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上(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

《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提要:每每闲暇时,翻开《中国人史纲》,目随笔走、易随页转、思绪纵横,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地产e网《中国人史纲》的读后感2中国的历史很久前就在历史课上学习过了,努力回想曾经背诵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更多的片段竟然是于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连续剧,以史为鉴这四个字让我时时感到很羞愧,为此,我曾多次去图书馆捧起了《资治通鉴》努力钻研,可是每次没看几页,疲倦的感觉就笼罩了过来,我不得不承认:我读不懂历史,无法感悟历史。

直到我遇到了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中国人史纲》,我才从心底深处感受到读历史的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

就像一个孩子去了解母亲的人生经历,就像一个孤儿突然找了了兄弟姐妹,找到了亲人,大家亲密地聚在一起共同话家常、说心里话,更像一个长辈讲述族人的历史,教育我成长一般。

心内是温暖的、感激的、宽容的,不论那段历史是屈辱的还是黑暗的,无论那里的人是丑陋的还是阴险的,无论山河是分裂还是被侵略。

柏杨老先生采用快意恩仇的笔调,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其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并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自有很多深刻和独到之处。

一、有感于成书的经历。

七十年代,柏杨负责《中华日报》家庭版《大力水手漫画》专栏,因其刊出的一张漫画讽刺蒋介石父子独裁统治台湾,触怒了当局,柏杨被以“侮辱元首”、“通匪”等罪名被捕入狱,判处死刑,后改判为有期徒刑。

在狱中,柏杨为驱赶绝望,让心思有所寄托,努力把握住任何一点能读书的时间开始读书,读二十五史。

七、八个月后,他的前妻又提出离婚。

这些对柏杨无疑是双重致命打击。

绝望之余,他绝食二十余日。

之后,一个彻底的领悟,让他重新振作。

他在阅读、思考之余,开始写《中国人史纲》。

狱中随时检查,文稿随时可能被抄出来充公、烧毁,而且同囚室的人抗议他书写,有人根本就觉得他无聊、可笑……冷嘲热讽、瞠目怒视、龇牙咧嘴,不一而足。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柏杨著。

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人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闲谈时,同事推荐了台湾作家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以下简称《史纲》)一书,说可以一读。

借来同事的书,虽不是正版,错字、别字不少,阅读不便,但每每于工作闲暇择页开卷,却也能静下心来,目随笔走、意随页转、思绪纵横。

每读到有见地处就会频濒点头,读到幽默、轻快处就会呵呵出笑,读到悲愤处就不忍继看,推书叹息。

一路下来,看得时断时续,却也一以贯之,积少成多,终于篇末。

看完回想,记不起、搞混杂的地方不少,于是重读,觉得确也有益愉快。

一、有感于叙史脉络清晰。

《史纲》全书近80万字,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一直讲到清朝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的中国历史。

《史纲》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不以帝王年号而以公历纪年,每一个世纪又以十年为一个年代,避免了时间的分割和跳跃,使历史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脉络。

作者将国家(王国)的兴衰更替,民族的分化融合,文化宗教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的起承转合,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前后贯串在时间的主线上,使历史流畅,让读者对未知和已知的历史有一个新的了解和整体把握,让读者知始知终,使阅读流畅。

我对达赖喇嘛怎么有如此大的影响感到不解。

读了《史纲》后,我才知道原因。

喇嘛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

喇嘛是西藏语,喇意思是“上”,嘛意思是“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

十三世纪时,喇嘛教主八思巴,被蒙古帝国加封为蒙古国师,喇嘛教与政治结合。

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喇嘛教出现了马丁·路德一样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

