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闫章东

合集下载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一、引言线束是电子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连接各个电子元件和传输电信号。

线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线束的质量,制定一套严格的线束质量控制标准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线束质量控制的标准格式,包括线束质量控制的目的、适用范围、定义、要求等内容。

二、目的线束质量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线束的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符合要求,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性能。

三、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线束的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等领域。

四、定义4.1 线束:由多根导线、绝缘套管、连接器等组成的整体结构,用于传输电信号或电能。

4.2 线束质量:线束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具备的符合要求的特性和性能。

五、要求5.1 设计要求5.1.1 线束设计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5.1.2 线束设计应满足产品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5.1.3 线束设计应考虑安装、维修和更换的便捷性。

5.2 生产要求5.2.1 线束生产应符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5.2.2 线束生产应使用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和设备。

5.2.3 线束生产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尺寸、电气性能和接触可靠性符合要求。

5.3 检验要求5.3.1 线束应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检测、电气性能测试等。

5.3.2 线束的外观应无明显的缺陷、损伤或污染。

5.3.3 线束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长度、宽度、厚度等。

5.3.4 线束的电气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包括电阻、绝缘电阻、电容、电感等。

5.3.5 线束的连接器应具有良好的接触可靠性,无松动或断开的现象。

5.4 使用要求5.4.1 线束应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安装和使用。

5.4.2 线束应避免受到过高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5.4.3 线束应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工作。

5.4.4 线束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停止使用并进行检修。

六、质量控制措施6.1 设计阶段应进行设计评审和验证,确保设计符合要求。

线束生产各工序注意要点及品质要求

线束生产各工序注意要点及品质要求
3、本工序的注意点:
3.1、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有无问题,这是直接影响端子压接质量的好坏。(例如:模具有没 有松动,端子有没有到位,模具里面有没有杂质等等)
3.2、员工手势的摆放,不正确的手势会造成各种不同的不良品。 3.3、注意安全,压接作业时切勿将手伸入刀模内。
线束生产的工序及品质要求
4、端子各部位名称及功能说明
4.2、在装配时,左手拿起胶壳,右手取一条相配的端子线,在确认端子弹片正常和插入方向后,右手大拇 指及食指固定好端子的和角度和方向,轻力匀速地直接推进胶壳的穴位底部,直到端子弹片钩住胶壳内 的卡点(正常情况下都能听到咔嚓一声,手上有感感觉)方可为插到位。如图1、图2:
图1
图2
线束生产的工序及品质要求 HHCCBB
8、压接不良图解
NO.1外皮压接过度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原因:压接手势不正确或挡板调试不当导致芯线压接部位压进外皮, 造成外皮压接过度,产生不良。 后果:直接影响导体的压接,造成电流流通不顺或直接断路。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线束生产的工序及品质要求 HHCCBB
3.3、产品不需要扎胶或扎带时,装配时要注意不能绞线。 3.4、复杂装配时,先装配孔位少的再装配到多孔位塑件中。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线束生产的工序及品质要求 HHCCBB
4、装配过程及质量控制点
4.1、在装配作业时,首先应确认材料(线材,胶壳)型号、颜色使用是否正确,是否与相应的图纸和作业指 导书相一致,如不能确认,需向班长或巡检员报告帮忙确认无误后方可正式作业
原因:模具调试,上下模配合不好,或者刀片粘端子。(端子湾的角度在15 以 内是可以接受的)

汽车制造中的零部件质量控制与供应管理

汽车制造中的零部件质量控制与供应管理

汽车制造中的零部件质量控制与供应管理在汽车制造行业中,零部件质量的控制和供应管理是确保整车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分析汽车制造中的零部件质量控制与供应管理的重要性,并探讨相关的方法和策略。

一、设计阶段的零部件质量控制在汽车制造中,设计阶段对于零部件质量的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设计阶段需要考虑零部件的功能需求、可靠性要求以及制造工艺等因素。

为了确保零部件质量,设计团队需要进行详细的性能分析和测试,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此外,应采用先进的CAD/CAM软件来协助设计工作,以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二、生产阶段的零部件质量控制在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保证零部件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步骤。

首先,制定严格的生产工艺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一个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准确控制。

其次,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此外,应采取合理的质量检测方法,对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中的问题。

