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览老子传奇的神话形象

合集下载

哲学家中的神仙——被尊为道德天尊的老子

哲学家中的神仙——被尊为道德天尊的老子

哲学家中的神仙——被尊为道德天尊的老子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翩然于下。

他是谁?他又为何可以如此呢?但,在此后的几千年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乃至于世界都被他至高无上的哲学思想所倾倒。

他,从云中来;来时紫气漫空。

他,从云中去,;去时仙鹤排空。

他就是中国圣人——老子。

传说老子是他的母亲在涡河岸边吃了一颗李子而诞生了他,因此赐姓为李。

并传,老子一生下来就好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头发和胡子都是一片雪白,而更让人难过的是他的母亲一生下老子便驾鹤西去了。

当然,这仅仅是传说,历史中的老子是何方神圣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求学问道吧。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又被后人尊称为道德天尊,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地位至高无上。

老子曾经是周朝柱下史,掌管周王朝的图书典籍,对礼研究颇深。

因此,孔子曾几度拜访老子,求问礼的知识。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彻夜长谈之后,带孔丘访大夫苌弘。

但最后一次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已经背道而驰,孔子主张积极入世平天下。

而老子此时获得大道,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但即便如此,孔子依然对他尊为老师,称其为犹龙也!谈到老子就不得不说说老子故里鹿邑了。

emmm……怪不好意思嘞。

老子,鹿邑的。

(没骂人)老子是谁你不知道?!太上老君知道不?道德天尊知道不?一个钢圈把猴哥撂倒的知道不?啥?说老是吹老子?好!换人!不对不对!换神!陈抟老祖,睡仙,一睡八百年!好吧,这是神话,但陈抟根据冬眠习性并集众家之长,创立了高超的睡功。

并有“锁鼻术”和“蛰龙法”。

这都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神仙,既然说到了历史,那就再说一位鹿邑牛人(说多了你们记不住)虞诩,这位可不得了。

