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分级的标准

合集下载

烤烟分级

烤烟分级



2013-7-25
53
八、微带青叶组
微带青的定义:
黄色烟叶上叶脉带青或叶片 含微浮青面积在10%以内者。
V
2013-7-25
55
注意事项

在识别叶脉带青时,应注意不论叶脉青色程度轻重, 均列入叶脉带青范围。 在识别叶片含微浮青时应注意,一是必须是微浮青; 二是面积不能超过10%。 叶脉带青或叶片含微浮青,二者不能同时并存,如 果二者并存,则不属于微带青范畴,为青黄烟。
共十三个组。
2013-7-25
58
烤 烟 分 级
分级、分级因素的概念
分级因素包括哪些具体因素?
分级实践中如何掌握?
一、烟叶分级、分级因素的概念

将同一组内的烟叶按其质量的优劣划分 等级。烟叶分级的依据是分级因素。 用以衡量烟叶等级的外观因素叫分级因 素(品级因素)。 烤烟分级因素有七个: 成熟度、身份、油分、叶片结构、色度、 长度、残伤。
烤红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调制过程干筋期升温过高或过快, 干球温度过高或湿球温度过高造成。 特征:使烟叶表面(正\背)呈现鲜艳的红色。 质量特性:香气减少、杂气(糊焦气)增 加。
潮红形成的原因及其质量特性
原因:调制后的烟叶吸湿导致烟叶出现棕色化, 使烟叶表面出现暗红色。
质量特性:香气减少、杂气增加。



微带青叶组的质量要求:既符合微带青的定义,又 符合相应等级的质量要求。
56
2013-7-25
烤 烟 副 组 设 置
杂色叶组(K) 光滑叶组(S) 青黄烟组(GY) 微带青叶组(V) 中下部杂色叶组(CXK) 上部杂色叶组(BK)
副组
2013-7-25

烟叶分级--烤烟详解

烟叶分级--烤烟详解

烟叶分级的原理
世界上各国的烟叶分级标准都是按以下 体系进行,烟叶分级原理(程序):
分类 分型 分组 分级
烟叶分类
按烟叶调制方法、性质或主要用途进行 类别划分。将烟草分为烤烟、晒烟、晾 烟、白肋烟、香料烟、黄花烟等。
烟叶分型
指同一类烟叶的再区分。即根据其生产地区、 土壤、气候、品种、栽培方法等因素形成的烟 叶质量和使用价值的差异划分为若干型。同一 型的烟叶有某些共同特征、特性和相关等级。
部 叶
顶叶合称为上部叶,腰
叶称为中部叶。
部位的概念
烟叶在烟株上的着生位置
生产上常常分为5个部位:
脚叶、下二棚、腰叶、上二棚、顶叶。
分级上分为3个部位: 腰叶
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
脚叶 下二棚
上二棚 顶 叶
判断部位的方法
首先观察脉相、叶型、叶面,然后观 察颜色、身份等。
(一)不同部位烟叶的外观特征
1985年10月国家标准局及烟草专卖局联合修改 了原烤烟15级制标准,成为全国统一的15级制烤烟 标准。1987年5月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了烤烟出口标 准试行方案,分为35个等级。1988年2月国家烟草专 卖局对出口烟叶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4个等级, 为39个等级。1989年4月 对39级烤烟分级标准做了 修订。1990年4月国家烟专卖局形成了“国家烤烟40 级标准”,并于1992年8月15日发布,自1992年9月1 日在全国烟区实施。2000年4月4日,批准修改,在 40级的基础上增加了C4F、C4L,形成42级。
传统烤烟分为:浓香型、清香型、中间香型。 国际上:主料型烟叶、填充型烟叶 香料烟:B(basma) S(samsun)
烤烟分组
概念
依据烟叶着生部位、颜色以及其他和总体质量相关 的主要特征,将同一类型内的烟叶进一步划分。(目的 使同一组内的烟叶具有主要的共同特征,内在质量较为 接近)

