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2

合集下载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是多少呢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是多少呢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是多少呢
二陈汤,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胃热泻痢、腹部胀满、食欲不振等症状。

它的配方比较简单,包括石膏和黄连两味中药材。

石膏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利水的功效;黄连味苦、性寒,具有疏肝胆、清热泻火的作用。

这两味药材搭配在一起,相辅相成,功效明显。

二陈汤的配方: - 石膏 30克 - 黄连 6克
二陈汤的制作方法: 1. 将石膏、黄连分别洗净,加水煎煮。

2. 先将石膏放入锅中,加水煎煮至石膏完全熔化。

3. 熔化后的石膏中加入黄连,继续煎煮一段时间。

4. 待药液煎煮成黄色透明状时,即可取出。

二陈汤的服用剂量: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服用30毫升,儿童酌情减少。

服用频率为一日2至3次,饭前饭后均可。

在服用二陈汤期间,应避免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需要注意的是,二陈汤虽然是一种经典方剂,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婴幼儿、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不宜服用。

在使用二陈汤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建议,以免引发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二陈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一些与胃热、湿热相关的疾病有着显著疗效。

但同时,对于配方和剂量的应用也需要谨慎,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陈汤的正宗配方剂量

二陈汤的正宗配方剂量

二陈汤的正宗配方剂量
二陈汤是中国传统医药中常用的一种中草药方剂,历史悠久,用途广泛。

据古籍记载,二陈汤具有清热解毒、和胃降逆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正宗的二陈汤配方剂量非常重要,只有按照正确的比例煎煮药材,才能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

二陈汤配方
二陈汤的主要成分包括黄连、大黄、芒硝、生姜等草药,各药之间的搭配比例十分关键。

根据传统配方,二陈汤的配方如下:
•黄连:3克
•大黄:3克
•芒硝:10克
•生姜:3片
二陈汤的煎煮方法
按照上述配方,取黄连、大黄、芒硝、生姜各草药按照比例称量好后,进行以下煎煮步骤:
1.将黄连、大黄、芒硝、生姜放入煎药锅中。

2.加入适量清水,一般是约1000毫升水。

3.先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4.煮至水剩一半左右时,即可停火。

5.待药汁冷却后,过滤去渣,取得二陈汤液。

二陈汤的用法
二陈汤液口感苦涩,煎煮后应按照医师建议适量饮用,一般每次服用150毫升左右。

可以根据病情使用,一般胃痛、腹泻等症状可每日3次,每次饭后半小时服用,连服3-5天。

注意事项
虽然二陈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方剂,但服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对本品过敏者禁服。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综上所述,二陈汤的配方剂量及使用方法对于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草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服用前应咨询医师,严格按照医嘱使用,切勿随意更改剂量或用法。

二陈汤的配方剂量多少克

二陈汤的配方剂量多少克

二陈汤的配方剂量多少克
二陈汤是一种古代经典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引起的腹痛、腹胀、口干口渴等症状。

其药味独特,剂量严谨,深受中医爱好者的喜爱。

下面介绍二陈汤的配方及各药物的剂量情况。

配方
•陈皮 6克
•黄芩 9克
•生姜 9克
•大黄 3克
•炙甘草 3克
用法用量
1.将以上药物用水煎煮后口服,一天分两次服用。

2.一般情况下,煎煮后的汤剂一剂量为6克。

即按照上述配方制成的
汤剂,一次服用量为6克,一天总剂量为12克。

药物说明
1.陈皮:性味苦、辛,有燥湿、理气、行痰、开胃的功效。

2.黄芩:性味苦、寒,有清热、泻火、凉血的作用,能够清热解毒。

3.生姜:性味辛、温,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4.大黄:性味苦、寒,有泻下通便、清热凉血的作用。

5.炙甘草:性味甘、平,有疏泄中热、和药性的作用,具有缓解毒性。

注意事项
1.二陈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2.孕妇、儿童及孕妇慎用。

3.过敏体质者禁用。

二陈汤是一种经典的中医方剂,其配方药味独特,剂量严谨,适用于脾胃湿热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但在使用时应注意药物的搭配和剂量,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如果有不适或疑问,应尽快就医并得到专业医师指导。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 使用方法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 使用方法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使用方法
二陈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

它的组成配方简单,使用方法也比较容易掌握。

以下将从二陈汤的配方、剂量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陈汤的配方
二陈汤的配方主要包括桂枝、大黄、甘草、石膏这四味药材。

