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研究进展
结构陶瓷的新型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研究与进展

为 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是丙烯酰胺体系具有一定
的毒性 ,不利 于人体 健康 和环 境保护 。尽 管后来 M.
A.a n y和 O O. Jn e . Oma e ) 发 了 一 系 列 的 低 毒体 t| e3 开
1 多糖 类 高分 子 凝胶 注模 成 型
许多从动植物 中提取的多糖类高分子都具有良
1( . )
固相 含 量 ( o vl %)
图 4 干 燥 收 缩 和 素 坯 密度 与 浆 料 固相 含 量 关 系
收稿 1 : 1— 11 3 2 10— 9 期 0
通讯联系人: 谢志鹏 , — a : z @m itn h a d . E m i xp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 u . u n l l g e c s
脂糖 、 明胶 、 果胶 、 卡拉胶 ( 角叉藻胶 ) 等具有热溶胶
《 陶瓷学报) 0 1年第 2期 ) 1 2
33 1
, / 一一 0 ~ ≤ £一 _ 漉 0 / 0 一 一
图 2 琼 脂 糖 凝 胶 成 型 陶 瓷涡 轮 转 子
F g 2 Ce ami u b n o a o e a t r m g o e i. r c t r i e r t t rg l s o a ar s c f
3・ 5
3・ ( )
一
25 .
罐 薛 § 鏊 鬈黧 孽
| ’
篓
2( _ )
15 ・
\ i;. 22 22} .6 | 2铺 6碡 墨7 蠹 : 舞 . 糍 黼 墨 鞭 《 7 辨 一
图 3 涡 轮 转 子 坯 体 的 密 度 分 布
F g 3 Bu k d n i iti t n o h r e e a c t r i e i . l e st ds r y bu i f e g e n c r mi u b n o t r tt o y o a orb d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胶态快速成型工艺,由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发明。
这种技术主要利用有机单体或少量添加剂的化学反应原位凝固成型,获得具有良好微观均匀性和一定强度的坯体,然后再进行烧结制得成品。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可以分为水基凝胶注模成型与非水基凝胶注模成型两大体系。
其中,水基凝胶注模成型方法与传统方法类似,简单易行,干燥过程更容易,降低了预混液的粘度,对环境污染小。
非水基凝胶体系常见的溶剂为醇、烃、醚和酮等,采用有机溶剂,不但污染环境,且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增加了成本。
这种成型技术无需贵重复杂设备,所用模具为无孔模具,且对模具无特殊材质要求,因此是一种低成本成型技术。
同时,它可适用范围广,可制备单一材料或复合材料,对粉体无特殊要求,因此适用于各种陶瓷制品,粗细粒度均可。
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的特点还包括:定型过程与注模的过程是完全分离的,因此成型坯体组分均匀、密度均匀缺陷少,在后续干燥烧结中会保持成型时的比例。
此外,由于坯体在脱模后便具有一定的初始强度,为后期进一步加工制备为更为精密的构件提供了基础条件。
总的来说,凝胶注模成型技术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环保型的成型工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注凝成型gelcasting工艺及其新发展

综合评述
注凝成型( gelcasting) 工艺及其新发展
薛义丹 徐廷献 郭文利 邹强
(天津大学先进陶瓷与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津大学材料学院 ,天津 300072)
摘 要 简要概括了注凝成型的工艺过程及其特点 ,着重介绍了低毒性凝胶系统的选择 、注凝成
注凝成型不仅适用于大尺寸部件的成型 ,也 同样适用于复杂形状部件的成型 。但复杂部件在 脱 模 时 还 存 在 一 些 技 术 问 题 。MoldSDF ( mold shape deposition manufacturing) 是一种制作模具的 方法 , 它是基 本 累 加 的 过 程 。图 1 所 示 为 应 用 MoldSDF 制备一个简单部件的成型过程 。MoldS2 DF 工艺在制备复杂形状的陶瓷部件时有 2 个显 著的优势 : (1) MoldSDF 工艺成型的样品的所有表 面可进行重复的机械再加工 ,以求表面光洁 、形状 精确 ; (2) 浆料可一次性注入 ,这样可以消除模具 的层界现象 ,避免在坯体中产生缺陷 。注凝成型 法与 MoldSDF 相结合 ,可以生产各种复杂形状的 部件 ,并且生产的部件具有良好的显微结构和机 械性能 。Stanford 大学已经该方法成功制备了氮 化硅涡轮转子和不锈钢转子[17] 。
二烯丙基酒石酸钾铵
双 官 能
N -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聚乙烯 (乙烯. 乙二醇 XXX) 脂
团 甲基丙烯酸盐[ 酯 ]
DATDA
烯丙基
MBAM
丙烯酰胺
PEG(XXX) DA 丙烯酸脂
PEG(XXX) DMA 丙烯酸脂
4. 1. 2 天然大分子的应用 许多从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纯天然水溶液大
无压烧结SiC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研究

21 实验原 料 _
