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误会小学道德与法制

面对误会小学道德与法制
面对误会小学道德与法制

《面对误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的一生中,人与人之间的误会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积极寻求消除误会的良方。

2.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误会,误会了别人后学会正确处理。

3.运用办法处理误会,深化情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交际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误会,误会别人后学会正确处理。

难点:在面临误会时运用办法解除误会。

三、教学形式:

情景表演、讨论交流(师生、生生互动)

教学准备:课件、心语卡、录制音频和视频。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

动画片里的孙悟空怎么了?孙悟空和唐僧之间因为一场误会,师徒痛苦地分别了,引出课题《面对误会》。

(二)创设情境,感悟认知

通过上面的资料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误会以及误会产生的原因,那

么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被老师、同学或都爸爸妈妈误会的事情,先由学生说出被误会的事情,老师再讲解对应的误会,通过语音、视频、情景剧展现身边的故事,以及发生误会后的感受。

三个场景:

A:被老师误会:语文课上……

B:被亲人误会:

C:被同学(朋友)误会:

(三)心灵密码—探究正确处理误会的方法。

1.选择场景,同桌进行情景剧表演。

2.生分享自己经历的误会以及处理办法。

2.总结出示方法

(四)[学以致用]指导实践

小组讨论:曾经你遇到的还没有得到解除误会,你将怎样去解除误会?

(五)[快乐直通车]知识拓展

孩子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误会时有发生,你有可能误会别人,别人也有可能误会你,但重要的是不要被误会所打倒,我们要正确面对,正确处理。最后,让这优美的音乐消除我们所有的误会,愿天下所有美好的情谊都地久天长。(合唱《友谊地久天长》)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平和、冷静

解释、道歉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 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 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 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 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 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 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 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 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 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 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

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 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 依据区工作布置,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任务与目标 1. 端正思想,加强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的质量。 2. 各位教师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现行的教材为依据,完成各年级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由教材中的事例、道理来规范学生。能联系周围,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4. 配合学校教导处及其他教研工作,搞好本教研组的工作。 5. 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培训。做好本学期课题研究的深入开 展。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 练队伍 1.抓好骨干力量 抓好骨干力量,创造研究氛围。在继续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的基础上,让更 多的教师在课题研讨中、在现场教学展示中,既能充分体现自我的存在价 值,又能在认真研究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人。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由点带线,由线及面,从而带动全校的思品教研氛围。 2.形成教研氛围 (1) 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思品、社会、品德与社会信息, 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3) 重视听课学习,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不能像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一样把新 课程作为学科课程来上,教师要学习美术课上的色彩形象、数学课上的统 计方法、常识课上的试验对照法、英语课上的任务驱动模式等等,使品德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二) 抓管理1.备课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每个年级可针对年级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选定几篇重点课文开展集体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知识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

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

小学道德与法制培训-心得体会

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材教法培训心得体会 福泉市翁下小学:叶志明 2017年8月1日我参加了小学《道德与法制》新教材教师培训会。此次培训会有两个内容:一是彭燕芬老师的对《道德与法制》教材培训的分享,二是彭燕芬老师对新教材《道德与法制》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解读。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获颇多: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色 一是坚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低年级教材还适当采用儿童绘本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是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布局,整体安排,在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所采用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融入方式,真实自然。 三是研究并遵循儿童道德自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设计,给儿童留下自主思考的学习空间,较好地处理了道德认知必要合理的传授与道德能力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 四是针对儿童探究精神不足的现实,在全面体现课程核心理念和目标的同时,突出了“乐于探究”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较有特色的活动,引导儿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框架及说明 这一版的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把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初步了解宪法中的相关规定,是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编写时用儿童的童言童语进行编写,展开儿童自己的世界,为学生上课创设情境,更方便他们的理解和学习。最后采用教学和一的理念,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化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是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接下来彭燕芬老师又详细的就一年级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在教学中容易

(完整版)五年级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

五年级小学道德与法制工作总结很快地,一学期又将过去,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开学初,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同时在教导处的领导下,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能在本学期的管理中杨长避短,争取完成中考目标,现将工作认真总结如下: 欠缺的方面: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不够,同时,由于学生自学与复习不自觉,因此,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表现在对多选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的解答上疑惑较多,得分不高。 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概括能力不强,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尚待提高。 我所做的工作: (一)严格执行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严格把握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确保了教学严谨而有序。首先是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深入钻研教材,按照新课改理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借助相关教学参考资料和电教手段,制定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灵活选择好教法,力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二是认真上好第一堂课,向40分钟要质量。以课前精心准备为基础,以新课的理念为指导,我在课堂上尽量做到少讲、多导,实现课堂的民主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40分钟的教学效果。三是加强信息反馈。通过课外辅导和批改作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多方位的反馈信息,增进了师生友谊,强化了教学互动。本期的课外辅导扎实而富有成效。一方面,加强了对书本知识的辅导;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知识运用的辅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工作总结《道德与法制教学工作总结》