那可真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

史书云是东汉名将,可俺这老乡还有代表作流传于世嘞。

《荐左雄疏》《上疏谏输义钱》鹿邑环境咋样啊?咋样?!环境那是相当好啊!空气质量地区第一,水多树多,GDP地区第一,你懂得。

惠济河、涡河、黑河、清水河、鹿辛运河、星水闫沟河、护城河、那真是“河南威尼斯”。

百家讲坛老子

百家讲坛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着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认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老子作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样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称谓也许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能解释得清;神话传说给予了老子很多神秘的味道,这是一种后人对前人和圣人的敬仰;那么,真实的老子是什么样的呢作为国家管理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在他管理图书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渐衰弱,老子决定离开东周,他的这一决定诞生了我国最早的哲学着作,却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问题,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说“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张大智慧的人不说话,不写文章,可是为什么老子自己却写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吗究竟是老子愚蠢还是另有智慧走出函谷关的老子,除了给人们留下一部道德经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信息,直到现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里,最后死在哪里,都是一个历史之谜;而他的道德经也像一部谜书一样,让后人有说不尽的话语空间,道德经所阐述的道的精要人们未必全部理解;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却涵盖了很多妙义,告诉我们许多法则;几千年前过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有关老子的话题一直研究不完,解释不尽,老子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公共话题;全文老子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他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我到苏州玄妙观,碰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看太可爱了,我就测试一下;我说你们知道老子吗他们说知道;当中一个男孩说了,他说老子就是我爸;还有一个男孩他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的那个塑像吗那个道士塑像吗我会心一笑,一个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说不不不,“老子”是一本书,我爸的书桌上就有这本书;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们三个现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这三个孩子心目当中有三个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个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书;老子真的就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和老子的那种接触,有时候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已经化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了,距离是零,所以我们反而觉察不到了;我们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欢打太极拳,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你看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种,老子的智慧;同志们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这个雕像非常大,而且这个雕像非常卡通,怎么卡通法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耳朵特别大呢为什么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我们来看一个汉字,圣人的圣,这是简化字,如果我们还原成繁体字的话,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圣人就和耳朵有关系;如果同志们对文字感兴趣,不仅是看简化字,而且看繁体字,再去看一个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一个人,上面一个大耳朵,人上面一个大耳朵,这就是圣人的圣,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圣”字还有个写法,一个人头上一个大耳朵,然后一个“口”,什么意思就是古人把圣人的观念,看作不仅这个人的听力好,口才好,所以一个耳朵一个口,那么同志想想看,到后来慢慢演变了,这个人的听力又好,口才又好,这就引申到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明,就变成了圣人了;所以圣人跟耳朵有关,老子就是个圣人,那么我们要问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国的文化不得了,不仅有动人的民间故事,而且有生动的神话,还有美妙的仙话;老子的妈妈把老子生下来了,一看这个孩子很奇怪,怎么他的耳朵特别大,他老爸一看,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俩一商量,这个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们现代人哪有给儿子起耳朵,脚什么的,没有的,都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因为古人很天真,这叫童心,这是人类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给儿子叫个李耳;所以同志们今后去看雕塑,去看画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画家画个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别大,这是一个特征,那么现在我们又一个问题来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请问为什么叫老子呢同志们想想看,孔子因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为他姓孟,尊称他所以叫孟子;韩非子他姓韩,所以叫韩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为什么不叫李子要叫老子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太有意思了,为什么叫老子呢据说这个孩子生下来爹妈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还有我刚才讲了,有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有仙话,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说什么呢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他在妈妈那里已经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当然这是民间传说,这是神话,这是仙话,那么历史学家写的老子,应该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看看司马迁,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家,花了18年的心血,写了52万字6千五百个字,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写评传的话,很可怜,只写了450多个字;你看看,这么大的一部史记就写了450多个字,这么一个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办法,材料没有,材料不够,所以他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27个字就介绍了他的籍贯,他的姓氏,他这样说,老子这个人啊,是楚国苦县,县名叫苦,曲仁里的人;他说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单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么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用今天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那么有的学者说,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那么照我的看法呢,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档案,而且有其他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还有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我想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深层思考的话,我们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了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智慧经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来个字,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从他的职业上,从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做档案馆的馆长,做博物馆的馆长;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看到的档案、看到的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图书的;你想想看,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人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在无形当中丰富起来了;第三个,他这个职位在京城,他这个职位靠近王朝,是政权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的皇朝的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的