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修复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现场调研座谈会议纪要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现场调研座谈会议纪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7.16•【字号】赣府厅字[2008]123号•【施行日期】2008.07.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现场调研座谈会议纪要的通知(赣府厅字〔2008〕123号2008年7月16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经省政府同意,现将《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现场调研座谈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现场调研座谈会议纪要2008年7月5日,省长吴新雄在常务副省长凌成兴、常委副省长陈达恒的陪同下,率省政府副秘书长朱希,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省林业厅厅长刘礼祖,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省交通厅党委书记程受锭,省环保局局长邓兴明,省山江湖办主任王晓鸿,省公安厅副厅长罗永银等部门负责人及有关方面专家,乘船深入鄱阳湖湖区,围绕建设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进行调研。
沿途先后察看了新建县采砂船集中停靠点、赣西联圩、廿四联圩、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大湖池湿地、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拟选坝址和蛤蟆石砂石过驳点,同时召开了现场调研座谈会,详细听取了林业、水利等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关于鄱阳湖湿地保护和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建设前期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就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水利枢纽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
现将会议情况纪要如下:会议认为,保护好鄱阳湖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江西人民的“母亲湖”,使鄱阳湖永远保持“一湖清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切实做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要充分认识保护好鄱阳湖水资源和水环境对我省乃至长江中下游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的极端重要作用,客观评价实施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利与弊,科学分析和界定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系统考虑建设生态水利工程与保护湿地的关系。
典型生态修复案例1

土壤退化和污染
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农田土壤中 清洁土壤占总面积的1.57%。 较清清土壤占74.34%。 起始污染土壤占20.44%。 显著污染土壤占3.43%。 严重污染土壤占0.22%。 有近I/4的农田土壤受到污染。 近20多年来,湖区目前受到污染的农田土壤至少在50% 一60%之间
水质污染
3. ,生活污水已成为太湖 流域主要的污染源。
4,环境治理投入甚微,废 污水治理能力不足,缺乏 有效的法制管理手段。
5,治理的方式与区域存在 明显的局限性。
三、治理情况
从1996以来,太湖就被作为中国水污染治理重点,制 定了《太湖水污染防治规划》 从2007年7月1日起,调整省污水排放征收标准,有0.7 元/污染物当量升至0.9元/污染物当量。 2008年起,太湖地区企业告别排污物无视获得的历史, 开始实行有偿使用政策; 2009年建成太湖流域的实际谁排放交易市场; 2010年初步形成太湖流域主要污染权交易市场。至今, 太湖水质已得到很好的改善,管理仍在继续。
一、水质修复前污染情况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爆发,周边地区水 质急剧下降,水中含氧量剧低,鱼虾大量死亡, 接着水体发黑发臭,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的 威胁。太湖污染物成分复杂,富营养化现象严 重,农村河网水质劣于城市地区。
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不仅有水污染第一阶 段出现的以WBQ 、重金属为主的特征;更有 主要由E 、R 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二阶段特 点;还兼有水体以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为特征 的第三阶段的特点。
湿地退化
通过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环境问题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湖垦殖造成湖泊水域面积减少,渔业生产量减少 (2)水质污染、水位变化影响到水生植物和水禽的生存环境,进 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湿地景观的变化,动植物品种与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生 态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收人 (4)洪涝灾害的发生会使本地区产生重大的经济损失。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概述日期:2010-02-03 | 保护视力色:名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亦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简称:“环鄱地区”、“环鄱区”、“环鄱”或“鄱区”对应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名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亦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简称:“环鄱地区”、“环鄱区”、“环鄱”或“鄱区”对应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名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亦称: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简称:“环鄱地区”、“环鄱区”、“环鄱”或“鄱区”对应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一、区域范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
鄱阳湖水环境现状

02 水位受长江和周边河流影响较大,季节性变化明 显。
02 湖泊形态呈南北狭长状,湖岸线曲折复杂。
生态系统
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 包括鱼类、贝类、水生植 物等。
