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深海是指海洋深度大于200米的海域,在深海中具有广泛且重要的资源,如矿产、石油、天然气等。
随着人类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增加,深海开发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深海开发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深海开发技术现状1.深海采矿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是指在深海中的矿床中进行采矿作业的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采矿技术是深海黑色金属沉积物探矿和采矿技术,其采用箱采、暴露、深海淤泥水、水冲、挖掘机操作等方式进行装载、运输和卸载。
在深海黑色金属沉积物探矿和采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深海泥沙层厚度较大,含水量较大,泥沙结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是指在深海中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作业的技术。
深海油气开采技术保证了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两大核心利益。
目前,深海油气开采技术主要采用钻井技术进行作业。
目前已经在深海中实施了多个海底油井,部分油井的水深达到了3000米以上。
目前,钻井深度已经达到了4000米左右。
3.深海渔业技术深海渔业技术是指在深海中进行捕捞作业的技术。
深海中拥有大量的珍稀鱼类和海洋生物,如深海鲨鱼、深海浅水区等。
深海渔业技术主要通过实现深海渔业物种特有的高压、高温、高压、高盐环境下的灵活性和生物力学适应性,提高渔业资源利用的品质和效率。
二、深海开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大型海洋平台和装备的开发未来深海开发的趋势是技术设备的进一步升级,特别是大型海洋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在深水区域的连续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深海开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深海作业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也将成为未来深海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满足深海开发不断增长的需求。
2.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未来深海开发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这需要建立海洋科学研究平台,整合各学科资源,形成深海开发的综合研究体系,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深海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以保证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人类探索深海的技术手段和现状

人类探索深海的技术手段和现状在人类探索宇宙、登陆月球、探寻地球外生命的宏大目标面前,虽然深海探索相比之下可能显得“渺小”,但是深海是我们从未能完全探索过的地方,未知的奥秘和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深海也是我们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更好地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深海探索一直是人类科学和技术的领域之一,进展和现状也备受关注。
一、深海的常规探测手段探测海洋的传统方法是借助声波来探测海洋底部。
靠近海底的声波会被底部反射回来,通过声波反射的反应时间,可以推算出海底的线条。
这种深海探测技术称为声纳系统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项较早技术。
另一种常规深海探测手段是海底钻探技术。
海底钻探是向深海底部钻取代表岩石和海洋物质的结核来进行地质研究。
海底环境复杂,进行海底钻探需要高端技术,目前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这些常规的深海探测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但是由于深海环境的特殊性,它们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二、深海无人探测器技术为了更好地探测深海,克服深海环境的困难,人类开始使用深海无人探测器技术。
深海无人探测器是指在深海自主工作的一种无人船或航标,既能完成自身的运动、定位和控制,又能实现深海观测或工作。
深海无人探测器技术是一项前沿技术,需要克服很多技术难题,如通讯、能源供应、在线控制等。
这些难题已经在不断攻克和进步。
三、深海水下机器人技术深海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水下动力装置和操作部件的高科技装备,在深海作业和探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深海水下机器人可以进行深海分布、深海采矿、深海艇巡游、复杂的深海物探等等。
近年来,随着软件、电机、制造等技术的进步,深海水下机器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深海水下机器人爆发不只在数量上,更在功能上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深海机器人不会被水压影响,不会感到困惑和昏迷,在深海中能够精准的完成各种任务。
在物资方面,深海机器人与常规机械相比也能更好的适用于深海环境。
四、深海的未来作为人类探索的领域之一,深海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对于对于气候、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探索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人类对深海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揭示了地球上最神秘和未知的领域之一。
深海探索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未知。
这篇文章将讨论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人类对深海的探索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通过潜水器和遥控探测器的使用,科学家能够进入深海并研究其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和生态系统。
