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综合性实验

合集下载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学习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掌握不同菇种的适宜生长环境和栽培方法,培养食用菌的生产运营能力。

二、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实验室和材料,包括培养箱、培养基、菌种、水等。

2. 块菌种培养将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生长,生长1-2周后,切成小块,将小块菌种放入培养袋中,注入适量水分,进行培养。

3. 瓶菌种培养将菌种接种到环境适宜的瓶子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和水,进行培养。

注意要掌握适宜的温度、光照和湿度等因素。

4. 菇类栽培将充分发育的菌种加入菇培养床中,掌握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待进行正常的生长和形成菌头。

5. 食用菌收割根据不同的菇种,掌握适宜的收割时间,进行有效的收割和运输工作。

三、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培养出了白蘑菇和香菇两种食用菌,分别进行了块菌和瓶菌培养试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都能生长健壮。

在菇类栽培的试验中,我们采用了蘑菇堆栽培和袋装栽培两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蘑菇生长健壮,颜色鲜艳,形成了完整的菌头。

在收割方面,我们掌握了不同菌种的收割时间,并进行了有效的收割和运输工作,确保了食用菌的质量和香味。

四、实验感想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食用菌的基本栽培技术,了解了各种菌类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方法,培养了自己的食用菌,同时也对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验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艰苦创业的精神,掌握了科学的生产技术,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为今后的生产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食用菌培养实验报告

食用菌培养实验报告

食用菌培养实验报告篇一: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报告1 实验流程1.1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1.2 培养料的制备、灭菌1.3 将栽培种接种于菌袋1.4 出菇管理1.5 采收1.6 菇棚参观2 食用菌菌种的制作2.1 食用菌菌种的概述菌种母种(一级菌种或试管种)原种(二级种)栽培种(三级种)鉴定洁白,健壮,无虫害,有蘑菇香味洁白,健壮,有凝水,不干燥洁白,健壮,有凝水,不干燥, 一般不超过25-35天2.2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无菌操作)2.2.1 组织分离法菇片消毒:取1张香菇菇片,用70%的酒精轻擦表面进行消毒;菇肉接种:将菇片纵向撕开,在每个裂面靠近菇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取一米粒大小的菇肉组织接于PDA试管斜面上;培养:将塞好棉塞的斜面放置于25℃恒温箱培养1周,观察。

实验结果我取了三张香菇菇片进行母菌的制作,分别编号为①②③。

经过一周的培养可以看出,①试管里面菌丝很少,可能是在无菌操作时,接种环的的温度过高,烫死了菇片。

②试管里面有白色菌丝,同时菇片变黑了,可能是取用的菇片较老,经过一周的培养,老化更为严重了,产生的菌丝也不多。

③试管菌丝洁白,较为理想。

2.2.2孢子分离法选用成长较好的秀珍菇,按下图步骤进行操作。

实验结果在进行操作时,没有将菌褶取出,故秀珍菇的菌丝长得比较多,但效果还比较令人满意。

3 食用菌的栽培3.1 培养料配方:棉籽壳3900g,麸皮1000 g,蔗糖50 g,CaCO3 50 g,水5000 ml,pH7.4~7.6。

(宽15cm*长24cm的菌种袋可装12袋)3.2 拌料按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所需棉籽壳和麸皮放入大盆中用手搅拌混合均匀,将所需的蔗糖和CaCO3溶于水中,然后泼洒在棉籽壳和麸皮上,边加水边搅拌,直至均匀。

搅拌好后,焖30分钟,使培养料吸水均匀。

3.3 装袋边加边将培养料压实,装至1/2左右,袋口套上颈圈,用大拇指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盖上封口膜,用橡皮筋扎紧。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食用菌的栽培条件和生长状态。

实验材料:
- 白蘑菇种子
- 菌床材料(如锯末、秸秆等)
- 水
- 具有一定透气性的盒子或容器
- 温度和湿度控制装置
实验步骤:
1. 准备好菌床材料,如锯末、秸秆等。

将菌床材料放入容器中,并用水充分浸泡,使其湿润。

2. 将白蘑菇种子撒在菌床表面上,尽量均匀分布。

3. 将菌床覆盖上盖子或其他具有透气性的材料,保持适当的湿度。

4. 调节温度和湿度,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白蘑菇一般适宜的温度为15-22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90%。

