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姓名中译技巧列举 (1)
德文中文互译

德文中文互译一、德语翻译成中文的方法和难点在将德语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直译、意译和音译。
直译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意译则更注重于原文的内在意义和精神,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音译则是根据德语的发音,用对应的中文词语进行翻译。
然而,德语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
首先,德语和中文的语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德语句子中动词的位置相对灵活,而中文中动词的位置相对固定,这使得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语序的调整。
其次,德语中存在大量的抽象词汇和修辞手法,这些在中文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进行意译。
此外,德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固定搭配和俚语等,这些也需要译者根据语境进行准确的翻译。
二、中文翻译成德语的常见误区和解决方法在将中文翻译成德语的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包括语言差异理解不足、语法错误、词汇选择不当等。
例如,中文中存在大量的成语和俚语,这些在德语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如果直接翻译可能会造成语义不明或误解。
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法主要包括提高语言差异意识、加强语法训练、积累词汇量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境,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三、德语和中文的语法差异及翻译策略德语和中文的语法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法、句法和时态等方面。
例如,德语中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而中文中则没有;德语的动词有时态、语态的变化,而中文则通过语境和上下文来表达时态和语态。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处理这些差异。
针对这些差异,常见的翻译策略包括拆分长句、合并短句、调整语序等。
例如,德语中复合句较多,翻译成中文时需要将其拆分成多个简单句;中文中短句较多,翻译成德语时需要将其合并成长句。
此外,在处理时态和语态时,也需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德语习语和俚语的中文翻译技巧德语习语和俚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中的难点之一。
德语课文德汉对照

Einheit 2 Im Deutschunterricht|在德语课上Lehrerin : Guten Tag! Ich heiße Karin Beckmann. Und wie ist Ihr Name bitte?您好!我叫卡林·博克曼。
请问您叫什么名字?Studentin : Mary Johnson.玛丽·约翰逊Lehrerin : Frau Johnson, woher kommen Sie?约翰逊小姐,您从哪里来?Studentin : Aus England, aus London.我从英国来,来自伦敦。
Lehrerin : Und wie heißen Sie?那您叫什么名字?Student : Mein Name ist Wang Hongliang.我的名字叫王宏亮。
Lehrerin : Wie bitte? Sie sprechen zu schnell.Sprechen Sie bitte laut und langsam!您说什么?您说得太快了。
请您大声说些慢一些!Student : W-A-N-G, H-o-n-g-l-i-a-n-g.王—宏—亮。
Lehrerin : Herr Hongliang, ...宏亮先生,……Student : Entschuldigung, Hongliang ist mein Vorname und Wang ist mein Familienname.对不起,宏亮是我的名,而王是我的姓。
Lehrerin : Oh, entschdigen Sie. Herr Wang, wie buchstabiert man ,,Wang”?噢,对不起。
王先生,“王”是怎么拼写的?Student : W-a-n-g.Lehrerin : Schön . Jetzt öffnen Sie bitte die Bücher, auf Seite 4.Lesen Sie zuerst den Text 1 leise, und dann machenwir Ubungen. Ich frage und Sie antworten.好的。
德语姓名中译技巧列举

德语姓名中译技巧列举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黄行洲伟人也好,凡人也罢,人命不过区区几个字词,姓名翻译因此貌似微不足道;但要把姓名译得得体、出彩,则需要高超的翻译技巧、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深厚的知识底蕴。
姓名翻译与篇章翻译乃至整部书的翻译相比,仿佛一方红印之于山水或花鸟画轴,乾坤虽小,讲究不少。
中国读者在阅读西方文学典籍时常常为一些佶屈聱牙的人名地名所困扰,甚至看完书后仍然无法记住主人公的名字;更有甚者因为无法忍受冗长而拗口的名字而不得不放弃阅读。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在准确翻译全文的同时恰当地翻译主人公的姓名犹如画龙点睛,可为文章增色不少,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文化交往日趋频繁,人员流动也更加普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对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渗透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对于越来越多与中国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西方人士而言,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汉字已经成为一种必要与时尚。
