本之策,是有效防范煤矿重特大灾害事故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煤矿资源整合、严格安全准入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的长期、艰巨的工作。

(一)采空区致灾因素及特点近年来,我国由于煤矿采空区引起的各种事故和灾害问题日趋严重,且具有严重性、多害性及时变性。

上世纪80年代末受“有水快流”等政策的影响,历史上存在很多的小煤窑和地方中小煤矿,多属于无规划开采,遗留开采区域不详,缺少文字、图纸资料,导致许多隐蔽性采空区的存在。

仅2005年以来,累计取缔非法生产煤矿、非法采煤窝点5.4万处次,关闭各类小煤矿1.6万余处。

随着煤炭资源整合及煤矿的兼并重组力度的加大,遗留了大量未有效处置的采空区。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报告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报告

山东XXXXXX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报告二О一四年十二月山东XXXXXX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报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3]9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3‟99号文件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办法[2014]4号)文件精神和要求,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矿井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矿长组织了生产技术、“一通三防”、机电提运、安全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矿井进行了隐蔽致灾因素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六落实”的原则及时整改。

一、成立隐蔽致灾排查领导小组为切实做好矿井蔽致灾因素排查,特成立了排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领导小组职责组长: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排查工作的指挥及安排、监督,负责整改所需资金的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组织制定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应急预案等措施,重点负责隐蔽致灾排查工作的跟踪、督促检查。

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成员:根据分工进行检查,同时负责督促落实整改方案及措施,确保整改质量达到规定要求。

二、矿井概况山东XXXXXX煤矿位于陶枣煤田,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境内,属陶枣煤田黄贝勘探区,是原甘霖井田黄贝煤矿的一部分。

2007年10月份开始技改,2010年年底通过省煤炭工业局竣工验收,2011年正式投入生产。

矿井采用立井开拓,单水平上下山开采,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副井进风,主井回风,矿井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

批准可采煤层为:柴煤、6层、9层、12层、14层、16层、17层、18层煤。

井田面积8.8308km2,开采深度由100米至-1000米标高。

矿井现开采14、16煤层,开采标高为: -590m~-710m。

其中14煤层倾角平均为160,平均厚度为1.1m,直接顶为泥质页岩,厚度为0.8~2.2m,平均厚度为1.4m,老顶为八层灰岩,平均厚度为2.8m,直接底为砂泥岩,平均厚度为17.5m。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延吉三道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五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单位:延吉三道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五井编制:苏玉民编写时间:2014年9月8日目录一、煤矿隐蔽致灾因素 (3)(一)地质构造普查 (4)(二)瓦斯普查 (5)(三)含(导)水体、采空区、老窑(空)普查 (6)(四)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普查 (4)二、各隐蔽地质灾害采取的防范措施.................14. (一)、瓦斯防范及措施.. (14)(二)、水灾害防范及措施 (19)(三)、煤层自燃的防范及措施 (22)三、存在主要问题 (25)延吉三道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五井隐蔽致灾因素的普查报告根据国家地质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安监总煤调【2013】135号印发的《煤矿地质工作规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4】18号文及州、市安监部门的相关要求,延吉市鑫泉煤业有限公司延吉三道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五井由矿长牵头,组织了总工程师、地测、通风等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矿区实际,对全矿井进行了隐蔽致灾因素自检自查工作,现将有关自查情况汇报如下:成立煤矿隐蔽致灾因素领导小组组长:李忠华副组长:苏玉民成员:王金龙卢光军祝继宏张福基职责:组长:全面负责煤矿隐蔽致灾因素的调查工作指挥、安排和监督,负责整改和资金落实。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组织整改方案,安全技术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等措施,重点负责矿井隐蔽致性调查工作跟踪,督促检查。

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成员:主要根据整改工作的分工,进行检查,同时负责督促落实整改方案及措施,保证整改质量达到规定要求,保证整改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一、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井田范围内及矿井周边区域客观存在的不能直接辨识的能给采掘活动造成影响的地质构造、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含(导)水体、采空区以及煤层自燃倾向等可能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灾害统称。

(一)地质构造普查龙井市文正煤业有限公司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Ⅰ)、吉黑褶皱系(亚Ⅰ)、延边优地槽褶皱带(Ⅱ)、延边复向斜(Ⅲ)、珲春断凹(Ⅳ)、燕山构造旋回上叠之延吉盆地的西北缘。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治理报告

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治理报告

周边区域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治理报告煤矿2022年9月28日煤矿及周边区域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治理报告严格落实2021年9月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下发的《关于全面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的通知》(矿安〔2021〕121号)及《吉林省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认真组织部署道清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