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聪明,悟性极高,你想想看,有这么的智慧,有这么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就会诞生中国的哲学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来龙去脉的;老子原来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者室也,后来又看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里去呀,他要到秦国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国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经过一个关口,叫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是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关的长官,那天他到城头上了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青牛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把他问他,你到哪里去我要到秦国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不能,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着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说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愿意留的,不留不留;关长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给你签护照,不给你签证,不能过我的关,你非得留一点;所以这是个麻烦的事情,所以老子给他缠得没有办法,所以老子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刚才我讲了,第一,你不写这个书,他不给你签证,不给你护照上签字,你不能出关,所以要出关得写;第二,关令尹一番话,老子很有触动,我一肚子学问,一肚子智慧,我为什么不做点好事,给后人留点遗产呢那不就浪费掉了吗第三,写着作也要有知音,关令尹就是个学术非常高,修养非常高的人;关令尹学识非常高,同志们想想看,飘过一段云气来,就知道贵人来了,我们也不知道叫紫气,也不叫紫气东来,也不叫贵人来;当然这尽管是传说,但是,关令尹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这样一来,我碰到一个知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赏识,所以有这么几个原因,最后老子决定写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几天,写完了;一看,五千多个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为上下两篇;一篇叫道经,一篇叫德经,合起来叫道德经,我们简称为老子;写完以后,关令尹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诗一样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太美妙了;关令尹笑了,他说老子,我这个关长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据说后来他这个关长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流沙里面走;两个人都有学问,都是大学问家,而且都是长寿;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智慧呢我们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是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那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如果我们认识了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那你看我们活着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个人生;那么道到底在哪里呢,道就在宇宙当中,就在茶杯里面,就在我的录音机里面,就在我的手表里面,天地当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当中有道;东郭子曾经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庄子嫣然一笑,无处不在,道在屎溺;这个话讲得很难听,道在哪里道在屎溺,大便小便当中都有;我们乍一听,这个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深刻,无处不有;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便小便当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问题出来了,我们看清宫电影,太监老是拿着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无处不在,所以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着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今天,我们处在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子离我们几千年了,老子就和我们在一起,就能够越过这个时代的鸿沟和我们沟通;首先我们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欢老子,1788年,两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传教士,他就把老子这本书带到了欧洲;从此老子两百多年以前,开始了在欧洲的国外的蔓延;有一个罗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来翻译老子的;我们特别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厉害,我到日本去,他们研究老子很厉害;日本上世纪有一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叫铃木大拙;同志们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铃木;日本人的,大拙,谁的老子里的;他特别喜欢这个词,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个大拙,他对老子太喜欢了;他怎么喜欢名字上叫铃木大拙;而且他怎么样呢老子最讲究无,老子他喜欢无;他往往就拿起毛笔来写一个“无”字,挥笔而成;在写“无”字当中,表示对“无”的深深智慧的悟;这个人很长寿,有近一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还有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到处做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你怎么这么健康这么长寿他笑笑说这就是无为;宗教界的人士喜欢老子,文学家也喜欢老子;你看1891年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么大的文学家;当时有一个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谈话,就问,他说你是这么一位大的文学家,请问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他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文学家真会说话,一个叫很大,一个叫巨大,只差一个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响突现出来了;哲学家也喜欢老子,世界的哲学家也喜欢老子;黑格尔这么一个大哲学家,他就说了,他是老子的哲学不得了,和希腊的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你看看得多高啊;当代还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这个思想和西方的那个传统不一样,但他和我们老子的思想传统倒很合拍;老子说“有无相生,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看到老子这种思想很合拍,很感动;同志们,我们来举个例子,同学们看这个茶杯,茶杯里如果没有水;那么我们就要问大家了,茶杯里有东西吗没有啊;我们的一般常识,老子来了不一样,老子说有;怎么没有我看见有;大家不明白,这茶杯里明明是没有东西,怎么是有呢老子说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吗你装上盐不就有了吗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吗你放上其他东西不就有了吗厉害,什么意思正因为它是无,所以它能够有;同志们想想看,如果这是一个实心的东西,一个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吗不能放水,同志们想想看,正因为我们的嘴巴是空的,是无,所以听完讲座,大家可以吃饭;饭可以进去呀,如果我们嘴巴是满的,是有的,怎么吃东西呀,所以这里有个大秘密,就是这个有;是隐蔽在这个无当中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和眼光;所以这个“无”并不是真的“无”,而是有的“有”,这个“有”是隐蔽在里边的;同志们再想想看,我们墙上开一个窗,开一个洞,我们开这个洞以后,有没有,没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发现这个智慧,无中有;如果我们整个房间一个窗子都没有,不闷死人吗正因为无,开着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气流通,这不是有吗这种思想给海德格尔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对老子那个思想,非常赞赏,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学开始用西方的文字来翻译了,经常琢磨;怎么把中国古典的话语用现代的西方的语言,不是马马虎虎翻过去了,他在办公室,他的书房里写了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谁能够解释一下,太深刻了;谁能够把一个浑浊的东西,乱糟糟的东西,我能够把它沉静下来,慢慢地沉静沉静下来;谁又能够把一个死水一团一样的东西,把它掀动起来,使它生动活泼,谁能这是老子的话,太深刻了;同志们想想这些智慧,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乱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记得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我去了以后,把它慢慢地沉静沉静沉静下来,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兴;但是高兴的话,大家懒惰了,享福了,谁又能够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远朝气蓬勃;所以你看这个哲学家,看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不感动,不冲动;所以,老子不仅和我们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们同在;。

