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7形式逻辑-第七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d.根据模态命题的差等关系的直接推理
□p→◇p; ﹁◇p→﹁□p;
□﹁p→◇﹁p; ﹁◇﹁p→﹁□﹁p。
⑵根据“实然”和“必然”、“可能”的关系进行推 演的模态推理。
□p→p;p→◇p;□﹁p→﹁p;﹁p→◇﹁p。 ⑶模态三段论
模态三段论就是在三段论中引入模态词而进行的 推理。
模态三段论推理要遵循“结论从弱”的原则∶从较 强前提可以推出较弱的结论,但不能由较弱前提可以 推出较强的结论。(必然命题最强,实然命题次之, 可能命题最弱)
模态三段论又有两种形式: A.纯模态三段论,即其前提全都是模态命题的模态推 理。它们或是由同一种模态命题构成,或是由不同种 的模态命题构成。具体地说有纯必然模态三段论、纯 可能模态三段论和必然与可能结合的模态三段论等。 当前提是由不同种的模态命题组成时,推理的结论应 该同前提中那个确然程度较低的模态命题相一致。
根据对当关系,同样可以由一个模态命题的真或假, 来确定与其同素材的另外几个模态命题的真或假。
必然p
必然非p
可能p
可能非p
□p、□﹁p、◇p、◇﹁p之间在真假值上有以下四 种关系情况∶
⑴反对关系∶ □p与□﹁p
⑵矛盾关系∶ □p与◇﹁p;□﹁p与◇p
⑶差等关系∶ □p与◇p;□﹁p与◇﹁p ⑷下反对关系∶ ◇p与◇﹁p
第七章 模态命题及其推理
一、模态命题
1.狭义模态命题及其结构
模态命题就是断定思维对象不同确然程度的命题。
模态命题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它总是包含有“可能” 或“必然”之类的模态词。
例如:今天晚上他一定不会来。
这部小说可能畅销。
我们主要讨论逻辑上的“必然”和“可能”两种模 态,即真值模态命题及其推理。所以真值模态命题又 称断定思维对象之可能性或必然性的命题。在现代逻 辑中,用“□”表示“必然”,用符号“◇”表示 “可能”,用p,q,r,…表示命题。它的公式为:
形式逻辑四大定律

形式逻辑四大定律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一门分支,主要研究逻辑结构和形式规则的应用。
其中,四大定律是形式逻辑的重要基础,下面分别介绍这四大定律。
1.恒等律:P∧T ≡ P恒等律指的是,当并集P与永真式T交集时,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原集合P。
这表明了“真”与其他命题的关系,即“真”与任意命题取交集仍等于原命题。
2.排中律:P∨~P ≡ T排中律指的是,对于任意命题P,它与其否定~P的并集得到永真式T。
这表明了任意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即二者只有其中一个可以为真。
3.否定律:P∧~P ≡ F否定律指的是,对于任意命题P,它与其否定~P的交集得到永假式F。
这表明了任意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不可能同时为真。
4.归谬律:{P, P→Q} ⊢ Q归谬律指的是,当前提中出现矛盾时,可以从中任选一命题进行否定,并将其作为新的命题,同时推导出与之相反的命题。
从而证明前提中的矛盾并推导出结论。
这表明了推理中如果出现了矛盾,可以通过否定其中一命题来达到推导目的。
以上四大定理是形式逻辑的基础,对于推理、证明、判断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熟练掌握四大定理是进行形式推理的重要前提。
形式逻辑是研究逻辑结构和形式规则的一门学科。
在形式逻辑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命题和联结词。
命题是一个陈述语句,联结词则是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命题,以形成更复杂命题的符号。
在联结词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定律”,形式逻辑的四大定律即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定律。
1. 恒等律:P∧T ≡ P恒等律是指当并集P与永真式T交集时,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原集合P。
这个定律表明,真值为“真”的命题与其他命题的关系,即真值为“真”的命题与任何其他命题取“且”的交集,结果仍然是原命题。
例如,假设P代表“今天是星期天”,那么“今天是星期天且猫是动物”与“今天是星期天”其实是等价的。
由于T代表着“真”,因此P∧T实际上就是P本身,模式就是P∧T ≡ P。
2. 排中律:P∨~P ≡ T排中律指的是,对于任意命题P,它与其否定~P的并集得到永真式T。
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

矛盾律也称为不矛盾律,它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
矛盾律排除了逻辑上的矛盾,是逻辑推理中保持一致性的关键原则。
排中律(Law of the Excluded Middle)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形式逻辑的三大定律
定律名称
基本内容
解释
应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一律(Law of Identity)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具有同一性。
同一律强调思维的确定性,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讨论问题时,使用的概念、判断必须保持前后一致。
同一律保证了我们讨论的任何对象都具有确定的性质和身份,是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矛盾律(Law of Non-contradiction)
排中律强调思维的明确性,它要求我们在面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时,必须明确其中一个为真,另一个为假。
排中律常用于“反证法”和“归谬法”等推理方法中,通过证明一个命题的否定形式为假,从而推断出原命题为真。
形式逻辑逻辑规律

形式逻辑逻辑规律形式逻辑有四个模块,分别是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