论文: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论文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活动,品德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道德与法治引进课堂,让课堂面 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化教学的特点。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儿童期是道德与法治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实际,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进行教学,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课堂活动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6765756.html,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作者:朱兰先 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8年第08期 [摘要]目前,儿童的安全问题经常发生,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在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实际上就是保护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的,这门课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让孩子们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怎么样保护自己。研究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小学教育和孩子们健康成长都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小学;安全教育;道德与法治;途径 最近几年,儿童的安全事件经常发生,在2014年秋天的时候,福建省就有一个小孩的头被卡在别克车的车窗上而导致休克,云南的明通小学的踩踏事件,2016年福山的一个男童在 教学楼上的坠落身亡事件等,每年还有很多儿童走失。经常发生安全事故的孩子的年龄段是6-12岁,这个的年龄段的孩子在心里、智力和身体方面都还很不成熟,看到新鲜的事物都比较 好奇,本身缺乏安全意识,再加上老师或者父母可能会有监督不到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没有监护人看管的情况下发生意外安全事故。根据近几年来小孩溺水、猥亵、走失、坠楼等多个案例,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起来,在2016年的时候,教育部把《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改为《道德与法治》,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对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使得孩子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小学的老师要利用相应的教学办法,教孩子们提高对安全问题的重视,而且还能够在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采用一定的办法保护自己。 一、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安全教育的作用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是离不开的。中国的教育部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所以,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像重视学习成绩一样的重视学生们安全意识的培养,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中,加强学生们的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尽可能的保护孩子们的安全。 在一个比较新的环境下,如果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就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在比较传统的小学教学模式中,主要注重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基本忽视了安全方面的教育,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使得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只有自身的安全得到了保证,将来才能够为国家做贡献,因此,在小学的时候开展安全教育对孩子和国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主要是通过对《道德与法制》这门学科的知识的讲解,来让孩子们理解和了解安全教育的内容,以防孩子们在学校以外的地方被骗,不仅在经济上可以减少损失,还能够保证孩子们的生命安全,要想顺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小学就要利用《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程来把安全教育落实到位,把安全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有小学生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国家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计划

一年级道德与法制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 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5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3人,其中,优生占30%,中等生占60%,差生占10%。一年级小朋友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以及 学习都很陌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学校这些陌生的事物对于他们都有一种新鲜感,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探索欲。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三、教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 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 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 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 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 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標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の根基,是公民素質の核心。在當今世界,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の重要標志.國際競爭の加劇推動著基礎教育課程向著更加重視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視創新意識培養の方向發展。在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の曆史重任,要求基礎教育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培養學生良好の公民道德素質和勇於探究の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兒童從幼兒生活向小學生活過渡並逐步適應學校生活の重要時期,也是兒童品德和行為習慣、生話態度、認知能力發展の重要時期。品德與生話課程根據社會與時代發展の需要和兒童身心發展の特點而設置,旨在以正確の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形成良好の品德和行為習慣,在充滿探究與創造樂趣の童年生活中,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基礎。 一、課程性質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一門以小學低年級兒童の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の兒童為目標の活動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課程視兒童の生活為寶貴の課程資源.課程學習本身是兒童生活の組成部分,是兒童在教師指導下真實體驗生活、主動參與生活、創造生活の過程。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の邏輯,以兒童生活中の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以兒童の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の主要源泉;以用正確の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為課程の基本追求。 (二)活動性 本課程超越單一の書本知識の傳遞和接受,以活動為教和學の基本形式。課程の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の各種主題活動、遊戲或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兒童在教師指導下の活動過程中の體驗、感悟和主動建構來實現。 (三)綜合性 本課程以兒童の生活為基礎,具有綜合性.課程設計體現兒童與自然、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我の內在整合;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の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の三位一體。 (四)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の整個生活世界。教學目標隨著兒童生活及活動過程の變化和需要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兒童生活の各個方面;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以及兒童の其他生活空間;教學時間在與學校其他活動或學科の配合和聯結中靈活而彈性地延展;課程評價走向開放、多元,全面關注兒童豐富多彩の體驗和個性化の創意與表現。 二、課程基本理念 (一)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の核心 品德與生活教育應當引導兒童在體驗自身生活和參與社會生活の過程中,學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在服務自我、他人和集體の行動中,學會關心、學習做人;在與自然以及周圍環境の互動中,主動探究,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珍視童年生活の價值.尊重兒童の權利 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の生命階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於成人生活の需要和特點,它本身蘊藏著豐富の發展內涵與價值。 學校生活是童年生活の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並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の學校生活是每個兒童の權利。

