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侧脑室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概述

侧脑室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概述一、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信息1、部位:部位对侧脑室肿瘤诊断很重要,侧脑室肿瘤以三角区最常见,发生在该部位的肿瘤以脑膜瘤最常见,其他肿瘤包括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转移瘤。
孟氏孔是另外一个较常见的部位,该部位常见的肿瘤包括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中枢神经细胞瘤等。
2、年龄:年龄对不同侧脑室部位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侧脑室三角区肿瘤中,脉络丛乳头状瘤和室管膜瘤常见于婴幼儿或儿童,脑膜瘤常见于中年人,转移瘤常见于老年人。
孟氏孔附近的两个常见肿瘤中,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常发生在青少年,而中枢神经细胞瘤常见于中年人。
3、数目:4、形态特点:5、密度和信号特点:6、强化特点:7、DWI信号特点:8、磁共振波谱表现:9、其它有意义的征象:二、侧脑室肿瘤1、脉络丛乳头状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最常发生于侧脑室,偶可发生于三脑室。
绝大多数出现在5岁前,尤其易发生于1岁前。
男性多于女性。
肿瘤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也可位于侧脑室体部。
左侧多见,偶可见于双侧。
CT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少数呈稍低密度。
MRT1WI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少数可接近于等信号。
肿瘤具有三个特点:肿瘤内常见颗粒状混杂信号:边缘常为颗粒状凹凸不平:肿瘤分泌大量脑脊液,肿瘤完全浸泡在脑脊液中。
约半数有散在钙化。
增强扫描呈均质显著强化或稍不均质显著强化。
2、脉络丛乳头状癌脉络丛乳头状癌又称恶性脉络丛乳头状瘤,约占所有脉络丛肿瘤的10%~20%。
易出现在较大的儿童。
CT和MR 表现与乳头状瘤相似,难以区别。
若肿瘤侵及周围脑实质则提示可能为乳头状癌。
但巨大的良性脉络丛乳头状瘤也可侵犯周围脑实质。
3、脑膜瘤脑膜瘤发生在侧脑室少见,但对侧脑室肿瘤来说,脑膜瘤是成人侧脑室最常见的肿瘤,最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肿瘤小者常呈类圆形,形态较规则,边缘圆滑,境界清楚。
大的肿瘤形态常不规则。
肿瘤呈均质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境界清楚。
侧脑室肿瘤的 CT和 MRI诊断

侧脑室肿瘤的 CT和 MRI诊断罗健君;张闽光;须同禄;冯晓源;沈天真【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01(012)004【摘要】目的 : 提高侧脑室肿瘤的 CT和 MRI诊断正确性 . 材料和方法 : 本文收集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 64例 , 按肿瘤的发病年龄、性别以及部位分组列表 . 结果: ①不同的侧脑室肿瘤 CT、 MRI表现有所不同 , 部分具有特征性表现. ②侧脑室肿瘤大多具有年龄和性别特征 . 如脑膜瘤好发于 20~ 60岁 , 女性好发 . 而脉络丛乳头状瘤和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胶质瘤见于 20岁以下的青少年 , 前者男性多见. ③不同的侧脑室肿瘤 , 其好发部位不同 . 如脑膜瘤 (87 5% )和脉络丛乳头状瘤 (75% )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 室间孔区常见的肿瘤是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胶质瘤 (50% )、神经细胞瘤 (75% )等 . 结论 : 侧脑室肿瘤根据其 CT和 MRI特点 , 结合临床和发病年龄、性别、部位以及周围脑实质水肿情况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总页数】4页(P229-232)【作者】罗健君;张闽光;须同禄;冯晓源;沈天真【作者单位】苏州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华山医院放射科,;苏州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华山医院放射科,;上海华山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 41;R814 42;R445 2【相关文献】1.侧脑室肿瘤的 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李文菲;牛晨;郭丽萍;梁丰丽;马雪英;张明;郭晨光2.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 [J], 熊伟;张雪林;宛四海;张兴华3.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J], 潘志立;余永强;钱银锋;王海宝;周勇;殷敏敏;宫希军4.侧脑室肿瘤MRI诊断 [J], 曾国斌;陈再智;丁建荣5.CT、MRI对侧脑室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J], 胡涛;刘琼;郑晓林;方学文;邹玉坚;黄莉;胡炎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侧脑室肿瘤的MR诊断及鉴别

侧脑室肿瘤的MR诊断及鉴别薛惠【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1(009)005【总页数】3页(P39-40,80)【关键词】侧脑室肿瘤; 磁共振成像【作者】薛惠【作者单位】江苏省金坛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金坛 21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 R73侧脑室肿瘤是指原发于侧脑室壁组织或室壁周围组织,瘤体全部或大部位于侧脑室内的肿瘤[1]。