可是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知道,宇宙是非常大的,一直在膨胀中,宇宙到底有多大呢?对于人类而言,仍然是未知的;可是,人类的认知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认知去认识无限的宇宙,这是很难做到的。
但是,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呢?有。
我们的古人曾经说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注意,这8个字非常重要,道明了根本的认知方法,这也是分类的方法。
而古希腊人,也早早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是师父、徒弟和徒孙的关系,其实这三个人都致力于一件事,那就是给各种概念下定义。
比如,勇气这个概念,它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给这个概念下定义?苏格拉底用的方法就是辩证法,当然那时候的辩证法还是朴素的辩证法,通过不断的追问寻找概念的本质。
而柏拉图发明了理型论,认为事物的理型就是本质,而所有的概念都代表事物背后的那个理型;等到亚里士多德时,就开始用分类的方法,把事物按照种属进行不断的分类,最后用种差法给概念下定义。
这种方法与中国的古人不谋而合。
我们现在的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数学等学科,就是亚里士多德当年分类出来的,这些学科的概念一直沿用至今。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单独的研究领域,这完全是分类的结果,有了分类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概念。
比如,母鸡,石头等……有了概念,就需要判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如,母鸡和石头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画一个圈,代表物体,中间画一个竖线将圆圈一分为二:左半边代表无生命的物体;右半边代表有生命的物体。
左边画个圈,代表无机,面里画个圈,代表石头;右边画个圈,代表动物,里面画个圈,代表母鸡。
这样,我们就能根据分类的方法,能清晰的构建出一幅概念图。
然后,我们能容易的判断出,原来母鸡和石头都是物体。
有了这个概念图,我们就可以推理,比如,现在有一个物体A,但它是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能推理出,这个A要么是有生命的物体,要么是无生命的物体。
整理版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

整理版逻辑学课后习题答案形式逻辑学练习(堂上训练部分)第⼀章绪论⼀、填空:1.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思维基本规律简单逻辑⽅法_。
2.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三者中,普通形式逻辑研究的思维属于_抽象思维__。
3.思维的逻辑形式⼜叫_ _思维的形式结构_____,指具有不同思维容的思维形式所共同具有的__共同联系⽅式___。
4.思维的形式结构是__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结合⽽成__的符号系统。
5.思维形式结构中固定不变的部分叫__逻辑常项_,可以变化的部分叫__逻辑变项__。
⼆、指出下列命题的形式结构:1.这个学⽣是三好学⽣。
(这个S是P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动的指南。
(⾮p,但q)3.这节课或者你来讲,或者我来讲。
或p,或q4.如果不努⼒学习,就很难取得好成绩。
如果⾮p,那么,⾮q三、指出下列形式结构中的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1.所有S是P逻辑常项:所有,是。
逻辑变项:S,P2.p←q逻辑常项:←,。
逻辑变项:p,q3.有S不是P逻辑常项:有,不是。
逻辑变项:S,P4.(p∧q)→r逻辑常项:∧,→逻辑变项:p,q,r5.直⾔命题的周延性,是指在直⾔命题中对主词、谓词外延数量的___断定情况___。
6.⽭盾关系是⼀种_____不可同真,也不可同假____的关系。
7.关系命题是断定___事物之间关系___的命题。
8.如果aRb,并且 bRc成⽴,那么aRc也⼀定成⽴,这种关系就是_传递关系__关系。
⼆、下列语句是否表达命题?为什么?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表达命题。
因为这个述句具有命题的"有所述"和"有真假之分"的逻辑特征。
)2.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办。
(表达命题。
因为该述句具有命题的两个逻辑特征。
)3.这部电脑为什么⽼出⽑病?(不表达命题。
这是⼀个⼀般的疑问句,它只是提出了⼀个问题,亦⽆所谓真假。
)4.⼈⾮圣贤,孰能⽆过?(表达命题。
形式逻辑教案第7讲 逻辑基本规律

二、同一律
3、正确理解同一律 a、同一律不是形而上学,也不与辩证法对 立。 b、同一律要求语义同一,而不是语形同一。
三、矛盾律
1、矛盾律及对正确思维的要求 a、基本内容: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不能 既反映某个对象,又不反映这一对象。 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为 真,至少有一个为假。
三、矛盾律
b、公式: A不是非A ¬(A∧ ¬ A) 第一、“A”表示词项或命题。 第二、“A”与“非A” 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 关系。 第三、A词项不是非A词项, A命题不是非 A命题,二者不能同真,至少有一假。
三、矛盾律
c、逻辑要求 第一、对词项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和非A不能指 称同一对象; 第二、对命题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具有矛盾关系 或反对关系的命题不能同时断定同一对 象。A和非A不能都真,必有一假。
思考