三、供应链管理中的零部件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在汽车制造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零部件质量的控制和供应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并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供应商必须符合汽车制造商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并且有能力提供稳定的产品质量。

其次,建立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供应商的定期审核和评估,以确保其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改进。

同时,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监控和追溯,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质量问题。

四、质量持续改进和问题解决在汽车制造中,零部件质量的控制和供应管理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制造商和供应商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沟通和解决质量问题。

同时,制定详细的质量改进计划和目标,并使用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如六西格玛、质量功能展开等,来解决和改善质量问题。

此外,建立良好的质量文化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以推动质量持续改进和优化。

汽车制造行业质量控制

汽车制造行业质量控制

汽车制造行业质量控制在现代社会中,汽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为了确保汽车在生产中达到高质量的标准,汽车制造行业一直致力于质量控制。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讨论汽车制造行业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流程、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控制指标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一、质量控制流程汽车制造的质量控制流程是一系列组织、计划、实施和监控质量活动的过程。

它包括:原材料检验、零部件制造、总装过程、发动机调试、车身安全性测试和最终产品检验等环节。

为了确保质量控制的连贯性和高效性,汽车制造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

二、质量控制方法1. 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FMEA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用于识别和排除汽车制造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和问题。

通过对每个零部件和装配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止故障发生。

2. 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SPC是一种基于统计方法的质量控制方法,用于监控和控制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变异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可以及时对制造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3. 全员质量控制(Total Quality Control,TQC)TQC是一种全员参与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员工的积极参与和质量意识的提升,推动汽车制造企业全面实施质量控制。

TQC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和持续改进,通过员工的不断努力和学习,提高汽车制造质量的水平。

三、质量控制指标1.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衡量汽车制造过程中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生产周期、生产线平衡性、生产设备利用率等方面。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可以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汽车制造的竞争力。

2. 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衡量汽车制造过程中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指标。

它包括产品外观、功能性、安全性等方面。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引言概述:线束质量控制标准是指为了确保线束的质量和可靠性,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线束作为电子设备中重要的连接部件,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线束质量控制标准的内容和要点。

一、材料选择1.1 导电材料:线束中的导线材料应符合电气性能要求,如导电性能、电阻率等。

常用的导线材料有铜、铝等,应根据具体应用环境选择合适的导线材料。

1.2 绝缘材料:线束中的绝缘材料应具备良好的绝缘性能,能够有效隔离导线之间的电流,防止短路和漏电等问题的发生。

常用的绝缘材料有PVC、聚乙烯等,应根据线束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

1.3 外护套材料:线束的外护套材料应具备良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阻燃性能,能够保护线束内部的导线和绝缘材料,延长线束的使用寿命。

常用的外护套材料有PVC、尼龙等,应根据线束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外护套材料。

二、创造工艺2.1 导线的剥皮和锡涂:在线束创造过程中,导线的剥皮和锡涂是关键步骤。

剥皮应保证导线裸露部份长度和质量的一致性,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

锡涂应均匀、完整,不得有裂纹、氧化等问题,以提高导线的导电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2.2 绝缘套管的安装:绝缘套管的安装应符合规范要求,确保套管与导线之间的密切贴合和绝缘性能。

安装时应注意避免套管变形、断裂等问题,以确保线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2.3 外护套的注塑成型:外护套的注塑成型应保证注塑材料的均匀性和外护套的完整性。

注塑过程中应避免气泡、熔接不良等问题的发生,以提高外护套的耐磨性和阻燃性能。

三、连接方式3.1 焊接连接:线束中的焊接连接应符合焊接标准和规范,确保焊点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焊接时应注意焊接温度、焊接时间和焊接材料的选择,以确保焊接质量和连接的可靠性。

3.2 绝缘套管连接:绝缘套管连接应确保套管与导线之间的密切贴合和绝缘性能。

连接时应注意套管的安装质量和连接的坚固性,以提高线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

线束质量控制标准一、引言线束是指由多根电线或者光纤组成的束状物,用于传输电力或者信号的导线系统。

线束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领域。

为了确保线束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定线束质量控制标准非常重要。

二、线束质量控制标准的目的线束质量控制标准的目的是确保线束在设计、创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符合预期要求,以满足客户需求和产品规范。

