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法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二清热解毒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615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615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清肝明目1015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杀虫止痒9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三清热凉血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015牡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四清热燥湿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310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5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3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清热解暑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荷叶苦凉清热解暑健脾升阳凉血止血915青蒿辛苦寒清热解暑通热除蒸清胆截疟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六清热明目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决明子甘苦咸微寒清热明目润肠通便1015谷精草辛甘凉清热明目疏风退翳5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七清虚热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银柴胡甘微寒清虚热清疳热310地骨皮甘寒清虚热清肺热6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消导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山楂酸甘微温消食积肉行气散瘀1015麦芽甘平消食积面开胃健脾通乳消胀615谷芽甘平消食积谷开胃健脾615神曲辛甘温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散寒解表615鸡内金甘平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涩精止遗3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六泻下药一攻下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310芒硝苦咸寒泻热通便软坚解毒312蕃泻叶苦甘寒泻热通便行水消肿36冲服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中医药法PPT课件

❖ 对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本医疗机 构医师处方的需要,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使用。医疗机构 应当遵守中药饮片炮制的有关规定,对其炮制的中药饮片的 质量负责,保证药品安全。医疗机构炮制中药饮片,应当向 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 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或者委托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取 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其他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 剂。委托配制中药制剂,应当向委托方所在地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 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 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 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 医疗活动。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中医药技术方法 的安全风险拟订本款规定人员的分类考核办法,报国务院卫 生行政部门审核、发布。
第七章 保障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和条件保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应当按照法定价格管理权限,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 收费项目和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 值。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 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 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范围。
第五章 中医药科学研究
❖ 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 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 继承和创新。
❖ 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剂,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 或者委托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取 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其他医疗机构配制中药制 剂。委托配制中药制剂,应当向委托方所在地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 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 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 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 医疗活动。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中医药技术方法 的安全风险拟订本款规定人员的分类考核办法,报国务院卫 生行政部门审核、发布。
第七章 保障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和条件保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应当按照法定价格管理权限,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 收费项目和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 值。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 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 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范围。
第五章 中医药科学研究
❖ 国家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等,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开展中医药科学 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 继承和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解读PPT参考幻灯片

❖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 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 践的发展。
❖ 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 进中西医结合。
3
❖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解读 市中医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目 录 ❖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 第三章 中药保护与发展 ❖ 第四章 中医药人才培养 ❖ 第五章 中医药科学研究 ❖ 第六章 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第八章 法律责任 ❖ 第九章 附 则
❖ 第九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 第十条 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给予表彰、奖励。
5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Fra bibliotek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 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 机构发展。
❖ 第十三条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基本医疗保险、科研教学、
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同等的权利。
6
❖ 第十四条 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规定办理 审批手续,并遵守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
❖ 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 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中医诊 所应当将本诊所的诊疗范围、中医医师的姓名及其执业范围在诊所的明 显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备案范围开展医疗活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中医 药主管部门拟订,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布。
❖ 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 进中西医结合。
3
❖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解读 市中医院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目 录 ❖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 第三章 中药保护与发展 ❖ 第四章 中医药人才培养 ❖ 第五章 中医药科学研究 ❖ 第六章 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第八章 法律责任 ❖ 第九章 附 则
❖ 第九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 第十条 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
定给予表彰、奖励。
5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Fra bibliotek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 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 机构发展。
❖ 第十三条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基本医疗保险、科研教学、
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同等的权利。
6
❖ 第十四条 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规定办理 审批手续,并遵守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
❖ 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 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中医诊 所应当将本诊所的诊疗范围、中医医师的姓名及其执业范围在诊所的明 显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备案范围开展医疗活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中医 药主管部门拟订,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全文PPT课件

[中医药科研创新]
❖第九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中外交流合作]
❖第十条 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奖励。 [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 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 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 构发展。
