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通用范本
2022崇左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

2022崇左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农村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年青一代受到世界综合文化的影响,在思想与兴趣等方面出现“西化”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所淡化。
春节期间,我对家乡农村的春节文化习俗进行了适当的调查,分享给同学们,借此激发同学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并思考改革与创新、继承与发扬。
下面向大家汇报关于春节习俗的三个方面的调查结果。
一、春联走访和观察了几十户人家,认真查看和欣赏了各种对联,现将我的分析汇报给大家。
1、春联的格式正门对联:贴在门堂中,纸张较宽大,字数一般4-5个大字,少数铁门有7个大字的。
门旁对联:贴于门两旁,一般木门旁较窄,多数是7个小字对联,也有9个小字对联。
有些人家是大铁门,则是7-9个大字对联。
门头横联:贴于门堂上方,多数情况下木门才有,字数讲究为偶数,字数一般是10个字,通常是由一副完整对联构成的,“四个字”:贴于门头正上方,特大字,反应主人的吉祥心意。
常见为“紫气东来”、“飞熊镇第”、“耕读传家”等。
“福”字:正门的最上方通常贴一个“福”字。
有的正贴,也有倒贴的。
倒贴寓意“福到”。
柱联:贴于各种柱子上,大字对联,通常7-9个字。
迎喜条:通常贴在家门口的树上,如“迎喜接福”、“四季平安”、“四方来财”等。
2、春联的内容正门对联的内容多半都是积极、乐观、祥和、祝福等等美好的。
祈愿类的,如“花开富贵,竹报平安”言志类的,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祝寿类的,如“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松”歌颂类的,如“国梦圆时家梦好,政风畅处世风清”写景类的,如“几行绿柳门户晓,一树红梅万户春”行业类的,如“联通千里全家福,信达万户百姓欢“励志类的,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春联的材质与种类(1)地方工艺的红纸人工书写:比如,我爷爷就喜欢买当地叫“凤凰特红”红纸,在白纸上涂上红色涂料,越晒越红。
用碳素墨水书写对联,即使一年过去了,还是黑字黑的发亮,红纸则鲜红如新。
广西壮族文化风俗调研报告

广西壮族文化风俗调研报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人数最多的少数名族——壮族为主的省份。
然后,因为我是柳州人,而柳州位于广西,也是广西第二大城市,所以我决定在本市及周边地区去调查有关壮族的文化风俗习惯。
去之前就听说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每每有客人到家,壮族人民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而这次因为调查的缘故,在那呆了几天,这才充分体会到壮族人民真正的好客。
在山上那几天,真可谓是“丰衣足食”啊,每天五餐,吃饱就跟着当地壮族同胞去山上参观。
本次调查虽然只持续了四天,而且范围也仅限于柳州及周边地区,收集到的资料不是很全,所以我之后去了市图书馆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是此次调查的大体内容,我会分条概述并在最后加以总结。
一、壮族的由来。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
广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模板

广西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模板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西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然而,广西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例如教育资源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发展不充分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西社会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一、调研目的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广西社会的发展状况,了解广西存在的社会问题,为今后的社会工作和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地点我们选择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城市南宁作为我们的调研地点。
南宁是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三、调研内容1. 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我们调研了广西各地的学校和教育资源,了解了城乡教育的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2. 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我们调研了南宁市和广西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了解了城乡发展不均衡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3. 少数民族发展不充分问题:我们走访了一些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
四、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资料搜集等方法进行调研,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五、调研结果1. 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广西城市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学校设施简陋。
2. 城乡发展不均衡:南宁市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人口外流严重。
3. 少数民族发展不充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低下。
六、调研分析广西面临着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和少数民族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广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了城乡教育差距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导致了少数民族发展不充分。
七、调研建议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
