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长征路上的坚强与勇气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长征路上的坚强与勇气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长征路上的坚强与勇气一、远征的艰难与红军的坚韧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下的豪迈诗句,也是形容红军长征精神的最好概括。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上极不平凡的一段历程,无数革命先烈以其坚韧不拔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为我们树立起了可歌可泣的典范。
长征的路途是严酷而艰辛的,红军面临的是漫长的山路与崇山峻岭,泥泞的路面与饥饿的困扰。
黄河决口,封锁了前进的道路,红军被迫进行艰苦的泥泞跋涉;雪山、草地,寒风与饥饿让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红军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坚韧意志。
红军长征中的艰难并没有让他们退缩,相反,他们团结一心、坚持不懈,不畏艰难与挑战,坚守信念与理想。
他们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相互支持与鼓励,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危险关口。
正是因为他们的顽强与勇敢,红军才能在长征路上走过艰难,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二、革命信念的坚守与革命意志的勇敢红军长征中展现出的坚定的革命信念与顽强的革命意志,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和教育。
正是这种信念与意志,使得革命先烈们能够坚持不懈地为革命事业奋斗,并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长征途中,红军遭受到了毫无道理的敌对围剿,饱受敌人的残暴迫害。
但面对这一切,红军并没有屈服,他们以极其强大的精神力量,秉持着对革命的忠诚与信仰,毫不畏惧地前进。
红军将军们在长征中坚定地领导着队伍,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是他们对党对人民的深深承诺。
长征中,红军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信念,也没有辜负过人民的期望。
他们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
红军将领们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坚持信仰、忠于事业的精神,他们的坚韧与勇敢,使每一位中国人都无比自豪。
三、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红军长征路上的坚韧和勇气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红军的奋斗精神和革命意志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成长与奋斗。
红军不怕远征难——观《长征》纪录片有感

作文之光
☆程淑雯
——观《长征》纪录片有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最近,我读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里尽显红军长征时的英勇无畏。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程,我观看了纪录片《长征》。
它讲述了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长征路上的各种艰辛。
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挑战人类的极限,突破四道防线,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走过危机四伏的沼泽地……
当看到飞夺泸定桥时,红军的先头部队在仅有几根铁索的泸定桥上艰难爬行,而且一边爬一边铺板,同时躲避对岸敌人的机关枪。
脚下是波涛
红军不怕远征难
汹涌的江水,对面是敌人的枪林弹雨,这个过程是
多么危险啊!这样的困难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
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回,但都被红军战士们一一克
扫一扫,听一听。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听到这句话,我就想起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红军,他们为了不让中国国民党追到他们,就开始了震撼世界的万里长征!
他们先突破了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我想:这时的他们是寒冷、病痛、饥饿、焦渴的,可是,接下来却是更艰难的征程……红军们先来到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野兽都不敢走,鸟儿也不敢飞,当地老百姓把它叫做“神山”,他们不怕辛苦,还很团结!他们歌唱着,他们是比“神山”还高的英雄,可他们不知道前方的路更艰难。
茫茫无际的大草地,终日笼罩在雨雾之中,被称为“死亡之海”,红军们决定要走过这片危险丛生的“死亡之海”,红军们没有参照物,难以辨别方向,走了半天才发现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他们不仅要和大自然殊死搏斗,还要同肌饿做斗争,红军们整整用了七个昼夜,终于来到了大草地的边缘——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挺进!