本文试图结合包括个别非德语姓名中译文本在内的实例探究将德语姓名译成中文的标准与技巧。
西名中翻要在基本掌握姓名所有者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和文化背景、性格、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的基础上,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译出便于中国读者记忆、发音优美、意味深长的姓名。
下面结合实例(主要是西方汉学家的姓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翻译建议:高佩罗:这是著名的荷兰汉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和小说家Robert Hans van Gulik 的中文姓名。
此人曾任驻中国及日本的职业外交官,通晓包括中文、梵文、印尼文、阿拉伯文在内的15种东西方语言,学术涉猎极其广泛,尤其钟爱中国文化,其妻水世芳是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
中国早期的公案侦探小说即是经由他的努力而进入西方读者的视野(今天家喻户晓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原文就是他以英文撰写的)。
“van Gulik”这一姓氏中的“van”是欧洲国家贵族世袭姓氏的标志,与德国人姓氏中“von”(如“Wilhelm von Humboldt”威廉·冯·洪堡)同理。
iData_关于译名的统一_ 三流

一 定要 先
查 阅标 准 可 靠 的外 文发 音 词 典 辛 华 编的 译
。
以 避 免 产生 不 必 要 的 差 错
《 译音 表 》 在 编 者 说 明 中说 :
已 经 约 定俗 成 的常原
》搞
”
这 一 条规定 显 然是 照 顾 到 有些 译 名 已 为 广大 群 众 所接 受
、
我们 已 经 陆 续 出 版 了一 些译 名 手册
《 德 语 姓名 译 名 手 册 》
、
,
如
《 世界 地
《 西 班 牙 语 姓 名 译名
,
这 些 手 册 在 统 一 译 名 方 面 起 了 不 小 的作 用
。
但译
名 还 收 集得 不 很 齐 全
197 3年
,
,
有 不 少 东西 还 查不 到
,
我 们 希 望 有 关 部 门能 组 织 人 力
L 日
a
按 约 定俗成 译 为 哈
, ,
姆 雷特
,
如 果我 们 在 翻 译 中 碰 到 另 一 个 人 名 字 也 { H
o n
m
t e l
,
这 时 要 译 为 哈姆 雷 特 呢
《 译 音 表 》译
s c
t o l 还是 按 《译 音表 》译 为汉 利 特 ? 指 英 国 著 名 作 家 M i n
。
是 密 尔顿
,
《 英语 姓 名 译 名 手 册 》 收 入 的是 米 尔顿
碰 到 这 种情 况
几 种 译法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都 可 以 时
,
说 是 约 定 俗成 的
,
应 该 以 哪 一 种 译法 为 标 准 呢 ?
德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例子(一)

德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例子(一)德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引言德语翻译中,直译与意译是相互补充的翻译方法。
直译保留了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例子•“Ich liebe dich” (直译: 我爱你,意译: 我喜欢你) 在德语中,“Ich liebe dich” 是一句常见的表达爱意的句子。
直译的意思是”我爱你”,但在德语文化中,这个短语的含义更接近”我喜欢你”。
因此,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将其翻译为”我喜欢你”更能准确地传达德语的含义。
•“Guten Appetit!” (直译: 享用美食,意译: 请慢慢享用) 在德语中,“Guten Appetit!” 是一句用于向他人祝福或邀请他们开始用餐的常见短语。
直译的意思是”享用美食”,但在德语文化中,这句话更多的含义是表达一种祝福和邀请的礼貌。
因此,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将其翻译为”请慢慢享用”更能传达德语的含义。
•“Es regnet in Strömen” (直译: 下倾盆大雨,意译: 下着瓢泼大雨)在德语中,“Es regnet in Strömen” 是用于形容下大雨的常见句子。
直译的意思是”下倾盆大雨”,但在意译中使用”瓢泼大雨”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因此,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将其翻译为”下着瓢泼大雨”更能准确地传达德语的意思。
结论德语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选择合适的直译和意译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这种结合的方法在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中非常重要,能够更好地传达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意义和信息。
德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引言德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语言,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翻译德语文本时,我们常常会面临如何平衡直译和意译的问题。
