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总论与肾小球病)-试卷1
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B1型题 2. X型题 3. A1/A2型题A.内皮增生B.脏层上皮细胞增生C.壁层上皮细胞增生D.成纤维细胞增生E.淋巴细胞增生(2005年)1.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泌尿系统疾病2.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正确答案:C解析:急性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为主;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以壁层上皮细胞增生为主。
知识模块:泌尿系统疾病A.蚤咬肾B.大白肾C.颗粒性固缩肾D.肾脏多数脓肿E.肾脏多数凹陷瘢痕(1999年)3.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泌尿系统疾病4.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萎缩正确答案:E解析:弥漫性膜性肾小球肾炎的肉眼形态是肾脏体积增大、色苍白,呈大白肾。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萎缩的肾脏体积缩小,并可见多数凹陷瘢痕。
知识模块:泌尿系统疾病A.急性弥漫增生性肾炎B.肺出血肾炎综合征C.微小病变病D.Heymann肾炎(2012年)5.属丁循环免疫复合物型肾炎的是A.B.C.D.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泌尿系统疾病6.属于抗肾小球基膜型肾炎的是A.B.C.D.正确答案:B解析:1.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是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免疫性病变。
局部常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脏层上皮细胞增生。
免疫复合物在电镜下表现为高电子密度的沉积物,见于感染链球菌后的急性弥漫增生性肾炎。
2.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分为:(1)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人类抗肾小球基膜肾炎由抗GBM的自身抗体引起。
抗体沿GBM沉积,免疫荧光检查显示特征性的连续的线性荧光。
见于急进性I型肾炎,一些病人的抗GBM抗体与肺泡基膜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肺出血,伴有血尿、蛋白尿和高血压等肾炎症状,常发展为肾衰竭。
此类病变称为肺出血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
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A2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1.我国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尿蛋白标准是( )(1991年)(分数:2.00)A.>2.0克/24小时B.>2.5克/24小时C.>3.0克/24小时D.>3.5克/24小时√E.>4.0克/24小时解析:解析:我国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尿蛋白标准是>3.5克/24-小时。
2.急进性肾炎持续少尿伴高钾血症时的首选治疗措施是( )(1990年)(分数:2.00)A.肾移植B.大剂量维生素静脉滴注C.绝对卧床D.血液透析√E.预防感染解析:解析:急进性肾炎持续少尿伴高钾血症时的首选治疗措施是血液透析,而肾移植可以作,但不能首选,其他措施均可以用,但都不是主要的治疗。
3.急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最有意义的是( )(1990年)(分数:2.00)A.蛋白尿和透明管型B.蛋白尿和脓尿C.血尿和闪光细胞D.血尿和红细胞管型√E.尿成堆白细胞和白细胞管型解析:解析:血尿和红细胞管型对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最有意义,而其他几项都不完全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4.尿蛋白在+++以上,应考虑为( )(1990年)(分数:2.00)A.肾小球疾病√B.肾小管疾病C.肾间质疾病D.肾血管疾病E.肾脏感染解析:解析:尿蛋白在(+++)以上应考虑为肾小球疾病,而其他肾脏疾病的尿蛋白量均较少。
5.慢性。
肾炎患者,近10天来出现厌食,恶心,乏力。
来急诊时,首先宜查( )(1990年)(分数:2.00)A.内生肌酐清除率B.HBsAgC.钡餐检查D.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E.不需化验检查解析:解析:本病人来急诊时宜先查血尿素氮、肌酐和二氧化碳结合力,以明确有无肾功能衰竭和酸中毒,其他检查可以做,但不是主要的。
6.肾小球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是( )(1989年)(分数:2.00)A.肾功能减退B.血尿C.高血压D.尿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E.以上都不是√解析:解析:肾小球。
