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合集下载

职业暴露处置应急预案

职业暴露处置应急预案

一、前言为了加强医院职业暴露管理,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提高医院应对职业暴露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预案。

二、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检验等工作过程中,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病原体的物质,可能感染传染病的情况。

三、预案目标1. 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2. 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职业暴露事件;3. 降低职业暴露事件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危害;4. 提高医院应对职业暴露事件的能力。

四、组织机构1. 成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2. 设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工作。

五、应急处置流程1. 职业暴露报告(1)医务人员发现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2)科室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向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报告。

2. 职业暴露评估(1)职业暴露应急处置小组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暴露源、暴露途径、暴露剂量等;(2)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暴露风险等级。

3. 职业暴露处理(1)对暴露者进行紧急处理,包括伤口清洗、消毒、包扎等;(2)根据暴露风险等级,进行预防性用药;(3)对暴露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

4. 职业暴露登记与上报(1)对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详细登记,包括暴露者信息、暴露源、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处理措施等;(2)按规定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5. 职业暴露后续管理(1)对暴露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2)对暴露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3)对暴露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六、预防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2. 规范操作流程,减少职业暴露风险;3. 配备足够的防护用品,确保医务人员安全;4. 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5.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 本预案由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解释;3. 本预案如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符,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六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六篇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病毒的危险,保障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和《湖南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的本预案。

一、成立我院职业暴露应急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二、对HIV患者进行标本送检检查,主管医师要告知检验科。

三、检验科对临床送检标本HIV初筛(+)时,要及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科室并及时送标本到上级单位进行确诊实验,以便做好预防控制和网络直报工作。

四、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防护。

五、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填写锐器伤登记表,以便追踪观察治疗。

六、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污染源的HIV阳性,则补救处理措施按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执行,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

七、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征得领导同意后可去相关科室进行免费检查、治疗。

八、发生HBV暴露后,经医院感染科调查审核后,受伤医务人员可免费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乙肝疫苗。

第二篇: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检验科职业暴露事件应急预案一、编制目的为做好实验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各种传染病的风险,保障科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职业暴露。

二、编制依据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实验室发生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三、适用范围检验科内的各种传染病的血液、体液非预防性接触四、组织机构(一)人员构成:组长:田永丽副组长:李阳,段弘张建强凌海峰成员:何斌(二)工作职责1协调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工作,2组织科室人员加强生物安全学习,增强预防职业暴露的意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降低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风险,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患者的医疗安全,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

三、职业暴露的定义和分类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感染性物质、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而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

职业暴露分为感染性暴露、有害物质暴露和放射性暴露。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1. 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

2.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提供详细信息。

3. 所在科室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处理,并报告医疗机构负责人。

五、应急处理流程1. 感染性暴露(1)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必要时用消毒液消毒。

(2)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3)根据暴露的病原体,接受相应的疫苗接种和抗生素治疗。

2. 有害物质暴露(1)立即脱离暴露现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根据有害物质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解毒、排毒措施。

(3)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3. 放射性暴露(1)立即停止接触放射性物质,并撤离暴露现场。

(2)清洗污染的衣物和皮肤,并采取相应的放射性防护措施。

(3)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

六、后期处理1. 医疗机构应组织专家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康复计划。

2. 医疗机构应根据职业暴露的情况,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3. 医疗机构应根据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职业暴露的再次发生。

七、培训和演练1.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的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八、记录和报告1.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详细记录暴露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处理情况,并及时向医疗机构报告。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一、目的为了保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免受疾病感染和有害物质的伤害,确保其职业安全和身体健康,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在诊疗、护理、科研、教学等工作中发生的职业暴露的预防、处置和应急措施。

三、术语和定义1. 职业暴露:指医院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意外接触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含有病原体的物质,或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可能导致感染或健康损害的情况。

2. 应急预案: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提前制定的组织、程序、措施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计划。

四、组织结构1. 成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长任组长,总院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北城医院分管院长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部分专家组成。

2.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工作。

五、预防措施1. 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暴露的预防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知识的培训。

2. 标准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即假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具有传染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配备防护用品:为医务人员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4. 安全操作:加强操作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避免锐器伤等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六、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流程1.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现场处置,并根据暴露情况和当事人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3. 当事人应尽快接受血清学检测,以评估暴露程度和感染风险。

4. 科室负责人应及时向医院控感科报告,并按照医院规定提供相关资料。

5. 控感科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治疗和预防方案。

6. 药剂科准备所需药物,如乙肝免疫球蛋白等。

7. 医院对当事人进行随访,了解其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

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及流程图

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
一、标准预防:
是针对医院所有病人使用的一种预防,将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在接触上述物质、黏膜与非完整皮肤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传播;既要防止病人将疾病传播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医务人员将疾病传播给病人,强调双向防护。

二、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后上报: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10分钟,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流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落实紧急处理措施,尽快上报,科室应在24小时内报告预防保健科,如果怀疑有HIV的职业暴露应在1小时内报告预防保健科。

把职业暴露表交给预防保健科,把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一起上交院感科,并配合院感科跟踪复查。