他有达赖和班禅两位徒弟。

他宣称达赖和班禅可以转世再生。

宗喀巴逝世后达赖以大徒弟的身份继承为喇嘛教教主,班禅以第二徒弟的身份充当副教主。

后来一个汗王将后藏土地献给达赖喇嘛,达赖则要班禅到后藏传播黄教。

达赖主持喇嘛教,成为西藏政治三巨头之一。

从喇嘛教立教时间、传播地域、达赖的教主地位和主教时间上,我知道达赖喇嘛影响大是有原因的。

二、有感于作者的敏锐。

作者在叙史的同时,对历史分析不乏精到之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是一本关于中国人民的历史著作,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奋斗和智慧充满了敬意。

首先,这本书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到近代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而这些变革常常伴随着战乱、困苦和牺牲,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时代搏斗,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

例如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进行了血战一年多。

不管是在壮烈的战场上,还是在艰苦的生活中,中国人民都表现出了坚毅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

其次,这本书也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文化名人和科学家,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孔子到墨子,从陆王心学到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代表了中国人民所追求的智慧和思想。

这些人的思想和努力,对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人民建设独立、民主、富强的现代化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这本书还强调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和谐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众多民族和文化的大国,而中国人民始终注重团结和合作。

无论是在夏朝的兼并过程中,还是在近代的民族独立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保持着团结和和谐的精神。

这种团结和和谐不仅体现在各族人民之间,也体现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中。

中国人民一直强调和谐共处,尊重个体差异,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读完《中国人史纲》这本书,我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伟大的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团结和和谐的精神。

这些特质让我对中国人民充满了敬意,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

中国史纲读后感中国史纲读后感(一)《中国人史纲》是我在假期里看,厚厚的一大本书,我花不少时间去读它,不过觉得蛮值得的。

《中国人史纲》是台湾作家柏杨在九年多的监狱里写下的巨作,它描述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满清王朝末期腐败无能下的那一段不堪耻辱历史,这部着作贯穿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感时忧国,是一部使人忧天下,探世变的巨着。

它描写没有空洞乏味,但精彩好看不乏深刻的洞察力,是一部好作品。

长期艰难的狱中生活磨炼,使柏杨对历史上各种制度的优劣、政策的得失、社会的兴衰、人心的向背、人性的善恶有着超于常人的洞察力,而这恰是许多高头讲章式的历史教科书所缺乏的。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用既深邃又开阔的视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兴衰,东西方不同的境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时期的中国,使我们为中国前期的鼎盛感到自豪光荣,为中国前期的先进而欢呼,为了后期的满清王朝的腐败衰落而痛心,为了后期的落后而受到的屈辱感到悲愤。

柏杨娓娓的诉说了中国人的历史,以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上,梳理几千年的中国,按时间逻辑编写,对于中国人民遇到的艰辛和苦难给以深切的同情,对于那腐败的阶级统治表达谴责。

……总之,作者以人民的观点来深刻的阐述了历史,以人民的处境来判断每一个历史年代和事件,作者的历史观点是一种人性史观点。

他是以一个民主派别的史学家的形象在叙述历史的。

他用人民的眼光来考察每一个朝代的历史形态,作者对酱缸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使得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糟粕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什么是酱缸文化,我们要排除那些历史上的糟粕。

我很佩服柏杨先生,他的一生多灾多劫,从过军,坐过牢,数度企图自杀,曾经几乎被枪决……被别人称过为“一个看过地狱回来的人”。

我佩服敢勇于写出自己的话,直接的披露社会百态。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不能团结"、"死不认错"等,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我们的子子孙孙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愈。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1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一本由张荫麟撰写的书籍,该书以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结构,概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从远古时代开始讲起,一直讲到明朝灭亡。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伟大。

从夏朝到明朝,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这些文化和历史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文学、哲学、艺术到科学技术,中国古代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同时,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战争、外交等方面,中国古代历史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然而,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

例如,在政治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存在很多问题,如专制主义、官僚主义等;在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文化上,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很多缺陷和不足之处。

总之,《中国史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古代历史的复杂多样性。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古代文明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未来,我将继续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纲读书笔记篇2中国史纲读书笔记《中国史纲》是张荫麟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的一部非常独特的通史。

