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二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二章·第三节 唐宋 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二章·第三节 唐宋 中国文化的成熟与辉煌
唐朝应试举子在考前将平日所作诗文呈送主考官或 社会名流,以期在考官心中留下好印象或得到褒扬,以 助正式科考,时称干谒,即“温卷”或“行卷” 。唐张固 《幽闲鼓吹》载贞元初年,十五六岁的白居易曾向顾况 献《赋得古原草送别》用以干谒,看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诗句时,拍案赞叹,四处称道白居易,使 之声名大振。
隋唐科举程序
盛唐气象
宋代十分推崇盛唐诗歌,认为其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 羽:《沧浪诗话· 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
盛唐气象不仅是宋元明清时单纯 的文学批评术语 , 而且是对盛唐社会 发展总体风貌和文化特征的概括 。 其 一 , 指雄壮浑厚 ( 严羽语 , 有时合称 雄浑 ) 的诗歌风貌 。 盛唐是中国诗歌 的黄金时代 ,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 其二 , 指以书法 、 绘画为代表的唐代 艺术浓烈厚重的整体风貌,是中国文
【科举制】
隋初年科举就已经开始,炀帝使之逐渐制 度化。唐代科举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成为国 家彻底打破门阀制度,在全国选拔才俊最重要 的途径之一。唐科举制度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 方式。前者由皇帝不定期亲自主持考试,科目 亦由皇帝临时确定和设置由民至官均可应试; 考中之后,无官者仕,有官者迁。
科举的常规考 试有秀才、明经、 进士、明法、明书、 明算、道举、等科 。
[明]十八学士图
科举应试图
科举制
第二种是常举,即国家定期的制度 化考试,参加者只验明在乡里名籍,一般 均可参加。与前代九品中正事实上沦为宗 法制度的附属不同,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 的尺度和标准上,为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了 一个平等的起点,不仅理顺了官僚系统的 关系,而且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传统 中国官僚体制走向成熟。
唐诗宋词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 ——辛弃疾《木兰花慢》 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三、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 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 延续力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 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二是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 的包容性
1.气候
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 纪(清代),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但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 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时代至两千五 百年前较湿润,洪水频繁
中国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是节气文化与气候
二是中医文化与气候
三是诗词与气候
2、地形、地貌
2.政区:
(2)西汉初年,采用“郡国并行 制”。
汉武帝时,州、郡、县三级制。
2.政区: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基本保 持州、郡、县三级。 总的来看,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是中央 集权的郡县制。
(4)隋唐:“道——州——县”三 级制。
2.政区:
(5)宋朝: “路—州(府、军、 监)—县”三级制。
(6)元朝::行省—路—府— 州—县。
第一是分布 不均衡。
第二个特点 是人口迁移 频繁。
三、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 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的 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形成了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 济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 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 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形成了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 共30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 共30页
第二,地理测量和地图测绘 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地理测量和地图测绘 康熙《皇舆全览图》 乾隆《内府皇舆全图》
康熙皇舆全图
园林建造:圆明园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洛阳伽蓝记】 :东魏杨炫之撰。撰写北魏时 代之洛阳,及近郊诸大寺之缘起、结构、行事等。 晋永嘉年间(307~311),洛阳一带仅四十二所 寺院。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 阳后,造寺之风盛行,盛时有1367所寺院,但于 孝武帝在位(532~534)之时,所有寺院均遭破 坏,仅余421所。
2、传教士来华与近代西方科技的传播 近代科技的传入:地理学、天文学、水利学、数
学(几何)、火炮制造等近代科技的传入; 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数学语言与实证方法
火炮制造:利马窦、徐光启与佛郎机火炮
澳门大炮台
佛郎机火炮
地理学:传教士与西方地理学的东传 利玛窦 南怀仁 艾儒略 白晋 张诚
第一,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 地圆说; “五大洲”的新天下观
五、课程延展:唐宋文化的异与同
第四节 明清时期: 中国文化的继往与开来
一、对古典文化的总结
文学:复古。明代前后“七子”。 清代的古文运动,桐城学派。
科技:《本草纲目》、《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古籍整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 《四库全书》
二、新时代的曙光:明清时期文化新趋向
1、启蒙思潮 主要人物: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主要思想:反理学、反专制
“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3以、公各元家前的5主0要0年主为张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 坦和希4腊、开轴始心奠时定代,:而春且秋直战到国今时天期,在人中类国仍文然化附史着上在的这地种位基础上。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讲课稿).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讲课稿).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中华文明以农耕文化为主体1、时间早。

