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2010
城市居民住宅的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以上海为例

城市居民住宅的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估--以上海为例石勇【摘要】In recent years,in the international increasingly atten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disaster vulnerability study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study of disaster science and gradually into the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work at home and abroad,we constructed the vulnerability curve of residence structure in allusion to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by the synthesis ing GIS to make spatial distribution,we carried out vulnerability special spreading in Tianping Street which was suffered from “Matsa”the most,the typical waterlogging disaster scenario in history,to make sure key areas and main ob-jects of protection,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cision-making,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近年来,在国际日益重视防灾减灾的背景下,脆弱性成为灾害学研究的主题并逐渐融入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领域。
上海地区暴雨预警评估及不同天气型暴雨预警差异分析

周伟东,韩宁,戴建华,等.2022.上海地区暴雨预警评估及不同天气型暴雨预警差异分析[J].暴雨灾害,41(4):405-412ZHOU Weidong,HAN Ning,DAI Jianhua,et al.2022.Investigation of rainstorm warning and its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synoptic condi-tions in Shanghai [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41(4):405-412上海地区暴雨预警评估及不同天气型暴雨预警差异分析周伟东1,韩宁1,戴建华2,陈浩1,岳彩军3,张瑞怡1(1.上海市气象服务中心,上海200030;2.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200030;3.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上海200030)摘要:利用2010—2020年上海地区79个自动气象观测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和2016—2020年上海中心气象台和上海各区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累积频率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地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在对不同级别暴雨预警信号发布频次、预警时效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天气形势下暴雨预警时效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上海地区6h 雨量标准的暴雨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中暴雨蓝色预警上升趋势最为明显;7月6h 雨量标准的暴雨出现了明显的低谷,而1h 雨量标准的暴雨较6月仍然有所增加,显示出7月副高控制下上海地区多短时暴雨的特征。
上海午后暴雨一般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暴雨多出现在上午。
暴雨频次在中心城区和浦东靠近黄浦江地区存在大值中心,这可能与城市热岛效应有关。
上海地区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时间呈现双峰型变化特征,第一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12∶00—17∶00预警信号发布相对集中,第二峰值出现在早晨06∶00,各级别预警信号持续时间平均为5.9h。
水灾脆弱性分析报告

水灾脆弱性分析报告
水灾泛指洪水泛滥、暴雨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多对人类社会造成灾害而言。
一般所指的水灾,以洪涝灾害为主。
预防与控制:
1.加强汛期前的阴阳沟疏导清淤工作;
2.做好医院抗洪物资储备工作;
3.重要的物资和贵重设备尽量抬高底座,设置在较高位置。
4.在内涝发生时,要加强预警,密切关注水位上涨,提前做出防涝减灾的各项措施。
5.加强医务人员抗洪抢险意识,定期进行培训;
6.水灾后加强预防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黄浦江防汛墙安全风险分析

黄浦江防汛墙安全风险分析摘要:防汛工程的安全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黄浦江防汛墙对于上海市的防汛安全而言十分重要,多年来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保障了上海市几千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
与此同时,黄浦江防汛墙在有些地段出现了外倾、开裂等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分析和研究防汛墙安全风险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篇文章以浦东新区防汛墙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浦东新区防汛墙薄弱段安全鉴定报告,列举出险因素清单,通过核查表法对防汛墙的隐患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防汛墙出险原因。