直译保留了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准确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德语人名及翻译

德语人名及翻译世界上有1亿多人以德语为母语,除德国外,将德语作为母语的还有奥地利、列支敦士登、瑞士的绝大部分地区、意大利的南蒂罗尔、比利时的小部分地区、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及卢森堡沿德国边境地区等等。
虽然德语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方面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作用较少,但它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却是比较重要的。
世界上出版的每10本书中就有1本是用德语写成的。
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居世界第3位。
而在将别种文字译成德语方面,则是当仁不让地占据首位。
公元前日耳曼人就已经到这里定居了。
962年德意志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OtteⅠ,der Groβe,912~973)建立神圣罗马帝国。
13世纪起,境内封建割据,分裂为许多城邦国家。
18世纪初普鲁士王国兴起,大肆扩展疆土。
1867年普奥战争后,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
1871年普法战争后建立了的统一德意志帝国。
1945年战败投降后,被分割为德意志民族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90年两德统一。
德国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只有名,姓最早只在特权阶层中使用,他们用姓来表示其显赫的家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单一的人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此历史背景下,姓应运而生。
一般百姓在选择自己的姓时,往往以自己的职业、外貌特征、感情爱好、季节风景以及喜爱的动物等为选择的对象。
如“铁匠”(Schmieder)、“矮个子”(Klein)、“鹰”(Adler)等等。
为此,“名”在德语中被称为“前面的名”,“姓”为“增添上去的名”。
到19世纪时法律规定人人必须要有姓有名。
贵族出身的德国人往往在姓之前加一个“冯”(von)。
德语名字来源:(1)名人圣人。
采用圣经、希腊和罗马神话、古代名人以及文学名著中的人名作为教名,如德国作曲家约翰·亚当·希勒(Johann Adam Hiller,1728~1804)的名字源于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约翰(john),德国政治家于尔根·齐默林(Jürgen Zimmerling ,1952~)的名字“于尔根”(Jürgen)源自圣徒乔治(George),电影布景设计师马蒂亚斯·莱希纳(Matthias Lechner,1970~)的名字“马蒂亚斯”(Matthias)源自圣经人物马修(Matthias),等等。
译名中的乾坤——结合翻译理论浅谈德语人名汉译的技巧和准则

译名中的乾坤——结合翻译理论浅谈德语人名汉译的技巧和
准则
马绎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2(000)026
【摘要】在中德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两国的交流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德语姓名中译的问题。
本文结合翻译理论,从"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三个方面探索德语姓名中译的技巧和准则,并举例说明外语人名翻译的中国化现象。
【总页数】2页(P150-151)
【作者】马绎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上海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藏族人名汉译名识别研究 [J], 罗智勇;宋柔;朱小杰
2.电影译名中的"功能对等"——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电影译名中的应用 [J], 刘大燕
3.外国人名汉译若干基本原则探析——从美国总统Barack Obama的中文译名谈起 [J], 王银泉
4.外国人名地名的汉译名差异问题剖析 [J], 林永成;陈秀娟
5.浅谈藏文人名、地名的汉译技巧 [J], 凌立;拉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名翻译释例

人名翻译释例1.André Lefevere生于比利时,在安特卫普大学任教数年后于1984移居美国,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日尔曼学系教授,1996年白血病突发去世,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比利时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佛兰芒语(严格意义上说是荷兰语),而AndréLefevere出生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Ghent(根特),荷兰语名字Lefevere常常当法语姓名Lefèvre来读,故整个姓名可以参照法语读音翻译。
查阅《法语姓名译名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André通译“安德烈”,Lefèvre通译“勒菲弗”,参阅荷兰语汉译音表可知词尾的r要发音。
因此,笔者建议将其译为:安德烈·勒菲弗尔。
2.Theo Hermans现为伦敦大学学院荷兰语与比较文学系教授,操纵学派的代表人物,注重对译语文本进行描述性研究以确定翻译与规范的互动关系,认为“从译语文学的角度看,翻译意味着为了某一目的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1985:11)。