5. 观察白蘑菇的生长状态。

白蘑菇的生长周期一般为3-4个星期。

可以观察到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和成熟等不同阶段。

6. 根据观察结果,记录并分析白蘑菇的生长状态和栽培条件。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观察到白蘑菇的生长状态逐渐发展。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白蘑菇的菌丝开始生长,并逐渐形成子实体。

经过一定的生长周期,白蘑菇子实体逐渐成熟,表面变为乳白色,并呈圆形状。

实验结果显示,白蘑菇在相对湿度
80-90%、温度15-22摄氏度的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观察到了白蘑菇的生长状态和栽培条件。

实验结果表明,白蘑菇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并且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

这对于进一步了解食用菌的栽培要求和培养技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本实验可能存在一些操作上的误差,如温度和湿度控制不精确等,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第一部分食用菌栽培的原理及发展状况一、食用菌栽培的原理及意义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它们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这些生物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即动物、植物及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还包括简单的藻类植物和原生动物。

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质为生.是异养生物。

真菌的营养器官为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些大型真菌可形成子实体,俗称菇或草,有的地方根据它们对人类的作用、可分为食用菌、药用菌和毒菌等。

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可食部分是它们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如平菇、金针菇、双抱菇、香菇、草菇、猴头、银耳、黑木耳等。

我国已查明并记录报导的食用苗约有36 0多种,其中只有10余种现在可以人工栽培。

食用菌大多是腐生性真菌,生活在死亡的植物体或有机质上,分解利用其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本质素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

工农业生产中的许多副产品,如棉籽壳、锯木后、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花生壳、棉柴杆、甘蔗渣、甜菜渣及粪便等,都含有上述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很难直接被人利用,往往大量堆积腐烂或挠持。

近些年来,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大大提高,通过人工培养和改造已经能将这些价值很低、难以直接利用的有机养分,转变为营养价值很高的优质食品。

二、食用菌栽培的营养价值及社会效益食用菌是一种味道鲜美,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并兼具食疗价值的天然食品。

其食用部分是具有产孢结构的子实体。

食用菌中除去72%~92%的水分外,在剩下的干物质中,有90%~97%是有机物。

据报道,在1 12种食用苗的干物质中.平均含蛋白质25%,脂质8%,糖类60%(其中糖52%,纤维8%),灰分7%。

此外,还有较多的核酸和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亲B5(姻酸)、维生柬C (抗坏血酸)和维生亲D2(麦角固酵)等。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一、引言食用菌是一种富含营养价值且味道鲜美的食物,其栽培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食用菌栽培的影响,以期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食用菌菌种:选择了常见的香菇和金针菇。

- 培养基: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培养基,分别为玉米秸秆和木屑。

- 培养容器:选用了塑料袋和木箱两种不同的容器。

2. 实验方法:- 菌种接种:将菌种培养在琼脂平板上,待菌丝生长至一定长度后进行接种。

- 培养基制备:将玉米秸秆和木屑分别进行破碎、消毒,然后进行调配,使其达到适宜的水分和营养含量。

- 培养容器准备:将塑料袋和木箱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无菌环境。

- 栽培条件控制: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以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三、实验结果和讨论1. 不同培养基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玉米秸秆培养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香菇在玉米秸秆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丝繁茂且菌盖形成较快。

而金针菇在玉米秸秆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较慢,且菌盖较小。

- 木屑培养基:与玉米秸秆培养基相比,木屑培养基对金针菇的生长更有利。

金针菇在木屑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盖形成较大。

而香菇在木屑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较慢,菌盖较小。

2. 不同容器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塑料袋:使用塑料袋作为培养容器,菌丝生长较为迅速,菌盖形成较大。

这可能是因为塑料袋能够保持较高的湿度,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

- 木箱:与塑料袋相比,木箱对食用菌的生长影响较小。

菌丝生长速度较慢,菌盖形成较小。

这可能是因为木箱对湿度的保持能力较差。

四、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不同培养基对食用菌的生长有明显影响,玉米秸秆培养基适合香菇生长,而木屑培养基适合金针菇生长。