通矿公司对道清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积极推进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道清煤矿把煤矿隐蔽致灾因素作为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及百日攻坚行动的集中攻坚工作任务,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以及专项检查等为手段,推动道清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二)高效完成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

道清煤矿高度重视,对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细则》《煤矿地质工作规定》《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煤矿防灭火细则》等规定要求,根据本矿的实际情况,与河北工程大学合作,2022 年1月完成了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并形成了报告,形成报告后我矿继续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并对报告进行补充完善,于2022年6月形成报告。

2022年9月按照《吉林省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深化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查清了道清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并提出相适应的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治理措施,为预防和消除煤矿事故提供可靠地质保障。

二、工作成效(一)水文地质致灾因素普查1、采空区致灾因素普查(1)采空区致灾因素普查成果2021年11月,为进一步查清道清煤矿采空区积水情况,本次采空区普查中对道清煤矿做了大地电磁物探,共布置了24条勘探线,共1325个物理点位,测深300-1200m,线距40m、100m,点距10m~50m,勘探区面积共1815168.9m2,本次物探的勘探区中,II、III勘探区富水性较差,未发现富水异常情况。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调研报告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调研报告前言根据贵州省安全监察局、煤监局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调研的通知(贵州省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黔安监规划函【2014】69号)、盘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通知(盘安办发【2014】10号等文件相关要求,结合某煤矿矿实际情况,由某煤矿矿级领导成员和自查自纠小组成员组成本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小组,按照“查大系统、除大隐患、防大事故”的要求,某煤矿矿对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全面性检查:一、对“六大系统”(瓦斯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讯联络系统)进行普查,主要普查各系统设施的完善情况、正常使用情况以及各系统管理情况及相关记录。

二、各生产系统安全生产隐患普查对本煤矿的矿井开拓及采掘、通风、抽采与防突、机电运输、顶板管理、防灭火、防排水、乘人运送系统等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性普查,查找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方案及相关安全技术措施,并逐项落实整改。

三、对“水、火、瓦斯、粉尘、顶板”等五大灾害进行隐蔽致灾因素进行普查,查明各灾害的性质、类别及分布情况,并严格按照本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具体要求编制某煤矿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调研报告及隐患整改方案。

根据本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调研报告及整改方案,严格按照“五定”要求逐项落实整改,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确保本煤矿安全生产。

一、本次普查调研工作任务及工作开展情况1、根据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省煤监局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调研的通知(贵州省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贵州省煤矿安全监察局黔安监规划函[2014]69号)、盘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通知(盘安办法[2014]10号、盘安办法[2014]30号等文件相关要求开展好本次“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以及“查大系统除大隐患防大事故”工作。

2、工作开展情况结合某煤矿矿实际情况,由某煤矿矿级领导成员和自查自纠小组成员组成本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小组,按照“查大系统、除大隐患、防大事故”的要求,对本矿的开拓与采掘系统、通风系统、防突与瓦斯抽采系统、矿井防治水与防排水系统、矿井防灭火系统、监测监控系统、电气、提升运输及其他安全系统逐项进行隐患排查,对隐蔽致灾因素(瓦斯、水、火、粉尘、顶板)等进行全面性普查,查找出上述隐蔽致灾因素的分布情况,制定整改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按照“五定”要求逐项落实整改。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部门经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编制日期:2017年12月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一、普查目的及内容(一)普查目的通过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查明隐伏在煤层及其围岩内、在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灾害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及其在采动应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灾变地质体,并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消除隐蔽致灾因素,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

(二)普查内容1.对相邻井田采空区进行普查;2.自然灾害普查;3.地表、地下含水体等水文地质情况普查;4.断层、裂隙、褶曲、冲刷带等地质构造普查;5.封闭不良钻孔普查;6.油气井及输油管路普查;7.瓦斯富集区普查;8.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普查;9.煤尘爆炸倾向性普查;10.地热灾害普查。

二、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领导小组(一)领导小组组长:陈义东副组长:王金国张明亮刘文辉纪章周润辉陈度军成员:安增勇张东贵王小泽李向伟芮阿智郭庆赵子葵屈海军夏书贵蒲元宏办公室设在地测部。

(二)领导小组职责1.组长职责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安排,组织制定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方案,监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进展情况。

2.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抓好分管范围的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具体工作,参加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对隐蔽致灾因素组织研究分析,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