西医综合(尿路感染与急、慢性肾衰竭)-试卷1

西医综合(尿路感染与急、慢性肾衰竭)-试卷1(总分:8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A2型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下列哪项不符合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尿液检查结果?A.钠排泄分数>1B.肾衰指数>1C.尿比重<1.010D.尿钠<20mmoL/L √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尿液沉渣镜检见棕色颗粒管型,尿比重<1.010,尿渗透压>300mOsm/kg.H 2 O,尿钠浓度>40mmoL/L,肾衰指数>1,钠排泄分数>1。
2.急性肾衰竭合并高钾血症最有效的治疗是A.10%葡萄糖酸钙静注B.5%碳酸氢钠静滴C.口服离子交换树脂D.透析√急性肾衰竭合并高钾血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透析。
透析不仅可以纠正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而且可以清除体内的水分、毒素等。
ABC都是高钾血症的一般性治疗,D为降血钾的措施之一。
3.下列哪项不符合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的特点?A.肌酐清除率15ml/min √B.血肌酐186—442μmol/LC.可无明显临床症状D.可有轻度贫血慢性肾衰竭分44.在慢性肾衰进行性恶化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A.血管紧张素IB.血管紧张素Ⅱ√C.血管紧张素ⅢD.白细胞介紊-6在慢性肾衰进行性恶化中起重要作用的物质是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是强有力的血管收缩剂,不仅在增高肾小球内压力、导致高滤过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促使肾小球系膜、肾间质的细胞外基质增多。
5.慢性肾衰竭患者发生肾性骨病的主要原因是A.EPO生减少B.钙吸收减少C.骨化三醇产生减√D.钙排泄增加肾脏是分泌激素和调节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如慢性肾衰竭时,由于骨化三醇[1,25 (OH) 2 D 3 ]合成减少。
可导致肾性骨病。
肾性骨病包括纤维囊性骨炎、骨生成不良、骨软化症及骨质疏松症。
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可导致肾性贫血。
6.下列哪项不属于尿毒症时的大分子毒性物质?A.核糖核酸酶B.β2 -微球蛋白C.甲状旁腺激素√D.维生素A导致尿毒症的毒素分大、中、小分子三类。
西医综合_泌尿系统疾病(生理+病理+内科+外科)

泌尿系统疾病第一章尿的生成与排出一、肾的功能解剖与肾血流量:二、尿的生成过程:补充:1.清除率是指两肾在1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不是血流量)中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可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等。
2.原尿与血浆成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蛋白质含量。
3.肾小球滤过的氨基酸被完全重吸收的部位是:近端小管。
4.乙酰唑胺为碳酸酐酶抑制剂,可抑制H+的分泌;当pH降低时,碳酸酐酶的活性增加,H+的生成增多,有利于肾脏排H+保碱。
5.肾脏对Ca2+的排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甲状旁腺激素;血磷浓度升高可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使肾小管对Ca2+的重吸收增加,减少Ca2+的排泄;动脉血压升高可降低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减少Ca2+的重吸收。
6.酸中毒时,Na+-H+交换增强,H+与NH3形成NH4+,使H+排出增多。
7.远端小管后半段和集合管的闰细胞可重吸收K+,可能与位于管腔膜的H+-K+-ATP酶的作用有关,即每分泌1个H+进入小管液,就可交换1个K+进入上皮细胞内。
8.经肾小球滤过的Ca2+,约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与Na+的重吸收平行;20%在髓袢,9%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少于1%的 Ca2+随尿排出;近端小管Ca2+的重吸收,约80%是经细胞旁途径(溶剂拖拽方式)进入组织间隙,约20%经跨细胞途径重吸收;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小管液为负电位,故钙的重吸收是跨细胞途径的主动转运。
9.心房钠尿肽(ANP)是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肽类激素,当心房受牵拉时(如血容量过多、中心静脉压升高、头低足高位、身体浸入水中等)释放增加;此外,乙酰胆碱、血管升压素、去甲肾上腺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高血钾也能刺激ANP的释放。
10.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骶段。
