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砂对鄱阳湖湿地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设工程需要用到河道砂石资源,而采砂是获得这些资源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采砂也给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本文将探讨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对策以降低其影响。

首先,长期过度的采砂对河道生态和自然环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采砂先从岸边下手,一旦开采到了河床的砂石资源,将会导致水流状态的改变。

这样会影响水中生物的栖息、繁殖,破坏很多水生生物的自然栖息环境,如影响对鱼类甚至是淡水的珍稀鱼类的生存。

然后,采砂也会导致水流动力学的变化,可能会增加河道底层的流速和压力,导致水中生物的生态灾害、泥沙淤积,同时也会影响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水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其次,采砂也给社会和经济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尽管采砂可以为建筑工程提供必要的资源,但同时确实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采砂不仅会对当地的旅游资源、渔业产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开展造成影响,还会减少水中物资的流动,增大了洪涝、垃圾、尾水等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最后也可能导致河道防洪工程的难度变大,甚至是整个河域内生态环境的崩塌。

为了解决采砂对河道生态和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完善严格的采砂监管制度,尽量缩小采砂区域和采砂量,减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其次,可采用复垦和恢复生态的方式,激活河道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尽力挽救采砂所带来的影响,让河流重新回归自然状态。

同时,可推动采用高新技术的建筑工程,如替代河道砂石的混凝土、钢筋水泥等材料,在降低采砂的同时保证建筑工程的需要。

总之,采砂对河道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必须重视采砂产业的合理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采砂对河道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多方面从监管、技术和生态恢复等角度出发,逐步转变旧的建筑工程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及减缓措施分析

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及减缓措施分析

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及减缓措施分析河道采砂是指在河道中进行砂石开采的一种活动。

它对环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土地生态破坏、水质污染、水生生物灭绝以及河道改变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缓措施来保护环境。

河道采砂导致了土地生态破坏。

采砂过程中,需要清理河床的沉积物和植被,这对河道生态系统构成了破坏。

减缓这种影响的措施包括加强河道保护意识,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制定采砂时要遵循的保护原则。

河道采砂会导致水质污染。

采砂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水,其中含有有害物质和重金属。

这些物质会通过沉积和水流传播到河道周围的土壤和水体中,对水质造成污染。

减缓水质污染的措施包括加强采砂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监测和控制废水排放,合理利用粉尘和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河道采砂还会导致水生生物灭绝。

河道是众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采砂使得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减缓水生生物灭绝的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和保护措施,禁止在水域中进行采砂活动,并加强对水生生物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河道采砂会改变河道的形态和水流状况。

采砂活动会改变河床的高度和形状,导致河道水流受阻或者加快,甚至形成淤积和冲刷等问题。

减缓河道形态改变的措施包括加强河道管理和规划,合理安排河道采砂活动的位置和时间,保证采砂对河道形态的影响最小化,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来修复已经改变的河道。

河道采砂对环境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土地生态破坏、水质污染、水生生物灭绝以及河道形态改变等。

为了减缓这些影响,需要加强采砂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制定保护原则,禁止在水域中进行采砂活动,建立保护区和保护措施,并合理规划和管理河道。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鄱阳湖大旱围湖造堰无序采砂加剧湖底沙漠化2008-004

鄱阳湖大旱围湖造堰无序采砂加剧湖底沙漠化2008-004

鄱阳湖大旱:围湖造堰无序采砂加剧湖底沙漠化随着2008年早春的到来,江西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域面积从最高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不足50平方公里。

曾经碧波千里的浩瀚水面消失了。

据统计,鄱阳湖大旱,河畔的城市有上千万人遭受了危机。

鄱阳湖喊渴,除了自2006年以来沿湖地区持久干旱、上游来水少等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似乎人为的危害更为可怕。

围湖造堰随处可见料峭春寒中,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的老渔民谭生根坐在干裂的湖边,一脸茫然。

一年之初,本想多打几网鱼卖个好价钱,可是几网下去,都是几条小不拉叽的鱼。

他介绍,往年大鱼一天能捕上几百斤,鱼是一年比一年难捕,收入也是一年比一年少。

每年的打鱼旺季是八九月,而2007年很多渔民在八月就收网了。

谭根生认为,收网的原因是打鱼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一天的开支,很多渔民准备另谋他业。

