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共45页
限制性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又称限制酶)首先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但后来在部分古细菌中也发现了这种成分。
通常,限制性内切酶会切割双链DNA,每个限制性内切酶会识别特定的DNA序列,根据不同的内切酶类型,可在识别序列内或距识别序列不远的位置处切割DNA,识别序列长度通常为4-8bp,酶切之后会形成粘性末端和平末端。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许多研究团队观测到了噬菌体对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细菌宿主菌株存在感染效率差异[1,2],即:使用在一种细菌菌株(例如,大肠杆菌C)内繁殖的噬菌体λ感染同一种类的灵异菌株(例如大肠杆菌K),结果发现,相比于重新感染宿主菌株(大肠杆菌C),大肠杆菌K的感染率出现明显下降。
新的宿主(大肠杆菌K)似乎可以选择性抵御或“耐受”侵入的噬菌体。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一现象并没有遗传性,因为经过一轮感染后,在新菌株中生长的噬菌体还可以以正常的感染率感染该菌株。
这种现象被称为“宿主控制变异”,有关其背后的机制也成为了频繁研究的领域[3]。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人们才发现宿主变异的机制,其与噬菌体DNA的酶切有关,进而发现并分理出了限制性内切酶。
上世纪60年代初Werner Arber观测发现,宿主范围内的决定性遗传物质都存在于噬菌体DNA中,而后续实验证明甲硫氨酸参与宿主的自我保护[4]。
这些发现最终催生了限制性修饰(R-M)体系的概念,通过该体系,来自于宿主的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共同作用,切割外来病毒(非甲基化)DNA,同时保护宿主的DNA不受甲基化[5]。
随着DNA连接酶的发现以及位点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家族不断壮大,重组DNA 技术应运而生。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规则,考虑到内切酶来源的三种特性——属名、种名和菌株或血清型——组成了一个简短的名称,后面加上罗马数字,代表来自同一菌株的多个限制性内切酶[6]。
例如,以HindⅢ酶为代表:“H”代表Haemophilus“in”代表influenzae“d”代表血清型d“Ⅲ”用于区分来自于Haemophilusinfluenza血清型d的其它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根据结构的复杂程度、识别序列、切割位点位置以及辅助因子要求,限制性内切酶分为四类:TypeⅠ:同时具有限制性和甲基化活性的多亚基蛋白需要ATP切割位点与识别位点间的间距不定TypeⅡ:特异性的识别序列切割位点位于识别序列内或邻近识别序列在切割位点生成5'磷酸基和3'羟基末端需要M2+TypeⅢ:由两个相反的识别序列组成切割位点与其中一个识别序列的间距恒定需要ATPTypeⅣ:仅切割甲基化的DNA切割位点大约距离识别位点30bp由于自身特殊的特点,TypeⅡ限制性内切酶已经成为分子克隆、法医学DNA分析等许多研究应用最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
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四种工具酶及其应用

分子克隆中常用的四种工具酶及其应用分子克隆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目标DNA进行扩增及克隆的过程。
在分子克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许多酶类工具来完成不同的任务。
以下介绍了分子克隆过程中最常用的四种酶类工具及其应用。
1.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又称限制酶,是一类可特异性切割DNA特定序列的酶。
它可以在DNA的特定位置切割成不同的碎片,而不会破坏DNA的结构。
因此,限制酶被广泛应用于DNA的纯化、分析和重组等领域。
在分子克隆中,限制酶通常用于切割DNA的特定序列,以获得所需的DNA片段。
同时,也可以用于制备载体DNA的端部修饰,方便插入外来DNA片段。
此外,限制酶还可以用于分析DNA序列的变异和同源性等特征。
2. DNA连接酶DNA连接酶(DNA ligase)是一种催化DNA连结软帽酶,用于连接具有互补末端的DNA片段。
连接酶广泛应用于DNA重组、引物连接、克隆和测序等领域。
在分子克隆中,DNA连接酶通常使用于将外来DNA片段连接到载体 DNA 上。
此外,为了克隆具有完整DNA序列的目标基因,连接酶还可以用于连接PCR扩增出来的目标DNA序列。
3. PCR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一种快速、有效、敏感的DNA扩增技术。
在PCR过程中,通过PCR酶催化下的DNA扩增反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增目标DNA的数量。
在分子克隆中,PCR酶通常用于扩增目标DNA片段。
利用PCR技术,可以选择性增加目标DNA的数量并在容易处理的基本DNA片段之间产生特定的限制酶切断部位,为后续分子克隆实验提供方便。
4. 接头酶接头酶(T4 DNA ligase)是一种针对DNA单链断裂或缺口进行修复和连接的酶。
在分子克隆中,接头酶主要用于将外来DNA片段和载体DNA粘到一起。
在分子克隆的过程中,外来DNA片段和载体DNA之间通常存在一些不兼容的末端或过于短的重叠部分。
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 PPT

些酶的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但其结构组成是一致的。 他们在N端有一个负责切开DNA的功能域,这个域又与 DNA修饰域连接;此外还有一到两个识别特异DNA序 列的功能域构成C端,或以独立的亚基形式存在。当这
大家好
4
❖ 限制性内切酶常常伴随一到两种修饰酶
(甲基化酶)出现。后者的作用是保护细胞自 身的DNA不被限制性内切酶破坏
❖ 限制性内切酶和它的"搭档"--甲基化酶一 起就构成了限制-修饰(R-M)系统。在一些RM系统中,限制性内切酶和修饰酶是两种不同 的蛋白,它们各自独立行使自己的功能;而在 另一些系统中,两种功能由同一种限制-修饰酶 的不同亚基,或是同一亚基的不同结构域来执 行
❖ 在已纯化分类的3000种限制性内切酶中, 已发现了超过250种的特异识别序列。
大家好
3
❖ 保护细菌不受噬菌体的感染,这一观点已 被人们广泛接受。它们作为微生物免疫机制的 一部分行使其功能。当一个没有限制性内切酶 的细菌被病毒感染时,大部分病毒颗粒都能成 功地进行感染。然而一个有限制性内切酶的同 种细菌被成功感染的比率显著下降。出现更多 的限制性内切酶将会起到多重保护作用;而一 个拥有4到5种各自独立的限制性内切酶将会使 细胞坚不可摧。
的形式结合到DNA上,但与临近的酶结合成二
聚体,协同切开DNA链。因此一些IIS型的酶
在切割有多个识别位点的DNA分子时,活性可
能更高。
大家好
11