11.盆神经受损后,排尿功能障碍表现为尿潴留。
12.在近端小管,既可主动重吸收又可被动重吸收的是:Na+。
西医综合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_真题-无答案

西医综合(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50,考试时间150分钟)一、A1型题1. 1.(2007年第160题)患儿一岁半,右侧阴囊空虚,于右腹股沟处可触到蚕豆大包块,诊为右侧隐睾。
目前最恰当的处理是A. 观察,等待自行下降B. 短期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 行睾丸固定术D. 行睾丸切除术2. 2.(2014年第85题)尿道膜部损伤后血肿最常见的部位是A. 会阴部B. 尿生殖膈以上C. 阴囊部D. 下腹壁3. 3.(2007年第161题)肾结核的血尿特点是A. 多为终末血尿B. 多为全程无痛肉眼血尿C. 伴肾绞痛D. 与膀胱刺激症状同时发生4. 4.(2013年第85题)男性,82岁。
前天饮酒后出现腹部胀痛,小便频,量少,逐渐加重。
平时大便干燥,2~3天1次。
查体:腹部膨隆,下腹为著,全腹压痛,下腹更重,肌紧张不明显,肠鸣音活跃。
经肥皂水灌肠后,排出较多粪块,腹痛无明显缓解。
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 急性膀胱炎B. 急性尿潴留C. 乙状结肠扭转D. 习惯性便秘5. 5.(2007年第101题)目前诊断肾癌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是A. B超B. KUB和IVUC. 肾动脉造影D. CT二、A3/A4型题患者,男,53岁。
1周来无诱因终末血尿3次,无发热,无尿频、尿痛等不适。
吸烟史20年。
胸片示陈旧肺结核,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
6. 6.(2008年第113题)对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 急性肾炎B. 膀胱癌C. 肾癌D. 肾结核7. 7.(2008年第114题)下列进一步检查项目中,对该患者明确诊断帮助最大的是A. 尿细胞学检查B. 静脉尿路造影C. 尿路B超D. 膀胱镜检查三、B1型题A.后尿道B.尿道球部C.腹膜内膀胱D.腹膜外膀胱8. 8.(2015年第147题)会阴部骑跨伤后出现排尿困难、尿道滴血的泌尿系损伤的常见部位是A. B.C. D.9. 9.(2015年第148题)骨盆多处骨折后出现排尿困难的泌尿系损伤的常见部位是A. B.C. D.A.初始血尿B.终末血尿C.全程血尿D.无血尿10. 10.(2009年第145题)膀胱癌多出现A. B.C. D.11. 11.(2009年第146题)急性膀胱炎时常见A. B.C. D.A.质硬粗糙、不规则、常呈桑椹样,棕褐色B.易碎粗糙、不规则,呈灰白色、黄色或棕色C.X线不被显示D.光滑、淡黄至黄棕色、蜡样外观12. 12.(2012年第147题)泌尿系草酸钙结石的特点是A. B.C. D.13. 13.(2012年第148题)泌尿系胱氨酸结石的特点是A. B.C. D.A.淋巴道转移B.直接蔓延C.种植性转移D.血道转移E.椎旁静脉系统的转移14. 14.(2003年第107题)胃癌的盆腔转移是A. B.C. D.E.15. 15.(2003年第108题)前列腺癌的骨盆转移是A. B.C. D.E.四、X型题16. 16.(2013年第176题)前列腺增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A. 肾功能衰竭B. 癌变C. 腹股沟疝D. 无痛性血尿17. 17.(2010年第176题)尿石症与胆石症的共同点有A. 钙代谢异常B. 发病率与地域有关C. 结石含一定数量的钙D. 可用体外碎石法治疗18. 18.(21011年第177题)下列选项中,其发生率占膀胱肿瘤总数2%以上的有A. 移行细胞癌B. 肉瘤C. 腺癌D. 鳞癌。
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

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1(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A2型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下列选项中,属于肾分泌的非血管活性激素是( )(2008年)A.红细胞生成素√B.肾素C.前列腺素D.激肽类考查对肾的内分泌功能的掌握情况。
肾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可分为血管活性激素和非血管活性激素,备选项中只有红细胞生成素是属于肾分泌的非血管活性激素,其余均为血管活性激素。
2.下列有关肾区疼痛,下列哪项不正确( )(2001年)A.间质性肾炎有肾区压痛B.IgA肾病有肾区压痛C.肾盂积液有肾区叩痛√D.肾盂肾炎有肾区叩痛E.肾动脉栓塞肾区有剧烈疼痛肾盂积液时与间质性肾炎和IgA肾病一样有肾区压痛,而肾盂肾炎有肾区叩痛,肾动脉栓塞肾区有剧烈疼痛,所以肾盂积液时不是肾区叩痛,而是压痛。
3.使用利尿剂治疗心力衰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1999年)A.保钾利尿剂宜持续应用B.轻者宜选用噻嗪类或袢利尿剂间隙应用C.有肾功能不全时应选用袢利尿剂D.噻嗪类利尿剂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E.袢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多由利尿作用所致由于保钾利尿剂起效较慢,作用较弱,所以宜持续使用;应根据病情轻重来选用利尿剂,一般轻者可以噻嗪类或袢利尿剂间歇应用为妥;有肾功能不全时应选用袢利尿剂,因利尿作用不受体内酸碱平衡变化的影响;一般袢利尿剂的不良反应多是由药物的强大利尿作用所致,所以应根据治疗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关于噻嗪类利尿剂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当药物应用到一定剂量时,其效应不再随剂量增加而加大,因此药物与剂量之间不呈线性关系。
