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6.2共筑生命家园
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可并落实我国环境基本国策。
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健全人格: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的重难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平度市市长关于大泽山景区的推介导入新课。
)二:子议题一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和做法活动一:屏幕播放8.90年代大泽山的山景和大泽山人的讲述设问:1.当年这样的大泽给人们带来了什么?2.大泽之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出人与自然的关系(边说边展示关系图)过渡:同学们的认识非常到位。
正是因为人和自然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生,那么如何做呢?让我们再次聚焦大泽。
活动二:播放大泽山党委书记的访谈录设问:姜镇长的话告诉我们泽山人是怎样努力和泽山和谐共生呢?探讨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贯彻了国家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开放,协调,绿色,创新和共享发展理念。
活动三:(法律之窗)在资源法中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环保法中规定,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
拓展:展示国际社会从《环境宣言》到去年的《昆明宣言》归纳:说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综上所学我们知道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6.2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健全人格: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教学难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视频赏析:老师的家乡思考:1、我的家乡怎么样?2、谈谈分享一下你的家乡?【新课学习】结合老师家乡思考: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岭头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石灰岩资源丰富,村民靠开采矿石,建成水泥厂和砖窑,集体经济收入之高一度跃居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但随之而来的是粉尘蔽日,树林失色,山体大面积破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村民深受其害。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多年。
村里如果关停矿山、砖窑和水泥厂,集体经济收入将下降到20万元,村民收入锐减,村民情绪很大。
小组活动:我是村长作为村长,你深感本村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关头。
现已知本村的自然环境如下:该村地处太行山脚下,海拔100-200米,三面环山,有河流穿过村庄,村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5000余亩(其中多为松柏林)、梯田面积580亩。
小组讨论:主题:岭头村的发展方式要求:前后桌就近组建村委会(4人),选出村长和记录员,村长负责发言,记录员记录讨论成果;活动时间:3分钟,发言1分钟发言要求:“发展方式”+“原因”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观看图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归纳小结: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6.2《共筑生命家园》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6.2《共筑生命家园》示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命的价值,明白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如何为共同的家园做出贡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于生命的价值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具体行动还不够明确,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喜欢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与人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共同的家园做出贡献,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难点:培养学生与人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生命的价值。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和讨论题。
2.准备环保活动材料。
3.布置课堂环境,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个共同的家园?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讨论题目可以是:“如何在生活中保护环境?”、“你曾经为关爱他人做过哪些事情?”等。
6.2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2教材本框题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主要阐八Q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懂得建设分析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第二目“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主要讲述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
本框题是对第一框题《正视发展挑战》的延伸,在第一框“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的基础上从“怎么办''的角度来回应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与资源、环境挑战,从理念上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行动上说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从愿景上说要建设生命家园。
阐述我们的态度与选择、行动与策略,从而回应本课课题一一建设美丽中国。
⅞⅞随着学识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九年级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八y资源、环境现状有所了解,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对坚持分析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有初步的认识。
但初中生的思维深度、社会经验有限,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难以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学生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知是浅层的,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不够了解;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动不足。
因此通过本框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国情常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要求,懂得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能够在生活中做维护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1.政治认同:认可并落实我国环境基本国策。
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_ 2.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目标处,热爱大自然。
3.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
4.健全人格: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5.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优秀教案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你从诗中可以看到哪些景色?这些景色今天还能看到吗?(2)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怎么样?(3)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怎么样?教师讲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
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勇气、智慧和信念!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某个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此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当中央环保督察组给出反馈意见后,便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2.小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1.材料呈现:材料一:1952年12月5日,一场浓密而有毒的大雾开始笼罩着伦敦,5天时间内至少4000人死亡,另有15万人入院治疗。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描绘伦敦的雾:“这一天,伦敦有雾。
这场雾浓重而阴沉。
有生命的伦敦,眼睛刺痛,肺部郁闷。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知道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图景。
能力目标:在实践中提升节能环保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教材第81页“运用你的经验”:下面是某同学摘录的诗文,让我们大声朗读并感受他的意境。
小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蕴含着身处自然,与自然相融,悠然自得,快活忘我之境。
引导总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共筑生命家园”。
二、新课讲解(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材料:地球的整个体系由一个巨大的能量来赋予活力。
这种能量通过最精密的调节而供给了人类。
尽管地球是不易控制的、捉摸不定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它最大限度地滋养着、激发着和丰富着万物。
这个地球难道不是我们人世间的宝贵家园吗?难道它不值得我们热爱吗?难道人类的全部才智、勇气和宽容不应当都要倾注给它,来使它免于退化和破坏吗?我们难道不明白,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吗?摘自《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问题:你能读出什么信息?总结: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2.探究与分享:观82页小字问题:伦敦“杀人雾事件”是人类文明的悲剧。
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
伦敦空气污染的治理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霾有什么启发?引导总结: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6.2《共筑生命家园》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共筑生命家园》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理解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等理念是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负责的正确选择,增强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同感。
2.认识到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承担的责任,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环境伦理观,使学生具有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4.通过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方法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环境挑战的乐观态度和坚韧意志。
责任意识:5.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从自身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6.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环境问题,学会思考如何推动社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滋养和条件,以及人类对自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认识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解决生态危机的智慧选择。
2.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和意义掌握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具体要求,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等。
理解走绿色发展道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意义。
难点: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学生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如在消费、出行、生活习惯等方面做到环保、低碳、绿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绿色生活方式和参与环保行动的途径。
4.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配套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配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2《共筑生命家园》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系统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
2.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2.案例资料: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案例。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生态环境恶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对我们有什么好处?2.呈现(10分钟)讲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阐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引发学生的共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图片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已经取得非常明显的进步。
2.走进社会
小清家在一条小河旁。以前,河水清澈见底,人们常在河里捕鱼捉虾,洗衣洗菜。后来,河水渐渐变得浑浊起来,鱼虾不见了踪影,人们也不敢在河里洗衣洗菜了。原来,在小河的上游建了一家造纸厂,厂里的污水违规排放直接进入河里,河水被严重污染了。
5.怎样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探究平台
探究(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当今社会,人类为什么仍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师小结: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中国古代诗人的追求,也是当今社会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需要人类共同承担责任,共筑生命家园。
探究(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2)向造纸厂厂长反映,要求安装排污设备,污水处理后再排放;向当地的环保部门反映。
(3)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二、问题导学
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思考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教材上画出问题要点。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0-81①②③④
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84①②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3.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P84①P87②
4.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P85-87①②③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6.2共筑生命家园
(1)请同学们针对造纸厂的行为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2)作为当地居民,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3)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了什么?
(4)坚பைடு நூலகம்走绿色发展道路,还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1)评价:造纸厂的行为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造纸厂的违规排污行为不仅污染河流,破坏生态平衡,还会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3.知识拓展
共筑生命家园,除了国家,谁还应有责任?
参考答案:企业:①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②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环保节能投入,节能减排等。
公民:教师小结:共筑生命家园,需要国家、企业、每个公民负有不同的责任。
课堂小结: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课时教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
课题
6.2共筑生命家园
周次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选择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提高对国家选择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做法的认识,掌握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方法。
知识目标:懂得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理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
方式一:古诗导入(见课件)
找学生朗读陶渊明的诗——《饮酒》,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生活图景?蕴含着怎样的意境?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方式二:复习导入
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是怎样的?教师总结: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共筑生命家园。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国家选择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做法。
难点: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选择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
以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社会热点设置问题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及双边活动
一、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