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教案2020(第三讲)
大学语文教案-【本科课程PPT】-3第三课氓(001)

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二、讲授新课 《氓》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为《诗》或者《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成:
风:不同地方的民间音乐,有15国风,共160篇。
雅:宫廷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
生活安定无忧愁,你却粗暴又专横。亲兄亲弟不知情,总是拿我作笑柄。
静心思前又想后。独自悲愁心哀伤。当初相约同到老,到老尽是愁和怨。
淇水虽宽有河岸,##再阔也有边。从小一块同游乐,有说有笑心喜欢。
忠诚盟誓都明白,哪知从此已改变。过去时光不留恋,一刀两断不再谈!
6.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第三课 氓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三、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领会本诗主旨与其社会意义。
大学语文教学教案

大学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大学语文》教材第三章“诗歌的审美情怀”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情感美以及现代诗歌的意境创造和语言特色。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诗歌的艺术特点,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基本审美特征,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情感等要素。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分析,现代诗歌的意境创造。
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诗歌审美情趣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进而引出诗歌的意象美。
2. 知识讲解(1)古代诗歌的韵律美:讲解古代诗歌的平仄、押韵等基本知识。
(2)古代诗歌的意象美:分析具体诗句中的意象,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3)古代诗歌的情感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4)现代诗歌的意境创造:讲解现代诗歌的意境创造手法,如象征、隐喻等。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和一首现代诗歌,分别进行韵律、意象、情感分析,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未学过的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审美情怀》2. 内容:古代诗歌:韵律美、意象美、情感美现代诗歌:意境创造、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静夜思》的韵律、意象、情感。
(2)阅读一首现代诗歌,分析其意境创造和语言特色。
2. 答案:(1)《静夜思》:韵律美:五言绝句,平仄相间;意象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情感美: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现代诗歌:以《乡愁》为例,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大学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语文》教材第三章“诗词鉴赏”部分,详细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通过对本诗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春望》全诗,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春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其他诗词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把握,以及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春望》全诗的背诵、字词句的理解,以及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春天的气息。
随后提问:“春天到来,你们觉得自然界中哪些事物最能体现春天的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3.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春望》,感受诗中的韵律美。
4. 诗词讲解:详细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特点,分析诗人的情感。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春望》的鉴赏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解答。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一首其他诗人的春天主题诗词。
六、板书设计1. 《春望》2. 内容:a. 杜甫生平及其创作背景b. 诗中生僻字词、句式特点c. 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d. 诗词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春望》全诗。
b. 分析一首其他诗人的春天主题诗词,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
2. 答案:a. 《春望》全诗及生僻字词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大学语文》3

孟子的思想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视性 善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政治上倡导"仁政 仁政"推行王道,反对霸 仁政 道. "仁政"思想:强调"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重 民贵君轻 视民心的向背.
《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共七篇(各分上下),一般认为是孟 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 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 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 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 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 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 事理,辩论是非.
教学导航
孟子生平及《孟子》 孟子生平及《孟子》简介 课文释义及重难点字词理解 语言知识点概括 层次结构分析 写作特色
孟 子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 名轲, 名轲 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 子舆 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 思想家, 思想家 教育家, 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 并称"孔孟".他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 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本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一 次谈话, 次谈话,具体阐述了孟子的 王道"思想, "王道"思想,并在一定的 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 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曲折 的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状 况.
学习要求
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 了解孟子; 识记《孟子》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 了解孟子; 识记《孟子》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 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课文阅读分析: 课文阅读分析: 理解并概括本文体现的孟子关于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理解并概括本文体现的孟子关于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理解本文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结构特色, 理解本文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的结构特色,据 此分析本文的内容层次; 此分析本文的内容层次; 理解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理解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分别说明其表达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32页