通过制定标准,可以规范线束的设计、创造、检测和验证流程,提高线束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三、线束质量控制标准的内容1. 设计要求:- 线束的设计应满足客户需求和产品规范,包括电气参数、机械强度、防护等要求。

- 线束的设计应考虑易于安装、维修和更换,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 线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要求。

2. 材料选择:- 线束所使用的电线、光纤和连接器等材料应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机械强度。

-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和要求,如温度、湿度、耐腐蚀性等。

- 材料的供应商应符合相关认证要求,确保供应的材料质量可靠。

3. 创造过程控制:- 线束的创造过程应符合相关的工艺规范和标准要求,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 创造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工艺控制措施,如焊接、绝缘、护套等工艺的控制,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 创造过程中应进行必要的检测和验证,如电阻测量、绝缘测试、外观检查等,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4. 检测和验证:- 线束的检测和验证应包括原材料的检测、创造过程中的检测和最终产品的检测。

- 检测方法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电阻测试、绝缘测试、拉力测试等。

- 检测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记录和追溯:- 线束的创造过程应有完整的记录,包括材料的来源、创造过程的参数和检测结果等。

- 线束的追溯性应得到保证,可以追溯到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创造过程的相关信息。

四、线束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1. 培训和教育:- 所有相关人员应接受线束质量控制标准的培训,了解标准的要求和实施细节。

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16■机械装备《 Mechanized Equipment |(2017年4月下〕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康利霞(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文章介绍了汽车线束制造过程中,对线束下线质量、剥头质量,端子压接状况、预装质量、线束装配质量,各工序的控 制要点。

从而有效预防各种质量故障,确保批量生产的汽车线束的高质量和高合格率。

关键词:汽车;线束制造;工艺流程;端子压接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 (2017) 08-0016-02当今时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汽车电 器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发展,汽车线束有“汽车神经”之称,是对汽车进行电信号控制的载体,负责各种电气及电子设备 之间的电力分配和信号传输。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 题。

汽车线束又有汽车“血管”之称,通常被称为是一辆车 的中枢神经系统,汽车线束在整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的。

研 宄汽车线束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对提高整车合格率和 可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皮最大不得超过1m m (见图4)。

压接工序是整个线束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压 接必须先仔细核对工艺卡片上的电线种类、规格、颜色及端 子规格和压接端剥尺寸。

对这一环节质量把关尤其重要,端 子压接质量主要靠压接设备和设备上的压接模具进行保证,在端子压接中需要对剥线头进行定位,而不是靠操作工目视 保证。

压接完成后,要保证端子的机械性能,电器性能,必 须进行拉脱力试验,来检验压接质量。

1汽车线束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下线 压接 拉脱力检验 预装(端子插接)组装----通电检查外观检查----尺寸检查----贴合格证 成品入库。

线束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大部分工序需要人手工操作;人是不稳定的,是影响线束产品品质的关键,生产过程 控制主要对于不同的生产工序,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操作规范,任何一个操作工都必须严格执行,这样生产出来的线束产品 品质就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枪i ! I ! I J 的 严格执 行是确 保, 产 顷 毓的 础 。 1 线 榆验 的第 一步 ,使 用专 、 I 游 杯 对剥 头
J AS OD6 1 1 / 1 9 9 4 标 准 进 仃 测 ; J 次 是 捕 接
下线 ; ( 2 )端 子 接 ; ( 3 )拉脱 力枪洲 ;
( 4)端 子 插 接 ; ( 5 )设 备组 装 ; ( 6)通 电检测 ; ( 7 )9 1 、 枪 测 等 几 个 主 曼 流 程 。汽
常成熟 ,随 蓿新时 期工 设 备电气 化和信 息
化 的摊 进 ,作 为 汽 车 神 经 系统 的 『 , 4 : 线 束
制造 I 愈 发 收 到 人 们 的 再视 ,探 究 汽 I i
线 束 制 造 过 质 量 控 制 要 点 , 埘 提 升 汽 ‘ i
午线 束的生 产是 劳动密 集 型产业的 基础 f :
h【 ^, 绛 阿余年 发展 , 技 术 已经 { } =
3 汽车线柬 生产 流程
汽车 线 求 生产 的 { 要 流程 包括 : ( 1 )
料 应 目 测 呈 F滑 、 完 謦 , 绝 缘 丧 面 无
缺【 1 订 光泽 ,厚度适 I I _, 产 误茅 4 大 于5 毫 米;线芯数 量及颜 色符 合线 求制造标 准 , 导线整 体 无 氧 化 变黑 现 象 ,} 乜 检 测 依 照
发展而 来 , 统 【 、 I 础 匕, 工 序 多 由 人 I :
件_ 平 l J 橡 胶件的 检测 :线 束插拔 f ' t
属镀
膜 平滑 、 无 缺 [ ], 配 葵端 材 料 结 合 良 好 ,
I 、 l l 也 化 水 ,保障 汽车 设 备 合格 率 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闫章东
摘要: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电子信号传输的载体,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
汽车线束,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汽车电路,线束对汽车电气、电子设备及各系统之
间协调配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简述了汽车线束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并详
细介绍了端子压接、预装、总配等工序的质量控制要点,旨在降低汽车电
子设备故障率,识别潜在失效模式,提升量产线束产品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汽车线束;线束工艺;质量控制
1汽车线束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
对电线等原材料入库检验→原材料入库→原材料存放→原材料领取→开线→
切管→穿防水堵→端子压接→检查端子压接外观→检查端子与电线的拉脱力→预
装→总装→导通检测→外观检查→尺寸检查→ 贴合格标签→成品报检→成品抽检
→成品入库→成品交付。