3.地测部职责(1)具体落实各项工作,负责对资料的收集、调查,全面查找井上下存在的隐蔽致灾因素;(2)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3)研究制定针对性有效防范措施;(4)主持普查报告的编制。

4.安健环质部职责(1)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过程中,做好安全监督工作;(2)协助生产技术部完成各项普查工作。

5.机电管理部职责做好机电系统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6.调度指挥中心职责做好运输系统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7.生产部职责做好采掘工作的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8.财务部职责做好资金的保障工作。

(word完整版)xx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word完整版)xx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

荥经县xx煤业有限公司荥经县凰仪乡xx煤厂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xx煤厂地测科二〇一七年五月荥经县xx煤业有限公司荥经县凰仪乡xx煤厂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编制:审核:总工程师:矿长:编写报告单位: xx煤厂地测科编写报告日期:2017年3月河坪煤厂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人员签字表1.绪论 (4)1.1目的、任务 (4)1.2报告编写依据 (5)1.3矿井概况 (5)1。

4以往地质工作 (15)2。

矿井地质 (17)2.1井田地质 (17)2.2煤层 (27)2。

3煤质 (29)3。

矿井水文地质 (29)3.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29)3。

2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30)3。

3充水条件及充水因素 (31)4。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 (34)4.1采空区普查 (34)4。

2废弃老窑(井筒)和封闭不良钻孔的普查 (35)4。

3断层、裂隙、褶曲,陷落柱普查 (36)4。

4瓦斯富集区普查 (37)4.5导水裂缝带普查 (38)4。

6地下含水体普查 (39)4。

7井下火区普查 (41)5。

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防治措施 (41)5.1瓦斯防治方案及措施 (41)5。

1。

1矿井生产现状 (41)5.1。

2、瓦斯治理方案和措施 (44)5.2水灾防范方案及措施 (45)5.3煤层自燃的防范及安全措施 (49)6。

结论 (50)6.1主要结论 (50)6.2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0)附表: (51)煤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报告1.绪论1。

1目的、任务矿井自投入生产以来,公司领导对公司安全生产尤为重视,加大了矿井安全管理力度和安全资金投入,使公司安全形势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但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地面、井下依然存在隐蔽致灾的因素.隐蔽致灾因素的存在,导致防范措施针对性不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

为加强公司安全生产基础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我矿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排查治理做到致灾因素清晰明确,深入排查我矿深层次的潜在隐患和问题,切实做到煤矿灾害综合治理超前预防,事故防范措施全面有效,切实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遏制事故的发生,特开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排查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研究报告————————————————————————————————作者:————————————————————————————————日期:织金县苦李树煤矿关于隐蔽致灾因素的普查报告2013年11月24日苦李树煤矿关于隐蔽致灾因素的普查报告根据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的通知》的要求,我矿由矿长牵头,组织了总工程师、地测、通风等专业技术人员,根据矿区实际,结合一些专业鉴定机构和有资质部门编写出的各种报告,对全矿井进行了隐蔽致灾因素自检自查工作,现将有关自查情况汇报如下:一、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井田范围内及矿井周边区域客观存在的不能直接辨识的能给采掘活动造成影响的地质构造、瓦斯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含(导)水体、采空区以及煤层自燃倾向等可能造成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灾害统称。

(一)地质构造普查苦李树煤矿范围位于三塘向斜北西翼三坝勘探区西段1~5勘查线之间的浅部。

煤矿区内浅部发育有F20、F21、F22共3条断层,无大的褶皱发育,井下见个别小褶皱及小断层。

F20正断层:分布于煤矿区东北浅部含煤地层内,为一走向断层,切割了2号煤~标五之间地层,延伸长度约0.30km,断层走向北西30,倾向南西,倾角约50~65°,断距小于5m,在地表上,断层附近表现变岩层破碎。

F21正断层:分布于煤矿区中部含煤地层中,为一走向断层,切割了6号煤及其上下地层,延伸长度约1.45km,断层走向北东45°,倾向南东129°,倾角43°,断距约5m。

地表显示地层缺失,牵引现象明显,破碎带宽1~2m。

F22逆断层:分布于煤矿区东北部含煤地层内,切割了32号煤及其上下地层,延伸长度约0.25km,断层走向北东35°,倾向南东,倾角约67°,断距小于3m。

区内地表无褶曲。

井下发现个别小断层及小褶曲,断层破碎带均为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砂质泥岩及其碎屑紧密充填而胶结,透水性一般。

主要断层特征表断层名称性质走向倾向倾角/(°) 落差/m F20断层正断层南西-北东向东南50~65 小于5m F21断层正断层北东45°南东129°43 5mF22断层逆断层35°南东67 小于3m地质构造及类型矿井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

