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灯具的演变及油灯欣赏

合集下载

中国灯具源远流长发展历程

中国灯具源远流长发展历程

瓷库中国讯在古代原始社会,由于有了火,原始初民得以能够食啖在热灰和烧穴(地灶)中煨烤的淀粉质的根茎和块根,以及随着最初武器即棍棒和标枪的发明而间或取得的附加食物--猎物。

而人的无机的身体的外延也随之扩展了。

火的空间化-灯具的产生,昭示着人类一个新运动的到来。

这是技术理性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生产部门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弓箭的发明、铁器的使用、水稻的发明,人在人化自然的进程中,达到了一个高峰。

灯具,以空间的形式将火固着、延长于时间的序列;使火器具化于先民的生活秩序中。

图:灯具景德镇玉堂春全手工薄胎瓷七彩玲珑君子之约陶瓷台灯艺术灯饰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发展,对战国和秦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由于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常见之物。

众多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着增多,而且无论材质或是种类都有新的发展,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了。

从质地看,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的同时,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之外,还新出现了铁灯和石灯。

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之外,新出现了动物形象灯。

从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灯外,又出现了行灯和吊灯。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具在材质上的最大变化是,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汉代始见的石灯,随着石雕工艺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另外铁质、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也有出土。

由于材质改变,这一时期灯具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盏座分离,盏中无烛扦已成为灯具最基本的形制,多枝灯已很难见到。

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

在宋元的一些砖室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中国照明工具的演变

中国照明工具的演变
原始部落生活技术与生产力低下
奴隶社会
奴隶社会
诸侯纷争,战乱频繁,社会进入封建制度阶段百家争鸣,社会物质、文化水平有所提高。
封建社会走向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文化活动丰富。
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稳定社会物质活动空前丰富民族间交流频繁。
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生产力达到封建鼎盛。
单件生产
单件生产
单件生产
单件生产
单件生产
作坊手工生产
小批量生产
批量生产
使用范围
群落
群落
帝王宫中、大臣家中
诸侯王家中
皇宫、大臣家中
帝王宫中、贵族家中
商贾家中
庙堂、家中
帝王将相府、富商家里
普通家庭
需要特征
照明抵御猛兽
照明
照明
照明
照明、观赏
照明
照明
求神、祈福、照明
照明、装饰、玩赏
照明、巡逻
照明、装饰
社会背景
民族工业兴起,军阀四起,内战不止。
社会生产力现代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高,物质生活丰富。
使用载体
植物陶、石、动物油脂陶器、动 Nhomakorabea油脂、豆脂
青铜器、豆脂
陶器、青铜器、豆脂、蜡烛
陶瓷、植物油、蜡烛
木材、
玻璃、铜、煤油
蜡、钨、玻璃、二极管
功能演变
烤食物抵抗野兽照明
照明
照明、观赏
庙堂敬神、家中祭祖、祝寿之用,照明
装饰、照明、玩赏
照明
照明、装饰