小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探究

小学生道德与法制教育探究 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教师将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进行教学,这不但使学生将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进行联系,拉近了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制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道德与法制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实际的道德与法制教学课堂中,要发挥想象让学生拉近与生活的联系,进而通过情境的创设,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是理想的时期,要让小学生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较强的法律意识。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与生活有关的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情境的创设,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回忆生活中那些事是涉及道德与法制,学生会争相恐后的回答,做公交的时候,要排队买票,看电影的时候,禁止大声喧哗,和父母长辈说话要有礼貌等有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方面,在师生问学生答的过程中,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所讲的道德与法制有关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接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背景下,提升对道德与法制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法制意识,进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1]。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道德与法制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良好的道德水平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要重点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学生认识法制的基础标准,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教育情境,充分营造良好的校园的学风和校园环境,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进行相关道德与法制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正确的法制观念[2]。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要将法制和道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育中,广泛的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狠抓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提倡将道德与法制教育结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的深入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将学生的课堂的表现进行观察,对道德与法制学科中涉及的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进行结合,深入挖掘学科中的法制教育的因素,通过多元化情境的创设进行课堂的法律与纪律教育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将道德与法制教育作为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通过阅读课、班会活动课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进行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渗透。由于法制教育受到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寻找道德和法律的渗透点,在进行书本知识的传递时,将道德与法律知识潜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案精选3篇

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案精选3篇 远亲不如近邻 主题目标: 1、知道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感受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快乐。 2、学会处理与邻家伙伴的关系;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做到与邻里友好相处。 3、了解各种邻里关系;知道共同商量、互相谦让,容易解决邻里之间的矛盾。 活动重点:知道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互相谦让。 活动难点:学会处理与邻家伙伴的关系,学会为别人着想,体会远亲不如近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互谅互让 1.阅读32——33页的材料。 2.指名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3、小组交流:你和邻居家有没有发生过矛盾,当时是怎么解决的? 活动二:楼里飘香。 1、自己默读34——35页的内容。 2、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人们常说“邻里好,赛金宝”,说一说你家和邻居是怎样相处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邻居之间要怎么做?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邻居之间要做的事——邻里守望 二、探索新知 1、自己了解36——37页的内容,说说讲了什么故事? 2、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3、小组讨论对于你所居住的环境,你能对邻居做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4、小结:邻居对你们家的关爱,老师真感动。好的邻里关系会给我们带来温情,带来方便,使大家心里都暖融融的,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这种相处是相互的,当你帮助别人越多时得到的帮助就越多。 板书设计 远亲不如近邻 关爱←——一家人——→和睦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校园生活的重要性,体验快乐的校园生活。 2.学会明辨是非,珍惜校园生活,热爱学习,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3.能够在体验中感悟校园生活的重要性,珍惜校园生活,珍惜学习机会。 教学重点: 感悟校园生活重要性 教学难点: 维护受教育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就是健全人格得根基,就是公民素质得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与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得重要标志.国际竞争得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得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得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得公民道德素质与勇于探究得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就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得重要时期,也就是儿童品德与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得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得需要与儿童身心发展得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得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得品德与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得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得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得儿童为目标得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得生活为宝贵得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就是儿童生活得组成部分,就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得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得逻辑,以儿童生活中得需要与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得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得主要源泉;以用正确得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得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得书本知识得传递与接受,以活动为教与学得基本形式。课程得呈现形态主要就是儿童直接参与得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她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得活动过程中得体验、感悟与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得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得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与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得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得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得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得变化与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得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得其她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她活动或学科得配合与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得体验与个性化得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就是课程得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与参与社会生活得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她人与集体得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得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得价值.尊重儿童得权利 童年就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得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得需要与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得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就是童年生活得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得学校生活就是每个儿童得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得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得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便于广大教师理解和把握《道德与法治》课程,切实提高我市《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特制定《盐城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意见》(下称《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指导意见》分为四个部分: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我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科提出的要求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后所沉淀成的核心技能,是在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能力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改革从过去重视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课程标准,转向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学科核心能力塑造这一目标,在九大核心素养的框架下精心遴选出来,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四大素养”的实现。“道德素养、公民素养、人格素养、人文素养”体现了德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特殊性,尽量缩小了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外延的重叠,体现了德育学科独有的价值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总体设计

域的学术带头人。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多年。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专家组成员。87岁高龄,深入一线课堂,检验教材,农村学校,小板凳一天听8节课。 (四)课程名称的变化背景 ——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1.《18大报告》(201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