影像上侧脑室肿瘤诊断标准为肿瘤体积2/3 位于侧脑室内、邻近脑室被撑开或周围见脑脊液影及肿瘤与脑室的夹角为锐角[2],侧脑室肿瘤的类型较多,有时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CT 和MR 是目前检查侧脑室肿瘤的主要方法。
作者总结我院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20例,着重分析其MR 表现特点,探讨不同类型侧脑室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笔者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20例,男8例,女12 例,年龄10-66岁,平均38岁。
主要临床表现:头痛20例,视乳头水肿15例,视力下降8例,呕吐6例,一侧肢体运动障碍2例,抽搐2例,记忆力减退3例。
采用Siemens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选用标准头颅线圈,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均采用SE或FSE序列。
并按0.1mmol/kg 体重的剂量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行T1WI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增强扫描。
2.1 组织病理学类型与性别及分布部位 20例中,星形细胞瘤6例,男、女各3例,其中室间孔4例,体部2例。
脑膜瘤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均位于侧脑室三角区。
室管膜瘤3例,男1例,女2例,其中发生在体部2例,室间孔区1例。
转移瘤2例,男?女各1例,其中三角区及前角各1例。
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女性,位于体部。
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女,发生在侧脑室体部。
室管膜下巨细胞瘤1例,女,病变发生于侧脑室体部。
淋巴瘤1例,女,病变位于侧脑室三角区。
2.2 MRI表现特点星形细胞瘤: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肿瘤内可见囊变区,1例可见肿瘤内出血。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诊断参考模板

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诊断作者:马春艳,芦苇,归俊,归云荣【摘要】目的分析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认识,为影像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
26例病人中21例做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只行平扫检查。
结果 9例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3例位于右侧侧脑室三角区且合并右侧额叶脑转移瘤,6例位于左侧侧脑室三角区及体部,8例位于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其中3例合并脑实质转移瘤,5例合并肿瘤内出血;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中年人,多见于侧脑室三角区,肿瘤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信号不均匀,平扫时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低、等或略高信号,边界清楚,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
结论侧脑室脑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提高对侧脑室脑膜瘤的认识,提高对脑膜瘤术前诊断水平,对临床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磁共振成像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脑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好发于35~70岁人群,其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1]。
多数脑膜瘤位于大脑凸面,并具有典型MRI表现,一般容易诊断,诊断符合率可高达95%[2],但侧脑室内脑膜瘤较少见,占脑膜瘤的0.5%~4.5%[3],其部位特殊,导致其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困难。
笔者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侧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表现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其认识。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 12例,女14例,年龄22~58岁,平均38.6岁;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其中8例合并恶心、呕吐;13例合并视力下降,6例伸舌右偏、右侧鼻唇沟变浅。
1.2 扫描方法使用Siemens Novus 0.35T核磁共振室扫描仪,扫描的层厚6mm,层间距1.5mm;26例病人中21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行平扫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匍胺注射液,用量为0.2ml/kg;均行自旋回波和快速自旋回波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的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四脑室室管膜瘤MR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恶性程度最高 的神经上皮性肿瘤之一,绝大多数见于儿 童,发病年龄高峰在10以前,肿瘤起源于 胚胎残留细胞,绝大多数位于小脑蚓部, 容易突入四脑室。
MRI影像表现
