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侧脑室肿瘤性占位的诊断
脑室肿瘤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影像学特征
CT平扫: 扩大的脑室内见团块样高密度灶,其内可见斑点钙化;病灶 形态欠规则,分叶状,周边可见结节样改变,颗粒感较明显;增强扫 描呈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清楚;周围脑实质未见水肿效应(只有肿瘤 较大压迫脑室壁时才导致脑组织水肿效应)。
肿瘤 T1WI 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因肿瘤常有囊变、钙化,少数可合 并出血,使信号不均匀,囊变区 T1WI 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钙 化灶在 T1WI、T2WI 上一般都呈低信号 。
瘤周水肿效应轻。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室管膜瘤(ependymoma)
脑室肿瘤-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
CNC影像学特征
常以宽基底与透明隔粘连,累及孟氏孔,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较大的肿瘤常侵犯侧脑室顶壁、侧壁。 肿瘤多呈囊实性;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肿瘤周边或内部可见流空血管影。 瘤周水肿罕见。 MRS 发现高甘氨酸伴高丙氨酸峰或者肌醇峰伴高丙氨酸峰对诊断有较高价值。
脑室肿瘤-室管膜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SEGA)
脑室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
脉络丛乳头状瘤属良性肿瘤,起源于脉络上皮细胞,是一种少见的 肿瘤,占颅内肿瘤的0.4%~0.7%,占胶质瘤的2%。占儿童颅内肿 瘤的1.8%~3% 约45%的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在1岁内发病 74% 在10岁以内发病。
医学影像-侧脑室占位影像鉴别诊断

• 肿瘤内可有散在钙化,钙化明显时在T2 加权图呈较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质显
著强化或稍不均质显著强化
• 鉴别诊断 • 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需要与侧脑室脑
膜瘤区别,两者均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但脑膜瘤边缘光滑,而乳头状瘤边缘呈 颗粒状凹凸不平或呈分叶状,侧脑室脉 络丛乳头状瘤常见于幼儿,而脑膜瘤主 要见于成人,另外,脉络丛乳头状瘤可 分泌过多脑脊液,使整个脑室系统扩大, 是提示诊断的重要征象。
• 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还需要与侧脑室 室管膜瘤区别,两者都多见于儿童,但 室管膜瘤与室壁间有广基相连或跨壁生 长,而乳头状瘤因过度分泌脑脊液而表 现有脑室系统扩大。
• 11.2. 2脉络丛乳头状癌 • 又称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约占所有脉
络丛
肿瘤的10%~20%。易出现在较大儿童。 CT和MR表现与乳头状瘤相似,难以区别。
11.2侧脑室占位病变
• 11于第三脑室。绝大多数出现在5 岁前,尤其易发生于1岁前。男性多于女 性。肿瘤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也可位 于侧脑室体部。左侧多见,偶可见于双 侧。
• 肿瘤大体标本呈灰红色,质软,无包膜, 但与脑组织分界清楚,肿瘤多呈乳头状、 小结节状、绒毛颗粒状,出血、囊变、 坏死少见。
球大小3-22mm,两侧侧脑室脉络膜丛 的大小和钙化程度可不对称。
• 双侧侧脑室被两侧透明隔分隔,绝大多 数情况下两侧透明隔互相融合,偶尔也 可未融合其间充满脑脊液,形成透明隔 腔。透明隔腔向后延伸超过室间孔,形 成第六脑室。透明隔腔的脑脊液通过室 间孔进人脑脊液循环。另外一个正常变 异的脑脊液腔是中间帆腔,位于第三脑 室顶的后部,与四叠体池相通。
侧脑室三角区以脑膜瘤最为常见。
• 少数侧脑室脑膜瘤可以很大,形态可很 不规则,并向周围脑实质内生长,境界 欠清楚,这时确定脑膜瘤的诊断比较困 难,氢质户波谱对这种特殊形态脑膜瘤 的诊断很有价值。
脑室内肿瘤影像诊断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ependymoma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subependymoma
•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是一类罕见的、生长 缓慢的良性肿瘤, 属于Ι级,多无临床症 状,仅于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但当肿 瘤阻塞脑脊液通道时则产生临床症状,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 可发生于脑室系统通道上的任何部位, 但以侧脑室和第4脑室最为常见
精选课件
室管膜下室管膜瘤
• 肿瘤组织分类将其归为室管膜肿瘤,该 肿瘤在大片胶质纤维的构成中可见成簇 的大小一致的室管膜细胞
• 幕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钙化相当少见, 而幕下者钙化很常见;
• 幕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血供差,大的肿 瘤还经常可以见到陈旧性出血及含铁血 黄素沉着
• 由室管膜上皮外面的一层星形细胞长出 的肿瘤,称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临床少见,在15%的结节硬化患者病人 中发生这种肿瘤。患者多为儿童,肿瘤 的恶性度为I级,成人也可患病,但预后 较儿童差,肿瘤的恶性度为 级。
精选课件
• 大多数肿瘤发生于室间孔附近, • CT平扫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的肿块,瘤
