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文学史名词解释

宋元文学史名词解释
宋元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由“四折一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可选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也可放在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为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体裁不同,但两者都以曲词义语,如臧主,合乐歌唱,故统称为曲。因元杂剧成就最高,故又常以元曲为元杂剧的同晋叔的《元曲选》实际是元杂剧的选集”新诗体,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散曲:种。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乐府: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乐府始于秦,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4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

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 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典范。.

6骚雅词派——指的是姜夔词的艺术特征概括出来的,即“清空”与“优雅”。

7 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淡谐,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生活小情趣的特定场景,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诚斋体”以绝句最为出色,主要学习借鉴了王安石的“半山体”和唐人的“晚唐体”。

8 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9 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以戴复古﹑方岳为代表,因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他们流转江湖,结诗酬唱,多效四灵体,崇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意于苦吟,尽量

白描,以不用事为贵。

10 晚唐体——指南宋以“四灵”诗作为代表的创作风格,主张向晚唐学习,四人诗遂极工,出于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专为格律诗,意平语诡,多有伧气,有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四灵”费心苦吟,刻意求工,是其局限性。

11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歌唱与说白相间,属于叙事体。

12 楔子——是元杂剧剧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楔子篇幅较短,没有专门的故事情节,常常放在剧本的开头,起到交待剧情的序幕的作用,有时楔子也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渡承接的作用。

13 科范——剧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剧本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文字,简称科。

14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15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不是让人看的书面著述,原为口语体,现改编成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16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受李贽“童心说”影响而提出的因主要人物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他们均是湖北公安县人而得名,其核心理论是主张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7 复社——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的文学结社之一,明天启时江南张溥,陈贞惠等初结应社,崇祯之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会于苏州虎丘,取兴复绝学之义,成立复社,继东林党后以讲学批评时政,主要作家有陈子龙等。

18 台阁体——是明代初期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作家群及创作,这些作家多是朝廷重臣,在创作上内容平乏,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显得典雅华丽。.

——是出现在明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唐宋派 19

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代表人物有于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标的文学派别,“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清代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散文流派。恽敬是常州阳湖人,后继者多阳湖派 20

是其同乡,故名。恽﹑张均是桐城派刘大櫆的再传弟子,但其不满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作文既取儒家经典,又参以诸子百家之书,文风较为恣肆,成为桐城派的支流。——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21 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在文章体制和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想基础,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指清代初期李玉的四部著名杂剧作品,是指《一捧雪》﹑《人兽类》22 一人永占

﹑《永团圆》﹑《占花魁》这四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李玉的爱情和婚姻理想,同时也借助这些作品抨击明末以来世态炎凉,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是中国近代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的一个进步文学团23 南社

体,代表作家有:陈去病﹑柳亚子﹑高旭,提倡民族气节,倡导民主革命,自觉的利用文字进行各种反清活动。这些作家主要有康有为世纪后半期的一次文学改良运动,诗界革命——指发起于1924

提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他们试图以诗歌为工具,为五四新文但表现出一腔爱国主义民主思想,倡“我手与我心”,诗界革命尽管成就不高,化运动有先导作用。建安风骨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作品内容充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

主义传统,实,意境宏大,笔调明朗舒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正始诗歌: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之音”又叫“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诗歌”,它主要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的诗歌创作。

田园诗:

中国晋宋时期陶渊明开创的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样式。陶渊明的《归园田居》5首和《桃花源诗》是其代表作品。。《桃花源诗》是田园诗的一个发展。它的出现,不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以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的科学活动。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既相互伴生,又相对独立。是艺术感受力,可以说是感受艺术的能力,也就是对于艺术的领悟能力及认知

骈文:

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语句讲究对偶,音律讲究平仄,创作讲究“气韵”。

小说:

古代“小说”一词,非今之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此“小说”,只是指不合于大道的琐屑之谈,街谈巷议之论,不指文学体裁,是沿用庄子之意,非当今意义的小说。但是,即以现代的小说概念而言,也包含小说的基本因素,即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性,要表现出故事的相对完整性和一定的虚构性。

《文心雕龙》:

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巨著,它以卓越的识见,详审的论述,完整的系统,精美的笔调,构成一部宏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全文只有六百字,但所涉及的范围颇为广泛。《论文》首先提出文学批评的方法的问题,批评了那种文人相轻的现象;还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理论;还对文体进行了分类,把它分为“奏议”、“书论”、“铭秣”、“诗赋”四科,与汉代那种把作家当作“倡优”,把辞赋比为“博弈”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对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在《中原音韵》里,周德清将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并列,称为关、郑、白、马,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元曲四大家”。此四人在元曲创作上,都有颇为突出的成就。

元诗四大家指元代中期四位诗人:虞集、杨载、范梈(pēng)、揭傒斯,并称“虞杨范揭”。语见清代宋荦(luò)《漫堂说诗》。他们当时都颇有诗名,但作品多是题咏寄赠之类,内容较空泛,宗法唐诗,而风格各异。

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

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骈俪派“骈俪派”是明代戏曲流派之一,是万历年间除临川派和吴江派外,明代戏曲影响较大的流派。邵灿所作《香囊记》,明确宣称自己的创作是在于发明经义,为了教忠教孝,文辞上则追求骈俪,是明代传奇戏曲中骈俪派的始作俑者

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是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李贽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内心的.

情感和人生的欲望。“童心说”具有以下内涵:一、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二、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三、改变了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

临川派明代后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祖籍是临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名“玉茗堂四梦”,“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属于此派的曲家还有张坚、吴炳、孟称舜等。作为一个戏曲流派,临川派是相当松散的。除了题材上多写才子佳人的故事,语言风格上以清丽秀美为主以外,临川派的作家几乎个人有个人的艺术风格

临川四梦汤显祖所作传奇《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他戏剧创作的全貌,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浙西词派清初朱彝尊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花部指清乾隆年间昆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剧种,当时昆腔逐渐衰落,各种地方戏曲如梆子腔、二簧腔、秦腔、楚腔、吹腔、弦索腔在各地兴起,它们大都风格粗犷,语言通俗,形式活泼,北京、扬州等地的士大夫把它们蔑称为“花部”或“乱弹”。京剧又称京戏,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北京形成的。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京剧的腔调以西皮和二黄为主,主要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宋代文学名词解释

1、※山谷体(黄庭坚体):指北宋后期诗人黄庭坚的诗风,因其自号山谷道人, 故名山谷体。黄庭坚推崇杜甫,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功用,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主张“无一字无来处”,但要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追求“生新”,主张“不俗”,故以其鲜明的风格自成一体。在艺术特征上,强调诗境的生新美,诗语的峭拔美,诗韵的兀拗美。以唐诗为参照,山谷体生新程度最高,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2、※江西诗派:北宋后期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因吕本中作《江 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他们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比较接近,都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拗律,形成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到了宋末,因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又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3、半山体(王荆公体):指北宋诗人王安石后期诗歌中写景抒情的绝句。王安 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紫金山,又称半山。这期间他写景抒情的绝句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永,体现出唐诗的复归。 4、※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在题材选择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思; 在表达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曲折表达;风格委婉、绮丽。从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后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5、※豪放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由北宋词人苏轼所开创,南宋辛弃疾将其创 作推向高峰。豪放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恢弘、沉郁,艺术成就颇高,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 6、※理趣:理趣一词最早在宋代用于诗歌评论。指体现哲理的诗歌要符合读者 的审美情趣,做到哲理与情味相交融。由于宋代理学和禅学盛行,大量理语与禅语入诗,“以议论为诗”变得令人生厌,受到宋代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以议论为诗”必须讲究议论与叙事、抒情的结合,讲究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议论需带情韵而行”。宋代理趣诗的代表有苏轼、王安石、陆游等。 7、※易安体:指南宋词人李清照的词风。因其自号易安居士,故称易安体。其 词善于选取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示内心世界,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语言来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历程,以白描手法创造出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颇具特色,后人多有效法者。 8、南渡作家:指经历靖康之难动乱狂飙的诗人和词人,他们在血雨腥风的苦难 中被迫对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做出新的选择。他们是宋代文学史上结束旧时代,开启新时代的关键人群,从他们开始,书写民族忧患意识和抗战复国豪情成了文学的主旋律。 9、中兴四大诗人: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的并称。他们早年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导论(1--2 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2、文学活动:由文学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家、作品、读 者四个要素。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4、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 5、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 6、文学哲学:用哲学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原理、认识论、方法论来指导研究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关 系、作家的创作、读者的阅读性质、机制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7、文学心理学:文学活动中的基本环节文学创作、作品、接受过程,是作者心理、读者心理不断转 换过程,采用心理学的视角(精神分析学、投射理论)如研究文学活动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8、文学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的研究原理,对文学文本进行信息译码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9、文学社会学:把文学活动作为子系统放在社会大系统中研究,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道德、 伦理、宗教等多重角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点是作品与社会历史的对应关 系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0、文学价值学:研究文学活动中的文化价值的形成、转移、增值、变化的过程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11、文学文化学:把文学活动研究的各种理论、视角、方法综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文学理论 的发展历史存在一个倾向,由古老的文学文化学,到后来的各种形态的兴起分化,到现在又向文学文化学回归。 12、文学信息学: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负载传播信息,由编码到译码,是一个信息的生成与 转换过程,由这种研究方法构成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它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所阐述的文艺学思想的核心,列宁斯大林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思想中所包涵的文学理论为主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所论述的理论为补充的文学理论体系。 2、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 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成人的全面的发展。 3、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的活动的特性。人的劳动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在 劳动之前就有了蓝图,人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工改造对象,使对象打上主体的烙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8、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10、“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11、“三吏,三别” : 指杜甫的六首诗歌。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勉励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12、诗圣:指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及对现实矛盾、人们痛苦做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后世称之为“诗圣”。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文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3.文学理论: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4.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5.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的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的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交往论。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 3.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4.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5.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6.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能力、智慧、理想、思想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P46):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更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作者与作者、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复习重点

