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

合集下载

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估

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估

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与效果评估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之一,而肥料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有机肥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肥料逐渐受到农民和专家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以及评估其效果。

一、有机肥料的应用方法有机肥料是一种从植物或动物来源的有机物质制成的肥料,它能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并改善土壤结构。

为了充分发挥有机肥料的效果,农民需要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

首先,有机肥料应该与土壤混合使用。

将有机肥料均匀撒在已经耕作好的土壤上,并用耙子或锄头轻轻拌匀,使有机物质充分分散在土壤中。

这样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根系生长。

其次,有机肥料应适量施用。

由于有机肥料的释放速度较慢,过量施用会造成肥料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积累,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农民应根据土壤质地、作物需求和施肥期进行有机肥料的合理计量。

此外,有机肥料的施用应与其他肥料相结合。

为了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可以选择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混合使用。

有机肥料提供持久养分,无机肥料提供快速养分,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的需要。

二、有机肥料的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有机肥料的效果,可以从植物生长情况、土壤肥力和环境安全等方面考察。

首先,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有机肥料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观察植物的株高、叶片颜色和果实产量等指标,可以初步评估有机肥料的效果。

其次,测试土壤的肥力。

有机肥料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可以通过土壤理化性质的测试,如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来评估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影响。

同时,要关注有机肥料对环境的安全性。

与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料对环境污染的风险较低。

但有机肥料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施用,可能会造成养分流失和土壤污染。

农民和专家需要密切关注有机肥料的使用方法,采取合理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结语有机肥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其应用方法和效果评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环境保护都至关重要。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方法和指标有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

具体测算方法如下:1、肥料利用率 1.1 定义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作物吸收的百分数,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 1.2.1 示踪法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之差与肥料投入量的比值。

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计算式如下:%10001⨯-=FU U RE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2.2.1 布置田间试验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空白对照; 处理2,无氮区(PK ); 处理3,无磷区(NK ); 处理4,无钾区(NP );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 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

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称量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方法和指标有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

具体测算方法如下:1、肥料利用率 1.1 定义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作物吸收的百分数,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 1.2.1 示踪法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之差与肥料投入量的比值。

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计算式如下:%10001⨯-=FU U RE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2.2.1 布置田间试验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试验设5个处理: 处理1,空白对照; 处理2,无氮区(PK ); 处理3,无磷区(NK ); 处理4,无钾区(NP );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 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

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称量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肥料施用效果评价的目标。

通常,我们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土壤肥力、节约肥料使用量等。

其次,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根据肥料施用效果评价的目标,可以选择相关的评价指标。

比如,评价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效果时,可以选择产量增加率、单位面积产量等指标;评价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效果时,可以选择产品品质指数、营养成分含量等指标;评价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时,可以选择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评价节约肥料使用量的效果时,可以选择肥料利用率、单位产量肥料用量等指标。

然后,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

根据需要评价的肥料施用效果,选择相应的农田或实验田作为调查样点,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

在采样过程中,要注意采样点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采样方法要科学合理,避免干扰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接下来,进行实验室分析。

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和农产品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得到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数值。

在实验室分析中,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将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然后,将评价指标的数据与施肥处理的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评估不同施肥处理的效果差异。

综上所述,肥料施用效果评价测算方法主要包括明确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指标、实地调查和采样、实验室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通过合理的测算方法,可以客观地评价肥料的施用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应用中的肥料利用率估算资料

农业应用中的肥料利用率估算资料

• 施磷区作物吸磷总量 = 施磷区产量×施磷下形成 100 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 无磷区作物吸磷总量 = 无磷区产量×无磷下形成 100 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 磷肥利用率= (施磷区作物吸磷总量-无磷区作物吸 磷总量)/所施肥料中磷素的总量×100%
肥料利用率计算-钾肥利用率
• 应用中注意这个值不同于籽粒养分含量
施肥量
• 施肥量是指养分投入量,一般都有记载,
可以根据施肥情况计算出来。
三、区域肥料利用率的估算
• 试验条件下肥料利用率的估算
• 常规施肥条件下肥料利用率的估算
• 测土配方施肥在提高肥料利用率上效果的
估计
试验条件下肥料利用率的估算
1 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2 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统计和 确定 3 不同施肥条件下的肥料利用率计算
• 估计常规施肥下的无氮、无磷和无钾区的产量
– Yn0=无肥区产量+(常规施肥产量-无肥区产量)×(1-Rn) – Yp0=无肥区产量+(常规施肥产量-无肥区产量)×(1-Rp) – Yk0=无肥区产量+(常规施肥产量-无肥区产量)×(1-Rk)
常规施肥下肥料利用率的估算
• 首先利用农户数据确定常规施肥量,再根 据施肥量和肥料利用率关系确定利用率 • 选择与常规施肥量 相近的试验数据进 行计算
40 35 30 25 20 15 10 5
• 估算常规施肥下无氮区 、无磷区和无钾区产量 ,然后计算各自肥料利 用率
氮肥利用率(%)
0 0 5 10 施氮量 15 20
• 利用所有3414试验中N2P2K0、N2P2K1、N2P2K2和 N2P2K3处理,分别计算
– – – – 本地主要粮食作物无钾区、K1、K2和K3水平的平均产量 K1、K2和K3水平的平均施钾量, 确定的各自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计算不同施钾量下的钾肥利用率。