• 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 MRT1等或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 • 因囊变坏死钙化密度信号常不均质 • 境界清楚,常见轻度分叶 • 显著均质或不均质强化 • 脑脊液分泌过多,脑室扩大
精选课件
诊断和鉴别诊断
• 儿童应和脉络丛乳头状癌、乳头状室管 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等鉴别。
• 成人主要应和脑膜瘤、转移瘤鉴别。
精选课件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侧脑室肿瘤诊治分析(附32例报告)

31 诊 断 .
由于脑 室内充பைடு நூலகம் 脑脊 液 , 对肿瘤 的发展有一定 的
水 1 例 。临床症状 : 痛 3 1 头 0例 , 吐 2 呕 5例 , 视力 障碍 7例。 双眼底视乳头水肿 1 , 1例 视乳 头萎缩 3例 。同 向偏 盲 1例。 眼球 外 展 受 限 2例 , 枢 性 面 瘫 1例 , 体 偏 瘫 5例 。偏 身 感 中 肢 觉 障碍 1 。辅 助 检 查 :2例 均 行 头 颅 C 例 3 T扫 描 , 行 脑 电 6例 图检查 。所有 患者者术前均 行 MR 检查 。肿瘤直 径大小 : I < 2e 5例 , 4c 2例 , 4 c 。 m 1 2~ m 1 > m 5例 12 治 疗 方 法 根 据 肿 瘤 生 长 部 位 , 开 重 要 功 能 区 行 肿 瘤 . 避 切 除术 。其 中经皮质入 路 1 , 胼胝 体入路 l 9例 经 3例。切开 脑皮质 , 自动牵开器牵开 脑组 织进入侧 脑室 。在脑 室 内肿瘤 周 围盖 以棉 片 , 保护侧脑室壁及室 间孔 附近静脉等重要结 构。 减少 对脑组织 的牵拉 , 根据肿瘤 的大小 和性 质采取 不同 的方 法切 除肿瘤 。瘤体 > m者宜 先作瘤 内分块切 除肿瘤 , 2c 待体 积缩小后将瘤 壁完全 切除 。瘤 体 <2c m者 可整 个切 除 。有 囊变者先穿刺抽 出囊液 , 再切开囊壁 , 分块 切除。胶 质瘤常分 界不 清 , 在尽 可能不损 伤重要 神经核 团和 血管 的情 况下作镜 下 全 切 除 , 侵 犯 的 脑 室 壁 也 应 一 并 切 除 。对 于供 血 较 丰 富 被 的肿瘤 , 尽可能早地暴露并 切 断肿 瘤 的供血动 脉 , 减少 出血 , 保 持 术 野 干净 。术 后 脑 室 内 常规 留 置 引 流 管 。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
从肿瘤的形态学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脑内肿瘤通常呈现为局部结构的改变,如肿块、增厚等。
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导致颅骨的改变,如骨质破坏、骨膨胀等。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性质。
从肿瘤的密度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密度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的密度通常较为均匀,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为不均匀。
此外,脑内肿瘤的密度一般与正常脑组织相近,而脑外肿瘤的密度可能较高或较低。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密度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第三,从肿瘤的强化特征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的强化表现也有所不同。
脑内肿瘤常常呈现为轻度强化或无强化,而脑外肿瘤则可能出现明显的强化现象。
此外,脑内肿瘤的强化模式通常为环状强化或结节状强化,而脑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可能较为多样。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强化特征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起源。
从肿瘤的周围表现来看,脑内外肿瘤在CT影像上的周围表现也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脑内肿瘤通常会引起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扩张,而脑外肿瘤可能会引起邻近组织结构的受压或侵蚀。
此外,脑外肿瘤还可能伴有出血、坏死等特征。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的周围表现可以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影响范围。
总结起来,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要点主要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强化特征和周围表现。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特征,可以辅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当然,CT鉴别诊断只是初步的评估手段,在确定诊断时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希望这些要点对于临床工作中的脑内外肿瘤的CT鉴别诊断能够有所帮助。
易被误诊的侧脑室肿瘤MRI分析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1 年 1 月 00 2
鲞 筮鱼
・
70 ・ 5
织由 H E染 色 和免 疫组织 化 学染 色证 实 。结果 : 少
典型 表现 为单个 大 的囊性 病 变伴有 钙 化 的壁 结界 ,
突胶质 细胞瘤 6例 , 管膜 瘤 2例 , 细胞 型 星形 室 毛 细胞瘤 1 。 例
肿 瘤 同侧 侧脑 室 明显 。
2 2 形 状 与 体 积 .
