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名词解释
社工名词解释

1、理论作用: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指导服务实践的发展、发展新的理论2、大卫豪分类: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对社会工作所设计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社会工作理论:关于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3、马尔科姆佩恩分类:实证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理论4、人类行为:广义上是指有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义的仅指外显的行为,有多样性动态性、适应性、指向性、可控性以及发展性的特点,受到生物心理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5、社会环境: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及其与人的生物遗传、心理状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系统,有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稳定性及变动性的特点6、朋辈群体:是指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以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人们要适应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与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人类能够改变社会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具有非平衡型。
包括微观、中介、外生、宏观系统8、联结力:一个人所拥有的与他人建立互惠性关系的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联结力,个人才能借助环境中的资源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最终形成的链接里的高低是衡量个人与环境契合程度的主要标准9、生命周期:人类个体大致经历着相同的生命周期,人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这些生命阶段是序列的、普遍性的和可预测性的10、自我规划能力:指在尊重他人权利和需要的同时,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明智的决定,并采取有效行动付诸于实施的能力11、生活事件:对个体和环境造成扰动的某种刺激,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是个体内部环境的变化,应对方式不同可能构成压力源或是挑战源12、胜任感:指的是个人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或控制环境的信心13、自尊感:是由联结力、自我规划能力和胜任感等多个方面培养起来的关于自我的正面感觉14、偏差行为: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时应的行为15、社交内驱力:社会关注的需要、掌握环境的需要、寻求个人社交生活的结构和秩序的需要16、动态诊断:个人与环境互动状况;原因诊断:人与环境互动状况的原因,包括过去的和现在的;分类诊断:试图去分案主的不同类型的状态17、焦虑: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是一种紧张状态,院子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冲突,分为现实焦虑:对外在世界的危险的恐惧;神经焦虑和道德焦虑:个体内部的力量平衡的威胁所致18、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包括阻挠或掩饰不被允许的或不被赞同的欲望以减少内心冲突,包括:否认、替代、认同、投射、退化、压抑、升华、合理化、反作用19、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社会工作MSW名词解释

《社会学教程》第一章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发展战略: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战略选择,是对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考。
第二章社会:由有意志的个体建立在共同兴趣和利益的基础上,经过社会关系的累积和连接组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实在的和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的文化而表现为群体和社会成员的特征,是其遵照社会规范参与群体和社会生活的特性。
社会行动者:指从事社会行动的人,即享有以文化和价值为基础,有目的、有意识活动的人。
人的主体性:指人可以主动地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行为的特征,人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主体。
人的客体性:每个人都是他人行为的对象。
社会关系: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元素,是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有普遍意义的联系。
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主/亚文化: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统治/次要地位的文化。
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强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
社会性断乳: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的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社会价值观念: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成员对社会现象的价值判断,即对某一现象的好坏、优劣、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社会工作的一些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5.伦理困境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案主自决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7.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看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看不见的内心运作都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内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
9.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10.个案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作为服务对象,采用个别的方式,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协助案主进行心理调适与环境改善,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
社会工作一些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根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展的助人效劳活动。
2.社会工作者社会工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效劳的人员。
3.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时机,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根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效劳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那么。
5.伦理困境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案主自决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7.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人的在和外在的变化。
看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看不见的心运作都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
9.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局部。
10.个案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作为效劳对象,采用个别的方式,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协助案主进展心理调适与环境改善,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维护和开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
个案社会工作名词解释

个案社会工作名词解释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学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应用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上,它试图改善社会状况,使社会更美好,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因此,社会工作可以定义为:通过合作、社会参与等行动,以改善公民、家庭和社会状况及其相关活动,以促进公众利益的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有多个不同的词汇,用于描述其不同概念。
它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发展福利、社会保障、公共政策、行政管理、社会研究、社会咨询等。
社会福利是一种政府政策,旨在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它通常包括社会保障、技工救济以及其他有助于缓解贫困或改善社会社会状态的措施。
社会工作服务是基于人际关系的工作,旨在确保客户能够获得需要的帮助和支持。
它包括调解、预防、教育、调查等,以及提供心理、经济和社会帮助等服务。
社会政策是政府制定的政策,旨在改善社会状况,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社会政策的不同方面包括社会福利政策、对社区和家庭的支持政策、就业政策、社会发展政策、健康政策、环境政策等。
社会管理是社会工作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以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
它可以包括社会干预、社会工程学、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服务管理等方面。
发展福利是指使社会上弱势群体能够获得充分的投资、发展和福利的政策和行动。
它的目的是使他们得到公平的机会,增加其可支配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并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公正的社会。
社会保障是一种有效的防止收入不平等的系统,它可以在社会问题发生时,为人们提供实质性的经济援助。
它可以包括失业救济、贫困援助、养老金、医疗补助、子女津贴、低收入补贴等。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的行动,旨在改善人们的生活,使社会发展更加均衡,满足公众利益。
它可以是有关教育、就业、健康、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也可以是有关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政策。
行政管理是政府机构对社会资源的管理和实施,旨在处理社会政策和实施社会计划,改善社会状况。
它一般涉及制定法律、制定政策、实施政策、监控政策执行等。
名词解释社会工作