神神秘秘千古智者道教始祖老子

神神秘秘千古智者道教始祖老子

神神秘秘千古智者道教始祖老子老子,即老聃,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中国本土化宗教—道教思想的始祖和灵魂人物,是道教的创始人。

根据太史公所记,老子是楚国苦县人氏,即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

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已无处可以考。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

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传说,一天清晨,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漂下一个黄橙橙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李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出人意料地是,从此理氏便怀上了身孕。

81年后初春的一天,天空电闪雷鸣,阴云密布,就在这一刻,理氏终于结束怀胎81年的痛苦,在一棵李子树下生下了一个男孩。

随着一道闪电划过,天上九条青龙化作倾盆大雨,为新生婴儿沐浴净身。

更为神奇的是,这男儿是从母左腋出,一生下就白眉白发,上唇还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一副小老头的模样,因此,李氏给他取名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的时候就会说话,而且两只耳朵大得出奇,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因此,老子,又称李耳,子聃。

聃,即耳长而大,古代把这种长相看作长寿之征。

小时候的老子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情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乡是著名的牡丹之乡,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个人能说会道,大声吆喝“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园香”,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人,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态度十分生硬。

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虽然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确实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

正是由于他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世界文化名人“老子”传说故事

世界文化名人“老子”传说故事

離奇失蹤的中國歷史名人探索第一篇、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傳說故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導語:華夏五千年,有非常多人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刻的足跡,從出生到死亡都被歷史所記錄。

但“老子”這位名人:翻開史書只找到他的生平,結局如何卻不得而知,但是只能從史書上的一些記錄來尋找他的蹤跡。

古今官方和民間都在探索探訪這些神秘消失人的蹤跡,歷代都有人大膽推測他們最終的歸宿,但是都沒有確定的考證依據。

第一章、老子簡歷春秋時期的人傑老子畫像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

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裏,約出生於西元前571年,逝世於西元前471年(傳說:老子的生卒之年、籍貫也多有爭議)。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與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並稱,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為太上老君。

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源於東周王室在亂世之中的生存之道圖老子做過楚國小官,還去洛陽做了周朝人的史官。

在生機勃勃的先秦時代,老子的思想卻體現的比較另類。

他所主張的無為而治、清心寡欲和順應天道,以反話來講道理的方式,其實來源於東周王室在亂世之中的生存方式。

長者老子作為周天子的史官,非常熟悉周王室的續命大法。

所以才有了他編著的《道德經》與其比較另類的思想。

第二章、老子的思想主張春秋時期的人傑老子與孔子歷史傳說畫像春秋時期的老子與孔子;“早期道家與儒家的關係,並不反對儒家核心概念。

”老子的思想主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無論什麼事都要遵循本源。

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而在權術上,老子主張物極必反。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

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

民间故事,老子被神话的精彩故事

民间故事,老子被神话的精彩故事

民间故事,⽼⼦被神话的精彩故事 ⽼⼦是我国古代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并且它被民间故事神话了,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出关 ⽼⼦姓李名⽿,⼜名李聃,是⼀个富有传奇⾊彩的⼈。