1 前 言
凝胶 注模成型 (e—csn) gl at g 最早 由美 国橡树 岭 i
实 验选 用 的原料 为亚 微 米级 SC( i 宁夏机 械研 究
院提供, 0 0 D5= . 7
,烧结助剂为 BC和纳米级炭 4
黑 , 胶 浇注 成型 用 的单 体 丙烯 酰 胺 为化 学纯 ( 津 凝 天
D ra- ) a n c用作浓浆料的分散剂 。 v -
22 实 验 工 艺 过 程 _
注 , 是研 究大 多集 中在反 应 烧 结碳 化 硅 陶 瓷 , 但 采用 不 同粒 度 的 颗粒 级 配 制备 出 固含 量 达 到 5v 1 而 0o%, 粘 度低 于 la 的浆 料并 通 过有 机单 体 的聚 合反 应进 ps 行 注模 成型 。无压 烧 结 的凝 胶 浇注 成型 却 鲜有 报
化 学试 剂公 司 ) ,交 联剂 和 引发剂 分别为 N, N一二 甲 基 双丙烯 酰胺 和过 硫酸 铵 ( 海试 剂厂 )四 甲基氢 氧 上 , 化 铵 ( MA ,5 T H)2 %水 溶 液 ( 海 国 药 集 团化 学 试 剂 上 有 限 公 司 ) 聚 甲 基 丙 烯 酸 胺 (MAA, 商 业 名 , P
第 3 卷第 4期 1 21 0 0年 l 2月
《 陶瓷 学报》
J IRNA L 0 0F CERAM I CS
V0. . 1 31 No. 4 D e .2 0 c 01
文 章编 号 :00 2 7 (0 0 0 - 5 4 0 10 - 2 8 2 1 )4 0 3 — 4
首先将 碳化 硅粉体 、 结助 剂分散 含有有机 单体 烧 丙烯 酰 胺和 交联 剂 N, 一二 甲基 双丙 烯酰 胺 的水 N 溶液 中 , 后进 行球 磨 , 磨 l 时后 的浆 料边 搅拌 然 球 2小 边 加 入 引发 剂 过 硫酸 铵 , 分 搅 拌均 匀后 , 浆料 注 充 将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及应用现状一、本文概述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制备技术,广泛应用于陶瓷、玻璃、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应用现状。
我们将深入探讨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溶胶的形成、凝胶化过程以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调控。
我们将回顾溶胶凝胶法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探索阶段到如今的成熟应用,分析其技术进步和主要成就。
我们将重点关注溶胶凝胶法的应用现状,涉及领域广泛,如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溶胶凝胶法知识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是一种在湿化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材料制备技术,其基本原理涉及胶体化学和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
该方法通过控制溶液中的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溶质原子或离子在液相中形成稳定的溶胶体系,随后经过凝胶化过程转化为固态凝胶,最后经过热处理等步骤得到所需材料。
在溶胶凝胶法的过程中,溶胶的形成是关键。
溶胶是由固体颗粒(通常为纳米尺度)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
这些固体颗粒可以通过水解和缩聚等化学反应从溶液中的前驱体(如金属盐或金属醇盐)中生成。
水解反应是指前驱体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或氧化物,同时释放出水分子。
缩聚反应则是指这些氢氧化物或氧化物之间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网络状的结构,从而使溶液转化为溶胶。
凝胶化过程是溶胶凝胶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随着溶胶中固体颗粒的不断生成和长大,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形成三维网络结构,使溶胶失去流动性,转变为固态的凝胶。
这一过程中,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以及颗粒表面的电荷状态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热处理等步骤,可以去除凝胶中的残余水分和有机溶剂,同时使凝胶中的无机物发生结晶或相变,从而得到所需的材料。
六方氮化硼凝胶注模成型研究

催 化剂对 凝胶固化性 能的影 响、以及单体 和引发剂 加入量 对坯 体干燥性 状的影 响等进行 了研
究。
关键 词 :凝胶 注模 ;六方氮 化硼 ;浆料
中图分类号 :T Q14 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3 ( 0 o 1 ( - l 3 0 9 1 4 21 )0 下) o - 4 0 6
成 型 精 度 高 ,但 难 以 成型 复杂 形 状 制 品 。流 动 成
型 法 如 热 压 铸 成型 法 、注 射 成 型 法 和 注 浆 成 型 法 等 ,虽 可 成 型 复杂 形 状 制 品 ,但 都 存 在 着 难 以 解
决 的 严 重 问题 。如 以石 膏 模 吸 有 成 型 设 备 简 单 、可 以 制 成 大 型 复 杂 形体 制 品的 独 特 优 势 ,却 不 宜 制造 壁 厚 悬 殊 、厚 大 截 面 制 品 ,所 获 坯 体 的 密 度 也 不均 匀 ,
1 实验
11 实验 原料 .
