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赏析

合集下载

三大行书赏析

三大行书赏析

魏晋以来文人书法流派的结晶
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博采众家之 长,楷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又遍习蔡 邕、曹喜、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 增损古法,遂臻于神妙。
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
魏晋间,名士多为文学艺术名流,其作情 真、自然,如出水芙蓉,一反错彩镂金之俗美, 右军之书清洒飘逸,一反隶书之厚重之气。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 发端也。
《黄州寒食帖》之由来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幅贝芒 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故友马正卿 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耕食其间,自 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为寒食,
《兰亭序》解读
该贴用行书写成,有几处还有涂改的痕迹,写得极 其自然潇洒。《兰亭序》全篇28行,共计324字,布局 参差错落,点划相应,气脉相通。总之,《兰亭序》全 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它集中 体现了王羲之所创造的书法新面貌,并代表他最高的行 书之造诣。唐代被太宗巧取豪夺,随葬于昭陵,今人看 到的为唐人冯承素摹本,即神龙本。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修习 的楷书有哪几种吗?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 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 、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 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
与高尚的人格契合,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其端言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逾久 而逾可爱也。 ——欧阳修
上述三大行书法帖,因其辞、书皆佳 ,且均为文稿草稿,情切意真。曹宝麟谓 :“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 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 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书”,这一 推崇世无间言。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

董其昌行书赏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新乡市博物馆前身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颇丰,书画尤甚。

其中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行书作品两幅,萧散平淡,为晚年之作,今与大家共同品鉴。

董其昌生平及其书法艺术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万历十六年进士,曾仕翰林院编修、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

世称“董香光”,“董华亭”,因谥号“文敏”,又称“董文敏”,是明代后期杰出的书法家和绘画家,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等书论和画论。

绘画方面,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论,强调以古人为诗,是“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平淡天真的画风影响深远。

书法方面,他突破赵孟頻与文征明书风的笼罩,书法有“颜骨赵姿”之美,是晚明书坛领袖,与明末书法家王铎并称“南董北王”,与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并称“邢张米董”,但《明史》记载“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清代时期,满人推崇汉族文化,康熙、乾隆二帝偏爱董其昌书法,使得董书风靡一时,文人士子皆学董书。

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经历一个渐悟的过程。

《画j禅室随笔》中记载:“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书拙置第二,自是始发愤临池也”,隆庆六年(1572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会试,郡守衷洪溪认为董字较拙便将其列为第二,董其昌的堂侄董源正因字迹出众列为第一,董其昌自此发愤临池学字,研习、临慕书法,一直到老。

对诸家的不断临习,是他书法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因素。

他的楷书自成一家,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又改学虞世南,后来认为应跨唐追晋、魏,又学钟繇。

董其昌中年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相识,成为至交好友,遍览项氏所藏晋唐墨迹,不仅迅速提高了他的审美情趣,也进一步启迪了他的书法艺术。

董其昌以赵孟頻为追赶对象,年少时认为自己“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书艺的不断提高,对赵孟頻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余年十八学晋人书,得其形模,便目无吴兴。

今老矣,始知吴兴书法之妙。

每见寂寥短卷,终日爱玩。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
a点画上强调运笔的流动和点画之间的连带,点画的 省略。
b笔画多少的结构形状,呈现出大小,长扁,聚散的 姿态变化,注重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呼应。
c纵向连贯,具有轻重虚实和快慢节奏的变化。
《李柏文书》十六国
《兰亭序》
《祭侄文稿》
《寒食帖》
宋米芾《蜀素帖》
元赵孟頫《行书赤壁赋》
明代王铎
明代董其昌
清代何绍基行书
行书的形成和特点 《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 《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二行书 《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
小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后作业
对比楷书与行书在写作技巧上的不同。 看各代名家的代表作,了解行书的发展历程。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
章草 今草
文字发展史
行书的形成
行书是处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对楷书快速手写, 行书使用上比楷书方便快捷,又不像草书那样潦草,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是书法艺术中实用性
最强的书体。
楷书的特征:端正,规范,均匀。
行书的特征:放纵随性,灵活洒脱, 笔法流动。

赵子昂行书《临集王圣教序》赏析

赵子昂行书《临集王圣教序》赏析

赵子昂行书《临集王圣教序》赏析
赵子昂 (1254-1322 年) 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其行书作品《临集王圣教序》是一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字形优美:赵子昂的行书字形优美,圆润流畅,富有变化。