汽车线束加工行业有着自身的行业特征,属劳动密集型,很大一部分工序作
业需要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是不稳定的,也是影响线束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线束生产过程控制主要针对于不同的生产工序,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任一作
业者必须严格遵守,这样生产出来的线束品质才有保障。

2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2.1电线等原材料入库检验
原材料入库检验,首先应从电线、套管开始,检验员依据《产品规格书》、
厂家自检报告单,对电线、套管进行确认检查;其次为护套、端子、橡胶件检验,应从外观、尺寸、性能、材料四个方面进行抽验,依据产品图纸,需核对厂
家提供的出厂检验报告单,最后是线束用其他零部件的检验,检验依据为图纸及
厂家提供的出厂检验报告单,检验完成后,检验员需做记录,库管员凭检验员出
具的《外协外购检验报告单》办理材料入库手续。

2.2开线工序
开线(又称下线、裁线)根据裁线工艺卡或作业指导书,用电脑剥线机,把
电线裁成总长度及剥头长度符合要求的一道关键工序。

裁线外观质量应符合公司
制定的《裁线剥线外观检验基准书》的相关要求,线长、剥皮长度、外观等符合
设计要求。

其注意事项:①电线规格、型号、颜色符合设计要求;②所裁电线的总长、前后剥头尺寸符合要求;
③绝缘外皮无破损、刮伤;④芯线部位无损伤或切断;⑤铜丝无散乱或
弯曲;⑥铜丝无氧化发黑;⑦绝缘层脱皮干净、无斜口;⑧所裁电线无长短不
齐现象。

对裁线首件外观确认时,应使用 CCD 目视检查。

开线尺寸确认,总长使
用刻度尺测量,剥头尺寸使用数显卡尺测
量,首件确认合格后,可批量作业。

在电脑剥线机的打捆数达到后,应对
电线进行打捆,在每捆电线剥头处戴上保护杯,以免铜丝分叉、扭曲,影响下
序作业,最后将保护好的电线放置在周转箱、车上,转入下序。

2.3端子压接
端子与电线的连接应优先采用压接的方法,这是标准 QC/T 29106-2014 《汽
车电线束技术条件》的首要要求,端子压接工序是汽车线束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压接是指通过施加一定的机械外力把端子压接爪咬合在剥头尺寸合格的电线
上,使两种材料紧密结合,满足机械强度性能与电气传导性能的目的,并使汽车
电气系统灵活运转。

良好的端子压接能够降低线路电阻,避免铜丝氧化,保障系
统通电顺畅、气密结构紧固。

端子压接多为单线压接,但偶尔也会出现双线、
三线并压(即合线)的现象,为保障压接质量,需采用拉脱力检测、压接高度测量、剖面分析检查的方法来检查效果。

拉脱力试验检测主要是测试端子和电线结合的强度,以端子引张检测仪为检
测设备,通过拉脱力测试,确认最大拉脱力是否符合标准要求,QC/T 29106-2014 《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4.4.6 要求对端子与电线连接,拉力值测量要包含
绝缘层压接,拉脱力测试符合要求后,可进行批量生产。

