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3).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写作《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2.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3.指导学生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情感,做到情景交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三种方法,即定点观察法、移步换景法、定景换点法。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做到情景交融。
写作指导:一、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
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特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不会与它全然相似的。
描写景物之前,首先应该对所描写的景物特征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是要表现它的广阔苍茫呢,还是表现它的秀丽清幽,还是表现它的富有野趣……只有自己心中有景物特征,才能在你的笔下表现出景物的某种特征。
而要抓住景物特征,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
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作者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
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所以说,真正优秀的景物描写必然会笼上作者的主管色彩,渗透作者的情感特点。
那么,如何在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特点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巧妙运用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
例如我们读《荷塘月色》“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两句,一个“袅娜”,一个“羞涩”,写出了白荷的柔美状态,也将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之情渗透其中,这里就是拟人修辞手法妙用。
高中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1、让学生学会亲近自然、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3、学会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做到融情于景。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教前说课】本单元写作教学应分做两部分:一是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二是会景物描写中突出自己的感情,做到融情于景。
所谓景物描写也叫环境描写,其中包括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本课我们重点学习有关自然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自然景物描写一般是指描写日月星辰、草木山川、时令变化等。
绘景,必须抓住景物特征。
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
时间、地点、景物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的特征。
要写好景物的特征,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不仅如此,还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好的景物描写应做到栩栩如声,如见如闻,情寓其里,意蕴其中。
本课就应以此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当年俄国有一个文学青年写了一个短篇小说。
内容是:一个乞丐问有钱人要钱,那个有钱人就投给他一个钢崩。
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他把一个钱投到乞丐的手里”。
青年把这篇文章交给了当时的大作家妥斯陀耶夫斯基。
妥斯陀耶夫斯基这样改道:“他把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钱落到地上,叮叮当当滚到乞丐的脚边。
”你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
明确:原因有三:加了“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还有一段距离;发出钱滚的声音;有钱人鄙夷的神态。
作者把有钱人不愿接近他,鄙视他,贵族身份、鄙视的神态描写了出来,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我们要的是用三言两语就能描摹出一个人物、一样景物、一个画面和意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描写。
我们有好多同学作文中缺乏的就是描写,要么就是描写少,很概括,不生动、不具体。
今天我们就来训练描写。
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精品教案

二、话题讲解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
五、情景交融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
分别以悲伤和愉快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描写雨景,300字左右。
六、课堂小结
赏析例文《雨丝、绿海》
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重难点
重点
掌握写景的方法。
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新课导入激兴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课题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课时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任课人
学科
语文
班级
授课时间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了解为什么要写景。
3.掌握写景的方法。
能力目标
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让学生明白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明白亲近自然的必要性以及写景的目的。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如何正确地观察自然景物,并运用观察到的特征来进行准确的描写。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非常重要。
2.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荷塘月色》和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敕勒川》了解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物,荷塘和敕勒川。
•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应用观察、描写自然景物的基本方法,分析这两个景物的特征:荷塘呈现宁静和恬淡的特点,而敕勒川则呈现出壮丽和辽阔的特点。
•学生通过整合荷塘和敕勒川的特征,自由地进行描写,让学生体会到自然景物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达成以下知识目标:•掌握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的基本方法;•理解荷塘的宁静与恬淡的特征;•理解敕勒川的壮丽和辽阔的特征;•能够自由运用观察到的特征进行准确的写作。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达成以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培养以下情感目标:•学会欣赏自然景物的美;•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的基本方法。
观察和描写自然景物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2. 理解荷塘和敕勒川的特征。
荷塘和敕勒川是本课的两个主要自然景物,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理解它们的特征。
3. 能够自由运用观察到的特征进行准确的写作。
学生需要能够独立运用观察到的特征,进行准确的写作,通过写作来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将通过呈现一些自然景物的描述,引发学生对于描写自然景物的兴趣。
2. 学习课文《荷塘月色》和散文《敕勒川》我们将首先学习课文《荷塘月色》,了解荷塘的特征,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感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2. 学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3. 学会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2学情分析本课最独特的创意在于:以禅宗“三境界”之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和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概括景物描写的两重境界,即真实客观的再现景物和渗透主观情意的传神绘形,既恰切又生动。
本课的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通过视频文件、图片、文字等感性材料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归纳写作手法,并当堂训练,展示成效。