血液净化中心
2017-10-16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图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一、引言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医院职业暴露事件,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职业暴露带来的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因意外接触或暴露于传染性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等,可能导致健康损害或生命危险的情况。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小组(1)组长:院长(2)副组长:副院长(3)成员: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检验科、药剂科、保卫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职责:负责组织、协调、指挥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2. 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小组下设以下工作小组:(1)现场处置小组:负责现场应急处理、隔离、消毒等工作。

(2)医疗救治小组:负责对职业暴露者进行医疗救治。

(3)信息报告小组: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职业暴露事件。

四、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1. 发生职业暴露后,暴露者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 暴露者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在2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3. 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确定暴露级别,并指导暴露者进行以下工作:(1)抽取暴露者血标本送检。

(2)进行详细登记、上报。

(3)根据暴露级别和病原体种类,指导暴露者进行预防性用药。

4.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职业暴露事件,并组织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五、应急物资及设备1. 应急物资:消毒液、防护服、手套、口罩、隔离服、防护眼镜等。

2. 应急设备:紫外线消毒器、高压灭菌器、防护用品储存柜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
【应急预案】
1.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2. 局部紧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粘膜。

(2)如有伤口,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外的血液。

局部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进行消毒,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应立即查询污染来源患者检验
结果,必要时对污染来源患者进行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4. 医务人员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签字确认,填写《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感控科根据具体情况为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相应的免费检验单。

5.发生职业暴露人员将检验结果、用药发票等相关资料交感
控科备案。

6.发生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追踪、随访管理。

【流程】
发生血源性感染职业暴露后→现场紧急处理→皮肤暴露:如
果皮肤表面切割伤、咬伤等被血液等污染,立即局部紧急处理挤血一冲洗一消毒,用皂液和流动水沖洗→黏膜暴露:如果黏膜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3分钟以上,特殊情况用清水、自来水进行冲洗→报告科主任或者护士长,报告主管部门→风险评估,暴露类型、暴露源、暴露者→暴露者无风险,可终止→存在风险暴露,开具相关检验→填写血源性职业暴漏登记表→暴露者可能存在被感染的风险,选择干预方案→发生职业暴露人员将检验结果、用药发票等相关资料交感控科备案→发生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追踪、随访管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一、预案目的为了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应对能力,确保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降低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影响,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1. 本预案适用于我院在诊疗、护理、检验、放射、药剂等工作中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2. 本预案不适用于非工作时间、非工作场所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三、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变组织等感染性物质,或接触放射性物质、有害化学品等有害因素,可能导致感染、中毒、放射性疾病等健康损害的情况。

四、职业暴露分级1. 轻度暴露:接触感染性物质,但未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放射性物质,但剂量小于国家规定限值。

2. 中度暴露:接触感染性物质,并伴有皮肤或粘膜破损;接触放射性物质,剂量在国家规定限值以内。

3. 重度暴露:接触大量感染性物质,导致感染风险较高;接触放射性物质,剂量超过国家规定限值。

五、应急响应流程1. 发现职业暴露事件后,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并简要描述暴露情况。

2. 所在部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当事人进行现场处理,并通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3.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员赴现场进行调查、指导处理,并根据暴露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密切关注当事人病情变化,并提供必要的医疗支持。

5. 所在部门应积极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调查,并提供相关资料。

六、暴露处理1. 清洗: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必要时使用消毒液。

2. 消毒:暴露部位如有破损,可用碘伏、酒精等消毒液进行消毒。

3. 伤口处理:如暴露部位有伤口,应妥善包扎,避免感染。

4. 报告和记录:及时向所在部门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报告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血(体)液职业暴露是医务人员从事诊疗、实验、护理工作中意外被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病毒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是被污染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病毒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用预防措施。

任何医务人员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刺伤、割伤、粘膜接触等),应迅速报告科室负责人,负责人核实情况后报告院感科。

院感科应迅速了解患者情况、发生职业暴露的经过,协助医护人员按暴露后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立即进行局部处理
2、立即报告科室,院感科
3、如果患者为乙肝、丙肝、HIV阳性患者,或无乙肝、丙肝、HIV检测结果,院感科应当立即协调让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乙肝、丙肝、HIV检测。

4、如患者无乙肝、丙肝、HIV检测结果,患者主管医师应当立即给患者进行乙肝、丙肝、HIV检测。

5、如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注意保密。

院感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市疾控中心报告,由市疾控中心进行调查与治疗指导。

乙肝暴露后治疗建议
1、医务人员未接种乙肝疫苗:
暴露源不明,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乙肝疫苗
暴露源HbsAg(+),在24小时内肌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并观察乙肝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暴露源HbsAg(-),则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2、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近一年内抗-HBs≥10mlu/ml,只需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3、医务人员已接种乙肝疫苗,检查无抗-HBs反应,或在一年以前抗-HBs≥10mlu/ml:
暴露源不明时,检查医务人员抗-HBs,如-HBs≤10mlu/ml,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若暴露源HbsAg(+),在24小时内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医务人员如果抗-HBs≤10mlu/ml,需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暴露源HbsAg(-),对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学跟踪。

HIV暴露后治疗建议
向当地疾控中心联系药物,用药时间越早越好。

①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录酶制剂,双肽芝(AZT+3TC)两种药物联合制剂。

AZT是齐多夫定;3TC是拉米夫定,使用常规剂量,连续使用28天。

②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③预防性用药应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小时,既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随访: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6个月以后监测正常的,职业暴露风险基本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