深海的艰苦环境和高压使得探索非常困难,然而,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深海探索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潜水器和遥控探测器的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海底机器人能够承受极高的压力和恶劣的环境,并能够实时传输数据到地球上。
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深海生态系统、地质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深海探索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还为资源开发提供了机会。
深海富含大量的矿物资源,如铜、锌、镍等。
据估计,深海矿产资源的价值可能达到数万亿美元。
然而,深海开发也存在着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法律问题和技术困难等。
除了资源开发,深海探索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地球和生命起源的理解。
深海底部是生命起源的可能场所之一,它可能孕育着许多未知的生物和生态系统。
通过研究深海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科学家可以了解生命的进化和适应能力,为生物学和医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未来,深海探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探测器和潜水器的性能将进一步提高,使得深度和持续时间都得到显著增加。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也将使得数据分析和解释更加高效和精确。
然而,深海探索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限制。
深海的高压、低温和强烈的水流使得探测器和潜水器的设计和操作非常困难。
此外,深海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也需要平衡和协调。
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相结合。
总之,人类深海探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科学家能够进入深海并研究其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和生态系统。
深海探索的研究报告

深海探索的研究报告引言深海是地球表面上覆盖广阔的未知领域之一。
长期以来,人类对深海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本报告将对深海探索的背景、技术、挑战和前景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深海探索的意义和现状。
背景深海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但其绝大多数区域还没有被探索。
深海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潜在的资源矿藏。
此外,在深海中还存在许多未知的地质和化学过程。
因此,深海探索对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深海探索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深海研究的关键。
目前,主要的深海探索技术包括遥感技术、潜水器、声纳探测等。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观测深海区域的水温、盐度、植物叶绿素含量等参数,帮助科学家了解深海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潜水器能够携带科学设备下潜到深海,并通过摄像机、传感器等装置收集样本和数据。
声纳探测则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通过发送和接收声波信号来测量水深和海底地形。
挑战深海探索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和困难。
首先,深海环境极端恶劣,水压极高、温度低、黑暗无光。
这些条件对科学设备的设计和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要求。
其次,深海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很难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
此外,深海地质和化学过程复杂,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投入研究。
前景深海探索在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首先,深海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为食品、医药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原料。
其次,深海的地质和化学特性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
此外,深海探索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做出贡献。
结论深海探索是人类对地球的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深海认识的不断深入,深海探索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通过深海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环境并开发可持续资源,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研发现状与展望

