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整理》教学课件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回顾整理——总复习》教学设计青岛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回顾整理——总复习》教学设计青岛版《回顾整理——总复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整理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领回顾。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是一个活动角。
师:是的,你都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生1:我知道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生2:测量角的度数可以使用量角器。
生3:角的两条边是射线。
师:除了射线,你还认识了哪些线?生1:直线、线段。
师:我们知道角与线的这么多知识,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它们整理一下吗?生整理相关知识。
【评析:在本环节中,教师通过一个活动的角引起学生对角和线相关知识的回顾,以点带面,回顾了两个单元的知识】活动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师:将你整理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根据同学整理的情况完善自己的。
生组内交流,完善自己的网络图。
师:哪个小组展示你们小组整理的?组1:我们组是用图表的形式整理的。
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组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怎样画一条线的平行线和垂线?生:……学生继续完善空间图形的网路图。
【评析: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将角和线的相关知识连成线,形成网,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
】活动三: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1.写一写。
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刚才整理的知识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综合练习第15题,写出下面各图的名称。
全班交流。
2.找一找。
你能从下图中找出平行、相交和垂直的例子吗?学生先独立找,之后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全班交流。
3.画一画。
另画出50°、90°、145°、180°。
画出一组平行线。
以平行线间的距离为边长,在平行线间画一个正方形。
生独立完成。
【评析:让学生在写一写、找一找、画一画的练习中掌握角与线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四:总结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你了解了什么样的整理方法?你感到高兴吗?生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全班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十《回顾整理总复习》青岛版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数学问题,教师趁机引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今天我们将要回顾整理三年级上册的数学知识,包括数的认识、加减乘法、时间、长度、货币等,这些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点的混淆,提高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和策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方法指导,培养习惯: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总结归纳等。
5.评价激励,促进发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4.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本章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首先,我们来复习数的认识,包括自然数的排列、奇偶数、整数等。接下来,我们学习加减法运算,要注意进位和退位的问题。再来,我们看看乘法运算,掌握乘法口诀对于计算非常重要。”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课件

25×16×30 =400×30 =12000
能运矿石12000吨。
返回
整理与复习
成人票
儿童票
120 元/人 30 元/人
团体票( 19 人以上) 80 元/人
议一议: (1)如果有 10 个成人和 10 个儿童到这个景 区参观,怎样买票合算? (2)如果有 14 个成人和 6 个儿童呢? (3)如果有 14 个成人和 14 个儿童呢?
整理与复习
口算
23×30= 690 230×30= 6900 300×20= 6000 320×30= 9600
240×20= 4800 400×80= 32000 60×500= 30000 70×600= 42000
返回
整理与复习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4 ×8 5 3
74 1 2 440 0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16×3= 48(千米)
10×3=30
6×3=18 30+18=48
16 ×3
48
答: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48千米。
返回
整理与复习
2.三位数乘两位数。
144×12= 303×31= 34×102= 304×22=
返回
整理与复习
144
× 12 288
144 1 72 8
西师整大理版与复数习学 四年级 上册
4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整理与复习
整体回顾 综合运用
知识梳理顾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
问题解决
百
三
位
位
数
数
乘
乘
积
两
口
位
算
第2章 回顾整理课件(共39张PPT)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上册

0+3 1+3 2+3 3+3 4+3 5+3 6+3 7+3
探索新知
0+0 1+0 0+1 2+0 1+1 0+2
观察加法表, 你有什么发现?