肿瘤T1WI多数呈略低信号,少数呈混杂信号或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DWI扩散受限,呈高信号,
可沿第四脑室上下口向生长。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因 肿瘤生长缓慢,病灶多在较大时才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第四脑室肿瘤常见肿瘤的鉴别诊断
项目
室管膜瘤
髓母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 表皮样囊肿 状瘤
好发年龄 儿童 好发部位 第四脑室 第四脑形态 扩大
儿童
成人
小脑蚓部 第四脑室
呈新月状, 扩大 向前或上方 移位
50-60岁 侧脑室、第四脑室 扩大
T1WI等信号, T2WI等或略 高信号,
T1WI上呈略高于脑脊液 的混杂信号T2WI上呈脑 脊液样高信号, DWI上 呈高信号
项目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脉络丛乳头 状瘤表皮样囊肿
强化特点
多强化明显 且不均匀, 少数轻度强 化。
强化较室管 膜明显,可 呈小囊大结 节
明显强化
多无强化
水肿
无或轻度 轻度
无或轻度
无
小结
第四脑室室管膜瘤以儿童多见,位于第四脑室。 T1WI低或等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DWI呈等或低
信号,肿瘤信号不均质为本病的特点,常合并阻塞性 脑积水。 瘤周常无水肿或轻度水肿。 肿瘤呈塑形生长,可经外侧孔进入桥小脑角池,并呈 舌样通过正中孔突至颈髓后上方。 增强多强化明显且不均匀,少数轻度强化。
脑室外肿瘤多压迫脑室使之变小,常向对 侧移位。
颅脑MRI的临床应用及脑肿瘤的MRI诊断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CO中毒迟发性脑病
女,45岁,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12天。
酮症酸中毒脑表现-DWI呈弥漫性高信号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2010-7-27 女,6岁,乙脑
2011-2-24 2010-7-27
脑肿瘤诊断的思路
定位:轴内,轴外 定性:影像征象,临床信息(年龄,性别,症状,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病人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 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检查前准备】
4.告诉病人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 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 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的病人,根据情 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 症立即停止检查,让病人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中回波有利于显示Cho代谢物
TE=135ms
TE=30ms
定位图
TE=30ms时,Cho/NAA=1.21; TE=135ms时,Cho/NAA=6.12。
增强T1WI+脂肪抑制
增强T1WI+脂肪抑制序列可以 明确平扫高信号病灶是脂肪组 织(可被抑制呈低信号),还 是其它成像(仍呈高信号)。
多方位直接成像有 助于病灶准确定位 -MRI的优势之一
术后大体标本
病理结果: 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术后组织切片图
M
RI
是
评
价
术后3个月复查 病灶已完全切除
脑 内 肿
左侧颞叶单发脑转移癌
男,67岁,记忆力减退1个月。
肺窗-横断面图像。
脑部发现转移 癌必需行肺部 CT检查。
同前病例, 左上肺癌伴 脑转移。
纵隔窗- 增强冠状 面重建图 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类型
性别 例数
男女
星形细胞瘤 9
脑膜瘤
6
室管膜下瘤 3
中枢神经细胞 2 瘤
脉络丛乳头状 2 瘤
室管膜瘤
2
转移瘤
1
合计
25
45 33 12 11
11
11 1 12 13
年龄(岁)
发生部位
范围 平均 前角 体部 三角区 后角
10~35 18 1 3 3
2
16~61 37
14
1
42~62 48 1 1 1
“右侧脑 室肿块” 示:脑膜 瘤。
“左侧脑室肿瘤切除标本”: 纤维型脑膜瘤(WHOⅠ
(三)室管膜下瘤
室管膜下瘤属肿瘤分类中室管膜肿瘤中的 一种罕见亚型,生物学行为属l级。室管膜 下瘤中含有室管膜细胞和星形细胞。
好发干中老年人,肿瘤生长缓慢。
肿瘤常靠近室间孔,呈类圆形、椭圆形或 分叶状,边界清楚。T1W I多呈稍低或等信 号, T2W I呈高信号。由于肿瘤血供较差,血 脑屏障完整,MRI增强扫描肿瘤通常不强化 或轻微强化。
侧脑室肿瘤虽然少见,但因脑室系统的存 在,大部分肿瘤体积较大,诊断时更注重 的是与脑实质内肿瘤相鉴别。
某些侧脑室内的非肿瘤性病变,如血管瘤、 血管畸形等也应注意鉴别。
“侧脑室肿物切除标本”示: 脑动静脉畸形,局部伴海绵 状血管瘤及血栓形成,周围 胶质细胞增生,含铁血黄素 沉积。
(六)中枢神经细胞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平均年龄 30岁左右。肿瘤多发生于透明隔室间孔附 近典型表现为以广基底与侧脑室透明隔相 连的肿瘤,均伴有不同程度脑积水。
形态:肿瘤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边 缘呈绳索状。此为CNC的一个较为特征性 的影像学表现。
边界:肿瘤边界清晰,一般不侵入脑实质。
(七)转移瘤
转移瘤可发生于侧脑室任何部位,完全位 于侧脑室内或部分位于脑室, 部分位于侧脑 室壁脑实质。T1WI多呈稍低或等信号, 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显著强化, 中心有坏死时也可呈环形强化。
“右侧侧脑室肿物”: 转移性中低分化腺癌 伴神经内分泌分化, 考虑来源于肺。
四、侧脑室肿瘤的鉴别诊断
二、资料及方法
1、样本量:25例 2、方法: GE signa 1.5T磁共振
FOV 22cmx22cm,层厚9mm 层间距1mm ,矩阵320x192 GD-DTPA,0.1mmol/kg
