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骨、关节、肌肉)伤、病的学科。 西医 “骨科” 中医(中西医结合) “骨伤科”
骨关节结构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二)历史回顾:
1.新中国成立前
历史悠久,疗效突出,古籍较少,解剖、材料学的滞 后制约发展。颞颌关节口腔内手法整复、脊柱悬吊复位、 髌骨骨折抱膝圈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等,都是我国发明。 著名人物有:
③穿针固定器具(以锁骨、胫骨为例)。
❖ 山东文登整骨医院用复位钳夹持、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锁 骨骨折,较目前常规手术使用钢板、骨圆针内固定的切口 小、愈合快、费用低,代表了微创新理念。
··
锁骨骨折钢板内固定
不同术式的切口大小
复位夹持钳
经皮穿针内固定照片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双轴重合法进行胫骨延 长术,提高了力线精度,不破坏骨内膜,极大的减少了移 位、不愈合等手术并发症,在骨折穿针外固定支架研究方 面处于很高的水准。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周恩来:“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
1+1=?
中西可以合璧、交融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3.新进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显微外科、烧伤、 骨折、急腹症、针麻等方面,中国居世界领先地位。
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中医骨伤科的精髓和优势是手法正骨和中药外治。
手法正骨

VS 黄帝外经

典 古 籍 及 遗
脊 柱 悬 吊 复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扁 鹊
(1)春秋战国,扁鹊,以刀刺骨,著《难经》。
(2)东汉末年,华佗,创麻沸散、五禽戏,著《青囊经》。
曼陀罗花
五禽戏
中医骨伤科传统疗法

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
71、 、皮让肤病破人•损放曲处松禁心用情安刺,激 取奈性适药宜德物体。位。注射液50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
二、适应症
维生素B12注射液、1ml当归注射液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疾病。
4、进行骨伤科中医手法整复(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拨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会旋,按摩推拿)。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c、2%利多卡因5毫升,曲安奈德注射液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针刀疗法针具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用具。
5、方法:
• 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目的 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
开功舒展手法。 • 4、进行骨伤科中医手法整复(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拨
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 顶会旋,按摩推拿)。 • 5、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 6、若需中药外敷,先在患处外敷中药。 • 7、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 8、外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 (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 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 ,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骨科中医护理特色技术项目(新)

骨科中医护理特色技术项目(新)

骨伤科中医特色技术项目1.拔罐技术 (2)2.悬灸技术(艾条灸) (7)3.穴位敷贴技术 (10)4.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湿敷) (13)5.耳穴压豆技术 (16)6.中药溻渍疗法 (20)7.中药封包外敷 (23)8.冰硝散外敷法 (27)—1 —拔罐技术拔罐技术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应体表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术,包括留罐法、闪罐法及走罐法。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物品准备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五、基本操作方法(以玻璃罐为例)—2 —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乐至县中医医院骨伤科中医特色服务项目1、手法整复、推拿治疗一、作业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推拿理筋手法施术于穴位产生平衡阴阳,补虚泻实,调理气血及缓解疼痛的目的。

二、适应症:(一)骨折。

(二)脱臼。

(三)筋伤。

(四)骨病。

(五)伤科杂症。

(六)神经系统疾患:脑中风后遗症、肋间神经痛、颈臂神经症候群、坐骨性神经痛。

(七)肌肉、骨关节疾病:网球肘、冷冻肩(五十肩)、下背痛、骨关节炎、肌肉酸痛。

三、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四、用物准备:诊疗床或坐椅、无菌口腔棉枝、75%酒精、优碘、生理食盐水、换药车、纱布、副木、棉卷、骨折换药医材、治疗巾、红外灯、常备外用药紫云膏、金创膏等。

五、作业方法(一)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并取得病人同意。

(二)怀疑骨折者,可照x- ray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三)拉上围帘,协助病人选择合宜体位。

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缓手法。

(四)进行中医骨伤科手法整复与推拿。

(五)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六)若需外用药包扎则在患处敷贴外用药。

(七)初诊病人及遇异常特殊状况,应有护理纪录。

(八)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九)上骱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收展旋转回绕、端提捺正、按摩推拿。