具体配方如下:
- 桂枝 6克 - 大黄 3克 - 甘草 3克 - 石膏 15克
二陈汤的剂量
按照上述配方,制成一剂二陈汤。

每次服用的剂量是一次性服用整剂,不宜分
次服用。

二陈汤的使用方法
步骤一:煎煮二陈汤
1.将上述配方中的桂枝、大黄、甘草、石膏放入煮药锅中。

2.加入适量清水,深色药材用冷水,浅色药材用热水。

3.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30-40分钟。

步骤二:过滤药汁
1.待药汁煮熟后,用纱布或绒布过滤药渣,留下纯净的药汁。

步骤三:服用二陈汤
1.将过滤后的二陈汤药汁分成3次口服,早、中、晚各1次,即可以
完成一副二陈汤的服用。

2.最好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
1.服用二陈汤期间,应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2.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您对二陈汤的配方、剂量和使用方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量力而行,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 使用方法是什么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 使用方法是什么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使用方法是什么配方与剂量
二陈汤为中医经典方剂,主要由石膏、黄芩、生姜和大枣组成。

其配方及剂量如下:
•石膏:30克,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芩:10克,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生姜:6克,用于温中散寒、解表安胎。

•大枣:6枚,调和脾胃,增强剂药的作用。

以上药物按比例混合,加水煎煮后取汁,每次服用200毫升,每日两次。

使用方法
1.首先将药物按照配方比例准备好,确保质量无误。

2.将水加入煎锅中,将上述药材放入其中,开始加热煎煮。

3.待水煎剩约200毫升时,即可离火,滤出渣滓,得到二陈汤液体。

4.将煎煮好的二陈汤分成两份,每日分两次服用,早晚各一次,每次
200毫升。

5.注意服药前后不宜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注意事项
•对二陈汤配方中任何一味草药过敏者,忌用或减量服用。

•孕妇慎用二陈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食物,以助药物吸收及降低刺激度。

•未成年人、老年人在使用二陈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并注意不可随意减量或增加剂量。

以上是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以及使用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咨询,请咨询医药专业人士。

二陈汤2

二陈汤2

二陈汤加当归治夜咳
病例一:张某,女,20岁。咳嗽胸闷20天,夜间咳重,胸部憋闷,五心 烦热,食欲尚可,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微滑。予二 陈汤加当归,服后夜咳消失,诸症痊愈。(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赵振兴)《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病例二:笔者根据上案经验临床治疗67例,疗效显著。如舒某某,男, 教师,1980年3月31日初诊。干咳痰滞,胸闷已3个月;昼轻夜甚, 苔薄白,脉弦滑。予二陈汤加当归(剂量同赵氏方)。5剂后诸症大 减,原方续服5剂而愈。(奉化县尚田卫生所 陈惠人) 《浙江中医 杂志》1981年第1期。
2.涤痰汤: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实6克;茯苓6克;橘 红4.5克;石菖蒲3克;人参3克;竹茹2克;甘草1.5克; 功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不能言, 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3.金水六君煎:当归6克;熟地9~15克;半夏6克;陈皮4.5 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功用:滋养肺肾,去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 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 4.《张氏医通》: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 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 湿之专剂也。
• 5.《医林纂要》:痰者,水湿之滞而不行也,半夏 之辛,本润肾补肝,开胃泻肺,去湿行水之药,而 滑能通利关节,出阴入阳,是能治水滞下行,故主 为治痰君药;水随气运,水湿之滞而成痰,以气不 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温,主于行气,润命门,舒 肝木,和中气,燥脾湿,泻肺邪,降逆气,故每合 半夏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渍土中则为湿,湿 积不化则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专主渗土中之 湿;脾不厚不能胜湿,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 以甘主缓,过缓则恐生湿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湿 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

二陈汤的配方及剂量
二陈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常用于治疗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
症状。

其配方主要包括黄芩、黄连、生姜和大枣。

下面将介绍二陈汤的具体配方及剂量。

二陈汤的配方
1.黄芩:黄芩为本方的主药之一,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
可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脘腹胀满、口苦口干等症状。

黄芩的用量为10克。

2.黄连:黄连同样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可和黄芩协同作
用,加强去湿热的效果。

黄连的用量为6克。

3.生姜:生姜为辅助药材,可增强本方的解表祛寒的作用,有助于缓
解胀满感。

生姜的用量为6片。

4.大枣:大枣为本方的调理剂,能增加药汁的甘甜,调和其他药味,
同时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