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我们从小就要胸怀大志,其次要做个坚持的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心得体会在漫漫长征途中,有许多值得钦佩的人物,如著名将领毛泽东、朱德、贺龙等,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数不胜数,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我爱中国共产党》这本书,我知道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我们哪能站在课堂上发言;没有共产党,哪有我们的家园。
我们从今走到了繁荣富强;让生活更加美好。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主席吧,毛泽东爷爷在1935年金秋10月的七言律诗《长征》中的第一句诗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首诗深动而真实地记录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壮举。
这是在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受命抢渡金沙江,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后,红四军团接受了中共中央的命令,日夜兼程急行红军240里,于5月29日清晨飞抵泸定桥四头的桥头堡,红军都是英雄好汉呀!只有英雄才会出去和敌人战斗,出去保卫我们的家园。
22名战士背插大马刀,身挂军大衣,奋不顾身与敌人战斗。
我们红军凭借自己的力量。
一鼓作气占领了泸定桥,和左岸北上的红一师胜利会合。
后然,红军历经了千难万险,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了草地北上,去了陕甘。
读了这本书,我很感动。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2】前些天我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书,书名叫《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本书已经很旧了,默默无闻地躲在一个无人问津的小角落里,我把它拿出来,一股沧桑之感浸透了我的心。
它比我小七个月,今年也十一岁了,对于一本书来说十一岁已经很老了。
我就捧着这本“书爷爷”回家了,准备好好地看。
回到家里我便开始看这本书了,我发现这本书里的内容是由老红军口中一个个长征故事集成的,故事不多,却十分的精悍。
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个闪光的人物,一种熠熠生辉的品质。
观看红色教育片《永远的长征》有感五篇

观看红色教育片《永远的长征》有感五篇【篇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主席用这首七言律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的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6个字,包含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时光荏苒,仿佛昨日还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已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了。
70年有多久,70年可以将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变为已过花甲的老人,70年可以让一个翩翩少年成为一个耄耋老人,70年让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追思70年前的日子,是所有中国人民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难,然而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容篡改,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必将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为永恒。
20**年,作为社会实践团队带队老师的我带领实践队员们来到了伟大长征的会合点,与长征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会宁。
8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这里胜利会师,从此,会宁这个普通的山城与伟大的长征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踏进这片饱含历史沧桑的土地,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站在空旷的广场上,仰望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巍巍会师塔,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历史画面在脑海浮现。
我们来到这里追溯一段历史,来追忆万里长征,来瞻仰烈士遗物,来缅怀革命先烈,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的中央红军主力,决心一定要突破重围,北上抗日的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随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也相继离开根据地,踏上长征的路程,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旷世罕见的战略大转移,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艰苦岁月,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重重包围,两夺金沙江,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过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在粉碎了敌人无数次围追堵截之后,终于胜利在会宁会师,开创中国革命新天地,创造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长征是个奇迹。
红军穿越草地的途中,很多战士陷入泥潭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1】从我读过的《历史的选择》这本书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华民族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经历了不少磨难。
而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里叙述的红军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讲的是1933年,蒋介石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5次大规模“围剿”,使大部分红军踏上了突围的征途。
在长征的征途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飞夺泸定桥。
红军发扬勇敢和坚强的精神,经过艰苦的战斗,最终占领了泸定桥,给猖狂和骄傲的敌人一次深深的打击。
另一件事是过草地。
草地全是沼泽和淤泥潭,许多战士陷入了淤泥潭。
虽然战士们一个一个倒下,但粮食还是不够,红军只好挖野菜吃。
后来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好把牛皮带、枪皮带、破牛鞋用水泡着吃。
啊!那个时候谁会去吃野菜啊!但红军后来连野菜也吃不到,牛皮带、枪皮带、破牛鞋是什么概念啊!由此可见,红军长征是一个平常人做不到的奇迹,他们靠着毅力顽强地活了下去。
红军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在1936年10月22日,几万人长征只剩了几百人终于艰难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长征的光荣使命。
红军长征是多么的令人震撼啊!他们的毅力为什么会这么顽强,这么惊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熬过了一天又一天?这是因为他们心怀着党,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穷苦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祖国能一天一天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决不是一个任人宰割,被人嘲笑,永远抬不起头的懦弱的国家。
法国伟大军事家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
但它绝对不会永远沉睡下去。
总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今年是建党90周年的日子,在这90年来,中国越变越好,越变越强大。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书笔记【2】我们有一个光荣强大的祖国,但在以前,我们的祖国常被外国人欺辱。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

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后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是一句流传至今的歌词,也是对红军的一种赞美。
在我读完《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本书后,我深深被红军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染。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这本书是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性事件进行的深入研究和还原,通过对历史背景、战略部署、战术实施等方面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那段艰苦卓越的红军长征之路。
红军面临着敌军的围剿、自然环境的恶劣、物资的匮乏以及人员的伤亡等重重困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坚定信念。
在艰苦的长征中,红军体现出了一种爱国主义和为民族解放事业毫不畏惧的英勇勇气。
他们放弃了家庭和亲人,毅然踏上了没有回头路的征程。
面对困难和危险,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坚持战斗到底。
他们宁可流血牺牲,也不愿投降屈服。
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个红军战士,也激励着后来的人们。
红军长征过程中的没日没夜,没食没肉,物资匮乏的情况,更是对红军的极大考验。
但是,红军并没有因为物质困难而气馁,相反,他们通过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略,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很多强大的敌人。
他们发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生并为民族解放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不仅是一段壮丽的历史史诗,更是一部流传千古的英雄史诗。