9例 误 诊 病 人 中 , 性 7例 , 性 2例 , 龄 男 女 年 1 4岁 , 均 2 8~ 1 平 9岁 ; 临床 主要表 现头晕 、 痛 、 头 呕
吐等颅 内高压 症状 , 伴 有视 力 下 降 、 物模 糊 , 3例 视 病 程 2 o~l 。全部病 例经 手术及 病理证 实 。 m a
2 4病理诊 断 .
7 0 s矩 阵 2 6× 5 , 2m , 5 2 6 回波链 6 激励 次数 1 ; , 次 横
收稿 日期 :0 0— 9—1 ; 21 0 1 修回 1 : 1 1—1 3期 2 0—1 7 0
9例病人 均行 肿瘤 全切 或 次全 切 , 除肿 瘤组 切
作者简介 : 乔鹏 飞( 90一)男 , 18 ,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磁共振室住 院医师。 通讯作者 : 牛广明 , 医学博士 , 主任医师, 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E—m i c .igag lg i.6 .o a : rnuunmn @r 13 cr lj p n
1 材料 与方法 1 1 临床 资料 .
轴位扫描 1 , 6层 矢状 位扫 描 1 , 厚 6 m, 间 5层 层 m 层 距l n r 。9例均行 钆 喷替 酸葡 甲胺 ( d—D P 增 m G T A)
成人侧脑室占位PPT精选课件

► 常表现为侧脑室稍高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圆形略不规则, 境界清楚,病灶内常见钙化。MR各序列均呈高信号,尤其 是T1加权图呈高信号,是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
► 3、少突胶质瘤、畸胎瘤……
27
成人三角区肿瘤诊断要点
► 1、脑膜瘤:中青年女性、高度强化、MRS ► 2、(间变性)/室管膜瘤:易囊变 ► 3、室管膜下瘤:弱强化、少见坏死 ► 4、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多可追踪多系统病史 ► 5、脉络丛乳头状瘤:高分泌肿瘤 ► 6、中枢神经细胞瘤:广基底连于透明隔、近孟氏孔 ► 7、 转移瘤:多同时累及脑实质、原发病灶、强化特点
► 摘自:《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P42
► 瘤组织也可见于脑实质内,与脑室没有关系。
► 摘自:《神经病理学彩色图谱》P158
11
►与侧脑室常有广基底相连或跨壁生长!
12
3、室管膜下瘤
► 以下摘自:《颅内室管膜下瘤22例临床分析》中华医学杂志2010年3月23日第90卷第11期 第756-759页
17
注:原文献没有说明以上8图均来自同一个病人!