(十)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十一)夹缚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十二)骨伤内治法:损伤三期辨治,按损伤部位辩证施治。

(十三)骨病内治法:消、托、补。

(十四)伤科杂症内治法: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健脾利湿。

(十五)外治法:敷贴类、搽擦药、熏洗湿敷类、热熨类。

(十六)练功疗法。

六、护理指导:(一)教导病人放松心情,坐或卧应采舒适、能持久之姿势。

(二)告知与施术者合作,勿随意移动体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伤。

(三)施术时间依病情医嘱而定,一般为需5-60分钟。

无锡“刘氏骨伤”流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介绍

无锡“刘氏骨伤”流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介绍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犆犎犐犖犃 犛犖犃犜犝犚犗犘犃犜犎犢,犕犪狉 2024,犞狅犾 32犖狅 5 通信作者:尹恒,E mail:wxzy011@njucm.edu.cn第一作者:张强,E mail:825450874@qq.com无锡“刘氏骨伤”流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介绍张强1尹恒2,王建伟2,刘光人2(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2.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71)【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成年人,发病率逐年攀升。

刘氏骨伤是无锡周边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较为丰富且独特的经验,尤擅以外治法治疗该病,包括膏药、手法等,配合中药内服,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该文分享刘氏骨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刘氏骨伤;中药熏洗;手法推拿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犇犗犐:10.19621/j.cnki.11 3555/r.2024.0514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间接暴力或慢性积累性外力作用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或脱出,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所致,临床表现为腰痛、腰腿痛、鞍区麻木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好发于成年人[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2]。

刘氏骨伤是无锡周边著名中医骨伤科流派,传承至今,源远流长,其特有的诊疗方法在无锡民间享有盛誉。

刘氏骨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有较为丰富且独特的经验。

刘氏骨伤是符合中医骨伤科基本理论和诊疗体系的一种独特辨证体系,着重辨析局部症状、体征,力求病位精确、病因明确、病性突出。

现笔者将其叙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刘氏骨伤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贯穿腰部与腿部后侧。

若肝肾不足,筋脉失养,便生腰腿痛,此为内因。

外因为风、寒、湿邪。

内外二因,相互影响,痹阻经脉,故生腰痛[3]。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创伤性骨质损害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创伤性骨质损害

中医骨伤科学中的创伤性骨质损害在中医骨伤科学的领域中,创伤性骨质损害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研究课题。

当人体遭受外力冲击、跌打损伤或其他意外伤害时,骨骼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种损害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创伤性骨质损害的原因多种多样。

常见的如交通事故、运动损伤、高处坠落等。

在这些意外事件中,骨骼承受了超出其正常承受范围的力量,从而导致骨折、骨裂、脱位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长期的重复性应力损伤,如某些职业中的过度劳动,也可能逐渐累积,最终引发创伤性骨质损害。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创伤性骨质损害不仅仅是骨骼结构的破坏,更涉及到人体气血、经络、脏腑等多个方面的失衡。

当创伤发生时,局部的气血运行会受到阻碍,导致瘀血凝滞。

气血不畅则会引发疼痛、肿胀等症状。

同时,经络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也可能会受到损伤,影响气血的流通和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中医在诊断创伤性骨质损害时,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思路。

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观察患者的体态、面色、受伤部位的形态,询问受伤的经过和症状,触摸脉象等,全面了解病情。

在望诊中,医生会留意受伤部位的肿胀程度、肤色变化、有无畸形等;闻诊则可通过患者的呼吸、声音等判断其身体状况;问诊能获取详细的受伤信息和患者的自觉症状;切诊则通过触摸脉象和受伤部位,了解气血盛衰和损伤的程度。

在治疗创伤性骨质损害方面,中医有着丰富的方法和经验。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伤初期,常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如桃仁、红花、赤芍、当归等,以促进瘀血的消散和肿痛的减轻。

随着病情的发展,会根据气血、肝肾等的盛衰情况,选用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的中药,如熟地、黄芪、杜仲、牛膝等,帮助骨骼的修复和恢复。

