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积极意义: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

式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也有一定成就,影响日后中国的发展。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在洋务运动其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而引入西方科技,则令中国开始现代化。期间创办的同文馆,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习得技能,这些学生对西方科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国日后发展有莫大帮助。

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首先,“洋务派利用西方新式武器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当然是反动的,但他们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以防止外人觊觎的思想,在当时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其次,“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使清政府初步拥有一支使用近代化武器的海陆军,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多少发挥了一些作用”。“如果说,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间,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那么,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务活动的重心已明显地转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这方面来”。再次,“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较明显地具有‘收回利权’、‘堵塞漏卮’的意义”。

历史作用反方面: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

应该向西方和日本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且洋务企业官督商办。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满洲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一针见血:“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 / 2

的理论根据。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风靡全国,相形见绌的洋务运动,不得不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洋务运动“促进中国社会走上半殖民地的道路”。依据有二:首先,“洋务运动所练的军队及所举办的军事工业,都具有半殖民地化的特征。第一,受外国侵略者所控制,成为西方资产阶级销售过剩军用器材,吮吸中国人民脂膏的‘好场所’;第二,只能够用以镇压国内人民革命,而不能够用以抵抗外国侵略”。其次,“洋务派发展的经济企业,先是‘官办’,后有‘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经营管理之权,操之于‘官’,直接与封建政权相联系,为封建统治服务。这些企业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对外国资本有紧密的依附关系,为西方资产阶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增开了‘方便之门’。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质,乃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

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首先,“在洋务运动时期,商埠由五口通商发展到三十六口通商。他们遍布中国沿海和边疆,并在不同程度上深入到中国内地”。这“实际上说明了不平等条约的网罗的扩大和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其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这期间加强了他控制中国财政大权,洋务派在这个时期的外交活动也处处依赖洋人,执行卖国投降政策”。再次,“进出口贸易在不等价交换条件下逆差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和失败原因简析

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和失败原因简析 摘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朝政府掀起的一股办洋务热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西方武器及科技,兴办洋务,洋务运动在这种条件下兴起。洋务运动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失败。本文就对洋务运动的兴衰、意义及失败原因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洋务运动历史意义生产力变革局限性