2. 不同容器对食用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塑料袋有利于食用菌的生长。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食用菌的栽培条件进行调控,探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报告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报告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训报告一、学习目的与任务(一)学习目的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的学科,不仅要求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结合生产实际来加深理解和体会,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本次食用菌的实习旨在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食用菌栽培学的知识,熟悉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而且还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们亲自加入生产食用菌的多个环节,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团队意识和沟通交流的品质。

通过此次的课程实习,进一步脱框我们的视野以及对食用菌产业的理解,增长对这产业美好前景的信心。

(二)实习任务1、参加菌种制作的各项操作。

2、参加食用菌栽培的各项操作。

3、参加菇房和菇场栽培管理工作。

4、参观食用菌生产企业,参与食用菌市场行情调查。

二、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三、实习单位及地点XXXX大学食用菌菌种试验中心、XX东西湖XX生鲜食品净菜配送公司(XXXXXX科技公司)、XXXXXX有限公司、XX菌种厂、XXXXX基地、XXXX试验基地、XXXX生产线、XXXXX研究开发有限公司、XXXX产业园、XXXXX科技产业。

四、试验内容1、XXX业大学黑木耳、香菇、平菇代料栽培生产实践2、观看XXXX产业发展三十年历史和香菇生产技术的视频3、“中国香菇之乡”的X州三里岗以及新洲各工厂、公司参观学习五、实习过程具体工作时对集中食用菌的传统生产进行了解和实践;第二阶段是赶赴随州市以及新洲市的各大工厂公司进行参观学习;第三阶段是再次回到菌种试验中心进行平菇的最后装袋灭菌工作。

本次实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在菌种试验中心,(一)栽培实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按在老师的带领下了解了菌种试验中心的大致布局,这也提醒我们在今后菌种场的布局方面,应该考虑各生产部门间的位置关系,从而更合理、更科学、更节省的进行安排。

然后我们再菌种试验中心的实习主要是学习香菇、黑木耳和平菇的栽培,历时四天,但基本流程一致。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doc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doc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用菌的基础知识。

2、掌握食用菌培养基的配置原理。

3、通过木耳、香菇、金针菇,平菇的栽培实验,掌握食用菌代料栽培的一般方法和栽培管理技术。

4、学习和掌握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二、实验内容1 •代料栽培培养基的制备2•培养基的灭菌3.接种三、实验原理(食用菌的组织分离法食用菌的母种一般是采用泡子分离法或组织分离法得到的纯培养物。

利用食用菌子实体内部组织进行分离,是获得母种最简便的方法。

四、实验材料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1)食用菌:香菇、木耳,金针菇,平菇。

(2)仪器或其他用具:75%酒精棉球、接种针记号笔等。

2、食用菌的组织分离(1)试剂:棉籽壳、蔗糖、CaC03 ,木屑,草糠。

(2)仪器或其他用具:平姑菌种、香菇菌种、金针菇菌种、木耳菌种、台秤、盆子、聚内烯塑料袋(24cm*45cm,两头开及一头开各一件)、颈圈(未买到)、封口膜、橡皮筋、高压蒸气灭菌锅、pH试纸(pH 5.5—9.0)、记号笔、麻绳等。

五、培养料配方②木屑种:木屑78%、麦秋(草糠)20%、石膏1%、蔗糖1%、料:水=1:1.3, 装袋灭菌,接种培养。

一般25-30天即成。

pH : 7.4—7.6六、试验方法1、原种制作实验材料(1) #-料按培养料配方准确称取所需木屑和草糠放入大盆屮用手搅样混合均匀, 将所需的蔗糖和CaCO3溶于水中,然后泼洒在木屑和草糠上,边加水边搅拌,直至均匀。

搅拌好后,炯30分钟,使培养料吸水均匀。

(2)侧培养水分培养料搅拌好后,用于抓一把培养料握在手中,攥紧,手指缝中有水印但无水滴滴下,这时的含水量适合,为60%—62%,若含水量不足,可再加少量的水,充分搅拌均匀,在检测,直至含水量合适为止。