材料
天然(干草、枯枝、松明)
天然、烧制
烧制
烧制、冶炼
烧制
雕刻、打磨、天然

我国历史上灯具设计的六个发展阶段

我国历史上灯具设计的六个发展阶段
234
饰上,很明显是追求精细繁缛、龙飞凤舞的 纹饰,充满了生机。常见的人物、彩绘以及 传统的纹样出现,给人以生活的自由美感, 完全适应战国时代的审美观念。 战国时代又出现了“镫”的称呼。在史 华镫错些”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灯具不仅有
高七尺五寸, 作蟠螭, 以口衔镫, 镫 诗《楚辞・招魂》中,屈大夫有“兰膏明烛, 五枝镫,
The Six Development Stages of Lamp Design in Chinese History
文 / 张慧明
灯最早的发明和使用可追溯到 7 万年以 前。 那时, 没有金属和铜可以用来制作灯, 先 人就用中空的石头和贝壳取而代之。这些中 空的石头里被放满了苔藓和其他植物,然后 浸在动物脂肪里。动物脂肪可以代替油,第 一盏灯就是这么诞生的。 随着陶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黄铜时代的 来临, 人类开始模仿其他自然物体的造型制 作灯具。灯芯出现得比较晚,是用于控制火 焰大小和燃烧的速度。公元前 7 世纪,希腊 人开始用陶器灯代替手持的火把。lamp 这 个单词来源于希腊文中的 lampas,意思是 火把。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灯 具,此后连绵不断发展至今。大量的考古资 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 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许多设计新颖、造 型别致的灯具还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最早的灯具实物——瓦豆灯 目前, 史学界与考古界大多赞同灯具诞 生于春秋时期的说法,持此说的依据是,河 它的上面旋转着四条龙形相连的纹饰。 有人 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灯具。目前,我们所发 现的最早的灯具实物,是一种陶质的灯具 —瓦豆灯。 “豆”属于先民贮藏熟食的盛 器,用来制作灯具的豆,是一种细把浅盘 豆。它演变成灯具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在浅 盘的中央突起一个尖锥形支钉, 用来支插灯 芯的。 在商、周时期的历史文献中,虽说没有 关于灯的文字资料,却有不少“烛光”的记 夜间活动可用火把,所以没有灯具。 二是陶豆借用说:战国的瓦豆灯绝不可 能是一夜之间突然冒出来,此前,极有可能 盛物的豆与燃灯的豆是相互借用的, 而我国 早期灯具的燃料是植物油, 它对人们并没有 什么危害性,相互借用无所谓。再则,商代 定的专用器具。 第一阶段: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金属工艺也进入了更新的历史 阶段,铜灯具作为青铜器文化中一种后起的 新生事物,在战国时期至少在上层人物中已 经普遍使用了,陶灯具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照明用器。 目前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数量不 多,有十几盏,此外有大批的陶灯具,按其 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豆形灯、 盒形灯、 多

灯具从古至今发展史

灯具从古至今发展史

四、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igh intensity discharge lamp-HID)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有:荧光高压汞灯、高压钠灯和金 属卤化物灯。 (1)荧光高压汞灯 特点:寿命长、成本相对较低。 用途:道路照明、室内外工业照明、商业照明。 (2)高压钠灯 特点:寿命长、光效高、透雾性强。 用途:道路照明、泛光照明、广场照明、工业照明等。 (3)金属卤化物灯 特点:寿命长、光效高、显色性好。 用途:工业照明、城市亮化工程照明、商业照明、体 育场馆照明以及道路照明等。 (4)陶瓷金属卤化物灯 特点:性能优于一般金卤灯。 用途:商场、橱窗、重点展示及商业街道照明。
西汉时期的灯具,从形 制上看,除了承袭战国 和秦代座灯之外,还出 现悬挂方便的吊灯,它 也是我国最早的吊灯。 灯具的造型多姿多彩。
西汉长信宫灯(河北省 博物馆藏,中山靖王刘 胜夫人窦绾墓出土)
西汉朱雀铜灯(河北省博物馆 藏。中山靖王夫人窦绾墓出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动物灯具、人物灯具开始 大量流行。当时佛教盛行,带来了佛教艺术 之盛。灯具装饰艺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无论是瓷灯、铜灯,还是石灯,无论是莲花 形灯、莲花瓣纹,还是人物灯、动物灯的装 饰,均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 发展最辉煌的时期,最突 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 质地和种类更加丰富多彩
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 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或玻璃, 并在外表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
18世纪灯具的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央燃烧器发明了。 随着这项发明的诞生,一种独立的燃料也从金属中提取出 来。另一个细小的变化是加入了金属管调节灯火的亮度, 这是照明史上的重大发现,因为有了调节装置,人们就可 以根据需求减弱或增强亮度。新的灯具还有另一个变化, 那就是有了玻璃灯罩。灯罩的作用是保护火焰,控制空气 流动,使灯具使用上更安全,也大大增加了亮度。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简史一、起源与初创期在中国古代,灯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动物油脂和植物油作为燃料,将它们放在容器中,以保持火源的燃烧。

这个时期的灯具主要是陶制或石制的,形状各异,但都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照明需求。

二、青铜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后,灯具开始呈现出更多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这个时期的灯具多采用青铜材质,造型独特,如著名的“青铜人形灯”。

除了基本的照明功能,这些灯具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三、汉唐繁荣期汉唐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照明需求,而是更加注重造型和装饰。

同时,由于石油和蜡烛的普及,灯具的燃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高效。

四、宋元发展期宋元时期,灯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趋向于更加实用和普及,不仅在城市中广泛使用,也在农村地区得到了普及。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灯具的制造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如陶瓷、铜铁等。