广西民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广西民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广西民俗是指广西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独龙族等多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广西的实践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广西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对我个人的成长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实践活动中,我参观了广西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村寨和景点,与当地的居民互动,了解、体验他们的传统文化,参与他们的民俗活动。
这些经历让我对广西民俗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广西民俗的多样性使我惊叹不已。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在实践中,我发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壮族村寨我看到了壮族的歌舞表演和婚礼仪式;在瑶族村寨我参与了瑶族的祭祀活动和手工艺制作;在苗族村寨我体验了苗族的吃青、穿苗族服装等风俗。
这些丰富多样的民俗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深入了解了广西的多元文化。
其次,广西民俗的丰富性也让我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或淡化,但广西的民俗活动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独特性。
例如,壮族的姹女和苗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日仍然在广西村寨中举行,这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也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参与广西的民俗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对于人们情感和认同的重要作用。
最后,广西民俗的实践也给我带来了启发和思考。
在参与广西的民俗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与当地居民互动和交流的参与者。
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互动,我发现他们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他们通过开展民俗活动、传承传统手工艺等方式将传统文化传递给后代,让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让我思考自己在传承和发展自己文化方面应该如何努力,如何传递给下一代。
在广西民俗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广西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广西的民俗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区的特色,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广西少数民族调查研究报告

一、XX少数民族分布区域XX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贵港、等市。
〔1482万人,占XX人口的33%〕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其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聚居千人以上的有60个县〔市〕,其中都安、大化、巴马、富川、恭城等自治县地较集中。
〔34.9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62%,占XX人口3%〕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资源、龙胜、环江、西林、南丹等县。
〔XX苗族人口42.3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XX人口1%。
〕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龙胜、融水等自治县。
〔XX侗族人口29.87万人,占XX总人口0.66%。
侗族是XX的土著民族〕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宜州、柳城等县〔市〕。
〔XX 仫佬族人口15.26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98%,占XX人口的0.34%。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XX毛南族人口6.9万人,占XX人口的0.15%。
毛南族是XX的土著民族〕回族:主要居住在、、、4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宜州、北流等县〔市〕〔XX回族人口2.74万人〕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等县。
〔XX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57万人的很少一局部。
〕水族:主要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来宾等县〔市〕〔XX水族人口1.15万人〕仡佬族:主要散居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长发、克长、者浪、岩茶、蛇场等乡。
〔XX仡佬族人口0.29万人〕京族:东兴市境,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局部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XX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在XX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壮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是XX土生土长的民族,瑶族、苗族、回族、京族、彝族、仡佬族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陆续迁入XX的。
各民族的形成和开展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广西家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广西家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广西家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引言家乡社会实践调研是为了了解广西家乡的社会现象和问题,进一步了解和探索本地的社会发展情况。
