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的生态环境

合集下载

《2024年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范文

《2024年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范文

《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篇一一、引言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西省北部,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

其独特的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还对区域乃至全国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鄱阳湖的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鄱阳湖水环境特征(一)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鄱阳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显著,雨量充沛。

其独特的气候条件为湖泊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二)水文特征鄱阳湖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水位变化大、水质清澈。

湖泊的水位受季节性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此外,湖泊的流域面积广阔,河流众多,水系发达。

(三)生物多样性鄱阳湖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多种鱼类、鸟类和其他水生生物。

其中,以候鸟越冬和繁殖为主要特点的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享有盛名。

三、鄱阳湖的演化趋势(一)水位变化趋势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的水位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雨量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湖泊的水位;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污染等也导致湖泊水位发生波动。

(二)水体污染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鄱阳湖面临着严峻的水体污染问题。

主要污染源包括工业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源导致湖泊水质恶化,严重威胁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趋势针对鄱阳湖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

主要包括加强湖泊水体监测与治理、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等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鄱阳湖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鄱阳湖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其水环境特征及演化趋势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临着水位变化、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鄱阳湖水资源,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湖泊水体监测与治理、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等。

鄱阳湖的特点

鄱阳湖的特点

鄱阳湖的特点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

以下是鄱阳湖的特点:
1.水文特征:鄱阳湖的湖面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差异很大,枯水期时,湖面缩小,比降增大,流速加快;洪水期时,湖面扩大,碧波荡漾。

鄱阳湖的水位和容积也随季节变化,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形态。

2.地貌特征:鄱阳湖地势平坦,微地形复杂,高程一般由17米降至湖口约-1米,最低处在屏峰山附近,高程在-20米。

湖盆由河道、碟形湖、圩堤、岛屿、洲滩、汊港组成。

3.生态环境:鄱阳湖是过水型湖泊,对长江干流水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维护了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等。

同时,鄱阳湖也是全球重要的候鸟栖息地,每年超过100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

总的来说,鄱阳湖具有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关于鄱阳湖的作文

关于鄱阳湖的作文

关于鄱阳湖的作文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鄱阳湖水域广阔,湖水清澈,湖区生态环境优美,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鄱阳湖四面环山,风景如画。

湖水清澈见底,湖面波光粼粼,湖水中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垂钓。

湖边有着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湖水中还栖息着大量的水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画卷。

鄱阳湖是一个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湖区水草丰美,水生植物种类繁多,吸引了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和繁衍。

每年冬春季节,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北方飞来,在鄱阳湖湿地上觅食栖息,给湖区增添了无限生机。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严格控制了湖区的开发和污染,保护了湖区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

鄱阳湖不仅是一处自然风景区,也是一个重要的渔业资源区。

湖水中鱼类资源丰富,尤其是鲫鱼、鲤鱼、鳙鱼等品种,成为了当地渔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每年,众多的游客前来鄱阳湖垂钓,体验捕鱼的乐趣,也为当地的旅游业和渔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鄱阳湖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湖区周边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设施,游客可以在湖边尽情欣赏湖光山色,也可以乘船游湖,体验湖水的清凉和湖风的清爽。

此外,湖区周边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游客可以在此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总的来说,鄱阳湖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护好这一片美丽的湿地生态系统,使其成为人们休闲旅游、观光游览的理想去处。

同时,也要加强对湖区的开发利用,提升湖区的旅游服务和设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鄱阳湖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鄱阳湖水环境现状

鄱阳湖水环境现状
01 湖泊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淡水 湖。
02 水位受长江和周边河流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明 显。
02 湖泊形态呈南北狭长状,湖岸线曲折复杂。
生态系统
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包括鱼类、贝类、水生植 物等。
湖泊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易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 的影响。
是候鸟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前来越 冬。
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鄱阳湖 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可能发生变 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
应对策略
01
02
03
强化水质监测
加强鄱阳湖的水质监测力 度,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为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 据。
推进生态修复
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恢复湖泊湿地功能,提高 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严格环境执法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污 染源进行严格监管,严厉 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可持续发展
促进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 构和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湖泊保护合作,引 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应 对全球环境挑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湖泊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03
建立公众参与平台,让公众能够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决
策中来。
05
未来展望
预期变化
水质改善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治理 措施的落实,鄱阳湖的水质有望 得到改善,减少污染负荷,恢复
湖泊生态功能。
生态恢复
通过湖泊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工程, 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将得到保护和 恢复,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保护宝阳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宝阳湖位于我国江西省境内,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在保持地区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多种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也是包括濒危西伯利亚鹤在内的候鸟的重要繁殖地。