堆肥的肥效如何计算公式

堆肥的肥效如何计算公式

堆肥的肥效如何计算公式堆肥是一种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自然分解,产生有机肥料的过程。

堆肥的肥效可以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来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堆肥肥效的计算公式,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堆肥的肥效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 确定堆肥的养分含量。

首先,需要对堆肥中的主要养分含量进行分析和确定。

通常包括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

这可以通过实验室分析或者专业仪器来进行测定。

确定堆肥中的养分含量是计算肥效的第一步,因为肥效的评估主要是基于堆肥中的养分含量来进行的。

2. 计算堆肥的施用量。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可以确定堆肥的施用量。

通常是根据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土壤的养分含量来进行计算。

确定堆肥的施用量是计算肥效的第二步,因为肥效的评估需要基于实际的施用量来进行。

3. 计算堆肥的肥效。

堆肥的肥效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进行计算:肥效 = (作物产量土壤养分含量) / 施用堆肥的养分含量。

其中,作物产量是指在施用堆肥后,作物的产量;土壤养分含量是指在施用堆肥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施用堆肥的养分含量是指实际施用的堆肥中的养分含量。

通过以上公式的计算,可以得到堆肥的肥效。

肥效的数值越高,说明堆肥的施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越大,其养分的利用率也越高。

堆肥的肥效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可以帮助农民和种植户合理施用堆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评估堆肥的肥效,指导堆肥的生产和应用。

最后,可以帮助政府和农业部门监测和评估堆肥的使用效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总之,堆肥的肥效计算公式是评估堆肥施用效果的重要工具,其在农业生产和科研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合理使用堆肥的肥效计算公式,可以更好地利用有机废弃物,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8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

8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

第8章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一、肥料利用率的概念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fertilizer)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数量占该肥料肥中养分总量的百分率,也可称为肥料回收率或利用系数,一般用肥料投入与产出比例来定义。

具体有几种表示方法:(一)肥料利用率或肥料回收率:常用。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100/施肥量式中:施肥量=指养分量。

(二)肥料农艺效率肥料农艺效率(kg/kg)=(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施肥量(三)肥料生理效率肥料生理效率(kg/kg)=(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二、氮肥肥料利用率与氮肥损失率(一)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氮肥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氮肥中吸收的氮素数量占该氮肥中氮素总量的百分率,也可称为氮素回收率或利用系数。

从国内外来看,氮肥利用率普遍不高,而且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因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和性质、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品种、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等。

在不同条件下,氮肥利用率悬殊很大,我国多数作物对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之间,美国为30%-50%,日本为50%左右,前苏联为24%-61%。

氮肥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氮肥施用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同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很不相同,水稻多为40%-50%,小麦为27%-4l%。

不同施肥技术(包括氮肥品种、施肥量、施肥时间与方法等)是影响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氮肥品种其利用率不同,如碳铵利用率一般为24%-31%,尿素为30%-35%,硫铵为30%-40%。

不同施氮量时其利用率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其利用率下降。

不同施氮方法其利用率不同,特别是氮肥深施和表施,其利用率相差甚大。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
一、肥料功效测算的基本原则
肥料功效测算是以作物施用肥料功效为目标,采用合理的实验方法,
以科学的数据进行计算,以确定施肥功效的过程。

施用肥料的功效测算,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综合考虑作物需肥量、肥料效果的综合分析上,比较不同土壤施肥强度下,作物产量、肥料利用率、施肥经济效益等的差异,并客观、科学地评价肥料施用的功效。

二、基本测算方法
1.单一施肥功效测算法
这种测算法的关键是比较受试地和对照地在不同施肥水平上,作物产
量的增幅,及其对作物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判断施肥水平的适宜性,
进而选择最优施肥水平,并以此确定施肥功效上限,在测算时,通常采用
测肥法,即:在对照区设计不同的施肥水平,然后取其作物产量比对照产
量的比例计算。

2.复合施肥功效测算法
这种测算法的关键是比较受试地和对照地在不同施肥水平上,不同肥
料的搭配方案下,作物产量的变化和经济效益的变化,以便选择出最佳的
复合肥料施用方案,即优化施肥水平,并以此确定施肥功效上限。