Captain John Smith (first American writer). Anne Bradstreet;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colonists living) Edward Taylor(the best puritan poet) John Cotton ”the Patriarch of New England” teacher spiritual leader Benjamin Franklin The Autobiography Poor Richard’s Almanack Thomas Jefferson: Political Career Thoughts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e hold truth to be self-evidence Philip Freneau“Father of American Poetry” The Wild Honey Suckle American Romanticism optimism and hope Nationalism Washington Irving“Fathe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hort story”The first “Pure Writer” A History of New York The Sketch Book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American Romanticism!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Rip Van Winkle James Fenimore Cooper Father of American sea and frontier novels Leather stocking Tales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The Pioneers The Prairie The Pathfinder The Deerslayer Edgar Allan Poe father of detective story and horror fiction 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the Arabesque “MS. Found in a Bottle”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The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9.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12.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3.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4.《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5.《史记》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鲁迅评之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中国正史的写史体例,同时对后代传记文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16.《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的《文选》之中,这十九首古诗都是汉末文人作品,非一人一时所作,它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评之曰:“一字千金”。刘勰《文心雕龙》评之为“五言之冠冕”。 17.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7.2.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18.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1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0.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1.苏李诗《文选》中题为苏武、李陵的五诗共七首,一般称之为“苏李诗”。这几首诗并不是苏武、李陵所作,根据诗的内容、风格来考察,这些诗的写作年代与《古诗十九首》接近。这几首诗都是为送行赠别而作,有送朋友远游的,有送丈夫从军的,大抵缠绵悱饲,表现了亲友深厚的感情。 22.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3.《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4.《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5.《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作于东汉末年。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6.建安风骨在汉末建安年代前后,出现了“三曹”、“七子”、一蔡等著名作家,他们的创作多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形成了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27.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8.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部分参考答案: 1 沉郁顿挫: 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鬰顿挫,沉鬰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2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3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把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4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北征》、《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5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3永州八记: 1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2 “永州八记”最为人称道。“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he2)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3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 5初唐四杰 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2 “四杰”的创作活动

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3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卢照邻的《行路难》,杨炯的《从军行》。4“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有雕琢之病。 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品选中编一册P103) 1作者杜甫。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杜甫由长安赴奉先,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此诗作于到家之后,是作者长安十年政治生活的总结。2诗以“忧黎元”为核心,反覆陈明“自比稷契”的用世之志。3抨击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4纪行即所以言志,故以《咏怀》为题。5此诗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波澜壮阔,是反映社会社实的长篇史诗。 9《秋兴八首》(作品选中编一册P135) 1是唐代宗大历元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2秋兴,因秋而发兴。3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於凄清哀怨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4八首脉络贯通,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美国文学史及选读考研复习笔记6.

