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九下第4课《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九年
级下册历史
1、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929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
2、罗期福新政
(1)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为对付危机,他一上升就宣布实行新政。
(2)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1933年,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经济过剩。
(4)新政的成效:“新政”实施后,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没有得到消除。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
由为您提供的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祝您学习愉快!。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以及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的影响。
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了解经济危机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经济大危机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历史事件,涉及许多经济术语和理论,学生可能对此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经济术语的解释和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本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产生的严重后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大危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面对经济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经济大危机涉及的经济术语和理论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经济大危机的过程和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经济大危机的相关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经济大危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大危机的产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围绕经济大危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经济大危机涉及的经济术语和理论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大危机的本质。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经济大危机
知识点
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开始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4课经济大危机知识点,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经济大危机》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为了应对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
本课在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图片,增强了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规律,即从经济大危机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的感性认知到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理性认知。
二、教学对象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然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在学习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历史,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也不够深入,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内容,学生要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尤其是对股票等金融方面的专业名词很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些图片、动画、影音资料等呈现方式,将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包括“一战”后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相对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及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及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有关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通过思考和探究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国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施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认识到: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共3课时含反思)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3课罗斯福新政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实质;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美国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评价:“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
他打碎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
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人公——富兰克林·罗斯福。
师:请同学说说你眼中的罗斯福。
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改革创新、自强的伟人;维护世界和平的总统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发生原因、实质。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文资料并结合材料,说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实质。
材料一:1922—1929年,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
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行业。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里,瑟瑟发抖的女孩问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
”与此同时,在密西西比河畔,农场主们正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中,把一车车肥猪倒入河中……设问: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美国的什么情况?农场主为什么要将商品倒入河中?提示:材料一反映了美国经济的空前繁荣;材料二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原因: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
说明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绝对过剩。
(2)总结经济危机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如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等。
【图解原因】2.经济危机的表现与特点提示:(1)表现:工业生产下降、贸易锐减、物价暴涨、银行破产、失业增加。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经济大危机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知识梳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重点分析1.经济大危机(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
(2)爆发:1929年,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纽约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4)表现:工人大量失业,生活流离失所;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商品。
(4)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求出路。
2.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2)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3)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4)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整。
(5)评价:新政取得了显著效果。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加强。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难点分析1.怎样全面认识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1)概念: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孪生兄弟,所谓经济危机其实就是社会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在经济危机到来时,工人生活流离失所,而资本家为了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大量销毁商品,这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本质,反衬出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
(2)特点:①它范围特别广: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货币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②它持续时间特别长,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33年,历时达四年之久。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第四课《经济大危机》

• 结果相同:都度过了经济难关,巩 固了政权。
等候领救济面包的长队
我会三项技 能,我会说三国 语言,我已经有 三年工龄了,我 有三个孩子,我 已经失业三个月 了,我现在仅仅 需要一份工作。
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资本家在销毁商品
• 在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重的是谁?
• 在人民饥寒交迫的情景下,资本家为什 么不把商品廉价卖给工人,却要大量销 毁呢? ①为了的保持商品的价格,维持利润 ②暴露了资本家的唯利是图的本性, 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
第 4 课
经 济 大 危 机
1929—1933
温故知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 主义列强通过哪两次会议, 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 秩序,这一新秩序叫什么?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 华盛顿体 系
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
1933年实施新政,领导 美国人民渡过了经济大 萧条时期。二战期间, 参与领导了反法西斯战 争,帮助世界实现了安 全。
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
1933年罗斯福总统在就
职演说中鼓励美国人民:
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罗 斯 福 新 政(19新”在哪)
你能分析导致这次
经济危机的原因吗?
• 直接原因: 生产过剩与人民购买力缩小之间的矛盾 •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对苏联有没有影响?当时苏联经 济发展 状况如何?说明了什么?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股市是:
晴 雨 表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4课 经济大危机 (共26张PPT)

材料二:“1933年金融恐慌基本结 束……1939年,经济形势完全扭转,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增加”。
——《历史》必修二课本118页
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材料三:“新政遏制了美国法西斯 势力,使美国避免像德、日、意那样 走上法西斯道路,因此,有人说‘新 政挽救了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 ”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调罗整斯农福业新政
兴全办公面共加工程强了
国家对经济 田的纳干西水预利工程中
的水坝。增加就业 机会。(“以工代 赈”)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新政取得显著成效。 ①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
到改善; ②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③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
贸(19易33长-1流94冰5)封;看工业
意志坚强 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 勇于探索 场千➢轮他椅主万是上的个唯的产家一美品庭一国找的位总不多坐统在到年;市积场蓄, 敢于创新 毁美感➢肯 公他众后于国到是欢最一人恐继迎受旦民惧华的美。:的盛美国,”真顿国和只他正、总世林是也让统界恐鼓我。惧励们
本身。
罗斯福新政(1933年)前提:不改变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制作有关“罗斯福新政”
的网页,选取了以下几则材料,并写出了
相应的标题。其中不可选取的是( ) A.华尔街股市崩溃——“大萧条”“大恐怖” B.“胡佛小屋”——“饥饿总统” C.“产业复兴法”——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D.固定的粮食税——“以工代赈”的典范
表现: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
生产下降1/3破以上坏,性国特际别贸易大额减少2/3,
贸易实物量缩减1/4以上。
历史鉴证
股市崩溃
工人失业
饥民成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易错微析
当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打击时,苏联的经济发展很快。
例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包括()
①涉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
③首先在美国爆发④破坏性特别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故选D。
例题2列表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观察下列,导致期中经济数据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B.军备竞赛的影响
C.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
D.十月革命的冲击
答案:C
解析:1929-1933年,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答案C。
1. 1933年与1922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A.破坏性特别大
B.传播特别快
C.矛盾特别尖锐
D.持续时间特别长
2.阅读下表: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从表中最能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首先爆发于美国
B.范围特别广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激化了阶级矛盾
3.分析以下世界经济危机情况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物价上涨比较快
C.涉及范围特别广
D.破坏程度特别高
4.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A解析:“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答案A。
2.B解析:表格中,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都下降,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答案B。
3.B解析:“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等部门的危机”表明涉及范围特别广;“1933年与1929年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37.2%,贸易总额缩减2/3”表明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程度特别高。
没有反映出物价上涨比较快,故选B。
4.D解析: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英、法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业生产都下降,苏联1928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工业开始快速发展。
图示中①、②、③都下降,④上升,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