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经济危机简要分析]1929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

浅析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启示作者:刘曦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10期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美国甚至世界历史上不可忽视的经济灾难。
这场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现象,是经济运作过程中诸多被隐藏的问题忽然集中爆发而导致的必然后果。
柯立芝繁荣是少数人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财富分配是严重不均衡的。
1920年因瘦经济危机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84亿美元,但到1929年国民收入总值上升到828.1亿美元。
然而迅速上升的财富只是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财富达33%。
这样我们不难算出,在这1%和12%之外87%的普通人,知占有可怜的8%的财富。
财富占有多少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的不公平。
大量的财富虽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这一小步分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庞大的财产不可能都用来消费,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虽然看上去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但由于财富有限,也不能使他们的购买里的到百分之百的发挥,繁荣的景象无法带来更加繁荣的消费刺激。
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可以分为对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
就美国而言,首先金融业出现了信任危机。
银行的破产使得人们的财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人们无节制的崇尚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的体系,在这一时期权全线崩溃。
货币的接连贬值,也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了信任。
再者工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企业倒闭。
国民收入因失业人口的增加而大幅下降,购买力下跌,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
下降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稳定与和谐遭到威胁,法西斯主义也在矛盾重重的美国有所抬头。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世界贸易结算方式,尤其是美国对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罕见的经济灾难。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分析摘要:经济危机在西方世界已不是什么稀有的事情,因为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而又恐惧的经济现象。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一段短暂的经济繁荣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产过剩,即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及美国的次贷危机产生的虚假繁荣,导致企业无节制地扩大生产,同时人们盲目跟风纷纷投机股市,最终导致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至此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一场前所未有,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一、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二、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
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和萧条。
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
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三、本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具体原因:供需矛盾,生产相对过剩(表现: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分期付款的过度膨胀。
)直接原因:股市崩溃,股价狂跌。
四、本次经济危机的特点这次大危机的明显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深、渗透各个领域、波及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财政、信贷、外贸、工业和农业的全面危机;它不仅影响生产领域,而且波及分配、流通等领域的经济和政治全面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要点解析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要点解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2、具体原因第一,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因此,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
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第二,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
用句时髦话来说,就是所谓“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
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三,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当时美国的股票投机活动非常猖撅,不但有职业投机者,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也参与股票的投机,把它作为致富的捷径。
人们不但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银行贷款购买股票,结果造成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大幅度哄抬,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高度,股票以其帐面价值的3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1929-1933经济危机

1.内容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恢复 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农业 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如田纳西水利工 程),减少失业(以工代赈),扩大消费需求;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回收 大企业、银行:《全国工业复兴法》(National Industrial Recovey Act)是整个 新政的核心和基础。该法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 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 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设最低工资和最高工资。.
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 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甩卖 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成为可 怕的“黑色星期四”(Black Thursday),并触发了美国经济 危机。
2.“大萧条”时期
而“黑色星期四”仅仅只是灾难的开始。29日,交易所股价再度狂跌。一 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一 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金融危机接踵而至:大批银行倒闭, 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 品价格下跌,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 史上的“大萧条”时期到来。
政府加强对 经济的干预
2.好处
