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分层次问题导学案优秀实用

合集下载

《项羽本纪》导学案[第二课时]

《项羽本纪》导学案[第二课时]

《项羽本纪》导学案[第二课时]编写人:岳中博审定:高二语文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研读第三部分。

【学习方法】小组互助、讨论;学生展示;重难点点拨。

【学习过程】1.学生快速自由诵读第三部分。

⑴找学生诵读文段,学生从字音、断句、情感角度简评。

⑵.学生齐诵第四段。

2.学习4-5段。

⑴解释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A级)壁垓下:驻扎。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在夜里。

四面皆楚歌:名作动,唱起楚歌。

天之亡我: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骑能属者:跟上。

骓不逝兮:奔驰。

⑵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定语后置句﹚②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省略句,“饮”后省“于” )③汉骑追者数千人。

﹙定语后置句,“追者”作“汉骑”定语﹚④然卒困于此。

﹙被动句﹚⑶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⑷ 探讨文本。

(1)《垓下歌》的引用对塑造项羽形象有何作用?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是一种末路英雄穷途之哭。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运用细节刻画是必需的。

作者从传主的性格,实际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出发,进行合理的虚构,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明确:用了夸张手法。

示项羽威猛。

这与《三国演义》写张飞当阳桥喝退曹兵极为相似。

⑶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

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⒊背诵第四段。

4.本课巩固练习。

阅读3-4段,完成1~4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流逝B、与秦军遇遇:遭遇C、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壁:营垒D、诸侯皆属焉属:归属参考答案:A (奔驰)2、下列句中加点词词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项王乃大惊乃:副词,表示承接,于是,就B、以示士卒必死以:连词,承接关系,来C、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由:介词,从D、项王则夜起则:连词,不译参考答案:D (连词,于是,就)3、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项羽本纪分层次问题导学案优秀实用

项羽本纪分层次问题导学案优秀实用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教学案
课题
项羽本纪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记,了解人物行事,学会从行事去分析人物;
②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种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圈点的方法,圈出文章的文言重点字词,并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②用辩证的方法总结分析项羽的性格及其失败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学会对人物进行客观辨正评价;
②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某些有价值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重点
难点
1、梳理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辩证地分析项羽性格及其成败。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过程
(教师填教学方法或点拨的方法,学生归纳、积累知识要点或反思)
满身神力,武艺超群。
5、“乌江自刎”
①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②细节描写:
愧见父老——知耻良知
赐马亭长——知恩图报
赠送头颅——知情重义
③动作描写:
着重分析“笑”一字。
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
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三)总结项羽的形象
②动作描写:夜起、饮帐中、慷慨悲歌、泣
着重分析“泣”一字。
四面楚歌,走投无路时内心无可奈何、回天无力之悲。
③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一首英雄末路的挽歌,是楚霸王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腔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项羽本纪》导学案及活页作业答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及活页作业答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及活页作业答案《项羽本纪》导学案及活页作业答案三,文言知识预习(一)、jinyu yungngkuij dnzngzhugiyzhuhu ym chndichwnruy(二),1,繇同“徭”,服役;2,视同“示”,给……看;3,寤同“悟”;4,埶同“势”;陇同“垄”;5,直同“值”,当;6,伏同“服”,降服。

(三)1,故事:故,缘故;事,事情;2,长者:年高有德的人;3,快战:痛快快打一仗;4,于是:在这种情况;下5,地方:土地方圆;6,经营:治理。

(四),1,名词活用作动词,杀死全族(2)完成(3)阴,暗中;部勒,部署,约束(4)停息(5)沉船,使动用法,译为使船沉没;破釜甑,使动用法,打破釜甑(使釜甑破)(6)超过,盖过(7)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行走;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8)九,多次:绝,截断,断绝(9)壁,名词用作动词,安置营垒(10)绐,欺骗(11)西,向西挺进,西进;(12)王,使动用法,使……做王(13)被,遭受(14)乃,竟然(15)暴,迅速(16)面,名词作动词,背向(17)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18)意动用法,(五)竟:完成;竟然逮:有罪相连及;逮捕;及,达到族:杀死全族;灭族;姓属:归属;连接,这里指跟上;亲属遇:相遇;际遇;对待;看到以:用来;因为;用;因;来;用;以,用来,和“无”组成固定词组;用(六)1,定语后置2,被动句3,省略句4,宾语前置5,状语后置(七)1,项羽在垓下驻扎军队修筑营垒,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项王围了好几层。

2,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抵挡一万人的本事。

3,然而现在最终被围困在这儿,这是老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战争的过错。

(八)1,表示下定必死决心。

有进无退干到底。

2,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3,比喻处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4,羞见故乡人5,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在局外旁观,不表示意见或态度。