名词解释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现代社会中为满足广大市民特殊需求而进行的专业性服务。
它以个体或家庭服务为基础,目的是通过日常社会关系、领导和管理来改变世界的社会结构,并推动社会福祉的改善。
社会工作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应对挑战,在社会和政治上充当中介,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建立一个均衡的社会机制,帮助政府实现立法目标。
社会工作的实践方式有个别服务、社区发展、政策研究和实践方面,社会工作师们会针对个体、家庭或社区中出现的问题和问题,制定个别福利计划,改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研究行政政策和服务关系的发展,或者采取行动来改变政策,促进社会发展。
在个别服务领域,社会工作师们帮助客户获得更好的健康及生活水平,并且改善客户职业技能及个人能力,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
他们有时提供免费顾问,改善活动空间,改善客户的社会环境,改善个体行为,提高客户教育水平,缓解家庭矛盾,减少社会不公平,帮助客户变得更有能力。
社会工作师有责任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社会的病理形态的改变,努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会关系,改善社会结构,减少暴力行为。
在社区发展方面,社会工作师努力利用社会资源,推动社区的建设,使其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状态,吸引投资和发展在政策研究和实践方面,社会工作师们负责向政府提出有关社会问题的建议,并影响实际的政策。
他们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应用于寻求解决方案、调节社会关系和维护人民福祉等问题。
他们在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行政管理、社会教育、社会实践和政策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的范围涵盖着从赋权到行政管理,从服务到政策研究,从实践到学术研究,从社会关系管理到社会参与,从有偿服务到公共关系方面。
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公共政策影响力和社会服务分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有效实施社会工作,不仅能改善社会管理和政策,还能推动个人和社会发展,促进均衡发展,提高社会福祉水平,实现社会公平,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工作的一些名词解释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2.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标准,以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 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中处于较差的社会地位和缺乏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群体。
4.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过程中自身所应具有的伦理价值以及在处理与案主、同事、服务机构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伦理准则。
5.伦理困境伦理困境: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们伦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工作实践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左右为难,这就是社会工作中的伦理困境。
6.案主自决案主自决:是指社会工作实务中要确定的案主需要拥有的自由决定的空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有一定的义务去尊重案主做决定的权利,或肯定案主自我做决定的需要,并进而引进各项适当的社会资源或倚重其个人的力量,使案主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决定。
1 / 197.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既是一种社会运动,更是一种随着西方女权运动兴起而逐渐形成的妇女争取自己的权利、要求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
8.人类行为人类行为:人类行为指个体一切外表行为、思想、感受、期望、自我观念等,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人的内在和外在的变化。
看得见的外部行动或看不见的内心运作都是其探讨的对象,而且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内在的思想、情绪、自我观念、期望等如何影响外在的行为。
9.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和活动及其社会过程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0.个案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是以个人或家庭作为服务对象,采用个别的方式,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协助案主进行心理调适与环境改善,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
社会工作名词解释

1Conce pt:so cialsecur ity:t he In terna tiona l Lab our O rgani zatio n (IL O) as: - "The prot ectio n mea sures whic h soc ietyprovi des f or it s mem bers, thro ugh a seri es ofpub lic m easur es ag ainst econ omicand s ocial dist ressthatwould othe rwise be c ausedby t he st oppag es or subs tanti al re ducti on of earn ingsresul tingfromsickn ess,mater nity, empl oymen t inj ury,unemp loyme nt, d isabi lity, oldage,death, the prov ision of m edica l car e sub sidie s for fami lieswithchild ren.”社会保障:社会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公共措施向其成员提保护,以便其摆脱由于疾病,生育,失业,工伤,伤残,老年,死亡等原因造成的停薪和收入大幅度减少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困难,并为与有子女的家庭提供津贴,医疗。
2Soci al in suran ce—Co ncept:Cove r men t pro visio n for unem ploye d,inj ured,or ag edpe ople;finan ced b y con tribu tions from empl oyers andemplo yeesas we ll asby g overn mentreven ce 以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或收入中断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者
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1)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2)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
(3)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是由国际通则所确定的,也可能是根据本地经验发展出来的。
(4)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活动,需要一定的专业规范和组织约束。
2.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在个案工作中,在工作者与案主彼此信任的和谐关系中,充分调动案主本身的潜能与积极性,共同探讨/研究案主的问题,家庭及社会环境,运用案主本身及外部资源,增进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帮助案主成长的目的。
这个定义界定了个案工作的性质,指明了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手段和途径是通过运用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来帮助个人和家庭。
3.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论的前提是认为信仰、价值观、制度、风俗、标记、法律、分工等构成我们社会现实的事物,都是由一个文化中成员的互动建构起来的。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现实”不是存在于意识之外的世界,而是观察者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社会建构,这种“建构”的现实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产品,而是深受所处的语言系统的影响,所以,人绝对不是完全自主的,而是高度可塑的。
由此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不存在必然的、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拥有的只是个人观点和在这种观点指导下的行为。
最后,建构主义关注语言在人们的社会建构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客观的现实并不存在,现实是人们的语言建构出来的精神产物。
4.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最初由人类学这P.C.格里克于1947年首先提出来。
亦称家庭生活历程,指家庭自成立之日(夫妻缔结婚姻关系起),经历扩充、扩充完成、收缩、收缩完成等阶段,直至消亡的动态发展过程。
它反映了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的变化规律。
家庭随着家庭组织者的年龄而增长,而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并随着家庭组织者的寿命而消亡。
在家庭生命运行中,家庭成员完成人生任务,家庭得到延续,母家庭孕育子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