以下材料是否违反逻辑规律? (1)“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 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2)这个菜不算淡,也不能算咸。 (3)对于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在科学未 证实之前,我的态度是既不肯定,也不 否定。
五、逻辑基本规律的运用
1、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推导的理论依据 a、矛盾律求假。 b、排中律求真。 2、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推导的两种情形 a、在相互对立的命题之间进行。 b、在相互对立的命题和其他命题之间 展开。
二、同一律
2、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a、混淆词项(无意犯错) 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 姑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贴一张贰角 的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 张贰角的邮票,信不是更重了吗?”
二、同一律
b、偷换词项(故意犯错) 某律师有如下辩护:“被告李×× 虽然盗窃公款属实,但他在部队服役期 间曾两次荣立三等功,是有立功表现的。 根据我国《刑法》第68条之规定,犯罪 分子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 罚,因此,被告李××可以从轻或减轻 处罚。”
形式逻辑推理规则

形式逻辑推理规则
以下是 7 条形式逻辑推理规则:
1. 同一律呀,简单来说就是在同一个推理过程中,每个概念和判断都要保持自身的同一性。
比如说“小猫咪就是小猫咪,不能一会儿说小猫咪是小狗呀!”
2. 矛盾律呢,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
就好像说“今天不能既是晴天又是雨天呀,这多矛盾!”
3. 排中律哦,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定有一个是真的。
好比“这个人要么是好人,要么不是好人,没有中间情况呀!”
4. 充足理由律呀,任何判断都要有充足的理由来支持。
像“他说他病了,那得有真的不舒服的表现或者医生的诊断才可信呀!”
5. 三段论,“所有的猫都爱睡觉,这只动物是猫,所以这只动物也爱睡觉。
是不是很清楚呀!”
6.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呀,比如“大家都知道人要吃饭,那具体的张三当然也要吃饭啦!”
7. 归纳推理,可以从个别事例中归纳出一般结论呢。
就像“这只鸟会飞,那只鸟会飞,好多鸟都会飞,那可以归纳出鸟一般都会飞呀!”
总之呢,形式逻辑推理规则就像是我们思考的指南针,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有条理地理解和判断事物哟!。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所谓命题同一,就是一个命题反映事物情况怎样就反映事物情况 怎样,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是始终同一的。比如,任一命题都有其确定 的命题内容,这个命题表达的是这样的判断,而不是别的判断。如果 用两个命题反映同一个事物情况,则它们的真值必须相同。
二、同一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常见逻辑错误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或者说,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
矛盾律的公式是: “A不是非A”,或“并非(A而且非A)”,
﹁(A∧﹁A)。
公式中的“A”,表示任一思想,即任一概念或任一判断,“非A” 表示与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
因此,这个公式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不可能既是真 的又是假的。
甲班所有学生都学英语 甲班有的学生不学英语 这是一所学校 这不是一所学校
思维的明确性表现为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之间排除中间可能性, 不能模棱两可,这主要是排中律所决定的。
因此,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律是保证我们思维具有确定性、无矛盾 性和明确性的基本条件,是正确思维的最起码的要求。
其次,这三条基本规律较之形式逻辑的其它规律(非基本的)在思 维形式中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三条逻辑规律对于各 种特殊的逻辑规则和规律而言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各种思维形式的 具体规则和规律,均直接或间接地渊源于这三条规律。
二、排中律的逻辑要求以及违反排中律要求常见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的逻辑要求
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类型
例子
对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 必须明确地肯定其中之一是 真的,不能对两者同时都加 以否定。
他既不是教学人员,也不是非 教学人员。
模棱两不可
有人说“可能有鬼”,有人说 “可能无鬼”,我对这两种观 点都不赞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矛盾命题不能 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它要求不能同时否定两 个矛盾命题,必须肯定其中之一。违反这一要 求的逻辑错误,成为“矛盾两不可”。依据上 述定义,下列命题违反了排中律的是( ) A.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 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B. 景阳冈原是一片古木参天、沙丘起伏、莽草 无涯的山岗。 C. 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照片都照得很好,也 不能说这简胶卷每张相片都照的不好。 D. 这次的预测,是一次例行的科学预测,既不 成功,也不失败。