在测算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交替测肥法、联耦设计法和线性与交叉设计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料施用效果测算方法(试行)肥料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科学评价肥料施用效果,对于改进施肥技术,提高肥料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价肥料施用效果的主要方法和指标有肥料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等。

具体测算方法如下:1、肥料利用率1.1 定义肥料利用率(RE )是指施用的肥料养分被作物吸收的百分数,随作物种类、肥料品种、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施肥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而不同,是最常用的一个综合评价指标。

肥料利用率包括当季利用率和累计利用率,这里是指当季利用率。

1.2 测算方法1.2.1 示踪法示踪法是指将已知养分数量的放射性或稳定性示踪肥料施入土壤,作物成熟后测定作物所吸收的放射性或稳定性同位素养分的数量,计算肥料利用率。

1.2.2 差值法差值法是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不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之差与肥料投入量的比值。

从农学意义上看,应采用差值法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率。

计算式如下:%10001⨯-=FU U RE 式中:RE 为肥料利用率;U 1、U 0分别为施肥区与缺素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养分(指N 、P 2O 5、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2.2.1 布置田间试验根据本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等安排田间试验,一般每个县、每种作物安排10-15个试验,具体试验设计如下:试验设5个处理:处理1,空白对照;处理2,无氮区(PK );处理3,无磷区(NK );处理4,无钾区(NP );处理5,氮磷钾区(NPK )。

1.2.2.2 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一般是指作物收获期收获取走部分(含果实和茎叶)的养分吸收量。

对于根茎类作物,除地上部分外,还应包括地下的块根块茎部分;对于整枝打叉作物,应收集、称量每次整枝打叉的生物量,并计算到总量中。

分别测定田间试验各处理植株样品的茎叶和果实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计算不同试验处理作物养分的吸收量,用“U ”表示。

如果没有测定植株样品养分含量,可根据收获的经济产量和形成每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计算获得。

1.2.2.3 测算氮、磷、钾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100⨯-=NPK NPK N F U U RE 磷肥利用率: %100⨯-=PNK NPK P F U U RE 钾肥利用率: %100⨯-=K NP NPK K F U U RE 2、肥料农学效率2.1 定义肥料农学效率(AE )是指特定施肥条件下,单位施肥量所增加的作物经济产量。

它是施肥增产效应的综合体现,施肥量、作物种类和管理措施都会影响肥料的农学效率。

在具体应用中,施肥量通常用纯养分(如N 、P 2O 5和K 2O )来表示,即氮肥农学效率通常是指投入每公斤纯氮所增加的经济产量数量,磷肥农学效率通常是指投入每公斤P 2O 5所增加的经济产量数量,钾肥农学效率通常是指投入每公斤K 2O 所增加的经济产量数量。

2.2 测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AE=(Y f – Y 0)/F式中:AE 是指肥料农学效率,单位为公斤/公斤;Y f 为某一特定的化肥施用下作物的经济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0为对照(不施特定化肥条件下)作物的经济产量,单位为公斤/亩;F 为肥料纯养分(是指N 、P 2O 5和K 2O )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肥料农学效率,具体田间试验设计见“1.2.2 差值法中的田间试验设计”。

其中:氮肥农学效率:AE N =(Y NPK – Y PK )/F N磷肥农学效率:AE P =(Y NPK – Y NK )/F P钾肥农学效率:AE K =(Y NPK – Y NP )/F K氮磷钾肥料农学效率:AE NPK =(Y NPK – Y 0)/F NPK肥料农学效率直接反映了施肥的增产状况,一般用来定量特定施肥条件下化肥增产作用,进行点上的肥料效应分析;也可以通过不同地区和作物化肥农学效率的比较,找到高效区和高效作物,进行区域施肥效应分析;还可以结合肥料和产品价格,进行肥料投入经济分析。

3、肥料偏生产力3.1 定义肥料偏生产力(PFP )是指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下的作物产量与施肥量的比值。

它是反映当地土壤基础养分水平和化肥施用量综合效应的重要指标。

3.2 测算方法计算公式如下:PFP=Y/F式中:PFP 是指肥料偏生产力,单位为公斤/公斤,Y 是指施用某一特定肥料作物的产量,单位为公斤/亩,F 是指特定肥料纯养分(是指N 、P 2O 5和K 2O )的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一般通过田间试验测算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

具体设计如下:试验设4个处理:处理1,施氮区(N );处理2,施磷区(P );处理3,施钾区(K );处理4,氮磷钾区(NPK )。

其中:氮肥偏生产力:PFP N =Y N /F N磷肥偏生产力:PFP P =Y P /F P钾肥偏生产力:PFP K =Y K /F K肥料偏生产力:PFP NPK =Y NPK /F NPK4、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测算肥料施用效果4.1 肥料利用率为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所取得的重要数据和成果,测算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的肥料利用率,特提出测算方法如下。