这本书以简洁的笔法,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建立,涵盖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阅读《中国史纲》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体验。

张荫麟先生对于历史的描绘既有宏观的视角,又包含深入的剖析。

他以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见解为引导,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长河。

他的文字犹如一位智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生动且富有深意的故事。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一)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中国人史纲》一书,不由得为我国近代英烈的浩然正气和爱国情怀所感动。

浩然正气来自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

有了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就会产生舍身取义的壮举。

在这本书中,列举了很多爱国人士,如:钱学森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和工作待遇,冲破阻力回到当时还相对落后的中国。

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事。

从而体现了他一心报效祖国的强烈爱国情怀。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中国许多的历史资料。

让我们对历史的知识更加广了。

对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可以事半功倍。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二)最近读完了《中国人史纲》,从序言中知道了此丛书是柏杨先生在火炉般的斗室之中,或蹲在墙角,或坐在地下,膝盖上放着用纸糊成的纸版和着汗珠,一字一字的写成,感觉就像所有古贤“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饱受宫刑之苦,愤而终成《史记》”一样,大家都是源于“愤”而怒气冲天,有一种宣泄的欲望,否则就愤怒成疾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文人会有这么多的愤怒,还是现代好啊,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说,中国人幸福指数排在世界前20位!并且逐年上升。

事实果真这这样吗?最近央视记者走基层,国庆期间忙着问:“您幸福吗?”,就冒出个“我姓曾”这样的“神回复”,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就这样“被幸福”着呢!但还是我们普通百姓的觉悟高,遇到了苦闷之事,就只是发发口头的牢骚、喝几口闷酒也就把这愤怒化解的烟消云散了。

我们央视记者推出这样的新闻专题报道是何用意,是关心百姓生活的幸福度呢,还是在邀功表功?从央视一贯的作风——报喜不报忧,尽力粉饰太平——来看,央视的用意很显然。

其实我们中国人自己说:“我们现在很幸福,每天忙忙碌碌,赶着还房贷,赶着担心明天的工作,赶着操心小孩的学费,再担心老板是否把自己炒了,我们真幸福得像猪牛!”而第三世界的穷国家印度人偏要说,我们中国人不幸福!印度人可以安心去流浪,也不愁饿死病死,而每个中国人都似乎觉得看不起病,不敢病,心天天放不下,不知明天自己会怎样。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精选6篇)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精选6篇)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精选6篇)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篇1“历史是酷的,人却是浅薄的”。

读完柏杨的旧作《中国人史纲》后,脑海里随即出现了这句话。

“爱之深,责之切”作为柏杨的写作宗旨,在此书中也得到了贯彻,尽管批评的是不太令人敏感的“史观”。

历史,并非是繁华似锦,它事实上是如此残酷,战争与暴政把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血迹又遮挡了后人的眼睛,让人在穿越重重历史迷雾后却开始膜拜狰狞的人。

原来颠倒众生的,不仅是倾国倾城的美人。

也许很多人也都无法理解,为何明史会把朱元璋这个疑心重重,杀人无数的暴君描述成一个仁慈的圣祖?为何后人会向项羽这个将国都一炬焚之,以显示自己盖世武功的莽汉致敬?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成名的尼罗却遗臭万年,相比之下的差别,实在无法形容。

人们不该随意责怪焚书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

焚书,是由于儒生们在当时大力倡议分封皇室子孙,这种疑似夺权的行为自然让始皇恼怒,随后李斯的乘机进谗言,说什么百家俱为邪说,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

坑儒,则是由于方士卢生等人为始皇寻仙不得,便诽谤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杀相关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

所谓“三人成虎”,千百年来,儒生们出于报复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给始皇抹黑,终于成功地把嬴政变成了恶毒的大妖怪。

我倒觉得,相对于项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剧中的红脸关云长,白脸曹操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观赏,万不可与其真实历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国演义》不能代表史实一样。

