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制度

合集下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引言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的出现和传播给全球的医疗系统带来了严重挑战。

这些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导致治疗难度加大,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医院感染。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医院需要制定和执行一套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二、多重耐药菌的识别和监测1、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对于所有确诊或疑似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或共同隔离,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

2、加强临床监测:定期对重点病人进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包括呼吸道、肠道、皮肤等部位,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

3、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应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能力,包括及时、准确地检测和报告多重耐药菌。

三、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确保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医疗物品前后都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2、防护用品的使用:医务人员处理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使用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必要的防护用品。

3、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以降低由于侵入性操作而导致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

四、多重耐药菌的控制措施1、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患者、消毒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等。

2、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以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3、强化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的认知和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的意识。

五、总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加强临床监测、强化手卫生、使用防护用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一、背景介绍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多种药物产生抗药性的微生物。

在医院内,感染多重耐药菌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制度对于抑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至关重要。

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概述1.制定全面的感染控制政策,明确责任和行为准则。

2.建立预防和控制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感染情况。

3.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认识和能力。

4.实施有效的隔离措施,避免感染源与易感人员间的接触。

5.加强手卫生管理,包括洗手、戴手套和使用洗手液等。

6.规范医疗设备和器材的使用和清洁消毒工作。

7.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管理,特别是对医疗废物的处理。

8.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9.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队伍建设,确保相关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10.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不断完善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三、具体措施1.感染控制政策:明确医院管理层的责任和义务,指定感染控制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感染控制政策。

2.感染监测系统: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并定期报告感染率和感染原因,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3.医务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4.隔离措施:对于已确认感染的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或与其他已感染患者共用隔离设施。

对于可疑感染者,以及高危患者,应采取预防性隔离措施。

5.手卫生管理: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时机进行手卫生。

洗手液和消毒液应随时供应,并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6.医疗设备和器材管理:医疗设备和器材使用前应进行清洁消毒,并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7.环境清洁和消毒管理:医疗环境和设施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医疗废物应按规定分类、包装和处理。

8.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抗菌药物使用准则,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控和评估,合理用药,并避免滥用。

9.感染控制队伍建设: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人员的培训和培养,确保其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范文(4篇)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范文(4篇)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范文多重耐药菌(MDR)是指对一种或多种抗微生物药物产生耐药的细菌,其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具有重要的挑战性。

为了保障医疗安全,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制定和实施详细的预防和控制制度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的范本。

一、制定和修订制度的目的1.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和感染。

2. 保障患者、员工和访客的医疗安全。

3. 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水平和质量。

二、制定和修订制度的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规范》。

2. 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3. 国内外最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指南和专家共识。

三、责任分工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修订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2.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督和评估制度的执行情况。

3. 医院感染控制科负责制定操作指南、培训相关人员,并进行监测和报告。

四、感染监测1. 开展感染监测,包括多重耐药菌定期监测和季报、年报等。

2. 对疑似和确诊的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及时报告,并落实相应的防控措施。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措施1. 基本预防措施:- 提倡良好的手卫生,包括规范洗手的时机和方法,加强对员工和患者的培训。

- 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设备和表面。

-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管理。

2. 传染预防措施:- 严格遵守医院内感染控制和隔离政策,包括标准预防、滴注预防、空气传播预防等。

-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进行隔离,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 根据多重耐药菌的特点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策略。

六、员工培训和教育1. 定期组织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培训,包括理论和实践操作。

2. 对新进人员进行必要的感染控制培训,确保其具备基本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

3. 加强员工的职业健康教育,指导他们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和消毒材料。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进行监测,检验科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科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临床科室根据细菌室报告单结果,在病历夹、一览表、患者床旁、腕带等位置粘贴接触隔离标识,医师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根据接触隔离的要求,穿戴防护用品。

3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尽量选择单间隔离,或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如单间隔离安置受限,应严格执行床旁隔离。

实行床旁隔离,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4不得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5加强病房管理,尽量减少与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减少病室内人员出入。

6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7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EE计、体温i+、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

8听诊器、血压计等及时用75%乙醇擦拭消毒。

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每次使用后用浸含有效氯100Omg/L消毒剂的抹布擦拭,30min后清水擦净备用。

床单位每日擦拭消毒,患者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遇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9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检验科微生物室工作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定期接受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培训,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危险因素等相关信息,知晓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感染危险因素、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

10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处置。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多重耐药菌的范畴、监测、诊断与报告1、范畴: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以及耐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2、监测: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后,应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并电话通知所在科室。