History And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6) 附:作者及作品 一、殖民主义时期The Literature of Colonial America 1.船长约翰·史密斯Captain John Smith 《自殖民地第一次在弗吉尼亚垦荒以来发生的各种事件的真实介绍》 “A True Relation of Such Occurrences and Accidents of Note as Hath Happened in Virginia Since the First Planting of That Colony” 《弗吉尼亚地图,附:一个乡村的描述》 “A Map of Virginia: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弗吉尼亚通史》“General History of Virginia” 2.威廉·布拉德福德William Bradford 《普利茅斯开发历史》“The History of Plymouth Plantation”3.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 《新英格兰历史》“The History of New England” 4.罗杰·威廉姆斯Roger Williams 《开启美国语言的钥匙》”A Key into the Language of America” 或叫《美洲新英格兰部分土著居民语言指南》 Or “A Help to the Language of the Natives in That Part of America Called New England ” 5.安妮·布莱德斯特Anne Bradstreet 《在美洲诞生的第十个谬斯》 ”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 二、理性和革命时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Reason and Revolution 1。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自传》“ The Autobiography ” 《穷人理查德的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 2。托马斯·佩因Thomas Paine (1737-1809) ※《美国危机》“The American Crisis” 《收税官的案子》“The Case of the Officers of the Excise”《常识》“Common Sense” 《人权》“Rights of Man” 《理性的时代》“The Age of Reason” 《土地公平》“Agrarian Justice” 3。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 ※《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 ndependence” 4。菲利浦·弗瑞诺Philip Freneau (1752-1832) ※《野忍冬花》“The Wild Honey Suckle” ※《印第安人的坟地》“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 ※《致凯提·迪德》“To a Caty-Did” 《想象的力量》“The Power of Fancy” 《夜屋》“The House of Night” 《英国囚船》“The British Prison Ship” 《战争后期弗瑞诺主要诗歌集》 “The Poems of Philip Freneau Written Chiefly During the Late War” 《札记》“Miscellaneous Works” 三、浪漫主义文学The Literature of Romanticism 1。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 ※《作者自叙》“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 ※《睡谷传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见闻札记》“Sketch Book” 《乔纳森·欧尔德斯泰尔》“Jonathan Oldstyle” 《纽约外史》“A History of New York” 《布雷斯布里奇庄园》“Bracebridge Hall” 《旅行者故事》“Tales of Traveller” 《查理二世》或《快乐君主》“Charles the Second” Or “The Merry Monarch”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生平及航海历史》 “A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V oyages of Christopher Columbus” 《格拉纳达征服编年史》”A Chronicle of the Conquest of Grandada” 《哥伦布同伴航海及发现》 ”V oyage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Companions of Columbus” 《阿尔罕布拉》“Alhambra” 《西班牙征服传说》“Legends of the Conquest of Spain” 《草原游记》“A Tour on the Prairies” 《阿斯托里亚》“Astoria” 《博纳维尔船长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Captain Bonneville” 《奥立弗·戈尔德史密斯》”Life of Oliver Goldsmith” 《乔治·华盛顿传》“Life of George Washington” 2.詹姆斯·芬尼莫·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 ※《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间谍》“The Spy” 《领航者》“The Pilot” 《美国海军》“U.S. Navy” 《皮袜子故事集》“Leather Stocking Tales” 包括《杀鹿者》、《探路人》”The Deerslayer”, ”The Pathfinder” 《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拓荒者》、《大草原》“The Pioneers”, “The Praire” 3。威廉·卡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 (1794-1878) ※《死之思考》“Thanatopsis” ※《致水鸟》“To a Waterfowl” 4。埃德加·阿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 ※《给海伦》“To Helen” ※《乌鸦》“The Raven” ※《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 ※《鄂榭府崩溃记》“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金瓶子城的方德先生》“Ms. Found in a Bottle” 《述异集》“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 5。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论自然》“Nature” ※《论自助》“Self-Reliance” 《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 《神学院致辞》“The Divinity School Address” 《随笔集》“Essays” 《代表》“Representative Men” 《英国人》“English Traits” 《诗集》“Poems” 6。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沃尔登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1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 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 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 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在我国 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 《盘庚》 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 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 金文 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 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 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 片断记录。 《春秋内传》 1、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2、《左传》一书,丰富多彩。主要内容不外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其次则天道、鬼神、 灾祥、占筮、占梦之事。 《春秋外传》 1、即《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国语》。 2、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战国策》 1、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2、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 年。