1 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洋务运动的兴起,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为标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用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对洋务运动的兴起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曾经向外国购买过洋炮布防海口,还试制过战船。并主张以粤海关税为经费,学习外国“制炮造船”,编练水师以“制夷”。他把这一主张上奏道光皇帝,请求施行。而且强调“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但是,道光皇帝以“一片胡言”的批语加以批驳。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魏源提出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他认为夷有“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主张设局仿造轮船枪炮,“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但也没有为当局所采纳,被搁臵了二十年。当时,洋务还不为多数人所重视,谈洋务被认为可耻。多数封建统治者还存在着一种浓厚的妄自尊大思想,以“天朝”、“天国”自居,自我陶醉。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内河航行权等国家主权,丧失殆尽,完全处于被压迫被欺凌的地位。两次战争,两次失败,两次丧权辱国。他们开始感到资本主义列强的厉害,感到自己的衰弱,看到自己的一些短处。首先看到的是与洋人交锋的武器装备不如人家。从而感到有必要学习人家,讲求军政。“师夷”才被提上议事日程。洋务成了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洋务运动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 其次,洋务运动还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产物,说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清朝统治者深感洋枪洋炮的“得力”。李鸿章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开花炮弹,以攻剿甚为得力。”“此次克复湖州等城,破敌摧坚,颇得开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洋务运动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显著。经过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保护清政府。但是好多原因制约北洋海师发展,例如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建议严禁北洋海师增加新的“舰、炮、军火”。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到了1891年,晚清政府觉得已经可以一劳永逸,不知道海军是一个要持续投入、持续发展的军种。在户部尚书,即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主张下,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炮弹。经费的大幅度削减,令北洋水师举步维艰。首先是燃煤问题,北洋水师的用煤来自于开平煤矿。丁汝昌曾向开平煤矿的总办张翼写了一封信:"……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状气力。" 但是张翼根本不予理会,一是北洋水师的报价太低,根本买不起优质煤;二是朝廷大员和张翼多有瓜葛,甚至连直隶衙门也有开平煤矿的股份,丁汝昌根本拿他没办法。随之而来的是锅炉问题,北洋水师的军舰舰龄较久,在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经到了报废年限。1893年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锅炉,但是局限于户部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行性。"锅炉汽管本皆旧朽,经此震动,多有渗漏"则是对于"靖远"舰当时的描述。三是炮弹问题,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多是天津机械局生产的实心弹,"穿而不炸"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多有尺寸不合格,无法使用的。 清朝后期,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洋务派关系日益恶化。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7月16日,光绪皇帝下旨,申饬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 "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若顾虑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贻误战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北洋海军部分继承了晚清军队落后的制度和习气,水师后勤管理腐败,福建人把持着整个舰队日常职能,甚至在战斗中,管带还在岸上嫖妓。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最新洋务运动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积极意义: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新 式教育(新学)、新式军队(满清新军)、新思想(共和)、铁路、重工业(矿山铁厂)等影响后世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科学技术上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洋务运动时期建立的机构和系统今天还能见到,如:邮政系统、电信系统、铁路系统、招商局、江南造船厂、交通银行等均由晚清延续至今。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也有一定成就,影响日后中国的发展。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在洋务运动其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而引入西方科技,则令中国开始现代化。期间创办的同文馆,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习得技能,这些学生对西方科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国日后发展有莫大帮助。 洋务运动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首先,“洋务派利用西方新式武器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当然是反动的,但他们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以防止外人觊觎的思想,在当时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其次,“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使清政府初步拥有一支使用近代化武器的海陆军,在后来的对外战争中多少发挥了一些作用”。“如果说,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间,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是针对国内农民战争,那么,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农民起义的逐渐平息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日益加深,洋务活动的重心已明显地转移到抵御外侮、防止中国殖民地化这方面来”。再次,“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较明显地具有‘收回利权’、‘堵塞漏卮’的意义”。 历史作用反方面:洋务运动只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术而不引进西方政治体制, 应该向西方和日本学习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且洋务企业官督商办。康有为批评洋务派的变法是“积习难忘,仍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风雨既至,终必倾坠”;“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批评更加形象化,他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满洲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对洋务派官督商办方式的批判也是一针见血:“李鸿章所办商务,无一成效可睹者,无他,官督商办一语累之而已。”严复在《辟韩》一文中,更击中了洋务派维持封建专制君权的要害,指出:“君臣之伦,出于不得已也,患其不得已,故不足以为道之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在《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中,严复又形象化地批驳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他说:“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批评一针见血,从而动摇了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根据。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的“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主张,风靡全国,相形见绌的洋务运动,不得不被迫退出政治舞台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初中历史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运动,它发生在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的中国。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力衰弱,社会 动荡,经济落后。洋务运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次尝试,具有重要 的历史意义。 首先,洋务运动推动了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建设。在洋务运动中,中 国开始引进欧洲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设备。许多知名的洋务派人物,如 曾国藩、张之洞等,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组织开办了各种新式 学堂与科研机构。他们还带领中国工匠学习西方的制造技术,建设了 许多近代化的工厂和造船厂。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开始了自主研 发和生产机器、造船等领域的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洋务运动推动了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个时期,中国 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侮辱,无力保卫国家主权。为了加强国防力量,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人物主张自主研发和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他们 亲自参与军事装备的制造与改良,举办了现代军事学堂,培养了大量 现代化的部队。这些努力使中国在舰队、武器装备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为保卫国家利益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此外,洋务运动对于启发民智、促进国家整体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人物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许多新 式学堂的建立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接触新知识的机会,启发了民众的 思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洋务运动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教育 体制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素质,培养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

然而,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首先,在科技引进过程中,中国没有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研体系,科学技术发展依然依赖 于外国的引进。其次,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贪污腐败和势力 斗争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许多洋务企业的倒闭。最后,由于缺乏 整体规划和统一领导,洋务运动没有形成有效的组织和运作机制,导 致了实施的不够连贯和高效。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对于 推动科技进步、国防现代化和民智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存在一 些问题和限制,但洋务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有着深 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国防建 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努力。