同一律的逻辑要求
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始终保持同一,同一个概念在同一命 题、推理过程中可能出现多次,但应该保持自身同一,不能任意变更。
2.论题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论题也叫论点,用命题的形 式表达,一个论题在同一论证、表达过程中多次出现,应该保持同一。
违反同一律出现的逻辑错误
混淆概念 或偷换概念
自相矛盾
1. 巍巍长城,逶迄万峰,气势磅礴,雄伟 壮观。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伟大祖国的天然屏障。
2. 罗亭。“照你说来,就没有什么信念之 类的东西了”,皮卡索夫:“没有,根 本没有”!罗亭:“你就是这样确信吗”? 皮卡索夫;“对”。
3. 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 4. 一个月来,这个问题时时刻刻缠绕着我,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不矛盾律的逻辑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用两个互相矛盾的概念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 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 能都肯定。否则,会出现逻辑矛盾。
①这本书是逻辑学。/这本书是现代汉语。 ②只有清闲,才是幸福。/尽管不清闲,却幸福。
违反不矛盾律出现的逻辑错误
而在非常繁忙或心情非常好的时候,又 暂时抛开了这个问题,顾不上去想它了。
理发师悖论
(Barber paradox)
萨维尔村有个理发师规定了一项制度: 他给而且只给村里自己不刮胡子的人 刮胡子。可是有顾客问理发师:“按 照这个店规,你给不给自己刮胡子?” 无论理发师回答是“给自己刮胡子” 还是“不给自己刮胡子”,都违反店 规。
(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 表和挂钟比,应该是直接和标淮时比。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 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 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D)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 定为错误。
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 说“不好”,这两种人之间没有共同语 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 言。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 的逻辑错误近似?
第七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学习目标
1
同一律
2
不矛盾律
3
排中律
4
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 保持自身同一。
公式:A是A或A等值于A 符号表达式:A←→A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
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的任何一 个概念或命题,自身是同一的。 概念同一与命题同一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某班有一位同学做了好事没留下姓名,他是甲、 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个。当老师问他们时, 他们分别这样说:
甲: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乙:这件好事是丁做的。
丙:这件好事是乙做的。
丁: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请你找出是谁 做了好事。
(A)甲 (B)乙 (C)丙 (D)丁
• 老师在一张纸条上写了甲乙丙丁四个人中的 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握在手里让这四个人猜 一猜是谁的名字。
去洗。因为他养成了爱清洁的习惯,而脏人却不当一 回事,根本不想洗。你们再想想看,是谁洗澡了呢?”
学生忙改口:“爱干净的!”“不对,是脏人,因为 他需要洗澡,”老师立即反驳后,再次问学生:“这 么看来,谁洗澡了呢?”“脏人!”学生只好又改回 开始的答案。“又错了,当然是两个都洗了。”老师 说,“爱干净的有洗澡的习惯,脏人有洗澡的必要。 怎么样,到底谁洗了呢?学生眨着眼睛,犹豫不决地 说:“那看来就是两个都洗了。”“又错了!”老师 笑道,“两人都没有洗澡。因为脏人不爱洗澡,而干 净人不需要洗澡。”“那……老师你每次说得都有道 理,可每次的答案都不一样,我们该怎样理解呢?”
•混淆(或偷换)概念,是说在同一思维 过程中,无意(或有意)地不确定概念 的内涵、外延,以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 概念,或将不同的概念当作内涵、外延 相同的概念来使用。 1.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多是由于不恰当 地使用多义词或近义词引起。 2.混淆概念是不自觉的,而偷换概念是有 意的,是诡辩。
•例如,“牛棚”这个概念,它有两个含 义,其本义是圈养牲畜——牛的房子, 而“文化大 革命”中用以泛指造反派关
违反排中律出现的逻辑错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模棱两不可
1. 有人说可能有鬼,有人说可能没鬼,我 对这两种观点都不赞成,这种争论没有 多大意思。
2. 甲:“你认为《末代皇帝》拍得好吗?”乙: “我认为不算好?”甲:“那就是说,你认 为坏了?”乙:“不,我并没有说坏。” 甲: “说不好就是坏!”