古代文学宋元部分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宋元部分名词解释 1、白体 学习、效法白居易诗歌的一批诗人,代表者有李昉、徐铉等人,内容多写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王禹偁亦被划为此派。 2、晚唐体 主张学习、模仿晚唐诗人贾岛、姚合,主要有两个诗人群体:“九僧”,继承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多写山林寂静清幽的景色,以及枯寂淡泊的修行生活;形式上,多写五律。一群隐逸之士,林逋、魏野、潘阆等为代表。诗风既有贾岛的精细,又有白体的流畅。林逋的诗影响较大。 3、西昆体*** 宋初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因杨亿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主张学习李商隐诗,讲究用事用典,对仗工稳,文词华丽,音韵铿锵,有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在内容上,多吟咏古事、粉饰太平之作。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 4、江西诗派**** 因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吕本中在此书中,收了25位创作风格相近的诗人的作品,尊崇黄庭坚为宗主,正式提出“江西诗派”的名称。此派诗人论诗,提倡学习杜甫、韩愈,崇尚瘦硬风格,注重对字句的锤炼,要求“无一字无来历”,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手法,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致,形成生新瘦硬的风格,表现出浓厚的学人之诗,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5、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推崇的四位诗人。一祖指杜甫;三宗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此为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 6、中兴四大诗人 陈与义、吕本中之后,南宋诗坛上出现了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等四位著名的诗人,他们分别以“清圆、精致、生涩、瘦硬”的风格振起南宋诗坛,宋诗为之一变。史称“中兴四大诗人”。 7、诚斋体*** 指杨万里诗歌风格,因其号而得名。特点:1、题材上以描写自然景物与日常生活 为多,并善于发掘其中蕴含的理趣,使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深邃的哲理;2、丰富、新颖的想象;3、幽默诙谐的风趣;4、自然活泼的语言; 8、永嘉四灵: 指生长于浙江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四位诗人以贾岛、姚合为学习典范,内容上,多写山水田园诗,表现他们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体裁上,则专攻近体,以五言为主;风格上,则以刻露清瘦见长。 9、江湖派: 南宋中叶以后,杭州书商陈起陆续刊刻了62位诗人的作品,命名为《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中兴江湖集》,后人将入选其中的这些诗人通称为“江湖派”。这些诗人大多为落拓江湖的下层文士,因各人经历不同,思想各异,诗歌的内容、风格与成就均极为复杂,有价值的地方主要在两方面:1、题材比较丰富,能反映出下层人士的悲苦生活及其悲怨感情;2、善于写景抒情,文字较为精妙;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刘克庄、戴复古。 10、话本*** 原为“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内容: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讲史、说经、合生;元代“说话”盛行,以讲史居多; 11、南戏*** 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地区,形成于南宋初年,又称“永嘉杂剧”;主要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后以杭州为中心。剧本结构由若干“出”组成,“出”的多少不作规定,视剧情需要安排;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几类;每类均可歌唱,歌唱的形式较多,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等;曲调则由东南沿海的民间音乐与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 12、散曲*** 金元时代,北方民间艺人与文人将民间的长短歌词与外来民族的曲调进行艺术加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歌曲形式,称之为散曲,因其主要流行于北方,亦称北曲,有小令与套数两种形式。 13、小令*** 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缘于唐代的酒令,其特征为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另有一种形式为联章体,亦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 14、套数*** 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结尾部份有尾声。 15、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形式,流行于宋金时期;形式上,唱的部份,由多种宫调组成,故称诸宫调; 16、“词曲之祖”:***高明所作的《琵琶记》是南戏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被人称为“词曲之祖”。 陈洁涛整理加******的是老师复习提到的。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