五、明清鼎盛期明清时期,灯具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照明需求,而是更加注重造型和装饰。

同时,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变得更加精细和复杂,如“宫灯”等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六、近代转型期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电光源的发明和应用,灯具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的灯具已经不再使用传统的燃料,而是采用了电力作为光源。

同时,灯具的设计和制作也变得更加现代化和工业化,如“电灯泡”等产品。

七、传统灯具的现代应用尽管现代化灯具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传统灯具在某些领域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一些传统建筑和园林景观中,使用传统的灯具可以更好地融入环境和氛围中。

此外,一些传统灯具的造型和装饰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可以作为文化传承和展示的载体。

中国古代灯具发展历经数千载,从最早的天然光源到后来的人工光源,灯具的种类、材质、用途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

中国古代灯具分析(课堂PPT)

中国古代灯具分析(课堂PPT)
9
走向世俗—魏晋南北朝至宋元灯具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灯烛在作为照明用具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祭 祀和喜庆等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品。在唐宋两代绘画、特别是壁画 中,常见有侍女捧烛台或烛台正点燃蜡烛的场面。在宋元的一些砖室 墓中,也常发现在墓室壁上砌出灯擎
这一时期灯具在材质上的最大变化是,青铜灯具走向末端,陶瓷 灯具尤其是瓷灯已成为灯具中的主体,汉代始见的石灯,随着石 雕工艺的发展,也开始流行,另外铁质、玉质灯具和木质烛台也 有出土。
17Βιβλιοθήκη 烛灯齐放,宫灯独尊—明清灯具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
的灯,主要是指以细木为骨架 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各 种图案的彩绘灯。宫灯在清朝 内务府下设造办处的宫廷专门 制灯作坊以前,在宫外采购和 地方贡献是宫灯的主要来源, 即使在宫廷专门制灯作坊设置 后,也有大量灯具是由采购而 来。宫灯又反过来间接流入了 民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 间灯具的发展。宫灯基本上代 表了明清两代灯具的最高水平
清凉盏
陆游《斋居纪事》云:“书 灯勿用铜盏,惟瓷盎最省。 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 中,可省油之半。”这盏省 油灯初看与普遍油盏一样, 但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 层,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 用来向夹层中注水,这正与 陆游所述基本一致。
16
烛灯齐放,宫灯独尊—明清灯具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最突出的表现是灯具和烛台的质地和种类 更加丰富多彩。 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 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 新材料的灯具。种类繁多和花样不断翻新的宫灯的兴起,更开辟了我国 灯具史上的新天地
18
烛灯齐放,宫灯独尊—明清灯具
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大下小, 很像中国建筑中的亭子。宫灯 的骨架, 由近百块大小不同并刻有花纹 的木片粘合而成。灯顶雕龙凤 等图案,灯的各面大都绘有精 致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 博古、文玩以及戏剧故事等图 画,每角上都悬挂各种色彩的 缕穗,灯底坠红黄流苏。

今夕共此灯烛光中国古代灯具赏

今夕共此灯烛光中国古代灯具赏

今夕共此灯烛光中国古代灯具赏
战国青铜鸟盘灯
战国玉勾连云纹灯
满城汉墓出土西汉”椒林名堂“铭青铜豆形灯
战国坐人铜灯
战国楚烛俑铜灯
战国楚人骑骆驼铜灯
战国银首人形铜灯
战国齐人形铜灯
贵州省博物馆藏东汉连枝灯
战国秦鼎形铜灯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羊形铜灯
满城汉墓出土之西汉朱雀灯
西汉三足鼎形带罩单管釭灯,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国家博物馆藏彩绘鸿雁衔鱼铜灯
东汉错银铜牛灯
山西省博物院藏北齐徐显秀低温青瓷灯
大云山汉墓1号汉墓出土之鎏金铜鹿灯。

夜灯的历史演变过程

夜灯的历史演变过程

夜灯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青铜器灯具
如果要追寻灯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通过考古的研究发现,在那个时期就有了铜灯具。

那个年代青铜器文化非常流行,在考古发掘中会发现有很多的铜灯具,但是一般情况下只有上层阶级才能够使用。

二、陶器灯具
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这时候有很多的陶器,就产生了一些铜灯具,而且从制作工艺上面来看,也更加美观,造型非常漂亮。