大枣的用量为10枚。

二陈汤的剂量
1.将黄芩、黄连、生姜、大枣按照上述用量配好。

2.将配好的药材加入适量清水中,用文火煎煮至汁液浓缩。

3.滤去渣滓,取得煎煮后的药汁。

4.分次服用,每次服用200毫升,餐前温服。

注意事项
1.二陈汤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脘腹胀满、口苦口干等症状,患者应根
据具体症状选择使用。

2.在服用二陈汤期间,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3.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不能自行延续用药。

二陈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适用范围广泛。

但在使用时仍需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谨慎搭配药材和控制剂量,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如果有不适或疑问,应及时就医咨询。

二陈汤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二陈汤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二陈汤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二陈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草药方剂,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陈汤主要根据中医理论而制成,药性温和,适合于脾胃虚弱、脘腹冷痛等症状的人群。

下面将介绍二陈汤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用量
•二陈汤的用量一般为每次15克,每日3次。

•可以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适量调整用量,但不建议过量使用。

使用方法
1.煎煮方法:
–取15克二陈汤药材放入煎壶中,加入适量清水。

–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

–煎煮完成后,滤去渣药,取汁饮用。

2.服用方式:
–二陈汤一般会分成3次服用,每日3次,饭前或饭后均可。

–可以直接饮用汤剂,也可以加入适量温水搅匀后饮用。

3.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在使用二陈汤之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症状或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二陈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草药方剂,具有温和的药性和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脾胃
虚弱等相关症状时有一定的帮助,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操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或咨询中医师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气化痰 痰随气结 又随气逆 庞安常说:“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 顺矣 ”二陈汤中 只有陈皮属理气药 因此 每遇气痰郁结 病症 便显得理气之力单薄 所 以临床用 治疗气痰郁结之证 常配伍行气开郁药物 如: 1.开郁二陈汤(验方):二陈汤加苍术、木香、香附、川芎、青皮、莪术、槟榔 主治胁胀 腹痛 胸闷不适 情绪忧郁 食欲不振 痰浊流注和经闭不行 2.丁香柿蒂散(《济生方》):二陈汤配伍丁香、柿蒂、高良姜、 参 主治胃寒呃逆 3.竹茹汤(《大生要旨》):二陈汤减甘草 加苏梗、藿香、黄芩、枳壳、炒白芍、竹茹 主治忧郁 呃逆 呕吐 另《本事方》竹茹汤 系二陈汤减茯苓 加竹茹、山栀、大枣、枇杷叶 主治胃热呕吐 4.七气汤(《三因方》):二陈汤减甘草 加厚朴、紫苏、桂心、白芍、 参 主治头昏咳嗽 胸腹冷痛 肠鸣泄泻 5.通气散坚丸(《医宗金鉴》):二陈汤加 参、桔梗、川芎、当归、天花粉、黄芩、枳实、 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 主治气瘿 可用 单纯 甲状腺肿和甲状腺机能亢进 6.苏 降气汤(《和剂局方》):二陈汤减茯苓 加炒苏 、姜厚朴、肉桂、前胡、当归 主治 痰涎壅盛 咳嗽短气 胸膈满闷 咽喉不利等症 7.顺气导痰汤(《中国医学大辞典》):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 香 主治痰结胸痛 喘咳上气
• •

4.加味二陈汤:(1)《医宗金鉴》方: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 主治舌下痰 包 (2)《沈氏尊生书》方:二陈汤加苍术、羌活、黄芩 治疗湿阻、湿疟 另有 方为二陈汤加当归、枳实、桔梗、杏仁、高良姜、缩砂仁、木香、肉桂 治疗 痰饮咳嗽
5.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青蒿、黄芩、仙半夏、陈皮、赤茯苓、 竹茹、生枳壳、碧玉散 主治寒热如疟 寒轻热重 口苦胸闷 或干呕泛酸 舌红苔 薄黄 脉弦数或滑数 6.抑肝和胃饮(《中医临床 册》):法夏、陈皮、竹茹、苏叶、黄连 主治妊娠 呕吐 7.橘红丸(市售成药):二陈汤加贝母、麦冬、杏仁、生石膏、瓜蒌皮、生地 黄、桔梗、苏 、紫菀、款冬花 主治咳嗽气喘 痰白粘或黄稠