记者在走访鄱阳湖周边县时,多位渔政分局局长认为,围堰堑湖是一大原因,鄱阳湖一块块被瓜分干了。

鄱阳湖水域非法围湖造堰不断发生,一些地方形成了一股风潮。

一些农民利用旱季湖底裸露时机,在鄱阳湖湖底筑起1米到5米高的围堰,围堵圈占河湖水域,枯水期湖水逐渐退却后,围堰者就“坐收渔利”。

有的20多公里长、二至五米高的围堰,圈占了近五千亩水域。

这种情况在2006年底尤甚。

全国政协委员傅琼华说,如今在鄱阳湖围湖造堰与当年围湖造田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靠湖吃湖”、破坏生态的做法。

非法围堰不仅破坏湖区渔业资源,而且严重影响湖面行洪,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加以制止。

有关水产科研人员也指出,这是违规的“瓮中捉鳖”。

围湖造堰是对鄱阳湖野生渔业资源的一种野蛮掠夺,破坏了野生鱼类的正常洄游繁衍和鄱阳湖候鸟的食物源。

速生杨吞食鄱阳湖湿地自2000年以来,在招商引资的浪潮中,一场“种杨风波”席卷鄱阳湖区12个县市中的11个,达到19.83万亩。

鄱阳湖区的11个县市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鄱阳湖湿地大量种植速生杨。

湿地速生杨树疯长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沙子作为建筑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

采砂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产业,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破坏河道的生态平衡。

在采砂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机械设备会破坏河道和周围生态环境,导致湿地植被减少,水质变差,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少,从而破坏了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

采砂还可能导致河床的沉淀不足,进而影响了河道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河道淤积和水流速度减慢,使得河道环境遭到破坏。

除了对河道生态造成的影响之外,采砂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在采砂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噪音污染,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

采砂也会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使得周围的农田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应加强对采砂行为的监管和管理。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加强执法力度,规范采砂行为,严格控制采砂的数量和范围,以减少对河道生态的破坏。

可以引导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减少采砂对环境的污染。

企业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粉尘和噪音的排放,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可以对采砂企业进行环保培训,提高其环保意识,促使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砂石资源管理,减少对河床生态的破坏。

鼓励采用新型的替代性建筑材料,减少对天然沙石的需求,从而降低对河道生态的破坏。

除了以上提到的对策之外,还可以通过引导和推动河道生态修复,加强对采砂行为的监督,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来解决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对采砂的合理管理,保护好河道生态与环境。

鄱阳湖作为重要湿地资源的主要经济价值,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的原因

鄱阳湖作为重要湿地资源的主要经济价值,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的原因

鄱阳湖作为重要湿地资源的主要经济价值,鄱阳湖提前进⼊枯⽔期的原因阅读图⽂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19⽇,航拍“中国最⼤淡⽔湖”鄱阳湖都昌⽔域,湖床变为茫茫草原。

鄱阳湖标志性⽔⽂站星⼦站今年⾸次跌破12m,标志着鄱阳湖提前正式进⼊枯⽔期。

2018年9⽉1⽇~11⽉4⽇,江西省平均降⽔量为65.1mm,较常年同期偏少60%。

期间平均⽓温为22.4,较常年同期偏⾼0.7。

⽓候变化给鄱阳湖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数据显⽰,近些年来,鄱阳湖进⼊枯⽔期的⽇期呈提前的趋势。

为了保住鄱阳湖“⼀湖清⽔”的⽬标,江西省政府提出在⼄处兴建鄱阳湖⽔利枢纽⼯程。

下图为鄱阳湖地区略图。

(1)分析近些年来鄱阳湖提前进⼊枯⽔期的原因。

(2)简述鄱阳湖作为重要湿地资源的主要经济价值。

(3)指出甲处附近修建铁路可能出现的⽣态环境问题及应采取的防御措施。

(4)说明在⼄处兴建⽔利枢纽⼯程对当地⽣态环境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答案】(1)⽓候异常,秋季降⽔减少,蒸发加剧;注⼊鄱阳湖区的河⽔被沿岸⼯农业⽣产⼤量截⽤,导致注⼊鄱阳湖⽔量减少;湖区⾮法采砂导致湖⾯下降;上游⽔利设施截流等⼈为因素加剧了鄱阳湖枯⽔期的旱情。

