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日志规范
系统日志管理规范

系统日志管理规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系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系统日志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信息源之一,它可以记录系统操作和故障检测信息。
系统管理员需要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系统日志,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规范管理系统日志。
一、日志管理的具体操作1.日志收集日志收集是指收集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和网络设备等产生的日志信息。
日志信息应该包含时间、事件类型、事件级别、事件描述和事件源等信息。
为了方便管理,日志应该分类存储。
2.日志筛选日志筛选是指根据需要选择出有价值的日志信息。
通常来说,我们只需要关注一些比较重要的事件,而忽略一些不重要的事件。
日志筛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便更好地排查问题。
3.日志分析日志分析是指对已经筛选出来的日志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日志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隐藏的问题,帮助我们快速发现并解决系统问题。
4.日志报警日志报警是指对一些重要的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和报警。
通过设置报警规则,可以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通知管理员,以便及时处理问题。
二、系统日志管理规范的制定制定系统日志管理规范是系统管理的基础之一。
在制定规范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规范应该切合实际,符合系统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不能制定严苛的规定。
2.可操作性原则规范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即规定的内容应该能够操作实现。
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背离用户需求。
3.适应性原则规范应该具有适应性,即充分考虑用户的不同需求和系统特点。
4.可维护性原则规范应该具有可维护性,即规范的内容应该能够长期有效,必要时需要进行修改和维护。
三、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1.日志过大当日志过大时会占用系统资源,降低系统性能。
解决办法是设置日志自动轮换,定期清理过期日志。
2.日志缺失当日志缺失时,会造成难以检查用户操作、排除故障和追查安全问题等不良后果。
解决办法是设置自动备份和手动备份,以便在需要时快速恢复。
3.日志不安全当日志不安全时,会泄露重要数据,对系统安全造成威胁。
系统程序Log日志编码规范

日志记录准则
安全类信息 业务类信息
ERROR
WARN
合法拒绝
重 要 模 块 异 一般模块异常
INFO 正常 正常
DEBUG 其他 其他
常 性能类信息
超越指标信息 正常
其他
日志记录代码规范
这里的细则以标准的三层架构来分析,包括表示层/接口层、业务层、存储层。 需要写日志的 java 类请加入以下代码:(实现 log 日志功能)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public class HelloWorl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HelloWorld.class); ("Hello World"); }
}
建议使用 slf4j 的高版本,使用可变参量的特性。
安全类信息记录 业务类信息记录 性能类信息记录
表示层/接口层类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public class LoginAction extends BaseAction {
",logoID,user,method ); // 调用获取机构服务 ("事务{}用户{}调用{}调用获取机构服务
",logoID,user,method ); } catch (Exception e) { logger.error("事务{}用户{}调用{}调用获取机构服务异
系统安全事件日志管理规范

系统安全事件日志管理规范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安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保护好我们的计算机系统,我们的数据就会面临侵犯的风险。
系统安全事件日志管理规范被纳入了信息安全人员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以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事件日志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记录和存储了大量有关计算机系统状态和行为的信息。
事件日志通常包括系统安全事件、操作系统信息、应用程序信息、网络流量、访问权限和配置变更等内容。
系统事件日志管理规范的目的是确保事件日志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此外,在事件日志中准确记录事件对于审计、调查和回答系统安全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关的系统安全事件日志管理规范。
1. 审计事件日志审计事件日志是系统安全事件日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使用计算机系统时,任何活动都应该有记录,并在日志中加以描述和时间戳。
事件日志的这些记录应保留一段时间,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审计。
系统管理员应该对事件日志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日志正确收集了系统活动,以便发现任何异常的活动。
2. 保护事件日志的安全性事件日志应受到保护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这可以通过使用加密或通过限制访问来实现。
日志记录应该只能由授权的人员访问,并应该对该访问进行监控,以便发现在日志上未经授权的活动。
3. 事件日志保留事件日志应保留一段时间。
这可以是由法律、合规或业务需求所规定的时间段。
事件日志记录应该按照存储策略进行定期迁移或删除。
丢弃之前日志记录应该按照数据保护的规定进行销毁。
保留日志的应用程序或工具应该对达到保留时限的事件日志自动执行删除操作。
4. 事件日志报告事件日志通常是在安全审计、调查和回答系统安全问题时使用的。
因此,事件日志应该提供即时报告功能,以便在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处理。
通过时间轴可视化等特征,事件日志的数据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系统活动情况,更容易地定位非法操作等行为。
信息系统日志管理规范

