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护理的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71、 、皮让肤病破人•损放曲处松禁心用情安刺,激 取奈性适药宜德物体。位。注射液50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
二、适应症
维生素B12注射液、1ml当归注射液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疾病。
4、进行骨伤科中医手法整复(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拨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会旋,按摩推拿)。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c、2%利多卡因5毫升,曲安奈德注射液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针刀疗法针具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用具。
5、方法:
• 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目的 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
开功舒展手法。 • 4、进行骨伤科中医手法整复(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拨
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 顶会旋,按摩推拿)。 • 5、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 6、若需中药外敷,先在患处外敷中药。 • 7、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 8、外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 (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 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 ,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骨科中医护理特色技术项目(新)

骨伤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1.拔罐技术 (2)2.悬灸技术(艾条灸) (7)3.穴位敷贴技术 (10)4.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敷) (13)5.耳穴压豆技术 (16)6.中药溻渍疗法 (20)7.中药封包外敷 (23)8.冰硝散外敷法 (27)—1 —拔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2 —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在骨伤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在康复过程中注重整体调理与患者的自身修复能力的激发。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骨伤科的多种治疗方法,展现其博大精深的医学智慧与独特魅力。
一、手法治疗手法治疗是中医骨伤科的核心治疗方法之一。
它通过医者熟练的手法技巧,对患者的骨骼、关节、肌肉等进行特定的操作和调理。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手法治疗能够起到整复骨折、脱位的作用。
在骨折发生后,通过准确的手法复位,可以使骨折断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医者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法技巧,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如拔伸、牵引、旋转、屈伸等,使骨折断端对位对线良好,达到复位的目的。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医者对人体骨骼结构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具备高度的精准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复位的效果。
手法治疗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功能。
骨伤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手法治疗可以通过对患处的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物质的代谢和吸收,从而缓解疼痛。
手法还可以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恢复关节的活动度,使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到逐步改善。
对于肩周炎患者,通过手法的弹拨、摇肩等操作,可以有效地松解肩部的粘连,恢复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手法治疗具有安全、无创的优点。
相比于手术治疗,手法治疗无需进行切开等创伤性操作,避免了手术带来的感染、出血等风险。
而且,手法治疗可以在患者身体较为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患者的痛苦较小,易于接受。
在临床应用中,手法治疗常常作为骨伤疾病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轻度和中度的骨伤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中医骨伤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骨伤疾病的发生与气血瘀滞、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因此通过中药的内服和外用,可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等治疗目的。
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药传统疗法

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药传统疗法
1、坚持中医传统疗法