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研发现状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认知和利用不断深入,深海矿产资源作为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全球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拥有丰富的深海矿产资源,因此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概述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研发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深海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了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研发历程和主要成果。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包括技术瓶颈、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强技术研发、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等建议,以促进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展望了我国深海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装备的大型化、智能化、环保化等方面。
文章也指出了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参与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为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深海矿产资源概述深海矿产资源是指蕴藏在海洋底部,特别是深海区域(通常指水深超过200米的海域)的各类矿产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等,它们都是未来全球资源争夺的重要目标。
深海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分布广,而且品位高,开采价值巨大。
特别是深海中的热液硫化物和天然气水合物,更是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开发潜力的新能源。
多金属结核是深海中最常见的矿产资源,它们主要分布在海底平原区域,特别是在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和大西洋中部海岭。
这些结核主要由铁、锰等金属元素构成,富含铜、镍、钴等多种金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富钴结壳则是另一种重要的深海矿产资源,它们主要分布在深海海底的火山岩和沉积岩上。
富钴结壳的钴含量丰富,同时还含有镍、铜、铂等多种贵重金属,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
SPAR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SPAR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随着陆上石油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石油成为人类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已探明的海洋石油储量80%上在水深500m以内,除了少数海域外,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已日趋减少,向深海开发油气已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也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
许多新型适应深海海洋环境的平台结构不断涌现,如顺应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Spar平台等。
Spar平台由于其灵活性好、建造成本相对较低、运动性能优良,在各种深海采油平台中脱颖而出。
南海海域是世界四大油气聚集地之一,石油可采量约为100亿t,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1/3,而其中70%蕴藏于深水。
我国海洋石油目前的开发水深仅仅在200m水深范围,深海平台技术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正积极致力于适宜南海环境的深海采油平台结构的研究,由于南海环境与墨西哥环境的相似,以及Spar平台在墨西哥湾的成功应用,Spar平台成为南海深海采油平台首选形式之一。
1Spar平台简介1.1Spar平台发展回顾当前世界上在役和在建的Spar平台可分为三代,按其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ClassicSpar、TrussSpar和CellSpar。
Spar平台在1987年之前被作为浮标、海洋科研站、海上通信中转站、海上装卸和仓储中心等辅助系统使用。
1987年EdwardE.Horton设计了一种特别适合深水作业环境Spar平台,被公认为现代Spar生产平台的鼻祖。
1996年,KerrOMcGee公司的Neptune ClassicSpar(经典式)建成并投产,完成了Spar从设计构思向实际生产的转变。
随后在1998年和1999年GenesisClassicSpar和HooverClassicSpar 相继建成投产。
2001年,ClassicSparDeepOilTechnology(DOT)公司和SparInternational经过大量研究工作,提出桁架式Spar——TrussSpar(构架式)的概念,并应用于Nansen/Boomvang油田。
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随着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海洋科技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从海底能源开发到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人类探索海洋的步伐愈发迅猛。
本文将介绍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趋势。
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可谓百花齐放。
首先,深海勘探技术的突破使得人类对海底资源的探索有了巨大进展。
深海采矿、深海油气开发等项目逐渐投入实施,对于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药物、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开始探索海洋生物的潜力。
其次,无人水下探测技术的进步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实时监测海洋环境的变化,记录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这些数据的获取和分析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预防海洋灾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除了勘探和研究领域,海洋科技也在推动着海洋运输业的革新。