历史小资料洋务运动目的及意义

洋务运动的目的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寙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的。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学术界一直争论较大。有的同志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他们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刘晓光《洋务运动不该肯定》,《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6期)。有的同志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李时岳、胡滨《论洋务运动》,《人民日报》1981年3月12日;徐泰来《也评洋 务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孔令仁指出:就洋务运动的本质倾向来说,它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是进步的;洋务运动功大于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新运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文 史哲》1983年第3期)。戚其章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认为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孙占元则提出一种折衷看法,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开明派掀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求强”“求富”的变革运动;它对内镇压以自救,是反动的,而对外御侮以自强,又是进步的(《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新政》,《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基于以上不同认识,学术界对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巩固了旧的封建统治,是一条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反动路线,不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可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日而语(黄逸峰、姜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红旗》1984年第7期)。另一种观点与此截然不同,认为洋务运动应该纳入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同志倾向于对洋务运动作基本肯定的评价。近年,有不少文章开始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作进一步探讨,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尽管看法仍然有别,但总的来看,肯定多于否定(李平生等《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1990 年第2期)。 二关于洋务思潮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有关洋务思想的研究,本属空白,以往即使提到,也多是简单骂倒了事。近10 年来,这一领域日益引起学术界重视。特别是一些学者在对洋务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洋务思潮”的新概念。洋务思想开始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取得一席之地。1989年以后出版的几部思想史专著,如吴剑杰《中国近代 思潮及其演进》、刘兴华等《中国近代思想史略》、宝成关等《中国近代政治思

洋务运动的意义

洋务运动的意义 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段历史。这一运动持续了近三十年时间,始于清朝咸丰年间,终于光绪年间,其间经历了洋务之风、兴办洋务、停辦洋务等诸多阶段。洋务运动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中国近代工业化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重要契机。当时中国封闭落后,无法与西方列强抗衡,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已经到了极点。为了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政府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中国学习了很多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理念,开办了大量工厂、企业和学校,引进了大量机器、设备和资金,为中国的现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旧时的帝制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荒废,中国的文化和科技都落后于世界各国。为了赶上世界的步伐,中国政府着手进行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国内的现代化建设。这一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改善中国的军事实力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军事实力。清朝时期,中国的军队长期以来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军力无法与西方列强相比。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自治,中国政府开始推行

洋务运动。经过数年的努力,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这一运动中,中国开辟了军事工业,生产了许多先进武器和军事装备,为中国的军事实力奠定了基础。 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境界 洋务运动是中国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的历史事件。当时,中国向来封闭落后,知识和文化水平都很低,人们的思想都受到了束缚。洋务运动是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挑战,人们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了新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中国人的视野逐渐开阔,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进步。 五、促进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洋务运动也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事件。在这一运动中,中国政府坚决抵制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凌,始终坚持中国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这一运动为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自信。 总之,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来说,需要密切关注洋务运动的历史和经验,不断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从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上说洋务运动最终是失败的。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高唱“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御外侮。洋务派反对守旧派,认为守旧派“陈甚高,持论甚正”,然而“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斗争十分激烈。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势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明白,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持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暂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但是朝廷中大部分顽固派和各种有名望的守旧派抬出了“礼义廉耻”、“天道人心”和“用夏变夷”等封建教条,全面地反对学习“西学”,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攻击洋务派提倡“西学”,是“捐弃礼义廉耻的大本大原”,是“败坏人心”,是“用夷变夏”;甚至攻击侈谈洋务者是“祸国殃民”,是“洪水猛兽”。他们指责洋务派自造船炮是“虚耗国帑”和“便于浮冒”;特别反对推行耕织机器,认为“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他们反对洋务派开采矿藏,修筑铁路,筹设银行,便利商民等措施,认为“古来圣君贤相讲富强之道者,率皆重农抑商,不务尽山泽之利,盖所称为极治者,亦曰上下相安,家给人足,足以备预不虞而已”。认为这些措施会“便利外国侵略”,“妨碍小民生计”。甚至认为开矿修路,会“震动地脉”,“破坏风水”,要求“永远禁止”。他们对经办近代工矿的洋务派,不断进行人身攻击,指责周馥、盛宣怀、杨宗濂、马建忠辈,“其人皆屡被讥弹,而时号通晓洋务,专能依据洋书,条陈新法,阳为创设,阴便私图”;“皆唯利是图,通外洋以蠹中国”。特别对其中从商人买办出身的人员,更是十分轻蔑。如攻击丁日昌“曾以诸生充洋行雇员”,“矫饰倾险,心术不正,实为小人之尤”。攻击唐廷枢等是“洋行厮役,专一凭借官势,网利渔财”;是“病国奸商,害民巨蠹”。至于洋务派官僚在经济活动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贪污腐败弱点,更成为顽固派进行攻击的炮弹和把柄。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实施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而且他们创办的企业很多还非洋人洋匠不可。这就不可能摆脱洋人的制约,并且这样还加速了洋人对中国的渗透,国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优秀的人才也一时不愿进入这些企业去学习,这就阻碍了洋务运动通过学习模仿再改进的方针。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不足但仍有启示意义