项羽本纪导学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高二语文第二学期导学案课题:项羽本纪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翻译课文。

2、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的手法,正确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体会司马迁对待项羽的态度和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惋惜和同情。

二、文题背景:1、题解:按照《史记》的体例,“本纪”为纪帝王当国的事。

项羽虽未成帝业,但秦亡汉兴之间,他在一个时期内发号施令,权威同帝王一样,所以也把他列入“本纪”。

《项羽本纪》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第七篇。

2、背景: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之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干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死于东城。

3.知识链接《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学习资料

《项羽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学习资料

《项羽本纪》导学案(学生版)《项羽本纪》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3、学会用辨证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项羽,正确分析项羽成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条件。

课前预习案一、课前简介(一)文体知识:1、什么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传记文学的特点:(1)真实性。

(2)艺术性。

(3)相当完整性3、如何学习传记文学: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4、传记的学习目标:1)、学会深入阅读传记,不仅了解人物生平事迹,更要学会从字里行间去分析人物;2)、对人物进行辨正的认识、评价;3)、对传记文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4)、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

(二)《史记》知识填空1、《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按篇目的内容来分,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归在();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归为();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归为(),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归在();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归在()。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

3、高中阶段我们还曾学过一篇选自《史记》的文言文,是《》。

(三)《项羽本纪》《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导学案及活页作业答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及活页作业答案

《项羽本纪》导学案及活页作业答案教学园地11-06 0009:《项羽本纪》导学案及活页作业答案三,文言知识预习(一)、jiǎn yuèyuàn gāng kuài jīdàn zēng zhuìgāi yú zhu īhuīyìmǐchēn dài chìwěn róu yǐ(二),1,繇同“徭”,服役; 2,视同“示”,给……看; 3,寤同“悟”; 4,埶同“势”;陇同“垄”; 5,直同“值”,当;6,伏同“服”,降服。

(三)1,故事:故,缘故;事,事情; 2,长者:年高有德的人;3,快战:痛快快打一仗;4,于是:在这种情况;下5,地方:土地方圆;6,经营:治理。

(四),1,名词活用作动词,杀死全族(2)完成(3)阴,暗中;部勒,部署,约束(4)停息(5)沉船,使动用法,译为使船沉没;破釜甑,使动用法,打破釜甑(使釜甑破)(6)超过,盖过(7)膝,名词用作状语,用膝行走;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8)九,多次:绝,截断,断绝(9)壁,名词用作动词,安置营垒(10)绐,欺骗(11)西,向西挺进,西进;(12)王,使动用法,使……做王(13)被,遭受(14)乃,竟然(15)暴,迅速(16)面,名词作动词,背向(17)蜂,名词作状语,像蜜蜂一样;(18)意动用法,(五)竟:完成;竟然逮:有罪相连及;逮捕;及,达到族:杀死全族;灭族;姓属:归属;连接,这里指跟上;亲属遇:相遇;际遇;对待;看到以:用来;因为;用;因;来;用;以,用来,和“无”组成固定词组;用(六)1,定语后置 2,被动句 3,省略句 4,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七)1,项羽在垓下驻扎军队修筑营垒,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完了,汉军和诸侯军队把项王围了好几层。

2,剑术只能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抵挡一万人的本事。

3,然而现在最终被围困在这儿,这是老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战争的过错。

《项羽本纪》导学案共4课时

《项羽本纪》导学案共4课时

《项羽本纪》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通过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学习《项羽本纪》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4、感受项羽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一、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垓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二、浏览预习课文(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翦戮会稽力能扛鼎桓楚眴裨将徇下县瞋目汉王数之龙且盱台荥阳汜水睢阳蕲狱掾栋阳绐自度不得脱刈旗舣船翳(2)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部分共讲了几方面的内容?明确: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自然段)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自然段)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自然段)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自然段)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自然段)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一一自然段)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自然段)三、项羽成长个人小档案《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的历程,其中着重描绘了这个英雄人物短暂而波澜起伏的四个阶段。

吴中起兵一一事业的起点巨鹿之战——功业的顶点鸿门宴——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垓下自刎——英雄末路的终点四、研究文本第一、二部分,解释文言现象。

1活用词: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为秦王翦所戮者也。

(判断句)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倒装句)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项羽本纪》导学案第一课时

《项羽本纪》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题:项羽本纪年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制审核课型新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课文重要句子。

2、了解项羽的生平及其性格特征,并学会辨证地评价他人。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项羽最终乌江自刎的原因,激发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加深对人生的认识。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项羽的性格特征,对项羽进行辨证的评价。

(2)探究项羽最终选择乌江自刎的原因。

(3)掌握纪传体文学的写作手法。

随手记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1—3小节。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课文重要句子。