三、两汉灯具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灯具发展得越来越流行,有很多的造型,比如会结合人物的造型或者动物的造型,而且大规模的生产,而灯具不仅可以用于照明,包括结婚或者祭祀的时候,都是必不可少的用品。

四、瓷器灯具
到了隋唐时期,也是中国发展最鼎盛的时候,有另外瓷器,就引申出了很多的陶瓷灯具,发展比较快速。

五、蜡烛灯具
到了宋元时期,从一些考古发掘的墓葬能够看到,灯的装饰艺术更加漂亮,有各种各样的款式,而且它的烧制技术越来越先进。

六、金属灯具
民清时期也是中国灯具发展最辉煌的时候,不仅在材质上面,包括它的款式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比如有一些金属的具或者法兰灯具。

七、现代灯具
要说现代灯具就更加丰富了,因为已经通电了,很多灯都是通过电来发亮,技术更加先进,还引发出了很多的智能灯,更加现代化。

以上内容就是我国灯具的发展史,通过这些演变过程,也足以说明我国古文明非常繁荣,包括现在中国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让世界叹为观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灯具的演变及油灯欣赏中国古代灯 中国古代灯具的演变中国最早的灯具始见于战国,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灯来看,不仅结构已比较完善,而 且造型也很优美,在它以前,灯的发明和演变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时期。

“瓦豆谓之镫”揭示了灯的形制最早是从豆演变而来这一历史事实。

晋代郭璞注 《尔雅·释 器》“瓦豆谓之登”云:“即膏登也。

”在郭璞看来,人们最早是借用盛大羹的瓦豆(镫)等一 些食器皿来点燃照明的。

基于这一观点, 有些专家曾推测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前陈列中原始社 会部分的浙江吴兴丘城出土的那件陶盉就是一盏最早的陶灯。

由此可以认为, 由于战国以前 用来照明的用具和用来盛物的陶盉、豆等形状区别不大,人们往往混为一起。

特别是陶豆自 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直至战国,尽管它在形制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所变化,但它的基本 构造是相同的,即是一种浅盘,内底平坦,有高柄的器皿。

从战国、两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 的各种陶、铜、玉和铁质豆形灯的造型来看,它们和同时代的陶豆并无明显区别。

但这类豆 形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平坦的浅盘中央逐渐出现了凸起的乳头状,这种变化可能就是 豆向镫的演变。

从见于发表的战 国 时期的灯具来看,这一时 期的灯具以青铜质的 为 主体,数量有数十件。

主 要出自河南洛阳、三 门 峡,河北平山、易县,四 川成都、涪陵(今属重庆 市) ,山东临淄,湖北江 陵和北京等地的一些 战 国中晚期贵族墓中,多为 贵族实用器。

陶质灯见于 发掘报告的主要有湖 南 长沙黄土岭魏家大堆 战 国墓和广西平乐银山 战 国墓等地,其他地方虽有 发现,因与传统的陶豆无 异,往往被当作陶豆,并 没归于灯类。

这类灯应为 下层社会所用,因其无法与华美的青铜灯相比,再加上很难从陶豆中区别出来,这类灯虽然 数量不少,但并没有引起考古工作者重视。

玉质灯仅见故宫博物院一件,为传世品,从其精 美造型来看,也应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

战国时期的灯具造型除了个别多枝灯外, 大致可分为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两大类。

多 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为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资料:网络 编制:YINGE-1-古代灯具的演变及油灯欣赏 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 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

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银首人俑灯, 湖北省 江陵望山出土的人骑驼铜灯, 山东省诸城发现的铜人擎双灯, 河南省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跽 坐人漆绘灯,这些灯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人形象。

持灯方式有站立两 臂张开,举灯过顶;有的跽坐,两手前伸,托灯在前。

一俑所持灯盘从一至三个不等。

灯盘 有圆环凹槽形和盘形两种形制,前者有三个支钎,后者多为一个支钎。

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 主要为仿豆、 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 以豆形陶灯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铜灯。

在豆形类灯中,故宫博物院的勾莲 纹青玉灯应是突出代表,浅盘,细葫芦形或近葫芦形的把,喇叭口形底座。

鼎形灯以 1974 年甘肃平凉庙庄七号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铜鼎形灯为代表,全器由身、盖键、耳几部分组成。