初三历史洋务运动不足但仍有启示意义 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为迎头赶上西方列强而采取的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虽然洋务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但仍然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洋务运动的不足之处 1. 缺乏系统规划:洋务运动在推行过程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战略,各项改革措施常常是零敲碎打、独立进行,导致改革效果不佳。 2. 依赖外国技术:洋务运动中引进的大量技术设备和专业人才来自外国,中国自身科技实力得不到提升,只是变相地成为了西方列强市场的消费者。 3. 经济盲目投资:洋务运动期间大量举债用于设备引进,导致了财政困难和债务问题的产生,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经济实力。 4. 忽视本土产业发展:洋务运动过程中,虽然引进了一些技术和设备,但对于本土产业的发展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失衡。 二、洋务运动的启示意义 1. 知识产权保护:洋务运动中引进了大量外国技术,但却未能保护好这些技术的知识产权,导致外国厂商盗版抄袭,损害了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从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知识产权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2. 科技自强:洋务运动虽然依赖了外国技术,但也正是通过引进和 吸收外国科技,才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科技自强意识。我们应该意识到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 3. 改革要有整体规划:洋务运动虽然缺乏整体规划,但我们应该认 识到,在进行任何改革时都要有一套科学的整体规划和战略,不能只 是片面地推行某些零散的改革措施。 4. 注重本土产业发展:洋务运动过程中忽视了本土产业的发展,我 们应该认识到,国家要想走向强大,必须注重本土产业的培育和壮大,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 5. 财政管理要谨慎:洋务运动中由于盲目投资和大量举债,导致了 财政困难和债务问题的产生。我们应该认识到良好的财政管理对于一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必须谨慎处理债务问题,合理运用财政 资源。 综上所述,虽然洋务运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但它仍然对 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需要认识到科技自强、保 护知识产权、整体规划、本土产业发展和谨慎的财政管理等问题的重 要性,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思考。只有通过总结历史 经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进。

清朝洋务运动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清朝洋务运动的影响与历史意义 清朝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现代化尝试。它的实施 期间持续了20年,从1860年代中旬至1880年代中期,经历了两位圆明园主持重 要时期。这场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崭新变革,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开创了道路。 洋务运动产生的因素是多重的。从国际方面来看,19世纪中叶,欧美列强侵略中国的压力日益加重,清政府多次失败,经济也日趋衰落。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国的科技、工业、军事、生产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战争与灾荒间断不停,社会动荡不安。鉴于这些因素,洋务运动也被认为是尝试弥补国内外差距,挽救中国经济和政治危局的一种努力。 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军备,提高国家实力,改善经济,实行 现代化重构。这场运动包括了很多内容和措施,如引进外国顾问、兴办新式工业、改革水利、地理、文教等领域、围绕现代化与西化的陈述和辩论等等。其中,洋务学堂、洋务局、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才干都对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步入贡献。 从历史意义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是中国改革的开始之一。它让清政府逐渐了 解到了西方列强的武器和科技优势,灌输了一些现代化思想和方法,让清朝走向了对外开放和现代化。洋务运动的成果也不容小觑,新潮的制造业和现代化军队不仅增强了国家实力,也为中国的社会进程打下了基础。 当然,洋务运动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一方面,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文化,除了一些好的方面外,也受到了西方帝国主义文化的影响,并产生了帝国主义文化和国内文化不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也没有完全实现自给自足,铁路、矿业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保障,在工业银行失败和资金流出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问题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 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洋务运动的历史事件,希望你喜欢! 洋务运动的背景国内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填补了外国侵略者的肚子,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

“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2] 国际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不仅提高了产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当时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洋务运动的过程主要历程 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2]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介绍