中华人民共和国烤烟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烤烟国家标准

UDC663.97.051GB2635—86代替GB2635—81Eluecuredtobacco本标准适用于初烤和复烤而未经过发酵的烤烟。

以文字标准为主,辅以实物样品。

1.分组与分级1.1分级根据烤烟生长的部位及颜色,分为中下部黄色、上部黄色、青黄色三个组,见表1。

1.2分级根据叶片的成熟度、油分、厚宽、叶片结构、颜色、光泽、叶片长度、杂色、残伤、破损外观品级条件划分级别。

分为中下部黄色六个级,上部黄色五个级,青黄色三个级,一个末级,共十五个级。

2.技术要求2.1品质规定见表2。

2.2品级因素掌握原则2.2.1破损以把内烟叶应有完整的总面积为基数,破损率按下式计算。

把烟叶破损率(%)=把内各破损叶片总面积/把内烟叶应有的完整的总面积×100每片烟叶完整度应在50%以上。

中黄1、2级,上黄1级破损率不得超过5%,以下各级至中黄5级、上黄4级、青黄2级不得超过10%,余下各级不得超过15%,末级不得超过25%。

2.2.2面积较大的烤红、潮红和面积较大、程度较轻的挂灰,不按杂色百分比处理,应根据其影响品质程度定级;大面积中度挂灰,限于中黄5级和上黄4级以下定级;程度较严重的挂灰,限于中黄6级、上黄5级以下定级。

2.3几种烟叶的处理原则。

2.3.1褪色烟叶,限于在中黄4级,上黄3级以下定级。

注:本标准凡“××级以下各级”或“××级以下各级”都包括××级在内2.3.2受蚜虫损害的烟叶,按其影响品质程度适当定级。

2.3.3熄火烟叶,指阴燃持续时间少于2s者,属不列级。

2.3.4不符合标准的级外烟叶,青片、霜冻烟叶、碎烟叶、轻微霉变烟叶属不列级。

2.4纯度允差、水分及自然砂土率的规定见表3。

2.5扎把以自然把为主(允许扎平摊把)。

把头周长100~120mm;扎把材料(烟烧)须用同级烤烟,“烟烧”宽度不超过50mm;烟把必须扎牢,不可将把头顶端包住。

烤烟分级

烤烟分级

烟叶分级就是按烟叶类型、质量优劣划分成若干个等级,以便于按质论价,便于卷烟工业配方使用。

烟叶分级标准是指对烟叶商品等级所做的统一技术规定。

主要包括烟叶分级技术要求、验收规格、验收规则等内容。

烟叶分级标准以文件(字)标准为主,实物标准为辅,是分级、收购和工商交接的依据。

现行的烤烟分级标准是国家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4月4日批准《GB26351 992(烤烟)第2号修改单》的42级,于2000年烤烟收购起实施。

一烟叶分组烤烟分组是指依据烟叶部位、颜色以及其他和总体质量相关的主要特征,将同一类型内的烟叶进一步划分,是划清等级的基础。

分组体系包括主组和副组两部分。

主组是为生长发育正常,调制适当的烟叶设置的,包容了正常条件下生产的大部分烟叶。

主组的分组因素是部位和颜色,是依烟叶着生部位和基本色(黄色)深浅划分的。

副组主要是为区分那些因生长发育不良或采收不当或调制失误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低质量烟叶,正常生产条件下这类烟叶所占比例是有限的。

42级国标分13组。

1、主组划分①部位分组:不同部位的烟叶有着不同的外观特征,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内在质量。

按照烟叶在烟株上的着生位置的不同,自下而上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称为脚叶(P)、下二棚(X)、腰叶(C)、上二棚(B)、顶叶(T):本标准本着简便易行的原则,认为脚叶与下二棚、上二棚与顶叶外观特征与内在质量较为接近,因此,将部位划分为下部(X)、中部(C)、上部(B)三个组。

不同部位烟叶外观特征的变化一般具有下述规律:部位由下至上,叶片厚度由薄趋厚;叶片颜色由浅趋深:叶片结构由疏松趋紧密;叶脉由细趋粗;叶形由宽圆趋窄;叶尖由钝趋尖。

一般情况下不同部位烟叶的外观特征见下表②颜色分组颜色分组指按烟叶基本色(黄色)深浅把烟叶分成不同的组别。

烟叶基本色是指鲜烟调制后呈现的正常颜色包括柠檬黄、桔黄、红棕三种。

现行烤烟分级标准将烟叶按基本色深浅划为:柠檬黄色组、桔黄色组、红棕色组。

a柠檬黄色组:烟叶表面呈现纯正的黄色,在习惯称呼的淡黄、正黄色域内。

烤烟等级划分依据

烤烟等级划分依据

烤烟等级划分依据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目前,烟叶收购在即,如何准确划分烟叶等级,以确保烟叶收购质量。