Theo Hermans按照不同的语言读音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译名,查阅《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按照英语则为“西奥·赫曼斯”,按照法语则为“泰奥·埃尔曼”,按照荷兰语则为“特奥·赫尔曼斯”,而Theo Hermans出生于比利时的荷兰语区Assent,发音按照荷兰语。
因此,译名应为:特奥·赫尔曼斯。
3.Susan Bassnett现任英国沃里克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990年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把翻译研究带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Susan Bassnett生于英国,很小就去了国外,虽然其名词源系中世纪法语,但仍按英语读音。
从英汉译音表来看,/s/通译“斯”,而/θ/通译“思”;此外,“巴斯纳特”和“巴斯奈”均与该名发音相去甚远,无可取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语姓名中译技巧列举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黄行洲伟人也好,凡人也罢,人命不过区区几个字词,姓名翻译因此貌似微不足道;但要把姓名译得得体、出彩,则需要高超的翻译技巧、较强的语言能力以及深厚的知识底蕴。
姓名翻译与篇章翻译乃至整部书的翻译相比,仿佛一方红印之于山水或花鸟画轴,乾坤虽小,讲究不少。
中国读者在阅读西方文学典籍时常常为一些佶屈聱牙的人名地名所困扰,甚至看完书后仍然无法记住主人公的名字;更有甚者因为无法忍受冗长而拗口的名字而不得不放弃阅读。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在准确翻译全文的同时恰当地翻译主人公的姓名犹如画龙点睛,可为文章增色不少,同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的文化交往日趋频繁,人员流动也更加普遍;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对世界上其他语言的渗透速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对于越来越多与中国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西方人士而言,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汉字已经成为一种必要与时尚。
本文试图结合包括个别非德语姓名中译文本在内的实例探究将德语姓名译成中文的标准与技巧。
西名中翻要在基本掌握姓名所有者个人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和文化背景、性格、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的基础上,从“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译出便于中国读者记忆、发音优美、意味深长的姓名。
下面结合实例(主要是西方汉学家的姓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翻译建议:
高佩罗:这是著名的荷兰汉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和小说家Robert Hans van Gulik 的中文姓名。
此人曾任驻中国及日本的职业外交官,通晓包括中文、梵文、印尼文、阿拉伯文在内的15种东西方语言,学术涉猎极其广泛,尤其钟爱中国文化,其妻水世芳是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
中国早期的公案侦探小说即是经由他的努力而进入西方读者的视野(今天家喻户晓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原文就是他以英文撰写的)。
“van Gulik”这一姓氏中的“van”是欧洲国家贵族世袭姓氏的标志,与德国人姓氏中“von”(如“Wilhelm von Humboldt”威廉·冯·洪堡)同理。
荷兰画家Vincent Willem van Gogh(文森特·威廉·梵高)以及祖籍荷兰的德国音乐家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得维希·冯·贝多芬)的姓氏中也保留了这一贵族标志。
“高”是常见的中国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5,发音上与“Gulik”的第一个音节“Gu”比较接近。
西语名字Robert在汉语中历来通常直接音译为“罗伯特”;相比之下,“罗佩”这一翻译字音看听起来并不走样,从字形看也颇典雅,显然比“罗伯特”高明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名字中的“Hans”并没有译出。
西人姓名的组成包括教名、自取名、父名、夫名等,论复杂程度类似我国古代,有姓、名、字、号之分,原因多种多样,非本文所要讨论。
但从姓名功能以及翻译实践的角度来看,遇到较长的西文姓名不必悉数译出,可以考虑省略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部分,类似情况在翻译实践中比比皆是。
卫礼贤:德国著名汉学家,“不务正业”的传教士Richard Wilhelm(1873-1930)的姓名可以音译作“理查德·威廉”。
十九世纪末,他以耶稣同善会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青岛,深深陶醉于中国文化,为自己取汉名卫希圣,字礼贤,中国日耳曼学界习惯称其为“卫礼贤”。
这位名垂青史的汉学家改Wilhelm的音译“威廉”为符合中国姓名习惯的单字“卫”,省略了Wilhelm一词的第二个音节。
“礼贤”二字一来是“Richard”的音译,二来显然取自我国春秋时期齐桓公礼贤下士的典故,极具人文色彩,易读易记,使人联想到姓名所有者应该有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形象,而这也正符合这位翻译了《孟子》、《礼记》、《易经》、《道德经》等中国古代典籍的汉学家身份与个性。
无论从“音”、“义”、“形”各方面考察,卫礼贤这一名字都堪称德名汉译之经典!