(3)装袋边加边将培养料压实,装至3/4左右,袋口套上颈圈,用木棒在培养料中打一洞,盖上封口膜,用橡皮筋扎紧。

(4)灭菌126 °C高压蒸气灭菌90分钟。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

食用菌栽培实验报告实验报告:食用菌栽培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菌丝体的接种和培养,探究食用菌的栽培方法,了解食用菌的生长过程,并研究其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培养条件。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食用菌菌种(如平菇、香菇、金针菇等)- 栽培基质(如稻壳、麦秸、木屑等)- 培养皿或培养箱- 实验工具(如喷雾器、塑料薄膜等)2. 实验方法:1) 准备培养基质:将稻壳、麦秸或木屑等材料进行破碎和处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

2) 接种培养基:将食用菌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质上,并用喷雾器喷水保持湿度。

3) 培养条件控制:调整培养箱或培养皿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4) 观察生长情况:每天、每个阶段都要观察食用菌的生长情况,包括菌丝体的扩张、菌盖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等。

5) 收获和保存:当菌盖完全形成并有成熟的子实体时,可以进行收获,注意保存采集到的菌体以备以后的研究或食用。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和讨论:1. 培养基质的选择和处理: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培养基质的要求不同。

例如,平菇适合在稻壳上生长,香菇和金针菇适合在木屑上生长。

同时,对于培养基质的处理也很重要,破碎和处理能提供更好的通气性和湿度,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

2.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温度和湿度有不同的适应性。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湿度在70-90%之间。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都会影响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3. 光照条件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对光照的需求也不同。