4.下述描述中哪项不正确( )(1999年)A.每日尿量<100mL为无尿B.每日尿蛋白量持续>150mg为蛋白尿C.12小时尿红细胞计数>50万为镜下血尿D.12小时尿沉渣计数管型>1万为管型尿√E.12小时尿白细胞计数>100万为白细胞尿12小时尿沉渣计数管型>5000为管型尿。
西医综合(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西医综合(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 4. X型题1.判断前列腺大小较准确的检查方法是A.残余尿测定B.B超C.膀胱造影D.直肠指诊正确答案:B解析:B超检查可了解前列腺大小、对上尿路有无影响,并可测定残余尿量。
知识模块: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2.男,75岁,排尿困难5年,尿线细,射程短,排尿时间延长。
一天前突发不能自行排尿,下腹胀痛难忍,应先行A.输液抗感染B.导尿C.前列腺切除术D.针刺正确答案:B解析:50岁以上男性,有进行性排尿困难病史,体检注意下腹部有无膨隆的膀胱,直肠指诊前列腺有无增大、中央沟是否存在。
导尿是急性尿潴留时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病因明确并有条件及时解除者,应立即解除病因,恢复排尿。
例如包皮口或尿道狭窄,局部切开即可恢复排尿;又如尿道结石可立即取出结石。
在一些药物或低压力引起的尿潴留,停药或补钾后可恢复正常排尿。
知识模块: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3.关于尿三杯试验,错误的是A.检验结果可初步判断镜下血尿或脓尿的来源及病变部位B.若第一杯尿液异常,提示病变在尿道C.若第三杯尿液异常,提示病变在前尿道,精囊D.若三杯尿液均异常,提示病变在膀胱或以上部位正确答案:C解析:在尿三杯试验中,以排尿最初的5~10ml尿为第一杯,以排尿最后2~3ml为第三杯,中间的部分为第二杯。
其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为:第一杯结果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增多——提示病变部分位于尿道;第三杯结果显示红细胞、白细胞增多——提示病变部位位于后尿道、膀胱颈或膀胱三角;如三杯结果均异常——提示病变部分位于膀胱或以上部位。
知识模块: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4.前尿道损伤最常见的症状是A.疼痛B.尿道出血C.排尿困难D.尿外渗正确答案:B解析:前尿道损伤最常见为会阴部骑跨伤所致,多见于男性,其最常见的症状是尿道出血,除此之外还会出现疼痛(排尿时尤为剧烈)、排尿困难、血肿及尿外渗。
西医综合(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外科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西医综合(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外科疾病)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3/A4型题 2. X型题 3. A1型题男性,25岁,汽车撞击右髋部4小时,有尿意但不能自主排尿,体检:BP110/80mmHg,脉搏94次/分,腹软、下腹部隆起伴轻压痛、肠鸣音正常、右髋部肿胀、皮下淤血。
直肠指诊前列腺尖部浮动,X线摄片示:双侧耻骨上下支骨折。
1.患者的初步诊断是A.膀胱腹膜内损伤B.膀胱腹膜外损伤C.前尿道损伤D.后尿道损伤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外科疾病2.导尿时F24号导尿管可无阻力全部插入仅引出20ml暗红色血性液,但无尿液流出。
最可能损伤解剖部位是A.尿道球部B.尿道阴茎部C.膜部尿道D.前列腺部尿道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外科疾病3.进一步确诊方法是A.B型超声检查B.静脉尿路造影C.尿道膀胱造影D.磁共振成像(MRI)正确答案:C解析:①患者有骨盆外伤史,不能自主排尿,下腹隆起形成尿潴留,x线摄片示双侧耻骨骨折。
各种原因引起骨盆骨折致骨盆变形,可使尿生殖膈移位或耻骨前列腺韧带受到急剧牵拉而断裂,使前列腺向后上方移位造成后尿道损伤。
②F24导尿管可全部从尿道无阻力插入。
可以排除尿道阴茎部和尿道球部损伤,插入导尿管后仅引出20ml暗红色血液,尿潴留未解除,唯一解释是导尿管进入耻骨后间隙,而膀胱并未损伤,最可能的损伤是后尿道。
由于平时前列腺尿道损伤机会少,而且直肠指诊扪及浮动的前列腺尖部,为此最可能损伤解剖部位是膜部尿道。
③B型超声检查只能确定膀胱内充盈尿液多少,显示耻骨后的血肿和尿外渗范围,但难确定尿道损伤部位。
静脉尿路造影可以显示双肾输尿管和膀胱形态,但该患者不能自主排尿,因而无法显示尿道的病理变化。
磁共振成像(MRI)在下尿路的检查无确切价值。