4.1.1 “3414”田间试验肥料利用率在每个项目县选择有代表性的“3414”田间试验10-15个,所选的田间试验2水平的施肥量与当地推荐施肥量基本一致,利用试验数据测算氮、磷、钾肥料用率。

其中:氮肥利用率:%100220222⨯-=-N E N F K P N U K P N URE式中:R N-E 是指氮肥利用率,U N2P2K2是指N 2P 2K 2处理氮素(N )养分吸收量,单位为公斤/亩,U N0P2K2是指N 0P 2K 2处理氮素(N )养分吸收量,单位为公斤/亩,F N 是指肥料养分(N )的投入量,单位为公斤/亩。

如果“3414”田间试验开展了植株养分测试(包括果实和茎叶产量),可以直接计算出N 2P 2K 2和N 0P 2K 2处理养分吸收量;如果“3414”田间试验中没有开展植株养分测试,可以利用N 2P 2K 2和N 0P 2K 2处理的产量和形成每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计算获得。

磷肥利用率:%100202222⨯-=-PE PF K P N U K P N URE钾肥利用率:%100022222⨯-=-K E K F K P N U K P N URE4.1.2 测土配方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数据测算肥料利用率,即选择田间示范“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并参考土壤肥力状况相近和施肥量相同的“3414”田间试验或其他田间试验结果估算相应的缺素区产量,再分别计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一般每个县选择有代表性的田间示范10-15个。

其中:氮肥利用率:%100)(⨯⨯--=-NF N A NTG Y T Y T N RE式中:R N-T 是指氮肥利用率,Y T 是指测土配方施肥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G-NT 为根据“3414”田间试验或其他田间试验估算的缺氮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A N 是指形成每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氮养分量,单位为公斤/公斤,F N 是指施用的氮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

磷肥利用率:%100)(⨯⨯--=-PF P A PTG Y T Y T P RE 钾肥利用率:%100)(⨯⨯--=-KF K A KTG Y T Y T K RE 4.1.3 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按4.1.2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利用田间示范的“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并参考土壤肥力状况相近和施肥量相同的“3414”田间试验或其他田间试验结果估算相应的缺素区产量,计算氮、磷、钾肥利用率。

其中:氮肥利用率:%100)(⨯⨯--=-NF N A NRG Y R YR N RE 式中:R N-R 是指氮肥利用率,Y R 是指常规施肥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G-NR 是指根据“3414”田间试验或其他田间试验估算的缺氮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A N 是指形成每公斤经济产量所吸收的氮养分量,单位为公斤/公斤,F N 是指施用的氮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

磷肥利用率:%100)(⨯⨯--=-PF P A PRG Y R YR P RE钾肥利用率:%100)(⨯⨯--=-KF K A KRG Y R YR K RE4.1.4 区域肥料利用率区域氮、磷、钾肥料利用率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

4.1.4.1 不同作物区域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RT S S R S R N RE T S T N REN RE +⨯-+⨯-= 式中:RE N 是指区域氮肥利用率,RE N-T 是指某一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区氮肥利用率,S T 是指某一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RE N-R 是指某一作物常规施肥区氮肥利用率,S R 是指某一作物常规施肥区面积。

磷肥利用率:RT S S R S R P RE T S T P REP RE +⨯-+⨯-= 钾肥利用率:RT S S R S R K RE T S T K REK RE +⨯-+⨯-= 4.1.4.2 区域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n i Ni S n i Ni S Ni RE N RE 11式中:RE N 是指氮肥利用率,RE Ni 是指第i 种作物氮肥利用率,S Ni 是指第i 种作物面积,n 是指作物种类的数量。

磷肥利用率:∑=∑=⨯=n i Pi S n i Pi S Pi RE P RE 11钾肥利用率:∑=∑=⨯=n i Ki S n i Ki S Ki RE K RE 114.2 肥料农学效率鉴于没有安排相应的田间试验,因此无法分别单独计算氮、磷、钾肥农学效率,但可以通过田间示范数据计算肥料农学效率。

4.2.1 测土配方施肥的农学效率按4.1.2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利用每个田间示范的测土配方施肥区和空白区处理产量,计算肥料农学效率。

AE T =(Y T – Y C )/F T式中:Y T 是指测土配方施肥区作物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C 是指空白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F T 是指测土配方施肥区的施肥量,即N+ P 2O 5+K 2O 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

4.2.2 常规施肥的农学效率按4.1.2选择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利用每个田间示范的常规施肥区和空白区处理产量,计算肥料农学效率。

AE R =(Y R – Y C )/F R式中:Y R 是指常规施肥区作物产量,单位为公斤/亩,Y C 是指空白区产量,单位为公斤/亩,F R 是指常规施肥区的施肥量,即N+ P 2O 5+K 2O 的养分量,单位为公斤/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