❖ 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 中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 主管部门的意见。[中医医疗机构建设]
❖第十二条 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 有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 生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社区卫生 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 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 、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 研究和技术开 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 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 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
LOGO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 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制定 本法。[立法目的]
❖第二条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 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 ,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 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 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药定义]
[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要求]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中医药预防 、保健服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实施。
❖第九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中外交流合作]
❖第十条 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 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 、奖励。 [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 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 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 构发展。
❖ 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 中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 主管部门的意见。[中医医疗机构建设]
❖第十二条 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 有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 生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社区卫生 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 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 、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 研究和技术开 发,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 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 权,提高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
LOGO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 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制定 本法。[立法目的]
❖第二条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 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 ,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 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 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药定义]
[开展中医药服务的要求]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中医药预防 、保健服务,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实施。
常见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3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气虚感冒 暑湿感冒
主要症状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倦怠无力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见于夏季
4
二、单方验方 1、姜葱糖水 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
7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 痰湿阻肺
主要症状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大便时溏
8
二、单方验方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
18
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临床以排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 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本病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19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2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 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 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 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12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治疗肝 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气虚感冒 暑湿感冒
主要症状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倦怠无力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见于夏季
4
二、单方验方 1、姜葱糖水 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
7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 痰湿阻肺
主要症状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大便时溏
8
二、单方验方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
18
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临床以排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 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本病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19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2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 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 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 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12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治疗肝 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中医药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演示课件.ppt

是根据事物的某些共性和联系,抽取事物的某些属 性(主要是功能和关系方面),舍去另一些属性(主要 是物质基质方面),概括出抽象概念、建立理论模型, 如“脏象”、“经络”学说等等
精选课件
4.引证-验证的论证方法。 中医学对其假说的论证,一直是沿用引
证的自我证明、循环论证的方法。
精选课件
5.自然哲学理论思维 《黄帝内经》建构了以哲学方法和形象思
精选课件
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的结果,无论是观察者或观察
者客体,都有突出的个体性特征。 这使得对结果的可重复性有更加严格的
要求。 这也是传统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重复性
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精选课件
根据证候特征进行“审证求因”的推理, 判断其发病原因(伤于六淫疫疠、伤于七情 劳倦等);进而结合地域、时令、乃至病人自 身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各种特殊的社 会活动状况的心境状态,性情特征(个性倾向) 得出辨证的结论。
精选课件
3.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使用的新方法时期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特点:
(1)在观察和实验的科技方法中应用了大 量新技术新产品。
(2) 观察实验与理论思维方法相结合。 (3) 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增强。
形成了整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现 代思维模式。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三 方法的分类
1.获取信息的方法 属于实践层次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获得信息的过程就是对有关信息的识别
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过程。
逻辑方法的规则只能保证概念判断中逻 辑关系的正确性,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需要 通过实践来检验。
精选课件
(2)数学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技术,从带有偶然性的观
察值中找出规律性结论,是加工信息的主要 方法。
精选课件
4.引证-验证的论证方法。 中医学对其假说的论证,一直是沿用引
证的自我证明、循环论证的方法。
精选课件
5.自然哲学理论思维 《黄帝内经》建构了以哲学方法和形象思
精选课件
2.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的结果,无论是观察者或观察
者客体,都有突出的个体性特征。 这使得对结果的可重复性有更加严格的
要求。 这也是传统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重复性
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精选课件
根据证候特征进行“审证求因”的推理, 判断其发病原因(伤于六淫疫疠、伤于七情 劳倦等);进而结合地域、时令、乃至病人自 身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等各种特殊的社 会活动状况的心境状态,性情特征(个性倾向) 得出辨证的结论。
精选课件
3.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使用的新方法时期 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特点:
(1)在观察和实验的科技方法中应用了大 量新技术新产品。
(2) 观察实验与理论思维方法相结合。 (3) 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增强。
形成了整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现 代思维模式。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三 方法的分类
1.获取信息的方法 属于实践层次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获得信息的过程就是对有关信息的识别
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过程。
逻辑方法的规则只能保证概念判断中逻 辑关系的正确性,是否符合客观规律,需要 通过实践来检验。
精选课件