3+0 2+1 1+2 0+3
4+0 3+1 2+2 1+3 0+4
5+0 4+1 3+2 2+3 1+4 0+5
6+0 5+1 4+2 3+3 2+4 1+5 0+6
6-0 6-1 6-2 6-3 6-4 6-5 6-6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8+0 7+1 6+2 5+3 4+4 3+5 2+6 1+7 0+8
9+0 8+1 7+2 6+3 5+4 4+5 3+6 2+7 1+8 0+9
10+0 9+1 8+2 7+3 6+4 5+5 4+6 3+7 2+8 9+1 10+0
探索新知
0+0 1+0 0+1 2+0 1+1 0+2 3+0 2+1 1+2 0+3
北师大版小学4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第三课时)PPT教学课件

整理与复习(3)
数字显示屏
计算器的使用
数字键
清除键 开关键
运算符号键 等号键
整理与复习(3)
我校12名老师带领全校180名学生去看电影,带了3000元 钱,够不够?(成人票每张15元,学生票每张12元)
12╳15=180(元) 12╳180=2160(元) 2160+180=2340(元) 2340<3000 答:3000元够了。
数位要对齐,从个位乘起。
615
4 9 2 ……123×40=4920,4要写在千位上。
5535
整理与复习(3)
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直接加上几个0。
30
300
×3
×3 0
9 0 ……可以只算3×3, 9 0 0 0 ……在积的后面
再在积的后面加1个0。
加3个0。
整理与复习(3)
估算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用到估算时,将数近似的看 作整百、整十数,在进行计算。
305×52 508×35
624×78 74×120
46×589 201×24
229×80 27×315
508 × 35
2540 1524
17780
74 ×1 2 0
148 74
8880
201 × 24
804 402
4824
27 × 315
135 27 81
8505
整理与复习(3)
学校计划购买12台电视和40台电脑,共准备了250000元, 够不够?
整理与复习(3)
综合运用
305×52 508×35
624×78 74×120
46×589 201×24
229×80 27×315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回顾整理)》教学设计(王芳芳)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回顾整理)》教学设计(王芳芳)《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回顾整理)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结整理备考课。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就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中总结整理的科学知识,就是在自学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上,通过筹划联欢会的情境,导入对口算是、笔算科学知识的总结整理,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科学知识展开科学知识的系统整理。
娴熟两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构成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应用领域所学科学知识化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是本课的重点又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中鼓励学生总结整理本单元的内容,构成知识结构,再份层次展开练稳固,最后出具检测题,存有针对性的突破了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就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中的总结整理,学生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算法都掌控了,鼓励他们构成知识结构相对直观。
化解实际问题方面可能会有所差距。
四、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稳固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所学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整理科学知识的能力。
2、学生通过观察,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提高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结整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快感。
在展开排序的过程中,培育学生深入细致、坚实的自学习惯。
五、教学要点分析教学重点:娴熟两位、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构成知识结构,提升学生应用领域所学科学知识化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生练答题纸六、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科学知识备考1、师生谈话,唤起兴趣教师引导: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今天,我们来整理复习一下,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
2、出具情境图,把握住复习内容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昨天晚上已经让大家整理好了本单元的各个知识点,现在四人小组交流,这单元都研习了哪些科学知识,哪些知识你学得比较好的,你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哪些知识容易出错呢?(出示交流提纲)【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打听方法,整理知识点使学生由被动备考变成主动备考,提升学生主动性及积极性。
《回顾整理—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回顾整理——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81页的“回顾整理”、82——84页“综合练习”的部分题及85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间关系的理解。
2.利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与这些图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提高初步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灵活运用平面图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领会转化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各种平面图形的学具卡片、剪刀、三角板、直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1个,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胶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谈话:元旦快到了,为了迎接元旦,学校准备用红、白、黄三种颜色的菊花摆成下面的形状,出示课件:提出问题:占地0.1平方米,要计算三部分菊花分别摆多少盆,应该怎么办?预设:图中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需要分别计算这三种图形的面积。
导入课题:看来,学会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回顾和整理。
(板书:多边形的面积)二、合作探究,自主整理提出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友情提示”的要求进行整理复习。
课件出示友情提示:问题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能先用语言叙述,再用字母来表示吗?问题 2.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请各小组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进行演示并说一说。
问题 3.想一想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有怎样的联系呢?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七 回顾整理》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5.把右图所示的长方体木料切割成最大的正方 体,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最多能切 割几个这样的正方体?