红军舍生忘死、驰骋血战的精神气质,世代激励着中国人民。
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通过阅读《红军不怕远征难》,我深深被红军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所震撼。
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社会,我们往往容易追求安逸和满足,忽视了奋发向前的勇气和拼搏精神。
然而,正是这种勇敢和拼搏,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因此,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不畏艰难,秉持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不仅给我带来了历史的启迪,更为我提供了人生道路上的坚定信念和前进的动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 一年前的10月17日,《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在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举行了纪录片的启动仪式。
整整一年时间,摄制组重新走过这条牵引着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每一寸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的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
以下是由XX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一次次绝地逢生,一次次转危为安,前赴后继,勇往直前……80年前的长征精神浓缩在正在热播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当中。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17日起在北京卫视首播。
整整一年间,制作团队重走牵引中国历史进程的漫漫征途,在多个刻骨铭心的遗迹现场寻找当年踪迹,记录今天的容貌。
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纪录片人团队,在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了80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
这部刻画长征青春力量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寻觅到80年前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等长征路上的主人公,为这部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和质朴。
据主创团队介绍,《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档案揭秘和影像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一种突破传统的“非虚构”创作;通过实地调研,与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
创新纪录片语汇也成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一大亮点。
复现场景下的情境式讲述,展开历史记忆中的青春对话,纪录片让传统意义上的讲述人“穿越”成为“史中人”,让观众可以“亲历”历史发生的当时当刻,产生强烈的情感带入与视觉冲击。
此外,真实场景中由演员完成的表演,通过CG技术增加现实无法呈现的虚拟场景和特效,更真实地体现长征精神的可贵。
《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录片心得体会XX10月17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正式与观众见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而拍摄的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现在终于展现在观众眼前了,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范文1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将于20xx年10月17日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播出。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北京卫视《档案》摄制团队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红军不怕远征难》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
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
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
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
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
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xx年前的历史时空。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范文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昨起每天黄金时段19:30在北京卫视放映。
重走多地历经艰险
挖掘征途中的人物故事
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拍摄历时一年,来自《档案》团队的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
翻越了都庞岭、老山界、娄山关、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渡过了潇水、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了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
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不同于以往的影视作品侧重于对长征过程的描述,该片着力通过对历史档案的重新发掘,揭秘这段征途中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
该片不仅重现了当年那群怀揣革命理想与信仰的年轻人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苦卓绝的壮丽征程,还以更加贴近当代年轻人
心理的角度,展现一个他们不曾了解过的长征,对当今的年轻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两位讲述人同时亮相
真实手法再现历史现场
该片首次尝试双“讲述人”的方式。
在角色和内容分工上,石凉是一位历史的“亲历者”,他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而谭江海更多的是一位历史的“回望者”,他以全知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
情感上,石凉代表的是感性,谭江海代表的是理性。
两个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共同完成长征故事的起承转合,为观众带来最真切的现场感、情景感和贴近感。
由于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稀缺的照片和不到两分钟的视频无法支撑600分钟的篇幅,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并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
为此,《红军不怕远征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长征历史艺术创作的视觉惯性,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惊天动地的长征场景,把观众带回xx年前的历史时空,在长征的历史遗址上复原长征,在观众的心灵深处撞击共鸣,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冲击。
观红军不怕远征难有感范文3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从今晚起每晚7点30分在北京卫视首播。
xx年前,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86000多人,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占到了队伍的四成,他们是革命理想最年轻的捍卫者,也是红色政权最青春的建设者;xx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沿着他们当年走过的路开始了另一次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导演组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群年轻的纪录片人在将近一年的调研与拍摄中重塑着xx年前一群同龄人的故事。
从未有一部描写长征的作品以“青春”为焦点,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陌生的名字最终成为纪录片的绝对主人公,为总共九集长达540分钟的纪录片灌注进青春的理想、朝气、无畏。
《红军不怕远征难》摄制组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长征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的采访,发掘出了100多份从未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史料档案。
有一些档案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献,比如摄制组找到了1934年9月也就是长征前夕出版的《红色中华》杂志,里面刊登了张闻天的一篇社论,其用意是向敌人释放烟幕弹
从而为转移争取时间,却从另一层面证明了长征不是一次仓促的军事行动,而是经过策划准备的战略转移。
《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多角度讲述了长征的故事。
该片包含了将近100位长征亲历者的故事,有些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有些是从敌对者的角度,比如通过蒋介石的多封电报和书信,读出了他在围剿红军的过程中几次胜券在握、喜形于色,但事后又因国民党的“窝里斗”而导致计划落空、愤恨难平的心理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用掷地有声的史料构建出轮廓立体的历史格局,用饱含温度的笔触还原人物血肉,让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回归普通人,为平凡者树碑,用细节来说话,成为这部纪录片触动人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