(2)数学方法 通过数据处理技术,从带有偶然性的观
察值中找出规律性结论,是加工信息的主要 方法。
骨伤科中医治疗方法 PPT课件

牵引疗法分为皮肤牵引、骨牵引及布托牵 引等。
皮肤牵引
凡牵引力通过对皮肤的牵拉而使作用力最 终到达患处,并使其复位、固定和休息的 技术,称皮肤牵引。由于皮肤本身所能够 承受的力量有限,且胶布对皮肤有刺激和 粘着不持久,所以临床适应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骨牵引(直接牵引)
系利用钢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 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并起到复 位、固定和休息的作用。其优点是可承受 较大的牵引重量,阻力较小,可以有效地 克服肌肉紧张,纠正骨折重叠或关节脱位 所造成的畸形
将克氏针从内向外刺 入直达骨骼。
牵引重量一般为2~4kg。
股骨下端牵引(一)
适应证:股骨干骨折、 粗隆间骨折、髋关节 脱位、骶髂关节脱位、 骨盆骨折向上移位、 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 解粘连者。
股骨下端牵引(二)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置患肢于牵引架 上,屈膝40°,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 在内收肌结节上2cm处为穿针部位,从内向 外穿针,方向与股骨纵轴成直角。
扎带
1、扎带的约束力是固定力的来源; 2、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则固定力不
够,过紧则引起肢体肿胀,压伤皮肤,重 者则发生肢体缺血坏死。 3、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 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
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准备 齐全。
7、舒筋活络法 8、补气养血法 9、补益肝肾法 10、补养脾胃法 11、温经通络法
攻下逐瘀法(一)
《素问 缪刺论》:有 所坠堕,恶血内留, 腹中满胀,不得前后, 先饮利药。
攻下逐瘀法(二)
大成汤:大黄20 芒硝10(冲服) 当归10 木通10 枳壳20 厚朴10 苏木10 红花10 陈皮10 甘草10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皮肤牵引
凡牵引力通过对皮肤的牵拉而使作用力最 终到达患处,并使其复位、固定和休息的 技术,称皮肤牵引。由于皮肤本身所能够 承受的力量有限,且胶布对皮肤有刺激和 粘着不持久,所以临床适应范围有一定的 局限性。
骨牵引(直接牵引)
系利用钢针或牵引钳穿过骨质,使牵引力 直接通过骨骼而抵达损伤部位,并起到复 位、固定和休息的作用。其优点是可承受 较大的牵引重量,阻力较小,可以有效地 克服肌肉紧张,纠正骨折重叠或关节脱位 所造成的畸形
将克氏针从内向外刺 入直达骨骼。
牵引重量一般为2~4kg。
股骨下端牵引(一)
适应证:股骨干骨折、 粗隆间骨折、髋关节 脱位、骶髂关节脱位、 骨盆骨折向上移位、 髋关节手术前需要松 解粘连者。
股骨下端牵引(二)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置患肢于牵引架 上,屈膝40°,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 在内收肌结节上2cm处为穿针部位,从内向 外穿针,方向与股骨纵轴成直角。
扎带
1、扎带的约束力是固定力的来源; 2、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则固定力不
够,过紧则引起肢体肿胀,压伤皮肤,重 者则发生肢体缺血坏死。 3、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 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
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1、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准备 齐全。
7、舒筋活络法 8、补气养血法 9、补益肝肾法 10、补养脾胃法 11、温经通络法
攻下逐瘀法(一)
《素问 缪刺论》:有 所坠堕,恶血内留, 腹中满胀,不得前后, 先饮利药。
攻下逐瘀法(二)
大成汤:大黄20 芒硝10(冲服) 当归10 木通10 枳壳20 厚朴10 苏木10 红花10 陈皮10 甘草10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中医特色疗法PPT课件

-
5
现将目前我院中医外治门诊运用的疗法介绍如下:
❖ 一 、腹针疗法
❖ 腹针疗法是北京薄氏腹针研究院
院长薄智云院长发明的,在继承
祖国传统医学和结合现代医学对
经络的研究成果,经过20年的反
复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整理出来一
种具有代表性的新的针灸方法。
与传统针灸相比,腹针具有创新的理论指导,认为腹部存在一个
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即神阙经络系
由于腹针高效快捷,无痛安全,已被列为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中医 药网络继续教育项目,国家适宜技术推广项 目,并曾获全国针灸特技演示暨学术大会优 秀演示一等奖,2005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腹针疗法已
在全国及世界的推广。
-
7
二 平衡针灸疗法
• 平衡针灸疗法是北京军区
古为今用 传承创新—
中医传统外治疗法
淮北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
王洪刚
-
1
中医外治法在中医药理论基础上,运用非口服药物 ( 以药、械、技等手段)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 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外治法是历经数千年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的手段,集 中体现了中医药“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性化、自然化 特色,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 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其内容丰富,范围广 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 得了巨大成就。“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此乃清代外治专家吴师 机在其著作《理瀹骈文》中对中医外治的概括,自古
,疑难病,常常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9
-
10
❖ 在穴位中埋线,听起来好吓人。别怕!它和 针灸属于一家,是现代人对针灸的改良。针 灸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然而在为病人治 疗的时候,医生们发现,某些穴位刺激后, 能缓解庝痛,而针拔出后,庝痛却又出现, 由此医生发明了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法是 以线代针,这种线可不是缝衣服的线,而是 一种可被人体吸收的“生物蛋白线”(一般 为羊肠线),利用特殊的针具埋人穴道,透 过穴道调整体内的内分泌,神经系统及新陈 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植入人体内的生 物蛋白线体将会在人体内软化,分解,液化 和吸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九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促 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应用。
❖ 第十条 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 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 励。
16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 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 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
❖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 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 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 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13
❖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 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制定和颁布《中医药法》的3个阶段:
2015—2016
2008—2015 2005—2008
启 动 与 草 拟
年
推 进 与 完 善
年
审 议 与 颁 布
年
2003 4 1986
中《
医中
药华
条 例
人 民
年
》共月
和颁
国布
4
5
中医药法的历史地位
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 的重要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反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法律。
❖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支持组 织和个人捐赠、资助中医药事业。
❖ 第七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 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 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
15
❖ 第八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 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 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
中 医 药 法
7
立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医疗 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 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 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 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 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 健康。
8
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粹没有国法保障,事业不能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中 医药领域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缺乏一部体现中医 药特点和规律的专门法律,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事业 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第一章 总 则
❖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 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 第二条 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 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 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 医药学体系。
12
❖ 第三条 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 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 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 生事业中的作用。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的迫切要 求。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 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中医药的发展“不因领导人的改 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9
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发挥好中医药的五中资源优势,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深化 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探索用“中国式办 法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推荐健康中国建设,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保护和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建立完善体现中医药特点规 律和制度的迫切要求
确立中医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 的责任,依法保障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0