关键词:黄浦江,防汛墙,安全隐患,安全鉴定,出险因素1研究背景上海市市区防汛墙建设发展至今共经历过四次全市性的改造。
1963年,上海市城建局发布防汛墙建设标准,市区防汛墙开始建设并基本上完成闭合工作,具有了一定的防洪挡潮能力。
1974年,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发布防洪标准,根据标准展开对全市黄浦江防汛墙和苏州河堤防的加高加固工作。
1988和1998年开始,按照水利部批准的新的防洪标准进行了第三次和第四次的防汛墙改造,先后对市区已建成的208km防汛墙岸段和110km黄浦江干流需要新建的岸段展开加高加固和新建工作。
这些已经建成的堤防工程对于上海市的防汛安全而言十分重要,多年来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保障了上海市几千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防汛减灾效益。
根据防汛墙安全鉴定的结果,目前浦东新区存在安全隐患的防汛墙数量不少,部分岸段急需除险和加固,因此对防汛墙岸段进行安全隐患影响因素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防汛墙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2防汛墙安全影响因素调查通过对浦东新区22个薄弱岸段防汛墙调研,依据《堤防工程安全评价导则》SL/Z 679-2015[1]评价结果有一项以上为C级的,则评价为三类防汛墙,需要进行除险加固。
选取浦东22段薄弱段防汛墙相关安全鉴定报告内容,包含运行管理、工程质量等五个方面评价结果,内容详见表1。
2024年上海高考真题地理(含解析)

上海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注意:试题来自网络,请自行参考(含解析)1.探究城市行道树研究员研究行道树,提出了行道树对环境的作用,改善城市景观,然后利用街景(街景地图是一种实景地图服务。
为用户提供城市、街道或其他环境的360度全景图像,用户可以通过该服务获得如临其境的地图浏览体验。
)进行研究和分析,分析了北美洲36个城市的行道树,研究行道树品种与不同城市的适合程度。
(1)从新奥尔良到芝加哥,再到魁北克,反映了________分异规律。
由纽约到芝加哥,再到林肯,反映了________分异规律。
(2)利用街景系统来观察树,可以看出树的哪些属性()(不定项选择题)A.树的科属B.树的蒸腾量C.树的根深D.树干的直径(3)探究叶片叶绿素的多少和叶片的大小,然后测定植物旁的干洁空气成分,可以说明道旁林的哪个功能()(单选)A.固碳释氧B.调节气候C.美化环境D.净化空气(4)下列哪个城市群行道树可选择林种类最多()(单选)A.欧洲西北部城市群B.北美五大湖城市群C.中国珠江三角洲城市群D.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5)新奥尔良种植枝叶茂密的树种是为了()(单选)A.防酸雨问题B.防飓风灾害C.防城市内涝D.防热岛效应(6)现在洛杉矶正在评估新的市树,请你补充评估的表格。
洛杉矶欲拟种某一行道树,现要对行道树进行多个指标的功能分析,请你写两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对应两个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功能标准标准一:生态环境①固碳增氧②净化空气③调节气候标准二:________①________②________标准三:________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1)①.从低纬向高纬的地带性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2)AD(3)A(4)C(5)D(6)①.交通价值②.分隔车道③.引导交通(其他:防灯光干扰,安全围栏)④.社会价值⑤.遮阴蔽阳⑥.休闲游憩(其他:美化市容、植被科普、减弱噪音等)【解析】【分析】本题以行道树对环境的作用为背景材料,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森林的功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上海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

【上海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探析】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雨型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参数。
特别是在像上海这样的我国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的影响,暴雨频发,因此对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雨型标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上海暴雨强度公式1. 暴雨强度的概念暴雨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一定数值的暴雨过程的平均降雨强度。
在城市防洪、排涝、建筑排水等工程设计中,暴雨强度是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
2. 上海暴雨特点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雷雨,降雨集中,强度大,且瞬时雨强大。
上海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对城市建设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3. 上海暴雨强度公式上海市的暴雨强度公式一直是工程设计中研究的重点。
根据上海气象资料,经过多次实测与数据分析,上海市编制了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暴雨强度公式,从而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设计雨型标准1. 设计雨型的概念设计雨型是指为城市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建设而预先确定的一种代表性的降雨过程。
通过设计雨型,可以科学合理地预测暴雨时的径流量,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2. 上海设计雨型标准根据上海暴雨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气象资料,上海制定了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设计雨型标准。