3、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

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

4、报告: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通知后,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果确诊为医院感染,必须在24小时内填写卡片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

5、爆发流行:院感办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的可能时,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并进行相应处置。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⑴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报告后,临床医生应先下达接触隔离医嘱,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在病历和床头贴上贴上隔离标识,并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⑵隔离时应优先选择单间隔离(VRSA必须单间隔离)。

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同种病原同室隔离或床旁隔离,但不得与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较多时,应进行保护性隔离以防止未感染者感染。

⑶诊疗和护理患者过程中,应先诊疗和护理其他患者,对于MDRO感染患者,应安排在最后进行。

⑷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⑸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在诊疗和护理患者时,除了戴帽子和口罩外,还应在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戴手套;在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在进行吸痰、插管等危险操作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⑹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应专用。

使用的专用物品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和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次应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抹布和拖布时应专用,并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被患者血液和体液污染的地方应立即先去污再进行消毒处理;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和消毒处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本文旨在规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范畴、监测、诊断、报告、爆发流行和分析等方面。

一、多重耐药菌的范畴、监测、诊断与报告1.范畴:多重耐药菌主要包括MRSA、VRE、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以及耐碳青霉烯酶的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2.监测: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并电话通知所在科室。

3.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

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以便早期发现和诊断。

4.报告:临床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通知后,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如确诊为医院感染,则必须在24小时内填XXX。

5.爆发流行:院感办进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可能时,应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并进行相应处置。

6.分析:院感办每季度统计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

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⑴科室接到多重耐药菌报告后,临床医生应先下接触隔离医嘱,护理人员根据医嘱在病历及床头贴隔离标识,并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⑵隔离时应首选单间隔离(VRSA必须单间隔离)。

条件不能满足时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或床旁隔离,但不得与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

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⑶诊疗、护理患者过程应先诊疗、护理其他患者,MDRO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⑷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⑸严格执行标准预防:诊疗护理患者时,除戴帽子、口罩外,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有吸痰、插管等危险操作时,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⑹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接触患者的诊疗器械应专用。

使用的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患者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备设施表面,每班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先去污再进行消毒处理;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经过清洗及消毒处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5篇)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5篇)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1.重视和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指定“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小组”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专家队伍”,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各项规定,针对院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各个重要环节,从医疗、护理、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学科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1)微生物实验室监测目标:①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②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③ESBLs(产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细菌)。

④PDRAB(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等。

(2)诊断与报告: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学的诊断。

因此,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从而做好治疗、消毒、隔离等工作,以防止扩散、流行。

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患者所在科室。

②各病区医师或护士发现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③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时发现与诊断。

④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报告。

3.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分泌物后、摘除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2)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①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隔离病房不足时,才可实施床边隔离,但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性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②在隔离病房门口放置一警示牌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并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出病房前洗手。

③必须进行接触隔离,在床头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

④必须尽量减少与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实施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应在病人一览表、病历夹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心电监护仪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

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5、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手艺操纵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纵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手艺操纵和标准操纵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防备多重耐药菌感染。

6、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实施分组诊疗护理。

实施床旁换药,使用后器械置于双层包装袋内,缚于警示标识,由消毒供应室单独回收处理。

7、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8、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要使用专用的抹布、拖布对室内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听诊器、计较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雕栏和床头柜、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每天采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2-3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刻消毒。

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大概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9、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弃置于医疗废物包装袋内,缚于警示标识,由专人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医务人员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标准
2.1 多重耐药菌含义: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2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2.3 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和报告要求。

2.3.1 临床科室:
2.3.1.1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3.1.2 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
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的多重耐药菌监测及病原学送检工作
2.3.2 检验科:
2.3.2.1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及时反馈科室,同时登记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可通过网络报告)。

2.3.2.2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1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2.3.3 医院感染控制科:
2.3.3.1 收集汇总《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指导临床实施接触隔离工作。

2.4 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

2.4.1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

2.4.1.1 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进行手卫生工作。

2.4.2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2.4.2.1 科室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
传播。

2.4.2.2 在隔离房间门上或多重耐药菌患者的病床栏挂蓝色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感染控制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多重耐药菌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

2.4.2.3 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

2.4.2.4 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4.2.5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4.2.6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2.4.2.7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2.4.3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4.
3.1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2.4.4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2.4.4.1 病房应当使用专用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2.4.4.2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每天进行擦拭、消毒。

2.4.4.3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2.4.4.4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2.4.4.5 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2.4.4.6 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2.4.5 解除隔离。

2.4.5.1 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