大学语文课程教案周次 3 课次 1 课时 3 授课方式讲授授课题目第一讲:绪论和《诗经》二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先秦时期的优秀诗歌作品,尤其要求掌握《诗经》的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要求学生能对作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理解,熟悉其中的经典篇目。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l、关于《诗经》的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的介绍;2、对具体作品:《诗经·王风·黍离》与《诗经·小雅·采薇》二诗的欣赏与分析;3、《诗经》的艺术特色与地位。
教学难点:1、风、雅、颂、赋、比、兴的介绍与把握;2、《诗经》的主要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一:学习《大学语文》的意义。
二:《诗经》前的古歌谣形态。
三:《诗经》。
1:关于《诗经》的概述。
2、《诗经》的主要内容。
(1)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
(2)反映农民劳动的,其中包括阶级对立,揭露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的。
(3)战争徭役诗歌。
(4)周族史诗。
3、《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艺术。
四:《诗经》重点篇目解析:1、《诗经·王风·黍离》的鉴赏与分析。
2、《诗经·小雅·采薇》的鉴赏与分析。
五:《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诗经》的特色。
1、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创造。
3、纯朴优美的艺术语言。
(二)、《诗经》的地位。
教学方法及手段使用多媒体上课,以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课外作业作业形式和要求:思考题、背诵、自学思考题: 1.《黍离》一诗,历来被尊为缅怀故国的代表作品,其特点是“不言兴亡而兴亡之意溢于言外”,对后世怀古诗歌的影响极大。
结合附录中的怀古诗词,谈一谈你对“寄言于外”这种表现手法的体会和看法。
2.《采薇》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东晋谢玄推为《诗经》中最动人的千古名句,其道理何在?背诵:《黍离》和《采薇》。
大学语文__精品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2.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分析3. 写作技巧的培养教学难点:1. 文学作品的深度理解2. 写作中个性化表达与规范性的平衡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文学作品原著3. 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2. 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文讲解1.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讲解,如《红楼梦》。
2. 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主要人物和情节。
3.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阅读与讨论1. 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
四、写作指导1. 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如结构、语言、修辞等。
2. 以实际例子展示写作技巧的应用。
3.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拓展阅读范围,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和资料。
3. 安排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其参与讨论和提问的积极性。
2.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其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讨论表现,评价其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教学反思:1. 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3.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课时:2课时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大学语文第三讲 《庄子 秋水》

天地境界:这种人的行为已非停留 在“行义”,而是“事天”。具有这一 境界的人,对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使人的生活获得 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普通人大抵处于第一、二境界; 孔子、孟子、墨子等人,属第三境界, 而庄子是天地境界中人。这一境界中人 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普通人连生存 都是极大的问题,根本不可能无视生存 问题而去追求最高境界。
•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 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 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史记》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 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 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 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 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 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 “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 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 得车愈多。 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 子行矣!” ——《庄子· 列御寇》
•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 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 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 徒无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 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 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也。” ——《庄子· 外篇· 至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 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大学语文》第三讲(秦汉文学)

3、内容多样 在秦汉时期,新出现的文学样式有赋、乐 府诗、五言诗(特别是文人五言诗)、七 言诗、人物传记、小说等,文学样式是多 样的。
• 4、作家不少
• 在秦汉时期,所涉及的重要作家有李斯、 贾谊、晁错、枚乘、司马相如、司马迁、 扬雄、张衡、班固、辛延年、赵壹等。
有人提出了秦无文学的观点。客观地说,秦代文坛是寂寞的。 不发达的,但肯定还有不少的文学作品,包括民歌在内,只 是没能更多地流传下来罢了。
☆《史记》的史学精神。 1、实录精神。 最重要的是“不虚美,不隐恶”。这成了后代一些正直的 史官秉笔直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对史料的分析、处理 过程中,始终贯串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 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2、批判精神。 总体上看,《史记》不是一部为统治者唱赞歌的史书(当 然其中也不乏赞颂性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廉颇 蔺相如列传》等),而是一部批判性的史书。尤其对汉王 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 峻的眼光 。 3、人本精神。 《史记》首创的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第一次以人 为本位来记载历史,表现出对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 高度重视。
二、汉代辞赋
赋:
“赋”作为文体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它的文体是诗和文的 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赋的源泉。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 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 往并举连称。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 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 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曹丹丹第3次授课题目中国古代诗歌(二)
教学时数2授课日期2020.3.10/3.12
教学目标
了解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明白唐宋诗体的有关知识;懂得如何鉴赏诗词,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和他们的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分析苏轼《临江仙》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诗律以及全面了解苏轼,并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
教学方法与
手段讲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讨论
教学基本内容1.唐诗宋词的发展概况;
2.唐诗宋词的有关知识;
3.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主张。
4.本词所表达的意境以及生命体悟。
讨论、练习
与作业讨论苏轼的政治主张,性格特点,课下赏析苏轼在散文、诗、词、字、画等
各方面的成就。
课后总结及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