保护宝阳湖的生态环境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全球环境的福祉至关重要。

保护宝阳湖生态环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该湖拥有丰富的湿地生境和丰富的水资源,支撑着多种动植物物种,其中许多是该地区特有的。

我国河豚,又称白居易,曾经是长江和宝阳湖的常见景点。

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污染,贝吉人现已在功能上灭绝,突出了保护剩余物种及其栖息地的迫切性。

宝阳湖除支持当地生物多样性外,也是候鸟的重要停泊和繁殖地。

每年有数百万水禽,包括鸭子,鹅,天鹅,从北方的繁殖地出发,到宝阳湖过冬。

其中西伯利亚鹤突出为象征湖生态意义的标志性标志。

由于野外只剩下几百个人,保阳湖边的寒冬地的保护对于他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宝阳湖的生态健康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的生计。

湖水不仅支持传统渔业,为当地居民提供收入来源和食物,而且在调节区域气候和供水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湖泊生态环境的任何恶化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后果,包括丧失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破坏当地经济。

波阳湖生态环境和人类福祉相互关联的一个显著例子是2007年影响该地区的干旱。

由于水位降至历史最低点,当地渔业受到影响,候鸟的栖息地大大减少。

这一事件明确提醒人们注意湖水的脆弱性,以及需要协同努力保护其生态完整性。

保护宝阳湖生态环境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维护当地社区的生计,维护本地区的整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通过认识湖的重要性,采取行动保护自己的自然资源,我们就能确保宝阳湖和一切依靠它的人有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

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湖泊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水体,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湖泊资源的国家,其中就包括面积最大的湖泊。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介绍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包括湖泊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鄱阳县境内。

鄱阳湖东西宽约75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总面积约为3580平方公里。

它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

鄱阳湖是一个由河水形成的湖泊,主要由赣江和庐山山脉的支流江水注入。

湖泊周围环绕着一片广阔的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鄱阳湖的水域广阔,湖泊中分布有众多小岛,岛上翠竹茏葱,景色十分优美。

鄱阳湖的水质非常优良,湖泊水体清澈透明。

由于地处江南地区,气候湿润,有丰富的降水资源,湖泊水源得到了有效的补给。

同时,鄱阳湖水域较大,水流缓慢,有利于水体的自我净化。

因此,鄱阳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生物种类繁多,湖泊中栖息着众多的水生植物和鱼类。

鄱阳湖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而闻名于世。

湖泊周围的湿地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这里有着众多稀有的湿地植物和候鸟。

每年冬天,大量的候鸟从东北地区迁徙至鄱阳湖,形成一幅美丽的候鸟迁徙图。

这些候鸟的到来,不仅丰富了湖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为周边社区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机遇。

鄱阳湖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湖中鳝鱼、鲢鱼、鲤鱼等品种比较常见。

当地居民依靠湖泊的渔业养殖和捕捞为生。

同时,鄱阳湖也是一个重要的稻米产区,湖泊周围广阔的湿地合适水稻的生长,使得这里成为我国稻米的重要产地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湖泊周边的城市和农田的快速扩张,使得湖泊周围的水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此外,过度的渔业养殖和捕捞也对湖泊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维护湖泊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鄱阳县,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最大的湿地之一。

鄱阳湖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游玩。

一、地理位置和特点鄱阳湖位于江西省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53'~29°53',东经115°55'~116°39'。

湖面面积约为405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约1161千米。

鄱阳湖呈长方形,东西宽约60千米,南北长约90千米。

湖水主要来自于赣江和抚河的输入,湖中水量丰富而稳定。

二、自然生态环境鄱阳湖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水质清澈,湖区水草丰美,栖息着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