他在临写《集王圣教序》时,巧妙地运用了王羲之行书的特点,将其优美的字形展现得淋漓尽致。

2. 笔画流畅:赵子昂的行书笔画流畅,舒展自如,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他在书写时,巧妙地运用了中锋用笔,笔画粗细均匀,富有变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 行气连贯:赵子昂的行书作品《临集王圣教序》行气连贯,上下呼应,气势磅礴。

他在书写时,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得整幅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4. 法度严谨:赵子昂的行书作品《临集王圣教序》法度严谨,笔画规范,符合楷书的规范。

他在临写《集王圣教序》时,巧妙地融入了楷书的元素,使得整幅作品更加端庄秀美。

赵子昂行书《临集王圣教序》是一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体现了元代书法的典型特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伯远帖》赏析

《伯远帖》赏析

《伯远帖》赏析
《伯远帖》是东晋王珣的行书作品,被誉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从艺术角度来看,《伯远帖》具有以下特点:
1. 笔法丰富多变:帖中的笔画粗细、轻重、转折、顿挫都富有变化,展现出王珣高超的书法技艺。

2. 气韵生动自然:帖中的字体大小、斜正、疏密等元素处理得当,使整个作品气息畅通,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带有隶书韵味:虽然《伯远帖》是行书作品,但其中融合了一些隶书的元素,显得古朴典雅。

从历史角度来看,《伯远帖》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对于研究东晋时期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此外,帖中的内容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和文化心态。

从文献角度来看,《伯远帖》作为一封书信,其内容涉及当时的一些人和事,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伯远帖》是一幅极具价值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示了王珣高超的书法技艺,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东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天下十大行书(图文释文)

天下十大行书(图文释文)

天下十大行書(图文释文)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释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以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以外。

虽弃取万殊,静躁不一样,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事过境迁,感触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遗迹,犹不可以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先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古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何尝不临文嗟悼,不可以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雅。

《兰亭序》是王羲之47 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汇聚兰亭的盛游之事。

全篇写的冷静娴和,气盛神凝。

被后代学书者尊敬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合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构造、变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做作的印迹。

这样的鉴于资质超群,元勋力深沉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的确当之无愧。

兰亭书法,切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雅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文质彬彬”。

“内恹” 的笔法着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短;在书写技巧上包括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

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

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平作为权衡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王羲之 (303—361,一作 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 (今山东临沂 )人,后徒居山阴 (今浙江绍兴 )。

行书知识与赏析

行书知识与赏析
清丽流便 洒脱自然——
行书知识与赏识
主讲 容振平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 展过程。
▪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行书作品的艺术美, 并从书法艺术作品中体会文学、历史等传统的 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增强名族 自豪感。
▪ 3、书法的字体分别有那几种?
2010年6月3日23点12分,经过近70轮竞价,北宋著 名书法家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 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计82行 407字,按成交价4.368亿元计算,黄庭坚一字值 1073218.6732元人民币。
二、授新:
▪ (1)什么是行书? ▪ 行书又称“行狎书”(xia),介于楷书、草书
立博物馆藏。
文征明--明代
唐寅《落花诗 册》-明
王铎-清代
何绍基-清
(3)、行书的基本特征
▪ 行书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价值。 ▪ A、点画或减或连 ▪ B、结字规整中求变化 ▪ C、行书章法,竖成行而横不成行,布局上
▪ 2、行书成熟于东晋,又以王羲之和王献之 父子最负盛名。王氏父子开创的妍美流便 的行书流派对后世影响巨大。书法史上称 王氏父子为“二王”。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思考与讨论:
▪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兰亭序》(唐、冯承素临版或神龙版)是王羲 之47岁时的书作,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 凝。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 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 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 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
是当之无愧的。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 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 温文尔雅”。

苏轼《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行书卷赏析

苏轼《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行书卷赏析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行书卷赏析作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的行书卷深受后人喜爱。

笔下的诗句婉转悠扬,注释清新明确,将自然风景中芬芳的气息描绘得细腻生动,堪称国学文化中经典之作。

在本文中,笔者将就《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的行书卷做一较为深入的赏析。

《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是苏轼为赞美洞庭湖而作的诗,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杰出的南宋文学珍品。