(2)为沿湖⼯农业⽣产和居民⽣活提供⽔资源;湖区⽔系发达,可发展航运、⽔产养殖、农副产品加⼯;湿地⾯积⼴,可发展旅游业。

(3)问题:植被破坏;⽔⼟流失;占⽤耕地。

措施:恢复植被;做好⼯程固坡⼯作;及时进⾏⼟地复垦。

(4)建坝后可调节鄱阳湖⽔量(增加枯⽔期⽔量,减轻洪⽔威胁),减轻旱涝灾害的影响;⽔域⾯积扩⼤,有利于保持⽣物多样性,维护湖区⽣态系统稳定(或为湖区⽔⽣⽣物提供更为⼴阔的空间,提⾼鄱阳湖的环境承载⼒);提⾼枯⽔期湖区降解污染能⼒,有利于减轻⽔污染;有利于调节湖区周围⽓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保护。

【详解】(1)提前进⼊枯⽔期,说明⽔量减少,其原因主要包括⾃然原因(⽓候异常)和⼈为原因(⼯农业⽤⽔量增加、采砂导致湖底加深、上游蓄⽔等)。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采砂对河道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采砂是指在河道、湖泊、海洋等自然水域中,以机械化或手工方式开采河床砂石、泥土和矿物等资源的活动。

虽然采砂业能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实践中,采砂对河道生态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本文将介绍采砂对河道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首先,采砂对河道生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河床物理结构的破坏。

采砂工具直接挖掘并移动河底的沉积物,形成深坑或前堆后坑的形式。

这样容易改变原有的河床形态和水流分布,增大河流的水动力,波浪产生,造成岸边侵蚀和土石流,从而导致水生生物的栖息条件变差。

2. 河道水质的污染。

采砂过程中,机械设备和人员进入河床工作,会带来机油、燃油等物质的泄漏,沉积物的搅动和强烈水动力也会使河水中的悬浮固体增加,从而导致河道水质恶化,对生态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水生生物栖息条件的恶化。

河床和岸边的沉积物是水生生物繁衍、生长和栖息的必要条件。

采砂导致河岸侵蚀和沉积物减少,原有的水生生境被破坏,造成河道生态系统的紊乱,这会导致水生生物数量减少,种群密度下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1. 土地资源的破坏。

采砂过程中,需要对邻近地区进行平整,削平山脊、填平低洼地区等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对采砂带周边的土地环境造成影响。

2. 自然资源的损失。

采砂矿区的建设和开采过程涉及到大量的能源、水资源、木材等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些自然资源的浪费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采砂所在地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砂的破坏会对当地居民的环境造成威胁,导致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加剧,同时也会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带来负面影响。

要改善这种状况,采砂行业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河道生态与环境。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对策:1. 采用科学规划的方式进行采砂。

应优先选取一些较为贫瘠的地区或者非生态敏感区进行开采,并采用科学规划的方式,合理规整矿区形状和体积,以避免对周边地区造成更大的影响。

鄱阳湖水位变化

鄱阳湖水位变化

1.4 季节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1.4.1 1—3 月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鄱阳湖 1959—2009 年 1—3 月入湖总水量 年代距平见表 2. 从表中可以看出,20 世纪 80、90 年代入湖总水量距平为正,说 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多,但是距平百分率只有 0.08%和0.030%,表明入湖总水量接近 正常值,增长趋势缓和。虽然,20 世纪 60、70 年代和 21 世纪初入湖总水量距平 为负,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少,并且目前处于湖总水量偏少时期。 但是,从它们 的距平百分率看,入湖总水量接近正常值。

但无论是年最高水位、年最低水位,还是年 平均水位,进入21世纪以来均呈下降趋势,相对 于55年的总体(直线)趋势而言,以年最高水位 的下降最剧烈,其次是年最低水位,年平均水位 的下降相对较为平缓。值得注意的是,近20年来 星子站最高、最低、平均水位均呈显著下降变化 趋势,大洪水明显减少、严重枯水明显增多,水 情朝偏枯方向快速发展。近9年(2000~2008年) 来鄱阳湖枯水位有下降且维持时间延长的趋势, 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鄱阳湖枯水位连创新低, 枯水期不断延长。
1.1资料与方法
1.1.1资料
资料简介