身呈鼎形,下有三蹄足,双附耳,耳上侧有键槽,两侧穿孔,中贯铁柱。

双键一端销于耳上, 键中部弯曲成半圆,合之成圆环,扣住顶托,其两端上翘各为半圆,可合为上小下大的圆柱 体。

盖顶中心有一托,两侧两鸭头旋向状,盖反转,中心有锥尖凸起。

上盖后,放下双键, 旋动盖间双鸭头部即紧扣锁上,将鼎盖封闭,便为一鼎形。

打开时,先旋盖,使鸭头离开双 键,然后开键启盖,将双键顶端合拢后,盖孔扦入键顶,即成一灯。

秦朝的灯具,出土实物不多,但从一些文献记载中也可见其大貌, 《西京杂记》卷三云: “高祖入咸阳宫,周行库府。

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尤其惊异者,有青玉五枝镫,高七尺五 寸,作蟠螭,以口衔镫,镫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这说明秦代铸造的灯也 是极其华丽的。

出土实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966 年在陕西省咸阳塔儿坡出土的两件相同的 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

关于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照明时的燃料,由于出土实物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确定,从文献 资料结合灯盘的中间都有尖状烛插来看,应是前文所述的一种可以置立的易燃“烛”。

对当时 “烛”的制作和材料,贾公彦疏:“以苇为中心,以布缠之,饴密灌之,若今蜡烛。

”据此我们 可知,当时所谓的“烛”,一开始不过是一种由易燃的苇一类的细草或含油质较高的松和竹等 的细树枝束成的火把而已。

后来可能是人们在长期煮食牛、猪等动物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这 些动物油脂易燃和耐燃性,便把这些动物油脂收集在诸如豆、鼎和簋等一类的容器中,在用 “烛”照明前将其外层沾涂上这些油脂,或在“烛”外层用布一类的东西缠绕后,再往里灌入油 脂,可使灯亮得更为长久。

这可能就是“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由来。

如甘肃平凉庙出土的 鼎形灯中,出土时鼎内就盛有泥状油脂。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秦始皇入葬“以人鱼 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记载。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发展,对战国和秦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由于两汉盛行“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灯具也成了随葬品中的 常见之物。

众多出土实物表明,这一时期的灯具不仅数量显著增多,而且无论材质或是种类 都有新的发展, 这说明灯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了。

从质地看, 在青铜灯具继续盛行的同时, 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之外,还新出现了铁灯和石灯。

从造型上看,除人俑灯和 仿日用器形灯之外,新出现了动物形象灯。

从功用上看,除原有的座灯外,又出现了行灯和 吊灯。

如同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具一样, 两汉时期的青铜灯具也主要以出土于河北满城陵山中山 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为代表的,分布在河北满城、江苏南京、山东临淄、广西梧州、湖南 长沙及山西、河南等地两汉王族大墓中,多为实用器和宗庙用器。

这些青铜灯具从器型上可 分为人俑灯、兽形灯和器形灯三大类。

另外,战国时期的多枝灯在两汉也是常见的种类。

从 用途上可分为座灯、 行灯和吊灯。

青铜座灯与战国时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以长信宫灯为 代表的一批带烟道式座灯,这类灯具由灯盘、灯罩、灯盖、烟道和多作灯座的收集烟灰的器资料:网络 编制:YINGE-2-古代灯具的演变及油灯欣赏 体等几部分组成。

灯盘供点燃灯火,盘中大多都有烛扦,应是插置烛体所用。

灯罩由可以移 动的弧形屏板构成,既可挡风,又可随意调整灯光强弱和照射方向。

灯盖可起到遮挡灯烟外 溢的作用,让烟灰随烟道进入器体。

收集烟灰的器体可储存清水,来溶解收进的烟灰。

由于 全器各部分既有机结合在一体,又可以拆卸,也利于经常清除灯内的积灰。

这类灯具可称得 上是最早的保洁灯。

行灯是一种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而在灯盘一侧装有 扁鋬的器形灯, 也有人称之为拈灯, 拈与行用意相近, 都是说它可以行动中持之照明。

山东、 河北、河南和湖广等地都有这类灯的出土。

吊灯是一种用来悬挂的灯具,这类灯发现较少, 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两地,以长沙出土的人形吊灯为代表,由灯盘、“人体”和悬链三部分 组成。

