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

合集下载

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从而更加珍惜和保护环境。

例如,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开展环保主题班会、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更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例如,在旅游景区中,可以通过讲解生态知识、强化游客的环保意识等方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才能实现环境的改善。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激发他们的行动力。

例如,在社区中,可以通过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等方式,让居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
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生态道德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知识,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素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关注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现状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1.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已成为全球的共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需具备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道德素养,为建设生态文明贡献力量。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伦理道德。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主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3. 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发展的长远眼光和责任意识,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1. 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缺乏实践和案例分析,使学生难以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行动,对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深刻理解和实际操作经验。

2. 教育践行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缺乏多样性、灵活性,学生缺少接触真实环境的机会,缺乏对实际环境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3. 缺乏评价机制。

对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成效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环保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提升情况。

1. 深化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政策法规、环境道德等方面,深化学生对环境和伦理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激发其热情和愿望去实施环保行动。

2. 增加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使学生亲身感受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

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指通过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道德观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环境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1.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有必要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责任感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珍爱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高等院校的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为未来的环境保护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热心公益的志愿者。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现状目前,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生态环境保护类专业,并在教学中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理论和实践的教育。

大学生活动中也经常组织各种环保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问题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高校的环境教育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宣传和灌输,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学校组织的环保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缺乏长期的持续性,学生的环保意识难以树立和巩固。

在学生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真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应对策略1.改进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高校应当改进环境保护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亲自感受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中的生态教育理念

教育中的生态教育理念

教育中的生态教育理念:绿色未来的种子在现今世界,人类面临着众多的环境挑战,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面对这种挑战,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兴起——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强调在教育中关注和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理念,将生态学知识融入教育体系中,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新一代。

首先,生态教育强调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可以培养这种尊重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环保机构,让他们亲眼看到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环保主题的研讨会、讲座或辩论赛,让学生们深入了解环保问题,并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

其次,生态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当前的问题,还要考虑未来的世代。

因此,生态教育提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水资源保护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或研讨会,为学生们讲解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引导他们理解并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再次,生态教育关注生态知识的普及。

在传统的教育中,生态知识常常被忽视或被认为不重要。

然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加深,生态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生态教育通过将生态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中,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生态夏令营、野外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态知识。

最后,生态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学校应该积极与社区、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广生态教育。

社区可以组织环保志愿活动,如垃圾清理、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保政策、推广绿色能源等方式,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以道德教育培养理念为核心,将生态环境保护等
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懂得珍惜资源,实现生态与道德
共生的一种教育。

首先,要深入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主动学习和实施社会可持续发
展理念,重视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保护,把现代生态文明植入学生的内心,
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努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他们
理解和认识到人类发展和共存之间的平衡,体察到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树立节约资源、尊重环境的意识,真正体会“只有充分尊重环境和资源,
才能得到优雅的生活”的真谛。

最后,要实施教育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领悟,从身边的环境
实践中,培养学生从青少年时期就铭记在心的节约资源、爱护大自然、拥
抱美好生活的观念,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活,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素养,坚守绿色道德,引领青少年携手发展,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教育的新课题
相适应 的新 的道 德 。社 会存 在 决 定 社会 意识 , 生 态道德 正是全球 环境 资源恶 化并 威胁 人 类社 会 可 持续 发展 现 实 的反 映 。生态 道 德 缺 失 , 可 持 续 是 发展 的严重 障碍 。 当前 ,世界 生态 环 境 恶化 已经 产生 了严 重 的后 果 。在 生态 危 机 面 前 , 多 有 识 许
多向度的立体发展 , 必须是统筹城 乡、 统筹 区域 、 统筹 经济社会 、 筹人 与 自然 、 筹 国 内和 国外 等 统 统 综合 性发展 , 目的在 于 促 进经 济 、 治 、 化 和 社 政 文 会各 个层 面、 各个环节 协 调 和谐 发展 , 推进 生产 力 和生 产关 系、 经济基础 和 上层 建 筑全 面 进步 , 发 使
传 统发展 模 式 存 在 两 大 弊端 : 是 片 面追 求 一 物质 财富 的增 长 而 忽视 社 会 其 它 方 面 的均 衡 发 展 , 导致 社 会 发 展 失 衡 , 响 了发 展 的后 劲 ; 结果 影 二是过分 强调人 的利益 、 的需要 、 视 自然 的存 人 忽 在 , 曲了人与 自然 的关 系 , 果 加速 了生态 系统 扭 结 的破 坏 , 引起 了环 境 污染 、 源 匮 乏 、 态 失衡 等 资 生 诸多 问题 【 。今 天人们逐 渐认 识 到这 种 发展 模式 2 ] 的危 害 , 求走 一 条 科 学 发 展 的道 路 。 即要求 社 要 会发 展不 能只 局 限 于单 向度 的平 面 发 展 , 是 要 而
象 , 恶化 的步伐仍在 加快德教 育的必要性
( ) 二 生态道 德教育 是落实 科学 发展 观 的必然
举措
( ) 持续发展 呼唤生态道德 教育 一 可 可持 续发展 , 为一种 发展 思想 和发 展战 略 , 作 它 的 目标是 保 证 整个 社 会具 有 持 续发 展 的能 力 ,