信息系统日志管理规范一、引言信息系统日志是记录系统操作和事件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安全审计、故障排查和合规性检查等方面。
为了有效管理信息系统日志,减少安全风险和提高系统性能,制定本规范。
二、日志记录要求1. 日志记录类型所有关键组件和子系统都应该记录日志,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程序等。
2. 日志内容日志应该包含关键的操作事件和系统状态信息,例如登录事件、文件访问、异常操作、授权变更和警报信息等。
3. 日志格式日志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包含时间戳、日志级别、事件信息和发起者信息等。
同时,应该支持以适当的方式对日志进行归档和备份,以便长期存储和后续调查。
4. 日志记录级别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设定日志记录级别,常见的级别包括:信息、警告和错误。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自定义其他级别。
三、日志存储和保护1. 存储位置日志应存储在专门的日志服务器或日志管理系统中,并设置适当的存储空间。
2. 存储时间根据法规要求和实际需要,确定日志的存储时间,并制定相应的清理策略。
一般来说,安全事件相关的日志应至少保留一年。
3. 访问权限对于敏感信息和关键日志,应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并建立审计机制,记录对日志的访问和操作。
四、日志监控和分析1. 实时监控设置日志监控系统,实时收集、分析和报警关键事件,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活动和安全威胁。
2. 定期审计对日志进行定期审计,查找异常行为、追踪操作记录,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3. 日志分析通过对日志进行分析,发现系统性能问题、网络攻击、安全漏洞等,并做出相应的优化和修复。
五、合规要求1. 法规合规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标准,确保日志的合法、规范记录和存储。
2. 行业标准参考相关行业的信息安全标准和最佳实践,制定适合本组织的日志管理规范。
六、总结通过制定信息系统日志管理规范,可以有效管理和保护系统日志,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定期审计和分析日志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威胁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IT应用系统安全规范与操作规范

IT应用系统安全规范与操作规范信息安全管理中心2023年06月目录1 .概述 (4)2 .日常操作规范 (4)3 .系统安全规范♦♦♦♦♦♦♦♦♦♦♦♦♦♦♦♦♦♦♦♦♦♦♦♦♦♦♦♦♦♦♦♦♦♦♦♦♦♦♦♦♦♦♦♦♦♦♦54 .文件上传规范 (7)5 .日志记录规范 (9)1 .概述随着国家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与监督检查力度逐年增大,鞍钢集团信息化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趋严峻,不遵守安全规范的应用与终端往往会形成未知的安全风险隐患,经安全运营监测发现,目前鞍钢的各类应用普遍存在较为低级的安全问题,例如系统账户弱口令、系统漏洞、应用逻辑漏洞等问题,因此安全运营中心归纳整理了应用系统、终端层面的安全规范、安全策略及相关管理要求,具体内容如下:2 .日常操作规范在业务系统安全中,用户的日常操作行为是保证系统安全的关键,需要用户在日常工作中遵守以下操作规范:1、访问正规网站:禁止访问来源不明的网站查询、下载资料和软件。
正规网站包含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网站域名有ICP备案;第二,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其工商信息。
2、注意虚假的网站: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前注意网站的URL是否合规,防止攻击者构造虚假的URL盗用用户名和密码。
3、合理使用邮箱:建议使用企业内部邮箱,防止出现恶意邮件,钓鱼邮件,进而攻破内网。
发现不明邮件应立即确认邮件来源,切勿轻易点击查看和下载。
4、终端准入系统:办公PC纳入终端准入系统,强制用户安装特定的杀毒软件才能入网,并要求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
5、密码管理:要求用户使用强密码并定期更换(最多三个月),密码必须由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三者及以上混合八位以上组成(鞍山钢铁管理文件要求),目前安全运营平台判定规则为:密码必须由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四者混合八位以上组成为且不能有一定规律或者连续重叠,或伪强口令,例如Aal23456、AaBbOOOO.p@SSWord等,建议参考此规则修改。
系统监控与日志管理规范范本

系统监控与日志管理规范范本1. 引言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系统监控和日志管理是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和及时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制定系统监控与日志管理规范范本,建立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系统监控和日志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2. 监控规范2.1 系统监控范围确定系统监控范围,包括硬件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等。
监控范围应根据业务需求和风险评估进行合理确定。
2.2 监控指标定义监控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性能、资源利用率、运行状态等。
监控指标应具体明确,能够反映系统的健康状态和异常情况。
2.3 监控频率确定监控频率,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特点设定监控的时间间隔。
关键系统可以增加监控频率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
2.4 监控工具选择合适的监控工具,根据系统特点和业务需求进行评估和选择,确保监控工具能够满足监控需求并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控数据。
3. 日志管理规范3.1 日志收集系统应具备日志收集机制,能够收集系统重要操作、错误日志、安全事件等关键信息。
日志收集应根据系统需求和法规合规要求进行配置和管理。
3.2 日志存储与备份确定日志存储位置和存储周期,监控日志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定期备份日志,并建立日志完整性校验机制,以确保日志的安全可靠。
3.3 日志分析与报告建立日志分析与报告机制,通过对日志进行分析和统计,及时发现系统问题和异常事件,并生成报告。
报告应包括问题描述、影响范围、解决方案等信息。
3.4 日志保密性与访问控制对重要日志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日志的保密性。
同时,制定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对日志的访问权限,防止非授权人员篡改或删除日志。
4. 监控与日志管理的责任与义务4.1 责任划分明确监控和日志管理的责任划分,确定监控和日志管理的责任人员和部门,并明确相关职责和权限。
4.2 值班与响应建立监控系统的值班和响应机制,确保24小时监控和及时响应,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3 审查与改进定期对监控和日志管理工作进行审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提高监控和日志管理的效果和水平。
日志的格式