早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

神农氏,禹、公刘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古代诗歌的记载,反映了这一时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繁忙景象,所谓“同我妇子,磕彼南亩,田俊至喜”(《诗·豳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世纪·击壤之歌》,即是其生动写照。

2、地域广。

黄河流域(粟作区)、长江流域(稻作区)3、生态适宜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论语·宪问》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史记》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扁道之兴,自此始”。

农耕与部族的兴衰紧密相连。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当黄河流域以南农耕文明日益发展的时候,中国的西北部地区,正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史记·匈奴传》,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促使他们经常南下劫掠,“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传》,给中原的农耕民族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当某一游牧部落出现了具有政治远见和号召力的领袖,游牧人短暂的经济劫掠便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征战,甚至入主中原,建立起混一游牧区和农耕区的王朝。

1、中原地区――农耕中原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安居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但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2、西北地区――游牧北方的游牧民族虽然在整个社会发展水平上处于较低层次,但他们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_第二章

墨家
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 爱”、“尚同”、“尚贤”、“节用”、 “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思想的主要 倾向。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 了思想的代言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阴阳家
战国时期的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 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 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名家(又称刑名家)
法家
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法家人物 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 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 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 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智力国 家。后期法家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 “势”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 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 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 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 度。
农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P43)

周人极端重视农业。但是考察周人的重农,他们 不时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是赋予它 某种“政道”的含义。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 的政治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周家 “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贵族像商朝的上 层那样腐化。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有它 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的重农相应,《诗 经》的《周颂》、《大雅》、《小雅》中,保存 了大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耕文化方 向的选择。
两汉经学的作用及变化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实行的是内法 外儒,安抚与镇压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学的目的,是为 了加强封建统治。而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 来主政,使得西汉儒生一套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的言论 不顾实际地得到实行。建国二百年的王朝腐败以十分严重, 现在全用“宽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脱缰之马般向更腐败的 地步堕落。本来汉代儒学就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 的宇宙论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 是“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透顶,再加上自然灾害 频繁,汉家的“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渐传开来。 于是王莽利用这种说法,代竿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个食 古不化的书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礼》治理国家,所行的 大政没有一样切合实际。当时由于天灾人祸,人民无法生 存,开始造反,他还只顾和大臣们议制度,以为礼制一定, 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败,是一场经学的失败。东 汉建立后,像“尧舜禅让”一类的经论被皇帝“受命于天” 的论调代替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谁敢提起过。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②商周时期,我国的城市商贸易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已开 始使用货币。
中国是世。 《左传》、《国语》:当时有“羊肆”、“米市”。 ④战国:商业都市崛起
战国齐国
汉代城市布局
中国历史上几个商品经济发达 的时期,展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的高峰。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
在明清时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西方文明以突飞猛进之势发展, 出现了“近代化”运动,而中国却在农耕经济上原地踏步,明中叶始出 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倍受挫折,步履蹒跚,出现了迟滞状态。
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 和东南沿海城市,大批破产农民流 入城镇,投入手工业作坊或矿井作 工成为领工资的工人。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 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 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 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 传》
• 食租地主对工商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 “乡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 中国农耕经济扩充了内部活动空间
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家庭 小农业在经济中占主导
与此经济适应的政治体制:
→国家开始向个人生产者征税或劳役 (国家和个人)
土地私有化和个体家庭经济的成长,土地成为社会各阶层 猎取的目标。 →个体家庭经济逐渐分化为地主和农民 (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
地主、自耕农、皇帝 这三种力量的平衡与失衡是造成周期性治乱的原因所在。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1、游牧民族的特点
• 繁衍生存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剽悍善战,世代逐水草迁徙, 依赖畜牧、狩猎为生。常南下劫掠,给中原农耕民族造成 很大威胁,甚至可乘势入主中原,建立混一游牧区和农耕 区的王朝。 • “逐水草而居,毋城郭常处耕田之外。” (《史记· 匈奴 传》) • “利则进,不利则退。” (《史记· 匈奴传》)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程朱理学认为理第一性,是人道的主宰, 程朱理学认为理第一性,是人道的主宰,具象为 人世间的纲常伦理,天理作用于人间伦理即产生 人世间的纲常伦理,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 陆王学派主张心即是理, 陆王学派主张心即是理,心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 也是道德的本体,天理在人心而不在外部, 体,也是道德的本体,天理在人心而不在外部, 良知本心就是道德律。 良知本心就是道德律。
法家理论
法家学术的思想内容
法令、 法:法令、法制 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政治手段) 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政治手段) 国君的地位与权力。 势:国君的地位与权力。