有些食用菌需要光照来刺激子实体的形成,而有些则需要暗处或弱光照以促进菌丝体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光照条件来增加菌体的产量和品质。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食用菌的培养成功与否,与培养基质的选择和处理密切相关,同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也会对食用菌的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菌龄:原种约30~40天、栽培种约20~30天菌丝长满,再继续培养7~10天是使用的最好菌龄。
六、实验报告与实验汇报
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格式要求写作小论文。每组同学做好1份实验论文PPT,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老师进行点评。
七、思考题
1.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二、实验基本原理
母种、原种、栽培种都是具有统一血缘关系的祖孙三代,品性相同,只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健壮。菌种生产就是从母种开始,到栽培种为止。原种和栽培种的培育方法基本相同,只是在接种时接的菌种级别不一样。两菌种培养基的配方可以相同,也可有所区别,由于栽培种经过了母种及原种两次的驯化,其培养基可比原种培养基更粗放些。
2.材料:棉籽壳、麸皮、蔗糖、石灰粉、过磷酸钙、母种、原种等。
五、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内容
1、培养料的配制
2、菌种瓶及菌种袋的分装
3、原种的接种
4、栽培种的接种
(二)方法步骤
两菌种的生产过程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接种时取接的菌种不一样。
1.培养基的配制
(1)配方与配制
①颗粒培养基(麦粒、玉米粒等)
2. 材料:麦粒、麦麸、母种、三角瓶装的培养基等。
五、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内容
1、复壮
(1)制备菌丝悬浮液
(2)制平板
(3)培养
(4)转管
2、保藏
(1)制备自然基质
(2)高压灭菌
(3)接种
(4)培养
(5)保藏
(二)方法步骤
1.菌种保藏
(1)麸皮保藏法 将麸皮和自来水按1:1比例拌匀,装入试管,装量约占试管高度的1/3,洗净管壁,堵棉塞,扎捆后进行高压灭菌(152kpa、30min),经无菌检查后接入绿豆粒大的母种。在适温下培养至菌丝长满麸皮。
2.装袋
用宽25~28×50cm聚乙烯袋,事先扎3道微孔线(中间及距两端6~7cm处各一道线)一端扎活结,层播法装袋(微孔线处放菌种),上端再扎活结。
两端用种量各占总用种量的2/5,中层1/5,多撒于四周。菌袋要装得外紧内松,光滑、饱满、充实。
3.排袋发菌
根据气温决定菌袋放置的场所及袋层高度。
管理要点是:
防杂菌、害虫,料温20~25℃,光线暗,空气新(1周后逐渐加强通风),空气湿度60%~70%。7~10天倒换一次菌袋位置。直至白色菌丝长满菌袋,吃透培养料。
4.分化加大温差(8~10℃)、提高空气湿度(80%~85%)、加强通气及光照条件。
5.育菇现原基时解口或划口,保持光照及85%~90%空气湿度,随菇体的长大加强通气条件,直至菌盖边缘变薄时成丛扭收或割收。
喷水时,勿强水喷、硬风吹;勿喷珊瑚期以前的菇;勿喷后闷湿。通风时,勿通对流风与干热风,有风天气开背风窗。
六、实验报告与实验汇报
及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格式要求写作小论文。每组同学做好1份实验论文PPT,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老师进行点评。
七、思考题
1.将自己装的菌袋进行管理,记录各期的生长情况,并对异常现象进行原因分析。
三、所涉及的课程及知识点
在该实验中,涉及到了农学类和生物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如微生物学(大型真菌的栽培等,…)、仪器分析(……),……
四、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
1.器具:聚乙烯栽培袋、线绳、铁锨、水桶、大盆、脸盆、喷雾器、大镊子等。
2. 材料:棉籽壳、石灰粉、过磷酸钙、栽培种、高锰酸钾等。
七、思考题
1.记录菌种在麦粒和麦麸基质上的生长情况,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2.麦粒与麦麸在处理方法上有哪些不同?
3.本实验采用的菌种复壮法的原理是什么?
4.试设计一个防治菌种衰退的菌种使用方案
实验
一、实验教学目的
能制作优质发酵料,快速正确的进行袋栽。正确处理发菌过程中的异常现象。
二、实验基本原理
平菇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发酵料塑料袋栽培法。聚乙烯塑料袋具有保温湿、防虫菌、易成功、便管理、可移动、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
三、所涉及的课程及知识点
在该实验中,涉及到了农学类和生物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如微生物学(菌丝降解纤维素等,…)、仪器分析(……),……
四、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
1. 器具:菌种瓶、棉塞、打孔棒、菌种袋、接种耙、大镊子、酒精灯、火柴、酒精棉球、标签、高压灭菌锅、接种箱、消毒药品等。