而通过插入的导尿管行尿道造影可以了解尿道损伤的部位及程度,如造影剂集中在耻骨后间隙就可确定膜部尿道断裂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综合(泌尿系统疾病总论与肾小球病)-试卷1(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A2型题(总题数:19,分数:38.00)1.关于蛋白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每日尿蛋白持续>150mg为蛋白尿B.体位性蛋白尿尿蛋白一般<1g/dC.肾小管性蛋白尿尿中有IgC滤√D.尿中滤出肌红蛋白称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管受损或功能紊乱时,抑制了近端肾小管对正常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导致小分子蛋白质从尿中排出,包括β微球蚤白、溶菌酶等。
从尿中滤ffj高分子量蛋白质(IgG)称为肾小球性蛋白尿。
2.选择性蛋白尿的特点是A.溶菌酶为主B.白蛋白为主√C.β2微球蛋白为主D.IgA为主肾小球性蛋白尿包括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病变较轻时,仅有白蛋白滤出,称为选择性蛋白尿。
当肾小球病变较重时,高分子量蛋白质(主要是IgG)无选择性滤出,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
A、C为肾小管性蛋白尿,D为分泌性蛋白尿。
3.男,70岁。
发现大量蛋白尿2周入院。
入院后查本周蛋白尿阳性。
为明确诊断,检查意义最大的是A.肾活检B.骨髓穿刺√C.核素骨扫描D.血清蛋白电泳本周蛋白尿为溢出性蛋白尿,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为明确诊断应首选骨髓穿刺检查。
4.女,68岁。
高血压病史20年,发现尿蛋白3年,尿比重1.010,红细胞0-1/HP,尿蛋白0.45g/d,尿蛋白分析β2 -MG,α1 -MG升高。
该患者蛋白尿属于A.组织性B.溢出性C.肾小管性√D.肾小球性①β2 -微球蛋白(β2 -MG)和α1 -微球蛋白(α1 -MG)分子量小,均可自由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中,但原尿中的β2 -MG和α1 -MG99%以上可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仅微量从尿排血。
尿中β2 -MG和α1 -MG增多较敏感地反映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
故本例属于肾小管性蛋白尿。
②组织性蛋白尿多为Tamm-Horsfall蛋白,溢出性蛋白尿多为本周蛋白、血红蛋门、肌红蛋白,肾小球性蛋白尿多为白蛋白、IgG等。
5.不出现管型尿的疾病是A.肾病综合征B.急性膀胱炎√C.急进性肾小球肾炎D.急性肾盂肾炎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聚体。
尿中管型的出现表示蛋白质在肾小管内凝固,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引起,膀胱疾病(急性膀胱炎)不可能出现管型尿。
6.尿中发现大量透明管型时,提示病变在A.肾小管和肾盏B.肾小管和肾C.肾小管和肾小球√D.肾小管和输尿管管型尿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性疾病引起。
尿中发现大量透明管型提示病变在肾小管和肾小球。
7.细菌尿是指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A.>100个/mtB.>10 3个/mlC.>10 4个/mlD.>10 5个/ml √细菌尿是指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 5个/ml。
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8.肾小球疾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治疗首选A.利尿剂B.β受体阻滞剂C.钙通道阻滞剂D.ACE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作用机制包括:①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扩张入球小动脉,故能降低肾小球内压力;②能减少尿蛋白形成;③抑制肾组织细胞炎症反应和硬化过程,延缓肾功能衰退。
因此对于肾小球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首选ACEI降血压。
9.微小病变型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A.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B.原位免疫复合物沉积C.细胞免疫反应√D.炎症反应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病因未明,研究发现在其肾小球内无免疫复合物,但患者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可释放血管通透因子。
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胞免疫有关。
10.多数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是A.自身免疫性疾病B.感染性炎症疾病C.细胞免疫性疾病D.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多数肾小球肾炎是免疫介导性炎症疾病。
免疫机制是肾小球疾病的始发机制:在此基础上,在炎症介质(如补体、白细胞介素、活性氧等)参与下,最后导致肾小球损伤和产生临床症状。