这一设计雨型标准不仅考虑了降雨量的大小,还兼顾了暴雨的时间分布、降雨过程的强度等多个因素,从而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城市建设中,暴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自然灾害因素,尤其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城市而言,暴雨频发,防洪排涝工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雨型标准的制定,不仅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气候特点,还需要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来预测暴雨对城市的影响,从而保障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上海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的研究,对于上海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的研究与制定,可以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程提供可靠的依据,保障城市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自然灾害风险与社会脆弱性分析

自然灾害风险与社会脆弱性分析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种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脆弱性的来源,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是必要的。
首先,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是基于多个因素的。
其中,地理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之一。
例如,地处地震带的地区面临着更高的地震风险;位于低洼地带的城市则更容易受到洪水的威胁。
气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暴雨、暴雪、干旱等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计带来严重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贡献。
过度开发土地和滥伐森林会加剧洪水和泥石流的发生频率;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增加了热带风暴和暴雨的风险。
其次,社会脆弱性是影响社区和个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的关键要素。
社会脆弱性可以被分为物质脆弱性和非物质脆弱性。
物质脆弱性主要指的是社区和个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储备,包括房屋质量、道路和桥梁的健全性、供水和供电系统的稳定性等。
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和资源无法承受自然灾害的压力,就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影响。
非物质脆弱性则主要与社区和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网络有关。
社区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而恢复生计的能力。
缺乏经济资源的人们更难以应对自然灾害的后果。
此外,社会网络也可以在灾难发生时发挥重要作用。
有着强大社交网络和社区凝聚力的人们,在灾后更容易得到帮助和支持,从而更快地恢复正常。
在进行自然灾害风险与社会脆弱性分析时,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土地开发和工业化等人类活动不仅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还改变了社会脆弱性的结构。
例如,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城市面临更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同时,人类活动也改变了社会脆弱性的分布,使一些地区的社群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提高社会的抵御能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划和建设标准,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能够承受自然灾害的冲击。
上海市地下轨道交通暴雨内涝脆弱性评价

。
地 下轨 道交 通作 为典 型 的 城 市 基础 设 施 之 一 , 国 内外对 其暴 雨 内涝灾 害脆 弱性 的研 究较 少 。本文 选取 上 海市 部分 地下 轨道 交 通 为 研 究 对 象 , 尝试 建立 在 暴 雨 内涝 灾害 情况 下 , 下 轨道 交 通 脆 弱 性 评价 指 标 体 地 系 , 分析 评价地 下 轨道 交通 脆弱性 , 上海 市地 下轨 并 为 道 交通 等城 市重要 基 础设施 暴 雨 内涝防 灾减灾 及 风险 管 理提供 参 考依 据 。
了评 价 。研 究结 果 发 现 : 体 上 , 海 市轨 道 交 通 8号 线 和 4号 线 是 政 府 最 需 要 加 强 安 全 措 施 的 轨 道 交 通 线 总 上
路 ; 号 线 和 2号 线 脆 弱 性 处 于 中 等 水 平 ; , 1 7 9号 线 和 l 号 线 脆 弱 性 最 小 。 研 究 结 果 可 为 地 方政 府 改 善 内涝 1 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暴雨 内涝 灾害 不 仅 严 重影 响城 市 居 民 日常生 活 , 还 严 重危 及到 地铁 等 典 型地 下 空 间 的 正 常运 营 , 城 给 市公 共安 全带 来重 大影 响 。19 9 9—2 0 0 1年 , 日本 东 京 和福 冈地 区 的特大 暴雨 致使 地铁 线路 等地 下空 间被 淹 事件 1 7次 , 造 成 一 定 的人 员 伤 亡 ;0 5年 8月 , 并 20 “ 麦莎 ” 台风 带来 的 特 大 暴雨 使 上 海地 铁 1号 线 常熟
权 瑞 松 , 敏 , 丽 佳 ’ 刘 张 2