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对骨伤科常见伤病种制定中医辨证诊疗常规,总结疗效可靠经验方,自制膏、散、酒制剂、熏洗剂等。
应用传统疗法有:推拿手法、正脊手法、敷贴法、熏蒸法、传统骨伤中草药配制的外敷、熏洗、蒸敷药品种。
2、坚持闭合无创疗法
坚持整体观念,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医患结合的骨折脱位闭合疗法。
应用正骨手法、骨折分步复位法,小夹板固定法治疗四肢骨折如:桡骨下端骨折、尺桡骨双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上端骨折、胫腓骨双骨折、踝部骨折等,达到先进水平。
3、应用中西医结合微创疗法
应用经皮撬拨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关节周围骨折:股粗隆间骨折、髌骨骨折、股骨髁间骨折、踝部骨折、距骨骨折脱位、跟骨骨折、跖趾骨骨折脱位、掌指骨骨折脱位、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桡骨干骨折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
干骨折并桡骨小头脱位、桡骨小头骨折、尺骨鹰嘴骨折、肱骨髁上不稳定骨折、肱骨内外髁骨折、肱骨上端不稳定骨折、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骨折。
外固定支架和小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性骨折、四肢开放性骨折。
4、坚持中医特色疗法治疗疑难风湿病
坚持中医辨证施治,按中医思路制定诊疗常规,应用经验方,手法,蒸熏、敷贴、针灸、针刀术、导引、饮食药膳等治疗痛风性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骨质疏松症、股骨头缺血坏死,膝骨关节病等,取得较显著的疗效。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
中医骨科综合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效果可能会因人而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中医
方法,可以帮助减轻肢体肿胀的症状。
1.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揉、揉捏、推拿等手法刺激肌肉和穴位,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排除局部淤血和水肿。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拿背法、插花法、搓掌法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肿胀的感觉。
2. 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在患处皮肤上应用负压,促进
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肿胀。
拔罐的地方会出现红斑,这是因为拔罐后血液循环
加快的表现。
3. 中药熏蒸:中药熏蒸是将中药配方加热或燃烧,通过烟雾或热气熏蒸某一部位,
以起到温热、通络、行气、活血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乌、当归、没药等,可以通过
渗透到皮肤和气管,起到舒筋活络和消肿的效果。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中应用针刺刺激穴位来调整和改善人体机能的一种
方法。
针灸可以通过激活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局部肿胀和疼痛。
常用的针灸
穴位包括足三里、阳陵泉等。
5. 中药外用:中医中常用的一些外敷药包括活血通络贴、透疮油等,可以通过贴敷
或按摩患处,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这些外敷药一般包含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成分,可以
促进局部淤血的吸收和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的效果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而且在使用中医治疗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时,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用或不当使用。
应根据病情和
病史综合判断,结合其他中医疗法和康复训练,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骨伤科三种中医特色治疗

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资料汇编重点科室建设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一: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末加水,或蜂蜜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疾病。
三、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消炎肿止痛散等)、竹匙、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耐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修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坠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避免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二:骨伤科手法整复技术操作规范1.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脱位。
2.适应症:1、骨折。
2、脱臼。
3.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
4.用物准备:治疗床或座椅,棉卷、夹板或石膏、绷带、治疗巾、外敷药等。
5、方法: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目的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展手法。
骨伤科特色治疗

5.5反对敷寒凉之药
盖气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极生热,变化 为脓,腐溃深大,气血既败,肌肉无由而生。