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介绍 洋务运动是清朝晚期一次著名的现代化运动,代表了中 国接触西方文明与现代科技的进程。该运动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当时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困境, 如鸦片战争、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等,其国力衰退、社会动荡等问题日益凸显,而西方列强的崛起和纷争则逐渐使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一些爱国士绅开始反思自身国家的 现状,认为必须寻求变法的途径,以振兴国家。其中以丁福保、梁启超、康有为等人最为著名。这些人士曾两次在光绪年间直接向光绪帝提议变法,并多次上书朝廷。他们自称为“洋法派”,主张学习西方现代文明和科技,以求中国进步,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占,中国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 的落后和危机,并开始寻求新的途径来振兴国家。1860年,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这一事件引起了清政府的反思,随后开始了一系列公开宣布的现代化改革,即“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在科学、军事、航运、制造等领 域开展了大量工作,旨在引进西方国家的现代科技和文明,并加以吸收和利用,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清政府相继设立了各种机构,如直隶总督衙门所辖的实业处和新式机器局等,各有不同但都以现代化为主要目的。同时,各种实业和企业纷纷兴起,如官办的江南制造局、江南机器局、洋务绅士代办企业的

湖北造口铁厂以及由林则徐、曾国藩创办的天津机器局等等。这些企业不仅在技术上吸收和吸纳了西方的知识和技术,而且也吸纳了一些东方文化的精髓,成为一种新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然而,洋务运动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清政府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来自保守传统派的阻碍,这些人认为中国应坚持传统文化与技术,反对“洋务运动”。其次,由于对西方科技和文明的认识有限,洋务运动中陷入了一些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陷阱,一些推进现代化的计划流于表面,未能实现根本性的变革。再者,洋务运动的实施周期并不长,1861年至1895年,也没有能形成完整的机制和 长期的政策,后来又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被迫停止。 总之,洋务运动不同于以往中国文化的创新,是中国历 史上一场以现代文明为目标的试图。这场运动的成功、失败和意义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今天,洋务运动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遗产,值得反思和研究。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触动中国的旧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 第一,腐朽的制度。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必定会走上失败. 2 洋务运动失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重点题目总结

近代史简答题重点题目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 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鸦片战争以前,中 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 片战争以后,通过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司 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 上,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 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 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 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 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考试转 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

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3)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任命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 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太平天国 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他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还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最后,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运动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克制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毕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触动中国的旧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 第一,腐朽的制度。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 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 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 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洋务运动的目 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 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地位。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因为,必定会走上失败. 对近代军事的影响: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 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 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 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对近代经济的影响: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 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 项目。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 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 大意义。 对近代政治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 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 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

中国洋务运动历史意义

中国洋务运动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消费经历,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消费经历,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拓了道路。 洋务运动历史意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他们认识到,以机器消费为核心的近代工业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而经过了军事上的惨痛失败,他们更是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打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开了近代工业的先河之后,客观上对中国社会消费力的开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终究起了什么作用,历来分歧很大。但有一点是毋庸置

疑的,洋务运动是近代一次低层次的学习西方运动,低层次的近代化运动,有其值得肯定的历史进步作用。 洋务运动还促使了社会风气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首先,洋务派同顽固派的争论以及对顽固派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遵守祖训的传统和纲常名教的绝对。对于西方学习,开了好的风气。 其次,随着洋务派创办报刊,组织人员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使西方民主思想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再次,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近代工业的产生,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明显进步,一些官僚和士大夫开场重视工商业,甚至其中一些人还投资工商业。最后,随着西方科学和其他西方一些事物的不断传入,人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洋务运动 一、知识梳理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这些人都是清朝统治阶级内部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师夷长技”,富国强兵,以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一、创办军事工业;二、创办民用工业;三、筹划海防;四、培养人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不愿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根据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演示法。首先向学生──展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和创立者,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创办的军事工业,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在学生认识了洋务派的主要人物和创办的军事工业后,可以设计问题“洋务派前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说明了洋务派是以什么为旗号?”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些军事工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窘况。然后可以根据这个窘况提问:假如你是洋务派大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种问题?过渡到洋务运动第二阶段的内容。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展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创建的海军图片。要求学生从所给的信息中,归纳总结出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并探索不同时期的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最后指出洋务派在后期创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工业说明洋务派的旗号发生了变化:由“自强”发展为“自强和求富”并存。 关于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以先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教师可采取情景教学法、诱思导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法并用的方式来处理:首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洋务运动影响的录像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关洋务运动的影响的历史信息。然后可以再设计问题:“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假如你是一个资本家,面对洋务企业的刺激,你会采取什么行动?你采取的行动会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诱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关信息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洋务运动的积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