• •
• 治风化痰 • 二陈汤配伍平肝息风药 可治疗因风痰上升头目 横窜经络所导致 眩晕 头痛、肢体麻木等症 • 1.半夏白术天麻汤:(1)《脾胃论》方:二陈汤加苍白术 天麻、黄柏、 干姜、黄芪、 参、泽泻、神曲、麦芽 功用补脾化痰 祛风燥湿 主治太 阴痰厥、头痛眩晕、虚风内作 (2)《医学心悟》方:二陈汤加白术、 天麻 主治痰饮上逆 眩晕头痛 • 2.清痰降火丸(《中医临床 册》):二陈汤减茯苓 加大黄、僵蚕、连翘、 桔梗、天麻、酒黄芩、薄荷、白芷、礞石 主治风毒袭脑或痰热生风 所致头痛、颜面疙瘩、颅内轰鸣等症 • 开窍化痰 痰浊闭塞气机 可造成意识障碍 即所谓“痰迷心窍” 证见神昏谵语 惊 痫 晕厥等 二陈汤基础上 加用远志、菖蒲、琥珀、辰砂等 可收开窍 化痰之功 如: • 1.涤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枳实、南星、竹茹、大枣、 参、菖 蒲 主治中风昏 舌强失语
• 养血化痰 法则两种: 是活血化痰 所谓治痰要治血 血活则 痰化;二是补血化痰 所谓血虚生燥痰 补血可润燥 二陈汤加活血或补血药 具有养血化痰之用 如: 1.芎归二陈汤(《中医临床 册》):二陈汤加川芎、 当归 主治肥胖多痰 胸闷腹胀 月经后期 白带较多 另本方加生地、赤芍、丹皮、红花、香附、海藻 名加味四物二陈汤 主治闭经 2.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二陈汤加当归、熟 地 主治肺肾阴虚 湿痰壅盛 咳喘呕恶
4.导痰汤(《济生方》):二陈汤加南星、枳实 主治痰厥、 眩晕 胸胁胀满 吐逆喘嗽 食欲不振等 另有加味导痰汤(《张氏医通》) 系导痰汤加 参、白术、 黄芩、黄连、瓜蒌霜、桔梗、竹沥 主治湿热痰饮及眩晕
5.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导痰汤加苍术、香附 主 治胸闷咳嗽 食欲不振 肥胖症 不孕症 带下病 瘕积聚等
验案赏析
二陈汤加当归治夜咳
病例一:张某,女,20岁。咳嗽胸闷20天,夜间咳重,胸部憋闷,五心 烦热,食欲尚可,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微滑。予二 陈汤加当归,服后夜咳消失,诸症痊愈。(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赵振兴)《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病例二:笔者根据上案经验临床治疗67例,疗效显著。如舒某某,男, 教师,1980年3月31日初诊。干咳痰滞,胸闷已3个月;昼轻夜甚, 苔薄白,脉弦滑。予二陈汤加当归(剂量同赵氏方)。5剂后诸症大 减,原方续服5剂而愈。(奉化县尚田卫生所 陈惠人) 《浙江中医 杂志》1981年第1期。
• 6.《时方歌括》: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痰之本,水 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 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 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 仲景书风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 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 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 叹。 • 7.《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2:40):乌梅滋 阴敛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阴以滋胃津。方中 夏、橘虽贵在陈久,仍不失劫阴之弊,伍以乌梅兼制 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尽失,而无伤阴之虞,乌 梅生津而无滋腻之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乌梅之 功厥伟,其功不可泯也,为方中画龙点睛之处。二陈 汤中乌梅滋养胃阴,收敛肝气之功,后世多忽而不察, 失其制方之本旨。
• 2.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二陈汤加 参、麦冬、黄连、菖蒲、南 星、竹茹、枳实、酸枣仁 主治慢惊风 虚中挟热 身热口渴 气粗 烦躁 痰涎上泛 消导化痰
• 二陈汤配伍消导化积之品 可以帮助胃肠机能 恢复 治疗痰饮食积 如: • 1.保和丸(《丹溪心法》):二陈汤减甘草 加连翘、山楂、莱菔 主治 食积停滞 胸脘痞满 腹胀腹痛 嗳腐吞酸 恶食 或大便泄泻 食疟下痢 脉 滑 舌苔厚腻而黄 或大便泄泻 食疟下痢 脉滑 舌苔厚腻而黄 用 消化不 良 另外 《丹溪心法》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术 宜 小儿消化不良 • 2.二陈平胃散(《沈氏尊生书》):二陈汤加苍术、厚朴、山楂、神曲、 砂仁、草果、枳实 主治宿食不消 • 3.二术二陈汤(《张氏医通》):二陈汤加生白术(姜汁拌晒)、苍术(麻 油拌炒) 主治脾虚痰食不运 • 4.和中丸(《医学心悟》):二陈汤减甘草 加枳实、白术、神曲、麦芽、 扁豆、山楂、香附、砂仁、丹参、五谷虫炭、荷叶 主治腹内包块或 兼寒热、纳差神疲 另有大和中饮(《中医临证备要》) 系二陈汤减茯苓、甘草 加木香、 厚 朴、枳壳、泽泻、干姜、山楂、麦芽、砂仁 主治湿食停滞 食欲不振 5.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橘皮、半夏、麸炒枳壳、白术 主治脾 虚停痰 饮食不消 气滞痞闷
二陈汤
湿痰犯肺 致肺失宣降 则咳嗽痰多;
痰浊凌心, 则为心悸; 脾失健运, 湿无以化, 湿聚成痰, 郁积而成。 阻遏清阳, 则头目眩晕;
阻于胸膈, 气机不畅, 则痞闷不舒;
停胃令胃失和降, 则恶心呕吐;
留注肌肉, 则肢体困重;