日志的格式
日志的格式是记录信息的重要方式,通常用于跟踪事件、记录活动或提供系统或应用程序的状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日志格式及其组成部分:
1.时间戳: 记录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
通常包括日期、小时、分钟和秒。
2.级别/类型: 指示日志事件的严重性或分类。
常见的级别包括:INFO、WARNING、ERROR、DEBUG等。
3.日志消息: 关于事件的描述或详细信息。
这可以是任何文本,具体取决于正在记录的内容。
4.来源/类别: 指示日志消息来自哪个系统、应用程序、模块或组件。
5.附加信息: 这可能包括异常详细信息、错误代码、堆栈跟踪或其他与特定事件相关的数据。
6.日志条目ID: 唯一标识每个日志条目的编号,有助于跟踪和检索特定事件。
7.其他元数据: 根据需要,可以包括任何其他相关信息,例如用户ID、机器IP地址、操作系统的详细信息等。
在编写日志时,遵循一致的格式有助于更好地组织信息,并使日志更易于阅读和理解。
此外,考虑使用专门的日志管理工具或服务,这些工具可以提供更高级的功能,例如日志聚合、搜索和警报。
信息系统日志管理规范

信息系统日志管理规范信息系统日志是记录系统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和操作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系统安全性、追踪问题根源和满足监管要求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规范信息系统日志管理,确保日志的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将就常见的信息系统日志管理规范进行探讨。
1. 日志记录要求信息系统的日志记录应满足以下要求:1.1 完整性:所有重要的系统事件和操作都应被记录,包括用户登录、系统启停、权限变更、异常访问等。
同时,日志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时间、来源、目标和结果等信息,以便后续分析和调查。
1.2 可靠性:日志记录应具备防篡改能力,即一旦日志被写入,就不可被修改、删除或篡改。
为此,可以采用写入校验和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来保证日志的完整性和可信性。
1.3 合规性:日志记录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包括个人隐私保护、数据保密性和数据存储时限等方面的规定。
2. 日志收集和存储为了确保日志记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日志的收集和存储。
2.1 集中收集:建议将各个系统的日志收集到集中的日志服务器上,以便于对日志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日志收集代理或者日志收集工具实现日志的自动收集和传输。
2.2 安全存储:日志存储应具备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可以借助分布式存储系统或者云存储服务来存储日志,确保日志的安全保存和备份。
2.3 访问控制:对于敏感的日志信息,需要设定访问控制策略,限制只有授权人员才能查看和操作。
同时,需要定期对访问日志进行审计,防止非法访问和篡改。
3. 日志分析和应用信息系统日志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日志进行分析和应用,可以帮助发现系统异常、追踪安全事件和改善系统性能。
3.1 自动化分析:可以使用日志分析工具对日志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通过建立日志分析规则和模型,检测出系统的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及时发出预警和报告。
3.2 安全事件响应:当系统发生安全事件时,日志记录为追踪问题和定位责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系统日志规范
在应用程序中添加程序日志记录可以跟踪代码运行时轨迹,作为日后审计的依据;并且担当集成开发环境中的调试器的作用,向文件打印代码的调试信息。
本规定Jave EE项目必须使用Commons-Logging作为日志接口封装,选用Apache提供的可重用组件Log4j作为底层实现。
1.日志命名规范
根日志(root logger)位于日志层次的最顶层,它的日志级别不能指派为空;不能通过使用它的名字直接得到它,而应该通过类的静态方法Logger.getRootLogger得到它(指root logger)。
所有其他的日志可通过静态方法Logger.getLogger来实例化并获取,这个方法
Logger.getLogger把所想要的logger的名字作为参数,一般取本类的名字作为参数。
2.日志信息级别规范
日志信息输出的优先级从高到低至少应分为五档,分别是Fatal、ERROR、WARN、INFO、DEBUG。
这些级别用来指定这条日志信息的重要程度。