湖中有多个岛屿,其中最大的为八公山。

湖区周边是延绵不断的湿地,为多种珍稀候鸟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地。

每年秋季,成千上万只候鸟从北方飞抵鄱阳湖,形成了震撼人心的鸟类迁徙景观。

三、文化及人文景观鄱阳湖周边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是庐山,庐山因其秀丽的山水、奇特的云雾和众多的古迹而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庐山与鄱阳湖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此外,鄱阳湖还有许多古代建筑、庙宇和民间艺术表演,如鄱阳雷舞等,这些都是江西文化的瑰宝。

四、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沿湖地区设有多个旅游景点和度假区,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和设施,如游船观光、湖滨度假、渔家乐等。

同时,当地政府也高度重视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在湖区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了一系列环保宣传和保护活动,确保了湖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改善。

综上所述,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和开发鄱阳湖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推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期待更多的人们能够了解、欣赏和保护这片美丽的湖泊,共同共享鄱阳湖的宝藏。

中国最大的湖泊是哪个

中国最大的湖泊是哪个

中国最大的湖泊是哪个中国最大的湖泊是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

下面将从鄱阳湖的地理位置、湖泊特点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地理位置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8°30′至29°45′,东经115°50′至116°55′之间。

湖泊周围地势较为平坦,呈东北-西南走向,总面积约为3780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1162千米。

湖区主要包括湖面、河网、沼泽以及小岛等组成。

鄱阳湖水域深度较浅,平均水深约为2.5米,最深处为8.2米。

二、湖泊特点1. 流域面积广阔:鄱阳湖的流域面积达到了16.7万平方千米,涵盖了江西、湖南、安徽以及湖北等四个省份。

流域内河流众多,湖泊水源充沛,充分保证了鄱阳湖的水量。

2. 水域丰富多样:鄱阳湖由于水源充沛,水质优良,成为丰富的水生生物栖息地。

湖泊中物种众多,包括鱼类、鸟类以及植物等。

其中,鄱阳湖以渔业资源最为著名,是中国四大淡水渔场之一。

3. 生态环境独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并为许多候鸟提供了迁徙和栖息的重要地点。

每年秋冬季节,大量候鸟会迁徙至鄱阳湖湿地,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濒危物种,如白鹤、白眉鹤等。

同时,鄱阳湖还有大量的湿地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形成了优美迷人的湿地景观。

4. 丰富的人文历史:鄱阳湖周边地区有悠久的人文历史。

湖区以及湖岸线上分布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庐山和龙虎山。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周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故居,文化底蕴深厚。

龙虎山是道教胜地,自古以来就有众多信众前来朝拜。

三、保护与开发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是当前首要任务。

政府加大了对污染物的排放和水资源的保护力度,推行湖泊的整治和生态恢复工作,以保护湖泊的生态平衡。

同时,鄱阳湖还开展了一系列旅游开发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游玩。

总之,作为中国最大的湖泊,鄱阳湖以其广阔的水域、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与发展摘要: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有着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由于人口、经济、资源的多重压力, 目前, 鄱阳湖面临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土壤退化、水旱灾害频繁、生物入侵多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鄱阳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鄱阳湖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从其所处的资源地位和重要要意义来讲, 整个鄱阳湖区具有世界生命湖泊网、国际重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3大显著特征。

鄱阳湖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湿地保护地之一, 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作为地球之肾和湖泊湿地类型,鄱阳湖湿地被普遍认为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1]1鄱阳湖生态环境现状1983 年至1988 年,鄱阳湖区被定义为鄱阳湖水域、洲滩所属的沿湖11个县市( 九江市、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永修、波阳、余干、进贤、南昌、新建县) 行政疆域的总称, 面积为19 761.5 km2[ 1] ; 江西省进行农业区划时将鄱阳湖地区作为“简明农业区划1号一级区”“赣北鄱阳湖平原粮棉油畜水产区”的简称, 其范围除沿湖11市外, 增加了外围毗邻的14 个县市, 共计25 个县市( 九江、湖口、都昌、星子、德安、永修、波阳、余干、进贤、南昌、新建、彭泽、瑞昌、临川、东乡、丰城、清江、高安、安义、乐平、万年、余江县、原抚州市及南昌、九江市区) , 面积为38 760.6 km2, 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23.22% 。