湖泊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易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 的影响。
是候鸟的重要越冬栖息地, 每年吸引大量候鸟前来越 冬。
气候变化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鄱阳湖 的水文特征和生态环境可能发生变 化,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
应对策略
01
02
03
强化水质监测
加强鄱阳湖的水质监测力 度,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为治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 据。
推进生态修复
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 恢复湖泊湿地功能,提高 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严格环境执法
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对污 染源进行严格监管,严厉 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可持续发展
促进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 构和能源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 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湖泊保护合作,引 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应 对全球环境挑战。
提高公众意识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对湖泊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03
建立公众参与平台,让公众能够参与到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决
策中来。
05
未来展望
预期变化
水质改善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治理 措施的落实,鄱阳湖的水质有望 得到改善,减少污染负荷,恢复
湖泊生态功能。
生态恢复
通过湖泊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工程, 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将得到保护和 恢复,提高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
鄱阳湖的生态现状及其保护与管理

鄱阳湖的生态现状及其保护与管理姚忠;戴年华;张杰;尤鑫【摘要】The ecological status in Poyang Lake so far is overall good,but some crucial ecological problems existed should be looked into investigating and solving,such as the abnormal variations of hydrogeology conditions,eutrophication trend,biodiversity loss,and decline of fisheries,plant and other wetland resources.The principal causes consist in the fact that the legal system on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the ecological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has yet to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Therefore,form these four aspects,measures must be taken effectively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yang lake.%目前鄱阳湖生态现状总体相对尚可,但存在的一些重大生态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着力研究解决,如水文情势异常变动、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和水生植物等资源衰退等。
鄱阳湖保护措施

鄱阳湖保护措施
鄱阳湖是中国的最大淡水湖,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
为了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湖泊水质监测: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鄱阳湖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污染问题。
2.湿地保护:鄱阳湖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采取湿地保护措施,包括湿地保护区设立、湿地生态补偿等,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湿地功能。
3.生态修复:实施湖泊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湿地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植被恢复等,改善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4.水资源管理:制定鄱阳湖水资源管理规划,合理配置和利用湖泊水资源,保障湖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5.水污染治理: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治理,控制污染源,减少湖泊水环境污染。
6.生态保护教育:加强鄱阳湖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湖泊保护的良好氛围。
7.法律法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鄱阳湖保护的法律监管,依法惩治湖泊资源破坏者。
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行为应当遵循“依法、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三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条例适用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章环境准入与环境影响评价第四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建、改建、扩建污染源项目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确定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条涉及环境保护的项目,应当向环境保护部门提出环境准入申请,经审查合格后方可开展建设或运营。
第三章污染物排放和排污许可第六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单位、个人应当合理使用和管理水、土壤、大气和固体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第七条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排放,并经排污许可管理。
