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肿瘤的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影像学特征
CT平扫: 扩大的脑室内见团块样高密度灶,其内可见斑点钙化;病灶 形态欠规则,分叶状,周边可见结节样改变,颗粒感较明显;增强扫 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楚;周围脑实质未见水肿效应(只有肿瘤 较大压迫脑室壁时才导致脑组织水肿效应)。
肿瘤 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因肿瘤常有囊变、钙化,少数可合 并出血,使信号不均匀,囊变区 T1WI 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钙 化灶在 T1WI、T2WI 上一般都呈低信号 。
瘤周水肿效应轻。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
CNC影像学特征
常以宽基底与透明隔粘连,累及孟氏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较大的肿瘤常侵犯侧脑室顶壁、侧壁。 肿瘤多呈囊实性;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 瘤周水肿罕见。 MRS 发现高甘氨酸伴高丙氨酸峰或者肌醇峰伴高丙氨酸峰对诊断有较高价值。
脑室肿瘤-室管膜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EGA)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脉络丛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脉络上皮细胞,是一种少见的 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4%~0.7%,占胶质瘤的2%。占儿童颅内肿 瘤的1.8%~3% 约45%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在1岁内发病 74% 在10岁以内发病。
侧脑室肿瘤诊治分析(附32例报告)

31 诊 断 .
由于脑 室内充பைடு நூலகம் 脑脊 液 , 对肿瘤 的发展有一定 的
水 1 例 。临床症状 : 痛 3 1 头 0例 , 吐 2 呕 5例 , 视力 障碍 7例。 双眼底视乳头水肿 1 , 1例 视乳 头萎缩 3例 。同 向偏 盲 1例。 眼球 外 展 受 限 2例 , 枢 性 面 瘫 1例 , 体 偏 瘫 5例 。偏 身 感 中 肢 觉 障碍 1 。辅 助 检 查 :2例 均 行 头 颅 C 例 3 T扫 描 , 行 脑 电 6例 图检查 。所有 患者者术前均 行 MR 检查 。肿瘤直 径大小 : I < 2e 5例 , 4c 2例 , 4 c 。 m 1 2~ m 1 > m 5例 12 治 疗 方 法 根 据 肿 瘤 生 长 部 位 , 开 重 要 功 能 区 行 肿 瘤 . 避 切 除术 。其 中经皮质入 路 1 , 胼胝 体入路 l 9例 经 3例。切开 脑皮质 , 自动牵开器牵开 脑组 织进入侧 脑室 。在脑 室 内肿瘤 周 围盖 以棉 片 , 保护侧脑室壁及室 间孔 附近静脉等重要结 构。 减少 对脑组织 的牵拉 , 根据肿瘤 的大小 和性 质采取 不同 的方 法切 除肿瘤 。瘤体 > m者宜 先作瘤 内分块切 除肿瘤 , 2c 待体 积缩小后将瘤 壁完全 切除 。瘤 体 <2c m者 可整 个切 除 。有 囊变者先穿刺抽 出囊液 , 再切开囊壁 , 分块 切除。胶 质瘤常分 界不 清 , 在尽 可能不损 伤重要 神经核 团和 血管 的情 况下作镜 下 全 切 除 , 侵 犯 的 脑 室 壁 也 应 一 并 切 除 。对 于供 血 较 丰 富 被 的肿瘤 , 尽可能早地暴露并 切 断肿 瘤 的供血动 脉 , 减少 出血 , 保 持 术 野 干净 。术 后 脑 室 内 常规 留 置 引 流 管 。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摘要】目的:探讨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MRI 表现。
结果:15例中,年龄最小13岁,最大58岁,平均33岁,其中女性14例(14/15),男性1例(1/15)。
肿瘤以侧脑室三角区多见,本组14例(14/15),侧脑室体部1例(1/15)。
例病理均为WHOⅠ级,其中纤维型12例(12/15),纤维上皮型1例(1/15),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1/15),过渡型1例(1/15)。
结论: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发病部位、年龄、性别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磁共振成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9-0185-02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仅次于胶质瘤而居第二位,为颅内最常见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其中侧脑室脑膜瘤较少见,但却是成人最常见的脑室内肿瘤[1]。
笔者收集了15例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