通过深入调研和观察,我们将会对家乡的社会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广西家乡的社会发展状况,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为家乡的改善和发展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以获得全面而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三、调研结果1.经济发展:经过我们的实地观察和调研,我们发现广西家乡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农村经济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的农业发展,逐渐转向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通过农村合作社、农村电商等方式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加收入来源。
2.教育水平:我们的调研发现,广西家乡的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学校的数量和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教师队伍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逐渐接近城市。
孩子们的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了显著提高。
3.环境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状况也经历了一些积极的改变。
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提高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尤其是对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视。
4.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当前广西家乡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调研了解,我们发现政府在乡村振兴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重视和支持。
同时,农村旅游和农村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为广西家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四、问题和建议1.教育公平性问题:尽管教育水平有了改善,但我们调研发现存在着城乡教育差距问题。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仍然不足,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并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教育公平性的实现。
关于壮族三月三的调研报告

关于壮族三月三的调研报告壮族三月三是壮族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表达对生活和丰收的感恩之情。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壮族三月三的信息,我对这一节日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壮族三月三的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唐朝。
相传当时壮族祖先受到疾病和灾害的困扰,于是组织了一场祭祀活动,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解除灾厄。
此后,三月三成为了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壮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非常丰富多彩。
在这一天,壮族人会早早起床,穿上盛装,整理家庭祖先牌位并上供。
然后,全家人会一起前往祭祀地点,祭祀祖先和神明。
接着,人们会进行传统舞蹈表演,歌手们会演唱歌曲,乐队会奏乐。
这些表演充满了浓厚的壮族传统文化氛围,让人们沉浸其中。
在壮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中,壮族人还会进行传统的体育竞技。
比如蓝布跳,壮族人把长条蓝布绑在树上,男女青年跳起来抢布练习身手,展示个人的力量和灵活性。
还有板凳舞,壮族人坐在板凳上,伴着音乐起舞。
这些体育竞技既是娱乐活动,也是人们展现个人魅力和集体凝聚力的机会。
此外,壮族三月三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
比如举行骑马比赛,壮族人骑着装饰华丽的马匹,奔驰在田野间,展示骑术的高超和勇气。
还有比武表演,壮族人展示武术技巧,比拼力量和技术。
此外,还有游行队伍,壮族人身着传统服饰,戴着鲜花和头饰,在村庄里游行表演,引来许多游客的观赏。
壮族三月三的庆祝活动不仅仅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一节日,壮族人民能够传承和展示自己的文化传统。
同时,这也是壮族人民增加交流互动的机会,不仅与家人朋友共同庆祝,还能结识其他壮族人。
此外,壮族三月三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综上所述,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三月三,壮族人通过举办庆祝活动来表达对生活和丰收的感恩之情。
这一节日以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传统舞蹈、体育竞技、民俗活动等而闻名,能够传承和展示壮族文化传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调研报告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自治区,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
本文将对广西特色民俗文化进行调研并撰写报告。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多样的习俗、节日、服饰、音乐舞蹈等元素。
其中,龙舟节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俗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广西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
龙舟作为一种传统的赛艇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比赛过程中,参赛队伍操纵龙舟、划桨,纷纷展示队伍的团结协作和英勇精神。
此外,还有庆丰年、祭海、赛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这些都是广西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在服饰方面也有独特之处。
广西是中国56个民族中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拥有诸多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特色。
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以其华丽的刺绣、多样的颜色和独特的设计,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广西还有一种特色的岛国风格服饰,即广西的闽南服饰。