“新政”是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局部调整。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 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取得 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文化综合是政法干警专科教育必考科目之一,它涉及地理、历史、政治三方面知识,考生要熟悉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解决问题。
下面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就为大家分享一下文综(历史)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知识内容。
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
3.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
4.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的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二、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具体表现:(1)银行纷纷倒闭;(2)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3)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4)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
“大萧条”、“大危机”成了这次危机的专有名词。
三、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征1.范围广: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持续时间长: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3.破坏性大: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减少1/3,国际贸易减少1/2,全世界失业者超过3000万人;4.与政治危机交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求革命,垄断资本家则倾向于实行法西斯恐怖统治,各国国内政治力量两极分化,社会关系紧张,危机一触即发。
国际上法西斯势力开始窥伺时机或初露锋芒更多信息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安徽政法干警考试网。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根本原因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 薄弱。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也主要是政府大力推动 的结果。同时,日本发展经济有着先天缺陷:国内市场狭 小,资源极度贫乏,因而严重依赖海外的原材料市场和商 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是其生命线。因此,当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纷纷提高关税,使货币贬值,大打贸易战,对日 本的打击就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经济危机沉重打击 了日本经济。资本家为转嫁危机 ,大量裁减工人,并降低 在业工人工资,这又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进而引发政治 危机 。统治阶级惶恐不安,亟需建立强权政治。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魏玛政府 无力解决
1929--1933 危机
统治阶级 要建立独裁政府
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
勾结
讨好军队
欺骗
人民
国会第一大党 1933.1.上台组阁
3.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欧
政治 国会纵火案
种族灭绝政策
国民经济军事化 法西斯说教
经济 文化
洲 战
一党专政
争
德国
策
法西斯专政
源 地
②经济危机的打击是根本原因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经济几乎完全崩溃。只是依靠美英 对它的贷款和援助,才使经济在20年代得到逐步的恢复和发 展。正因为接受了美国的大量贷款,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 几乎立刻就波及到了德国。危机使社会矛盾激化,工农运动 此起彼伏,垄断资产阶级感到利用旧的资产阶级议会政治已 经无力继续维持自己的统治,于是逐渐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 的强权政府,这就为纳粹党人夺取政权创造了条件。
工农运动 1929-1933
矛盾激化
危机
军部 法西斯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
具体原因: 市场供需的矛盾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
导火线: 股市的崩溃
三、经济危机影响:
1、局部:激化资本主义社会各国社会矛盾。 群众运动、法西斯势力
2、整体: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3、凡-华体系的影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 要冲破它。
4、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 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日本 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
5、领导者个人素质:罗斯福是个卓越的行政管理者, 热心改革;希特勒则是个政治狂徒。
一
个
失
资业工本主人义达各30国00的多失万业,率几分百别万高的达小3农0业的英破%到产5,0%物,业失
人口颠沛流离。
国 工
人
领取救济的失业人群
谢谢
特点:通过国会大选合法地自下而上地掌权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过程: 军部法西斯政变---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特点: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天皇的支持下 控制政权。
日本和德国在建立法西斯专政 的方式上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都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②不同点:
德国有一个法西斯政党——纳粹党;有一个突出 的领袖——希特勒;通过国会大选的方式夺取政权。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挤 兑 的 人 群
一、经济危机特点:
特点
波及范围 特别广
持续时间 特别造成工业、农 业、商业和货币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 头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 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 2/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背景 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社会矛盾尖锐 ②胡佛政府无力扭转局面:自由放任的经 济政策 ③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 目的:
(2)“新政”的实施:1933年初 内容:
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 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 就是新任总统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 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 兑现。
24%。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危机的原因
阅读教材26页第一、二段,思考回答:导 致这场危机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 存在
(2)具体原因:20年代美国经济隐藏的危机 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3)导火线: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市崩 溃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政”说治:、“对这外简侵直略就扩是张法。西斯”。据以上材料,
思考: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二、应对危机的两种不同道路
2、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阅读教材31页第二、三段,思考回答:日本 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与德国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原因 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激化阶级矛盾,
1936年3月2日, 希特勒瞒着众人, 命令3个营的德军开 进了莱茵非军事区。 这是一次押宝,他 为此有一道补充命 令:如果法军作出 反应,德军则即刻 从原路撤回。
这次冒险成功 了,希特勒这才向 全体国会议员宣布: 德国士兵开过了莱 因河!议员们惊呆 了。当时法国有100 个师却无奈于3个营 的德军。
上刮胡狱子里冲!”