h BN粉 体 纯 度 为9 .%,平 均 粒 径 为 04 — 95 .7u m 。凝 胶 有机 单 体 为 丙烯 酰 胺 ( AM) ,交联 有 机 单
具 体 工 艺 是 首 先 将 陶瓷 粉 体 均 匀 分 散 于 含 有 有机 单 体 和 交 联 剂 的水 溶 液 或 者 非 水 溶 液 中 ,在 室温
材料 。 目前 瘠 性 陶 瓷 粉 末 的成 型 方 法 主 要 分 为 压
力成 型 法 和 流 动 成型 法 两大 类 。使 用 最 多 的压 力
体 为 N— N亚 甲基 双 丙 烯 酰 胺 ( MB AM) ,凝 胶 引 发 剂 为过 硫 酸 铵 ( 2 。 S ,凝 胶催 化 剂 为 NH )s o ( ) AP
凝胶注模结合冷等静压成型陶瓷坯体工艺研究

第38卷第12期硅酸盐通报Vol.38No.12 2019年12月BULLETIN OF THE CHIESE CERAMIC SOCIETY Depm b ez,2019凝胶注模结合冷等静压成型陶瓷坯体工艺研究杜苗凤,张培志,郭方全,祁海,何成贵,韩伟月(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市工程材料应用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7)摘要:以A-03为研究对象,采用凝胶注模技术成型固相含量分别为45vol%,50vf%和54vol%的坯体,研究了冷等静压压力对凝胶注模坯体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随着浆料固相含量升高,各坯体的相对密度增大,孔径和孔体积减小。
在0~500MPa之间,随着冷等静压压力的升高,各固相含量坯体的相对密度均增大。
在500MPa高压下,各坯体的相对密度均增大至60%,孔径和孔体积均减小至62nm和0.17mLg。
关键词:冷等静压;凝胶注模;氧化铝陶瓷;孔径分布中图分类号:TB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625(2019)12-84005Research on Ceramic Green Body Fabricated by GelcastingCombined with Colk Isostatic PressingDU Miao-feng,ZHANG Pei-zhi,GUO Fang-quan,QA Hai,HE Cheng-gui,HAN Wei-yue(ShanghacKeyLaboeaeoeyofEngcneeecngMaeeecaisAppiccaecon and Eeaiuaecon,ShanghacReseaech InseceueeofMaeeecais,Shangha c200437,Chcna)Absirahi:Ai2O3geeen bodcesweeefabeccaeed bygeicasecngeechncquewceh soicdsioadcngof45eoi%,50eoi%and 54eoi%,eespececeeiy.Thee f eceofcoid csoseaeccpee s cng(CIP)pee s ueeon ehepeopeeecesofgeeen bodceswaseeaiuaeed.Theeesuiesshowehaewceh ehecnceeaseofsoicdsioadcng,eheeeiaeceedensceyofeach bodycnceeases,ehepoeedcameeeeand poeeeoiumedeceeases.In ehe eange of0-500MPa,wceh ehecnceeaseofcoid csoseaeccpee s uee,eheeeiaeceedensceyofehe bodceswceh dc f eeenesoicdsioadcngcnceeases.Aeehehcgh pee s ueeof500MPa,eheeeiaeceedensceyofeach bodycnceeases eo60%,and ehepoeedcameeeeand poeeeoiumedeceeaseeo62nm and0.17mLyg.Key words:CIP;geicasecng;aiumcnaceeamcc;poeedcameeeedcseecbuecon1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Jenny和Omateta首次提出凝胶注模成型技术'10(,将传统陶瓷和高分子化学相结合,即将稳定分散的陶瓷颗粒原位固化在三维高分子网络中,可成型均匀的近净尺寸复杂陶瓷部件。