18
5、(间变性)/脉络丛乳头状瘤
► 肿瘤质实而脆,若有钙盐沉着质较硬实。 ► 间变性脉络丛乳头状瘤常侵入周围脑实质,切面常
见出血坏死。 ► 镜下,乳头状瘤基本结构似正常脉络丛,形成许多
分支状乳头。
► 摘自:《神经病理学彩色图谱》P161
19
►1、约半数有散在钙化(颗粒状混杂信号); ►2、边缘常为颗粒状凹凸不平; ►3、肿瘤常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
孔
24
7、侧脑室转移瘤
►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中心有坏死时也 可呈环形强化。
►脑实质内多同时有多发转移灶存在。
儿童侧脑室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flw— pA s d f5 a s 1 u ail 0 1 8 o o u : u yo 3c eU .Ne mr o, 0 ; : l t s J d 2 2
2 30
1 . F r a d z C, r r P z P r d s e . e u eu n s o 1 en n e Gi d N, a ae e t Th sfl es f a A, a 1
1 . S o DW , 6 e Ho g S Eplp o e i c n s b u a r c r — n B. i t g n cf i d rl e o d e o o u i g i t c b ee i p y p t nswi e o a d smb y— n i r t l pl s a e t nn aa e i t t mp r y e r — h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7 1— 8 收 稿 ) 20— 0 0
警
儿童侧脑 室肿瘤 的诊 断和外科治疗
明 扬, 陈礼 刚 , 董劲 虎 , 杨福兵 , 李定君
( 州 医学 院 附 属 医院 神 经 外 科 , 泸 四川 泸 州 摘 66 0 ) 4 00
要 目的 : 讨 儿 童 侧 脑室 肿瘤 的诊 断和 外 科 治 疗 及 临床 效 果 。 法 : 探 方 回顾性 分 析 2 6例儿 童 侧 脑 室 肿瘤 的临 床 表 现 、 病
M R gn h ig o i o y e ro ls c n u o p i i g i t e d a n s f smb y p at e r e — ma n s d i
e rei eatmorrd l c n ig( c dn E , uopt l h i u u:ai o af dn i l i P T l o g li s n u g i S E T adMRS adsri rt y ]J uo On PC n ) n g asa g [. r— — u c t e J Ne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室管膜瘤
24
影像征象
• 室管膜瘤沿脑室塑形生长,幕上肿瘤多为 囊性,且囊较大,幕下者多为实质性。
• 发生于侧脑室的室管膜瘤多起源于孟氏孔 附近,略低密度或等密度,半数以上有散 在斑点状钙化及囊变,与侧脑室室壁之间 有广基底相连或跨壁生长。
(成人多发生于第四脑室)
30
影像征象
• 侧脑室三角区、体部。 • 等或稍高密度,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常为
颗粒状、乳头状、分叶状,可有钙化 (25%),小囊变,周围脑脊液很多,肿 瘤可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可沿脑脊液循 环播种转移。 • 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31
脉络丛乳头状瘤
患儿,女,4个月,头围增大、嗜睡。
11
影像征象
• 多见于侧脑室孟氏孔区。 • 等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楚,不规则分叶状,
宽基底与透明隔相连,边缘可见呈绳索状 (丝瓜瓤),半数以上瘤体内可见散在钙化灶, 瘤体内囊变较多见。肿瘤中心或边缘区可 见血管流空信号。 • 增强:均与或不均匀中度强化。
12
中枢神经细胞瘤
13
14
中枢神经细胞瘤
• 1982年Hassoun认为是神经细胞起源,可 能来自透明隔或穹窿小灰质核团的颗粒神 经元,WHO II级。
• 临床表现:好发于青壮年(<40岁),平均 年龄30岁左右;头痛、颅内压增高、精神 异常。
• 对放疗极为敏感有效,手术切除肿瘤的目 的在于解除梗阻性脑积水,结合术后放疗 可获得长期生存。
• 等或稍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常见出 血,可以侵犯脑实质。脑实质内可同时有转移灶 存在。
脉络丛肿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 脉络丛乳头状瘤 • 脉络丛乳头状癌
29
脉络丛乳头状瘤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 起源于脉络丛上皮组织,可刺激脉络丛分泌 脑脊液,产生交通性脑积水,WHO: I级。 恶性占位侵及脑实质病灶边缘模糊。
• 儿童(<5岁,85%),颅高压征。
• 增强: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25
室管膜瘤