【各家论述】
• 1.《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 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 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 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今人但见半夏性 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虚燥症, 用姜汁制用何妨。抑尝论之,二陈汤治痰之主药也。 • 2.《医方考》: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 耳。 • 3.《古今名医方论》:李士才曰,肥人多湿,湿挟 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 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 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 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 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 6.启宫丸(《经验方》):二陈汤去甘草 加苍术、香附、神曲、川芎 主 治妇女肥胖不孕 带下稠多和月经不调 • 7.渗湿清痰饮(《中医临床 册》):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白芷、香附 主治带下稠多 眩晕气喘及肥胖症 • 8.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半夏、橘红、炒甘草、生姜、大枣、 藿香、姜厚朴、苍术 主治伤寒 瘴疫 霍乱吐泻及胃肠炎等
• 4.《张氏医通》: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 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 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 湿之专剂也。 • 5.《医林纂要》:痰者,水湿之滞而不行也,半夏 之辛,本润肾补肝,开胃泻肺,去湿行水之药,而 滑能通利关节,出阴入阳,是能治水滞下行,故主 为治痰君药;水随气运,水湿之滞而成痰,以气不 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温,主于行气,润命门,舒 肝木,和中气,燥脾湿,泻肺邪,降逆气,故每合 半夏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渍土中则为湿,湿 积不化则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专主渗土中之 湿;脾不厚不能胜湿,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 以甘主缓,过缓则恐生湿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湿 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附:此法启蒙于张家口市李春茂“夜间咳甚,多为血虚,可用二陈汤加 当归治之”的实践经验原方药如下:清半夏6克;陈皮9克;茯苓12克; 甘 草3克;当归30克。
附方:
1.导痰汤:半夏120克;天南星30克;枳实30克;橘红30克; 赤茯苓30克;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治:痰厥证。 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 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 2.涤痰汤:南星7.5克;半夏7.5克;枳实6克;茯苓6克;橘 红4.5克;石菖蒲3克;人参3克;竹茹2克;甘草1.5克; 功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不能言, 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3.金水六君煎:当归6克;熟地9~15克;半夏6克;陈皮4.5 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功用:滋养肺肾,去湿化痰。 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 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
古人有云
《珍珠囊》说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 痰,除胸寒,和胃气,燥脾湿, 治痰厥头痛 ,消肿散结” , 又气结成痰 ,治痰须利气 ,气利痰自愈, 陈皮横行散结 ,直 行下降 ,为利气要药;《医林纂要》说陈皮“主 顺气、消痰、 去郁” ;《药 本草》也说陈皮“消痰涎 治气上咳嗽 开胃” , 又水泛为饮,凝饮成痰 ,痰以水为本,因湿而动, 茯苓健脾 补中, 行水利湿 ,标本兼顾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目之为 治痰主药 ,甘草可以缓解气管痉挛 ,为治疗咳喘常用良药, 《别录》说甘草“温中下气, 烦满短气 ,伤脏咳嗽 ,止咳, 通经脉, 利血气, 解百药毒” ,汤剂中配伍甘草可以使所用 药物有效成分易煎出,李士材论述二陈汤说:“半夏之辛利二 便而去湿, 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 甘草佐陈皮共致调和之力 ”;罗谦甫说:“应用二陈汤治一切 痰饮, 加竹茹以清热, 加生姜以止呕, 加枳实以破逆, 相济 相须, 虽不治胆而胆自和, 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 名温者 ,乃温和之温, 非谓温凉之温 ”;《医方集解》说: “治痰通用二陈汤, 风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沥;寒痰加 干姜;火痰加石膏、青黛;湿痰加苍术、白术;燥痰加瓜蒌、 杏仁;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气痰加香附、枳壳;胁痰皮里膜外加白芥 ;四肢痰加竹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