可惜现在大多数人的双眼都被强行或自愿地戴上了有色眼镜。

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现出一个真实历史!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真实。

其实,人应该习惯于接受事物的原貌,无论它是美是丑,是善或是恶。

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是否能拥有,就看人是否能包容。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篇2读完柏杨老先生的《中国人史纲》,才发现这是一部有温度的历史,一部有人情味的历史,与以往记录时间与故事的史书不同,此书中更多的是对人,或者说对中国人创造历史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读《中国人史纲》
柏杨写的够详细,来龙去脉也交待清楚了,尤以东西的对比让我更加欣赏。

但中间各种名号实在头晕。

在叙述时,穿插对事件的评论,有的相对到位,也免不了主观,也有令我茅塞顿开之感。

通过他写的夏商周,尤其是春秋战国时的各国政治军事生态,攻伐结盟诸事,让我想起一战二战亦有大相似之处,巴黎和会的协定不也是一张废纸?跟诸侯和平会盟区别不大。

自不强,无所依持,春秋时如此,今亦如此,不是今不出古,而是人性大抵如此。

再到秦国,远交近伐,外交长袖善舞,将山东各国各个击破。

而所谓合纵,也只是徒有虚名,都在坐视,绥靖政策古已有之,可观二战之前的英法。

秦国各个君主的能屈能伸,决心之大,政策之熟,令人赞叹。

人性不变,历史总在相似的播放。

再及诸子百家,实在扼腕叹息,灿灿文化,各自争鸣,论及民国也不能及。

待罢黜百家,只留儒家,乃成一家之言,再及程朱,国人灵性渐灭,,至明清绝矣。

大分裂造就文化的大繁荣,各种流派按照自己的理论寻找拯救世界的方法。

再论儒家,也不一定是先秦的儒家了,几千年来,统治阶级夹杂了太多私货,每个朝代都是特色的儒家。

不过,不可否认儒家为中国提供了文化上的向心力,民族同化的有力工具。

如果百家一直在,中国也许是另一个欧洲大陆。

历史总是带有主观性,没有绝对公平的忠实记录者,柏杨也不是。

东西方间在早年没有交流,各自发展,但早期演化的过程却惊人相似。

都在纪元前后出现圣贤大爆发,学术流派熙熙攘攘。

面临威胁也很相似,甚至相同时间统一被破坏的方式也类似,都是北方蛮族入侵。

匈奴西迁,算是第一次把东西方连在一起,不过各自完全没有意识到,汉朝的北伐引起连锁反应,四世纪时,一连串民族入侵导致罗马亡,罗马至死都不知道真正凶手是谁。

东西文明如果提前碰撞,会有什么火花呢?如果亚历山大到达战国时的中国;凯撒征服高卢后继续北上,会是什么景象呢?谁胜谁负,还是和平交流?会不会同化掉欧洲大陆?历史不容假设。

幸有秦始皇将大一统的观念注入民族的基因中,无论大分裂还是小分裂,统一终究是人心所向。

这其中也有儒家的功劳,中华民族以顽强的文化融合力不断同化来到这里的民族,无数来了又走的民族,中国还在这里,一直延续。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流淌着的还是先民的血液。

中国终究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也没有像其他文明那样,创造文明的先民的后代还在这里继承遗志。

以史为鉴,以一国可以及一人。

柏杨说,历史已显示一个定律,处在巨变的时代,有能力彻底改变的国家强,,改变不彻底的国家乱,而拒绝改变的国家则继续没落,直到灭亡。

我觉得这个定律用到人身上照样正确。

巨变的时代,有能力,有勇气不断改变,顺应潮流的人会越开越强;心猿意马,瞻前顾后的人会迷
茫,困惑;而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人会被淘汰,甚至死的很惨。

读史不为记史,引以为鉴,以求明智。

史学家记录历史,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读史可不是精准的掌握历史的年代,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以史为鉴。

透过历史的长河,读懂当下的形势,此为读史上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