除了中药,中医的外治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手法复位是中医骨伤科的特色疗法之一,医生通过巧妙的手法,将骨折、脱位的部位进行复位,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位置。

夹板固定则是一种传统的固定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夹板和固定方式,既能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又不妨碍局部的气血流通。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吞咽困难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吞咽困难

中医骨伤科学如何治疗吞咽困难吞咽困难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神经系统疾病、咽喉部疾病、食管疾病等。

中医骨伤科学虽然主要关注骨骼、关节、肌肉等方面的损伤和疾病,但在治疗吞咽困难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方法和思路。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吞咽困难的发生可能与气血不畅、经络阻滞、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在中医骨伤科学中,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等手段,可以对吞咽困难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首先,中医骨伤科常用的手法治疗可以帮助改善吞咽困难。

手法治疗包括推拿、按摩、正骨等。

通过对颈部、肩部、背部等相关部位的推拿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受压的情况。

例如,对于因颈椎病变导致的吞咽困难,通过颈椎的正骨手法,调整颈椎的关节位置,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此外,对咽喉部周围的穴位进行按摩,如廉泉、天突、人迎等,能够刺激局部经络气血的运行,缓解吞咽时的不适感。

针灸治疗在中医骨伤科学治疗吞咽困难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常用的穴位有廉泉、风池、翳风、合谷等。

针灸可以调节神经功能,促进神经修复,改善吞咽相关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

同时,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温通经络、散寒祛湿,对于因寒邪凝滞、经络不通导致的吞咽困难有一定的疗效。

中药内服也是中医骨伤科治疗吞咽困难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症状等综合判断,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

如果是由于气血不足导致的吞咽困难,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方剂来益气养血;若是由于痰湿阻滞,则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祛痰化湿;若是肝郁气滞,则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气。

在中医骨伤科学中,还注重患者的日常调理和康复训练。

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建议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志过激。

康复训练方面,可以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如空吞咽、吞咽口水、吞咽食物等,逐渐增加吞咽的难度和量。

骨伤科三种中医特色治疗

骨伤科三种中医特色治疗

城步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资料汇编重点科室建设骨伤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一: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一、概述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末加水,或蜂蜜调制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二、适应症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疾病。

三、操作流程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的药物(消炎肿止痛散等)、竹匙、纱布块、棉纸、胶布、绷带。

2、操作方法:(1)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耐感觉,并观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应,应停止敷药。

四、注意事项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修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坠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避免小儿将所敷药物抓脱。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7、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8、外用药物,严禁内服。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二:骨伤科手法整复技术操作规范1.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脱位。