无人船舶的研发与应用为海洋运输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与传统船只相比,无人船舶更加节省能源、提高效率,能够实现长时间的航行任务。
未来,无人船舶可能成为海上货运和勘探的新选择。
然而,面对诸多挑战,海洋科技仍然需要持续发展和创新。
首先,环境保护是海洋科技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海洋生态环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海洋塑料污染、海洋酸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在海洋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环境监测和保护手段,提高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其次,海洋科技的发展与安全问题紧密相连。
随着海洋科技的进步,海洋争端和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
为了保障海洋资源开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各国需要强化国际合作,加强海洋科技的法律和安全保障体系。
未来,海洋科技将朝着更加深入、广泛的方向发展。
首先,深海勘探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突破,人类对海洋深处的探索将会更加深入。
其次,海洋科技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将带来更多创新。
人工智能在海洋科研中的应用将大幅提高研究效率和准确性。
SPAR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

S P A R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SPAR研究现状及发展展望随着陆上石油资源日趋枯竭,海洋石油成为人类重要的能源来源之一,已探明的海洋石油储量80%上在水深500m以内,除了少数海域外,大部分地区的近海油气资源已日趋减少,向深海开发油气已成必然趋势,深海平台技术也成为国际海洋工程界的一个热点。
许多新型适应深海海洋环境的平台结构不断涌现,如顺应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Spar平台等。
Spar平台由于其灵活性好、建造成本相对较低、运动性能优良,在各种深海采油平台中脱颖而出。
南海海域是世界四大油气聚集地之一,石油可采量约为100亿t,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1/3,而其中70%蕴藏于深水。
我国海洋石油目前的开发水深仅仅在200m水深范围,深海平台技术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正积极致力于适宜南海环境的深海采油平台结构的研究,由于南海环境与墨西哥环境的相似,以及Spar平台在墨西哥湾的成功应用,Spar平台成为南海深海采油平台首选形式之一。
1Spar平台简介1.1Spar平台发展回顾当前世界上在役和在建的Spar平台可分为三代,按其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ClassicSpar、TrussSpar和CellSpar。
Spar平台在1987年之前被作为浮标、海洋科研站、海上通信中转站、海上装卸和仓储中心等辅助系统使用。
1987年EdwardE.Horton设计了一种特别适合深水作业环境Spar平台,被公认为现代Spar生产平台的鼻祖。
1996年,KerrOMcGee公司的Neptune ClassicSpar(经典式)建成并投产,完成了Spar从设计构思向实际生产的转变。
随后在1998年和1999年GenesisClassicSpar和HooverClassicSpar相继建成投产。
2001年,ClassicSparDeepOilTechnology(DOT)公司和SparInternational经过大量研究工作,提出桁架式Spar——TrussSpar(构架式)的概念,并应用于Nansen/Boomvang油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24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19992 2000
1524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19992 2000
1524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19992 1524 2000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19992 1524 2000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19992 1524 2000
美国墨西哥湾
1524~ 1999
2438
RB S 8D IH I, 韩现代重工
图 3 轻型张力腿井口平台
2. 2 单柱式 (Spar) 生产平台 作为运输中转装置, Spar 技术在存储和卸载上的应用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1987 年, Edw ard E. Ho r2
ton 在柱形浮标 (Spar) 和张力腿平台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用于深水的生产平台, 即单柱平台 (Spar P latfo rm )。1996 年, O ryx 能源公司委托 J. R ay M cD erm o tt 公司在墨西哥的N ep tune 油田成功建造安装 了世界上第一座单柱生产平台, 当地水深为 588m。近几年以来, Chevron 公司和 Exxon 公司又在该地区 的 Genesis 和 D iana 油田分别安装投产了两座单柱平台, 当地水深分别为 789m 和 1311m。
图 1 海洋油气开发的典型的平台型式
这种平台具有以下特点 (图 2) : (1) 将平台的浮体置于水面以下超过 150 英尺, 使得平台在升沉方向的
大部分流体动力和 95% 的纵荡的流体动力被消除; (2) 通过调整压载使整个平台的重心位于浮心之下,
以保证平台有足够的稳性; (3) 采用垂直的拉索和斜拉索组合的系泊系统, 以提高平台在台风和循环海
至 2000 年底的统计资料表明, 1996 年以来国外新建了一批适用于深海作业的移动式钻井装置, 其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ON
Ho sto2ck
北海
2001 503
W EST FU TU T 2U
RE
H itach izo sen
北海
1999 2438
9144 9144
6096 6096 6096 6096 6096 6096 7620
10700 10700 10700 9144 10600
73. 2×69. 5 36. 3×21. 8 110×75×45 110×75×45 110×75×45 110×75×45 75. 9×54. 5 75. 9×54. 5 75. 9×54. 5 75. 9×54. 5 75. 9×54. 5 75. 9×54. 5