这种服饰标志性的特点是色彩鲜艳,贴身修身,衣襟高圈领,绣花图案华丽,展现出浓厚的岛国风情。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也表现在音乐舞蹈方面。
壮族歌舞是广西最富有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
壮族民歌通常以“鹿”、“水”、“山”等自然元素为题材,歌词简洁朴素,调子悠扬动听。
壮族的锣鼓舞、葫芦舞等传统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舞姿、激昂的音乐节奏,展示出壮族人民的豪情与热忱。
此外,广西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形式,如瑶族的花鼓舞、苗族的面具舞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渐渐消失。
因此,当地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推动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举办各种民俗节日庆典、组织手艺人培训、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等。
此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舞台表演、电子媒体等,也能更好地传播和展示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综上所述,广西特色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包括习俗、节日、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展现出广西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编号:AN-QP-HT999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编辑: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通用范本广西崇左壮族文化社会调查报告通用范本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
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这是一份来自崇左市政协调研组的调研结果报告。
主要分以下几点进行阐述:一、我市壮族歌圩文化的历史、规模、特点及社会功能1. 我市壮族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为主体的民俗活动。
在我市境内,有称“歌坡”“侬垌”“陇峒”“富坡”“旦圩”“巷单”等多种称呼。
我市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以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左江岩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先秦壮族人民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
我市壮族歌圩习俗的汉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其中,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
每年春秋两季是我市壮族歌圩最盛行的时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于山脚、水边,或汇合于城厢村寨,或簇拥于指定的会场,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随着歌圩文化的流传、演变,壮族歌圩成为壮族人们相互接触、交流思想、传播知识、增进友谊的娱乐场所。
2. 我市壮族歌圩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我市是壮族聚居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38%,是广西壮族人口最集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级市,人称“中国壮都”。
自古以来,我市壮族人民素以善唱山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歌的海洋”、“山歌的故乡”。
各地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圩”流传,数量多、规模大且分布广。
下面是调研组了解到的我市XX年壮族歌圩情况的数据,列表如下:从统计表看,全市共有各类歌圩点349个,分布在全市的57个乡镇254个(社区)屯,可谓壮乡到处有歌圩。
歌圩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每年1—4月份新春季节和8—10月秋收季节。
活动规模在1000人以下的占38.6%,1000—10000人的约占57%,10000人以上的约占4%。
大新县下雷霜降歌圩、天等县向都霜降歌圩、宁明县纳利坡花炮节、龙州县伏波诞、江州区左州金山节、壶关歌坡等均超过3万人。
3. 我市壮族歌圩活动丰富、民族特色鲜明。
一是歌圩中“传歌择偶、绣球传情”最具壮族文化魅力。
原生态的歌圩中最热烈、最吸引的是对唱山歌、抛绣球活动。
姑娘小伙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展情歌对唱,以歌谈情、挑选意中人,最后姑娘们把绣球抛向她看中的小伙子,如果他中意,便能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这是我市歌圩中最有诗意、最具魅力的活动。
二是歌圩中饱含丰富情感的山歌对唱,美妙动听,耐人寻味。
山歌调虽然是基本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
演唱方法为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其中,高亢激昂的大新高腔山歌、多情浪漫的宁明明江山歌、朗朗上口的天等西部山歌、神奇飘逸的龙州山歌等尤为动听,具有令人回味无穷、叹为观止的比喻美、比兴美;一挥而就、出口成章的流畅美;整齐严谨、朗朗上口的辞藻美和押韵美。
很多山歌已经成为现代的民族文化经典作品,世代流传,久盛不衰。
三是歌圩中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多、趣味浓。
在我市歌圩中,抢花炮、打陀螺、赛龙舟、打尺子、掰手腕、打扁担、壮拳表演等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仍保留较完整的有30多种,其中壮拳在许多地方已失传,只有龙州一带还有传人,被称为壮族一绝。
仍广泛盛行的抢花炮项目堪称民族体育的经典,有东方橄榄球的美称。
全市目前有6个歌圩是逢圩必有抢花炮。
赛龙舟也是我市壮族歌圩的传统项目,在扶绥县的龙头乡凤庄村、江州区的驮卢镇、龙州县的上金乡可谓年年歌圩赛龙舟。
现在的壮族歌圩还增添了篮球、足球、气排球赛等体育项目。
四是歌圩中的祭祀、法事等原生态民俗活动最具民族特色。
各种祭祀、祭祖仪式、祈福水源的法事往往最能吸引人的不仅是这些活动充满神秘的民族和宗教色彩,而且也是壮族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凝聚族人人心的途径。
现在的歌圩里仍有32%保存有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活动。
五是歌圩中的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歌圩中,还有贺茶歌、春牛舞、师(道)公舞、麒麟舞、庆丰年、彩调剧等丰富多彩的民族器乐、歌舞、戏曲文艺节目,这些节目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有的已经成为世界民族艺术的瑰宝。