第四章生态修复与保护第八条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内进行开发建设项目时,应当合理规划和布局,保护和恢复湿地、水生态、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第九条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破坏性开发建设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进行修复和恢复。
第五章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第十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定期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并发布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单位、个人应当配合环境保护部门的监测工作,并及时报告环境污染事故。
第六章环境安全与应急管理第十二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生活区域应当建立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环境安全。
第十三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制定和应急救援工作。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的追究。
第八章附则第十五条本条例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中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是哪个

中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是哪个中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是鄱阳湖湿地保护区。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拥有众多湿地资源。
湿地是指有着浅水区、湖泊、河流、池塘、沼泽、沙洲等地盘,同时拥有着湿地植被和动物的自然环境。
湿地保护区是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而设立的一种自然保护区。
在中国,鄱阳湖湿地保护区是最大的湿地保护区。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
该湖泊占地面积约为3,000多平方千米,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类和鸟类的栖息地。
由于其独特的湿地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鄱阳湖被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
鄱阳湖湿地保护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动物资源。
湖区内分布着大面积的芦苇草地、湖泊和河流,同时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吸引着大量候鸟在此栖息繁殖。
在鄱阳湖湿地保护区,有超过300种鸟类和160种淡水鱼类。
其中,有许多稀有和濒危的鸟类,如东方白鹳、黑额鹤、黑鹳等。
这些鸟类在湖区寻找食物和栖息,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这包括建立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巡视和监测、限制开发和污染等。
通过这些措施,鄱阳湖湿地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复,同时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收益。
总之,中国最大的湿地保护区是鄱阳湖湿地保护区。
作为中国重要的湿地资源,鄱阳湖湿地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湿地植被和动物资源,为候鸟迁徙和生态平衡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鄱阳湖湿地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得到了保护和修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收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修复
一.调查背景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
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是面积大、分布广。
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5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
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
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
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
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
据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二.调查目的
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土地沙漠化带来的危害和后果,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也为帮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本质内涵,把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南昌工程学院的志愿者们在隶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厚田沙漠风景区开展了以“倡导生态旅游,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实地调查活动。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厚田沙漠的形成的原因
由于厚田沙漠位置处于北纬28°30′,东经115°50′附近,东距海约500公里。
主要分布于赣江下游西岸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上,分布范围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2~4公里。
原为赣江古河床,后来赣江河道东移,河流下切,露出水面,成为赣江西岸的河漫滩和一、二级阶梯。
古代曾经森林茂盛,为亚热带常绿林,距今1万~7000年以来,由于滥牧、滥伐、滥垦和战争原因,沙地表面粘结层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下面粗沙出露,处于裸露流动状态,在强烈
的风力作用下,流沙不断扩展蔓延,沙丘沙山面积扩大,增高(清朝时期的古墓,已被风沙埋深10余米),至今流沙还在向南扩展。
所以,厚田沙漠的成因是:原赣江古河床的沙为沙漠的沙源,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植被后,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风力吹扬、搬运、堆积)形成。
还有一部分为水成的现代河漫滩沙滩
(二)厚田沙漠的概况
厚田沙漠位于新建县厚田乡南部(北纬28°25′-28°30′,东经115°46′50″-115°48′45″),距南昌市28公里,面积约280公顷,有沙漠化土地13万亩,其沙质细腻,多为直径0.25-1mm的沙颗粒,是亚热带地区最大沙漠,号称“江南第一沙漠”。