3. 违反排中律的最明显表现是:在鲜明的是非 面前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或者寻求第 三种答案,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如:某人 就餐时说饭菜里有苍蝇,餐馆方面回答说, 也许有这种情况。
2. 公式: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 3. 符号表达式:B∧(B→A)→A
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
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
一是理由必须真实。 二是理由与推断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即从理由能够必然地推出 论题。
试分析甲乙的对话,指出下列选项哪一个能说 明甲或乙的逻辑错误?
(A)甲所说的统计规律不存在。 (B)甲的统计调查不符合科学。 (C)乙混淆了概念。 (D)乙的资料不可信。
不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 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 •相互矛盾的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之间不能都真,也 不能都假,即其中必有一个是真,必有一个是假 的。相互反对的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之间不能都真, 必有一个是假的,但是可以都是假的。 公式:A不是非A或并非“A并且非A” 符号表达式: ¬(p ∧ ¬p) •这个山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进去了的人也从来 没有出来过。(互相矛盾) •甲班所有同学都通过了考试/甲班所有同学都没 有通过考试。(互相反对)
思维训练题
“世间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我是人, 所以,我是世间万物中第一个可宝贵的。”这 个推理中的逻辑错误,与以下哪项中出现的最 为类似?
(A)作案者都有作案动机,某甲有作案动机,所 以某甲一定是作案者。
(B)各级干部都要遵纪守法,我不是干部,所以 我不要遵纪守法。
(C)中国人不怕死,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怕死。 (D)想当翻译就要学外语,我又不想当翻译,何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 乙:“当然,可我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 杀人者,所以行刑者应处死刑。
(C)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 于唯心主义,我看两者都有点像。
根据男婴出生率,甲和乙展开了辩论 甲:人口统计发现一条规律:在新生婴儿中, 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动于22/43这个数值而不 是1/2。 乙:不对,许多资料都表明,多数国家和地区, 例如苏联、日本、美国、联邦德国,以及我国 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为男婴 出生率总在22/43上下波动是不成立的。
押“专政对象”的场所。
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在运用判断 进行推理的时候,或者在论证某一问题的时 候,没有保持判断的同一,中途以其他的判 断(论题)取代了原来的判断(论题)。
•邮局里的营业员把信称了称说:“小姑娘,你的信超重了,请再
贴一张贰角的邮票。”小姑娘惊奇地说:“再贴一张贰角的邮票,
芝诺悖论
(Zeno Paradox)
一个人从A点走到B点,要先走完路程的 1/2,再走完剩下总路程的1/2,再走完剩 下的1/2……”如此循环下去,永远不能到 终点。
诡辩
(sophistry )
有一天,两个学生去请教他们的老师:“老师, 究竟什么叫诡辩呢?” 老师望望两个学生,想了一
会称说:“有两个人到我这里做客,一个很爱干净, 一个很脏。我请他们两个洗澡,你们想想,他们两人 中谁会洗呢?” 学生脱口而出:“那还用说,当然 是那个脏的。” 老师摇摇头说:“不对,是干净的
甲说:是丙的名字。 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丙说:不是我的名字。 丁说:是甲的名字。
• 听完后,老师说:“只有一个人说对了。请 再猜一遍。”这次四个人都很快同时猜出了 这张纸条上写的是谁的名字了。问:这张纸 条上究竟写的是谁的名字,他们四人是怎样 猜出来的?
充足理由律
1. 在思维或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被确定为真的思想 总有它的充足理由。
D.这场战争,既不能说它是正义的,也不 能说它是非正义的。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条件下,对 于同一对象的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必定有一个是真的,不 会同时都是假的。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 何一个思想不能互相冲突,不能一面肯定了一种思想,一面 又否定这一思想;因为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内容中违反排中律的是( ): A.犯罪嫌疑人王某在法庭上的陈述互相矛盾,他先说“本案 所有证人的证词都是可信的”,随后又说“有些证人的证词 是不可信的”。 B.有同学在评价张教授的年龄时说:“张教授今年40岁,不 算年轻了;但是,在学院所有的教授中,张教授是最年轻 的”。 C.某教育工作者在一次保护儿童权益的会议上说教育孩子舍 己为人的思想是错误的;后来又在一次面向家长的讲座上说 不教育孩子舍己为人的思想是错误的。 D.孟什维克认为,应该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到工人运 动中去的说法是错误的;但是他们认为否定这个说法也是错 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