司马涛:这是曾任同济大学中德学院副院长的汉学教授Thomas Zimmer先生的中文姓名。
Zimmer是常见的德国姓氏,可以将其音译为“齐默”或略去第二个音节(只保留“Zi”
的发音)而译作“齐”。
但这位汉学教授独具匠心,想到了“司马”这一通常在古代或者武侠小说中出现的让人浮想联翩的复姓,让人不得不叹服其想象力之丰富;对Thomas这一名字的处理脱离了众人皆知的“托马斯”的窠臼,也可谓别出心裁。
“涛”给人波涛汹涌、恢弘大气的感觉,或许是为了表明姓名所有者作为学者博览群书、学贯东西的心志吧。
我国至今仍在使用的复姓约为80个,其中较常用的如欧阳、上官、司马、东方、夏侯、诸葛、尉迟、公孙、慕容等。
鉴于不少西方人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进行姓名翻译时可以适当考虑结合德文音译使用一些复姓已达到“复古”的效果,比如Jäger与“诸葛”、Jürgen 与“尉迟”、Gunter或Günter与“公孙”等。
费正清:以编撰《剑桥中国史》而为国人熟知的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汉学家John King Fairbank——虽然是美国人,但其中文名字对于德名中译有极其好的启示作用。
John King Fairbank这一名字由三个单词组成,中文译文亦采用最常见的三字姓名,只是省略了Fairbank 的第二个音节,只取“Fair”译为“费”,音形皆当。
该译名的神来之笔在于“正清”二字:“正”有刚正、正直,“清”有“清明”、“清爽”之意,二者结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正本清源”。
这一成语本义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多作政治性用语。
Fairbank以研究东亚及中国历史见长,史学家的任务之一是在浩繁的史料中梳理历史的脉络,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此而言,“正清”二字即体现了Fairbank的职业特点,又符合其个性特征,是不可多得的好译名。
而这一译名是费正清先生的好友、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杰作,这也算是中国翻译史已经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吧。
顾彬:德国波恩大学的汉学系教授Wolfgang Kubin(1945-)是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是公认的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他翻译的六卷本鲁迅小说散文选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了。
年过花甲的他至今仍活跃在电视媒体中,以与他人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理解。
从“顾彬”之一译名中显然找不到原文中“Wolfgang”的痕迹,也就是说译者(很有可能是顾彬先生本人)只保留姓,省略了名;译名顾彬与“Kubin”音节数量完全相同,发音也很相似,两个字简单而响亮,很容易让人记住;考察字形字义,“彬”这一译名让人联想到“彬彬有礼”、“文质彬彬”,想到名字的主人温文尔雅有书卷之气,这也符合顾彬本人的身份与个性。
其他值得一提的汉学家或从事于中国有关的工作的德国或其他外国人士的汉译姓名有: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 1905-1994,美国)、戴德华(George E. Taylor, 1905-2000,美国)、马伯乐(Henri Maspero,1883-1945,法国)、韦慕廷(Clarence Martin Wilbur,1908-1997,美国)、史慈华(Benjamin Schwartz, 1916-1999,美国)、许理和(Erik Zürcher, 德国)、施明贤(Michael Friedrich Wilhelm Schäfer, 德国)、雷立柏(Leopold Leeb,奥地利)等等。
综合上文列举的外名中译的实例可以看出,优美的外文中译名无不是“音”、“义”、“形”三者的完美结合。
这就告诉我们,在着手翻译之前首先要获得姓名主人的性别、职业、个性、爱好等基本信息。
在此基础上,从“音”入手——姓名翻译以音译为主,音形结合。
在音译时应对原文由所取舍,不必拘泥于姓对姓、名对名,因为名字毕竟只是人这一实体的指代符号;换而言之,可以译文与原文姓名对应,可以姓对名或名对姓,也可以省略姓名中的某个或某几个部分(尤其在遇到多个名字的外文原文时。
)如果要使中国读者感到译名有亲和力,则译文的姓一般选择中文常见的单姓或复姓,少用生僻姓氏或通常不作姓氏使用的汉字。
名的译文力求音节与原文接近、发音响亮亮、不拗口。
其次考虑译名的“义”,力求使普通中国读者一得知中文译名便产生美好联想,最好这种联想也正符合姓名所有者的职业和个性特征,可以借鉴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的名言警句,也可以从唐诗宋词等文学宝库中汲取精华。
但要避免流于庸俗、牵强附会或无中生有,尤其要避免使用令人产生不悦联想的字词。
最后要考虑的是译名的字“形”。
译名字“形”的重要性虽然比不上字“音”和字“义”,但唯有兼具“形”美的译名才是完美的译名。
外名中译后所有者通常首先要印成名片用于交际,所以译者考虑好译名方案后可以将其写在纸上,从字形出发加以比较。
考虑到实际生活中多数人喜欢以繁体字印制名片,所以最好两种字体书写,综合分析比较。
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一种汉字都可以是一副图画,译者要力求在姓名翻译中选取最美、最合适的一幅。
在翻译的广阔天地中,姓名翻译或许只是一汪碧水,但在钻研翻译理论、勤于翻译实践之余考察类似神形兼备、朗朗上口的译名,不啻学海泛舟中途小憩,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