这片起伏的沙丘,系原赣江的冲积物,因赣江下切而致使两岸抬升。
在旷古不息的季节风的吹蚀、搬运和堆积的作用下,终于形成了现在“绿洲中的沙漠”壮丽景观,其中包括一部分为水成的河漫沙滩。
在沙漠的东南边缘有月牙形的湖泊,在沙丘的避风处有保留完好的原始植物群落,并栖息着许多种类的飞禽及小动物。
厚田沙漠地处亚热带,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沙漠景区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的特点。
据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降雨量为1549.2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7.7度,大于35度高温天气平均每年出现40天。
年平均风速3.1米/秒,起沙风速为7.8米/秒,主要风向是北风或东北风,盛夏季节每天10-16时盛行以西南风为主的干热风,平均风速达4.3米/秒。
20世纪80年代末,南昌市科委与中科院兰州沙漠防治所合作,在新建县厚田乡建立了“亚热带风沙化土地综合开发南昌试验站”,治沙专家和技术人员研究创造了造林种草的成功方法、措施与经验,10多年来已植造了大片的湿地松林,果林等约有4万亩,昔日黄沙滚滚广阔沙山,今日大部分沙山已变得绿郁葱葱,满山的湿地松林,原南昌沙漠实验站的树木最为高大茂盛。
目前沙漠植被以美国湿地松为主。
这种松树具有根系发达,耐风沙,生长速度快,适宜在水量充沛的沙化土地中生长等特点,其发达的根系,顽强的生存能力对于固沙,防沙具有很好的效果。
现在种植的这些湿地松不但控制住了厚田沙漠的继续蔓延,还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厚田地区的生态环境,现在沙漠四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系统。
如今,除了美国湿地松林,还能见到板栗树等植物,良好的植被吸引了松鼠、黄鼠
狼、猫头鹰等近年来几乎绝迹的野生动物来此安家,甚至这里还成了候鸟越冬栖息场所。
(三)厚田沙漠的现状
此次调查让我们意识到厚田沙漠的现状不容乐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丽而是显得十分的荒凉,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它有利的一面。
厚田沙漠周边的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风中的含沙量不高但风很凛冽。
尽管临近赣江,由于风大,导致沙子非常容易堵塞农田灌溉渠道,农田灌溉也十分困难。
特别是每年的夏末季节风力达到7-8级,连房屋都能被沙土掩埋。
我们所到的一个叫龙王庙的小村落,沙漠已经逼近村庄,近在咫尺。
该村的常住居民大部分为老年和小孩,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
有些村民只靠几分田生活,毫无经济来源,生活的最低限度都的不到保障。
村里面的居民面对沙漠,他们脸上呈现的更多的是无奈。
虽然厚田沙漠旅游开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旅游开发带来的收益收入大部分落入了景区开发商的腰包,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依然没有提高。
而且旅游开发在短期内来看,是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旅游开发却不利于沙漠的治理。
我们发现在厚田沙漠骑骆驼奔跑、滑沙、沙漠足球赛等游乐项目中,会严重破坏沙漠表面粘结层和植被,使脆弱的沙漠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会导致流沙继续向前推进,埋没农田和村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流沙还可能移动到赣江,使赣江水中含沙量大增,淤塞赣江河道。
在赣江和锦江交汇处的一段江岸,植被稀疏,离赣江不足三十米远处就是一座巨大的沙壁,有塌陷入河的危险。
还有,景区无序的开发、管理和经营,导致景区沙漠中垃圾随处可见,许多旅游项目陷入了瘫痪。
沙漠中干旱缺水,所以沙漠尤其需要保护水。
在沙漠里除了限制人类的一些活动来减少对沙漠结构的破坏之外,还应该积极地栽种植被来锁住水分,固定沙漠。
防止沙漠不再扩大是当务之急,不能一味追求利润而忽略沙漠的建设。
多少沙漠植物是抗旱或抗盐的植物。
沙漠中常见的植物之一就是仙人掌,这类植物具有在旱季休眠的特性,雨水到来的时候,它们就迅速吸收水分。
通常仙人掌的根系发达,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引进一些沙漠植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沙漠的发展,但
是也要根据当地沙漠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沙漠植物。
四.调查的结果和相关建议
当地居民被我们问到关于厚田沙漠时,都说厚田沙漠在渐渐逼近他们的村庄和农田,对他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从已经移动到村庄边缘的房屋脚下的沙子我们也可以看出。
通过和当地居民的交淡,我们总结出一些关于厚田沙漠现状不断恶化的原因。
1、厚田沙漠周边的自然环境原本十分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
而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过多的索取,使沙漠周边的自然环境更加恶劣。
2、旅游开发投资商更多在乎的是自己的盈利状况,对于厚田沙漠的环境问题置之不理。
景区的无序管理和经营,一些旅游项目一旦挣不到钱,投资商便撒手走人,留下了一座座废弃的建筑物和许多垃圾,严重破坏了厚田沙漠的原有的风景,造成了恶性循环,使得投资商不敢再来投资。
大部分的游客也只是闻声好奇而来,来过一次便再无兴趣再来,没有回头客。
3、当地环保局的监管相对松懈,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当地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景区和周边也是垃圾遍地。
4、由于厚田沙漠变成了一个旅游景区,当地政府对沙漠的整理和绿化的力度相对减弱。
一个相对比较脆弱的地区缺少保护更加显得不堪一击。
5、景区中的水资源原本就很少,成为景区以后游客对景区水资源或多或少的破坏使原本就紧张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活动中我们亲眼领略了厚田沙漠的风情,也让我们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淡中体会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厚田沙漠可持续的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厚田沙漠的治理已经可不容缓了。
以下是我们提出的几点建议。
1、应增加沙漠旅游项目,如沙浴、沙滩排球,生存拓展训练等项目。
但是要以不破坏当地环境为前提。
旅游项目的地址要相对集中,这样便于管理和维护。
在旅游集中的地方做好绿化工作和环保工作。
2、沿赣江建立沿江风光带,向游客同时展示滨江和沙漠的奇特风光;也可以开展部分水上游乐项目。
3、建立沿赣江和沿沙漠周边地带的防护林网,防止沙子大量进入农田和村庄,防止沙子进入赣江。
当地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
4、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景区管理体系,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进行功能分区
5、对当地的居民进行必要的环境保护的教育,使每个人都建立起强烈的保护沙漠不再扩大的意识。
对于每个进入风景区的游客也要进行教育,以提高游客的自身素质,不至于使游客成为当地环境继续恶化的因素之一。
采样取水
厚田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