端子剖面分析检查,导体中所有单线的断面应呈不规则多边形,蜂窝状,端
子压接部位应包住全部导体,端子压接的卷曲部分应相接,支撑角度最大不应超
过 35°,且卷曲部分末端距离不大于端子材料厚度 S 的 1.25 倍,材料厚度 S 取端
子图纸规定值或符合图纸要求的标准样件的测量值;端子压接卷曲部分端部不能
触到端子内部,距底部的距离应大于0。

对于飞边、裂纹,应符合企业内控标准。

端子压接外观检查,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原则为 : 端子的正面→侧面→
背面→侧面→前端→尾端,应满足《端子压接质量外观基准书》的要求,导体压
接区,导体芯线应全部压入端子的卷曲部分中;电线绝缘层不应被压入导体压
接区;压接区卷曲部分相互顶住、紧闭 , 端子背面形成明显的压接沟;绝缘层压接,摇摆 ( 弯折 ) 测试合格。

2.4预装工序
将压接好端子的电线插入连接器孔位中。

管控要点:分装前要仔细核对作业
指导书,确认来料是否正确,若来料或半成品不合格,则不合格品管理程序执行;端子装配需到位且平整,即端子顶端在同一平面,无歪斜、高低针现象。

带矽塞压接的端子,矽塞不应损伤,导线与矽塞之间,矽塞与护套之间应保持
过配合,以保证密封性能。

其他质量控制点:a 端子插入的孔位必须符合分装图
的孔位要求;b 穿护套需按“推”、“听”、“拉”三步曲操作,保证端子到位,不退
出,特别注意,插端子后必须有回拉(有的企业要求回拉两次)动作,回拉后
端子未退出,表示端子装配到位;c 护套引出线需平顺,不出现明显的长短差异,避免造成单根线受力;d 对于装二次锁片的护套,需确认锁片是否安装到位。

2.5总装工序
总装工序是指将插接好护套的电线,按照工艺要求,在装配板上进行捆扎、缠胶带、装配卡子,形成一条线束。

总装序管控点:①孔位装配错误(又称误
配线、配线错误),该不良为重缺陷,影响安全性;
②线束装配过程中注意错、漏、多装现象,错、漏、多装如不能及时被发现,会造成大批量的返修,浪费工时,线束少部件,线束卡扣位置错误,造成
无法装车,顾客抱怨;③线束胶带未缠绕或缠绕不紧密,造成电线松散,漏线,在整车线束装配过程中,容易造成线束刮伤,最终导致线束失效;④支线应捋顺,再捆扎缠绕,否则在装车时,易造成线束扭曲;⑤尺寸短,固定点受力大,易损坏,最终异响;⑥剪扎带时,保留 1 ~ 2mm 余料,且不能留有尖角;⑥
装配完成后,线束挂在线架上,不能让拖地,以防人为踩踏,造成损坏。

2.6线束导通检测及终检要点
线束导通检测仪是导通检测的主要设备,按提前设定好的程序对电路进行
多层次的项目检测,如线路完全正确,设备发出提示音并显示 OK,如显示 NG
和连续警报,则该线束存在不良,需隔离标示。

导通检测后,线束质量控制进入
最后阶段,外观及尺寸检验,一般取两条线束对比检验,线束各关键尺寸应符
合图纸要求。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汽车线束对整车来说非常关键,大批量生产汽车线束,把控每
一道工序质量,确保批量生产的线束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对线束企业及配套厂
商意义重大,将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对传统车的替代,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线束行
业的重大变革,同时也对线束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更多的线束质量
控制方法,提高线束产品质量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康利霞 . 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J]. 南方农机, 2017,48(8):16-17.
[2]方娟,杨帆 . 汽车线束制造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J]. 工程技术:文摘版:00271-00271.
[3]王冲,李建辉,康朝英. 汽车线束防错设计探讨[J]. 科学与信息化,2017,12(25):15-16.
[4]朱朝飞,周锋,周萍 . 汽车电线束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 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6):00257-00257.
[5]QC/T 29106-2014,《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