23÷5=4(个)……3(分米) 5×5×5=125(dm3) 最多能切成4个这样的正方体。
(教材第104页“第5题” )
6.做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高1.5分米的抽屉 (如右图),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木板?(木 板的厚度忽略不计)
长 都有6 6个面都是长 相对的面 方 个面, 方形(特殊情 完全相同 体 12条 况有两个相对
棱,8 的面是正方形)
正 个顶 方 点。 体
6个面都是正 6个面
方形
完全相同
棱长
相对的棱长度 相等。(特殊 情况有8条棱 长度相等)
12条棱长度 都相等
1. 对照上图,完成下面的问题, (1)用图示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 相交并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 (3)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 想一想关键是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
(8×4+4×6+6×8)×2 =(32+24+48)×2 =104×2 =208(cm2)
体积:
8×6×4=192(cm3)
(教材第103页“第1题” )
课堂练习 1.计算下列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表面积: (5×5)×6 =25×6 =150(cm2)
体积: 5×5×5=125(cm3)
(教材第103页“第1题” )
5×3+1.5×5×2+3×1.5×2=39(平方分米) 答:需要39平方分米的木板。
(教材第104页“第6题” )
7.用240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框架, 然后用纸板将6个面包起来做一个正方体纸盒, 至少需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这个纸盒的体 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算式58×26=1508,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结果
580×26= 15080 58×260= 15080
5800×26= 1508050800×260=
1508000
58×2600= 150805080×260=
150800
1.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另
一个因数不变,积( 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 2。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为原来的2倍,要 使积不变,另一个因数应(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下面圆中的扇形面积各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并说明理由。
180º
270º
36º
120º
60º
90º
.如果用字母表示:S表示扇形的面积,n表示圆
心角的度数,r表示圆半径
那么扇形面积公式 S
=
n 360
r²
根椐以上公式
圆心角是60º的扇形面积
圆心角是120º的扇形面积
四、总结
• 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O 1
A
B
扇形的特征: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 段曲线围成的。
扇形的定义: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 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猜想: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 心角的大小有关。
下面各图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
×
×
×
√
2、 下面各图中的实线围成的图形是扇形吗?
保护大天鹅
——回顾整理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先把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 再看因数末尾 一共有几个0,就在 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可以先把 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 的末尾添上相应个数的0。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 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 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 位数,得数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 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1)扇形的定义。
由组成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过程。
扇形面积公式
S
=
n 360
r²
为迎接2007年长春冬亚会的召开,王叔叔骑 自行车进行宣传活动,他从图们出发,平均 每天行58千米。一周内他能不能到达长春?
长春
延吉
吉林 图们
58×7≈ 420(千米)
58 ≈60 60×7=420
110+267+52=429(千米)
420﹤429
答:一周内王叔叔不能到达长春。
积的变化规律
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 (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乘法估算
可以把因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 百、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估算, 将积估大或估小,应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 取近似数。
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 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 数。
240×4=960 70×140= 9800
28×3= 84 300×40= 12000
250×30=7500 430+170= 600
32×30=960 66÷6= 11
150×6=900 63÷3= 21
15×5=75
12×4= 48
136 × 43
×
408 444
4848
360 × 25
180
√
72
9000
801×43≈ 32000496×18≈ 10000 689×18≈ 1400049×295≈ 15000 999×6≈ 6000 105×33≈ 3000
√
×
×
√
下面扇形的圆心角各是多少度?
1 周角 2
1 周角 4
1 5 周角
1
个圆面积
2
圆心角180度
1 个圆面积 4
圆心角90度
1个圆面积
圆心角360度
3 个圆面积 4
圆心角270度
二、扇形的面积 1.思考1:
圆心角的大小与扇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得出扇:形的面积随着圆心角的增大而增大
思考2:如果要知道圆心角分别为60º、120 º、 270 º的扇形面积是多少?先要知道 什么?
扇 形 的 认 识
一、复习领悟
1、你能指出这个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和弧吗?
圆心 O 直径 d
二、探究新知
这些物体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认识扇形
读出圆上各部分名称
圆心o、 半径 r 、 圆 心角、 弧AB
像什么?
如下图︰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