2.适应症:1、骨折。

2、脱臼。

3.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

4.用物准备:治疗床或座椅,棉卷、夹板或石膏、绷带、治疗巾、外敷药等。

5、方法: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目的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展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注意事项
• • • • • 1、敷药过程中,让病人采取适当体位。 2、应对敷药部位进修清洁。 3、敷药后包扎固定好,以免药物流撒别处。 4、妇女孕期禁用有坠胎及致畸作用的药物。 5、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用 药时间不宜过长,加强护理,避免小儿将所敷药 物抓脱。 • 6、有过敏反应者及时对症处理。 • 7、皮肤破损处禁用刺激性药物。
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常用的 注射药物有:
• a、1%奴佛卡因2-5毫升/每个进针点。 • b、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个进针点。 • c、2%利多卡因5毫升,曲安奈德注射液1毫升, 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3、常用的剥离方式有:
• a、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 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 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 b、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 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 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 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 离动作,切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 血管、神经等。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三:
• 小针刀技术操作规范 • 【定义】 • 针刀:用针的方式进入人体特定部位,完成切割 等功能的器械,称为针刀
• 【针具选择】 • 针刀疗法针具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 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鑱 (音蝉)针; 圆针; 鍉(音迪)针; 锋针; 铍 (音披)针; 圆利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 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 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 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 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
• (1)调制的药物需干、湿适中,厚薄均匀,一般 以0.2—0.3cm为宜,大小超出病变处1—2cm为度, 对皮肤有腐蚀的药物应限于病变部位以内。 • (2)用水调制的药物容易干燥,可加凡士林一起 调制或用蜂蜜调制,一般3—5天更换一次。 • (3)敷药后应询问病人有无瘙痒难耐感觉,并观 察局部有无皮疹、水泡等过敏现象,若有过敏反 应,应停止敷药。
• • • •
【安全性】
• 1、在进行针刀治疗时,医生应严格按照针刀的进 针四步规程操作,并熟悉相关的解剖 知识。如果 操作规范,对解剖结构掌握清楚,针刀治疗是很 安全的。 • 2、在手术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可出现组织水肿、 炎症反应、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的可出现脊髓 损伤。 •
谢谢
三、操作流程
• 1、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碗内盛调制好 的药物(消炎肿止痛散等)、竹匙、纱布 块、棉纸、胶布、绷带。 • 2、操作方法: • (1)敷药局部做清洁处理。 • (2)将外敷中药用水调制好后,先将药膏 敷于一层纱布上包装好后再局部外敷。 • (3)隔2层棉纸,用胶布或绷带固定。
3、护理:
4、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 一般治疗1-5次即可治愈,两次相隔时间 可视情况5-7天不等。
5、小针刀的应用指征:
• 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 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 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 球状硬物,结节。 • 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
【适应症】:
• • • • 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点; 部分骨刺或骨质增生; 滑囊炎、腱鞘炎; 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外伤性肌紧张和肌痉挛, 损伤后遗症; • 关节内骨折、骨折畸形愈合; • 一部分肛肠病,皮肤病,妇科病、外科和内• 一切严重内脏病的发作期。 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或在深部有脓肿者。 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有重要脏器而施术时 无法避开者。 凝血机制不良或有其他出血倾向者。 体质极度虚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血压较高,且情绪紧张者。 有以上 7 种情况之一者,即使有适应症,也不可 施行针刀手术。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二:
• • • • • 骨伤科手法整复技术操作规范 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脱位。 适应症:1、骨折。 2、脱臼。 禁忌: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 手法。 • 用物准备:治疗床或座椅,棉卷、夹板或石膏、 绷带、治疗巾、外敷药等。
5、方法:
• 1、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的 目的及步骤,并取的病人的同意。 • 2、根据X线结果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 3、协助病人选择合适体位,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 进行开功舒展手法。 • 4、进行骨伤科中医手法整复(正骨手法:手摸心会, 拨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 骨,折顶会旋,按摩推拿)。 • 5、进行缓和收功手法。 • 6、若需中药外敷,先在患处外敷中药。 • 7、理筋手法:舒筋通络,活络关节。 • 8、外固定:夹板、石膏绷带、胶布、副木支架固定。
【物品准备】
• 各型号针刀、2%利多卡因或者、10ml注射器、消 毒盘、弯盘、5%碘伏、棉球、创可贴、
【药品准备】
• 曲安奈德注射液50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ml 维生素B12注射液、1ml当归注射液
【操作方法】
•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 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 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 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医 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 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 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
中医骨伤科特色疗法
骨伤科特色治疗操作规范一:
• 中药外敷法技术操作规范 • 一、概述 • 中药外敷是指将中药末加水,或蜂蜜调制成糊 状,敷于患处或穴位的方法称敷药法,具有舒筋 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
二、适应症 敷药疗法适用范围广泛,包括软组 织挫伤、闭合性骨折、关节炎等等多种 疾病。
肩关节脱位复位
髋关节脱位复位
6、护理指导:
• • • • 1、让病人放松心情,取适宜体位。 2、告知与施术者合作,防止因手法受力而受伤。 3、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 4、若有伤口应以无菌操作技术予以消毒。
1、晕倒:病人出现晕倒 ,应立即使病人平卧, 取头底脚高姿势。注意保暖,若已晕厥,可用指 甲掐人中,百会、合谷、足三里、内关等穴,一 般即可苏醒过来;若症状不能缓解,则依生命急 救复苏术抢救。 2、疼痛:告诉病人勿惊慌,放松心情,以免病 人肌肉收缩加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