凝胶注模Sialon-SiC材料流变性研究及其性能

铸 造
巩甘雷等: 胶注 i nS 材料流变 凝 模S l — i a o C 性研究 及其性能
・6 75・
甲基 双丙稀酰胺 ( AM) 作交联剂 、过硫 酸胺 (% MB 2
1 试验过程与方法
11 原料 和试剂 . 试 验用改性 s粉 、改性 A 粉 、 一 1 i l A : 粉和 s O i 粉 c 的粒度 分布和化学组 成如表 1 示 。所用 两种气体分 别 所
g la t g p o e s R e l g c l o e ft e s s e so a e n s e c si r c s . h o o i a d l u p n i n h sb e i lt d u i g t e M a L b s t v r , h n m o h mu ae s t a o ̄ a e t e n h s s e so h r c e i i sa r ewi e S s o r e l g c l d 1 Gr e o iswe ep o u e y g l a t g u p n in c a a t rs c g e t t ik o o i a t hh h mo e. e n b d e r r d c d b e c si n u i g t e s s e so t 8 o . s l o d n .a d S a o . i t ras a e fb i a e y n ti a i n sn h u p n i n wi 7 v 1 h % o i l a i g n i l n S C ma e il r a r t d b i d t d c r o sn e i g XRD n EM n l ssi d c t s t a i S 4 2 N6a d a s l a u tO i itr . n a dS a a y i n i a e h tS C, i 02 n ma l mo n fS 2 Al 0N2 x s i h it n t e e ma e i l.T e s a e f t e i l n p a e s e a o a s o t r d n h tras h v a u i 1 1 tras h h p o h s o h s i a h x g n l h r o s a d t e ma e il a e n f2 o 1 m ir s u t r . l e st n e u a t n t f h tra s r . 9g c a d 5 P . e p ci e y c o t c u e Bu k d n i a d f x r l r g h o t ema e i l a e2 6 / m n 6 M a r s e t l . r y l se 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n 内进行 ,时间长短跟催化剂加入量和单体含量有关 。催
化剂加速聚合反应速度的机理在于催化剂能有效降低反应
的活化能 。据文献[ 9 ]报道 ,加入催化剂后凝胶反应的活化
能从 149. 4 kJ ·mol - 1降低到 71. 2 kJ ·mol - 1 。单体 (如 AM 或
MAM) 的交联聚合反应的反应式如下 :
单体量少 (为干粉质量的 2 %~5 %) ,且固相体积分数高 ,通 常占到 50 %以上 ,因此成型后的坯体收缩非常小 ,坯体的干 燥收缩率一般在 1 %~2 %之间 。
3 两种改进型凝胶注模成型工艺
3. 1 HMAM 工艺
除了常用的 AM/ MBAM 和 MAM/ MBAM 水基凝胶体系的
注模成型工艺外 ,Omatete 等[10] 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成型方
的陶瓷制作相似 ;降低了浆料的粘度 ,干燥过程更容易控制 ; 避免了有机溶剂挥发造成的空气污染 。
水基凝胶注模成型工艺使用较多的体系有两种 :丙烯酸 酯体系和丙烯酰胺体系 。丙烯酸酯体系并非纯水溶液体系 , 需要共溶剂 (如 N - 甲基 - 2 - 吡咯烷酮) ,且有相分离现象 。 由于该体系引发后的预混液凝胶化不彻底 ,并且分散效果不 佳 ,难以制备出高固相体积含量的浆料 ,因此 ,目前实际普遍 使用的是丙烯酰胺体系 。
在生物 医 学 领 域 应 用 已 有 30 多 年 历 史 的 丙 烯 酰 胺 (C2 H2CONH2 ,简称 AM) 单体是一种神经毒素 ,使用时需加以
2. 2 水基凝胶体系
防护 。目前 ,AM 逐渐被危险性小的 MAM 所取代[7] 。典型
与非水基凝胶体系相比 ,水基凝胶体系在批量生产时优 的水基凝胶体系见表 2 。