高校生态德育浅析

高校生态德育浅析

高校生态德育浅析生态德育是德育的一种新理念。

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应通过养成教育、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德育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强化其生态行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人首先意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要求保护地球,保护生态,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明时期——生态文明。

在这一文明时期,人类开始重新调整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自觉遵守自然生态道德。

生态德育也因此应运而生。

高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

为保护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学生的每一位成员都应成为生态德育的重要对象。

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就是想通过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养成规范的生态行为,在开创未来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的避免环境破坏,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生态德育的内涵高校生态德育是指教师从人类是自然系统的组成部分的生态整体观出发,引发学生不仅给予人类生命道德关怀,而且给予自然道德关怀,进而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他人、爱护自然的生态道德素养、生态意识、思想觉悟及相应的生态行为习惯。

二、高校开展生态德育的必要性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对未来的社会生活方式有示范性作用的社会群体,其生态德育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生态道德状况。

因此,在高校开展生态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进行生态德育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生态危机的出现,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等等,这些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强生态德育。

三、高校开展生态德育的途径(一)以养成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是使习惯养成的过程。

在人们普遍的认识中,养成教育更多是偏向行为习惯的养成。

其实,养成教育不仅是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包括人的基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

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受到了严峻考验。

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学校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首先,生态道德教育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涵盖自然与人文两方面发展的理念,将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发展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共生关系,强调责任、尊重、谦虚、满足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这种教育意识深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并成为了每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的基地,一定要承担起教育责任,注重生态道德教育。

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而且可以让学生在面对环境问题、品德选择时,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培养他们具备文化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生态道德教育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视角,让他们在学习中理解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己身处于一个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中。

这种理念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能让他们跳出日常观察的局限,探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琐事关系,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力和综合素养。

最后,生态道德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

在当今社会,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迅速成为了许多企业、组织和文化的主流。

那些注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生态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更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对学校而言,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挑战自我的机会。

学校下一步应该落实“生态学校”的概念,推动绿色发展和文化内涵的融合,注重文化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合理的生态校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发布时间:2012-02-22 05:51:10 资料整合:来源:人气:85 字号:大中小朱蕴丽,南昌大学法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卢忠萍,南昌大学教授[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11-0210-04一、生态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发展和谐的必要性(一)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过去,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就可以无限制,自然界似乎是难以穷尽的百宝库,现在猛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自然界也是相当脆弱的。

若无休止地发展下去,人类欲求的无限性必然与自然供给人类欲求的稀缺性产生极大的矛盾。

这些矛盾最终必然打破发展与生态、科技与生态、消费与生态、人口与生态之间的平衡。

人类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平衡发展,特别是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几乎关系到生态安全与人类本身的存亡。

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其实一样,发展不只是单向度的平面发展,而是多向度的立体发展,必须是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国内和国外等综合性的发展,目的在于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协调和谐发展,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面进步,使发展的目的性与规律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除了强调社会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还蕴含了以自然为本、以生态为本和以环境为本的内容,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最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缓解资源压力的必然选择应该看到,由于以往我们生态意识的缺乏,总认为地球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库或聚宝盆,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似乎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需要的问题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毫无节制地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直接恶果就是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日益枯竭。

如果人类不幡然悔悟,那将无异于“自掘坟墓”。

由此及彼,我国的资源压力更是不容乐观,乱砍滥伐、掠夺性开采、水土流失、疯狂采砂、恣意猎杀、饕餮海吃等等,导致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草原面积不断萎缩、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水质遭到严重污染、气候变暖等等。

如果再不遏制这种现象,保持生态的基本平衡,任其下去就会把我们这个生态日渐脆弱、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推向绝境。

(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自然界的每条一生物链、每一物种都有各司其职的明确职能,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从来就离不开自然界的庇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交换,自然生态的和谐必然促进人类自身的和谐,自然生态的恶化也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