平原岗地间河网密布, 加上鄱阳湖水域, 形成了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区域。

1.1鄱阳湖区植被及动态变化鄱阳湖区在全国植被分区中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自然条件复杂, 植被类型多样, 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起源中心之一, 至今保存有银杏、水松、金钱松、冷杉、鹅掌楸等孑遗植物。

其中, 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湿地植被和沙生植被[2] 。

1.1.1 森林植被鄱阳湖区现存的天然森林植被主要是次生林, 是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由原生植被经长期逆向演替形成。

湖区森林植被受海拔高度影响有明显垂直变化, 低山、丘陵针叶林主要类型分布于海拔1 000 m 以下[ 2] 。

根据资料[ 3], 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到80 年代中期, 鄱阳湖区周围低山丘陵森林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 不少采伐地未能及时更新, 有的成了疏林地, 有的演替为灌草丛, 更有不少地方由灌草丛进一步沦为荒山荒地。

根据“新时期山江湖工程总体规划纲要”资料汇编, 鄱阳湖区现有森林面积27.6 万hm2, 占全省森林面积的29% , 活立木蓄积量1 289 万m3, 占全省活立木蓄积量的44% , 森林覆盖率318%, 大大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

1.1.2湿地植被分布在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等水域, 由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组成[ 3] 。

根据资料, 鄱阳湖湿地植被面积2 262 km2, 占全湖总面积2 797 km2( 按照多年平均最高水位, 吴淞高程1753 m 计算的湖泊面积) 的808%, 植被从岸边向湖心随环境梯度和水深的变化呈不规则的带状分布, 按照建群种的生活型可分为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

湿地植被是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

新中国成立50 多年来, 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发生着一系列的演变, 其总的趋势是分布面积逐年减少, 逆向演替趋势明显, 近年来植被恢复初现端倪。

但是, 湿地植被带完整性遭破坏, 原来呈现明显环带状分布的植被生态系列, 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 正日益残缺不全、支离破碎。

据资料记载[ 2] , 20 世纪50 年代鄱阳湖湿地洲滩上芦荻群丛遍地皆是, 其植株高大, 是洲滩上普生性植物和优势群种。

但由于过度放牧、樵采和翻耕灭螺等人为直接破坏和堵支并流、围垦等改变水文条件, 到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已大为减少, 仅散见于薹草等群丛之中, 改变了草洲植被种群结构。

1.1.3 沙化植被鄱阳湖区现有沙化荒地267 km2, 其出露高程50~ 200 m[3] 。

鄱阳湖湖滨固定沙地的植被覆盖度一般都大于30%, 植物种类也比较丰富, 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流动沙丘上植被的覆盖度一般小于15%, 植物种类极其单调, 自然分布的种类基本上只有单叶蔓荆等少数几种灌木[ 2,3] 。

1.2 鄱阳湖生物多样性现状鄱阳湖区生物资源极为丰富, 种类多、数量大、珍稀濒危物种多。

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 鄱阳湖的生物资源最为丰富, 生物量最大, 生物多样性程度也最高[3] 。

鄱阳湖区水生生物以藻类、浮游动物和水生植物为主, 其中维管束植物已经查明的有102 种, 植物分布面积达到2 262 km2[ 2, 3] 。

湖滩、洲地上生长着非地带性的草甸和各种湿地植物[ 2] 。

鱼类是鄱阳湖最重要的经济水生动物, 共有122 种, 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 2] 。

鄱阳湖区生活的哺乳动物共有52 种, 如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兽类: 云豹、獐、河麋穿山甲、灵猫、小灵猫、金猫等[ 2] 。

鄱阳湖区内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森林植物2 400 多种, 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1.3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现状依据全国土地利用详查及资料, 对1986 年到2004年的近20 a 间的鄱阳湖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变化现状进行分析。

由图1 可知, 前15 a 耕地的数量与结构变化不大, 稳中有所增加, 但是近年来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全区耕地面积, 1986 年为5399 万hm2, 占土地面积2766% ;2000年为5454 万hm2, 占土地面积的2888%; 15 a 来净增加耕地5 53817 hm2, 比1986 年增加了1.03%; 但从2000 年开始, 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到2004 年为止, 减少到5019万hm2, 比1986 年减少3.80 万hm2, 减少了7.03%。