II型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三)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 (三)基因的甲基化研究 • 由于HPal仅能识别切割双链DNA分子中ccGG顺序,但其中Cyt必需是 设有甲基化的;而MPsI识别同样的顺序,但其中Cyt必需是被甲基化的。 因此有人利用这一对限制酶对真核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进行研究(1〕。 • (四)应用于DNA重组 • 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现的许多核酸酶类都可用作基因工程的工具。其 中能识别特定的回文序列并切割DNA双链的Ⅱ类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 DNA重组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 (五)构建载体 • 采用5'端引入1个限制性内切酶Xcm Ⅰ酶切位点的1对引物,以水稻品 种日本晴基凶组DNA作为模板,扩增得到一段627 bp的PCR片段.并将 其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得到名为T-xia的重组载体.利用限制性 内切酶Xcm Ⅰ酶切T-xia载体产生的自制T载体与其他PCR片段连接, 检测结果表明,有80%的重组菌能扩增出目的片段。
限制性内酶的应用
• 自从I型限制酶发现以来,越来越多地受到生化学家 的青睐,因为限制酶对DNA分子具有专一性的切口, 而为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切割分析、重组遗传信息 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 (一)用于染色体DNA的分析 • 先将DNA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成一系列片段,利用 聚丙烯酷胺或琼脂糖电泳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上述 片段分离并且通过测定它们在凝胶中的迁移速度 或直接在电镜下观察测量它们的大小。这些碎片 在整个基因组的排列次序,主要靠几种不同的限制 酶部分水解DNA,再对产物进行电泳分析。
应用实例 -1
• 将水稻叶绿体的DNA,用EcoRI核酸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之 后,放入含有溴化乙锭的低熔点(LMP)的1%琼脂糖凝 胶中作电泳分离。从LMP中分离出分子大小为1.8~2.5kb 之间的DNA片段,再与同样经过了EcoRI核酸限制性内切 酶切割并用碱性磷酸酶作了脱磷酸处理的pBR322质粒连 接。然后,将混合物转化到大肠杆菌5346菌株,培养在氨 苄青霉素选择平板上,形成Ampr转化子菌落群体。这样 就构成了由EcoRI核酸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水稻叶绿体 DNA基因组库。用Ampr转化子菌落与32P放射性标记的 玉米psbA DNA 探针作菌落杂交,可以分离出其中的阳性 克隆体。从这些阳性克隆体中分离出来的重组体质粒DNA, 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就能测出水稻叶绿体基因psbA的序 列。
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及原理

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及原理
好的,我来详细解释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1. 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种能识别和切割DNA特定位点的酶。
2. 它能识别双链DNA上的特定短序列(一般为4-8个碱基),并在此处切开双链。
3. 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能识别不同的DNA序列。
例如EcoRI识别GAATTC序列。
4. 限制性内切酶主要来源于细菌,是细菌抵御病毒的免疫机制的一部分。
5. 它们切割入侵病毒的DNA而不切割细菌自己的DNA,因为后者的识别位点通过甲基化反应被保护了。
6. 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需要Mg2+等离子参与。
切割产生的DNA断端带5'或3'的单链突出。
7. 多数限制性内切酶可在室温条件下快速完全切割DNA。
切割产物是较小的线性DNA片段。
8. 在遗传工程中,可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并利用互补的突出端连接形成重组DNA。
9. 也可以用其生成特定DNA片段用于Southern印记分析、克隆等目的。
10. 通过对DNA切割位点和片段长度分析,限制性内切酶是鉴定基因类型的重要工具。
综上所述,这就是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方式及其生物学功能原理。
它对基因工程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初一生物限制性内切酶概念及应用

初一生物限制性内切酶概念及应用限制性内切酶,也被称为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切割DNA或RNA分子的酶。
它们具有高度特异性,只在特定的序列上切割,因此在生物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限制性内切酶的概念,并探讨其在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限制性内切酶的概念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可以识别并切割DNA或RNA分子中特定序列的酶。
它们通过与目标序列上的碱基进行特异性结合,并在特定的连接点上切割分子链。
限制性内切酶通常来自于细菌和原核生物,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分离和重组自真核生物。
根据其切割的方式和切割位点的序列,限制性内切酶被分为多个家族,如EcoRI、HindIII等。
二、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1. DNA分子的切割与连接限制性内切酶是DNA分子切割和连接的重要工具。
通过选取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切割,我们可以得到具有特定序列的DNA片段。
这对于基因重组、片段测序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限制性内切酶还可以通过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或平滑末端,使得DNA片段能够方便地连接在一起。
2. DNA分子的分析与筛选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产生的DNA片段可以通过电泳等技术进行分析和筛选。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产生的片段大小不同,可以根据其大小差异进行分离和分析。
