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合集下载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和道德互为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

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制度,与人们日常的道德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二者的互动作用。

一、法律与道德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和规范。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保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道德是指人们对行为和价值的判断和评价体系,是社会共识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道德凭借着个体和社会共同的认同,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考,以实现善与恶的区分。

法律的特点在于其强制性和外在性,即法律具有强制力,违法者将面临处罚,并由国家机构执行。

道德的特点则体现在其内在性和自觉性,道德不仅仅是为了遵守规则,更是基于内心自愿的选择。

二、法律对道德的作用1. 约束和规范行为:法律通过制定明确的法规和条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的规范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道德的规范作用相似,两者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2. 维护公平正义:法律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体现。

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实现对不正义行为的制裁,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法律的追求公平正义的理念与道德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相一致。

3. 补充和完善道德:法律对道德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约束和规范行为上,还可以通过法律的力量来推动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法律可以强制推行道德的内容,以规范社会,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三、道德对法律的作用1. 道德的内在驱动力:对道德的遵守和践行基于对善与恶的判断,内心的道德驱动力可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2. 塑造法律意识:道德对法律的作用在于构建和塑造人们的法律意识。

强调个体在遵守法律的同时要考虑道德因素,培养良好的法律观念和行为习惯,为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坚实基础。

3. 培养社会共识:道德通过对行为和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培养了社会共识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这种社会共识可以作为法律形成的基础,为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共同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共同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有着如下共同之处:
一、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的。

二、都主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法律观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公德,实现法治中国梦。

三、都强调崇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四、都致力于建设一个有法治、有秩序、有和谐的社会,使公民拥有和享受法律保护,充分发挥公民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权利。

五、都着力实现法治中国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

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另一方面,法律在制定时往往具有前瞻性,可能超越当时的主流社会道德。

当道德与法律的步调出现不一致,二者之间的冲突就随之产生了。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概念,它们既互为补充又有所区别。

道德是人类内心自觉的行为规范,是良好品质的表现,而法律是社会强制的行为规范,通过立法和制度具体规定。

道德和法律在互相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着社会的正常运转。

首先,道德与法律在目的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道德是个人内心对善恶、对错的一种评判和约束力量,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遵守道德准则,尊重他人权益,注重社会公义和公共利益。

法律则是通过立法机关的合法程序,借助立法文书规定必须遵守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行为加以约束,维护公正和秩序。

其次,道德和法律在指导行为上互为基础。

道德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我规范,它通过社会和家庭教育等方式灌输给我们。

即使没有法律的约束,我们也应该遵守道德准则,不伤害他人,保持诚实和守信。

然而,道德的规范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良心和自觉,无法约束所有人。

法律的出现填补了道德的不足,它以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而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中,道德起到了一种补充作用。

法律无法穷尽社会发展中的一切可能情况和问题,它能规定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准则和法律条文,而道德则能在法律之外,更精准地进行行为评判。

当法律无法回答某个具体情境下的行为是对还是错时,道德的准则就会发挥作用。

比如,在道德上,我们认为主动帮助他人是一种善良的行为,但法律并没有规定必须每次都帮助他人。

道德约束的具体情况可以根据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在法律规定的范畴之外提供更多行为选择。

此外,道德和法律在实施和执行方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和个人自我评判来执行的,而法律则是通过法院和执法机关的力量强制执行的。

当违反道德准则时,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责备和指责,或产生内心的愧疚感。

而违反法律则会面临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

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会削弱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因为个体可能会考虑到法律对其行为的具体后果,而不是道德的内在价值。

论法律与道德

论法律与道德

法律与道德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紧密联系一直是学者们永无止境的探讨话题。

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然而又存在着必然的区别,在它们的应用领域中,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分离。

从亘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时代,虽然各有不同,但二者的本质依然从中体现,没有一个时代能够逃离其二者的制约。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

法律是政治上的正义,是世所公认的公正不偏的权衡标准,是理性的体现,又是一个合同式的契约。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正义论就曾经指出:城邦以正义为基础,由这种正义衍生出法律,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

正义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产生的一种美德。

法律是建立在正义基础之上的,由正义延伸出法律。

正义的原则寓于实体法之中。

自由正义导致了自然法的形成,而这成为国家制定实在法的依据。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的人们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作为一种标准在行为“道德与不道德”之间划了一道线,由此产生了道德底线。

何谓道德底线?你可以不高尚,但是不能无耻。

要做到这个要求,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这就是道德底线。

法律与道德是产生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两种不同程度的行为准则,这就决定了二者之间必然区别和联系。