谢谢!!!
骨伤科特色治疗
增城市中医医院骨科 曾伟权主治中医师 ·2010.05·
骨伤科特色治疗,大致包括如下几方面:
1.重视中医学的整体观 2.正骨理筋手法 3.小夹板外固定方法 4.练功疗法 5.中药内服外敷疗法
1.中医学的整体观在骨伤科的应用
骨科前辈的治学名言: 何竹林(1882-1972),广州人,广州中医学院第一
1.3伤科整体观念的总结
气血俱伤以气为先, 内伤脏腑以肝为主, 次壮脾胃, 后补命肾。
2.正骨理筋手法
如果说“辨证施治”是中医医学的特点, 那么“辨证施法”则是正骨理筋手法成败的关 键。
2.1施法前提:诊断
中医骨伤科十九世纪前对骨折的诊断是以“摸 法”为主,同时结合受伤原因,外力情况,局 部肿痛,畸形以及摸骨的声响,以鉴别骨折。
1.1皮肉伤损可导致经络脏腑受害
“皮肉伤损”相当于今之“软组织挫伤”。 其治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而为之行
气,为之行血,不得徒从外涂抹之之已也。 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
伤者无非气血。
1.2跌损从肝求治
夫从高坠下,恶血留于内,血者皆肝之所主, 恶血必归于肝。不问何经之伤,必留于胁下, 盖肝主血故也。
3.1注意事项
在固定后 1— 4天内伤肢肿胀明显 ,要注意观 察肢端动脉搏动以及温度、颜色、感觉、肿胀 程度、手指或足趾主动活动等情况。如出现伤 肢持续性疼痛、肿胀、麻木、发凉、发绀、活 动受阻等情况 ,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3.2注意事项(续)
通过 X线或摄片检查 ,了解骨折是否移位 ,特 别是在复位后两周内 ,以每周复查两次为宜 , 如发现骨折处移位,应及时再复位。两周后也 应定期检查 ,直至临床愈合。
中医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

中医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骨伤科疾病是指骨骼和相关结构的疾病,包括骨折、关节脱位、韧带损伤、肌腱炎等。
在中医学中,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注重整体观察和综合治疗,下面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中医对于骨伤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理论与骨伤科疾病中医理论认为,骨伤科疾病与脏腑、气血、经络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对病人整体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中医能够辨识出骨伤科疾病的具体类型、病因以及病变程度,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主要疗法之一。
中药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等作用,可以促进受伤部位的组织修复和康复。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桑寄生、杜仲等,具体的组方和用药剂量会根据病情而有所不同。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一大特色治疗技术,在骨伤科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并促进受伤部位的恢复。
3.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一种中医常用的手法疗法,通过对特定部位的按摩和揉捏,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加速患处的康复。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推、点、拿等,注意按摩力度和技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或伤害。
4.外治法:中医外治法主要包括药物熏洗、拔罐、热敷等方法。
药物熏洗是将草药煎煮后,用热气蒸洗患处,这样可以促进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起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效果。
拔罐则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施加负压,吸引皮肤和筋膜向上凸出,以促进经络的通畅。
热敷则是通过将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患处,以达到热疗的效果,舒缓疼痛和促进血液循环。
三、中医治疗在骨伤科疾病中的效果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中药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消肿、促进组织修复,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了其疗效的可靠性。
针灸疗法能够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加速痊愈。
推拿按摩则能够按摩患处,改善患处的气血循环,减轻肌肉的僵硬,促进康复。
外治法包括药物熏洗、拔罐、热敷等方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患处,加速患处的康复和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护理的中医特色疗法
一、艾灸关元、气海缓解骨科术后癃闭和拔尿管后小便淋沥
1、原理:温通经络,益气扶正,改善血液循环,疏通气血而起到调理三焦,温补下元,通阳利尿,增强膀胱气化功能,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以达到术后尿潴留患者小便自利的目的。
2、适应症:骨科术后尿闭之患者、骨科术后留置尿管者拔除尿管后小便不出者。
3、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 灸治的禁忌点:睪丸,大血管的深处部,妊娠五个月以上的女性,高血压及高热度者。
二、大承气汤保留灌肠缓解骨折后便秘、大便不畅
1、原理:大承气汤具有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和中化食,安和五脏,软坚化燥,泻下清热,理气止痛之功效。
2、适应证:骨折后久卧伤气,肺脾气虚,六腑传导无力致便秘、大便不畅者。
3、禁忌症:急腹症和胃肠道出血,肠道手术,肠伤寒,严重心脑疾患,虚症病人,脱症,脑疝患者禁用。
三、开天门缓解骨科患者创伤后精神压力、促进睡眠