圆盘中有一烛扦,旁有一输油口与“人体”相通。

“人”双掌前伸捧起灯盘,“人体”中空, 背部设盖用来集取灯液, 在“人体”的双肩、 臀部设三环钮, 与三条活链相结, 系于一圆盖上, 盖顶立一凤鸟,其上用于悬挂活链。

整座器物造型新奇,重心平稳。

两汉时期的陶质灯多出土于中小型两汉墓中, 范围较广, 主要是中下阶层为先人作的随 葬冥器。

其造型以多枝灯和俑形灯为主。

多枝灯以河南洛阳涧西出土的一件十三枝陶灯最具 有代表性,此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的底为一大圆形灯盘,盘中蹲一龟,龟上竖圆柱形 灯柱,柱上分两级各伸四根曲枝以承托灯盏,灯盘上亦立有各承一灯盏的四根曲枝,灯柱顶 端放置一朱雀形圆灯盏。

在灯柱、曲枝、灯盏和盘沿上,有羽人、龙、蝉以及花叶等立体雕 饰。

下部是一大喇叭状的圆足灯座,外形似群峰环抱的山峦,自下而上分层堆塑各种形象的 人和动物。

对这种有多种装饰的多枝灯,人们双称之为陶百花灯。

俑形灯以河南灵宝张湾的 东汉墓出土的一件俑顶灯为代表,下为一蹲座抱子陶俑,一只高筒状灯盏立在俑的头顶,这 类陶灯在河南济源、灵宝等地汉墓中有出土,河南、上海、安徽等地博物馆都有收藏。

两汉时期, 铁质灯具的出现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及铁器的普遍运用密不可分。

但就全 国来看,铁质灯具发现得并不多。

河南洛阳烧沟一座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铁灯,高达 73 厘米, 下部有一圆形底座,中间有一灯柱,沿柱向四外伸出三排灯枝,每排四枝,共十二枝,每枝 枝头都有一圆形灯盏,在灯柱顶上站立一展翅欲飞的瑞鸟,可作为当时铁质灯具的代表。

就两汉照明燃料来看, 虽与战国时期的照明燃料相比没有质的变化, 但在对油脂的使用 上却出现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出现了加捻来照明的油灯。

魏晋以前,我国传统的古灯, 不论采取何种外形,就点灯的方式,即灯蕊(炷)和灯盘(盏)的关系而言,都是“盏中立 炷式”。

以两汉最常见的豆形灯为例,其圆形灯盘正中,常有一枚支钉,又称“烛扦”,根据 它的有无,人们将灯分为油灯和烛灯两大类。

其实在汉代除单独点的烛以外,油灯的灯炷也 叫烛。

更确切地说,则前者叫縻烛或麻烛,后者包括灯在内的整体叫膏烛。

縻烛、麻烛是将 麻去皮后的麻秸缚成束点燃照明, 膏烛的灯烛也是由麻秸等分成束而成, 但比麻烛的束要细 小得多。

由于作为油灯的灯炷的烛,本身就是灯的组成部分,所以有些铜灯在铭文中把烛灯 连为一词。

对灯和烛关系叙述最清楚的是桓谭,他在《新论·祛蔽篇》说:“余后与刘伯师夜 燃脂火坐语,灯中脂索而炷燋秃,将灭息。

……伯师曰:‘灯烛尽,当益其脂,易其烛……。

’ 余应曰:‘人既禀形体而立,犹彼持灯一烛,……恶则绝伤,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 迟速矣,”这里说的燃脂火为点油灯即膏烛。

“持灯一烛”指的是用麻秸作的烛灯即麻烛,它 一般插在灯盘中的支钉上, 沂南与河南邓县长冢店画像石及山西省大同司马金龙墓所出漆屏 风上刻画的灯,灯火皆立在灯盘当中,即是“盏中立烛式”之灯的真实写照。

然而云南昭通桂 家院子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铜灯, 在灯盘内残存的灯炷是用数根细竹条缠在一起做成的。

不过 火炷除呈支钉形外,还有的做管形,将灯炷插入内,也可立于盏中。

当然,如果将麻秸束成 下粗上细之状,不用火炷,似亦可直接立在灯盘中,若干汉代铜灯中未见火炷,或许就是这 种做法的反映。

上述各种灯内无论燃脂、燃油或燃蜡,灯炷大都是用麻秸等硬纤维作的,所以能直插在 火炷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