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_的导向与实践动向_徐泽
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精品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活动、设计、方案、建议、意见、情况、空间、文件、会议、行动、计划、监控、监测、地方、问题、战略、系统、机制、主动、充分、整体、合理、公开、合作、执行、保持、发展、建设、建立、制定、提出、发现、研究、措施、突出、成果、基础、需要、事权、利益、环境、政策、工程、项目、职能、资源、重点、体系、需求、制度、方式、作用、办法、规模、主体、关系、协商、衔接、履行、调控、保护、严格、纠正、规划、开展、管理、监督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公示稿)、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设计院集团2015 年 10 月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公示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更好地实施《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省城镇体系规划),引导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云南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省城镇体系规划,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省城镇体系规划是省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省域空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引导本省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省直部门编制的相关规划应当与省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省域内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关系到全省整体发展的项目建设,以及涉及省内城镇发展、布局和重大建设等活动,必须符合省城镇体系规划。
第二章实施主体与责任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综合运用政策、规划、经济、科技等多种手段,健全和完善省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机制,制定各地区、各部门共同遵守的激励及约束制度,实现全方位合作和多方共赢,促进协调发展。
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新时期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河北省为例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0 0 0 ( 2 0 1 3 ) 0 8 — 0 0 0 8 0 4 中图分类号: T U 9 8 2 文献标 识码 : B
作 者简介: 姜石 良 ( 1 9 7 9 一) . 男 硕士 河北省 城乡规 划设计研究院规 划研 究所 副所长。
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 三是构筑开放的区域城镇发展格局 : 四是探索空间管制的规划深度与实施
手段 ; 五 是 注重 规划 的 实施 性 与可操 作性 。 关键 词 : 省域 城镇 体 系规 划 : 区域 统 筹协 调 ; 空 间管 制 ; 规 划 实施 ; 河北 省
Abs t r a c t : Ch i n a ’ s p r o v i n c i a l u r b a n s y s t e m p l a n n i n g h a s s t a r t e d a n e w r o u n d o f r e v i s i o n . Un d e r t h e g u i d a n c e o f t h e“ Ur b a n a n d R u r a l Pl a n ni n g La w’ ’ a n d t h e‘ ‘ P r o v i n c i a l Ur b a n S y s t e m P l a n n i n g a n d Ap p r o v a l Me t h o d s ’ t h e n e w r o u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e s o n t h e n e e d s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s p a c e s t r a t e g y , t h e n e w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o l i c y g u i d a n c e , t h e o p t i ma l a l l o c a t i o n o f p r o v i n c i a l r e s o u r c e s , t h e C O — o r d i n a t i o n o f t h e r e g i o n a l s p a t i a l l a y o u t , a n d t h e s p a c e c o n t r o l o p e r a b i l i t y Un d e r t h e n e w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n e w b a c k g r o u n d , i n o r d e r t o r e s p o n d t o d e v e l o p me n t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l y p l a y t h e r o l e o f p r o v i n c i a l u r b a n s y s t e m p l a n n i n g i n t h e r e g ul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o v i n c e ’ S s p a c e r e s o u r c e u t i l i z a t i o n , s e v e r a l a s p e c t s n e e d t o b e e mp h a s i z e d i n t h e n e w r o u n d o f p l a n n i n g : ir f s t l y , e x p l o r e t h e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mo d e wi t h He b e i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s e c o n d l y , s t r e n g t h e n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5.22•【字号】苏政办发[2009]75号•【施行日期】2009.05.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7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切实加强对城乡发展的规划引导,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同意,省人民政府将组织开展《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修编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充分认识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意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为统筹协调全省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市县人民政府制定城乡规划的重要依据,对保护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安排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布局,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有力促进了全省城市化进程和城镇发展,规划的战略意图和原则得到深化和落实,规划确定的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乡关系和城镇空间布局呈现新的特点,现行城镇体系规划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需要深入研究提出对策,并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修订完善。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意义,切实做好规划修编各项工作,针对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建议,确保高质量完成规划修编任务。
二、准确把握规划修编工作的总体要求本次规划修编工作于2009年启动、2010年完成,重在加强调查研究,创新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手段,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综合性。
(一)充分运用科学的编制方法。
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把握城市化和城乡发展基本规律,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提高规划的社会认知度。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市 道 路 交通 规 划设 计 规 范 ( GB 5 0 2 2 0 — 9 5)》 、 《 城 市 绿化 规 划 建 设 指 标 的规 定 》 ( 1 9 93) 以及 国 家 生 态 园 林 城 市 标 准 ( 暂
十 个 专 题 .包括 ” 国 外 城镇 建 设 用 地分 类 与 标 准 比较 ” 、 “ 公 共
设 施 用 地 分 类研 究 ” 、 ” 工业 仓 储 用地 分 类 研 究 ” 、 “ 用 地 兼 容 性研 究 ” 、 城 市 规 划 建设 用地 标 准研 究 ” 、 “ 城 市 用地 分 类 与 规 划建 设 用 地标 准 问卷 统计 ” 、 基 于城 乡统 筹 视 角 的城 市 用 地
进 .人 们对 住 房 、绿地 、公 共 空 间 、社 区 服务 等 人 居 环 境 条件 提 出了更 高 的要 求 ,规 划用 地标 准 要 为小 康 目标服 务 。
二 、项 目简 介
201 2年 1 月 1日开 始 实 施 的 《 城 市 用 地 分 类 与 规 划 建 设 用 地 标准 ( GB 5 O1 37 — 2 01 1)》 是 《城 乡规 划 法 》 颁 布 实 施 后 第 一
向 工业 、服 务 、创 意 产 业 等 多元 驱 动 ,规 划 用 地分 类 需 要 拓 展 , 为 新 的发展 提 供保 障 。此 外 ,未 来 1 0 年我 国将 向 中等 收 入 国家 迈
分 类研 究 、 基 于 城 乡统 筹视 角的 规 划建 设 用 地 标准 研 究 、 “ 北 京市 城 市 用地 专项 分析 ”、 “ 浙江 省城 市 用地 专 项分 析 。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994年8月15日建设部令第36号发布)第一条为推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
第三条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是:综合评价城镇发展条件;制订区域城镇发展战略;预测区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拟定各相关城镇的发展方面与规模;协调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的时空关系;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引导和控制区域城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四条城镇体系规划一般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或自治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包括直辖市、市和有中心城市依托的地区、自治州、盟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域(包括县、自治县、旗域)城镇体系规划四个基本层次。