据说他的⽿朵⼜长⼜厚(今天说⼤⽿有福就是因他⽽来),故名⽿,⼜名聃,母亲怀孕81天后于李树下⽣了他,⼀出⽣他便童颜鹤发,像个⽼头,故取名⽼⼦。

⽼⼦曾在东周做“守藏室之史”,就是收藏馆的馆长,⾥边藏有“三皇五帝之书”等极为重要的史料、珍宝。

只是⽼⼦⽣不逢时,周景王去世后,王室起了内讧,王⼦朝做了叛贼,从收藏室中偷⾛了很多典籍宝物,逃到了楚国。

⽼⼦是馆长,⼜是楚国⼈,岂有不受牵连的道理。

他只能逃出都城洛阳,西出函⾕关。

古代出关需要有关牒,类似于今天的出国签证,可是⽼⼦擅离职守,⼜处于⼀个可能受到牵连的尴尬地位,⽆论如何也难以向朝堂索要关牒。

所幸的是,⽼⼦在当时就已经⼩有名⽓,不少⽂⼈墨客都对他⼗分敬重,函⾕关的关令尹喜就是其中⼀个。

当⽼⼦到达函⾕关的时候,尹喜第⼀眼就将其认出。

根据《四库全书》记载,当时尹喜看到紫⽓浮关,知真⼈也,迎之,乃“⽼⼦乘青⽜⽽过”。

《史记·⽼⼦列传》中也有类似记载,“⾄关,关令尹喜⽈:‘⼦将隐矣,强为我着书。

’于是⽼⼦乃着书上下篇,⾔道德之意五千余⾔⽽去,莫知所终。

” 令⼈奇怪的是,古⼈外出多骑马,⽽史料及图画中的⽼⼦出关骑的却是⽜,⽽且是青⽜。

“骑青⽜”也是有原因的,古⼈认为“青”是东⽅青帝的代名词,“主春”,给⼤地带来⽣机,代表东⽅。

⽼⼦离开周室,西出函⾕关,后⼈称其为“东⽅圣⼈”,⽤青⾊正好取其东⽅之意。

这样,骑着“青⽜”的⽼⼦就可理解为来⾃东⽅⽂明的使者,带着博⼤精深的阴柔哲学,去感化蛮味⼗⾜的西⽅,与后世的“教化胡⼈说”相得益彰。

⽼⼦是谁 ⽼⼦的事迹,《史记》本传中提到的只有两件:⼀是“孔⼦适周,将问礼于⽼⼦”;⼆是⽼⼦出关,遇关令尹喜,“乃着书上下篇,⾔道德之⾔五千余⾔⽽去”。

老子出世的传说故事

老子出世的传说故事

老子出世的传说故事老子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民间有太上老君,道德真君之称。

关于老子的身世有着七彩迷离的传说,尤其是他的降生,充满着一段奇异的神话。

传说他的母亲是感受了从天而降的神灵所化之气而怀孕,一怀就是整整八十一年。

一天,他的母亲正坐在李树下歇息,忽听得天上仙乐奏鸣,四周香风阵阵,便觉左腋一阵剧痛,随之从腋下生出一个鹤发童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孔,美眉广颊的小孩。

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

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芸芸众生。

”他还指着面前的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

”当他的母亲带他去洗澡时,九条神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

老子从小就是一个勤于用脑的孩子。

他喜欢与小朋友在家乡的河滩、林间玩耍,独自一人时,常常面对昊昊天弯和河中的流水久久无语,似乎在揣摩着大自然的奥秘。

有一次,老子与小朋友在一棵大树下玩耍。

老子看到大树上写着一个“棘”字,就对小朋友说,这是一棵糠树。

而在大树另一侧的小朋友则说,不对,这是槐树。

两人为此发生了争执。

后来,两个人围着大树转了一圈,才发现树的一侧虽然写着“楠”字,但另一侧写的却是“槐”字,实际上是一棵谏槐连理树。

通过这件事,老子懂得了看间题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

然而老子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小河。

因为在他看来,小河不仅默默流淌,日夜不息,滋润着两岸的土地,而且能够包容忍让,碰有东西阻碍,便悄然绕道离去,从不嫌弃污浊和阴暗。

虽然有时候它是涓涓细流,看似柔弱,可一旦到了洪水季节,它又像脱缰的野马,浩浩荡荡、气吞万里,无坚不摧。

正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家乡的小河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使老子获益匪浅。

它“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察性,对老子后来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英雄儿好汉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Laozi)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创始人。

他所提出的“道”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演进。

然而,除了作为哲学家的形象,老子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种特定的形象,那就是英雄儿好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中,老子被描述成一个英勇善战的侠客和神仙。

他的形象有着与道家哲学相反的一面,即成为了英雄儿好汉的代表。

这一形象的产生和流传,可能源于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和与老子相关的民间故事。

首先,老子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提倡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弱胜强”等思想,都表现了一种与传统英雄儿好汉形象相悖的思想。

传统英雄儿好汉要表现的是力量、气概和大无畏之勇,而老子提倡的是在柔中求胜、在弱中求胜,通过克制自己来统治国家。

这种思想与传统英雄形象的本质不同,然而,由于中国社会中依旧有许多社会因素需要体现传统英雄形象,因此老子的道家哲学虽被推崇,但依旧没有完全覆盖民间的需求。

其次,与老子相关的民间故事也为他的英雄儿好汉形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比如,流传于民间的故事《牛渚上横洞》,讲的就是老子字段牛渚时的故事。

当时,老子遇到了一伙盗贼,虽然老子年事已高,却由于其精湛的武艺,将盗贼全部击败,独力保护了村民不受伤害。

这样的故事除了传达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外,同时也把老子形象塑造成为了一个英勇善战的神仙。

再比如,《庄子》中提到的“老子登帝岭”,讲述老子”左手持杖、右手扶苍,语涓涓而自喃曰:“天下迷而我独不迷。

”并随即不见踪迹”的故事,不仅展示了老子的高超武功,也表现了老子不与世俗追求的性格和与众不同的思想。

因此,由于种种历史和文化的原因,老子在民间文化中义无反顾地被塑造成了一个英雄儿好汉的形象,不同于他所提出的道家哲学思想。

当人们传承和传说老子的故事时,他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过人智慧等特质被强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老子的认知。

需要指出的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传统英雄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道教始祖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道教始祖老子是什么样的人

道教始祖老子是什么样的人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本名李耳,字伯阳,也有人称他老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县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道教始祖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教始祖老子是什么样的人从他的生平来看,老子是一个无为而清净的人,他诲人不倦,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热爱,对生活充满关爱,智慧无比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