(2)分装 原种培养基装入菌种瓶(或其他大口瓶),装量约占瓶高的1/2(非颗粒培养基可装至瓶肩,用锥形棒打一料孔),瓶口擦净,堵棉塞后外包牛皮纸或双层报纸。
栽培种培养基一般装入聚丙烯菌种袋,上端套颈圈后如同瓶口包扎法。两端开口的菌种袋可将两端扎活结。要求装地外紧内松,培养料需紧贴瓶壁或袋壁。松散的培养料会导致菌丝断裂及影响对养分、水分的吸收。
配方:粮食粒98.5%,石膏粉1%,碳酸钙0.5%。
配制:将洗净的粮食粒洗净,用1%石灰水泡胀,文火煮沸15~20min(熟而不烂,勿破皮),捞出晾至无明水后拌入余料。原种多使用颗粒培养基。
②棉籽壳麦麸培养基
配方:棉籽壳87%,麦麸10%,白糖1%,石灰1%,过磷酸钙1%。
配制:将棉籽壳、麦麸、石灰混合为主料,余料溶解于少量水后浇入主料中。边加清水边翻拌至含水量达60%~65%(紧握料的指缝中有水泌出而不下滴)。
五、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内容
(一)制作发酵料
(二)袋栽
(三)排袋发菌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观察和管理
(二)方法步骤
1、发酵料的制作
(1)培养料配方籽壳96%,石灰2%,过磷酸钙1%,石膏1%。
(2)拌料提前一天将棉籽壳摊薄、撒石灰粉、洒水预湿。然后拌入石灰及石膏粉,过磷酸钙溶解少量水后拌入。最后加清水将培养料拌到含水量(挤出1~2滴水),调pH8.0~9.0 。(3)发酵建长形堆,纵横打料孔,顶部盖草被,四周围薄膜。料温升至65℃时保持一天翻堆,共翻2~3次堆。气温高时可在最后一次翻堆时喷0.1%多菌灵。发好的料呈咖啡色、有香味、pH7.0~7.5、含水量以指缝泌水而不下滴为宜。
在该实验中,涉及到了农学类和生物学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如微生物学(真菌的保藏和复壮等,…)、仪器分析(……),……
四、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
1.器具:试管、棉塞、装100ml水的三角瓶(有玻璃珠)、装90ml水的试剂瓶、高压锅、接种环、接种箱、精精灯、火柴、干燥器、注射器或吸管等。
二、实验基本原理
创造低温、干燥、缺氧、少营养等不利于菌种生长的一切条件,使其代谢降到休眠状态。菌种经长期人工培养及保藏,难免引起某些优良性状的减弱或丧失,必须及时进行菌种复壮。菌种的使用、保藏、复壮应密切结合。保藏,复壮都是为使用服务的,不会保藏、复壮菌种,就容易使好种退化或者绝种。
三、所涉及的课程及知识点
将菌种管置干燥器中放置一个月,换胶塞置冰箱中或低于20℃干燥条件下保存(1~2年)。
2.菌种复壮
(1)制备菌丝悬浮液 将待复壮菌种的菌丝体刮下,置入100ml有玻璃珠的无菌水三角瓶中,充分摇荡,使菌丝分散。吸取10ml菌丝液注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小瓶中,摇匀备用。
(2)制混合平板 将融化的PDA培养基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凝固后滴入2~3滴菌丝液,用无菌涂棒涂抹,使菌丝均匀分散于平板上。
2.培养基的灭菌
原种与栽培种培养基的容器大、装量多,应增加灭菌压力及灭菌时间。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在152kpa压力(1.5kg/cm2)、温度约128.1℃条件下,保持灭菌时间1~2h。若采用常压灭菌,需保持最高温度10h左右,再闷1天或1晚。
3.接种
灭菌后的原种及栽培种培养基及时运送至无菌环境中,待料温降至约30℃,进行抢温接种。
2.比较原种与栽培种生产过程的异同点
3.颗粒为何要进行泡和煮?
4.菌种的表面有一块残留的琼脂块,证明该菌种是哪级菌种?
5.菌种表面有少许玉米粒或麦粒,证明该菌种是哪级菌种?
6.一批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了十多天,发现有一瓶菌种块丝毫未萌动,请分析原因?
实验
一、实验教学目的
学会利用自然基质保藏菌种。掌握淘汰衰退菌丝的复壮法,能用数据证明菌种复壮前后的区别。
2.培养料在发酵中出现变黑、发粘、发臭现象,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3.子实体生长期,若喷水过多及通风太强的易出现哪些问题?
4.培养
接种后,将种瓶(袋)置于适温下培养。菌种瓶初放时,应直立于床架上,当菌丝吃料后,再将其横放。菌种袋根据气温可单层或多层叠放。隔4~5天转动或调换位置,以利于受温一致,并避免培养料水分的沉积。
常检查:及时去除出现杂色、粘液及菌种死亡的瓶或袋。
逐渐降温:当菌丝长至料深的1/2时,降温2Leabharlann 3℃,以免料温升高,并有壮丝作用。
(1)接原种 用接种耙取蚕豆大母种(连同培养基),放于瓶中培养料的孔口处(1支母种约接5~8瓶原种)。斜面尖端及原来的母种块勿接入。
(2)接栽培种 用大镊子、接种铲或接种匙取枣大原种,放于瓶或袋中料面上(若两端扎活结的菌种袋,每端都要接入原种)。1瓶原种约接60瓶或25袋栽培种。去弃表面老化菌丝及老种块。堵棉塞或用线绳扎袋口。贴标签,注明菌种名称和接种日期。
将菌种管置干燥器中放置一个月,换胶塞置冰箱中或低于20℃干燥条件下保存(1~2年)。
(2)麦粒保藏法
保藏菌种的麦粒含水量宜低,大约在25%。
将籽粒饱满的麦粒洗净,浸泡约5h,加水煮沸15min,使麦粒熟而不破,捞出沥干表面明水,装入试管,装量约占试管高度的2/5。高压蒸汽灭菌(152kpa、1h)。经无菌检查合格后接入菌种,在适温下培养至菌丝长满麦粒。
(3)培养 适温下培养,使菌丝萌发生长。挑取健壮尖端菌丝转管。
(4)检测 通过菌丝形态特征的检查及出菇试验等项目测定,符合原菌种性状即可用于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