诗中表达了笔者对洞庭湖的崇敬之情,将洞庭湖的春色以及湖波的浩渺之美完美的描绘出来,充满柔情诗意。

两遍诗作均采用长篇诗歌的形式,相互呼应,互补,构成一部完整的诗歌篇章。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鸭 头 丸 贴 》 王 献 之
《 中 秋 贴 》 王 献 之
《 告 伯 父 稿 》 颜 真 卿
《松风阁》黄庭坚
《赤壁赋》赵孟頫
《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王羲之)
《 丧 乱 帖 》 王 羲 之
《祭侄稿帖》颜真卿
《 李 太 白 诗 》 董 其 昌
《滕王阁序》文征明
6.清代:帖学之外,碑学兴起
清丽流便 洒脱自然
-----行书赏析
制作人: 时宁军 2016 年 5 月 2 日
赵孟頫
《 三门记》
《丧乱帖》王羲之
一、行书的产生
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文字也不断地 演变、革新、发展 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由繁趋简的演变,如殷商卜 辞、两周的金文、战国的大篆、秦代的小篆、汉朝的隶书...相 继产生。 汉隶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隶书的产生不但为楷书、 行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了草书(章草)的先声。
六、行书的布局方法:错落大小、调整轻重、上下贯通、力求和谐 七、总结对比:
《黄州寒食诗卷》苏轼
《 蜀 素 帖 》 米 芾
董其昌行书卷
王铎行书条幅
何 绍 基 行 书 中 堂
《 伯 远 帖 》 王 珣
谢谢观赏!
再见!
2.唐代——不断发展、创新
特点:唐楷高度普及,将唐楷技法原则灵活运用并充分自然流露,推动行书的 延续、创新。 代表人及作品:颜真卿 《祭侄文稿》 《争座位搞》 《告伯父稿》 李 邕 碑刻:《云麾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法华寺碑》
3.宋代——又一个高峰期
特点:技巧娴熟,气韵流畅,个性面目明显。 代表人及作品:“四大家” 苏轼:《黄州寒诗帖》、《洞庭春色图》、《前赤壁赋》 黄庭坚:《松风阁》、《花严疏》、《伏波神祠》 米芾:《召溪诗卷》、《蜀素帖》、《虹县诗》、《研山 铭》 蔡襄:《自书诗卷》、《端明秋署帖》、《尺牍书礼》
4.《黄州寒食诗帖》苏轼(宋)——“苏书第一” 诗、情、书融为一体 5.《蜀素帖》米芾(宋)——宋代书法“尚意”的代表 6.董其昌行书卷(明)—为他人撰写墓志铭 7.王铎行书条幅(明)—用笔淋漓尽致、夸张字形、新奇豪放 8.何绍基行书中堂(清)—奇崛苍老
五、行书的笔画特点:解散楷法
省变笔画 笔意萦带 字势连绵
Hale Waihona Puke 4.元代:崇尚“二王”,力追晋唐
代表人及作品:赵孟頫 《赤壁赋》、《定武兰亭十三跋》、《韦苏州诗帖》
5.明代:行书成就最高,名家辈出
代表人及作品:文征明:《腾王阁序》、《行草书词翰册》、《咏花杂 诗》……. 董其昌:《琵琶行》、《古诗十九首》、《李太白诗》、《书杜甫 诗醉歌行》……
《 快 雪 时 晴 贴 》 王 羲 之
代表:傅山:《丹风阁记》、《集古梅花诗》 王铎:《淳化阁帖》、《行书诗册》、《秋兴诗》、《拟山园帖》….
清后期: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
特点:学贴的时候学碑,碑意融入行草之中,别开生面。
四、作品赏析
1.《兰亭序》:王羲之 (东晋)——“天下第一行书”
纸本行书,28行,324字
《丧乱帖》:毛致爽劲,字态清新,神采潇洒 2.《二十九日贴》:王献之(东晋) 楷、行、草三书体穿插运用 3.《祭侄文稿》:颜真卿(唐)——“天下第二行书” 麻纸本,行草墨迹,纵28厘米,横73厘米,25行234字
二、行书的特点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兼楷书之工稳和草书之率意,具有使用 价值和审美价值。
◆技法上:比楷书稍显放纵随意,书写时更强调运笔的流畅和点画之 间的连带;
◆结字时:根据字的笔画多少、结构形状,呈现大小、长扁、聚散、 正欹的姿态变化; ◆章法上:讲究行气的纵向连贯,具有轻重虚实、快慢节奏的变化。
三、行书的发展
1.成熟于东晋——辉煌的高峰
特点:在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基础上创新出一种妍美流便的行书,影响深远。 技巧变化丰富,运用灵活,潇洒妍美,生动飞扬。 代表人:“二王”:王羲之 和 王献之父子。 代表作品:《兰亭序》 《快血时晴贴》 《丧乱帖》(王羲之) 《鸭头丸贴》 《中秋帖》 《二十九日贴》(王献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