> 1000 最小
~300 ,一维 尺寸 ≤10
有时严重
~500 最小
厚或薄截 面成型
可以
厚截面延长 厚截面脱脂 厚截面延长 注模时间 排胶困难 注模时间
粉体颗 粒尺寸
随颗粒尺寸 随颗粒尺寸 随颗粒尺寸 随颗粒尺寸
减小 ,浆料 减小 ,注浆 减小 ,浆料 减小 ,注浆 粘度增大 时间延长 粘度增大 时间延长
编辑 :柴剑玲
2004/ 5 耐火材料/ NAIHUO CAILIAO 34 3
相似 ,不过 ,该工艺使用的结合剂是有机单体 ,而不是水泥 、 势较为明显 :使用水作为溶剂使得凝胶注模成型工艺与传统
聚合物或蜡等本身具有粘接性能的结合剂 。 2. 1 非水基凝胶体系
非水基凝胶体系使用的是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除作为单 体的溶剂外 ,还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8] :1) 在交联反应温度具有 低的蒸气压 ;2) 本身粘度较低。使用有机溶剂的最大优势在于 预混液中单体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 ,而单体在水中则较易于饱 和 ,如常温下甲基丙烯酰胺 (简称 MAM) 在水中溶解度为 20wt % 左右 ,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简称 MBAM) 仅为 2wt %左右。 不过 ,使用有机溶剂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目前除氮化铝、铝或 活性金属等水敏性粉体仍使用非水基凝胶体系外 ,非水基凝胶 体系已逐步被水基凝胶体系所取代 。
(1) 适用范围广 ,可制备单一材料或复合材料 ,可用非水
பைடு நூலகம்
溶剂制备水敏性的氮化铝 、氮化钛 、铝 、铁 、钛等部件 ;
(2) 由于使用低粘度 、高固相含量的浆料 ,且使用的有机
物含量少 ,因此坯体收缩少 ,可制备近净尺寸的部件 ;
(3) 由于浆料呈液态 ,可以流动并填充模具 ,因此可以制
备出复杂形状的部件 (部件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模具的制造
明显 ,具体见表 1[7] 。值得说明的是 ,凝胶注模成型与溶胶 - 凝
胶成型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凝胶注模成型是利用溶于浆料中
的有机单体的聚合来固化高固相含量浆料的 ;而溶胶 - 凝胶成
型则是用无机凝胶来固化固相含量相对较低的浆料 。
表 1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与其他成型工艺比较
工 艺
凝胶注 模成型
引发剂 催化剂
过硫酸铵 (APS) 四甲基乙二胺 (TEMED)
过硫酸钾或双氧水 ( H2O2) TEMED
APS TEMED
盐酸偶氮 [2 - 咪唑啉 - 2 - 丙烷 ] (AZIP)
-
AM 和 MAM 是含有单功能团的单体 ,交联剂是含有双 条件下聚合都会发生收缩 。凝胶注模成型方法由于使用的
个浆料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升温 ,聚合反应过程仅需 10~40 s
即可完成 。不过 ,使用微波炉加热容易使浆料受热不均 ,从
而使部件变形 。交联聚合反应的速度可以通过添加催化剂
(如四甲基乙二胺 ,简称 TEMED ,不超过溶剂质量的 0. 1 %)
来控制 ,适量的催化剂在常温下可使聚合反应控制在 10~60
含量的增加和凝胶化温度的提高而提高 。任何单体在一定
HMAM 工艺开发成功后 ,美国东北大学 Montgomery 等人
3 44 NAIHUO CAILIAO/ 耐火材料 2004/ 5
发明了热可逆转变凝胶注模成型 ( Thermoreversible Gelcasting , 简称 TRG) 工艺 。该工艺主要是利用有机物的物理交联结 合 ,而不象传统的凝胶注模工艺靠化学反应聚合起结合作 用 。在温度超过某一数值 (如 60 ℃) 时 ,其混合物料呈流态 , 而冷却至低于此温度时 ,浆料立刻转变为物理凝胶结合的固 态 。此转变过程相当容易 。TRG工艺流程如图 2 所示 ,图中 Tgel为凝胶形成温度 。该工艺在低于 60 ℃时有机物形成物 理连接 。当温度超过 60 ℃时 ,物理连接分解 ,物料形成自由 流动的液态 。在这种热可逆转变的凝胶中加入高固相含量 的粉体制成浆料后 ,浆料仍保持热可逆转变性质 。该工艺的 主要优点是当生坯不符合质量要求时可以加热而重新回收 利用 ,以减少粉体和有机物的浪费 。