城镇体系规划区域范围一般按行政区划划定。
根据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可以编制跨行政地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第五条城镇体系规划应同相应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及上一层次的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第七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由县或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有关地区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第八条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应具备区域城镇的历史、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
资料由承担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收集,有关城市和部门协助提供。
第九条承担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的规定。
第十条城镇体系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并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第十一条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3月26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规范有序地实施城乡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的领导,根据城乡规划工作的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省、市、县(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做好城乡规划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有关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应当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规划区。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镇、乡、村庄,镇、乡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不单独划定规划区,由其隶属的城市或者镇、乡统一实施规划管理。
第六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并符合国防建设和防灾减灾的需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处理好与交通、水利等相关规划的关系。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1)制订全省(⾃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
包括确定城镇化⽅针和⽬标,确定城市发展与布局战略。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地规模的控制⽬标,并结合区域开发管制区划,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镇⽤地控制的指标和相应的引导措施。
(3)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
包括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发展的原则性要求,统筹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确定需要重点调控的地区。
(4)确定乡村地区⾮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包括确定农村剩余劳动⼒转化的途径和引导措施,提出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建设与发展的空间布局原则,明确各级、各类城镇与周围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协调建设的基本要求。
(5)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充分利⽤产业政策、税收和⾦融政策、⼟地开发政策等政策⼿段,制订相应的调控政策和措施,引导⼈⼝有序流动,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批后公告材料第一条编制目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五化”协同发展总体要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加快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西省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等十一个地市,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
有法定效力。
第四条省域发展总目标落实新时期江西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战略,利用江西省近邻长珠闽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开放区位,发挥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和文化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崛起,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它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促进沪昆(浙赣)、京九等交通走廊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秀美”的新江西。
1.富裕江西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城市的内生发展动力。
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自身优势资源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就业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的富裕发展新局面。
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和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经济圈。
到规划期末,全省人均GDP超过16000美元(按2010年汇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家庭收入中非农产业比重超过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徐 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的导向与实践动向[摘 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精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立足省级政府事权,规范工作程序,强调规划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城镇化为核心,强调规划研究的综合性和政策制定的差异化;拓展空间规划的内涵,强调对空间由“面”到“点”的全方位管制与引导;明确实施抓手,强调将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提高了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程序;城镇化;空间管制;规划实施[文章编号]1006-0022(2012)11-0025-04 [中图分类号]TU981.2 [文献标识码]A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Xu Ze[Abstract] According urban-rural planning law,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bases on provin-cial powers of authority, highlights planning openness and dynamics, differentiates comprehensive planning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stresses all-round spatial governance and guidance, combines plan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s planning authority, ration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feasibility.[Key words]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Planning procedure, Urbanization, Spatial governan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本期主题: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编者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11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课题,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修订做准备。
新办法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是对《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是对城市规划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和编制审批提出的新要求。
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为主题,邀请参与新办法修订、研究的专家,以及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的规划师,就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内容和实践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36号)颁布实施以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对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政府管理和调控模式转型、统筹城乡空间管理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导向、调节和分配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了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修订,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的原则,改名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1](以下简称新办法)。