工作在烟站一线的烟叶技术员们,应当未雨绸缪,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及时掌握新的验级知识,进一步做好今年的烟叶收购工作。

一、烤烟等级标准(共分42级如表所示)二、烟叶外观质量烟叶外观质量,是指人们以感官可以作出判断的外在质量因素。

目前以眼观、手摸、鼻闻等方法,对烟叶外观质量进行感官判断。

判定烟叶外在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部位、颜色、成熟度、组织结构、身份、色度、宽度、长度、残伤与破损等。

烟叶部位:不同部位的烟叶质量有明显的差异。

分清部位就把不同性质、不同质量档次的烟叶大体上划分开。

就烤烟五个部位来讲,国内一般认为,上二棚、腰叶质量好,其次为下二棚、顶叶,脚叶最差。

白肋烟以中部叶质量为好。

香料烟以顶部叶质量为好。

烟叶颜色、色度:烟叶颜色是指烟叶调制后烟叶的相关色彩、色泽的状态。

烤烟以桔黄、桔红色烟叶质量最佳;白肋烟烟叶以近红黄、红黄质量为好;香料烟则以桔黄、金黄、深黄为好。

色度系,指烟叶表面颜色的饱和程度、均匀程度和光泽强度。

烤烟色度分为:浓、强、中、弱、淡五个档次。

烟叶成熟度:烟叶成熟度是指烟叶调制后成熟的程度。

是烟叶分级的核心因素。

成熟度好的烤烟烟叶外观:颜色桔黄、桔红,色度浓、组织结构疏松,有明显的成熟斑,燃烧性强,这种烟叶质量好、吸食香气足、吃味醇和。

抽吸时香味芬芳、浓度高,无青、杂怪味。

成熟度差的烟叶,颜色浅淡,且易褪色,有的带青甚至青黄色,组织结构密至紧密,还有的叶面光滑,此种烟叶质量差,吸味不好,有杂气。

成熟度分完熟、成熟、尚熟、假熟五个档次。

烟叶叶片结构:叶片结构是指烟叶发育程度和细胞排列的疏密程度,与部位、成熟度都有密切关系。

部位下松上密,成熟度好的疏松,成熟度差的紧密。

烤烟分疏松、上疏松、稍密、紧密四个档次,以疏松质量为好。

白肋烟分松、疏松、稍疏松、稍密、密五个档次,以稍疏松、疏松质量为好。

第七章 烟叶分级

第七章 烟叶分级

B1R
3、完熟叶组

高度成熟或充分成熟,油分少,烟质地 干燥,以手触摸有干燥感,叶面皱折,颗粒多, 有成熟的斑点,叶色深; 这种烟叶闻起来有明显的发酵烟的香甜味。手摇 时,可听到干燥的“嘶嘶”声响。这种烟叶一般 数量不多。
经部位和颜色二次分组,
4、叶片结构

叶片结构指烟叶细胞的疏密程度。叶片结构状态 与部位、成熟度有关。根据烟叶的结构状态,叶 片结构可分为疏松、尚疏松、稍密、紧密四个 档次。
5、色度


色度指烟叶表面颜色的饱和程度。 色度包含烟叶颜色的均匀程度、颜色的饱满程 度和颜色的光泽程度等三层意思。均匀程度指 烟叶表面颜色均匀一致的状态;饱满程度指颜色 的浓淡状态;光泽程度指视觉的反映强弱状态。 根据烟叶颜色的饱和程度,将色度分为浓、强、 中、弱、淡五个档次。

主组内共划分出下部柠檬黄色组、下部桔黄色 组、中部柠檬黄色组、中部柠檬黄色组、上部 柠檬黄色组、上部桔黄色组、上部红棕色组和 完熟叶组等八个组。
(二)副组划分



1、光滑叶组 光滑是指烟叶组织平滑或僵硬。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光照不足,叶片生长不良。成熟度较 差,叶细胞未能正常发育,叶细胞小排列紧密,无孔度, 内含淀粉类物质多。 光滑的特征表现在表面平滑或僵硬,无颗粒,手触摸有似 触摸塑料或硬质纸的感觉,喷水后不易吸收。 光滑叶指任何叶片含平滑或僵硬面积占全部叶片20%以上 (含20%)者均列为光滑叶。光滑叶归入光滑叶组定级。 这类烟叶多产生于中下部烟叶。
6、长度