1、原理:开天门按摩头颈部诸穴,能调整血管的舒缩功能,具有镇静安神、镇惊止痛除烦的作用。
即使无病通过按摩也可以增强体质,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2、适应症:骨科创伤后头痛、头晕、神经衰弱、头胀、失眠。
3、禁忌症:凡有头部外伤、皮疹、血液病患者、过敏的患者禁用。
四、四黄水蜜外敷缓解骨折、筋伤后疼痛
1、原理:具有凉血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
2、适应症
(1)闭合性骨折后疼痛。
(2)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
(3)各类筋伤。
3、禁忌症:虚证,寒症引发的关节肿痛,孕产妇禁用,皮肤破损禁用。
五、四子散中药奄包热熨缓解骨折后便秘、大便不畅
1、原理: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减轻或消除脘腹疼痛等症状,缓解或消除呕吐、腹泻之功效。
2、适应症:骨折后久卧伤气,肺脾气虚,六腑传导无力致便秘、大便不畅者。
3、禁忌症:
(1)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损伤早期、溃疡、炎症、水泡等禁用;
(2)腹部包块性质不明及孕妇腹部、腰骶部,局部无知觉处或反应迟钝处忌用;(3)麻醉未清醒者禁用。
六、中药熏洗缓解骨关节肿痛
1、原理: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去腐生肌、杀菌抑菌之功效。
熏洗可扩张患部血管、改善其局部微循环的物理作用,从而增强伤口上皮组织的生长和修复能力。
2、适应症:对于肾虚血淤所致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风寒外侵或虚寒、气虚血淤所引起关节疼痛,能较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3、禁忌症:凡皮肤烧伤、烫伤、脓包疮或皮肤病,糖尿病足者不宜浴足,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饭后不宜浴足。
凡狂犬病、药物过敏者禁止使用本法。
七、砭石治疗颈椎、腰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
1、原理:砭石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可产生极丰富的超声脉冲,接触人体表皮可使血液循环加快20%,治疗时还可以与患者身体进行能量交换,通过不断刺激局部腧穴,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顺畅腹部气机,同时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激发神经一内分泌一体液调节功能,从而达到缓解胃肠功能障碍的目的。
2、适应症:颈椎、腰椎术后胃肠功能障碍、骨性疾病长期卧床胃肠功能障碍辩证属气滞血瘀、寒湿内阻者。
3、禁忌症:实热症,如感染性骨关节炎辩证属实热症者。
八、金桂外洗方湿热敷治疗膝退行性骨关节病
1、原理:金桂外洗方主要药物是半枫荷、桂枝、生草乌、宽筋藤、入地金牛、威灵仙、海桐皮、透骨消。
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除瘀止痛功效。
2、适应症:适用于各种中医证型,尤其以肾虚血瘀所导致的膝退行性骨关节病、风寒外侵或虚寒、气虚血瘀所引起的痹证更为显效。
膝骨性关节炎病,关节僵硬。
3、禁忌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化脓性膝关节炎、膝关节外伤者、局部皮肤破损或开放性伤口、其他皮肤疾病者、药物过敏者禁用。
九、拔火罐治疗痛症
1、原理:拔火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空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2、适应症:肩关节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3、禁忌症: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孕妇腰骶部及腹部
十、四子散热敷治疗痹症
1、原理:四子散即白芥子、吴茱萸、苏子、莱菔子四种药物混合加热后热熨,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2、适应症:颈肩痛、腰腿痛、膝痹等。
3、禁忌症:局部皮肤有破损、溃疡及水泡者;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
十一、吴茱萸热敷治疗腹胀
1、原理:吴茱萸上暖脾胃,下可温肾阳,有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燥湿降逆的作用,可有效促进肠蠕动,减轻肠胀气及腹痛。
2、适应症:腰椎压缩性骨折、腰椎术后腹胀。
3、禁忌症:
(1)局部皮肤有破损、溃疡及水泡者。
(2)身体大血管处、皮肤有破损处及局部无知觉处。
十二、中药沐足治疗下肢循环不良
1、原理:中药外洗是将中药煎煮为汤剂,借助热力和药力的双重作用,通过热能使毛孔张开、腠理疏通,使药物有效成分直达病变部位,使脉络调和,气血畅通,促进炎症消散,减少渗出,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2、适应症:痛风性关节炎、下肢血液循环不良。
3、禁忌症:药物过敏者禁用;足部有烧伤、烫伤、脓疱或皮肤病,糖尿病足者
不宜沐足,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
十三、中药蜡疗法治疗痹症
1、原理:蜡疗法是将固体石蜡加热溶解,加入乳香、没药粉混合,倒入大小适宜的模具中,待凝固时,敷予患处,将中药渗透到皮下组织而起到温通经络,散寒祛瘀,消肿止痛的目的。
2、适应症:腰腿痛、颈肩痛、软组织挫伤(气滞血瘀型)
3、禁忌症:局部皮肤有破损、溃疡及水泡者,皮肤无知觉者禁用。
十四、丁桂散药袋外敷疗法
1、原理:将肉桂粉、丁香、冰片、花蕊粉、芦甘石混合后外敷患处,使局部毛细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从而加强了病变组织的营养供应,新陈代谢增强,加强了局部炎症吸收。
2、适应症:选用于各种风寒湿痹的肢节肿痛,活动不利,尤以骨关节疼痛怕冷者为佳;骨性关节炎;各种筋骨损伤的慢性炎症;神经损伤恢复期的肢体痹痛等。
3、禁忌症:皮肤有破损处、孕妇慎用、皮肤过敏者应禁用。
十五、冰片、炉甘石冷敷疗法
1、原理:冷疗通过对皮肤附近的局部区域降温使附近组织内温度下降,以改变局部生理环境,减少细胞代谢活动及细胞缺氧,减缓新陈代谢速度,减少炎症反应和水肿。
低温可减低或抑制神经冲动信号转导速度及减少神经电位活动,以达到镇痛效果。
2、适应症:适用于关节炎症急性期或急性外伤,肌肉,韧带肌腱的扭挫伤,早期功能锻炼等。
3、禁忌症:处于寒战期患者;血液循环障碍;慢性炎症或深部化脓病灶;组织损伤破裂;闭塞性脉管炎;对冷过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