图1 耕地利用现状1.4 水情水势及泥沙现状1.4.1 降水量鄱阳湖区1984 年前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 570 mm, 以东部余干梅港1 823. 6 mm 最大, 西部德安梓坊1 358. 2 mm 为最小。

南部年降水量高于北部。

根据资料, 1985 年至1990 年年均降水仅1 547. 6 mm, 1991 年至1995 年年平均达到1 643 mm,1996~ 2000 年年均降水量1727.66mm, 2000 年至2004 年年均降水量为1 558. 4 mm。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各季之间相差很大, 多年平均降水量1月至3 月份占年总量20. 1%, 4 月至6 月份占年总量48. 2%, 7 月至9 月份占年总量48. 2% , 10月至12 月份占年总10.5%。

2鄱阳湖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2.1湿地植被退化较严重长期以来, 鄱阳湖湿地植被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发生着一系列的演变, 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更为强烈。

鄱阳湖滩地发育良好, 发育系数达0. 79[ 8] ,但由于长期掠夺式的利用和围垦, 实际分布面积逐年缩小。

长期以来, 鄱阳湖洲滩植被基本上处于一种掠夺式的无序利用状态, 利用方式粗放、原始, 只利用不保护, 使洲滩植被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价值[ 2] 。

2 2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根据资料, 鄱阳湖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47449 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 6%, 占山地面积的41. 2% 。

水土流失面积从20 世纪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这也是造成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5 条主要河流及鄱阳湖的严重淤积的重要原因。

2.3土地沙化日趋严重据遥感调查[5] , 鄱阳湖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89 万hm2。

其中固定沙丘0. 67 万hm2, 半固定沙丘1. 36 万hm2, 流动沙丘0. 85 万hm2, 沙改田1. 0 万hm2。

鄱阳湖风化流沙以3~ 5 m a- 1的速度向群众居住地和生产区推进, 淹没大量农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更为严重的是流沙冲进鄱阳湖, 淤塞水道,抬高河床, 将严重影响鄱阳湖的泄洪和航道的畅通。

2.4 洪涝灾害日益频繁首先, 鄱阳湖区地处鄱阳湖平原中部。

由于江西东、西、南群山环抱, 只有北部的鄱阳湖平原地势低洼, 因此, 构成了辐聚状的鄱阳湖水集, 其流域集雨面积达16. 22 km2( 江西境内15. 71 万km2) 。

由于江西属季风气候,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加上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作用, 使得鄱阳湖区每年7 月至9 月常常洪水泛滥, 水涝频繁[ 2] 。

其次, 鄱阳湖汇集五河来水,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导致大量泥沙入湖淤积, 使河床湖底不断抬高, 湖泊调蓄能力严重衰退, 在汛期往往出现小流量、高水位, 小洪水、大灾情, 加大了防汛的压力, 加剧了洪涝灾害。

2.6鄱阳湖水质污染呈上升趋势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 全省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 湖区地表径流和“五河”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工业废弃物排入湖体, 造成湖泊水质恶化, 水生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 综合功能减退,湖泊老化过程加快。

江西省2004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4 949 万t, 与2000 年42 083 万t 相比, 增加12 866 万t , 增加了23. 4% , 从2000 年至2004 年这5年期间, 年平均增长率为16. 67%。

同时, 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

2004 年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5 143 万t, 与2000 年53 812 万t 相比, 增加了21. 06% , 年平均增长率为6.3%[ 7] 。

由于鄱阳湖湿地是鄱阳湖水系物流的汇聚中心, 流域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94. 1%[ 6] , 全省的废水排放后绝大部分最终都要随水系的水流入鄱阳湖。

全省废水排放量的增加, 必然导致鄱阳湖水中污染物的增加。

3 可持续发展对策为了给人们创造长远的利益,必须采取措施加强鄱阳湖的综合管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 1 制定和完善与鄱阳湖湿地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与湿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是有效保护湿地和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3. 2加强鄱阳湖湿地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是鄱阳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完善鄱阳湖管理机制, 就必须全面了解周边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和鄱阳湖湿地功能、作用,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实施鄱阳湖的总体开发和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