(二)瓦斯普查1、目前在井田范围内所有已揭露厚度大于0.3m的煤层共3层,即6、7、16号煤,均为可采煤层,6号煤层的厚度为1.72~2.2m,平均厚度为1.93m,7号煤层的厚度为0.93~1.90m,平均厚度为1.65m,16号煤层的厚度为1.25~1.36m,平均厚度为1.36m。

目前6、7号煤层开采的最低标高为+1954.226m,+1942.177m,16号煤层在矿区范围内已基本采完。

2、瓦斯等级根据黔能源煤炭〔2012〕498号关于毕节市工业和能源委员会《关于请求审批毕节市2012年度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的报告》的批复,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7.04 m3/min,瓦斯相对涌出量36.21m3/t;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0.97m3/min,二氧化碳相对涌出量4.99 m3/t。

为高瓦斯矿井。

3、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1)煤层瓦斯压力6、7号煤层在开采最低标高处的瓦斯压力分别是0.29Mpa、0.34Mpa。

(2)煤层瓦斯含量6、7号煤层在开采最低标高处的瓦斯含量分别是7.39m ³/t、7.93 m³/t。

4、各煤层瓦斯参数(1)突出危险性经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测定的6、7、16号煤层瓦斯参数分别为:6号煤层的破坏类型为Ⅱ;坚固性系数为1.1642,大于0.5;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为7.334mmHg,小于10 mmHg;瓦斯压力为0.180Mpa,小于0.74 Mpa。

鉴定认为,苦李树煤矿6号煤层在鉴定范围内(标高+1970m以浅)无突出危险性。

7号煤层的破坏类型为Ⅱ;坚固性系数为0.8068,大于0.5;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为10.281mmHg,小于10 mmHg;瓦斯压力为0.290Mpa,小于0.74 Mpa。

鉴定认为,苦李树煤矿7号煤层在鉴定范围内(标高+1990m以浅)无突出危险性。

16号煤层的破坏类型为Ⅱ;坚固性系数为0.9933,大于0.5;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为14.426mmHg,小于10 mmHg;瓦斯压力为0.290Mpa,小于0.74 Mpa。

鉴定认为,苦李树煤矿16号煤层在鉴定范围内(标高+1843m以浅)无突出危险性。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生产字【2008】712号,《关于毕节地区煤炭局<关于请求审批织金县三塘镇苦李树煤矿6号、7号、16号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报告的报告>的批复》,苦李树煤矿6号煤层+1970以浅无突出危险性,7号煤层+1990以浅无突出危险性,16号煤层+1843以浅无突出危险性。

(2)瓦斯梯度根据贵州华源矿山设计有限公司2012年8月提供的《织金县三塘镇苦李树煤矿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6号煤层的瓦斯梯度为:①6号煤层瓦斯压力(P)具有随埋深(H)增大而增大的整体趋势,两者满足关系P=2.03×H/1000(pa)。

②6号煤层瓦斯含量(W)具有随埋深(H)增大而增大的整体趋势,两者满足关系W=3.9288ln(H)-11.999(相关性系数为0.9949)。

③6号煤层回采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q)与埋深(H)关系式为q=0.4009ln(H)-1.0242(相关性系数为0.9485)。

根据贵州天设项目咨询有限公司2013年8月提供的《织金县三塘镇苦李树煤矿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7号煤层的瓦斯梯度为:①7号煤层瓦斯压力(P)具有随埋深(H)增大而增大的整体趋势,两者满足关系P=2.03×H/1000(pa)。

②7号煤层瓦斯含量(W)具有随埋深(H)增大而增大的整体趋势,两者满足关系W=4.0449ln(H)-12.641(相关性系数为0.9948)。

③7号煤层回采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q)与埋深(H)关系式为q=0.4271ln(H)-1.3209(相关性系数为0.8589)。

(3)煤层残余瓦斯含量和残余瓦斯压力我矿对采取区域防突措施进行效果检验的方法是测定煤层残余瓦斯含量和残余瓦斯压力。

煤层残余瓦斯含量和残余瓦斯压力的临界值指标见下表。

煤层瓦斯压力或煤层瓦斯含量临界值表瓦斯压力P(MPa) 瓦斯含量W(m3/t)区域类别防突措施效果P﹤0.74 W﹤8 无突出危险区有效除上述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突出危险区无效(4)瓦斯解析指标和钻屑量在石门揭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对无突出危险区进行区域验证以及工作面局部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局部防突措施效果检验的方法采用钻屑指标法。