法家的学派特征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 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 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 为师” 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儒家——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 儒家
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 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提倡重仁义而轻功利。 提倡重仁义而轻功利。 性善说:人生来而固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性善说:人生来而固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
儒家——荀子思想 荀子思想 儒家
第三节 魏晋玄学
正始玄学
“无”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根据。道为 无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根据。 它是无形的,又是不固定的, 无,它是无形的,又是不固定的,不可言说 它不同于万有的实际存在。 的,它不同于万有的实际存在。有形体的事 物对于无形的本体说来只能是第二性的。 物对于无形的本体说来只能是第二性的。 自然为本,名教是末,名教出于自然。 自然为本,名教是末,名教出于自然。 关于“ 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乾嘉汉学
原因: 原因:
实学提倡的考释实证、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的推动 实学提倡的考释实证、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的推动. 清朝的文化专制。 清朝的文化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陶罐
白衣彩陶钵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flv
A、地区: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 时代文化。 B、命名: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 4350─3950年。 C、分布: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南移原因和进程
• 秦汉统一:南北文化易于交流 • 汉晋: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江南战乱较少。
•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 “苏杭熟、天下足”
总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 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 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 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 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罐
龙山文化早期蛋壳陶杯
河姆渡文化
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C、工艺:
• 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
耒耜 •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 具,起源甚早。 • 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 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 用 •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 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 口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的军 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汉书· 晁错传》) • “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 (桓宽《盐铁 论》)
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以前中国与海外的经济往来多建立在“宾服四夷”的基础 上。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赠品多于贡品” 海外贸易的目的:政治需要;满足上层虚荣
明中叶以后,东南沿海私人对外贸易有长足的进步。 如郑成功家族。 后期: 政府对私人海商集团的扼杀
• (一)和平而非殖民的贸易形式。 • (二)朝贡贸易体制下的一种自足自大的心态。 • (三)海外贸易服从于政治而不是政治为贸易开道。郑和下 西洋.flv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一、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阶段。
1.殷商时期:土地国有,不得买卖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小雅· 谷风 之什· 北山》
2.周朝早期:分封制(但诸侯也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3.周朝后期:出现了公田和私田之分
井田制(先耕种公田,然后种私田)奴隶制度开始瓦解
• 方式:迁徙、聚合、战争、和姓…… • 农耕——游牧:农耕化、被征服者同化 • ① 游牧民族勇猛善战,富于流动性,善于吸取从远方带来 的异域文化,成为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补强剂。 ② 游牧民族不断侵扰中原农耕区,虽给后者带来灾难, 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华民族血统的合流。 ③ 游牧民族从农耕民族处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 度和文化技术,促进其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多元化经济成分
• 原始社会 :从事家畜养殖和制陶,雕刻玉石,玛瑙,象牙 等手工艺制作活动 • 夏朝,商朝,青铜制造有了相当的规模 • 西周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 西汉时,已重视兴修水利。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 • 隋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 • 唐朝的经济空前发达,在不少地方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 易活动。 • 北宋,南方经济发展较快 • 明朝是微露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 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多元化经济成分 更加繁茂
古代诗歌的记载与反映:
(1)《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歌)
(2)《老子》 “小邦寡民”的理想:“甘其食,美其服,乐 其俗,安其居,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三)农耕文明的重心南移
农耕文明虽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 黄河中下游农业率先到达较高水平,自然 也就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 文中心。 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 农耕区域渐次向南扩展。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1、游牧民族的特点
• 繁衍生存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剽悍善战,世代逐水草迁徙, 依赖畜牧、狩猎为生。常南下劫掠,给中原农耕民族造成 很大威胁,甚至可乘势入主中原,建立混一游牧区和农耕 区的王朝。 • “逐水草而居,毋城郭常处耕田之外。” (《史记· 匈奴 传》) • “利则进,不利则退。” (《史记· 匈奴传》)
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 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 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 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 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 传》
• 食租地主对工商业生产有浓厚的兴趣 “乡落大姓,居货而贾者,数不可纪” 中国农耕经济扩充了内部活动空间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 的经济基础
主讲人:訾希坤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仰韶文化:彩陶文化仰韶村遗址 (上).flv A、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B、命名: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 C、中心:河南省、陕西省
D、代表工艺:制陶,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 陶较为少见。 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
干栏式建筑 • 建筑构架:木桩、圆木、木板、底架 • 优势:防蛇虫猛兽之害、避潮湿,养家禽
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二)农耕成为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主要来源
先古“有道帝君”皆孜孜以农业为怀
• 《论语· 宪问》:“禹、稷躬耕 而有天下。” • 《史记》赞公刘:“务耕种, 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怀之, 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 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