(1) 链的引发反应 :
I2 →2I
(1)
M + I →IM
(2)
(2) 链的增长反应 :
IM + M →IMM + M →IM2M + nM →IMn + 2M
(3)
(3) 链的终止 :
IMn + 2M + IMm + 2M = IMm + n + 2M 或 IMn + IMm
(4)
式 (1) ~ (4) 中 I2代表引发剂 ,M 代表给定单体 (至少有 一个双键) 。
注浆成型 注射成型 压注成型
固化时间/ min 湿坯强度
5~60 适中
干坯强度
很高
模具材料
金属 、玻璃 、 塑料 、蜡等
60~600 低 低
石膏
1~2 高 -
金属
30~300 低 低
多孔塑料
排胶时间/ h 成型缺陷
2~3 最小
2~3 最小
可达 7 天 较大
2~3 最小
部件最大 尺寸/ mm
成品变形
> 1000 最小
Ξ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基于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和有机化 学知识的结合 ,该工艺成型的生坯强度很高 (可达 30 MPa) , 能直接进行机加工 ,明显优于其他复杂形状陶瓷部件的成型 工艺 ,这对烧结后很难加工的陶瓷材料来说非常有益 。该成 型方法所用的添加剂可全部使用有机物 ,烧结后不会残留杂 质 ,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近净尺寸原位凝固成型技术 ,可制作 高质量的 、形状复杂的部件 。
体 系 单体或聚合物
交联剂
1 丙烯酰胺 (AM)
N ,N’- 亚甲基双丙 烯酰胺 (MBAM)
表 2 典型的水基凝胶体系
2
3
甲基丙烯酰胺 (MAM)
甲氧基 - 聚 (乙烯基乙二醇) 甲基丙烯酸 (MPEGMA)
MBAM 或二丙烯基酒 石酸二酰胺 (DATDA)
MBAM
4 甲基丙烯酸 (MAA)
聚 (乙烯基乙二醇) 二甲基丙 烯酸 (PEGDAM)
法 ,他 们 使 用 羟 基 - 甲 基 - 丙 烯 酰 胺 ( hydroxymethy2
lacrylamide ,简称 HMAM) 单体 ,该单体能够在一定条件下自
交联形成凝胶 。HMAM 凝胶体系与上述两种体系相比有很
多优点 ,由它配制的浆料粘度较低 ,如制备相同粘度的 Si3N4 浆料时 ,其固相体积含量可比 AM/ MBAM 和 MAM/ MBAM 的
NAIHUO CAILIAO / 耐火材料 2004 , 38 ( 5 ) 343~ 346
综 述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研究进展
□ 刘开琪1 ,2) 宋慎泰2) 洪彦若1) 孙加林1)
1)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2) 钢铁研究总院功能陶瓷技术研究中心
摘 要 系统地介绍了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十余年来的研究 进展 ,重点介绍了 HMAM 工艺和 TRG(热可逆转变凝胶注模 成型) 两种新型工艺 ,并列举了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在金属和 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的应用 。最后提出了凝胶注模成型工 艺需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 。 关键词 凝胶注模成型 ,近净尺寸 ,凝胶体系 , HMAM 工艺 , TRG 工艺
水平) ;
(4) 生坯强度高 ,可进行机加工 ;
(5) 对模具的材质要求不高 ,玻璃 、塑料 、金属和蜡等均
可用于凝胶注模成型 ,但在使用时一般需要使用脱模剂 ;
(6) 由于预混液中除可排出的溶剂外 ,单体和增塑剂等
可以全部使用有机物 ,因此 ,烧结后的部件纯净度高 。
与其他湿法成型工艺相比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优势较为
2 凝胶注模成型用凝胶体系
凝胶注模成型最早开发的是非水基凝胶成型工艺 [1] ,随 后开发成功水基凝胶成型工艺[2] 。该成型方法与注浆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