3、初步了解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课文重要句子。

知识链接:1、项羽简介: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为人不忍,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2、《项羽本纪》《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从历史上说,本文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从文学上说,本文是我国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艺术杰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亦足以王也 王,名-动,称王
1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使动,使……称王
三、古今异义词:请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才能勇气)
2.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长江西岸)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
四、特殊句式: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学会对人物进行客观辨正评价;
②感受历史英雄人物的某些有价值的人格魅力,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重点
难点
1、梳理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对项羽的人物形象的鉴赏,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辩证地分析项羽性格及其成败。
教学
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
过程
(教师填教学方法或点拨的方法,学生归纳、积累知识要点或反思)
明确:侧面烘托。通过众人的胆怯畏惧侧面烘托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这是项羽功业的巅峰,展现了他的将帅神威。
3、点拨:巨鹿之战的意义
明确: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奠定了义军胜利的基础。二是促成了秦王朝内部的分裂与瓦解(章邯投降、赵高杀二世、子婴杀赵高)。三是转移了秦王朝的注意力,为刘邦从南路长驱直入函谷关创造了条件。
2、“此天之亡我”一句,项羽说了三次,事实真象他说的这样的吗?试剖析。
明确:非也。项羽的失败与其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烧杀抢掠,错失良机,痛失人心等有很大关系。项羽此时反复狡辩,正体现了他心死而未平,认输而不服气的心理特点。
3、此段与巨鹿之战相比,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二)浏览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1、巨鹿之战号称为项羽最得意之战,也是太史公最得意之文。读后请思考这段文字在叙述的句式、节奏方面有何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何联系?
明确:采用了句式短小,铿锵有力的短句作排比(整句)。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有气势,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大将风范与气概。
2、 三个“无不”两个“莫敢”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
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教学案
课题
项羽本纪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记,了解人物行事,学会从行事去分析人物;
②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种手法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用圈点的方法,圈出文章的文言重点字词,并掌握其意思和用法;
②用辩证的方法总结分析项羽的性格及其失败的原因。
2、如何理解“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明确:一方面是受到项羽异常伤痛的感染,他的左右也跟着悲泣;一方面又怀着敬畏之情不敢和他的目光相遇,怕伤了他的自尊。这样,这才是一个盖世英雄的哭。
(四)研读第五段
1、“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突出了什么?
明确:用了夸张手法。示项羽威猛如画。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1、比较项羽《垓下歌》与刘邦《大风歌》,各自表现的思想有何不同?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羁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提示:刘邦见始皇:“大丈夫当如是也。”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豪迈不羁与少年言志体现了项羽除暴安良、建立丰功伟绩、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但粗疏的性格,为他刚愎自用,感情用事,优柔寡断,拒纳良言, 错失良机,大失人心埋下了落败的种子。

【课前预习】
一、通假字
(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 (“繇”通“徭”)
(2)辟易数里 (“辟”通“避”)
(3)骑皆伏曰 (“伏”通“服”)
(4)乃持项王头视鲁(“视”通“示”)
二、词类活用:请划出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活用情况和意义。
1.项王怒之。怒:意动
2.毋妄言,族矣。族,名-动,灭族
3.梁以此奇籍。奇,意动,认为……奇

【课堂互动】
一、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
(一)研习一、二段
1、第一段交代了有关项羽家世的哪些重点信息?对项羽家世的介绍有何寓意?
明确:项羽家世:①世代为楚将。②祖父为秦所戮。
寓意:①世代为楚将。生为将门虎子,这是项羽兴兵起义的资本,是成就英雄霸业的奠基。②与秦有不共戴天之仇。为项羽以后忠贞不二,志在灭秦,嫉恶如仇,驰骋疆场,冲锋陷阵,置生死于度外注入了激情。
1.项籍者,下相人也。( 判断句 )
2.楚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
3.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判断句 )
4.(此马)不忍杀之,以赐公。(省略句 )
5.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省略句, 介宾后置句)
6.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判断句 )
五、翻译: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4.使公及桓楚将。将,名-动,率领
5.项王军壁垓下。军,名-动,驻军。壁,名-动,修筑营垒
6.项王泣数行下。泣,动-名,眼泪
7.田父绐曰:“左。”左,名-动,往左边走
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动,往东走
9.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身,名-动,亲身参加
10.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状,向东
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内心里感到愧疚吗?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而使我称王,我万人,亦足王也。
江东虽小,但是地域方圆有千里,民众有几十万,这也足够称王了。
4.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即使是吴地中部的子弟,都已经畏惧项籍了。
明确:巨鹿之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本段用了正面描写手法。展现了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五)研读6——9段
思考:司马迁的点评应怎样理解?
明确:本段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表现了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前段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段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一赞一叹,想见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