采用鄱阳湖1959—2009年日入湖总水量序列资 料,经过统计分析,分别得到年入湖总水量序列和 月入湖总水量序列和 1月—3 月和4月—6 月和7 月—9 月和10 月—12 月,4个季节入湖总水量序列。 为了反映年入湖总水量的总体趋势,应用 MannKendal秩相关检验和5点滑动平均对其变化趋势进行 分析。为研究方便,对基本资料进行距平处理,然 后对相应的距平值进行莫莱( Morlet) 连续小波变 换,分析鄱阳湖入湖总水量的周期规律。
1.4.2 4—6 月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由表 2 可以得出,20 世纪 70、90 年代入湖 总水量距平为正,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多,而 20 世纪 60、80 年代和 21 世纪初入湖 总水量距平为负,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少,且目前处于入湖总水量偏少期; 但是它们的 距平百分比都很小,表明入湖总水量与正常值相接近. 1.4.3 7—9 月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由表 2 可知,20 世纪 60—80 年代入湖总水 量距平为负,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少,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入湖总水量距平为正, 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多,且目前处于入湖总水量偏多期; 除 20 世纪 60 年代和 90 年 代的距平百分比相对较大,其它年代距平百分比绝对值仅为 0.07%,都基本上接近正常 值. 1.4.4 10—12 月入湖总水量变化特征 由表 2 可知,20 世纪 60 年代的入湖总水 量距平为负,说明其间入湖总水量偏少,其它年代的入湖总水量距平值均为正,说明其间 入湖总水量偏多,目前处于入湖总水量偏多期; 距平百分率较小,表明入湖总水量接近正 常值,但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入湖总水量年代距平百分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及减缓措施分析

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及减缓措施分析

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及减缓措施分析河道采砂是指人工开采河流中的沙石等自然资源的行为。

虽然河道采砂可以满足建筑施工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管,河道采砂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本文将对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减缓措施进行分析。

一、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1. 损害生态系统河道采砂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

河流是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栖息着各种生物。

采砂活动导致了水中悬浮物和底栖动物的丰富度减少,影响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和水质。

一些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也会受到威胁。

2. 水土流失河道采砂可能导致河床的水土流失。

通过采砂活动,河流的河床会发生变化,水流受阻,导致河水泛滥。

采砂活动也会破坏河岸的植被,加速了土地的腐蚀和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 影响河流水力与输沙河道采砂会改变河流形态,减缓河道流速,增加了中下游地区水土保持难度。

河道采砂还会改变河床的形态,影响了河床的输沙能力,导致了河流淤积和冲刷的情况。

二、减缓措施分析1. 加强管理和监管为了减缓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加强河道采砂的管理和监管。

政府部门应确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对河道采砂进行严格的监管,规范采砂活动,完善采砂许可制度,防止不合法采砂。

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处罚,督促企业和个人合法开展采砂活动。

2. 推动生态修复需要推动河道采砂的生态修复工作,对受损的河流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

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开展生态修复项目,通过植树造林、绿化河岸、生态保护等措施,恢复采砂区域的生态环境,减缓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

3. 提倡绿色采砂为了减缓河道采砂对环境的影响,需要提倡绿色采砂理念。

在采砂过程中,采砂企业应遵守环保法律法规,采用现代化采砂设备和技术,减少对河流生态环境的破坏。

企业还可以进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采砂后的土地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强化社会监督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对河道采砂活动的监督,提高公众对河道采砂对环境的认识,推动社会各界参与到河道采砂管理和监督工作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砂对鄱阳湖湿地影响分析
地理学院王成华0907070098
摘要: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鄱阳湖区的采砂活动也是日益猖獗,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是十分不利的,对各种鱼类的栖息,以及水生动植物、越冬候鸟等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可以说是大大的削减了鄱阳湖湿地应有的功能。

同时从长期来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是不利的。

因此对鄱阳湖的采砂活动要有很好的规划,遏制乱采挖的现象。

关键字:鄱阳湖采砂生态环境
引言:鄱阳湖湿地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鄱阳湖关注力度也不断加大,在加大保护的同时,鄱湖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过度捕捞、采砂等等在不断蚕食着湖泊仅有的资源,本文以鄱湖过度采砂的事实,论证采砂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

研究区概况:鄱阳湖位于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

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南面为主湖体,长133公里,最宽处达74公里。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汇集赣江、修水、饶河、信江、抚河等河流经湖口注入长江。