笔者结合参与修订工作和规划实践的体会,对新办法的导向和实践动向进行总结。
1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回顾与认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确立的法定规划。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着手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国务[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236)徐 泽,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院批复了第一个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
随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不断推进,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基础上,陆续下发了相关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位和任务,规范了工作程序,充实了编制内容,提高了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998年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建规[1998]108号),明确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位和任务,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各省、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规划内容,提出补充“区域开发管制、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控制目标、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三方面的内容;完善了工作方法,强调对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机制的综合性、动态性分析,强调工作中要加强多方案比较和新技术的应用。
同年下发的《关于印发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审查办法的通知》(建规[1998]145号)明确了规划审查的主要依据、重点和程序。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进一步强调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指导城镇发展、空间管理、项目选址和指导下位规划中的权威性。
2002年,建设部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明确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之后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中细化了对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规定①。
2003年,为进一步推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建规[2003]43号),明确了编制和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提出要做好跨市(县)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规划、区域性专项规划,要进一步发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下位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要明确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和责任、规划实施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标准,要把选址意见的分级管理与区域开发管制相结合,要建立规划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制度。
2007年,为加强对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的管理,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管理的通知》(建规[2007]88号),规范规划修编和调整的程序,明确了规划调整局部内容的备案制度,提出要做好规划实施的评估。
通过对相关政策规章的回顾,可以看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有以下几个变化:①强化省级人民政府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事权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强调规划过程的多部门、多级政府的共同参与。
②规范规划的程序,初步形成了“制定—审查—实施—评估—修改”的运行流程,并明确了在各流程中工作的重点和要求。
③完善规划的内容和工作方法,从“就城镇论城镇、就体系论体系”转向强调要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2],提高了规划的综合性。
④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明确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化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指导下位规划编制、进行空间管制和区域重大项目选址中的权威性[3]。
这些变化既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践总结,也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变革的方向。
2新办法的导向与实践动向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办法,在总结和吸取以往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城乡规划法》的精神,突出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为省级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依据的公共政策属性,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定位为“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城乡规划管理,合理配置省域空间资源,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是落实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引导本省、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下层次规划编制的公共政策”;确立了省级政府在组织编制和实施中的主导地位,在《城乡规划法》确定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工作的内容,强调了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和对空间的全面管制。
就内涵而言,可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解为“立足省级政府事权、以城镇化为核心的区域空间规划”。
在新办法的指导下,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推进,江西、贵州、云南、江苏、新疆等许多省份开始编制新一轮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在昆明组织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交流会”,其中有许多好的经验与做法,体现了新办法的四个导向。
2.1规范工作程序,强调规划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根据《城乡规划法》建立的“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的城乡规划体系框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省级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的法定区域性规划,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城镇体系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实效性,就必须保证其编制程序的严密性,做到环环相扣,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充实各环节的内容。
新办法深化、细化了《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要求,规范了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的程序,明确了在规划纲要和规划成果两个阶段各自的程序和内容要求,并为区域性专项规划和跨下一级行政单元的规划的编制审批留好了“接口”②,使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涉及的各级政府、部门、机构、专家和公众有章可循。
新办法在规范工作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加强了规划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虽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的,但其实施主体既包括不同层级的政府,也包括省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因此要提高规划的效能和可实施性,就需要提高规划的开放性,让规划成为一个谋求共识的过程。
新办法在规范工作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加强了规划的开放性,明确提出规划要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下一级人民政府、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规划要以目标为导向,体现上下互动的原则,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下级政府依法享有的对其内部发展建设的决策权;要按照提高政府效能的原则,加强部门协作,注重不同部门政策的衔接与整合;要广泛吸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增加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凸显公共政策属性。
如浙江省在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时,主动邀请省直有关部门参与专题研究,通过资源共享,培育共识,加强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与其他部门规划的衔接,为政策整合提供了平台。
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与转型发展并重的阶段,这使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环境复杂多变,蓝图式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不适应,因此必须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程序,推动蓝图式规划向动态性规划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