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 第三章 中药保护与发展 ❖ 第四章 中医药人才培养 ❖ 第五章 中医药科学研究 ❖ 第六章 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第八章 法律责任 ❖ 第九章 附 则 ❖ 共九章63条
❖ 第五条 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中 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 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工作。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 本行政区域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负责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工作。
14
❖ 第六条 国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合理 规划和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为公民获得中 医药服务提供保障。
❖ 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 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 部门的意见。
❖ 第十二条 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 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社区卫生服 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3.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条例》对中医药 事业的各项活动进行了规范。
3
1983
药提代
法出表
》了董年
的 议 案
制 定 《
建 华 就
, 全 国
呼 吁
。中领人
医衔大
1984—1986年间相继起草了 6次《中医药法》草拟稿
熟兴先务 后条搞院 再例一总年 立,部理, 法待中李时 。条医鹏任
件药批国 成振示
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 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是中医药领域的根本大法,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 和全局性的作用,是开展中医药工作的基本遵循和依据
6
卫生相关法律10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 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 职业病防治法
1
中医药法律制度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中医药法的概念 概念:指调整、保护、发展中医药和利用中 医药防病治病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2
二、中医药法制建设
1.1995年9月1日,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施行 使用。
2.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 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并把中医药确定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
❖ 第十条 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 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 励。
16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 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 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
❖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 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 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 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 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 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13
❖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 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制定和颁布《中医药法》的3个阶段:
2015—2016
2008—2015 2005—2008
启 动 与 草 拟
年
推 进 与 完 善
年
审 议 与 颁 布
年
2003 4 1986
中《
医中
药华
条 例
人 民
年
》共月
和颁
国布
4
5
中医药法的历史地位
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领域的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 的重要法律,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反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法律。
❖ 国家支持社会力量投资中医药事业,支持组 织和个人捐赠、资助中医药事业。
❖ 第七条 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 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 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
15
❖ 第八条 国家支持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鼓励中医药科学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中医药 科学技术成果,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提高 中医药科学技术水平。
中 医 药 法
7
立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一条 国家发展医疗 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 我国传统医药,鼓励和支持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 业事业组织和街道组织举办 各种医疗卫生设施,开展群 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 健康。
8
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粹没有国法保障,事业不能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中 医药领域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缺乏一部体现中医 药特点和规律的专门法律,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事业 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11
第一章 总 则
❖ 第一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 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 第二条 本法所称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 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 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 医药学体系。
12
❖ 第三条 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 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 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 生事业中的作用。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的迫切要 求。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 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中医药的发展“不因领导人的改 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9
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进一步发挥好中医药的五中资源优势,促进医药卫生体制深化 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探索用“中国式办 法解决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推荐健康中国建设,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保护和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建立完善体现中医药特点规 律和制度的迫切要求
确立中医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 的责任,依法保障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0
主要内容
❖ 第一章 总 则 ❖ 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 ❖ 第三章 中药保护与发展 ❖ 第四章 中医药人才培养 ❖ 第五章 中医药科学研究 ❖ 第六章 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第八章 法律责任 ❖ 第九章 附 则 ❖ 共九章63条
❖ 第五条 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中 医药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 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工作。
❖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 本行政区域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 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 负责与中医药管理有关的工作。
14
❖ 第六条 国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合理 规划和配置中医药服务资源,为公民获得中 医药服务提供保障。
❖ 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 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 部门的意见。
❖ 第十二条 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 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 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
❖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社区卫生服 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3.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条例》对中医药 事业的各项活动进行了规范。
3
1983
药提代
法出表
》了董年
的 议 案
制 定 《
建 华 就
, 全 国
呼 吁
。中领人
医衔大
1984—1986年间相继起草了 6次《中医药法》草拟稿
熟兴先务 后条搞院 再例一总年 立,部理, 法待中李时 。条医鹏任
件药批国 成振示
第一次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 持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是中医药领域的根本大法,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 和全局性的作用,是开展中医药工作的基本遵循和依据
6
卫生相关法律10种
❖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 ❖ 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 职业病防治法
1
中医药法律制度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中医药法的概念 概念:指调整、保护、发展中医药和利用中 医药防病治病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2
二、中医药法制建设
1.1995年9月1日,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施行 使用。
2.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 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 并把中医药确定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