11.微小病变型肾病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屏障受损B.电荷屏障受损√C.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均受损D.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肾小球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脏层上皮细胞构成,其滤过屏障包括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
微小病变型肾病的肾小球基底膜基本正常(即分子屏障正常),足细胞足突融合,患者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主要是由于电荷屏障受损所致。
12.尿蛋白电泳结果湿示尿中C 3含量较高,常常提示A.肾小管严重受损B.肾小球滤过膜电荷屏障受损C.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受损√D.血中C 3含量较高肾小球滤过膜的屏障作用包括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
当分子屏障受损时。
尿中往往出现除白蛋白以外更大分子的血浆蛋白。
如免疫球蛋白、C 3等,常提示肾小球滤过膜有较严重的结构受损。
13.最可能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是A.单纯性血尿B.无痛性肉眼血尿C.全程血尿D.全程血尿伴大鬣红细胞管型尿√血尿可分为初始血尿、终末血尿和全程血尿。
初始血尿提示尿道、膀胱颈出血;终末血尿提示后尿道、膀胱颈或膀胱三角区出血;全程血尿提示出血部位在膀胱及以上部位。
可见肾小球源性血尿是全程血尿。
尿中红细胞管型为红细胞在肾小管塑型而成,可因肾小球或肾小管疾病所致。
因此,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可能是全程血尿伴大量红细胞管型。
14.肾小球源性血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基底膜断裂√B.脏层上皮细胞受损C.远端小管受损D.近端小管受损肾小球源性血尿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该断裂缝时。
受到血管内压力挤压受损。
受损的红细胞其后通过肾小管各段又受不同渗透压和pH作用,呈现变形红细胞血尿。
15.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沉渣红细胞形态是为了鉴别A.前尿道血尿和后尿道血尿B.肾源性血尿和膀胱源性血尿C.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D.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血尿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新鲜尿沉渣,发现尿变形红细胞>50%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发现尿变形红细胞<50%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16.区别血尿和血红蛋白尿的主要方法是A.观察血尿颜色B.作尿沉渣镜检√C.作尿潜血试验D.作尿三杯试验镜下血尿是指离心后尿沉渣镜检,红细胞>3个/HP。
根据血尿的定义,可知本题答案为B。
17.对鉴别是否肾小球源性血尿最有意义的是A.全程血尿B.变形红细胞血尿√C.尿潜血阳性D.肉眼血尿血尿分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
前者是指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该裂缝时受到挤压损伤。
在肾小管中受到不同渗透压和pH作用,呈现变形红细胞血尿;后者是指红细胞未受到挤压损伤,变形红细胞<50%。
因此尿中变形红细胞是否超过50%是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标准。
18.下列哪项不符合肾炎性水肿的特点?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B.肾小球滤过分数下降C.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基本正常D.组织间隙蛋白质含量低√19.急性肾炎患者几乎均有的临床表现是A.血尿√B.蛋白尿C.水肿D.肾功能异常急性肾炎起病急,患者出现血尿(几乎100%)、蛋白尿、水肿(80%)和高血压(80%),并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其中血尿是所有患者几乎均有的临床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约30%患者可见肉眼血尿。
二、 A3/A4型题(总题数:2,分数:10.00)男,30岁。
咽痛、咳嗽、发热,2周后发现尿色红,眼睑水肿,尿量1000ml/24h。
体检:全身皮肤未见皮疹,血压150/100mmHg。
化验:尿蛋白(++),红细胞50—60/HP,血白蛋白32g/L,血肌酐123μmol /L。
(分数:6.00)(1).上述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性肾盂肾炎C.急性肾小管坏死D.狼疮肾炎(2).该患者的治疗,错误的是A.控制血压B.消肿C.补充白蛋白√D.抗生素(3).按上述治疗2个月后,病情无好转,血肌酐300μmoL/L,对诊断最有价值的进一步检查是A.清清中段尿培养B.肾穿刺活检√C.肾脏CTD.静脉肾盂造影①本例起病急,病程短,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因此首先排除狼疮肾炎。