钻屑指标法主要是测定工作面的瓦斯解析指标和钻屑量。

我矿预测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瓦斯解析指标和钻屑量的临界值主要参照下表。

钻屑指标法预测工作面突出危险性的参考临界值钻屑瓦斯解吸指标Δh2(Pa)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mL/g•21min)钻屑量S(kg/m)(L/m)200 0.5 6 5.4钻孔每钻进1m测定该1m段的全部钻屑量S,每钻进2m至少测定一次钻屑瓦斯解吸指标K1值。

如果实测得到的S 、K1的所有测定值均小于临界值,并且未发现其他异常情况,则该工作面预测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否则,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三)含(导)水体、采空区、老窑(空)普查1、水文地质条件(1)矿区范围内地势为中高山地形地貌,地势起伏较大,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位于煤矿区东南部边界处双羊岩头山顶,海拔标高2254.2m,最低点位于煤矿区西南部拐点附近,海拔标高1900.0m,相对高差354.2m,最低侵蚀基准面标高约为1910m。

(2)苦李树煤矿地处长江上游的乌江流域上游的化冲河支流,煤矿区内地表冲沟发育,多呈树技状分布,切割较深。

矿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河流,仅西北部发育有一条马场小溪,流向由东北向西南迳流,小溪常年有水,流量一般小于10l/s。

(3)主要含(隔)水层地层富水性(由下至上)简述如下:①茅口组:煤矿区内未出露,主要分布在煤矿区外西北面较远处,岩性以灰岩为主,本段总厚约220~255m。

该组地层岩溶遍布,地下岩溶管道发育,地下水水量十分丰富,具有埋藏深,迳流远,集中排泄的特点,垂直循环带厚,溶洞成层性明显,泉点稀少。

流量约0.5~1.5l/s,富水性强,是开采下部煤层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水质为:重碳酸、硫酸钙型。

②玄武岩组:煤矿区内无出露,出露于含煤地层底部,由凝灰岩、杏仁状玄武岩组成,本组进度307.37~347.16m。

属基岩风化裂隙水,浅部含有少量风化裂隙水和坡积泉水,深部据钻孔资料,裂隙不发育,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泉点稀少,平水期泉水流量0.537~0.569l/s,延沟谷排泄。

泉水动态变化剧烈,暴雨之后流量较大,旱季绝大部分断流。

本组富水性弱,为含煤地层与茅口组含水层间的相对隔水层。

③龙潭组:分布于煤矿范围内大部分地区,占煤矿区面积约75%。

一般厚度260m左右。

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煤层。

含水段由细砂岩、粉砂岩及少许碳酸盐岩组成,其分层厚度0.50~20m,上、下由于泥质岩、煤层相隔,使地下水具承压性。

据小窑观测资料,旱、雨季流量为0.02~1.52l/s。

个别点流量较大,季节性泉亦较多。

富水性弱。

④大隆、长兴组:分布于煤矿区东南部,厚约40m。

岩性为硅质岩、燧石灰岩、石灰岩和碎屑岩互层组成。

该层段溶洞、裂隙发育,泉点出露较多,流量0.004~5.747l/s,部分富水性极强,属裂隙含水层,为开采上部煤层时的主要充水含水层。

水质为:碳酸钾钠型。

⑤飞仙关组第一段:分布于煤矿区的东南部,厚约140m,以灰绿色钙质粉砂岩、钙质泥岩为主,夹数层薄层状灰岩、泥灰岩,泉眼稀少,流量0.21~0.822l/s,富水性弱,属浅层风化裂隙水。

可视为上覆地层与煤组的隔水层段。

⑥飞仙关组第二、三段:分布于煤矿区外东南部,面积较大,多以浑园状山峰出现,厚约240m,岩性由薄层状灰岩、泥灰岩、钙质泥岩组成,夹数层泥岩、泥质粉砂岩。

三段以层间裂隙出露为主;二段溶蚀洼地、溶斗、溶洞、落水洞等发育,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泉眼较多,泉水最大流量13.048l/s,富水性中等,属裂隙溶洞水。

水质为:碳酸、硫酸钙型。

⑦飞仙关组第四段:分布于煤矿区外东南部,厚约100m,以灰色、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夹数层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灰岩和泥灰岩。

溶斗、落水洞、岩溶管道及地下伏流较为发育。

由于薄层泥灰岩和砂质灰岩溶蚀性欠佳,在此界面往往形成地下岩溶管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