长度指从叶片主脉柄端至尖端间的距离。失去 了叶尖的烟叶,则以其由柄端沿主脉方向的实际 长度计量。 从我国生产实际出发,本标准规定的叶片长度, 最长叶为45厘米,最短叶为25厘米。 本标准中未规定叶片宽度要求

烟叶分级技术

烟叶分级技术
6.红棕色与烤红、潮红的区别;
7.下部柠檬黄色组与褪色区别。
完熟概念
完熟叶组 (代号H)
定义:指上部烟叶在田间达到高度的成 熟,且调制后熟充分。
外部表现:叶质较干燥、油分稍有、叶 面皱折,颗粒多,多为橘黄色和红棕色、 有明显成熟斑、常伴有赤星病斑、闻香 突出。
部位颜色分组
经部位颜色两次分组共划分为八个正组: XF、XL、CF、CL、BF、BL、 R 、H
现象
产生 部位
产生 原因
质量特征
平滑
多产生 于下部
营养 不足
香气量少、 吸食浓度小
僵硬
多产生 于上部
内含物 质转化
不够
香气量少、杂气 重、刺激性大、
余味不协调
杂色叶组
杂色定义:指烟叶表面存在的非基本色颜色斑 块(不包括青黄色)。杂色包括轻度阴筋、蒸 片、局部挂灰、全叶受熏染、青痕较多、严重 烤红、严重潮红、受蚜虫损害等。 杂色叶定义:任何杂色面积占全叶片20%以 上(包含20%)的叶片均称为杂色叶。 产生原因:烘烤、烤前受损、烤后保存不当等
上部叶组
上部叶组代号B 上部叶组包括上二棚叶和顶叶,其外观 特征是:
上二棚烟叶识别
1.脉相 主脉较粗,较显露,支脉突起。叶脉呈褐色, 主支脉夹角较小。脉槽较深。 2.叶形 叶形较宽,叶尖部较锐。 3.叶面 叶面稍皱折。 4.颜色 叶色较深,多呈现桔黄和红棕色。 5.身份 叶片较厚,少数叶色浅的上二棚叶厚薄 中等,弹性较强。
脚叶的识别
1.脉相 主脉细小而不外露且柔软,叶 基部平,即脉槽浅。
2.叶形 叶片小而圆。
3.叶面 叶面平坦,由于靠近地面,叶 面附有砂土。
4.身份 叶片薄,轻飘且均匀一致,油分 少,弹性差。

烤烟分级理论

烤烟分级理论
• 手触感觉 叶片稍厚,有皱缩感,韧源自及弹性 好。“稍密”烟叶的识别
• ⑶稍密
指正常成熟、尚熟 的上部叶,叶片细胞 排列间隙较小。
• 眼看:上部烟叶,叶 片具有基本色,或微 青色,油润感及光亮 度一般。
• 手感: 叶片较厚, 皱缩感较差,稍有平 滑感。
⑷紧密
• 多指上部(顶叶) “紧密”的识别
烟叶和欠熟的烟叶,
• 手触感觉:有分量,有韧性,弹性略差,略 有平滑部分。
• 注意:叶面上带浮青色较重的烟叶;在叶片 结构、身份、色度等方面不符合其部位特征 的异常烟叶,不能视为尚熟叶;
⑷欠熟 烟叶在田间未达到成熟或调 制失当。
外观特征 成熟的最低程度。多指青黄色 或发育不完全的烟叶,不具备成熟叶片的 质量特征。弹性差,色泽弱,叶片结构紧 密,无孔度,有硬实感或光滑感,多带青 色。如青黄烟和光滑叶以及严重挂灰。
成熟叶的识别
• 眼看:具备黄色烟叶的基本色。没有任 何的含青或明显的挂灰和蒸片类杂色, 没有大面积光滑,色度无异常,有些中 上部叶片带有成熟斑。
• 手触感觉: 叶面有皱缩感,叶片结构无 紧实感、无虚飘感。即符合所属部位的 特征。
⑶尚熟 烟叶在田间刚达到成熟,生化变化 尚不充分或调制失当后熟不够。
1.烟叶的成熟过程的第一历程
大田要长熟
• 幼叶生长期 • 旺盛生长期
烟叶的光和能力不断增强,合成 的有机养分多于消耗的有机养分, 所以烟叶得以生长(叶片面积)。
• 生理成熟期 烟叶的光合作用能力逐渐减弱, 而呼吸能力仍然强盛,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 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量基本持平,烟叶干物质 则维持在一定水平,这时烟叶体内干物质积累 达到高峰,此时的烟叶从生理角度达到成熟。
(品级因素)。 分级因素有七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烤烟分级的标准
文章作者:admin 文章来源:网上搜索更新时间:2006-8-5
解放前,我国没有自己的烤烟分级标准,分级标准和价格都操纵在英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家手中,收购烟叶时任意压级压价,从中牟取暴利,成为他们剥削烟农的工具。