3500 动力定位
3500 动力定位
3500 动力定位
3500 动力定位
3500 动力定位
6000 8820 6600
动力定位 动力定位
6600 动力定位 动力定位+
6600 8 点锚泊 3700 动力定位
5500 动力定位
深水多功能半潜式平台的特点是: 抗风浪能力强 (抗风 100~ 120 节, 波高 16~ 32m ) ; 甲板面积和可 变载荷大 (达 8000t) ; 适应水深范围广 (深达 3000m ) ; 钻机能力强 (钻井深度 6000~ 10000m ) ; 具有多种 作业功能 (钻井、生产、起重、铺管等)。
这种装置分别于 1998 年 6 月和 2000 年 10 月在挪威的M arin tek 水池和荷兰的M arin 水池进行了 模型试验, 并于 2001 年 8 月对巴西 1200m 水深的海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主要的试验研究内容是: FPD SO 的运动和系泊系统的受力 (多点系泊) ; 张力腿钻井甲板 (TLD ) 与船体之间的间隙; 立管和张力 索的动载荷; 在船体月池内的波浪升高限制。
RB SBM
D alian 新船厂
-
1999 3000
韩国大宇 TD I H alter
韩国大宇 TD I H alter
韩国大宇 TD I H alter
韩国大宇 TD I H alter
韩国大宇 TD I H alter
韩国大宇 TD I H alter
IH I, 韩现代重工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 19992 2000
最近B P 公司又委托M cD rm o tt、A lker 等公司共同设计建造五座桁架式单柱平台 (T ru ss Spar) , 用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18 卷 第 3 期 中 国 海 洋 平 台 · 3 ·
2000
SED CO EXPR ESS
SED CO EN ER GY
法国 D CN 法国 D CN
西非 墨西哥弯
1830~ 1999
2590 1999 1830~
2590
CA JU N EXPR ESS
新加坡 P rom e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墨西哥湾
2000 2590
ST ENA Kvaer2ner W am ow
2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 张力腿平台
自 1984 年世界上第一座由 CONOCO 公司建造的张 力腿平台正式安装在欧洲北海的 H utton 油田以来, 张力腿
平台获得了迅速发展。最近投入使用的U R SA 张力腿平台 的工作水深已达 1250m。 目前海洋工程界正不断对张力腿
平台的新型式进行探索, 以适应不同海上作业条件要求。例 如 J ack L ou 等人进行了浮力塔平台 (F loating Tow er) 研究。
-
1999 3000
B ingo 9000 2
D alian 新船厂
-
1999 3000
B ingo 9000 3
D alian 新船厂
-
1999 3000
B ingo 9000 4
AM ET T 2 H YST AM ET T 2 H YST AM ET T 2 H YST AM ET T 2 H YST AM ET T 2 H YST AM ET T 2 H YST
该装置采用类似张力腿平台的技术用拉索将钻井甲板系于海底, 甲
图 4 桁架式单柱平台
图 5 浮式生产钻井系统 (FPD SO )
板载荷则通过舷外的重块系统平衡, 重块位于水下 100m , 以避免波浪作用和减少摆动。 该装置的优点 是: 钻井甲板几乎没有升沉运动; FPD SO 船体的升沉、纵摇和横摇运动对钻井甲板没有影响; 没有吃水 变化的限制; 采油树和防喷器可方便地放在钻井甲板上。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4· 李润培, 等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3 年 6 月
2. 4 深水多功能半潜式平台
表 1996 年以后新建的 19 艘半潜式钻井平台简况
念研究阶段, 但它综合了自升式平台和张力腿平台的优点,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概念。 我国对张力腿平台
也进行了有关的探索,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对工作水深为 200~ 1000m 的边际油田的轻型张力腿井口平
台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并在该校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模型试验 (图 3)。 这种平台的浮力舱
收稿日期: 2002202220 作者简介: 李润培 (19402) , 男, 教授。 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强度理论及结构设计的研究。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2000024803)
浮式生产系统已在巴西等海域成功用于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如巴西
国家石油公司的 Seillean 号采用动力定位, 用于水深 1900m 的 Roncado 油田, FPSO II 号采用锚泊定位, 用于水深 1400m 的M arlim 油田。
最近国外海洋工程界提出了浮式生产钻井系统 (FPD SO ) 的新概念, 即在浮式生产系统的基础上加上钻井的功能: 浮式生产系统 (FPSO ) + 张 力腿钻井甲板 (TLD ) (图 5)。
平台名称
设计 制造
国别 地区
建造 工作水 钻井深 年份 深 (m ) 度 (m )
平台尺 度 (m )
EN SCO 7500 1
TD I H alter
-
2000 2286
M arine 700
B ingo 8000 1 Kvae2m er
全球
1998 1524
B ingo 9000 1
D alian 新船厂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 2· 李润培, 等 深海平台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3 年 6 月
图 2 浮力塔平台
置于水下, 浮力舱上竖立的空间刚架支撑着平台甲板及其上的设备, 浮力舱下端用四组钢管张力腿将平 台固定于海底, 张力腿与海底的连接用筒型基础 (吸力锚)。 通过理论与试验研究表明, 这种平台具有良 好的运动性能, 完全能满足海上油气开发对平台运动的要求, 将是中深水边际油田开发的一种很好的平 台形式。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天津大学等单位也开展了张力腿平台的研究。 但总的来说, 研究工作 还处于初步阶段, 有待进一步深入。
流作用下的系泊有效性和系泊系统安全性; (4) 平台在六个自由度上的固有周期均大于 30s, 从而可避
开波浪能量集中的频率范围; (5) 浮体的底部面积很大, 有利于平台浅水拖航或用重大件潜水起重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