( . 东 师 范大 学 地 理 学 系 , 海 2 0 6 ; 2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信 息科 学教 育部 重 点 实验 室 , 海 2 0 6 ) 1华 上 00 2 . 上 0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2010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No.2 Mar.2010文章编号:100025641(2010)022*******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陆 敏, 刘 敏, 权瑞松, 张丽佳, 王静静(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摘要:利用近30年暴雨和灾害资料,对上海城市系统受暴雨灾害影响下的暴露程度和敏感性等进行了动态分析,得出了该系统受暴雨灾害的脆弱性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近30年来暴雨的数量和强度均有明显增加趋势,城市多强暴雨天气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程度.低强度暴雨造成的城市水情灾害影响已很小,但极端强度暴雨仍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地面排水能力的设计和提高、旧区改造和房屋建筑标准的提高等社会系统的变迁,会影响不同暴雨类型所造成的灾害程度与脆弱性;而城市在发展中又会出现新的薄弱和危险区域.因此,必须对灾害脆弱性进行动态分析和评估.关键词:脆弱性; 暴雨灾害; 上海中图分类号:X 4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2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30526) 第一作者:陆敏,女,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E 2mail :mlu @.Analysis of system characteristics and vulnerability ofrainstorm hazards in ShanghaiL U Min , L IU Min , QUAN Rui 2song , ZHAN G Li 2jia , WAN G Jing 2jing(Key L aboratory of Geog rap hic I nf ormation S cience of t he Minist r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nearly 30years rainstorm data ,this paper did dynamic research on the exposure ,vulnerability of the Shanghai urban system under the impact of rainstorms.Under the rainstorm envi 2ronment ,the evolution proces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ystem was also studi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amount and the intensity of rainstorm indicate a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ndency in recent 30years ;the rainstorm increased the hazard of urban waterlogging.While the impact of urban flood disaster caused by low intensity rainstorm is slight ,extreme rainstorms still bring great threat to the city.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social system change ,such as the design and the im 2provement of drainage capacity ,rebuilding of old distric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ousing standards ,reduced urban waterlogging hazards and vulnerabilities.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rea ,new weak and hazardous regions emerge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nue doing dynamic analysis on the disaster vulnerability of the system.K ey w ords : vulnerability ; rainstorm ; Shanghai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 引 言进入2008年6月汛期,我国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相继遭受强暴雨袭击.2008年6月13日,深圳遭遇百年来最强暴雨导致广深铁路中断1h ,深圳机场130个出港航班延误,多个航班迫降广州、福州等地,暴雨还使许多街道严重积水3.2008年7月4日晚,北京突降暴雨,市区一些地下通道积水严重,地铁5号线的南段一度因售票大厅进水而停运;仅仅3h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降雨量累计达到130mm ,通往机场高速路积水严重,造成150个航班延误或取消≥.2008年8月25日清晨一场暴雨突袭上海,中心城区部分地区的降雨强度超过百年一遇暴雨标准,远远超出城市现有排水设计能力(27~36mm/h ),造成全市150多条马路严重积水,1.1万户民居进水,中环吴中路、衡山路和祁连山路等7个下立交因积水严重而被封闭(.近几年,我国大城市极端暴雨成灾事件屡见报道,这些发达城市在日益频繁的气候灾害面前表现出异常脆弱的一面.因此,城市防洪与应急管理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热点,城市型水灾害的减灾对策已成为政府和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灾害是人与环境耦合系统共同形成的结果,脆弱性这一概念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管理中[1].大量研究表明,脆弱性不仅是单纯自然物质本身的脆弱性,而且可看作是自然和社会系统上意义更为广泛的综合概念,包含着特定自然灾害暴露程度、社会群体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等复杂的和动态的关系;人对于脆弱性形成以及降低脆弱性的作用会影响脆弱性评价结果[227].人的发展需要以及对适应方式的选择会深刻影响现在和未来自然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组织(IHDP )提出了脆弱性评价应体现动态特征和以人为中心的评价理念,在2005年推出“交互式脆弱性评估框架”[8,9].