烟草在线摘自烤烟国家标准培训教材全国解放初,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各地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分级标准。

山东省国营潍坊烟草公司制定了20级制标准,分金黄1~9级,赤黄1~6级,青黄1~4级,外加一个金黄特级。

河南省暂运用了9级制标准。

安徽省暂运用5级制标准。

1952年华东地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16级制标准,先在山东省试行。

195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山东、河南、安徽省执行。

贵州省1956年经省政府批准执行。

其他省、区在50~60年代烤烟分级标准分别是:云南、四川省为9级制;东北三省先是14级制标准,分金黄8个级,青黄6个级,后改为9级制标准;福建省为1 0级制;山西省为8级制;广东省有9级制和5级制两个标准;江西省为7级制。

1958年河南省将16级制简化为10级制标准,江苏、湖南、陕西等省先后实行了河南简化后的标准。

全国烤烟分级标准,不但数目多,而且分级方法不同,有的虽然等级数目一样,但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各异。

大体上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部位、颜色分组后,再分级。

如16级制,是先分上部、中下部组,再分黄烟与青黄烟组,然后再分级。

同时每个等级还规定有小部位(即脚叶、下二棚、腰叶、上二棚、顶叶)。

二是颜色分组后,再分级。

如福建省的10级制,分黄烟组1~6级,青黄组1~4
级;东北、广东、广西的9级制,黄烟组分1~6级,青黄组分1~3级。

三是不分组,只分级。

如云南、四川省的9级制标准,上、下部位不分,黄烟与青烟不分。

该标准规定除1~3级不允许有青烟外,4~9级都允许有程度不同的青色烟叶。

以上这些标准的分级方法,16级制还是比较好的,基本上达到了同一等级的烟叶质量相近似。

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①部位规定过细过死,每个等级都局限有小部位。

②颜色分的太多,如黄色烟叶规定有金黄、正黄、米黄、淡黄、土黄、深黄、老黄、红黄、棕黄、棕黄带褐等共10个颜色。

颜色多、档次太近,相互间的概念不易搞清楚,各地体会不一致。

③烟叶品质档次规定过细。

如光泽、组织等规定有微差、略差、较差、差、很差,标准中有18个差;厚度分12个档次,且宽严不当,不易掌握。

④标准体系不完整,没有规格和验收规则等方面的要求,各地理解不一,执行也不一致。

尤其不分组,只分级的标准,不但烟叶的部位特征、特性没有分开,而且烟叶颜色也很混杂,同一个等级的烟叶有的全是黄色,则有的全是青色,质量差异很大。

由于全国烤烟标准种类繁多,且又不够科学合理,对烤烟生产发展和提高烟叶质量不利。

同时也不利于卷烟配方和扩大烟叶出口。

60年代初,随着烟草行业发展的需要,要求全国有个统一的烤烟国家标准。

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有国家标准局、轻工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由郑州烟草研究所和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制订烤烟国家标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于1963年设计了烤烟国家标准试行方案(17级制),并经过农业、工业验证后,1965年由国家科委批准在河南省试行;1966年推广到云南省试行。

通过两省的试行,有关烟叶收购部门和卷烟厂,提出青黄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