事实上生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一样,也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生命线。

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化等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进而导致人文文化的衰亡。

目前生态恶化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人类将大量的污染物投放在大地、江河湖泊和大海,加上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生物总量的不断耗减,这不仅削弱了生物调控生物圈的能力,还加重了生物调控的负担。

脆弱的生态系统已经到了承载极限,人类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趋势,那将无异于自毁。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人们保护生态、善待生命、尊重自然、遵循规律,这是确保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

这就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科学发展之路,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延续的需要。

(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整个地球生物圈是生命的母系统,人类只不过是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只有母系统整体延生下去了,子系统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现在看来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替代母系统或逆转这种母子关系,如果某个强势物种为了满足自己单个物种的利益,而大规模地灭绝其他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的严重耗减,使生物调控生态系统的能力严重削弱,那么生态系统早晚会发生突变使得原有生物难以生存,这个强势物种也就随之不可逆地要走向绝境。

因此,作为强势的自然之子的人类,不仅需要一个人与人自身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需要一个持续稳定能不断满足人类需求的自然环境。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既保证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需要;既有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保证现存人类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又有利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可能维持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既保证整个社会的永续发展,又促进整个自然跟进接替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体现了在发展问题上的长远眼光和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崇高追求,是遵循发展的代际公平关系原则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一)科学发展观恩格斯曾经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P519)“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P519)马克思也指出,社会是人与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论述把人、社会、自然统一起来,说明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自然的支撑,而人也对社会和自然负有重大使命。

可喜的是近年来党中央已经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鼓励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相统一的哲学观念,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正视目前我国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各种不均衡的矛盾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这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点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我们祖先早就存有不少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观点,有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生态观点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

难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罗素会说,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若能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若不借鉴一向被我们轻视的东方智慧,我们的文明就没有指望了。

的确,中国传统中有着丰富而又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深邃论述,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自然怀有一种崇高的敬畏之心。

可以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主张。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外师造化,无为而为,遵循自然法则;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不戕害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和“六道众生”,也就是不杀害一切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下游、洞里钻的生命,且还要“普度”这些“众生”,甚至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强调人类要做大自然的朋友,要善待环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也是这样,《礼记》中说得好:爱草木,惜砍伐,早春抓起,不可懈怠。

《淮南子·汜论(转载自778论文在线/,请保留此标记。

)训》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认为:“德莫大于和”。

甚至生死予夺也要遵循自然规律,等等。

从这些传统文化中可以挖掘出许多令世界注目的生态道德教育范例,这也是我们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之源。

(三)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代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采取急功近利式的掠夺性开发,竭泽而渔,杀鸡取卵,那么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地球,生态危机的“因果报应”不仅会出现“现世报”,更会产生“后世报”的隔代影响。

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在空间上要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在时间上要求既考虑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理论确认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强调实现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观。

社会公共资源不仅是属于个体的,也是属于群体的;不仅属于当代,也属于后代;随意占有和挥霍浪费公共资源,不只是个体的事,还是群体的事、千秋万代的事。

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资源是稀缺有限的,有的甚至是不可再生的,谁多占了就意味着其他人少占或者不占,这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和正义。

而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延续的一种焦虑和一种超前的理性思考,能够有效地降低人类未来走向可能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各种灾难或风险。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应对思考(一)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缺失的现状分析据了解,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总体上应该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在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生态道德教育缺失或生态道德意识不高的情况,归纳起来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自然缺乏敬畏和爱心。

因多年来潜移默化或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和“斗天斗地”等观念的影响,始终把自然界和动植物作为人类永远掠夺和攫取的对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对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对生物缺乏应有的爱心和同情,从而出现个别大学生伤熊、虐猫等以折磨动物为乐的现象。

其次,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现在大学里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的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从小在温暖环境下长大,受尽父母与祖父母辈的百般呵护宠爱。

缺少生活的历炼,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生活消费上普遍大手大脚,缺乏节约意识。

据调查,现在大学校园里资源浪费现象依次为:水浪费、电浪费、食物浪费、纸张浪费、一次性物品浪费、塑料浪费、电池浪费、用笔浪费。

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物品,有害物品,到风景区游玩乱丢塑料袋或垃圾污染环境,等等。

究其原因:一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长期忽视了生态道德教育,致使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是只追求自身的享乐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忘却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校园文化也趋向庸俗化、商业化和功利化,缺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绿色消费等生态道德文化的构建。

四是一些消极的陈规陋习阻碍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价值观的培育。

(二)强化当代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把生态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