湖盆由地壳陷落、不断淤积而成。

形似葫芦,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50~70公里,北部狭窄仅5~15公里。

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时为4,125平方公里以上。

据了解星子县是鄱阳湖采砂船较多的地区,三四层楼高的采砂船和十几米高的运砂船像几十个岛屿一般在湖区作业。

采砂已经成为了鄱阳湖地区随处可见的现象了。

近年来国内的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砂石,砂石采挖又是高回报的行业,促使了大量挖沙船涌入鄱阳湖地区。

有些挖沙船更是二十四小时工作,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自从98年的洪水泛滥之后鄱阳湖地区河道淤积,政府组织了河道清淤行动使得不少人发现采砂可以成为一种发财致富的接近,因此众多村民不惜财力物力大量购置挖沙船。

不但如此鄱湖还有众多外来的挖沙船。

高利润的驱使下鄱阳湖的砂石遭到了空前的洗劫。

鄱阳湖的采砂活动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首先是对河道及湖泊的影响,鄱阳湖是由众多小湖泊组成的,过度采砂容易造成湖底原有地貌的的改变,同时也容易造成河湖水位分布更加不均匀,导致河流湖泊原有的环境改变。

对湖泊的调蓄水源的功能有一定的影响,改变了湖泊原有的涨落规律。

同时改变了水生动植物原有的生存环境,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场
所,不利于它们的在生产活动,导致水生动植物的数量及种类大量减少。

挖沙对防洪防旱增加了难度,挖沙活动改变了湖泊水文条件的改变,增加了对鄱阳湖研究的难度。

挖沙同时有可能造成湖泊砂石的采空,很有可能造成湖泊堤坝的的崩塌,造成一定的防洪隐患。

采砂活动有可能会造成湖区的地下径流条件改变,造成不利的影响,鄱阳湖的采砂活动对珍惜野生动物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采砂船及运砂船日夜不停的工作,造成十分严重的噪声污染,很有可能造成利用声纳的动物方向遍布错误、捕获食物以及同类的交流,这将对它们产生致命的危机。

同时采砂活动造成河湖原生地貌的改变,严重的改变了某些珍稀动物的生存繁衍场所。

采砂活动也降低了鄱阳湖水质,采砂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河湖底部的“沙漠化“现象,河湖里的沉水植物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砂石直接裸露在湖水中,加剧了对湖底的泥沙的冲刷作用,导致河流的泥沙增多有调查表明鄱阳湖的含沙量比数年增加了50倍之多。

同时由于水生动植物的减少,对于污染物的净化功能也降低。

对各种鱼类的生存也产生了很大的不利作用。

同时也增加了湖区百姓的用水困难,冬季的湖区本来处于缺水的状态,增加了取水的困难,对湖区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采砂活动的频繁造成了湖区以渔业为生的百姓的生活困难,采砂对各种鱼类的栖息地造成很大的破坏,造成了各种鱼类的大量减少。

尤其实鱼类繁殖期采砂活动更是频繁,直接威胁了鱼类的繁衍,更容易造成鱼类的减产。

同时也造成了品种的减少和个体的减小。

直接影响了渔民的收入。

我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因素是由利益引起的,不管是湖区百姓、采砂船主,还是政府都有一定的利益关系。

湖区百姓为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惜财力加入采砂行列。

外地采砂船主因为在鄱阳湖地区以相对低得投入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也纷纷奔鄱阳湖而去。

当地政府也为可以增加财政收入,降低了采砂准入门槛。

可以说是这是由利益引发的破坏环境的采砂活动。

为了减少这种破坏现象,我认为完全禁止是行不通的,首先各种建设还是得发展,如果完全禁止这种行为,必定造成全国的砂石的短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建设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采砂还是得有秩序的开发利用,设置适当的禁采区。

对于采砂时间也要有一定的规划,避开鱼类繁殖高峰期。

对采挖的地段要进行合理规划,避开水生动植物最佳繁衍场所。

对于采砂现象也需要各个部门的监督,同时也要明确个部门的职责。

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尤其是是处理好湖区人民的利益。

着重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让他们有良好的生存环境。

总结:鄱阳湖采砂对湿地的影响可以说是弊大于利,对湿地的生态环境有着重大的破坏作用,对各种动植物以及湖区生态经济的发展都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发展。

希望鄱阳湖在各方面的关注下重新焕发原有的光彩。

参考文献:/百度搜索
/百度文库
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