而Turner 等发展建立了耦合的人与环境系统的脆弱性研究分析框架,在理清系统受扰动、压力与灾荒的发生及驱动力的来源后,进一步分析系统在面对这些扰动和压力时的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并评估系统的脆弱性[10,11].虽然脆弱性研究存在着理论、方法和数据等因素的种种限制,但还是能够为决策者进行灾害防治和管理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和依据.基于此,本文以近30年资料为基础,对上海城市系统受暴雨灾害的敏感程度和暴露程度,以及系统对于暴雨灾害影响的适应能力等进行动态分析,以探究上海城市系统受暴雨灾害的脆弱性演化特征.3据新华网,http :///newscenter/2008206/13/content _8362335.ht m.≥据新华网,http :///newscenter/2008207/05/content _8492702.ht m.(据新华网,http :///newscenter/2008208/25/content _9708314.ht m.1 上海城市暴雨致灾的环境条件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团变化频繁,形成梅雨和强对流等天气系统;又地处滨江临海,易受热带气旋影响.上海地势平坦,一般海拔高度在3~5m ,而吴凇口平均潮位达3.25m ,实测最高为5.98m ,虽然城市河道水网密布,但受到低洼地势和潮汐顶托影响,城市自然排水能力弱.因此,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上海城市每年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台风、暴雨和天文潮上游洪水等城市内涝灾害[12].上海中心城区和城镇地区以不透水地面为主,城市地面排水主要依靠排水管网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地面排水管网系统及泵站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排水设计标准一般以暴雨强度的重现P =1(27~36mm/h )确定,01第2期陆敏,等: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仅重要的局部地区P 提高到3~5.因此,自然和人为因素,尤其是暴雨强度和排水标准决定着上海城市暴露于内涝灾害的危险程度和强度.上海暴雨主要产生于台风、梅雨和强对流天气系统,一般以局部暴雨为主,大范围和全境暴雨一般占三分之一[13].根据相关资料3[14,15],统计1979-2008年这30年间不同时期上海城市大范围普降暴雨的降雨事件,不同暴雨强度发生的频率(见表1).结果显示,30年间大范围降雨过程中,大暴雨以上的降雨平均为半年一遇,特大暴雨或强降雨超过101mm/h 共有11次,为3年一遇.从暴雨数量和强度变化趋势上看,大暴雨和强降雨强度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城市多强暴雨天气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表1 1979-2008年不同降雨强度发生的平均频次Tab.1 The average f requencies of different precipitations during 1979-2008次/年降雨性质前15年(1979-1993年)后15年(1994-2008年)近8年(2001-2008年)30年(1979-2008年)暴雨(50-100mm/d )0.931.670.881.30大暴雨(100-200mm/d )1.131.601.381.37特大暴雨(≥200mm/d )0.130.130.250.13强降雨(≥26mm/h )0.331.802.001.072 上海城市暴雨灾害影响分析强暴雨极易造成城市地面积水,房屋或地下建筑进水,财产损失,城市交通枢纽的瘫痪,电、水、煤气、通讯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破坏,以及因暴雨漏电触电等意外人身伤害等多方面的损失.地面积水和建筑物进水是造成各种灾损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通过地面马路积水和民居房屋进水状况两方面分析研究暴雨灾害对上海的影响.1979-2008年,每年市区暴雨造成马路积水超过50条、民居进水超过1000户的灾害发生次数[14216],平均为3次;1993年和1995年最大,分别为10和12次;总体上,暴雨灾害发生的次数与年雨量大小呈正相关(见图1),多雨年份灾害发生的次数也较多.由于上海多以局部暴雨为主,同一场暴雨降雨强度空间差异很大,持续的时间也不同,这为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比较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选择那些上海市普降暴雨的降雨事件,并以中心城区某一区或测站出现的最大暴雨强度作为该次降雨事件的代表,统计分析暴雨强度与水情灾害影响程度关系.暴雨强度等级划分主要依据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城市排水的影响进行分级(见表2).暴雨强度与灾损的关系则通过地面马路积水和民居房屋进水数量进行分析.3上海水务网,http ://.统计1979-2008年56场90天的降雨事件,不同暴雨等级与马路积水和民居进水数量分析结果如图2和3所示,由于早期无短时强降雨记录资料,前15年(1979-1993年)暴雨等级中的1和2级、3和4级灾情资料归为同一级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马路积水和民居进水数量均与暴雨强度呈正相关趋势,暴雨强度越低,灾情越小;反之,暴雨强度越高,则灾情越重.30年中,以前15年(1979-1993年)的灾情最重,近8年(2001-2008年)的灾情显著减小.从马路积水状况看,2000年前暴雨时马路积水数量在20~190个路段,差异很1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大,最深处积水达70cm.而大暴雨以上强降雨时,马路积水一般在120~200个路段,最多的是在1991年8月7-8日特大暴雨,全市一片汪洋,市区共有574条马路积水30-40cm,最深处达120cm,交通全面瘫痪.而近8年暴雨时马路积水数量显著减少,一般在10个路段以下,大暴雨且降雨强度小于57mm/h时,马路积水数量一般在30个路段以下,极端暴雨事件(5级)仍会造成数百条以上马路积水,尤其是高架交通下立交地道等地因地势远低于周围区域,极易造成雨水倒灌聚积产生严重灾情.从民居进水数量分析,前15年(1979-1993年)民居房屋进水极其严重,即使在暴雨时,居民进水户数平均超过4500户,最多是1993年6月25日,暴雨造成1万2千多户民居进水,而大暴雨民居进水户数平均超过2万,极端暴雨(5级)民居进水总户数均超过10万,最高的是1991年8月7、8日两天民居进水总户数达到20万户.后15年(1994-2008年)降雨过程中民居进水户数显著减少,尤其是近8年(2001-2008年)降雨达到暴雨程度的民居进水户数一般少于50户,而大暴雨且雨强超过排水能力时,民居进水数则超过千户,极端暴雨(5级)超过万户,最多是2001年8月5-6日,两日民居进水数达到3万户.