这在DNA指纹图谱的构建、遗传标记的筛选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通过使用限制性内切酶产生的DNA片段,结合DNA连接酶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或DNA片段插入到目标宿主DNA中。
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生物的构建、基因治疗的研究等领域。
4. DNA测序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在DNA测序技术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通过将DNA分子切割成不同大小的片段,并通过测序技术对其进行测序,可以获取整个DNA分子的序列信息。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和使用对测序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起到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限制性内切酶作为一种能够切割DNA或RNA分子的酶,在生物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基因工程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农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等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它可以方便地对DNA分子中的目标序列进行选择性切割,从而实现基因工程技术的多种应用。
这里,我们主要论述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一、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概述限制性内切酶是细菌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特定特性的内切酶,在酶学中有一个很长的历史。
它们最先在20世纪50年代被发现,随后又在60年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这种酶可以在DNA分子中寻找到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该序列外侧切割骨架中的化学键。
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有着不同的底物特异性和识别序列。
有些酶只认可具有对称性的序列,在DNA双链中的两个链也同时被切割,如EcoRI,而另一些酶则只切割特定的非对称的序列,如HpaII。
二、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原理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的原理非常简单,利用细菌或者微生物体内产生的限制性内切酶靶向切割特定的DNA序列。
首先,需要将待切割的DNA序列和所需的限制性内切酶混合,然后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产生酶促的DNA切割。
一般情况下,DNA序列和限制性内切酶在混合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结合。
最终,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在目标DNA序列内,适当地刺激酶作用,就可以实现目标DNA序列的切割。
切割后的DNA分子可用于克隆、测序、PCR等一些基本的操作。
三、限制性内切酶技术在基因工程中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克隆基因克隆是指把DNA片段插入到另一个DNA分子中的操作。
限制性内切酶可用于扩大DNA片段,甚至特定的目标序列,以便于克隆。
通过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将其切割需要被插入的DNA和载体DNA,就可以生成相应的克隆载体。
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也可以帮助确认目标DNA的长度和结构,从而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2.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是基因工程实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restriction enzyme digestion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分析DNA片段的长度及其在不同DNA样本中的存在与否。
本文将介绍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和分类、酶切分析的原理、实验步骤和结果的分析等内容。
DNA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是一种能够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酶切它们的酶类。
它的发现和应用让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限制性内切酶按照它们识别的DNA序列和酶切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四切酶(Type I):这类酶不仅有切割DNA的酶活性,还有甲基转移酶活性。
它们通常是多亚基复合物,需同时与子基的甲基转移酶活性合作。
2. 六切酶(Type II):这类酶是最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它们能够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在识别序列中特定的位置切割DNA链。
这类酶可以以精确的方式酶切DNA,生成具有粘性末端或平滑末端的DNA片段。
3. 四切酶(Type III):这类酶也是多亚基复合物,通常需要其中一种辅助因子才能发挥酶切活性。
4. 五切酶(Type IV):这类酶的酶切方式和高度特异性尚不清楚。
在酶切分析实验中,我们通常选用能够产生可检测到的DNA片段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反应。
实验步骤如下:1.提取DNA样本:从要分析的细胞或组织中提取总DNA。
2. 选择限制性内切酶:根据需求选择一种适合的限制性内切酶。
常用的限制性内切酶有EcoRI、HindIII、BamHI等。
3.DNA酶切反应体系的设置:配置适当的酶切反应缓冲液,加入所选的限制性内切酶和总DNA,进行适当的搅拌反应。
4.酶切反应的条件调整:根据所选酶切酶的最佳工作条件进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的调整。
5.停止酶切反应:加入适当的制动剂(如酶切反应停止缓冲液)终止酶切反应。
6.扩增和可视化:对酶切后的DNA样品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或直接进行凝胶电泳检测,以确定DNA片段的长度和存在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