1.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整理了2009年至2012年进行MRI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5例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例,女14例,年龄13~58岁,平均年龄33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盘水肿等,而神经系统损害不明显。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MRI资料。
1.2 检查方法采用1.5T或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均行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包括横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
增强扫描用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注射流率3ml/s,经肘静脉注射。
9例行DWI,采用SE-EPI序列,加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行横轴面成像,扫描参数为:TR7000ms,TE80ms,b值取0s/mm和1000s/mm,矩阵128×128。
脑膜瘤的影像诊断、病理分型及波谱表现

2020/7/9
脑膜瘤影像剖析
侧脑室内肿瘤
•
发生于侧脑室的肿瘤小儿占其脑室肿瘤的25%,成人占其脑室肿瘤的50%。
额角区:少见。儿童多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成人则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发
生于20岁左右。其次为中枢神经细胞瘤(多发生于20-40岁)及室管膜下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瘤伴结节性 硬化,后二者儿童也可发生。另外此区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成人较小儿常见。大多数额角肿瘤起源于邻 近结构如尾状核头部,透明隔或孟氏孔区。
• 4、可见脑膜尾征。 • 5、患者为中年女性。
鉴别诊断:
• 1、垂体瘤:典型呈“8”字征。 • 2、颅咽管瘤:多为囊性,实性也有,但多向后生长,强化也没有脑
膜瘤如此明显。
病理诊断:鞍结节脑膜瘤
2020/7/9
脑膜瘤影像剖析
天幕脑膜瘤
男性,42岁,头痛、头晕1月,加重伴走路不稳8天。
增强扫描示幕下 病变明显强化, 冠状面(图2)与 小脑幕广基底相 连,可见脑膜尾 征(图2箭头)。
2020/7/9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表现
(三)部分病变被移位了的脑脊液信号或血管流空信号包绕,似假包膜, 构成了脑膜瘤特征性表现。
2020/7/9
脑膜瘤影像剖析
MRI优点
• MRI优于CT之处是能够提供多方位图像,冠状位适 宜显示中颅窝或大脑半球凸面的脑膜瘤。此外还能 显示脑膜瘤与血管结构的关系。
3、占位性病变周围右侧额叶脑实质见低密度水肿带,脑室 及中线结构移位。
病理诊断:右侧额叶镰旁“囊性脑膜瘤伴瘤内出血”
鉴别诊断:主要和胶质瘤进行鉴别,胶质瘤的总体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 其病灶密度较低且常不均匀。
2020/7/9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lyz
e
d
3 p a ti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 o r s
ts w e re
e r e
e x a m c a te
in
e
d by CT
e e a n te r
c
a n
d 5 p a t ie
r
—
ts
w
e r e
e x a m
in
d by
r a
M R
v e n w w
R
e s u
lts
A ll tu
lo
d in t h p tu m
广东省江 门市中心 医院
J ia n
g
m e n
C
e n tr a
l H
p it a l
f G
u a n
in
ia n g ,J
m e n
5290 30
,
P R C h in
A 【 b s tr
c e n tr a
a c
t 】 O bj
e c
ti v e
a n
To
e x
p lo
r e
th e
CT
a n
h ig h de
a
n s it y
,
o n
m o
CT
g
a n
d is o in t e
n s e
o r
s
s
lig h tly h y p o i n t e
n s e
ig
n a ls
a
r
o n
T 1
s
.
-
w e
ig h t e d M R im
易被误诊的侧脑室肿瘤MRI分析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1 年 1 月 00 2
鲞 筮鱼
・
70 ・ 5
织由 H E染 色 和免 疫组织 化 学染 色证 实 。结果 : 少
典型 表现 为单个 大 的囊性 病 变伴有 钙 化 的壁 结界 ,
突胶质 细胞瘤 6例 , 管膜 瘤 2例 , 细胞 型 星形 室 毛 细胞瘤 1 。 例
肿 瘤 同侧 侧脑 室 明显 。
2 2 形 状 与 体 积 .