综合上述,在同等暴雨强度下,随着时间推移,地面马路积水和民居房屋进水均呈现减少的趋势,特别在近期(近8年)显著减少.暴雨强度低的降雨造成城市水情灾害已很小,说明在目前城市排水条件下城市内涝脆弱性已明显降低,但极端暴雨强度仍会产生较严重的水情灾害.图1 1979-2008年上海市暴雨灾害与年雨量关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storms and annual precipitations of Shanghai in1979-2008表2 暴雨强度等级划分Tab.2 The rank of rainstorm intensities等级划分标准降雨量/(mm・d-1)降雨强度(最大小时雨量)/(mm・h-1)对城市排水影响150-100均匀未超过排水设计标准250-100﹥27短时强降雨,超过排水设计标准3100-200均匀雨量过大过强,排水不畅4100-20027-100雨量大且短时降雨集中,超过排水设计标准5﹥200﹥101特大暴雨或短时极强降雨,远远超过排水设计标准21第2期陆敏,等: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图2 上海市暴雨强度与马路积水数量关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storm intensity and quantity of inundated road ofShanghai图3 上海市暴雨强度与民居进水户数关系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storm intensities and inundated house quantities of Shanghai 3 上海城市暴雨灾害的脆弱性演化上述近30年上海城市暴雨灾害影响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在同等暴雨强度下,灾情的表现随着时间而改变.总体灾情有下降的趋势,但极端暴雨事件灾情依然严重,这说明近30年上海城市暴雨灾害脆弱性发生了变化.林冠慧在对台湾集集地震后中部地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迁研究认为,地方的脆弱性具有演化与多元化的特性,不同社会群体或个体对灾害的脆弱性皆不同[7].分析表明,城市发展建设、城市防灾预警管理、地面排水管网系统及泵站的改造及房屋建筑标准的提高等是上海城市暴雨灾害脆弱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上海地势低洼,中心城区和城镇地区以不透水地面为主,地面降雨排水主要依靠地面排水管网系统,地面排水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地面积水的状况.用上海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建设表示地面排水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见图4):前15年(1979-1993年)城市排水管道长度增加速度较缓慢,从1300km 增加到2100km ,而后15年,尤其是2001年后快速增加,2007年达到8100km ,大大提高了地面排水能力,改变了过去逢暴雨必涝的现象.但由于目前排水管网系统标准和改造是按照暴雨强度的重现期(P =1)确定的,排水设计标准偏低,仅能应付小于36mm ・h -1的一年一遇降雨强度或降雨均匀的暴雨和大暴雨,而近年来受气候变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影响,上海极端暴雨事件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所以原有的系统已不能满足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发展的需要.3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房屋和地下建筑是否进水除受地面积水状况影响外,还与其自身结构有关.旧式里弄和简易房入口的门槛较低,一般在40cm 以下,甚至仅10~20cm ,极易在大暴雨或强降雨中造成房屋进水.近30年来旧式里弄和简易房占上海居住房屋比例呈下降的趋势(见图4),从1978年的54%下降到1990年的35%,2000年以后下降到10%以下.因此,民居进水数量已显著减少,但仍有一定数量老住宅小区易在暴雨中遭水淹.另外,目前上海重要的地下建筑排水设计标准较高,如地铁车站敞开式入口的雨水量按照50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计算[16],高架道路和地道按十年一遇标准设计,分别能应付81mm ・h -1和66mm ・h -1的强降雨.但在极端暴雨情况下仍受到严重威胁,近8年已多次发生地铁和交通立交地道因遭受暴雨侵淹进水而停运关闭事件.根据上海城市规划,上海正进入轨道交通和地下空间的高速发展期,这些地区将成为未来城市暴雨最危险和脆弱的地域之一,也将是城市暴雨防灾的重点区域.图4 1979-2008年上海城市排水管道和房屋结构类型变化图3Fig.4 The change of urban drainage pipelines and building structure of Shanghai during 1979-20083据上海统计网,http :∥www.stat s .4 结 论上海近30年来暴雨发生频次和降雨强度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城市暴雨天气增加了城市内涝灾害的危险程度.近30年来的水情灾害分析结果表明,在同等暴雨强度下,地面马路积水和民居房屋进水数量均呈现减少的趋势,特别在近期(近8年)显著减少,暴雨强度低的降雨造成城市水情灾害已很小,但极端强度暴雨仍可能造成较严重的水情灾害.上海城市灾害影响和暴雨脆弱性演化对研究发现,除了自然环境因素以外,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地面排水能力的改善、旧区改造和房屋建筑标准的提高等社会发展的因素,也会降低或减少不同暴雨类型所造成的灾害程度与承灾体脆弱性.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又会出现新的薄弱(危险)区域.因此,必须动态地分析研究环境和社会系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才能对自然灾害做出合理的分析评估并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参 考 文 献][1]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9(2):18225.LI H ,ZHAN G P Y,CHEN G Y Q.Concep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vulnerability [J ].Progress in G eography ,2008,29(2):18225.41第2期陆敏,等:上海暴雨灾害的系统特征与脆弱性分析51[2] BIR KMANNN J.Measuring Vulnerability to Hazards of National Origin[M].T okyo:UNU Press,2006.