在测试阶段可以打开所有级别的日志,系统上线后只允许输出INFO 以上级别(含INFO)。
各级别的日志信息作用规定如下:
2.1致命(Fatal)
严重的错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如硬盘空间满等。
这个级别很少被用,常暗含系统或者系统的组件迫近崩溃。
2.2错误(Error)
系统可以继续运行,但最好要尽快修复的错误。
这个级别用的较多,常常伴随Java异常,错误(Error)的环境不一定会造成系统的崩溃,系统可以继续服务接下来的请求。
2.3警告(Warn)
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但需要引起注意的警告信息。
这个级别预示较小的问题,由系统外部的因素造成的,比如用户输入了不符合条件的参数。
2.4信息(Info)
系统运行的主要关键时点的操作信息,一般用于记录业务日志。
但同时,也应该有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可以记录再现缺陷的路径。
这个级别记录了系统日常运转中有意义的事件。
2.5调试(Debug)
系统运行中的调试信息,便于开发人员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一般用于程序日志,关心程序操作(细粒度),不太关心业务操作(粗粒度)。
系统出现问题时,必须抛出异常,在处理异常时记录日志,且日志级别必须是前三个级别(Fatal\Error\Warning)中的一种。
3.日志配置规范
所有的日志配置文件放在src目录下,编译时随同.class文件一同拷贝到(%webapp_HOME%)\WEB-INF\classes\目录下,这些配置文件必须采用properties文件的编写方法, commons-logging.properties文件用来指定commons-logging的实现为log4j,log4j.properties文件用来配置log4j的所有参数,日志配置信息不得配置在这两个文件以外的文件中。
4.日志对多线程的支持规范
日志记录必须支持多线程。
当应用程序同时处理多个客户的请求时,不同客户之间的日志信息写同一个日志文件时不应产生冲突,不同请求的日志信息能被显示并区分出来。
在应用系统中,必须使用log4j
NDC(Nested Diagnostic Contexts)来处理多线程的日志记录。
当程序响应请求时,通过Log4J NDC(Nested Diagnostic Contexts)机制,将日志(logger)推入栈中,当程序完成处理或抛出异常时,NDC弹栈,以保证同一线程日志的一致性。
5.日志输出规范
应用程序禁止直接使用Log4J API,并且禁止使用JDK Console输出(System.out, System.err, ex.printStackTrace(), etc.)。
所有的日志实例的属性都应从根日志(root logger)继承。
日志信息必须支持输出到控制台(console)和文本文件(TextFiles)。
输出到文本文件(TextFiles)的日志,必须提供日志文件分析脚本,以方便查询和阅读。
6.日志文件组织与备份规范
6.1文件组织方式
即日志文件名必须满足<系统名称>.log.yyyyMMddHH的命名规则。
yyyyMMddHH表示每日整点时重新命名日志文件,以方便按时间定位日志信息;文件大小限制为最多20Mb,即当日志文件超过20Mb时,旧日志文件重命名为<系统名称>.log.yyyyMMddHH.n(n从1开始编号以步长1递增),新日志写入<系统名称>.log.yyyyMMddHH。
这里的<系统名称>表示各个实际项目的英文缩写,英文缩写必须遵循单位对系统英文缩写的统一规定。
6.2日志备份机制
每天营业结束后,必须先对当天日志进行压缩,再做磁带备份,生产机上保留最近5个工作日的日志备份。
日志的输出格式(不包括异常树信息)规定如下:
日期(yyyy-M-d) 时间(HH:mm:ss) NDC标志[级别](对应程序文件名:行号)定制信息。
即%d{yyyy-M-d HH:mm:ss}%x[%5p](%F:%L) %m%n
7.日志内容规范
对于“敏感”的单位信息,如客户密码、余额等信息,禁止使用debug以上级别的日志方法记录,在开发过程中,也应减少日志对该类信息的记录。
所有的异常(Exception)都必须写在日志中,当系统抛出异常时,除了使用log.error()记录定制信息外,还必须打印异常树信息,例如log.error(定制信息, e)。
8.日志编写规范
在输出日志之前完成字符串操作,禁止一些结构复杂的对象被直接放入日志中作字符串处理。
如下方式的日志记录方法是不正确的:logger.debug("Entry User: " + UserBO + " is " +
String.valueOf(entry));
这种调用方式会引起过多的构建信息参数的花费。
定制信息的组合必须在输出日志之前完成字符串的操作,可使用StringBuffer提高效率。
为了防止因特殊情况需要关闭所有系统日志,而引起系统性能急剧下降。
要在调用DEBUG时,必须判断DEBUG级别是否生效,其他级别无需判断。
如直接调用log.debug(tmpString)是错误的,必须采用以下方法处理DEBUG级别的日志:
if (log.isDebugEnabled()){
log.debug(tmpStr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