9例 误 诊 病 人 中 , 性 7例 , 性 2例 , 龄 男 女 年 1 4岁 , 均 2 8~ 1 平 9岁 ; 临床 主要表 现头晕 、 痛 、 头 呕
吐等颅 内高压 症状 , 伴 有视 力 下 降 、 物模 糊 , 3例 视 病 程 2 o~l 。全部病 例经 手术及 病理证 实 。 m a
2 4病理诊 断 .
7 0 s矩 阵 2 6× 5 , 2m , 5 2 6 回波链 6 激励 次数 1 ; , 次 横
收稿 日期 :0 0— 9—1 ; 21 0 1 修回 1 : 1 1—1 3期 2 0—1 7 0
9例病人 均行 肿瘤 全切 或 次全 切 , 除肿 瘤组 切
作者简介 : 乔鹏 飞( 90一)男 , 18 ,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磁共振室住 院医师。 通讯作者 : 牛广明 , 医学博士 , 主任医师, 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E—m i c .igag lg i.6 .o a : rnuunmn @r 13 cr lj p n
1 材料 与方法 1 1 临床 资料 .
轴位扫描 1 , 6层 矢状 位扫 描 1 , 厚 6 m, 间 5层 层 m 层 距l n r 。9例均行 钆 喷替 酸葡 甲胺 ( d—D P 增 m G T A)
肿瘤鉴别诊断

1、听神经瘤:本病病程较长,随病程发展,可出现耳鸣、耳聋等听神经刺激和破坏症状,患侧面部麻木、知觉减退等面神经受累症状。
病程后期可出现小脑体征,严重时可出现枕骨大孔疝。
CT检查示: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
MRI检查示小脑脑桥角区长T1,长T2信号。
结合该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该病可能性大。
2、胆脂瘤: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多位于侧脑室内,早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长大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少数位于第三、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可可有嗜睡症征等,并可反复发作。
结合患者病史及体征,不能排除此病的可能性.3、脑膜瘤:60-70%位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等蛛网膜颗粒存在的地方。
生长缓慢,病史长,良性多见。
MRI在T1WI多呈等或高信号,T2WI多呈低信号,可见硬膜尾征,从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此病可能性不大。
4、转移癌:老年人多见,多有其它器官的原发病灶,以肺部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引起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头部MRI显示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影,占位效应及周边水肿明显,从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尚不能排除此病。
5、脑脓肿:病人多有中耳炎等感染史,发热明显。
有脑膜炎的体征,头部MRI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后可见脓肿周围的囊壁,病灶中央信号不变,附近脑组织可有水肿信号影,脑室系统可受压、移位,从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见可基本排除本病。
诊治计划:拟提检项目及次数:检凝血象、血型,外科综合,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离子,心电,胸透。
1、颅内炎性改变:包括化脓性及结核性,常有发热史或感染结核史,肺内结核或胃肠道结核,化脓性分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包括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包膜形成期。
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结合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脑脓肿可能性大。