这些性格都可以从他的生平和著作中看出来。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他的思想主张主要是“无为”,他最理想的生活是虽然和邻近的国家能相互看到,甚至连鸡鸣声也能听到,但是最好老死不相往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中庸,并且提倡消极应对事情的人。

在《道德经》中,老子着重强调了朴素的辩证法,意思是要顺其自然,对一些事物不能强求,用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主张对任何事物都持有辩证的态度,持独立的批判能力。

也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有好也有不好,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

老子主张的“无为”和《道德经》的精华朴素的辩证法,这些学说对中国的哲学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

直至今天,老子也是中国甚至世界上的名人。

道教始祖老子的传说有哪些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之所以成为老子是因为他一生下来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

关于老子的传说比较经典的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他的出生,一个是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

首先是他的出生,据说老子的母亲是在湖边洗衣服的时候,上游有一个李子漂了过来,当时她正好渴了,所以就捞起来吃掉,之后就怀了孕。

据传是怀孕了几十年才将他生出来,并且一生出来救会讲话,指着自己家院子的李子树说这个是自己的姓氏,后来又由于他的耳朵非常大,他的家人就给他取名为李耳。

另一个说法是老子在看到周王朝衰败后,决定离开故土,想要去四处游历。

函谷关总兵尹喜的见紫气东来,再一看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这里,他就不舍老子离开,便为难他要他留下一篇著作,老子果然拿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览老子传奇的神话形象作者:王卓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20期摘要:回望老子存在的年代,时光风驰电掣般穿梭,是否倒退至春秋时期,到了陈国,才能望见手捻须髯的老子?才能望穿老子身世的迷雾?我们并非缺少寻回、探明老子的勇气,而是不实史料的阑入和可靠史料的吝惜才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

如今,老子已经成为原始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碰撞后的精神产物,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以浪漫或现实的手法来塑造他的形象。

本文旨在评介老子传奇的神话形象,走近典籍中神格化的老子,让神圣的老子通俗化,还原老子的可望可及的历史人物形象。

关键词:老子形象神话道教神仙家《道德经》在世界文化史上,老子是中国古代影响极其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

凭借《道德经》的短短五千言谱写出了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道教史的不朽篇章。

因此,尊老子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先圣大哲的代表并不过分。

海内外众多道教信徒尊奉老子为道祖,民间也认同由他创立道家的学说,以其迥异于提倡“四大皆空”的佛家和秉持“仁义”学说的儒家,三大家并驾齐驱。

据《史记》记载:“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申子……韩子……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可见老子“道”的精髓影响之深远。

在先秦哲学中,老子的神秘性、话题性及深远性是他人无法撼动的。

国内外研究老子的论著中不乏虚幻离奇的故事,在此基础上随处可见以老子为蓝本的神仙传记,下面我们一同走近活在神话之中的老子。

一、谶言中老子作为政治神话的形象。

在非理性社会时期,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借助神话和巫术解释自然现象、社会和历史,预测天意,推断未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谶言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物,实质是借助神意表达人们对未来的某种愿望,对社会人事的某种思考。

神权社会的发展强化了谶言与政治的关系,最终演变为政治势力斗争的武器,成为统治阶级的护身符。

政治图谋假托神意昭示天下,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神圣不可侵犯。

例证一:西晋至南北朝期间,假托老子李姓(关于老子的姓氏问题存在争议,民间认可李姓),如“李弘”起义谋反。

隋唐时期,利用老君(道教徒称老子为老君)下凡的谶言和神话,或假托尹喜尹姓加深道教与李唐王朝的关系。

隋炀帝亲征辽东时,道教徒散谶言“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①;“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

②原意可能是指隋文、炀帝父子多次修订法制律令,“白旗天子”指隋炀帝平时喜穿素衣,大业十三年李渊起兵篡位之际,其部下建议效仿周武王举白旗革命,与谶言中的“白旗”相应,以此证明唐朝李氏血统纯正,天命神授。