3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2.教学难点: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学有所获。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活动】课前活动1、什么是景物特征?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和国王谈论哲学时指出:万物莫不相异,田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派宫女到花园里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谁也没有找到,因为粗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样的树叶,实际上的大小,厚薄,色泽,脉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世上即使表面相同的东西也会有很细微的差别,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
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注意物种、地域、时令的差别。
2【讲授】如何抓住特征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首先,必须要有真情实感。
观赏景物,自觉不自觉要打上观赏者的情感烙印。
观赏者的情感不同,眼中的景物就不一样。
比如人生得意、事业顺利、心情舒畅的时候,和失落伤感、孤独寂寞、忧愁悲痛时,听到麻雀的叫声就会感觉不一样。
林黛玉见了落花,感受到的是“红销香断”寂寞无人怜,打上了她寄人篱下、孤独凄凉的心境的烙印,正所谓“伤心人看春色”;杜甫在感慨万端时见了春花,说“感时花溅泪”,花也悲伤流泪;愁苦的李清照,更觉“秋风秋雨愁煞人”! 一段文字在篇幅不长的情况下,要把作者内心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用情来感染读者,这种情感必须是真实的。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课外的体验和课堂的写作实践,了解写景的基本角度,掌握常见的写景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自己的观察体验、写作实践和互批互改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安排的活动和练习,掌握写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自己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和书写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从而感恩自然,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1、明确对象,观察仔细,善于发现,抓住特征写景2、写景技巧在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实践观察法、探究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百花、秋月、凉风、飞雪,这一切美好的景物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
当我们在赏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的时候,当我们在赞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会泛起层层的涟漪:我们能给自然母亲做点什么呢?我们可否持一颗回报的心、感恩的心让大自然母亲这一切在我们的笔下变得永恒,变得更美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板块的第一个专题《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一、秋景初体验——亲近自然,亲近秋天。
自然以春夏秋冬的方式把精彩给我们呈现。
春夏秋已经远去,冬天也已经只剩下短短的尾巴,即将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作为追风少年的我们,如果让已经远离我们的秋在我们笔下变得永恒,变得更美,也算是我们这四十五分钟对大自然的回报。
要写秋,可是秋在哪里?它有什么样的特征?这的确是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有个的想法,就是我们在思绪上亲近自然,亲近一下秋天。
请同学们用如下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秋天。
例如:秋天是火红的枫叶,秋天是情人的眼泪……思考时间两分钟,然后展示。
好的,同学们,关于秋,我们刚刚进行了初步的体验与感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报自然,让秋在我们笔下永恒吧。
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四个对象中(秋叶、稻子、秋风、大雁)的一个,写几句最能体现秋的特征的句子,时间二分钟。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表达《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
2. 学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3. 学会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2学情分析
本课最独特的创意在于:以禅宗“三境界”之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和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概括景物描写的两重境界,即真实客观的再现景物和渗透主观情意的传神绘形,既恰切又生动。
本课的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通过视频文件、图片、文字等感性材料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归纳写作手法,并当堂训练,展示成效。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
2.教学难点: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学有所获。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课前活动
1、什么是景物特征?
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和国王谈论哲学时指出:万物莫不相异,田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派宫女到花园里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谁也没有找到,因为粗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样的树叶,实际上的大小,厚薄,色泽,脉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世上即使表面相同的东西也会有很细微的差别,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
景物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注意物种、地域、时令的差别。
2【讲授】如何抓住特征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明确景物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2) 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教学重难点】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教学方法】多重对话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及区别:“太阳升起来了。
”(叙述)“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说明)“太阳光热无穷,只是付出,不想获得。
”(议论)“火红的太阳喷薄而出,洒下万道金光。
”(描写)“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郭沫若《太阳礼赞》)(抒情)1.什么是描写?描即描绘,写指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作具体入微的描摹绘写,给人以真切的感受。
2. 描写的方法:A. 从描写的对象分,一般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场面描写。
场面,一般指由人物活动构成的生活画面,有时也泛指一定场合的情景。
所以,描述场面主要是写人的活动,写人物之间的关系。
B.按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
C.从描写的手法分,有白描和浓描及细节描写。
3、描写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明确;特点突出;鲜明而生动。
(1)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
无论是上述哪种描写,都必须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或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
茅盾说:“人物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
”想一想,上面引文中,对陈景润攀登“哥德巴赫猜想”高峰的描写,对保尔战胜上病后奋起的描写,是不是为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服务的。
(2)描写要善于抓住特点。
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她的眼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新宁一中杨华当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3)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教学策略:以引导、启发为主,以讨论为主。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
二、景物的特征首先,对于景物的特征,给大家—个标准的说法: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