法律与道德有以下几点相同之处:第一,法律与道德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第二,法律与道德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第三,法律与道德是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第四,法律与道德的目标是一致的。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1 道 德和 法律都 具 有正义 性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论作为法律论 的基础。他认 为: “ 法律
的实际意 义却应该 是促成全部 人民都能促 进于正 义和善德 的制度 。” 罗马法学家乌尔 比安认为公道和正义是法律 的 目 的, 并且是它的准绳 。 他说 : “ 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他的权 利 的一个 固定 的和永恒 的力量 。法律 的箴 言是这样 的 , 过诚 实 生活 , 不伤害任何人 , 给予 每个 人他 自己应得 的东西 , 法学是 有关人 的和神的事物的学问, 是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学问。 ”
2 道 德与 法律在 调整 范 围上具有 交叉性

著名 的罗马法学家西 塞罗在论述法 的概念时说 :某种存 在 “
般来讲 . 德调整社会 生活各方 面的社会关 系 , 道 其调
作者简介 : 路标 (9 4 ) 男, 南商丘人 , 18 一 , 河 华侨 大学政 治伦理学专业硕 士研 究生, 现就教于商丘职业技术 学院。
道德 法 律 化 的可 能 性 根 源 于道 德 与 法 律 的共 性 。道 德 和 法 律 的 共 性 主 要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方 面 :
人类社会共 同利益 的需求决定 了道德 的内在精神之 一就是
正义 一旦失去了正义的理想性和崇高性 , 道德也就失 去了
它应有的价值。正是由于道德 的这种 内在价值精 神 , 它才成 为法律规范制定 和实施 的价值参考 , 那种完全独立 于道德标
道德也具有正义性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 , 正义与非 正义 , 光荣与耻辱 , 公正 与偏 私等观念 、 原则和规 范的总 和。 道德代表和反映着人类共有 的正义观 , 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
社会 的伦 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制度 , 尤其是法律

浅谈法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法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法与道德的关系【摘要】法律与道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它们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定义了法与道德的含义,探讨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研究背景。

在正文部分中,分析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相互影响、区别、共同目标、冲突以及实施和规范的关系。

结论部分则强调了法治和道德建设的统一性、互补性和发展性。

通过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演进过程,促进法治和道德的共同发展。

这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联系,对于提升人们对法治和道德关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法与道德, 定义, 联系, 研究背景, 相互影响, 区别, 共同目标, 冲突, 实施, 规范, 法治, 道德建设, 统一, 互补, 发展.1. 引言1.1 法与道德定义法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联系,又有着各自独立的定义和功能。

法律是由国家和政府制定、保障并执行的规范行为准则,是一种强制力量的规范体系,通过立法和司法体系的运作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而道德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是一种内在的自律力量,通过社会习惯和道德规范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定义上看,法律是一种外部强制性的规范,其主要目的是保障社会秩序和权利;而道德则是一种内在自律性的规范,其主要目的是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尽管法律和道德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人们的权益而存在的。

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

1.2 法与道德的联系法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规范行为的准则,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强制力量很强的规范行为的准则,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的善恶标准。

法律和道德都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常常互为补充和支持,相互交织在一起。

法律和道德在规范行为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道德与法律的共性点
【摘要】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和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尽相同,有些社会关系只能依靠道德来调节;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它一般只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律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阶段普通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所能接受的程度;对法律的过分依赖可能造成道德的弱化。

因此,探讨道德法律的共同点以促进道德法律化或法律道德化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道德;法律;共性点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向社会转型过渡的时期,社会的物质层面、法律制度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正在进行着全面的调整和发展,这种调整和发展必然经受文化融合、价值多元化而导致人性的迷茫和价值的冲突。

在此形势下,人们自然会对我国的道德和法制建设重新进行审视,研究探索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制衡机制,以建构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中道德和法律的共性点便成为伦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从道德法律化角度进行论述。

道德法律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道德法律化是伦理制度化的主要内容,一般是指在道德建设中将一定社会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转化或规定为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目的是以制度这种硬约束手段,规范并提高道德水平;从狭义上讲,道德法律化侧重于立法过程,指的是通过立法手段将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或确定为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范的活动。

本文所说的道德法律化是指狭义上的道德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根源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

道德和法律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德和法律都具有正义性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论作为法律论的基础。

他认为:“法律的实际意义却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于正义和善德的制度。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公道和正义是法律的目的,并且是它的准绳。

他说:“正义乃是使每个人获得他的权利的一个固定的和永恒的力量。

法律的箴言是这样的,过诚实生活,不伤害任何人,给予每个人他自己应得的东西,法学是有关人的和神的事物的学问,是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学问。