例证二:《隋书·王劭传》中有“老子庙前古枯树,东南枝(状)如伞,圣主从此去”。

该谶言以类似歌谣的形式出现,实为道教徒为隋文帝杨坚篡位而编造的。

相传,亳州老子祠中有一棵枯柏古树,老子辞世时说等到这棵柏树生出东南枝,且回指西北,则将有圣人出世,吾道亦将复行,到北齐时果然长出指向东南的新枝。

有人说曾在夜间听到柏树下有三个童子唱着上面这首歌谣。

后来北周隋国公杨忠在这一带做官,曾亲至此树之下,此后柏枝逐渐长向西北,道教兴盛起来。

最后,杨忠之子杨坚终于代周自立。

显然易见,这条谶言既神化了隋文帝,又神化了老子。

老子作为政治神话的形象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又衍生出另一个角色,即“世为圣者作师”。

赋予老子治国安邦的帝王之师的身份,这是将中国传统的帝师观念③跟道家变化观念④相结合的产物。

“世为圣者作师”出自《老子铭》碑文释录⑤。

另见《诗纬·含神雾》:“风后,黄帝师,又化为老子,以书授张良。

”此外,东汉末《风俗通义》中有“俗言东方朔,太白星精,黄帝时为风后,尧时为務成子,周时为老聃……变化无常”。

二、道教信徒和百姓所崇奉的神仙家形象。

老子从哲学家到教主再到神仙家,是一个递进的神化过程。

在包括《庄子》在内的先秦典籍中,老子是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到了西汉,司马迁《史记》对他生平事迹的记载,已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地方,甚至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⑥。

从大量针对汉代老子神格化的研究材料中可以看出:当人们开始供奉“道”的时候,“道”作为哲学概念便被人格化,成为老子的魂灵;当人们开始供奉“太上老君”的时候,老子便被神格化,以此成就了可以福佑众民的神仙家形象。

因此,我们见到东汉王阜《老子圣母碑》中:“老子者,道也。

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⑦将老子与“道”合而为一,等同起来。

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被后代学者视为汉代道教神化老子的重要证据之一,其重要性就在于把神话人物老子与抽象哲学概念“道”合为一体,这在道教神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见到了“先天地而生”的老子的形象,如《史记》、《论衡·道虚》、《老子铭》中,称老子为“真人”,⑧并称其先天地而生。

之所以这样顶礼膜拜老子,并非其禀赋神异,而是因为他守真养寿,通过修道而长寿不死。

此外,还有《魏书·释老志》⑨中得道成仙的老子形象:“道家之源,出于老子。

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

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

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

授轩辕于峨嵋,教帝喾于牧德,大禹闻长生之诀,尹喜受道德之旨。

”⑩可以这样理解,在当时一本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的史书中,老子已经被视为变化无常、永世不死的神仙,足以见其普遍性之广,老子在东汉时常与黄帝一起被称为“黄老君”,东汉后期的皇帝也把他当做神灵祭祀。

三、受佛教因素影响,老子化胡的形象与吸收佛经的神话中的形象。

《史记》说老子辞官后“至关,……莫知所终”。

{11}“关”在这里所指模糊,一部分后人解释说这个“关”指函谷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指散关,老子离开周朝后,过函谷关、散关进入西域教化胡人去了。

在宗教排他性的作用下,二者自圆其说,有的观点比较温和,但有些道教信徒极为荒诞地把老子说成是释迦牟尼的前身,成佛后规定佛教徒不得婚配的目的是灭掉禽兽一样的胡人。

这种说法着实伤害了佛教徒的感情,迫使某些僧人同样荒诞地把老子说成是佛祖的弟子迦叶,无非是想占个上风。

《后汉书·祭祀志下》中记载了老子西出化胡事件:“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是说老子成了佛。

随后我们又见到了一个附会老子生母李母的说法,《老子化胡经》《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剖左腋而生。

”这可能是以佛祖降生为蓝本,效仿《浮屠经》中佛陀太子从母左腋出的投胎剖生说,想必在纯粹的神话故事中,大人物都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降生方式,而这次的主角是老子。

《老子化胡经》中记载了老子的神通广大,并且借用佛教的术语“度人”留给后人一个能够普度世人的老子的形象。

后世在此基础上更是杜撰出老子八十一般化身的说法,这场被称为中国史上最浩荡的造神运动不禁令人咋舌。

四、少数佛教徒口中老子出身低贱的形象。

特殊情况下,少数僧人对老子有所诋毁,唐代的法琳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唐朝初年,太宗皇帝曾下诏,明确认定老子李耳是李姓皇室的先祖,把道教徒视为本家,明令道教高于佛教。