尿中出现大量尿蛋白及红细胞,因此也可排除急性肾盂肾炎的诊断。
急性肾盂肾炎常有发热、肾区叩痛、尿白细胞阳性。
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受损,因此应诊断为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
②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包括处理感染灶(可给予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症治疗(利尿消肿、降血压)、透析治疗等。
该患者白蛋白32g/L,无需补充白蛋白。
③如治疗2个月病情仍无好转,且肾功能持续恶化,应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病因,了解预后。
男,20岁。
感冒后7天出现颜面及双下肢水肿,尿少。
查:血压60/100mmHg,尿蛋白(++),尿沉渣镜检红细胞(++),Cr 130μmol/L。
2周后少尿,BUN28mmol/L,Cr 620μmoL/L。
(分数:4.00)(1).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肾小球肾炎B.急进性肾小球肾炎√C.高血压肾病D.肾病综合征(2).若行肾穿刺活检,则病理所见最可能为A.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B.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显著增生C.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小管脂肪变性D.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①本例的特点是短时间(2周)内肾功能急剧恶化,符合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及肾病综合征都不会在如此短的时问内肾功能急剧恶化(cr从130增至620μmol/L)。
②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是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显著增生形成新月体。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显蒋增生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
“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小管脂肪变性”为轻微病变型肾病的病理特点。
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性增生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
三、 B1型题(总题数:2,分数:12.00)A.环磷酰胺B.盐酸氮芥C.麦考酚吗乙酯D.环孢素(分数:8.00)(1).最早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细胞毒药物是A.B. √C.D.(2).最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细胞毒药物是A. √B.C.D.(3).能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药物是A.B.C.D. √(4).能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药物是A.B.C. √D.①国内外最常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细胞毒药物是环磷酰胺,最早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细胞毒药物是盐酸氨芥。
②环孢素能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及T细胞毒效应细胞,目前已作为二线药物用于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无效的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③麦考酚吗乙酯在体内代谢为霉酚酸,后者为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可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及抗体形成,常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A.血尿B.蛋白尿C.水肿D.高血压(分数:4.00)(1).IgA肾病患者几乎均有的临床表现是A. √B.C.D.(2).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几乎均有的临床表现是A. √B.C.D.四、 X型题(总题数:4,分数:8.00)20.无症状尿异常可有A.血尿√B.蛋白尿√C.脓尿√D.管型尿无症状性尿异常是指单纯性血尿和(或)无症状蛋白尿,以及不能解释的脓尿(白细胞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