” 著名的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述法的概念时说:“某种存在物是否为法律,并不是看它是否出自国家或是否为习俗,而是看它是否与正义、与自然相一致。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恶是自然的对立物”,所以制止非正义的行为就是“自然的事情”,而不是惩罚。

他把法的基本特征看成是正义,而非国家强制性,这样就把法律与道德的距离拉得很近了。

根据以上法学家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法律的最基本特征是正义性,正义性是法律称其为法律的标志。

道德也具有正义性。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代表和反映着人类共有的正义观,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和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需求决定了道德的内在精神之一就是正义。

一旦失去了正义的理想性和崇高性,道德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正是由于道德的这种内在价值精神,它才成为法律规范制定和实施的价值参考,那种完全独立于道德标准、道德原则的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是不可能存在的。

立法者总是借助于立法实现道德的法律化,从而将本阶级的道德标准、道德理想、道德原则渗透于立法之中,以此获得全社会成员共同遵守。

由此,我们可以说,道德
是法的制定活动的重要渊源。

道德可以成为评判一个法律的标准,甚至可以这样说,一部较多地体现或反映道德价值的法律,会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实用价值。

因此,道德的正义精神包含了法律的正义性,法律不体现这种正义的道德精神,甚至背叛这种精神,法律就是不义之法,法制就会失败。

道德法律化是法律自身的应有之义。

2道德与法律在调整范围上具有交叉性
一般来讲,道德调整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其调整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法律对现实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予以调整,也就是说,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既是道德调整的对象,也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对这类社会关系的破坏既受到道德的谴责,也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关系成为经济领域重要的社会关系,重合同、守信用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而且必须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合同关系,使道德规范法律化,才能为合同主体提供明确、具体的行为模式,以保证合同关系的正常发展。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制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换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

3道德和法律均含有“义务”性
义务是道德领域中的一个根本性概念。

义务是指必须履行相应行为或者禁止某种行为。

作为根本性的道德概念的义务并不否定还有其他道德概念“这只是说,‘义务’在逻辑上先于其他道德概念,其他道德概念以‘义务’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并且只有参照它才能得到理解。

”义务是根本性的道德概念表明了在道德中义务规则是基础性规则,美德、修养也只有尽了道德的义务之后才能实现,或者说凡道德美德、道德修养高的人其实就是那种不断尽道德义务的人,因此,道德在本质上意味着义务。

在法律中义务同样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权利和义务构成法律的基本范畴,二者统一于法的内容之中。

从个人不履行法律义务即不得享有相应的法律权利的角度来看,权利宣言实指义务宣言。

因此,义务是道德法律化的中介和桥梁。

义务构成了立法者将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即道德法律化的基础。

4道德与法律都具有普适性
道德是由美德、原则和规则所构成,但只有道德原则与道德规则具有普适性,即人们有义务依原则行事,有义务遵守规则,而道德美德则属于倡导性的高于义务的范畴,美德只能要求人们努力去做,却不得要求人们必须去做;我们可以期望实现一个人们的平均的道德水准较高的理想社会,却无法实现其中每一个人皆成为圣人、道德完人的社会。

也就是说,道德原则、规则可以加以普遍化,变为人人可以遵守的且能够做得到的一般性规范,而美德却无法加以普遍化。

所谓的可加以普遍化,按照康德的观点,即一项道德行为准则只有当每个人永远服从它在逻辑上是可能的,才可以被接受为普遍法则。

行为准则的可加以普遍性是道德的最低限度的标准,道德义务的普适性使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以明确的、普遍的、稳定的法律去推行其道德标准,从而使伦理观念成为可能。

道德可加以普遍性的特征内在地要求把人人能够做到的道德法律化,以法律的普遍有效性引导、规范、推动、保障和约束道德的制度文明化,并反过来通过社会主体行为透视其道德状况是否文明,从该意义上讲,道德与法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谐性。

5道德和法律在价值目标上具有统一性
道德法律化是为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即通过法律的手段迫使人们遵守一定的规范,以保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人类行为实施他律,如果这样,它仅仅是暴力下被迫服从而已。

事实上,法律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调控的主要手段,绝不仅仅因为它具有国家强制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这种普遍有效理性规则,来内在地表达、传递和推行能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定价值原则和要求。

如果法律和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背离,必然受到道德力量的抵制而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

因而,道德法律化的目标是道德自律。

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在现代,道德的自律同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境界,法律强制性只是道德法律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法律要得到卓有成效的实施,就必须把外在的强制性内化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律令,法律只有成为人们的心理、情感需要时,才能得到普遍自觉的遵守。

道德法律化的归宿是把法律意识融入并积淀在人们的内心的道德信念之中,将社会道德律令转化为人们内心的信念,从而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要求,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罗国杰.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