这项措施激起了佛教的强烈反对,法琳在反抗遭到失败后,四处放言中伤老子,后东窗事发,太宗亲自审问,法琳称:“老聃父姓韩名虔,字元卑,癃跛下践,胎即无耳,一目不明,孤单乞贷,年七十二无妻,遂与邻人益寿氏宅上老婢……野合怀胎而生老子。

”法琳讲的这些,是有一定的文献依据的。

后来的《路史》卷十六记载:“…老子父‟乾元杲为周上御史,胎副且眇,取洪氏曰婴敷。

(注:《前凉录》索绥云:元杲胎刵无耳,一目不明。

又云生而孤单,年七十二无妻,与邻氏人益寿氏野合而娠,十年而生。

)”{12}在这些记载中,老子的出身是三重低贱:第一,出身低贱,因为其父生来既瘸又瞎,五官不全。

第二,社会地位低贱,父为乞丐,母为老婢。

第三,先天道德上的低贱,老子原本是一个私生子。

不过,绝大多数的佛教僧徒对《老子》的价值是十分认可的,因为在佛道二教矛盾尖锐的元代,在焚烧道教经书事件中,佛教徒依然请求朝廷“自《道德经》外,宜悉焚去”。

五、作为彭祖(篯铿,即大彭国第一代始祖)或彭祖后裔的形象。

老子与彭祖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老子便是彭祖本人,二说老子是彭祖的后代。

第一种说法的根据,《世本》说:“彭祖姓篯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

”这一记载似乎有意将长寿的彭祖与当过史官的老子合二为一。

先贤程树德也接受了这一说法,在其《论语集释》中引用了不少视老子与彭祖为一人的观点{14},该书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文字很长,但认为老子可以从商一直活到春秋末年着实无法令人信服。

持第二种说法的主要代表是江紗,在其《读子卮言》卷二《论老子之姓氏名字》中以为老子是彭祖的后裔,他论证:“老子者,世为楚人。

姓李,名耳,字曰聃,自号老子,因称曰老聃,又曰老耽,曰老儋。

出古大彭国,为尧时彭祖之后。

在殷时之祖父曰篯铿,亦曰彭祖,故老聃亦称老彭。

由尧时以迄于东周,皆世为史官,亦皆沿袭彭祖之名,故有尧时进雉羹之彭祖,有商时为守藏史之彭祖,有周时柱下史之彭祖。

至老聃而隐身不仕,改姓李,其后子孙皆以李为氏。

”这一观点认为彭祖不是一个人,而是祖孙若干代的共名,一直到老子时才改变这一名称,老子就是这一系列彭祖的后裔。

理性地看,老子作为彭祖或彭祖后裔的这一形象只不过是学者的猜测而已。

蒙昧时期,这些不同的神话形象在其产生的源头处便交错纵横兼容并包。

无论是神格化的老子还是活生生的老子,都蕴含千百年来无数前人对老子的崇敬、理解和想象。

回望老子当年漫不经心地牵着青牛西去而消失的影子,呈现在后人眼前的是历经了历史书写的、形象丰满的老子。

注释:①尹梦飞.一口气读完道教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②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③中国古代的帝师观念源自于儒家的劝学尊师传统和天命王权的政治传统,《吕氏春秋·尊师》等都载有历代帝王师名录.④道教的变化观是指形体上的物理性改变,如更名改姓,改变外貌身材等.⑤依照《隶释》《混元圣纪》为底本.⑥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703.⑦太平御览(卷一).天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2.⑧说文解字段注: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⑨《魏书》是第一部官修道教立志的史书.⑩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26.{11}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中华书局简体字本:1702.{12}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第383册:141.{13}前凉,晋时十六国之一,《前凉录》应是此后不久的著作,早于法琳时代300年左右.{14}程树德.论语集释(卷十三)述而上.中华书局,1990,第二册:432.参考文献:[1]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编辑委员会.史学集刊[J].台湾学生书局,1956,2.[2]谢清果著.紫气东来·太上道祖圣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3]哲学卷编委会[M].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25.[4][汉]司马迁[M].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Vol63:181.[5]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华书局,2004:344-367.[6]丁鼎,杨洪权著.神秘的预言——中国古代谶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169-175.[7]余世存.老子传.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8]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9]周慧敏.老子神化与神话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10]周彤.老子的神话历程研究[D].山东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