2、胶质瘤: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急,病程短,在脑内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晰,生长迅速,病灶周围有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的文献:大部分侧脑室星形细胞瘤血供不 丰富,增强扫描后强化多不明显,也没有沿 脑室通路突入邻近脑室或浸润邻近脑实质的 特性。
圆形病灶,常见钙化,囊变少见,瘤周水肿较轻。 ❖ T1W 多数呈等或稍低信号,T2W表现为等、稍高信
号或混杂信号,增强通常呈较均匀明显强化。
女性,27岁,视物模糊3月余
脉络丛乳头状瘤
❖ 最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 ❖ 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常侵犯室壁和室管
膜下白质,引起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在肿瘤未完全阻塞脑室时,由于脑脊液分 泌过盛,最易产生交通性脑积水。
❖ 好发于中老年人。
❖ 影像表现:1)侧脑室内膨胀性生长,边界多 较清晰,常黏附于侧脑室壁或透明隔而不侵 犯邻近脑组织,瘤周脑组织一般无水肿;2) 肿瘤多发囊变,内出血少见;3)增强扫描肿 瘤无或轻度局灶性强化。
小结
肿瘤名称 室管膜瘤
好发年龄 成年人
侧脑室位 置
任何地方
囊变 常见
钙化 常见
中枢神经 细胞瘤
侧脑室肿瘤的鉴别诊断
男性,24岁,反复头晕半年
男性,23岁
女,12M
女,60岁
男性,50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半年
男性,49岁,头痛半个月
侧脑室肿瘤
❖ 室管膜瘤(WHOII、III级) ❖ 中枢神经细胞瘤(WHOII级) ❖ 脑膜瘤(WHOI、II级) ❖ 脉络丛乳头状瘤(WHOI级) ❖ 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WHOI级) ❖ 室管膜下瘤(WHOI级) ❖ 其它
❖ 主要发生于青壮年。 ❖ T2WI显示病灶内多发小囊变、“周边囊肿-
条索征象” ❖ CT显示病灶钙化率高
男性,25岁,反复头晕,双眼视物模糊10天
பைடு நூலகம்
脑膜瘤
❖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但发生于脑室内 脑膜瘤很少见,其中以脉络丛分布丰富的侧脑室三 角区为好发部位。
❖ 好发于成年女性。 ❖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呈边界清楚的分叶状或
不均匀强化。 ❖ 三角区为好发部位,其次为侧脑室体部。 ❖ 有沿脑室通路突入邻近脑室生长的特性。 ❖ 肿瘤常浸润邻近脑实质,这可能与肿瘤起源
于脑室壁室管膜上皮邻近脑实质有关,也可 作为鉴别脑室内肿瘤的依据之一。
中枢神经细胞瘤
❖ 中枢神经细胞瘤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 0.25%~0.5%,好发于透明隔或侧脑室内前 2/3 处近 孟氏孔区,常以一侧脑室为主向双 侧侧脑室生长。
男性,3岁,发现头围增大半年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 多见于20岁以下青少年,常伴有结节性硬 化(临床表现有癫痫、皮脂腺瘤、智力低 下三联征)。
❖ 可发生于侧脑室孟氏孔。 ❖ 病灶信号混杂,增强后显著不均匀强化,
可见室管膜下结节。
男,21岁,视力下降4月余
室管膜下瘤
❖ 室管膜下瘤是室管膜瘤的1个亚型,WHOⅠ 级。大约2/3肿瘤发生于四脑室,1/3发生于 侧脑室和三脑室,偶发于透明隔及脊髓内。
室管膜瘤
❖ 室管膜瘤是一类起源于脑室壁、脊髓中央管 室管膜上皮或脑室周围室管膜巢的肿瘤。
❖ 主要发生于5岁前,好发于第四脑室,沿脑 室塑形生长是其特点。
❖ 成人幕上常发生于侧脑室,与侧脑室室壁广 基相连。
侧脑室室管膜瘤影像表现
❖ T1WI、T2WI信号无特异性。 ❖ 囊变、钙化多见,出血较少见,增强后显著
脑膜瘤
20~40 成年女性
透明隔 三角区
几乎都有 常见
罕见
可有
脉络丛乳 头状瘤
室管膜下 巨细胞型 星形细胞 瘤
室管膜下 瘤
<10 <30
中老年
三角区 罕见 孟氏孔 少见
侧脑室壁 常见 透明隔
可有 可有
罕见
强化 明显 明显 明显 明显 明显
其他特征
易侵犯脑 实质
“囊肿-条 索征”
T2WI信 号不高
形态呈葡 萄串
伴发结节 性硬化
轻度、局 强化程度
灶性
轻
男性,24岁,反复头晕半年
男性,23岁
女,12M
女,60岁
男性,50岁,右侧肢体活动不灵活半年
室管膜下瘤
男性,49岁,头痛半个月
女性,39岁,头痛伴恶心半月
星形细胞瘤
❖ 侧脑室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于脑室的任何部位 ,但以侧脑室前角最为常见。
❖ 边缘不规则分叶状,瘤内一般广泛囊变、坏死, 部分可有出血,瘤周水肿明显,增强后实性部分 明显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