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三、鉴赏与训练——写景(一)赏析为了弄清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如何来体现景物的特征,我们先看几个例子,请同学们赏析一下,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写的好,好在哪里?[ 例 1]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 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 翦伯赞《内蒙访古》比喻、拟人)点评:例 1 是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
这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
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这些都是秋天的阴山所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洋溢着和平、宁静的气氛。
[ 例 2] “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
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
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
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 茅盾《风景谈》比喻、白描 )点评:写景物的特征,也可以用工笔描摹。
例 2 即是如此。
这里用工笔写景范围不大,却有视觉的,也有听觉的,都仿佛带着泥土的气息,一草一木,每个细小的景物,都没有脱离开这一特征。
[ 例 3]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通感)点评:例 3 则是通过树影来衬托月亮的美丽,从而使得月亮更加朦胧而富有美感。
小结:由上可见,景物的特征只是简单的描绘还不够,恰当的写作方法如“大笔勾勒、工笔描摹、衬托”等和巧妙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才会使效果更加明显。
(二)片段训练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一段雨景,200 字左右;2、使用大笔勾勒与工笔描摹手法写一段雨景,200 字左右。
(三)分发写作材料布置同学预习,完成下几个问题:一是划出文中融情于景的语句;二是概括每篇短文的情感基调,不超过四个字。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先阅读参考例文,见附件)四、鉴赏与训练——融情于景(一)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
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
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
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
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
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
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二)如何做到融情于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说的是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呢?请同学们先看我们上节课分发给大家的材料,完成作业。
(三)片段作文训练1、分别以悲伤和愉快两种不同的情感基调描写雨景,300 字左右;附件:作文教学配套材料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参考例文]1、雨丝、绿海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
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
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
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
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
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
让你莹洁纤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伞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
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
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
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
(选自《罗兰散文》,有删动)情感基调:点评:“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正是这份爱,在作者的笔下,落在绿绿的稻田上的那场雨这样的富有诗意。
这诗意从作者的心中溢出,伴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流淌在作者的笔尖,便成了同样富有诗意的语言:稻田成了“海”,小丘成了“海”中的“岛屿”,连那煞风景的电线杆也成了点缀。
“雨” 更让作者浮想联翩,想着与她亲近,让她抚慰;想着受她洗礼,涤去尘俗。
借雨景,抒雨情,言雨志。
这一切融合在作者的笔下,就是那生动联想,贴切的比喻,深刻的感悟。
这雨倒不像从天上落下来的,分明像从作者的心底流淌出来的。
[ 学生习作 ]听雨今天又是一个雨天,春雨绵绵地下着。
昨天的考试又考砸了,我的心情也如这雨天一般阴冷。
百无聊赖中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场雨。
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
虽然,她少了夏雨的热烈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虽然柔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生命韧劲。
淅淅沥沥的春雨,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所以每一个春天才会有草木的勃发,百花的争艳。
这坚韧的春雨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不论处于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总有了希望,总有了等待。
这便让我想到,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因为只要不放弃,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微弱如柔美的春雨;哪怕是最平凡的努力,平凡如每年的春雨,我们也总会有希望,也总会有等待。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可我的心情分明已经晴朗了起来:不再哀叹自身的渺小,不再惧怕学习的困境,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亦如,雨后会有更绿的草,更红的花。
情感基调:点评:这是一篇学生习作,就像小作者说的那样“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
春雨很平凡,但不平凡的可以是我们“听雨”的思考,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仅用我们的眼睛却观察,更要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
这感悟便成了文章虽不巧妙,较为深刻的立意。
文章到这儿已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语言的表达功夫,小作者的笔还很稚嫩,但尽量地模仿引用课文原句,尽量用一些整句表达,使语言流畅起来。
当然文中对雨的描写略显单薄了一点,使内容不够不够充实,抒情言志略显牵强。
[ 参考例文 ]故乡的雨江南的春天素称多雨,一落就是七八天。
住在上海的人们,平日既感不到雨的需要,一旦下雨,天气是那么阴沉,谁也耐不住闷在狭小的家里,可是跑到外面,没有山,没有湖,也没有经雨的嫩绿的叶子,一切都不及晴天好,有时阔人的汽车从你身旁驰过,还得带一身泥污回来。
记得六七年前初来上海读书,校里的功课特别忙,往往自修到午夜,那年偏又多雨,淅淅沥沥,打窗飘瓦,常常扰乱我看书的情绪。
我虽不象岂明老人那样额其斋曰“苦雨”,天天坐在里面嘘气,但也的确有些“深恶而痛绝之”的念头。
可是这种事情只在上海才会有。
少时留居家乡,当春雨象鹅毛一般落着的时候,登楼一望,远处的山色被一片烟雨笼住,疏零的村落若有若无,雨中的原野新鲜而又幽静,使人不易忘怀 ! 尤其可爱的是夜间。
不记得那一年春天,我和邻居两个同伴,摇着小船到十里外一个镇上看社戏,完场已是午夜,归途遇雨,船在河塘中缓缓前进,灯火暗到辨不出人面,船身擦着河岸新生的茅草,发出沙沙的声音;雨打乌篷,悠扬疾徐,如听音乐,如闻节拍。
和着同伴们土著的歌谣,“河桥风雨夜推篷”,真使人神往。
这几年投荒都市,每值淫雨,听着滞涩枯燥的调子,回念故乡景色,真觉得连雨声也变了。
人事的变迁,更何待说呢 !(原载《唐弢杂文集 ?推背集》)子《陶庵梦忆》云:“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争唾之。
余里中扮《水浒》,且日,画《水浒》者,龙眠松雪近章侯总不如施耐庵,但如其面勿黛,如其髭勿鬣,如其兜鍪勿纸,如其刀杖勿树,如其传勿杜撰,勿弋肠腔,则十得八九矣。
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发,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
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
梁山泊好,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称妮而行,者兜截遮,直欲看煞玠。
⋯⋯”在的求雨方法,很慎重,然而比起明代的来,可就得非常小家气了。
究竟是步呢,是退步?在得很。
不于求雨的解,古今是一致的。
袁甫《瓮牖》云:“夏久旱,四方不免祈求,而雨随至者,多是卷江河之水而上,非阴阳交感而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