男性患者,49岁,反复头痛一周入院。
26
27
室管膜瘤
鉴别诊断: • 侧脑室脑膜瘤(三角区,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增强扫描后
明显强化)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结节性硬化、钙化灶、
明显强化)
• 脉络丛乳头状瘤(儿童、侧脑室三角区、脑积水明显)
28
15
中枢神经细胞瘤
16瘤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 室管膜瘤
17
室管膜下瘤
(Subependymoma)
• 起源于室管膜下细胞,包括室管膜下胶质 细胞、星形细胞;良性,WHO I级(归属 室管膜肿瘤)。
• 中老年人,缓慢生长,患者可能终生无症 状;多数为颅高压症状。
侧脑室肿瘤性占位的诊断
1
2
侧脑室前角区: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
侧
室管膜下瘤
脑
室
侧脑室体部区:脉络丛肿瘤、室管膜瘤、中枢神经细胞瘤
肿
瘤
侧 脑
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 、脉络丛肿瘤、室管膜瘤
室
占 位
侧脑室后角区:转移瘤
性
病
变
侧
脑
室
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非
肿
瘤
神经上皮囊肿:脉络丛囊肿、室管膜囊肿
18
影像征象
• 等或稍低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境界清, 一般较少,直径约1-2cm,常与透明隔相连。
• 乏血供,无-轻度强化。
19
室管膜下瘤
• 女性,29岁。持续性头痛3天来检查。
T1WI
T2WI
20
室管膜下瘤
无强化-轻度强化
21
室管膜下瘤
鉴别诊断: • 中枢神经细胞瘤(强化方式)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结节性硬化、强化方
4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面部皮脂腺瘤
5
影像表现
• 常位于侧脑室孟氏孔区,生长缓慢,呈圆 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低等混杂密度, 瘤内可见钙化、囊变、多伴有室管膜下多 发钙化结节,常突入脑室内,肿瘤较大时 可以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 增强: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6
女,18岁,头痛伴呕吐一月余,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半个月。
32
脉络丛乳头状瘤
鉴别诊断: • 脑膜瘤(年龄、脑积水、形态) • 室管膜瘤
33
脑膜瘤
• 发生于侧脑室的脑膜瘤少见,约占所有脑 膜瘤的0.7%。一般认为起源于脉络膜或脉 络丛基质的蛛网膜帽状细胞,好发于脑室 内脉络丛分布丰富的区域,侧脑室三角区 脉络丛最丰富,故脑膜瘤好发于该区。如 果发生于儿童则有恶性倾向。
性
病
变
3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s)
• 少见的良性星形细胞瘤,WHO I级。 • 临床表现:青少年(<20岁);
皮脂腺瘤、癫痫、智力低下。
• 发生在结节性硬化基础上,占结节性硬化 患者的10%-15%。
• 病理学特征是由巨噬细胞样星形细胞构成 的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与结节性硬 化和错构瘤共存。
式、临表)
• 室管膜瘤(可向室管膜下浸润性生长而涉及脑实质,轻-中度强
化)
22
室管膜瘤
• 室管膜瘤是起源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余部分的肿 瘤,可发生于脑室内及脑室外,WHO II级
• 5 8 % 源自第四脑室(儿童),4 2 %源自侧脑室 和第三脑室(成人)。
• 两个发病高峰:1-6岁,30-40岁。 • 病理主要分细胞型、乳头型、上皮型。 • 肿瘤呈纺锤形,镜下细胞密集排列呈乳头状、管
7
女,18岁,头痛伴呕吐一月余,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半个月。
8
室管膜小结节
钙化
9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鉴别诊断:
• 中枢神经细胞瘤(临表、绳索征) • 室管膜下瘤(临表、肿瘤组织、强化方式) • 室管膜瘤(临表、生长方式、肿瘤组织)
10
中枢神经细胞瘤
(Central Neurocytoma)
34
影像征象
• 最好发于三角区,为稍高密度影,可见钙 化(50%),边缘光整。
• 增强:中等或明显强化。
35
脑膜瘤
36
脑膜瘤
鉴别诊断 • 室管膜瘤(囊实性,跨壁生长,轻-中度强化) • 脉络丛乳头状瘤(儿童,脑积水明显)
37
转移瘤
• 脑转移瘤可位于侧脑室任何部位,可完全位于侧 脑室内或部分位于脑室,部分位于侧脑室近脑实 质,单发或多发,患者大多为40岁以上,有原发 肿瘤病史,常见于肾癌、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