作者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 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侧脑室肿瘤的 MRI表现特点,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
室管膜下瘤 T1WI示肿瘤靠近室间孔,呈稍低信号, T2WI肿瘤呈稍高信号 增强扫描肿瘤内部分轻度强化
(四)脉络丛乳头状瘤
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绝大多数出现在 5 岁以下儿童,。常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也可 位于侧脑室体部。
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 T2WI多呈 高信号,少数可接近于等信号,肿瘤常呈圆形 或类圆形,边缘常为颗粒状、凹凸不平或分 叶状是脉络丛乳头状瘤的一个特点。肿瘤 边界清楚,可因肿瘤分泌大量脑脊液而表现 为脑积水。增强扫描呈均匀或稍不均匀显 著强化。
室管膜瘤: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发 生于侧脑室的室管膜瘤患者年龄稍大。室 管膜瘤多为不规则形,与侧脑室室壁之间常 有广基相连或跨壁生长,易发生囊变,信号不 均匀是室管膜瘤的特点,增强扫描肿瘤呈显 著不均匀强化
(二)好发于室间孔附近的肿瘤
主要有:室管膜下瘤、中枢神经细胞瘤和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侧脑室肿瘤”示:脉络丛乳头状瘤。
(五)室管膜瘤
室管膜瘤发生于侧脑室的患者比发生于四 脑室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为18~24岁。侧 脑室三角区为侧脑室室管膜瘤的好发部位, 其次为侧脑室体部。
肿瘤多为不规则形,边缘不光滑或呈分叶 状,与侧脑室室壁之间常有广基相连或跨壁 生长。T1W I多呈稍低或等信号, T2W I为 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是室管膜瘤的特点, 其原因与肿瘤内钙化、囊变、出血、坏死 有关。增强扫描肿瘤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文章:侧脑室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潘志立、余永强、钱银锋等,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第27卷第7期)
一、概述
侧脑室肿瘤是指原发于侧脑室壁 组织或室壁周围组织,瘤体全部或大 部位于侧脑室内的肿瘤。侧脑室肿瘤 约占颅内肿瘤的 1%~3.2%。其类型 较多,有时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T1WI多呈稍低或等信号, T2WI呈等或高信 号,可有囊变。肿瘤血供丰富,瘤体内有时 可见血管流空现象。脑室内的信号不一及 匍行性流空是CNC的另一特征性MRI表现。
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强化。 有文献指出,凡青年人位于透明隔的肿瘤,
应考虑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
肿瘤位于室间孔 附近,呈轻度不 均匀强化
16~50 33 1 1
1.5~3 2.5
11
16~22 19
11
50
50
3
三、侧脑室肿瘤的影像学检查
侧脑室肿瘤的早期,因肿瘤生长在脑室腔内, 常无临床症状。当肿瘤生长较大阻塞脑脊 液循环通路或压迫周边脑组织时,才出现相 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就诊。
头颅CT和MRI是目前检查侧脑室肿瘤的 主要方法。MRI可以多参数成像,能准确判 定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血供及了解脑积 水情况等, 有助于作出术前定位、定性诊断, 对确定手术方式及术后观察有重要价值。而 CT显示肿瘤钙化较佳,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 一定帮助。
(一)星形细胞瘤
脑室内星形细胞瘤认为起源于室管膜基质 的神经胶质细胞,向脑室内生长,瘤体大 部位于脑室内。
肿瘤外形与脑室外形一致。 肿瘤较小时,肿瘤与脑室壁的夹角为锐角。 周围结构移位。 肿瘤以上脑室梗阻性积水。 病灶较大时可侵及脑实质。
“右侧脑室肿物切除标 本”: 星形细胞瘤合 并少突胶质细胞瘤 (WHOⅡ级)。
侧脑室肿瘤可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 前角、体部及室间孔附近。而肿瘤较大时 更主要的是与脑实质的肿瘤相鉴别。
(一)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的肿瘤:
侧脑室脑膜瘤:中年人多见, T1WI呈稍低 或等信号, 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信号比较 均匀,多呈显著均匀强化。
脉络丛乳头状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脉络丛乳头状瘤表面常呈颗粒状,此类肿瘤 分泌较多脑脊液,并存交通性脑积水,是其特 点。
中枢神经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形态常不 规则,囊变较常见,肿瘤血供丰富,瘤体内有时 可见血管流空现象。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常见于儿童 和青少年,常合并结节性硬化, 肿瘤起源于室 管膜结节的巨大星形细胞,室间孔附近好 发,临床上易产生阻塞性脑积水。MRI上 呈长T 1长T2信号,信号均匀,边缘清楚, 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同时可见室管 膜下的其他结节。临床有癫痫、皮脂腺瘤 和智力低下等典型表现。
(二)脑膜瘤
脑室内脑膜瘤起源于脑室系统的脉络 从组织,临床上少见。肿瘤多为纤维型, 较硬,肿瘤多位于侧脑室三角部。侧脑室 脑膜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左 侧略多于右侧。
MR表现
①主要见于中年人;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 ②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 T2WI呈稍高或等
信号,信号较均匀,多呈显著均匀强化。 ③附壁脑膜强化; ④假包膜征; ⑤脑室变形及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