[3] SMIT B J,W ANDEL.Adaptation,adaptive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J].G 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2822292.[4] ADGER W N.Vulnerability[J].G 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2682281.[5] CALLOPIN G C.Linkages between vulnerability,resilience,and adaptive capacity[J].G 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8,16:2932303.[6] 方修琦,殷培红.弹性、脆弱性和适应———IHDP三个核心概念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5):11222.FAN G X Q,YIN P H.Review on the three key concepts of resilience,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J].Progress in G eography,2007,26(5):11222.[7] 林冠慧,张长义.巨大灾害的脆弱性:台湾集集地震后中部地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迁[J].地球科学进展,2006,21(2):2012210.LIN G H,ZHAN G C Y.Vulnerability after a devastating hazard:an interpretation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central T aiwan since1999Chi2chi earthquake[J].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21(2):2012210.[8] ACOST A2MICHL IK L,MARK R.From generic indices to adaptive agents:shift foci in assessing vulnerability to thecombin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ization[J].IHDP Newsletter,2005(1):14216.[9] ACOST A2MICHL IK L.Intervulnerability assessment:Shifting foci from generic indices to agents in assessing vulnerabili2ty to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R].Report on a project of the advanced institute on vulnerability to global environmen2 tal change,2005.[10] TURNER B L,MATSON P A,MCCARTH Y J J,et al.Illustrating the coupled human2environmental system for vul2nerability analysis:Three case studies[J].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2 ca,2003,100(14):808028085.[11] TURNER B L,KASPERSON R E,MATSON P A,et al.A framework for vulnerability analysis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J].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3,100(14):807428079. [12] 陈振楼,王军,刘敏,等.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1162125.CHEN Z L,W AN G J,LIU M,et al.Characters of main natural disaste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shanghai[J].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8(5):1162125.[13] 上海气象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气象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Shanghai Meteorological Affairs Compilation Committee.Shanghai Metrological Affair[M].Shanghai:Shanghai Publish2 ing House of S 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1997.[14] 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上海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WEN K G.Chinese Climate Ceremony(Volume of Shanghai)[M].Beijing:Chinese Climate Ceremony,2006. [15] 周传文,汪松年.上海水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22005.ZHOU C W,W AN G S N.Shanghai Water Y earbook(200222005)[M].Beijing:Ocean Press,200222005.[16] 彭海清,高乃云,范瑾初.上海地铁工程的给排水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1,17(4):41243.PEN G H Q,GAO N Y,FAN J C.Design of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planning on the shanghai subway engineering [J].China Water&Wastewater,2001,17(4):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