的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简要分析
一、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背景
说到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背景,就不得不提到柯立芝繁荣。
柯立芝繁荣是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前奏,也被认为是一种虚假的繁荣。
柯立芝繁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这一时期,恰巧在总统柯立芝任期之内( 19231929 年) ,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柯立芝繁荣。
然而柯立芝繁荣在表现出空前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首先,柯立芝繁荣是少数人的繁荣,这一时期的财富分配是严重不均衡的。
1920 年因瘦经济危机影响,国民收入下降到578. 84 亿美元,但到1929 年国民收入总值上升到828. 1 亿美元。
然而迅速上升的财富只是在少数人手中,占人口1%的最大资本家占有财富达59%,占人口总数12%的小资本家占有财富达33% 。
这样我们不难算出,在这1%和12%之外87%的普通人,知占有可怜的8%的财富,差距竟然有倍之多。
财富占有多少的巨大差异,反映出的是当时美国社会财富分配严重的不公平。
大量的财富虽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是这一小步分人的购买力是有限的,庞大的财产不可能都用来消费,然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虽然看上去是庞大的消费群体,但由于财富有限,也不能使他们的购买里的到百分之百的发挥,这样一来,繁荣的景象无法带来更加繁荣的消费刺激,反而导致国内市场的萎缩。
其次,财富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产生,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
这一时期,疯狂的经融投机也为灾难埋下了伏笔。
投机是由于预期某种东西将来会涨价而以低价买入,而投机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财富增加,只是预期本身而已。
这一时期完美的繁荣景象,使人们对投机充满信心和乐观的估计,于是更加不顾后果的进行。
美国经济学家福克纳说: 投机增长,特别是股票投机的增长,从来不是所谓景气时代的特征。
这在20 年代并不例外。
二、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表现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影响巨大的经济浩劫。
这一危机的表现是多样的。
首先,工业生产上,生产总值大幅下降,不仅是在危机发生的美国,很快波及到整个欧洲甚至世界范围。
世界工业生产到1932 年下降为1929 年的54%。
具体来看,德国下降为53,法国生产下降为69,英国的生产下降为84。
其次,农业上农产品和初级产品价格整体下跌,1933 年1 月,以黄金计算的橡胶价格仅为1929 年1 月的13%,羊毛为22%,丝为28%,棉花为34%,大米和咖啡为41%,小麦为42%,食糖为50% 。
由于贫富差距导致的消费力低,使得大量的农产品积压过量,甚至出现了大量倾倒农产品的现象,加剧了危机。
再者,金融业也遭到了重创。
1929 年10 月24 日,美国金融业黑色星期四的到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全线下跌,也是由此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
随后,故事进一步暴跌,一天之内1600 多万股票被抛售,50 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
大批的银行破产,到1933 年,美国银行共倒闭11730 家,人们的财富一夜间化为乌有,无数人濒临破产,甚
至频频出现资本家跳楼自杀的现象,并且有近4000美国人跳楼自杀身亡。
最后,在人们的生活方面,由于大量的企业倒闭,导致这一时期失业人口急剧上升,这给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由于失业造成的收入锐减,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严重下降,很多货物在仓库中长期积压,甚至导致一些资本家,不得不大量倾倒农产品,而与此同时却又存在这大量需要粮食救济的贫民。
三、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可以分为对美国和对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
就美国而言,首先金融业出现了信任危机。
银行的破产使得人们的财产一夜间化为乌有,当时人们无节制的崇尚分期付款和信贷消费的体系,在这一时期权全线崩溃。
货币的接连贬值,也使人们对货币失去了信任。
再者工农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企业倒闭,农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
国民收入因失业人口的增加而大幅下降,购买力下跌,进一步加剧生产过剩。
下降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使得美国社会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稳定与和谐遭到威胁,法西斯主义也在矛盾重重的美国有所抬头。
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
到了20 世纪20 年代,世界贸易结算方式,尤其是美国对欧洲的贸易逆差不断增长。
就世界而言,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也是一场罕见的经济灾难。
首先,由美国起始,迅速掀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
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急剧下降,农产品及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下跌,国际贸易值,特别是欧洲的孤寂贸易值明显下降,战后重建的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制被摧毁⑦。
再者,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危机不断加剧。
由于经济的萧条,失业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降低,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示威游行,罢工斗争不断出现,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国政坛丑闻迭出,政府信誉扫地。
与此同时,法西斯借助群众对社会不满,开始广为散播法西斯的言论,煽动人民促使社会动荡不安,借此兴风作浪,是世界充满了不安定因素,为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最后,这场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暴露和激化。
为了摆脱危机,各国纷纷采取各自求生、以邻为壑的措施。
总而言之,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影响范围特别广,以美国为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甚至全世界,已及几乎所有经济领域; 影响时间特别长,从1929 - 1933 年4 年的时间,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破坏力特别大,整个世界经济处于一片大萧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