比如龙州的弹天琴唱天谣,壮话称为“鼎叮”的天琴灵巧轻便,为左江流域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老弹拨器,音色圆润明亮,尤其是伴着壮族方言的演唱,清新、幽雅,又富于神秘色彩。
在XX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壮族天琴的一曲《唱天谣》一炮打响后,应邀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远赴欧洲奥地利萨尔茨堡、德国汉堡演出,古老的天琴艺术走出了国门,奔向世界艺术殿堂。
4. 我市壮族歌圩社会功能多、价值高一是宣传教育的功能。
歌圩的各种活动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多是比较客观的壮民族生活,其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都是壮族人民自己所熟悉的,它能够感染人、鼓舞人,具有宣传教育的作用。
通过山歌演唱、文艺表演等形式,把传统民族文化与各种国策民规宣传相结合,使各族群众在歌圩活动中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教育。
二是文化传播、陶冶情操的功能。
歌圩是集各种壮族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人们自愿参与,自娱自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陶冶情操。
同时,歌圩蕴含丰富的民族事象及祖辈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生活知识等,在歌圩中用方言把民族文化口口相传,世代传承,是传播壮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三是人际交往、促进和谐的功能。
由于地理环境所致,左江流域壮族人们居住分散,而约定俗成的歌圩给人们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不约而同前来参与,认识不认识的人在歌圩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方式来互相沟通感情,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协调关系,促进和谐。
四是凝聚人心、民族团结的功能。
共同的语言,共同心理特征和共同的习俗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而歌圩这一传统的民族盛会正是壮族人们共同意识的反映。
歌圩里,人们会穿上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尝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开展本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增进民族感情。
同时,赶来参加歌圩的兄弟民族,与壮族人们同欢共乐,加深彼此的情谊和团结。
五是商品荟萃、繁荣市场的功能。
古时的歌圩,姑娘们做新装、缝绣球、纳布鞋;小伙子们购买头巾、梳子、绒绳新线;家长们则准备五色糯米饭、棕粑、备好酒菜。
歌圩日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现在的歌圩仍以它特有的方式刺激城乡经济的供需两旺。
大的歌圩,商品交易额达600—800万元。
二、我市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文化的措施及成效新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壮族歌圩文化,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我市的歌圩文化,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1. 抢救性挖掘整理壮族歌圩文化。
组织了民族、文化、文史等部门人员及老民间山歌手等,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编撰工作,其中的《民间歌谣集》共收录壮族山歌近4000首,系统地汇集了全市壮族山歌的各种唱法唱腔。
编印了《崇左壮族山歌集》。
还把山歌资料拍摄整理,录制成光碟,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壮族山歌文化。
2. 开展节庆壮族山歌赛会,利用崇左市花山文化艺术节、崇左(德天)边关国际旅游节、中越边关(凭祥)国际文化旅游节、天等指天椒节、扶绥县文化旅游美食节、龙州天琴艺术节等节庆开展壮族山歌比赛活动,给节庆活动助兴,融进歌圩文化元素,将壮族山歌展现给八方来客。
3. 举办山歌大赛。
从XX年以来,我市举办了两届全市性的壮族山歌大赛,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
今年三月三,由市委、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市民委、市群众艺术馆承办“三月三”壮族山歌擂台赛,主题为“展示壮族风情,演绎壮族民俗、推进经济发展”。
400多名山歌手参赛,分为专业民歌比赛(专业组)和原生态山歌(业余组)比赛,参赛曲目多为民间歌手原创作品。
4. 让山歌当好各种宣传和广告载体。
我市充分发挥山歌强大的宣传优势,让山歌在政策法规宣传、行业宣传、企业广告宣传或多种重大活动中充当宣传载体,推动歌圩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我市首届壮族山歌大赛中,新创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山歌50首,新农村建设山歌50首。
在“花山杯”铁路护路法规宣传山歌赛中创作山歌30多首。
大新县山歌大赛创作廉政建设山歌40多首。
市电力、环保、水利、通讯等行业相继举办山歌宣传活动,创作脍炙人口的广告宣传山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行业形象,助推壮族山歌文化发展。
5.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设置赛歌台,使壮族山歌更显现代气息。
据了解,去年,互联网红豆社区崇左论坛山歌赛歌台,10天内点击率超过10000人次,回帖数超过3000帖,即兴创作山歌超过2500首,论坛版主还评选歌王、歌后、最快嘴、最受欢迎、最热心观众等一系列奖项。
三、我市壮族歌圩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 因遭禁止,使传承出现断裂,极大影响了壮族歌圩文化传承的完整性。
壮族歌圩在古代曾遭封建统治者以“有伤风化”为由下令禁歌。
解放后的“四清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做“四旧”遭到禁止,壮族歌圩由此步入失传或销声匿迹,歌圩文化传承出现断裂。
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歌圩这个民俗文化瑰宝才逐渐复兴。
2. 因山歌传承手段、形式多样化,使歌圩的诱惑力减弱或变味。
如今歌圩不是传承山歌文化的唯一场所,因而失去了歌圩原有的诱惑力,有的甚至出现了变味。
有些地方因交通不便变成无圩无歌,有些地方以喝酒会友为主变成有圩无歌;有些地方是有歌有圩,但多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吸引力不强;有些地方圩正歌好,这类歌圩主要是有民间得力人士大力挖掘歌圩本色资源,极力恢复歌圩原有面貌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